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周密(公元 1232—1298)是中国宋朝末年元朝刚建立时期的诗人、周密喜欢收藏文物,主要是以他的词句名扬世间,他和诗人吴文英(号梦窗)一起被称为“二窗”。周密的祖先原本一直居住济州府,南宋时易名为“大明湖”(今山东省济南市),曾祖父在跨河后决定在湖州市(今浙江湖州)安顿下来。周密的字是公谨,号为草窗,又号蘋洲、萧斋,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因为他的晚年流浪在吴兴弁山,所以他的晚年又称弁阳老人、弁阳啸翁。
嘉熙四年(1249年)周密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周晋去世后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在景定四年(1263年)因为监督买卖公田的事情得罪了当朝有权力的贾似道而向皇帝辞去官职。在赵禥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前后担任浙东地区和浙西的运送掾属、仓库的检查。在宋朝末年任义乌令(今属浙江省)这段时间里的他到处结交好友,参加吟诗作对的社交活动。南宋朝被覆灭后,周密在元朝的时代拒绝从官,专心的写自己的作品。在元大德二年(1298年)去世在家中,享年六十七岁。
周密作品比较多且领域延伸较为广泛,流传下来的作品差不多有十三部左右。而其中的诗词有《萍洲渔笛谱》等。他编写的有《绝妙好词笺》,收录词家一百多人。笔记体历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澄怀录》《志雅堂杂钞》、《浩然斋视钞》与《浩然斋意钞》等等。同时他与张炎、王沂孙、蒋捷并称“宋末四大词家”。周密的文学作品风格自为一体,特点鲜亮明丽,而他所写著述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为后人所广泛采纳。
人物生平
随父入闽,早年入仕
在宋朝绍定五年(1232年)时期,周密出生在富春县衙(今属浙江杭州)他从小体质就比别人差容易生病,又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所以一直被父亲带走身边,跟随父亲官职巡查的必要,四处的游历。 端平(1234年),周密随父亲离开富春。嘉熙四年(1240)他的父亲周晋调为福建路建宁漕署官,周密随父入闽。次年周密随父亲离开福建省。淳六年(1246年),周密随父在衢州市。淳祜七年(1247年),周晋带着周密离开州,赴任张耒。
宝祐初年(1253年)周密以门荫(凭借祖先的功勋继承做官)的身份去参加吏部的考试并已第十三名的成绩走入官场生涯。宝三年(1255年),周密跟随父亲去了闽(今福建省)。他的父亲周晋在宝祐四年(1256年)辞官后,回到湖州市,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周密也因为这件事告别了县衙之内的生活,结束了他随父流转不定的少年时代。
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在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这段时间的周密几乎一直生活在杭州市(今浙江杭州),同时做着僚吏的职务。到了宋亡前夕,才勉勉强强的得到一任县令的官职。
周密一生没有进行过科举考试。早前的他曾经应试秋闱,后来直接靠着他的祖父以前的官职调任建康府都钱府做官。周密“廉勤自持”,颇得僚佐赏识。在工作的闲暇时,周密就喜欢和他的僚友(同事)游山玩水,而也是在此期间周密写下了许多咏史怀古的诗篇。
景定二年(1261)十一月,马光祖捉领户部财用,同时兼任临安府,浙江省本安抚使。周密自荐,被引为幕僚,掌理京机漕运,但不到两三年就被卷进“买公田”案中。这场风波过后,周密又从辞呈返归的卞山故里回到了杭州市,从杨瓒、张枢等人闲游。
景定五年(1264),元代著名诗人张枢发起西湖吟社,周密也协同好友参加了这个活动。可惜吟社诞生后不到两年宋朝诗人杨缵就去世了,周密是杨的授业弟子,对于恩师的去世,他非常悲痛。他写了许多怀念恩师的诗和词,如《重过东园兴怀知己》诗云:“东国桃李记春时,杖履相从日日嬉。乌帽插花筹艳酒,碧帘探韵赋新诗。"诗中回忆了当年跟着先师一起游湖山,采摘莲蓬分食的情景,把杨缵比作精通音乐能奏《广陵散》的诗人嵇康,流露了对恩师的长逝沉痛心情。
半仕半隐,消沉度日
在宗咸淳(1265)时期以后,周密变得宁静而淡泊,过着一种半仕吕潜的生活。他借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抑郁和感伤,表现自身的喜怒哀乐。
赵昰景炎元年(1278),元朝统帅伯颜帅大军攻入杭州市,这一阶段的周密“兵火破家,一切散去。”不但丢了官,而且亡了国,失去了可以安身立命的国家,成了遗民。周密的心灵隐痛至此已刻入骨髓,成了生命的忧伤,此后便一直隐居杭州,以遗民之心态中回顾一生行事及蒿目时艰与破碎河山,与故宋遗民多次聚会,抒写了大量咏怀故国,思念旧君的作品。
晚年开始沉浸于前朝旧史的搜集与编撰,把野史杂著的写作当作他消闲的方式,在赏玩书画、醉谈笑谑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主要作品
周密诗集有《蜡展集》《弃阳诗集》和《草窗韵语》《绝妙好词》四种。前两种早已亡失,只有成集于宋亡前的《草窗韵语》流传至今,存诗四百余首,其诗内容然可观,风格疏远闲淡。而他所留存的词集则有《萍洲渔笛谱》和《草窗词》《绝妙好词》三种,互有重复之作,共计作品一百余首。
笔记
周密笔记类著述众多,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云烟过眼录》《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云烟过眼录》《澄怀录》《志雅堂杂钞》等等。
《武林旧事》是周密寓居杭州癸辛街时看到的听到的总会,主要记录了宋室南渡以后都城临安的各类杂事,包括“庆寿册宝”“御教”“西湖游幸”“故都宫殿”“湖山胜概”“诸市”“德寿宫起居注”“车驾幸学”“赵构幸张府节次略”“官本杂剧段数”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齐东野语》以记载南宋事件比较多,有颜多精详之处,可以补史籍之國;而《云烟过眼录》以记载所见书画古董为主要,有时候内容会有周密的评价。《癸辛杂识》是周密在杭州癸辛街居住的时后所创作的著作,所以用《癸辛杂识》为名,内容差不多和《齐东野语》大致相近;不一样的是,《齐东野语》基本上都是在记载朝廷大事,并且有考证之举,而《癸辛杂识》则以记载锁事杂言为主要,考订的内容不多。
《浩然斋雅谈》主要以记载经史考证、文章评论和诗话、词话为主,同时有史料和评论的性质。《志雅堂杂钞》收录有关图画碑帖、诸玩、宝器、医药、阴阳算术、仙佛、书史等方面的知识。《云烟过眼录》记录了当时各家所藏奇珍古玩(如玉器、古琴之类)及评论书画。《澄怀录》则是前人片断散文的辑录,其中多是古人写自然风光或田园生活的,表达周密对林泉高致的向往。
词风特点
词风总述
周密的词作以宋朝覆灭的时间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收于词集《萍洲渔笛谱》内。后期作品见于《草窗词》和江昱所辑的《萍洲渔笛谱集外词》。前期作品多为吟风弄月,宴饮酬唱,此时南宋已危若累卵,但在前期的一百多首词作中毫无反映。后期词作不多,但有不少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苍凉凄咽之作,将身世之感与黍离之悲杂的表达方式是周密后期词作的主要风格。如被公认为压卷之作《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此词主要抒发羁旅思乡之情。此时实际上已是无国可投,无家可归,因此比起一般羁旅乡愁,更觉感伤凄凉。《三株媚·送圣与还越》《献仙音·吊香雪亭梅》等皆是如此。前一首中的“故园愁眼,立尽斜阳无语”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而“废宫荒芜”、“俊游零落”则是宋亡的缩影;后者以梅自喻,词中的“凄凉市朝”、“斜阳衰草”则是时代的剪影。
早期词风华丽
周密早期词受周邦彦词风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以协音律为创作宗旨,词句语言华丽浓艳。在周密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周密在谋篇布局、章法结构上追寻周邦彦风格,从而形成周密早期词典雅工丽、富艳精美的词作风格。诗词随时事的变化,创作目的由追求艺术效果转变成有感而发的创作。周密词作中情感比重增加,由最初的以景物擅场,逐渐转变成情景交融、情胜于景。词风也由稼丽转为清丽,最终完成了由效法周邦彦到遵循姜夔的转变。
后期词风清丽
周密后期词作融会姜、吴文英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他一方面取法姜夔,追求意趣的醇雅,另一方面与吴文英交往密切,词风也受其影响,因此与之并称“二窗”。他的成名作、描绘西湖十景的组词《木兰花慢》,即以文笔清丽而著称。周密创作继承的主要是姜夔骚雅清空的路线而手法之细腻,情感之含蓄,亦是此派词人的共同的风格倾向。周密词也应作如此观。
创作特点
风格转换
题材的不同也影响了周密作品的风格。咏物词蕴籍雅伤,纪游词多疏荡清拔,亡国之词多意境雄浑、音节凄清,风物词多谐婉工致,风格亦杂揉张先、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诸人,甚至可从中晚唐李贺诸人身上找寻到些许关联。总括其词,诸如清疏典丽、骚雅清空、沉郁阔大的风格,皆有体现,但仍以清空婉转为主,与张炎所提倡的“清空”“骚雅”相应。
叙事特征
周密的笔记可以大致分为“历史性史料笔记和文艺性史料笔记”两种。周密笔记的叙事特征,就体现在详简互宜、分类取舍的叙事笔法上。对于重大史实和时政要人,周密笔记的文字叙述比较详细。如对于韩侂胄之死,其本传仅言只言片语。《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条则记叙韩胄被诛经过 ,插入了事变的细节描述,特别通过韩侂胄与周筠的对话,一劝一叱,将韩侂胄刚愎自用、自势自负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简练而叙述生动在记述重大场面时,周密按照一定的叙述程序,有条不紊地记述,过程清晰,层次分明。在记载朝政典仪的篇章中,周密极尽文字铺展之能事,辞藻富瞻,描写场面宏大壮观,同时也富有层次感。
叙事手法
在笔记创作中,周密常将诗词作品引入到文中,既丰富了笔记叙事的内容,也增强了笔记的文学色彩,提升了笔记的文学性。以《武林旧事》为例,书中所引用的诗词作品就多达五十余首。从此书所引用诗词的作者来看,主要是南宋文人,如李珏、姜夔、吴文英、李彭老、朱继芳、俞国宝、张良臣、黄洪、赵汝愚、叶绍翁、曾觌、吴琚等。如卷一“大礼”条描写皇帝南郊时,引用了李鹤田诗:“严更频报夜何其,万甲声传远近随。栀子灯前红炯炯,大安上赴坛时。”(《上皇南郊礼成》)用诗来描述宫廷礼节宏达的场景,蔚为壮观。
擅用典故
周密诗作在写作技巧上以用典为特点。当时的周密生活在社会变革的边缘,危机感加之“江湖诗祸”对文士创作心理的冲击,给感怀咏史类作品带来隐晦的色彩。因为周密从小生活在官宦世家熟知历代掌故,使用典故驾轻就熟。他个人的词句中热衷于从书本中借用故实,抒发自我复杂的感情。故较之同期诗人作品,周密用典为多,尤以感怀诗中应用为最。周密借助对典故及故实的适当使用,扩充了作品的内涵,增添了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如《重过东园怀知己二首》之二云 :“广陵散尽清弹苦 ,岘首碑空两泪垂。物色已非知己尽 ,一回临眺一回悲。”用扬州市典比杨缵,用岘山羊祜典寄托自己的哀思 ,典故的运用突破了绝句字句有限的不足 ,在短短四句诗中写出了对恩师杨缵的深切悼念之情。而读者则可借助典故,深入地探索周密隐藏的丰富情怀。
擅用当对
在句式上,周密作诗特别注重句子内部的并置关系,尤爱用当句对。《草窗韵语》中的当句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艺术造诣较高。他关于对偶的运用无雕琢痕迹,自然圆成。比如《山居》:“隐几支颐枕曲肱,丹田养气沈周耕。红旗黄纸非吾事,白石清泉了一生。”丹田与石田,红旗与黄纸,白石与清泉,皆信手拈来,颜色、情志、趣味俱在其中,对偶精工,妙合自然。
主要思想
儒学为主,佛道兼收
儒家思想在周密思想体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相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积极用世,他的思想略偏于旷放和归隐。这是因为他身处衰世,缺乏应有的政治热情,加之仕途不畅,使得思想偏于消极。宋朝的灭亡是他思想的转折点,周密晚年的儒家济世之情,一面表现为著述中流露出的故国之情和对元朝的不合作态度,另一面则表现为家国灭亡所激发出的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老庄之学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周密的作品流露出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倾向。他晚年注重养性之学,将道家修炼之法门“胎息”置于《癸辛杂识》第一则。避世思想是消极因素,但周密在宋亡后始终不仕,以著述为业,显示了他积极进步的思想。
尊正统、辨华夷
在宋元之交,严华夷之辨、谨华夷之防成为当时士人思想中重要的一个层面。南宋的灭亡,象征着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沦丧。这种残酷现实,在周密心里浇铸出一道森严的“夷夏之辨”的墙壁。他在宋亡后,选择了隐居终老,托黄冠以晦迹,并屡加体现这种思想。虽他的笔记作于元初,但周密从不按旧例,称“宋”为“前朝”,仍以“宋”呼之;而对于元,则称之为“虏”,情感十分鲜明。出于这种华夷有别的思想,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引用陈过的言论,将以“攘夷”为特征的民族思想融入到正统观中,鲜明地表达出自己“正闰”观点。将宋王朝的灭亡,归结于天运气数,而将元朝比喻成袅、境、蛇等禽兽,夏承焘曾言其指斥当时异族之统治尤显。
王道仁政
周密少年时期对于王道仁政的期许,在其诗歌作品中有多次流露,如《怀新》:“细诵七月诗,仁意森莫御”。而在晚年著述中,则借助对施行王道仁政的皇帝及官吏的推崇,表露无遗,如《癸辛杂识·孝宗行三年丧》。同时对奸臣的弄权误国、伤民害民之举口诛笔伐,尤以揭露贾似道为力。周密虽崇尚周密虽崇尚王道圣政,但由于本身的阶级立场,他对于农民起义持鄙夷态度。所著《癸辛杂识》评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不但没有同情,反而透露出他试图以农民起义作为反面教材,来警示当国者的用心。
理学
对理学的总结与汲取
在《齐东野语》“道学”条中,周密追述了理学的发展源流,精辟有力:他把道学家分为四等:第一等是以伊洛大儒为代表,从二程至吕祖谦、朱熹,是传孔孟之道得之正宗的真道学;第二等是杂以佛老异端,词章之学与功利议论者,即张九成、陆九渊与永嘉学派,不能视为纯粹的道学家;第三等是诡附道学的浅陋嗜利之徒,已然不当“道学”二字;而最下一等则是利用道学的统治者,道学不过是他们政治权势争斗的借口而已。周密从中道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道学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在现实中转化为一种多层面的文化心态,构造出二极对立的人格和千奇百怪的世相。
对理学的批判
对于理学在宋季引发的种种怪异现象,周密有着清醒的认识,抨击之词处处可见,如《癸辛杂识》“道学”一则,描绘出“伪道学”的荒诞,“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间边者,则目为麓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在对宋末历史的透视中,周密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权者为一己之私,起用伪道学的误国之罪,同时也暴露了此辈的丑恶嘴脸。痛斥宋末伪道学的猖撅之余,对于道学家的迁腐与守旧,周密也毫不掩嘲讽之意。他借助《齐东野语》“台妓严蕊”一则笔记通过严蕊的慷慨陈词,表达出隐藏在道学面目之下的党同伐异以及对人性的漠视。
价值贡献
史学
周密在著述中力主客观全面评定历史人物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以关于贾似道的著述为例,贾似道入《宋史》之奸臣传,周密亦称其“似道误国之罪,上通于天,不可悉数。”在《齐东野语》“贾相寿词”、“咸淳三事”等诸多条目中,周密对他弄权误国、好大喜功及排除异己等多个人性侧面予以披露。但周密采取了客观全面的标准来对其“盖棺定论”,在指责贾氏颠倒朝纲、祸国殃民外,亦肯定了他某些有利民生的进步举措。如《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条诸则,先言贾似道才之长,后言其才之短,客观全面。周密秉承进行客观的评述的原则,总结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看待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史家正确的方法。
音乐
周密精通音乐,还在自己的著作中详细的记述了宋代音乐发展的全貌。《武林旧事》中的音乐文献近一万两千字,涉及宫廷礼乐、宴乐、城市市民音乐、杂剧、傀儡、舞队等。《武林旧事》中有两份完整的乐人名单,分别见于《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和卷一《天圣基节排当乐次》,分门别类记录了宫廷教坊大乐中各部色、各身份的乐人。它们是考察宫廷教坊司乐人非常具体化的材料。前者分明记录乾道、淳熙年间的乐人姓名,包括杂剧色、歌板色、拍板色、琵琶色、箫色、秘琴色、筝色、笙色、舞旋等,分别隶属德寿馆、衙前乐、钧容直、教坊,或是和雇。这份记录为了解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的宫廷教坊乐人数量、规模和身份构成,提供了依据。《癸辛杂识》中则载宋代德寿宫的舞谱,记录舞蹈动作63个,这条文献使模拟再现宋代舞蹈动作有迹可循。其记录涉及的范围,从空间上来说,从宫廷到都市的各个阶层;从时间上来说,伸展至宋代以前;从类型上来说,从音乐结构到乐曲、乐器、乐人;从音乐体裁上来说,从戏剧到歌唱、舞蹈、器乐。除外族外国音乐没有涉及外,周密笔记音乐文献的范围几乎涉及到宋代音乐文献的每个领域,堪称百科全书。
文物鉴赏
周密是宋末浙东南较有名的文物收藏及鉴赏家。特别是晚年时,周密尤好鉴赏。《云烟过眼录》和《志雅堂杂钞》就详细记录了其与友人进行书画文物收藏与鉴赏的活动。这两部书画收藏类笔记文献里涉及到同时代的书画藏家近五十多位,著录内容也较为全面,涉及书史、藏家、藏品、裱、题践、鉴赏、印章、真伪优劣、价格、流传等各个方面。甚至还有在南宋御府观赏书画的经历。
周密在《志雅堂杂钞》对当时内府和私人藏家的鉴藏章的著录为后人了解宋代及以前官私收藏的印情况提供了史料。如贾似道的鉴藏印,如“悦生”葫芦印、“秋壑”等。除此之外,还有一方形“封”字印,而周密则在此书中对此枚印章做了最早的著录,成为珍贵的鉴定材料。
周密鉴藏圈中的成员身份各异,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交流彼此的藏品,书画成为他们之间交往的纽带。周密所收书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变故逐渐散失,对书画聚散无常的切肤之痛,是促使周密编撰私人书画目录的主要动机。在收藏书画的过程中,周密对“奇”与“古”的推崇,代表了宋末元初书画收藏理念的典型特征。而其所主张的结合史实、印章、题跋等因素鉴定书画的方法,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可以说代表了宋末元初书画鉴定的较高水准。
人物评价
南宋诗人陈存:周公谨盛年美质,趣尚修雅。步长吉、灵均,将追古人而后之。视彼采掇风云月露,柔声曼色,卑卑然自以为工者,不足云矣。天地间,生意无尽,言发于声,乃生意之至精者也。君自命草窗,果于此有得。机动籁鸣,必有不求工而自工者,其进未可量也。(《草窗韵语》序)
明代画家王行:宋运既,吴有三山郑思肖,杭有弁阳周草窗先生,皆以无所职守,而志节不屈著称,介然特立,足以增亡国之光。(《题周草窗画像卷》)
清代词人朱彝尊:词人之作,自《草堂诗余》盛行,屏去激楚阳阿,而巴人之唱齐进矣。周公谨《绝妙好词选本》虽未全醇然,中多俊语,方诸草堂所录,雅俗殊分,顾流布者。公谨自有《苹洲渔笛谱》,其词足与陈衡仲、王圣与、张叔夏方驾。(《绝妙好词》序,选自《曝书亭集》卷四十三)认为周密词作中的语句文雅优美,足以与陈衡仲、王圣与、张叔夏媲美。
当代学者钱锺书:南宋能诗的词家,除了姜夔,就数到周密。他的诗也学晚唐体,在一般江湖派所效法的晚唐人之外,又掺进了些李贺、杜软的风格。诗里的意境字句常常很纤涩,例如“喷天狂雨沈香尽,绿填红阀春无痕”,像李贺的诗,更像吴文英的词。这里面也许有线索可找。宋末虽然有几位学李贺的诗家(周密而外,像谢翱、萧立之等),而李贺主要是词家“练字”的典范。“四灵”等人的诗使读者想起花园里叠石为山、引水为池,没有真山真水那种阔大的气象,周密的诗更使人想到精细的盆景。(《宋诗选注》)
人物争议
关于周密卒年,学界争议较大,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大德二年(1298年)之说。夏承焘《周草窗年谱》定为此年,为学界广泛采纳。如傅璇琮主编《全宋诗》、中华书局版《齐东野语》及《癸辛杂识》点校本、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刘静《周密研究》 等皆同此论。
大德三年(1299年)之说。顾文彬《草窗年谱》定为此年。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谢巍《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持此观点。
至大元年(1308年)之说。冯沅君《草窗年谱拟稿》 定为此年。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吴海林等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 等赞同此说。
至大元年(1308年)前后之说。以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为代表。
至大元年(1308年)以后之说。钱大昕《疑年录》、何忠礼《周密卒年献疑》 持此说。
参考资料
周密.百家号.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