国民革命军东征
国民革命军东征是指中国国民党在1920年代进行的对盘踞在广东省东部的军阀陈炯明的两次征讨行动。
1924年冬,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之际,自封为“救粤军总司令”,准备进攻广州市。1925年2月,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统一广东、巩固革命基地,组成东征军,征讨陈炯明。以蒋介石统领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一部为主力。在东征过程中,军队得到了当地农民等的积极支援和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基本消灭了陈炯明部的势力。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打下基础。
1925年10月,陈炯明残部在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之机,重新占领东江一带。国民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11月初,东征军,收复潮安区和汕头市,全歼陈炯明军在东江的主力。国民革命军东征统一了广东省全境,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东征部署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进行东征,以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为右路军,由军校校长、粤军参谋长蒋介石统领,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作为东征的主力;滇军杨希闵部为左路军,桂军刘震寰部为中路军。但杨、刘按兵不动,暗中勾结陈炯明。
东征过程
勇敢作战
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由于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勇敢作战,不怕牺牲,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并得到海陆丰等地农民的配合和支援,从广东省南部沿海东进,连战皆捷:2月15日攻下淡水,27日进占陆丰市,3月上旬连克普宁、潮安、汕头,13日破林虎主力于棉湖,18日又克五华,20日攻占兴宁。第一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军主力。
回师镇压
6月,杨希闵、刘震寰在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唐继尧等军阀的支持下,在广州市发动武装叛乱。广东形势危急。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立即回师镇压,在广州工人和市郊农民的配合下,迅速平定叛乱,全歼叛军两万余人。嗣后,广东革命政府由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改组为国民政府,黄埔军校编练的军队及粤军、湘军、滇军等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至五军。
棉湖之战
棉湖镇之战系第一次东征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1925年3月13号至15号,东征军在普宁市以西的棉湖遭遇陈炯明军将近万人。期间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以千人左右兵力与敌军作战,最后艰难获胜。
二次东征
这时,陈炯明利用革命军队回师广州市镇压杨刘叛乱的机会,以三万之众重新占领东江一带,并企图勾结盘踞在粤北的川军熊克武和粤南的邓本殷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队,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决定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何应钦、李济深、程潜分任三个纵队纵队长。东征军自10月1日起陆续出发,经过激烈战斗,一举攻占惠州。三个纵队继续分路进击,11月初收复潮安区和汕头市,全部歼灭了陈炯明军在东江的主力。
在第二次东征的同时,国民政府派鲁涤平率部进击粤北连山一带的川军熊克武部,派陈铭枢率部进击粤南高州一带的邓本殷部。粤北迅速平定,熊军余部退入湘境。粤南初战失利,后以朱培德、李济深相继为总指挥,分兵四路进击,于11月20日占高州市,29日克越州(合浦县)。1926年1月,第四军渡海登海南岛,收编了邓本殷军余部。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胜利,统一了广东省全境,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
参考资料
国民革命军东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