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灯彩

灯彩

灯彩,又称为“彩调剧”“花灯”,俗称灯笼,一种具有照明、装饰美化环境,渲染喜庆气氛,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传统民间工艺品。

灯彩起源有多种说法,室内的灯彩工艺至迟始于南北朝,兴于汉代,盛行于隋唐,经过历代匠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灯彩品种,有宫灯、纱灯、龙灯、走马灯等。灯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北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青海省等地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地方灯彩。

灯彩与普通灯笼相比,追求美观绚丽,用料讲究,外形多样,配有各种精细复杂的装饰,用连年有余、龙凤呈祥、福寿延年等喜庆图案,糊裱彩色绸纸,使灯光显出五彩,突出代表是元宵节花灯。早期的灯彩主要是用来照明,汉代以来,开始用于"燃灯道人供佛",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等祈福活动。在汉代,因灯的字音和“丁”相似,在灯上铭写“宜子孙”,作为祈求得子的吉样之物。随着电灯的发明,灯彩逐渐失去照明的功能,主要用于烘托气氛、装饰吉庆。

灯彩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思想、愿望和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文明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4年中国彩灯博物馆正式开放,2006年仙居灯彩、秦淮灯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日本青森县灯笼节、韩国燃灯会、英国休斯敦国际彩灯节、美国休斯顿冬季梦幻彩灯节等,都能看到中国灯彩工艺或中国彩灯。

起源传说

灯彩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原始人拜火遗存说,“照田蚕”习俗说,皇宫灯彩发展说、“夏桀通夜饮”说等。

原始人拜火遗存说

灯的前身是火。灯与火的关系密不可分,自从人类学会用火,灯也就诞生了。灯的出现,直接的促成了灯笼的形成。中国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式照明工具。人们把灯加以装饰,灯彩便诞生。

“照田蚕”习俗说

“照田蚕”也称“照田财”,“照百虫”等,最初它仅是一种腊月至除夕的驱邪避瘟活动。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是夕爆竹及,田间燃高炬,名照田查。”清代顾标也在其《清嘉录》中记:“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问天,祈有秋,焰高者,谓之照田财。”后来这种习俗渐渐移至正月十五,人们在宅前屋后的地上插遍纸扎棚的灯笼或红蜡烛,驱逐屋内外与宅前后的毒虫,保一年平安。后来“照田蚕”,“照百虫”的时候,人们极尽巧手之能,使各种彩好不断创新,各家各户的灯争奇斗妍,越做越精美。进而,照田蚕的习俗活动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逐渐演变成闹花灯的娱乐活动,人们也普遍地把它看作是迎春花析福的美好节日了。

历史沿革

起始朝代

晋朝史学家徐广在《事物原始》中记“灯彩”“始于夏时,俗称灯笼”;《拾遗记》记:周穆王时就有了作为祭祀或方士之物的花灯,并且给灯赋予某种神力,认为它是一种神灯。秦汉时期,也有与上述类似的花灯。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所记秦皇的花灯要比穆王的花灯更精美。室内的灯彩工艺最迟始于南北朝

汉代

汉代宫中已有正月十五“垒灯为山”的习俗。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正月十五便会“燃灯表佛”,弘扬佛法。据《东宫旧事》等记载,汉代,长安(今西安市)匠师丁缓锻造灯彩“常满灯”装饰着九条龙、五只凤凰,还杂以芙蓉、荷花、莲藕等。另,宫廷中有紫玉蟠龙灯,并在灯上镶嵌珍珠、宝石,与灯光、紫玉辉映。

隋唐

灯彩盛行于隋唐。据文献资料记载,隋唐时期的灯彩,除了龙灯、鱼灯、灯影外,还有很多大型的豪华灯彩。隋炀帝《通建灯夜升南楼》中有“灯树千光照,火焰七支开”的诗句。

唐代,随着丝绸、织锦和彩扎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灯彩制作也日益精巧,而且出现了大型的灯彩。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李旦时,长安安福门外制作了一个巨轮灯,高达20丈,上面缠绕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燃灯5万盏,极为壮观。《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上元夜”“制作百枝树灯,高达八十尺”《朝野载》太平广记玄怪录》等中都记载了唐代的元宵节花灯盛况和从京城到全国各地的普及。

盛唐时,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道人供佛"。到中唐以后,灯彩早先具有的宗教色彩日趋淡薄,元宵灯会成了全民性的节日。

宋元

宋代灯彩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较大发展,灯彩的制作比天宝更加的绮丽多彩,种类繁多。宫廷方面每逢春节要制作“灯山”,殿前的龙灯,用草扎结,布幔包裹,其间暗置上万盏灯烛,远远望去如双龙飞走。民间的灯彩品种主要有“万眼灯”“无骨灯”“白玉灯”“丝灯”“珠子灯”“走马灯”“罗帛灯”“细竹丝灯”等。这些灯彩,既有画人物、山水、鸟虫,也有写诗词藏灯谜的,制作得十分精致。《武林旧事·灯品》就记载有“无骨灯”,刻楼金珀玳理以饰的“就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风楼故事的“珠子灯”;缺镂精巧,五色装染,如影戏之法的“羊皮灯”;以及各式精巧的娟灯等,地方特色更浓。苏州市的五彩琉璃灯,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今歙县)的琉璃灯等还会进贡宫廷。宋代热闹非凡的灯节盛况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和晏殊《十八夜收灯》等诸多书中都有记载。

元代开始出现了灯塔、望灯之类的精品灯彩。元代诗人谢宗可对当时灯塔有描述:“拔地烧空空炬长,烛龙桂影照穹苍,七层火树云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霞光彤幢归净界,星随节下西方,大日如来应到天坛上,万金莲绕步香。”望灯高悬于望灯杆上,百姓俗称为“天灯”。《元史》祭祀志记载,在天坛祭祀时,陈列绛纱灯笼790盏,内燃绛烛350支、素烛440支。同时,由于江南开始广泛种植棉花。在元代,布灯曾取代纱灯,流行一时。元代的走马灯更加精巧,诗人谢宗可在《走马灯》中赞道:“飘轮拥骑驾炎精,飞逸人间不夜城;风追星低弄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明清

明代的灯彩品种更加丰富,有老子、美人、钟馗打鬼等人物灯,有栀子葡萄杨梅等花果灯,有鹿、鹤、鱼、虾等禽虫灯,有琉璃、云母屏、水晶帘等奇巧灯。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冰灯、绢灯、料丝灯、麦秸灯等。北京、南京等地的“灯市口”白天列市,晚上张灯,观灯者比肩继踵,川流不息。

清代,北京廊房头条集中了“文盛斋”“华美斋”“纯德斋”等20多家灯彩作坊,聘请京师名画家在灯上彩绘有关《水浒传》《红楼梦》的题材,任人品评。江苏省扬州市苏州市、南京,福建省泉州市,广东佛山,四川成都,浙江杭州市、狭石等地的灯彩已发展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旬寿辰,京师自西华门至西直门以五彩绢绸扎作成“灯山”,下面或以锡箔饰成波涛,或以浅红色纱绢扎作成“蟠桃灯”。广东省进贡的“翡翠亭灯”,亭身以万块绿色玉石镶拼,屋瓦以闪光的孔雀铺盖。湖北进贡的“黄鹤楼灯”,墙壁都用玻璃装饰,如同广寒宫浙江省的“镜”,则在天花板上嵌一面大圆镜,四周墙壁嵌饰无数小镜,在灯光下,人入室内,一人化成千百身。

近现代

新中国成立之后,红灯笼逐渐的兴盛起来,形成了节日喜庆用灯的习俗。灯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中国各地陆续恢复元宵节灯节、灯会的节日群众娱乐活动,出现了新的灯具和灯组,灯诗、灯词、灯谜的创作和流传更加活跃。六十年代初期起,四川省成都市办起了“春节灯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每年举行“冰灯游园会”,带动了不少城市举办元宵灯会,形成了新时期的年节文化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元宵灯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与经济贸易活动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使中国灯文化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四川省自贡市市的国际恐龙灯会,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冰雪节”都使中国灯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

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灯彩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

按制作工艺分类

纱灯

纱灯在灯彩中最为普遍,一般用成材的竹枝扎成骨架,然后蒙上纱用或纱布、棉纸制成。红纱灯又称为“红灯笼”,其通体为大红色,在灯的上、下两部分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图案,底部还要配金色的平邑雪萝树做装饰,宜书宜画。通常情况,红纱灯悬挂在家族、会馆庙宇的大门前,然后在灯笼的上面写上家族的姓氏或堂号,最后再衬以色彩鲜艳的老虎、龙凤、八仙、花朵等吉祥图案。这种红纱灯既可以单独的悬挂,也可以成串地悬挂。红光晕染既喜庆又温暖,常在节日期间悬挂。彩色纱灯是将白炒染成黄、蓝、粉红、绿等色,再在纱灯上彩绘花鸟、山水,色彩鲜艳。1915年,“文盛斋”制作的纱灯,宫灯,在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纱灯大多为圆形,俗称灯球,大者为滚球灯,下有四轮,人推灯彩滚动,“推球滚地轻”;小者可以旋转掷至空中,“掷烛腾空稳”,而灯内的火烛却都仍然不灭。

宋代宫廷纱灯多为以绛纱制成,上贴金箔剪镂的图案和字样,下饰珠络、流苏,大者直径一丈,称为绛纱贴金灯球。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市匠师赵萼以纸笺剪成花鸟图案,傅以五彩,再将熔蜡涂于纸上,然后以绢纱夹在中间作为灯框画面,称为夹纱灯。万历年间,北京书画家米万钟以铁丝扎作成山水、人物、花草等形状,外裱以细绢,然后施以彩绘,京师称为“米家灯”或“米灯”。

料丝灯

料丝灯,是用玻璃丝制作而成。料丝灯在明朝的时候已经出现。相传,古代的料丝灯是由糯米熬制而成,既透明还有韧性。也有说料丝是将玛瑙紫水晶捣成屑,煮制为粉状,然后再用天花葵水调制成丝。明代最有名的料丝在云南昆明一带,到了清代的时候,福建省泉州市一带制作更盛,不过后来已经失传。现在的料丝则是用细如毫发的玻璃丝为原料编织而成。明代云南永昌(今保山市附近)的琉璃匠师们以紫石英等制成白色玻璃丝,将玻璃丝依次紧密排列于宫灯的绢纱画面外。点燃后,外层玻璃丝皎洁明亮,又能映见里层的五彩画面,在当时作为云南省的贡品,专供宫廷享用,技术保密,不传外人。直到弘治年间,丹阳市匠师潘凤,在云南习得料丝灯工艺归回故乡。到清代,淄博市的料丝灯也很著名。

面灯

面灯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些农村在元宵节前,用玉米面掺杂豆面或白面做成的豆面灯,也称为“面盏”。面盏状如粮囤,在灯的顶部中间做一个凹洞为灯碗,用来放油或插蜡烛。山东胶东一带和江苏省北部地区都有蒸制面灯的习俗。

冰灯

冰灯是结冰为器或是雕冰成形,然后在里面安装灯源,即可制作出晶莹的冰灯。冰灯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灯彩。古代的时候,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农牧民,夜晚在室外干活的时候,一般都会用水桶盛水制作成冰罩,然后将蜡烛或棉花灯安放在里面用来照明,这一简单的操作既可以防止烛火被风吹灭,又可以延长照明时间。人们便将这一简单的冰灯逐渐应用到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里,成为欢度佳节的灯彩。

最早描写冰灯的诗歌是明代文学家唐顺之的《写夕咏冰灯》。据《黑龙江外传》中记载,元宵节的时候,城里有人将冰镂刻成约20米高的南极仙翁状,里面燃放火炬,闪闪发光,极为壮观。而在清代典籍《国朝金陵诗征》中,则记载的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冰灯,造型都是体积巨大的建筑形状。

铁灯

铁灯见于隋朝开皇末年(600年),在长安营建文峰塔,高三层,上有扶栏,扶栏四周架铁灯,每层为120盏,三层共计360盏,每月初八注油燃灯。棉花灯以蒸熟的面捏塑而成,由于民间于正月十五晚将无数小面灯散置并点燃于庭院、灶、窗户等处,所以又称散灯,用以吓唬老鼠。

羊皮灯

羊皮灯是在细嫩的羊皮上镂刻图案,然后五彩妆染,如同皮影,明代以苏州市匠师赵虎(或作赵浒)为名。素馨灯、茉莉灯产于广东佛山市,是在灯彩内外置放素馨、莱莉花,花香随着热气散发,沁人肺脾。

民间常见的纸灯,外糊以白连净宣纸,洁白如同雪花,又称雪花灯;或者在灯上粘贴剪纸图案,施以彩绘;有的涂以桐油,以便在雨夜行走。绢纱灯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灯彩,它的品种也很多。

宫灯

宫灯,据记载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宫灯通常由宫廷、官府制作和使用。它是一种照明工具,也是建筑装饰艺术品。宫灯采用的木料多是檀香紫檀楠木、红木、黄花梨等贵重、坚韧,不易变形的木材,面为质地较好的玻璃、纱绢、牛角片;而在装饰方面则强调雕刻精美,在灯罩上加装华盖,灯下加挂各类的垂饰和金银玉石的穗坠,有的则会在灯的四周悬挂平邑雪萝树璎珞、吉祥杂宝,有的会镶嵌雕刻玲珑翠玉或白玉;灯罩面常绘有山水、花鸟、人物、鱼虫、戏曲故事、博古文玩等内容;制作工艺细腻,造型方面典雅大方,规矩方正。在古代最常见的宫灯类型是六面宫灯,即宫灯有上下两部分,每部分各六个面,上部分叫上扇,下部分叫下扇,通常上扇较宽,下扇较窄,宫灯边有立柱和花纹雕刻。

宫灯还有使用玻璃丝制作的料丝灯,用羊皮为灯屏的羊皮灯等等。

北京宫灯,一般呈六角形和八角形,也有十二角的,多分为上下两层。灯顶雕饰龙凤图案:灯的各面都绘有精致的图画:每个角上都挂朱红色楼穗,灯底坠红黄平邑雪萝树。一只精制的宫灯的骨架,均用红木、花梨、檀香紫檀、施木等贵重木材,精雕细刻成近百块大小不同的木片黏合而成,然后覆以的炒或玻璃,再在灯面上描绘出人物、山水、亭台、楼阁、花卉、虫鸟等画图,并级以彩色丝穗流苏。北京宫灯最传统的是“六方宫灯”。这种灯有六个对称的面,其造型和结构是从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的规格。六方宫灯分为上扇和下扇两层。上扇宽,六角有六根短立柱,上面雕有六个龙头或风头,下面悬有彩色穗坠,在短立柱之间还镶着六块小画屏,下扇窄,有六根长立柱,立柱外侧都有镂空花牙,内侧镶着六块长方形画屏。宫灯制作上均要难,楼,刻,画,十分精美。

宫灯在唐代盛行。造型丰富要数清代。其集历代宫灯之大成,从灯画内容来看,有双喜灯、福字灯、寿字灯、百子灯、万年常青灯、大吉灯、松鹤灯、双鱼灯、长方胜灯、万寿无疆灯、普天同庆灯、金玉满堂灯、天下太平灯、宝珠灯、八宝吉祥灯等等。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朝宫灯制品,张挂着许多清代宫灯,如天灯、万寿灯、天下太平灯、普天同庆灯,福字灯、寿字灯、双喜字灯,大吉灯、长方胜灯、呀呀葫芦灯,鱼瓶灯以及多种多样什锦装饰的灯等。有的以细木为架框,雕刻花纹,有的以雕漆为架框,镶以纱塌、玻璃,料丝、明角等,并彩绘有人物、山水、花乌、虫鱼、博古文玩或戏剧故事。工艺之巧,为历代所鲜见。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

龙灯

龙灯,通常指长度大约20米左右,直径约60-70厘米的龙形灯彩。制作龙灯先用铁丝做成框架,然后外面包裹绘制了龙鳞图案或涂上颜色的纱布。通常情况下,组成龙身的节为单数,有9节、11节、13节等,每节的间距大约为1.5米。龙身的内部有燃蜡烛的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龙灯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是中国传统特色民间活动。其中,在乐清市地区有一种距今约400多年的“首饰龙”。因为它通常都会排在元宵节灯彩巡游的首位,而龙灯的身上又有很多的有彩、纸扎、剪纸等众多的装饰,所以得名。首饰龙通常长4.5米,宽2米,高3米,前面为龙头,后面是龙尾。龙身有4层以上,70座阁楼组成。每层的阁楼都仿照中国传统建筑制作。每一层还装饰有绸塑的人偶,同时演绎着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内容。人偶还安装有传动装置,转动齿轮的时候,人偶就可以自然轻巧的动起来。其中绣龙是布为材料做成的龙,上面绣有图案花纹。用青花杯盖扎成的“瓷龙”。

拟形灯

拟形灯是模拟自然事物形态的灯,在民间灯彩中有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这种灯彩生动活泼,通常还蕴含有吉祥幸福的寓意,所以深受百姓的喜爱。造型有年年有余的“鱼形灯”,威武霸气的“老虎灯”,充满喜庆的龙舟灯等等。制作拟形灯首先是要扎出结实、逼真的骨架。然后再将纸张覆盖在骨架上,装裱好纸张外层上的纹饰。最后在灯内安装光源。

走马灯

走马灯又称为“马琦灯”“转灯”,其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唐代的时候又将其称之为“影灯”。宋末元初的杂记《武林旧事灯品》中,就描写有走马灯上面绘制的人物、马骑等旋转如飞的情景。

走马灯是通常会在立轴的上面横装一个叶轮,然后在叶轮的下面,立轴的底部安装蜡烛底座。当蜡烛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热气就可以推动叶轮,让其旋转。立轴的中间沿水平方向通常还会横装4根细铁丝,每根铁丝的外面粘贴剪纸人马图案。晚上的时候,点燃蜡烛,人马图案就会旋转起来,同时影子也投射到纸糊裱的灯壁上形成灯画。现代著作《物理学史讲义(中国古代部分)》曾指出,走马灯的发明,“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利用空气受热后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它是现代燃气轮机的萌芽。公元1550年左右,欧洲才出现类似于中国走马灯的装置。”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同样认为走马灯是古代中国人的一项重要的发明。

早期的时候,走马灯匠人们通常都是用高粱秸秆作为走马灯框架的原材料,然后再用彩纸制作吊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走马灯大多数则使用电动旋转。

座灯

座灯是观赏型的大型组灯。这种灯架高达、形状如树的灯彩(灯树),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据唐代《明皇杂录》中记载,李隆基李隆基(公元685—762年)时期,灯彩艺人毛顺非常擅长制作用灯彩结成彩楼,唤之“灯楼”。灯楼高约45米,宽100米,上面悬挂有金银玉器所制的吊坠。灯楼通常会制作成龙、凤、虎、豹灯造型。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元天宝遗事》典籍中,就有记载:“百枚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宵节点之,百里皆见之。”可见当时的灯树已经非常的高达。另外,在新疆吐鲁番市也曾发现古代壁画中对灯树的绘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的座灯应运而生,其造型不仅庞大,而且造型更加的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现代座灯的造型多为卡通人物、动物、建筑等造型。通过使用霓虹灯、LED灯灯现代光源,灯彩制作基本变为机器生产,纯手工制作的灯彩逐渐变少。

其他

编制类灯 以麦秆编织成圆形灯笼,点燃后红灿如火球。明代太仓市匠师顾后山以麦秸灯闻名。篾丝灯主要产于浙江、云南省四川省等地。清代云南的篾丝灯,编织精细,密不通风,竟能在风雨中不灭。

蔬果类灯 《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代扬州的西瓜灯。广东佛山的柚皮灯在柚皮上镂刻图案,燃后朱光四射。潮州市萝卜皮镂刻的灯彩,俗称菜头灯。

无骨灯 没有硬质骨撑的灯品。最早有无骨灯的记载是宋朝。到了元代典籍《武林旧事・灯品》中,就有对该灯的制作记载:“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另外,纸刻无骨灯则是用纸板折叠成几何形,然后再用胶连接起来,做成无硬质骨撑的纸面灯体。然后将灯面用刻纸贴画和刺孔细纹装饰起来,既端州典雅,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如果是用针刺的无骨花灯则更为复杂,一般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十几道工序。

孔明灯 又称为“天灯”。传说是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诸葛亮发明的一种用于军事的信号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人们在每年的傣历新年的泼水节傣族群众都会燃放孔明灯。孔明灯有长方形、圆形灯形状。由竹片制作成框架和绵纸糊成的灯罩组成。底部为敞开的口,用来安装煤油或烛火,点燃后就可以随着热力起飞。

按功用分类

按灯彩的功用分类,可以分为表演灯、观赏灯、祭祀灯等。

表演灯 俗称“元宵花灯”,指元宵、端午、中秋节等节庆期间上街表演的灯彩,包括儿童走门串户用的灯彩。有龙灯、狮子灯、花灯、罗汉灯、高跷灯、节节高灯、地戏灯等。

观赏灯 有纱灯、纸灯、宫灯和瓷灯。供观赏用的瓷灯有“皮灯”和“走马灯”。“皮灯”是置放案几上的观赏灯,用薄胎瓷制成,绘有花鸟虫鱼或仕女图案。“走马灯”是悬挂在门前或厅堂的观赏灯,用薄胎瓷制成,内有叶轮装置,当蜡烛点燃或电灯通电后,产生的热气上腾,便可推动叶轮,使发生回转。走马灯”的装饰影人多表现骑马持枪一类的历史人物故事题材,也有山水风景和花鸟虫鱼之类的图案装饰。

祭祀灯 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用于祭祀的灯彩。“河灯”就是祭祀灯的一种。景德镇的河灯是用纸做成莲花形,中间插有芦柴,上面架放着用油纸卷成的纸捻。河灯做好后,放入筛子中。晚上把河灯点燃,放入河里,随水飘去。

按陈列的位置和方式

室内灯

室内灯彩有挂灯、桌灯和直立地面可以移动的长柄戳灯。

室外灯

室外灯彩有悬挂于大门口的风灯,方便手持移动的把灯,引路照明的提灯、各式各样的壁灯、用于路间照明的路灯。戳灯和壁灯也可以用于室外的庭院中。另,有河灯、悬于桥上的桥灯、街市灯、商肆灯、船灯以及桌灯(又称台灯)、提灯、举灯、壁灯、立灯、吊灯等。

河灯又称水灯,传统灯彩之一,因其是放在水面上漂流故得名河灯。又因为人们经常将其制作成荷花的造型,故又称其为“荷灯”。传统河灯多是用竹篾扎纸、纸糊而成;也有以质轻、细嫩透光而又防水的羊皮制成芙蓉、莲花等造型,飘浮水面,宛如鲜花朵朵。在中国的浙还有利用水果皮制作。在浙江省台州一带的橘农通常还会再元宵节晚上,将橘壳盛油做成橘灯放在水中漂流,祈求蜜桔丰收。另外,还有一种河灯则是在碗的口部粘贴上一圈荷之冠形状的彩纸,名为“地藏王灯”,又称“婉儿灯”。南宋,每逢中秋节夜晚,杭州市(今杭州)在西湖燃放红羊皮小水灯10万盏,浮满水面,灿烂如繁星。

商肆灯是商店门口悬挂的灯彩,台湾省台北市的商店每逢春节后就悬挂灯彩,如华西衡的蛇餐馆挂的是“蛇灯”,牛奶店是“乳牛灯”,海鲜店是“鱼灯”“虾灯”等。

船灯是悬挂在游舫上的灯彩。明代,南京秦淮河河上的小舫覆盖绿色绸缎,在夜晚,两旁悬挂20多盏灯彩,然后用绳联结40多艘小舫的首尾,衔接不断,称为灯船

流派

灯彩作为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其种类和特色非常的丰富。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北京、上海市、江苏、浙江省福建省、广东、青海省等地的灯彩,结合当地的特色,发展出鲜明、浓郁的地方灯彩特色。

北京灯彩

宫灯是北京灯彩的代表。明代的时候,从腊月二十四至元宵节,宫里都要悬挂宫灯。现存最早的宫灯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制品。北京宫灯有250多种,主要有“六房宫灯”,这种灯有六个对称的面,其造型是从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还有一种“花灯”,它的造型则由六方宫灯演变而来,需要通过雕、镂、刻、画等工艺制作完成。

北京灯彩历史悠久,相传,正月初八是祭星神的节日,到了晚上的时候,天神会来到凡间,家家户户都燃灯祭祀。旧时代的京城周边,不仅是正月十五挂灯,五月端午挂红灯、六月无风放天灯、七月十五莲花灯、八月十五玉兔灯、九九重阳孔明灯。由于,北京元宵节活动又和商业交融,所以称之为“灯市”。

明代,北京东华门外专门开辟了专区悬灯,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仕人、商贾都可以自由制作灯彩进行交易,逐渐的便形成一条商业繁华的街道,即“灯市口”。这里白天集市热闹繁华,夜晚就会就会燃起灯彩,变成灯会。

清朝末年的时候,皇宫灯彩宫廷灯彩制作技艺,逐步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民间灯彩。于是出现了许多制作灯彩的作坊和挑着灯笼吆喝的街头小贩。同时,灯彩为节日的喜庆增添了氛围,成为重要节日必不可少的物品。北京纱灯的主要品种有红庆灯、彩纱灯,道具灯等。

上海灯彩

上海灯彩是从舞龙灯发展而来。每年正月十五,举行以舞龙灯为主的“出灯会”。上海豫园,元宵节灯会由来已久。据清代典籍《瀛杂志》中记载豫园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的景象。另外,上海的上海城隍庙也会在春季、元宵节举行重要的灯市活动。

上海灯彩主要以生活的造型、华丽的色彩和精工细作工艺而闻名于世。其中,上海龙灯有三种。一是注重装饰的“看龙”,一般情况下这种看龙都会用布制绘色,也有使用绸缎家刺绣的。二是和看龙类似,但更朴实且能自由转动的“舞龙”,舞龙在耍的时候可以自由的左右上下地扭转。三是以竹笼为骨架,以面筋纸裱糊的“灯龙”,在竹笼里燃有蜡烛,舞动起来就会像火龙一样。不过由于没有“龙衣”的牵连,所以耍龙的时候要求动作循势连贯。

上海市灯彩中的立体动物灯彩以动物骨架解剖为依据,使用搓、扎、剪、贴、裱、糊、描、绘灯工艺制作而成。然后再用绢绸、绫段做罩子,金银丝边做装饰,既有雕塑般的造型,又有缤纷的色彩,成为特色鲜明的江南灯彩流派。

江苏灯彩

江苏灯彩又称为“苏灯”,出现在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苏州灯彩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和明代“吴门画派”的影响之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制作工艺细腻,以丝绸、纸张、竹木、铅丝等作为原材料,运用扎、糊、剪、绘的工艺制作而成。除了使用传统的套色剪纸外,还绘选用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题材作为苏灯的制作元素。据明代《姑苏志》中记载,苏灯的种类有荷花灯、走马灯、鹿犬灯、栅子灯、夹纱灯、葡萄灯等。其中,当地人称“有来哉”的走马灯,造型像是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灯内画上人物、走兽等图案,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转轴旋转起来极为美观。苏州灯彩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文化活动,例如灯市、灯迷、灯彩社团、竞灯、灯宴等等。

南京灯彩种类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灯彩的特色,主要有挂灯、宫灯、球灯、壁灯、转灯、动物灯等,号称中国灯彩艺术汇集地。自朱元璋建都南京起,每年的正月十五,在南京夫子庙附近都会举办灯会的习俗。“万盏花灯映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描述的是南京秦淮河畔灯市景象。秦淮河灯彩源于六朝时期,盛行于明朝,明清以后,花灯艺术由宫廷走向民间。秦淮灯彩传统工艺汲取了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之长,而且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将形、色、声、光、动等新元素。秦淮灯彩题材丰富,神话传说、民情习俗无所不包,记录了秦淮河流域文明用火的历史轨迹。1959年全国花灯比赛中,苏州市“亭台楼阁灯”,被专家一致推为全国第一。2000年春,句容市陈柏华制作的“变形金刚”花灯在南京夫子庙一炮打响。2005年陈柏华制作的“皇鸡吉祥”获中国首届民间艺术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陈柏华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8年,《灯彩(秦淮河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浙江灯彩

海宁市硖石街道有“灯彩之乡”的盛誉。相传,石灯彩起源于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盛行于南宋(公元1127—127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硖石灯彩概括起来就是“工序绚丽,玲珑剔透”,它和北京灯彩、南京灯彩、广东省灯彩齐名。据清代许葆翰《硖川灯市》中对硖石灯彩的描述,其举办时节通常在谷雨清明节两个节气之间。现代学者张宗祥在《铁如意馆碎录——硖锁记》中的《纪灯》也有类似的描述。

硖石灯彩的发展和当地丝业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丝业季节性强,在淡季制作灯彩,为灯彩制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硖石灯彩中,有虎、豹、狮、象灯大型扎糊灯彩,也有古钱连环灯、鱼灯、走马灯、鸟灯、花篮灯、盆景灯、西瓜灯等小型灯彩,后来逐渐发展成拥有佛塔、大型亭台楼阁等建筑模型和龙舟、采莲舟等品种的特色灯彩。另外,还有万眼罗灯、大型珠帘伞灯等等。其中,清乾隆就出现的大型珠帘伞灯,灯片用多层色纸裱糊,用刀刻、针制、绘画制作出戏剧人物和山水、书法、花鸟、鱼虫等图案,是针孔灯的开端。硖石灯彩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其中,最常见的是针刺,有排针、花针、乱针、勾针、补针、破花针等多种针法。原本针刺法是为了让灯彩的制作更为透光实用,慢慢的又演变成为一种装饰技法。在花灯外裱糊四层宣纸,然后用绣花针刺出细孔组成的图案。透过针孔,山水、人物、花卉等图案就会映衬出来,精妙绝伦,被誉为“尺幅神功”。针刺技艺使灯彩独具特色,有绢灯、纱灯、玻璃灯、刻纸灯无法比拟的特点。

浙江温州灯彩最晚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太平寰宇记》典籍中就有“永嘉土贡竹丝灯”的记载。竹丝灯是以细篾为骨架,用绵纸、绸子为灯罩制作而成的灯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珠囤灯了。珠囤灯就是挂有玻璃珠的灯,故又称为“珠灯”。珠囤灯的灯体通常为六面或者八面,高度约四米,有上囤、下囤组成,整个灯重约200多斤。珠灯表面还装饰有彩色的珠串,灯钉上伸出有珠子扎成的凤头,同时挂有流苏珠子。

福建灯彩

福建灯彩种类较多,有福州市的刺孔多角灯、橘灯、折叠西瓜灯,漳州市的鳄鱼灯,厦门市的走马灯,泉州市的钱鼓灯、仔灯、莲华灯,以及用萝卜制作的萝卜灯、白菜灯、千秋火灯,古田县的字灯等等。福建的灯彩制作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代唐玄宗时期。宋代时,每年会生产大量的灯彩到临安灯市市场交易。宋代的福建灯彩种类主要有纸折莲花灯、料丝灯、薄纱长框壁灯、新娘灯、庆灯、八卦灯,以及使用通明材质制作,而且质地坚硬的宝华灯、梅花灯。到了明代,家家户户都会在过节的时候张灯结彩。清代,福建灯会更加的热闹。当地还有一种用装饰成鱼龙的小舢板,沿着河面布撒花灯的“迎仙”活动。在古田则有将名人撰写的字制作成灯彩,然后将灯彩挂满城内河的沿岸字灯。字灯以字为主,同时还会在灯彩的周围悬挂鱼灯、果灯、虾灯、花卉灯灯。

福建泉州灯彩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朝,至今在泉州的城区、晋江的周边都有延续,是南方花灯代表。泉州花灯制作材料主要是木制骨架、竹篾扎骨、铁丝扎骨,和用纸折成方柱形的纸管骨架。然后在灯彩的外表糊上纸张和丝绸,最后再用框线剪贴结合包堆的诗、书、画,或是单纯用针刺孔作纹样、镂空图案的彩绘装饰。根据灯彩的制作结构,还可以制作成张挂、悬挂、手提、平放、挥舞、拖牵灯形式。

广东灯彩

广东灯彩最为有名的是佛山和潮州市两地。禅城区灯彩在当地又称为“灯色”。在明代已经盛行。据清代佛山忠义乡志》中描述,在元宵佳节的时候,会把普君墟设置成灯市,并悬挂各种各样形状的灯彩,其中最多的石茶灯。茶灯外形为茶壶的形状,用非常白的纸制作而成。另外还有树灯,八角灯、折叠灯、伞灯等。佛山灯彩艺术兴盛和当地“出秋色”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出秋色在八九月举行。节庆时,当地的手艺人会制作万针灯、瓜仁灯、稻草灯、刨柴灯、蛋壳灯等。通常,最前面会有4个人扛着2米多高,横阔1.5米左右的头牌灯。这种头牌灯大多数是由竹篾、线丝扎成上、中、下三层轮廓。其中上层是采用宫殿楼宇样式,配以飞禽走兽;中层作六角扁橄榄形,用明纱或绢绸覆盖,两边镶嵌绸制的人物,扎出多层的堆突线,并张贴好看的花边图案;最下层则做成花篮形状。在头牌灯的周围还嵌有上百盏小灯。之后还要针口灯、走马灯、通草灯、芝麻灯、刨柴灯、谷壳灯、鱼鳞病灯等。

潮州灯彩始于明代之前,距今以后700多年的历史。潮州灯彩主要以古典人物题材为主,有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等。灯彩人物高度通常为45厘米至120厘米的,当地称为“花灯”;人物高度在10厘米至40厘米的称其为“彩灯”;而以花鸟鱼虫为造型,灯光透出的单一灯称之为“彩灯”。潮州灯彩最早使用竹子做骨架,用绢绸作衣裳,人物脸部会用通草片彩绘。种类繁多,有纱灯、彩灯、花灯、走马灯、宫灯等等。清末年间,潮州市当地还有一种极为流行的“百屏灯”。鼎盛时期,潮州城内三国、水泊梁山等题材的故事花灯有200多屏。

青海灯彩

源于清代中期的湟源排灯是青海灯彩的代表。其原本是街市上店家挂在门上,招徕生意的广告牌灯箱。一直沿袭到清代末期,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举行挂排灯活动,后来,渐渐地发展成为新的灯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底座,变为落地灯。种类也更加多样,有椭圆形、长方形、扇形、梅花形、立柜形、卧桥型等。除雕刻、绘画的艺术装饰外,增加了皮影、刺绣、书法、剪纸等装饰。排灯的制作,首先要用木料制成框架,再雕刻,装裱丝纱,绘制吉祥喜庆的图案。不过,也有“环海商都”“茶马古市”“小北京”等记录历史、商业和文化活动内容的图案。排灯通常高2米,高0.6米,厚0.4米,通常为连环画形式连接而成。另外,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佛家圣地塔尔寺还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祈愿法会,汉语为“元宵节”“正月观经”,藏语为“默朗钦波”。

四川灯彩

自贡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这里就有了新年燃灯的习俗,清中叶以来,自贡市的“狮灯场市”“灯竿节”“提灯会”“瞒天过海”“牛儿灯会”等会节活动相沿不绝,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自1964年到2006年春节,自贡已成功举办了19届灯会。自贡以元宵灯会最为出名,主要的灯彩类型有工艺灯、座灯、组灯等几种。其中以组灯最具特色,它多表现优秀民间传统、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题材内容,具有大型、群体、联动的特点。自贡灯彩运用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巧妙构思,制作精细,用料讲究,瓷器餐具、玻璃瓶、蚕茧、细竹篾、扎染、丝绸等均可用为制作灯彩的原材料。

河南灯彩

汴京灯笼张,亦称“汴梁灯笼张”,世居开封,为开封著名彩灯制作世家。始于清朝,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七代,是清期未期艺人张大全留下的绝技。由于灯笼制技艺传到近代有许多都失传,第七代传承人张涛与亲从2000年开始,从国内各地搜集资料开始古灯的研究复原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恢复了千眼千手佛灯、走马灯、立体开封市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其造型突出,令人过目不忘;用料考究,注重材料色与光源色的一致性,灯光照度高;将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并实现了传统制灯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汴京灯笼张的传统作品原料主要使用纸、布、绸、缎、绢、竹、木等材料制造,经过扎制、合褶、着色、整理等流程完成。

洛阳宫灯,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品,元佳节常见的装饰品。其历史悠久,创自东汉,盛于隋唐。宋以后,洛阳市屡遭战乱,逐渐失去了旧时的风采,但宫灯制作技术,一直流传至今。洛阳宫灯最大的一个“与众不同”,是可以在用时撑开,不用时合上,伸缩自若,收藏方便,因此深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凤蝶总科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洛阳宫灯以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有7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制作

灯彩的制作用材十分的广泛,通常会使用纸、竹木、金属、玻璃、凌娟、玉石、贝壳、丝穗等材料。然后经过彩扎、裱糊、刺绣、漆、雕刻,再配以传统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有些知名的灯彩制作工艺要求极高,往往需要匠人的制作技艺很高,制作周期也相对较长。但无论是传统的花灯,还是现代的花灯,其基本工艺制作大多沿袭了“”“扎”“糊”“绘”“亮”这个步骤。

一揻,就是将竹篾或铅丝,根据所需弯曲或取直制作成为灯彩的框架部件。

二扎,就是将揻好的部件,用铅丝或丝线捆绑连接在一起,制作出立体的灯彩框架,又称其为“骨架。”

三糊,制作好的框架无论是铅丝还是竹篾扎结,都需要用绵纸条缠裹框架的竹篾或铅丝,之后再用鬃刷薄二均匀地涂刷糊或胶水,最后再裱糊纸或沙捐丝绸。

四绘,就是绘画,传统扎结灯彩,通常情况需要再裱糊好的灯面彩画、喷绘、粘贴、剪纸、针扎图纹,甚至是书写。

五亮,夜间点燃的灯彩,明亮才是其重要的内容。灯彩不明亮就称不上“上等”的灯彩。

除了以上传统扎花灯的步骤之外,各类流派在制作灯彩的时候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围绕“五步骤”,细分为创意策划、设计图纸、准备材料、工具、结扎框架、动力装置、裱糊灯面、彩绘装饰、组装检验等更精细地展开制作。

相关习俗

灯彩是伴随着民间的风俗、民间的艺术而流行的。在民间的结婚、寿庆等喜事中,人们都喜欢张灯结彩。

送灯彩

灯的字音与“丁”相似,民间有添灯就是添丁的意思,送灯有祈祝人丁兴旺的寓意。“彩”为“财”,灯彩则是“丁财旺盛”“人旺财旺”。元宵节旧俗:给亲人、新妇家送有“观音送子”“麒麟送子”等内容的灯彩,或者由孕妇持灯前往寺庙送灯祈求,或将灯照于床下,祝愿早生贵子。

在中国陕西,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娘家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灯笼。头一年送一对大宫灯,希望女儿吉星高照,幸福美满;如果女儿怀孕,加送小灯笼一至两对,祝福女儿孕期平安。并给每对灯笼配上蜡烛,点多少天,就送多少根蜡烛。

挂万寿灯

长江中下游平原,特别是安徽沿江一带有挂万寿灯的习俗。中秋节前后七天,门前挂万寿灯,祈求延年益寿。万寿菊,一般用续罗绸级和桑皮油纸裱糊的红灯。芜湖市的万寿灯是用四或六块布满花卉、鸟虫,梅兰、竹菊的铁制画片,联成灯形,外蒙白练叫铁通灯。

放河灯

放河灯的习俗在民间常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进行。在浙江一些地区,在元宵节放桔灯,共祝风调雨顺,蜜桔丰收。中元节放河灯,多数为莲花灯。人们认为可以帮助鬼魂的解脱痛苦,超度孤魂野鬼。贵州布依族的年轻姑娘在中元节放河灯,则是为了祈求好运和幸福。她们准备一只碗或制成船型的笋壳,扎配上花草,内燃灯烛,到河边放灯。谁的花灯流得最远,灯火燃得最长,就意味着谁在今年内会有好运,最幸福。苏北地区则会在农历七月三十晚举行放河灯比赛。

拾天灯

春节时或丰收后,中国的壮族瑶族会举行拾天灯的民间体育活动。按当地习俗,天灯是吉祥和健康长寿的象征,拾到,能给全村寨带来幸福。天灯以竹青为架,糊上薄纸,底部放一盏棉花灯。点燃后,天灯内温度增高,徐徐上升,至灯火熄灭才下降。比赛时,鸣炮三响,天灯升空后,各村寨选手奋力奔跑,爬山涉水,去拾到天灯。拾得天灯的人会被当做英雄,受到热烈欢迎。

“开灯”

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价值和影响

灯彩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和习俗。

价值

灯彩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中技艺于时代审美产物的视觉符号,它在现代文化价值中主要有实用价值、精神观念和艺术欣赏价值三个方面。

实用价值

受传统造物理念的影响,早期的灯彩主要是作为农耕文化的典型产物,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用来照明使用。其中,手持的花灯造型设计灵巧,携带方便;悬挂式的灯彩则造型精美,方便欣赏,逐渐的被赋予娱乐和教化功能。之后,随着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灯彩制作技艺也得到了发展,匠人们开始在灯彩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构思,同时还将传统的制作技术更新使用新科技、新材料,使灯彩的实用功能进一步提升。

精神价值

灯彩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是其制作技艺独特,更重要的是因为灯彩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艺术价值,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国广大地区的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趋吉避凶,会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种形式不断地营造出“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自己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另外,灯彩制作技艺还对其他民间文化艺术门类中的剪纸、小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民间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灯彩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可以看到某一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心态、宗教信仰,看到这一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人情,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人们对信仰和幸福的追求。

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灯会期间,人们通常会以赏灯为主,制灯、燃灯为辅。所制作的灯彩造型丰富、材质多样、题材广泛、色彩缤纷、灯光炫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在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独特点,随着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艺术、工艺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在造型艺术上,它由最初的简易灯笼到繁杂精巧的灯彩集合。在材料上,由最早的竹纸草木,发展到后来的玉石陶瓷、琉璃金属、纱绸罗帛、兽角羊皮、瓜皮果核、芝麻大米和电控、冻冰的制作材料。在工艺上,传承了最初的彩扎编织,融汇书法绘画、剪纸刺绣、雕刻造型、浇铸陶瓷等民间传统工艺。它从最初的照明工具,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春节、庆贺、祭祀、礼仪等民间生活之中,并在民间传说和民俗音乐、民歌中也有所表现,它是一种民俗事象的聚合体,是一种融绘画、文学以及物理机械等中技术于一身的手工艺品,是艺术和科学的巧妙结合。

世界影响

中国的灯彩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世界的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亚洲国家很早就和中国有通商的往来,中国的灯彩文化也传播影响,使得他们至今的灯彩设计都没有脱离中国文化;西半球的国家通过传教士和外贸的形式,掌握了中国灯彩的制作设计技艺,加快了他们的社会发展。

日本青森灯笼节

青森灯笼节,又称为“懒不得灯会”,举办时间为每年的8月2日至7日,是青森县的传统活动,也是青森县附近民众最重要的祭典之一。关于该祭典的起源,有不同说法,其中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在日本奈良时代(710年-794年),七夕节日从中国传入日本,经过与其他庆祝活动的融合以及演变,形成“武多祭典”。活动期间,在太鼓与笛声的回响中,大批舞者簇拥着宏伟的彩车在街道上巡游。节日的主角大型彩车是用和纸与金属丝制成的彩色人偶灯笼。 灯笼题材有很大部分取材于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日本的神话传说。表演者会从各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他们制作的巨型灯笼。灯笼制作先要做好木制的架子,然后把彩色画糊到架子上。

韩国燃灯会

燃灯会是遍及整个韩国的风俗。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临近之日,街道上会悬挂各色灯笼,拎着手工灯笼的民众聚集起来参加庆祝游行。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从沐浴小佛像的神圣仪式开始,随后是公众游行,再之后参加者会聚集在一起参加娱乐活动和集体游戏。该节日在促进社会融合中起着关键作用,欢庆的氛围能暂时消除社会界限。

英国伦敦Lightopia国际彩灯节

英伦Lightopia国际彩灯节,2019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希顿公园隆重开幕。彩灯节分别在爱丁堡、曼彻斯特、伦敦三城进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英式审美理念,互动式、沉浸式的创新设计。

美国休斯顿冬季梦幻彩灯节

从2015年开始,休斯顿冬季梦幻彩灯节(MagicalWinterLights)在休斯顿开始举办,之后逐渐地成为每年都有的节日活动和休斯顿年度文化盛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冬季梦幻彩灯节非常壮观,灯组的规模、气魄和观赏度都是美国所有的节日彩灯展中的佼佼者,还创下了中华彩灯海外展出规模之最,也是休斯顿最大的节日庆典和全美最大的灯展。

传承与保护

灯彩,俗称“灯笼”,是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装饰性传统手工艺品。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光”与“彩”的综合灯彩艺术价值。人们在盛典、新婚、寿辰、节庆等喜事都要张灯结彩。灯彩也逐渐地成为祥瑞吉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盼。

但是灯彩制作材料繁多,工艺复杂,扎制精巧细腻,投入周期长,制作成本高,一般一个手工艺者想要独立完成灯彩的制作至少需要四至五年的时间,令现今许多年轻人不愿参与到灯彩工艺的传承当中;在这门手艺中,砍竹子、削竹篾极需技巧与力量,男性往往会比女性的体力更好,导致灯具制作技艺方面的人选少;传统的民间技艺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致使年轻人没有了传承和学习的劲头,开始前往大城市打拼;现有灯彩传承人整体年龄偏大,传承谱系出现断层的问题;20实际50年代之后,由于元宵节消失和外来节俗削弱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等等的原因,各地灯彩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为了保护这一人类历史瑰宝,1979年,上海城隍庙豫园的元宵节花灯晚会恢复。上海灯彩匠师何克明在灯会上展出大型灯彩“万象回春”。他的灯彩继承了明代北京书画家米万钟的“米家灯”的特色,其代表作品“锦鸡报晓”“孔雀开屏”“双龙戏珠”等,曾在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展出。中国台湾省台北龙山寺、新竹城隍庙、清水、高雄市、北港等市、县的著名寺庙在元宵佳节举办花灯展览。同年,北港县朝天宫的灯彩展览展出一个月,中外观众100多万人。展出鸟兽、仙佛、花果等小型花灯,还展出由编剧、布景绘画、道具、灯光、灯彩等都是由考古学家、艺术家、机械和电子工程师等通力合作而制成的“仙女送桃”“蟠桃会”等大型电动花灯表演。

1994年,位于中国自贡市中国彩灯博物馆正式开放,通过灯彩文化文物与非遗技艺的典藏保护鉴赏、“中国彩灯文博讲堂”公开文化惠民讲座、图书资料中心专业图书资料查阅品读、学术研究交流分享、社区教育与宣传交流推广等,提供丰富、专业的灯彩艺术文化服务。

2006年,灯彩(硖石灯彩、仙居花灯、泉州花灯、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汝兰、李湘满、许谦慎、蔡炳汉、李珠琴、杨增贵、张树祺、张金培等艺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秦淮灯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8年,北京灯彩、上海灯彩、苏州市灯彩、秦淮灯彩、汴京灯笼张、洛阳宫灯、佛山彩灯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河南省开封市“汴京灯笼张”博物馆开馆。

2011年和2014年,潮州市花灯、忠信花灯、乐清首饰龙又相继入选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第37届中国·秦淮灯会正式启幕。

相关文学

参考资料

灯彩(忠信花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8-31

秦淮灯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0

博物馆简介.彩灯博物馆.2023-06-20

灯彩(仙居花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06-20

日本青森“懒不得灯会”记趣.中国侨网.2023-06-29

BBC被指在“农历新年视频”中误用日本夏季祭典画面,日本网友不满.上观新闻.2023-06-29

韩国燃灯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自贡文旅惊艳英伦 欧洲最大彩灯节点亮曼城.澎湃新闻.2023-07-03

美国最大最美的节日彩灯展重现休斯顿.中国照明网.2023-07-03

元宵灯节的历史渊源.文汇报.2023-06-13

走进自贡灯会.自贡灯会.2023-06-20

特殊儿童学习秦淮灯彩,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发扬.中国网.2023-06-15

灯会(自贡灯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0

中国彩灯非遗艺术精品网络展.中国彩灯博物馆.2023-06-20

“汴京灯笼张”因布置慈禧行宫名声大震!如今建博物馆啦.大河报.2023-06-20

日本举行传统消夏活动 巨型灯笼照亮夜空(图).海外网.2023-06-29

日本传统大灯笼节举行 民众街头游行庆祝.中国新闻网.2023-06-29

穿上浴衣过节 日本青森灯笼节:灯笼上画" 水浒" (图).央视网.2023-06-29

灯彩(北京灯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0

灯彩(泉州花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0

灯彩(硖石灯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0

秦淮区人民政府.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