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泉州市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有:《绣球》《双龙戏珠》《玉簪灯》等。

个人经历

泉州府志》引《唐十道志》云:“清源郡(今年内泉州)晋南渡衣冠之族,多萃其地”。唐初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相当发达,给泉州文化艺术、手工业生产带来了极度繁荣。古时对泉州剪纸的记载有:宋范成大立春贴门诗:“剪彩宜春市胜,泥金祝寿幡”,宋梅尧臣元日立春诗:“缀条花剪彩,插柳生烟”,清代陈德商的《温陵岁时记》曰“立春日家设香案爆竹,谓之接春,门贴春字……”《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岁时》也记载:“元日,鸡初鸣,内外咸起,贴门及春胜。”《温陵岁时记》还记述:泉人“则于九月十月间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胜地以超度溺者,届期演戏陈牲,且剪纸衣焚纸钱”,宋代民间用剪纸作春蝶、春钱、春胜,其风尤盛。故泉州刻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唐,盛于宋。且福建省大地传统的刻纸仅限于春节及喜庆的“红笺”、“福符”等。这一局面直到李尧宝的刻纸图案的问世,泉州市刻纸在艺术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飞跃:从粗俗走向高雅和精细。李尧宝也因此成为南方剪纸流派的代表人物。

李尧宝,(1892-1983),字国富,泉州市鲤城区人,油漆画及刻纸工艺世家。他自幼随父学油漆彩画,擅作民间传统图案,雅善用色有名,其兄工刻纸。李尧宝自幼天姿聪颖,受父兄的艺术熏陶,善长绘画和刻纸,精通无骨刻纸料丝花灯设计创作技艺。

李珠琴自幼跟随家父李尧宝学习绘画、刻纸、制灯等技艺,耳濡目染,于1957年(17岁)到工艺美术厂正式当学徒,学习刻纸、无骨刻纸料丝花灯设计、制作技艺。经过刻苦努力学习,掌握了纯手工制灯、刻纸工艺,后来,不断地创作创新、设计出上百种形象优美的刻纸图案和造型优美的料丝花灯。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展览。

料丝花灯始于明朝,由云南人以紫石英、玛瑙为原料捣料混炼,抽丝缠成球状灯具,后再上施绘画,后流传到丹阳市清代初期又流传入京、清末由没落的八旗子弟将手艺带至福建省,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乱一度失传,至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泉州艺人李尧宝在晋江一代承揽油漆画工程时,在富家祠堂中拾得废弃的半个料丝灯球,乃细心研究,逐结合家传的刻纸技艺及油漆画技艺创造性地创作出由165个等边三角形的球状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多角灯》。由于李尧宝结合了家传的多种技艺才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李氏料丝花灯,因此我们说李尧宝是料丝花灯的继承人与创新者,他的料丝花灯必须具备四要素——无骨架、手工镂刻纸板、手工三层叠彩绘、通体镶嵌料丝。通过对李老的家史和传承渊源的了解,我们必须强调,“手工三层叠彩绘”就是油漆画的缩影,如果放弃了三层叠彩,就偏离了它的形成历史,就不能称为李尧宝料丝花灯。

之后,李尧宝又不断创作出多种多样形态、规格不同的数以百计料丝花灯品种。五十年代,李尧宝的料丝花灯艺术一度取得辉煌的成绩,屡次被选送参加海内外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奖。1954年北京市新华社曾拍照并向国内外介绍。1958年他制作的“劳动光荣灯”送往北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花灯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李尧宝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曾是国家馈赠外宾的礼品。1960 年11月8日董必武来厂参观时题字:“丰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李尧宝制作的“五星灯”,及一百六十五个等边三角形的“多角灯”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后选送出国展览,李尧宝的作品历年均被各级政府评为“优秀奖”、“创新奖”、“优秀传统奖”、“一等奖”。

现状:

1.元宵灯会一年一度,节庆过后,花灯的销售市场明显萎缩,制灯艺人马上面临经济收入不稳定的状态,

2.随着第一代传承人年龄的增大,将会难以长久坚持设计作品,第二代传人仅两人,目前三人均没有固定、稳定的经济收入,甚至濒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3.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手稿、作品、样板实物面临虫蛀、受潮发酶损毁的危险。

4.流传民间的稀有传统纹样在经过时间变迁、人事的变化可能产生永久性消失、流散。

5.由于没有足够资金定购原材料,目前已出现代用材料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外观效果。

6.由于资金问题,没有能力创办培训班培养技术人员,将会出现技术力量断层的面。目前,第一代、第二代传人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勉强支撑着李尧宝刻纸、料丝花灯艺术研究室,面临着无法运作的地步。急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

7.由于六十年代的冲击,使刻纸料丝艺术生产力、生产规模严重缩水,一度销声匿迹,退出经济、贸易市场,致使新时期新一代青少年对李尧宝刻纸,料丝艺术感到陌生,甚至表示不了解,泉州市有这么精美雅致的李尧宝刻纸无骨架料丝花灯艺术,更不用说李氏刻纸制灯绝技的传授和下一代接班人的传承问题,目前,李尧宝刻纸、料丝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日益严重。

荣誉成就

1984年3月,设计、创作《绣球》无骨刻纸料丝灯,获福建省二轻厅工艺美术优秀传统奖,同年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

1987年2月,设计、创作《五星》无骨刻纸料丝花灯,获泉州市元宵灯一等奖

1987年6月,设计、创作《恭灯》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

2004年元月,刻纸《夏》、《秋》参加首届“泉州市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获优秀奖

2004年12月,刻纸《桂馥秋日》参加泉州市第六届旅游文化节“旅游工艺品创意大赛”,荣获银奖,《簪花》无骨刻纸料丝花灯获铜奖。

1988年2月17日,设计、创作《绣球》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参加菲律宾马尼拉仑礼沓花灯展。

1988年2月,赴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嘉年华会现场演示灯会。携带《绣球》、《恭灯》、《五星》、《双龙戏珠》、《卷书》、《玉簪》、《吉庆馨灯》等传统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参加灯展。泉州市李尧宝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富丽堂皇,不愧为中华一绝,作为李尧宝的独女及继承人的李珠琴,严格遵照父训,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按李尧宝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所必备的四大要素(1。无骨架2。手工镂刻3。三层叠彩绘4。通体镶嵌料丝)为准则,把原汁原味的、独具闽南地方特色的李尧宝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呈现在海外观众眼前。海外侨胞、外国友人、当地群众对李珠琴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刀法,给予高度的评价,菲律宾新加坡各大报刊争相报到,新加坡各大报刊竞相报道,狮城电视台录制了专辑电视片报道。

国内媒体:《泉州工人日报》、《厦门日报》、《泉州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海峡导报》均作过报道。

1996年,泉州广播电视台《刺桐艺苑》栏目录制专访片。

2002年,泉州电视台《泉州湾》栏目录制专访片。

200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4套的《两岸万事通》栏目录制专访片。

2005年,春节福建省电视台《都市情报站》栏目录制专访片。

2005年,中央电视台9套的《走遍中国》栏目录制专访片。海外媒体:新加坡:《新明日报》、《联合早报菲律宾的报刊、电视台均作过专题报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