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英文名:Nansha Qundao或the Nansha Island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区管辖,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分布最广、岛礁最多的岛群,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公里。
南沙群岛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略成不规则的四边形,共由23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主要岛屿为太平岛、南威岛、郑和群礁等。南沙群岛地貌类型属珊瑚礁地貌,在亚洲东南部季风盛行地带,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高湿、风大雾小、降水丰沛。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水产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
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刘彻时代,中国人民就发现了南沙群岛,并来到这个群岛辛勤劳作。长期以来,中国军队、渔民及科学工作者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巡逻、渔业生产和考察活动从未间断。
南沙群岛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更是中国国防的最前沿,具有重要的军事和航运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出兵侵占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引发了南海争端。
2025年1月,菲律宾船只非法侵闯铁线礁被驱离。
命名
《宋会要辑稿》“占城国”条载,宋天禧二年(1078)占城人来中国时“或风漂至石堂则累岁不达”;又“真理富国”条载,自其国出发到中国来,途经波斯兰、真腊、宾达椰、占城,再经过南海:“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首次出现“万里石塘(堂)”之名,且指出了方位在占城(越南中部)的东南,这是南沙群岛的开始命名。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南海有“石塘数万里”。首次以“石塘”指南沙群岛。南宋义太初作序的《琼管志》、赵汝适《诸蕃志》、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方舆纪胜》均把南沙群岛称为“万里石塘(床)”。
从汉、晋至宋所载南海诸岛地名中发现,南沙群岛的命名一直为“万里石塘(床)”。明茅元仪《武备志》转载1430年成图的《郑和航海图》中“万生石塘屿”指的是南沙群岛。而顾山介《海槎余录》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出其南。”中“万里长堤”指南沙群岛。
1887年,徐家干《洋防说略》载广东海道,千里石塘“自万州迤南至七洲洋”,此处“千里石塘”指的是南沙群岛。1935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中所谓的南沙群岛其实是中沙群岛,而团沙群岛才是今天的南沙群岛。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审定并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将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为南沙群岛。
位置境域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也是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形成为略不规则的四边形。地理坐标为北纬3°35′至11°55′,东经109°30′至117°50′范围内,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约887公里,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公里。其西北与越南相对,东北与菲律宾隔海相望,南部水域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沿海相接。南沙群岛分为北群、东北群、中群、南群和西南群,共230多座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其中已经中国政府命名的有177座,呈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分布格局,南华水道横贯东经112°35′~116°30′之间。主要岛屿包括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弹丸礁、郑和群礁、万安滩等。
成因
南沙群岛海区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其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受三大板块的影响和制约,经历了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地壳相互转化的演化过程。
南沙群岛地块发育的地质背景是古南海的消亡、华南陆缘扩散、现代南海的多期、多轴扩张。印支运动以后,印支陆块和华南陆块沿红河断裂缝合,当时北东向的华南大陆与南北向的马来西亚-西加里曼丹陆地之间为残留的特提斯海,它和西太平洋地槽海直交,成为海湾式的古南海。加里曼丹岛北部拉让-克罗克推覆带亦已证实为深海含燧石与细碧岩的浊积岩。可推断南沙群岛南边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南海洋盆。古南海洋盆是华南陆缘在白垩纪中期发生裂谷作用随后海底扩张现时形成的。当时南沙群岛地块位于古南海北侧,是华南陆块的一部分。
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早期,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俯冲带位于东沙群岛至纳土纳群岛一带,此时南沙群岛地块属于华南陆块的一部分。白垩纪晚期至始新世中期,华南陆缘应力松弛,陆壳向南延展。南沙群岛地块自古新世开始形成的中构造层沉积了浅海至半深海沉积,直至始新世中期。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晚期,南沙群岛地块相对抬升,转为浅海沉积和可能的沉积间断。南海运动造成南沙群岛中构造层的褶皱,变质和造陆。南沙群岛地块与西加里曼丹地块发生碰撞拼合,形成拉让-克罗克推覆带,同时古南海洋盆地向南俯冲消亡。南沙群岛地块自渐新世晚期以来一直为内浅海环境沉积,堆积了上构造层。
地理特征
气候
南沙群岛绝大部分处于北纬10°以南,属于典型的区域性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在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影响下,形成了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小,终年高温高湿,风大雾小,降水丰沛并自北向南递增,干湿季明显等主要气候特征,月平均温度为26至3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至2500毫米。
南沙海域接近赤道,每年受太阳直射2次,因此日照时间长,辐射总量大,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海温都很高,为南海之冠,表层海水温度也保持全年高温,最热月(5月)和最冷月(1月)的月平均温差也很微小,被称为“常夏之海”,一般从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份为东北季风期,盛行东北风,气流比较稳定,且持续时间达半年,5至9月为西南季风期,盛行西南风,风力大,在季风潮和热带风暴、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下,南沙海域常会出现6级以上大风,降水主要由热带气旋和西南季风带来,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至2500毫米,自北向南递增,且降水多集中于6至12月。
地质
南沙群岛海域的断裂构造是燕山期华夏陆缘解体,喜马拉雅山期扩张陆缘形成的断裂系,以张性或张剪性断裂为特征,属于东亚型陆缘断裂体系之南海陆缘地堑系的一部分。它包括南沙断块区和曾母地堑带。
南沙断块区
南沙断块区是新生代从南海北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附近的华南陆块中拉张出来的微陆块,位于南海陆缘地堑系的东南翼,包括礼乐断块盆地、太平断隆、南华断块盆地和尹庆断隆4个构造单元,周围被大的断裂所围限,构成长轴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水下断阶,断裂以北东-南西向为主,次为北西-南东向、东-西向和南-北向,由北西-南东向断裂分割成东西块体,北东-南西向断裂造成南北相间一系列雁形排列的弧形断凹断凸,构成南沙断块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从中中新世起表现为差异升降和侧向拉张。基底为中生界的沉积岩、片麻岩、石英片岩等变质岩,断块盆地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可达6至7公里,以海相砂页岩和灰岩为主,局部发育有生物礁。
南沙地块发育的地质背景是古南海的消亡、华南陆缘扩散、现代南海的多期、多轴扩张。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早期,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俯冲带位于东沙群岛至纳土纳群岛一带,此时南沙地块属于华南陆块的一部分;白垩纪晚期至始新世中期,华南陆缘应力松弛,陆壳向南延展,南沙地块自古新世开始形成的中构造层;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晚期,南沙地块相对抬升,转为浅海沉积和可能的沉积间断;自渐新世晚期以来,南沙地块一直为内浅海环境沉积,堆积了上构造层。
曾母地堑带
曾母地堑带是紧靠西加里曼丹和纳土纳群岛发育的盆地,为晚第三纪走滑拉张而形成,是南沙西南广阔陆架和少部分陆坡海区的复杂构造带,包括万安断隆、南薇西南断堑、北康断隆、南康断隆、中央断隆、西南断堑、土纳脊断隆、东纳土纳断堑8个构造单元,四周被断裂围限为各个方向构造的汇合地,形成由北东向转为东-西向再转为北西-南东向的弧形弯曲地堑带,构造断裂多为北西-南东向张剪性正断层,从陆架向陆坡断落,有少数逆断层多在东南出现,岩石圈厚度只有45至50公里,地壳厚度也仅16至21公里。
地壳厚度仅16至21公里,岩石圈厚度也只有45至50公里,其基底不均一,西部为晚白垩世的花岗石和变质岩,西南至中、北部由老渐新,新生界沉积厚度最大可达8至9公里,主要为三角洲相和海陆交互相的砂页岩,以及浅海相的碳酸盐沉积。
地形地貌
地貌类型
南沙群岛属珊瑚礁地貌,岛礁沙滩星罗棋布,散布海域面积88万多平方公里,基座主要为南海南部的大陆坡和少部分大陆架的隆起台阶,海底槽沟纵横交错,地貌情况十分复杂。岛屿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贝壳堆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南沙群岛的珊瑚岛礁从地貌学上可划分为环礁、台礁、塔礁、礁丘、点礁等类型,以环礁类为多,并以大型环礁为主;台礁次之,塔礁及礁丘较少,点礁则是发育于环礁潟湖中的小礁体。
海底地貌
南沙群岛为一海底高原,基部深1800至2000米,具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三大地貌特性,其海区的海底地形为自南向北逐级下降的三级阶梯地形。
第一级台阶
第一级台阶为他陆架,水深在150米以浅,面积12.61万平方公里,其外缘由几个水下古三角洲复合汇聚,与第二级地形大陆坡相连,占海区面积的17.2%,分布着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等20多座暗沙(礁、滩)。
第二级台阶
第二级台阶为南海南部大陆坡,其主体是介于上、下陆坡之间,水深为1500~2000米的南沙台阶,面积54.85万平方公里,占海区面积的77.6%,南沙群岛的主体座落在南沙台阶上,台阶面崎岖起伏,隆起部分的地貌特征是海山、暗礁、暗沙,水面上下的环礁和台礁、出露水面的岛屿和沙洲,其上发育的星罗棋布的礁坑和纵横交错的槽谷构成了南沙群岛现今的海底形态,使南海南部大陆坡呈复式大陆坡。
第三级台阶
第三级台阶为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中央海盆的一部分,位于南海中部,南沙群岛北侧,水深4000米,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呈楔形嵌入南沙台阶的西北坡,占海区面积的5.2%。海盆略呈菱形,轴自东北向西南伸展1500公里,最宽处约820公里;东北端以巴士海峡中水深2600米的海槛与菲律宾海盆隔开,西南端大体止于永暑岛西北侧;底部是深海平原,水深4000至4500米,散布着10座海山和海岭,有生物礁生存,沉积层厚度达1000至2000米不等。
土壤
南沙群岛的土壤主要为磷质石灰土,其构成成分主要包括贝壳碎屑、珊瑚沙和鸟粪经雨水淋溶作用而成的磷矿,pH值约8.0。由于磷质石灰土不适宜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加之南沙群岛众多岛礁出露海面的时间较短,同时面积小、高程低,又远离大陆,所以限制了植物的多样性发展,植物难以传播,呈现出树木树冠不高,树根较浅,呈耐旱形态等特征,植物种类不多,乔木树木稀少,群落结构单一。
水文
潮汐
南沙群岛海域潮汐约于北纬5°以南,以不规则日潮为主,受来自太平洋通过巴士海峡传入的潮波所支配,北起西沙群岛南至曾母暗沙,东自巴拉望岛西至越南芽庄,这一广大海域均为不规则日潮,只有在大纳吐纳岛至曾母暗沙以北区域为规则日潮,越南湄公河口至昆仑岛及南部古晋附近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南沙群岛海域潮差分布东北部小,西南部大;外海小,向岸逐渐增大,一般为0.5至1.5米,双子群礁小潮潮差0.3至0.6米,大潮潮差1.5米,南威岛潮差1.6米。据1989年科学考察,最大可能潮差不超过1米,而实测数据超过2米,平均潮差1.4米。
海流
南沙群岛海域的海流,与整个南海的流场密切相关,其表层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呈现季风海流的特征,海流随季节风而变化。南沙群岛海域南部陆架海流大体上自西向东;南沙海槽为不同气旋式环流所控制,海槽两侧流向基本相反;从巴拉巴克海峡流入南沙海域的海水,有一支沿西加里曼丹北岸参与形成东北向西南的沿岸流,流速一般为0.3至0.6千牛。
海浪
南沙群岛海域的波浪以风浪为主,涌浪较少,但涌浪大于风浪,且受季风风场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至9月为西南季风期,海区盛行西南向波浪。波型多为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风浪偏西南向,频率占40%至50%;涌浪主要为西南向,频率占30%至40%。夏季海上有效波高一般在3.4米以下,平均波高为1.0至1.9米,波浪平均周期3至7秒;遇大风时有效波高在6米以上,大浪所占频率为25%至30%。海浪于10月由海区的东北部向偏西南方向扩展,在11月至次年3月间,南沙群岛海域为东北季风所控制,全海区盛行东北向波浪,频率40%以上,海上平均波高为1.1至1.6米,波浪平均周期为3至8秒;波高以11月和12月最大,平均为1.8至2.0米;以4月最小,平均为0.7至1.1米;10月至次年2月,大浪所占频率达40%至70%。
透明度
南沙群岛海域冬半年(约11月至次年3月)海水透明度较大,许多水下暗礁暗沙都能在船上看清,最适宜潜水捕捞;夏半年(约4至10月)由于越南湄公河和泰国湄南河等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和浮游生物倾注入海,造成海水混浊,透明度较小。具体情况是:1至3月南沙群岛海域海水透明度为26至30米或更大,西部大于东部;4至6月则与1至3月情况相反;7至9月为18至24米甚至更小,东北部大于西南部;10至12月为28至30米,分布均匀。
水团与温、盐度
南沙群岛海域水团分为南沙赤道陆架水、混合水和南沙中央水3类。水温分布的特点是,水温高,均匀层厚度大,跃层强度小。表层海水温度较高,月平均水温等于或大于28℃的时间,1月份水温最低为26至26.4℃,最高水温出现在5~6月份,为29至30℃。因雨量和陆地流影响,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为南海诸岛中最低者,约为32.0‰至33.5‰,低于南海东北部,而且年变化不大。
生物多样性
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及其它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资源,从低等的海洋浮游植物到鱼类等高等海洋动物,构成相互依存、生生不息的生物链,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海洋动物种类丰富。
异养细菌
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物中的优势菌群为革兰氏阴性菌,约占总数的90%。异养细菌约有20余属,气单胞菌属是优势菌,约占27%,其次是弧菌属,黄杆菌属,邻单胞菌和澨纤维菌属。
植物
南沙群岛海域的海洋浮游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南沙群岛成陆时间不长,岛屿野生植物种类不多,有的、岛洲甚至还没有野生植物。
浮游藻类
南沙群岛海区浮游植物密集层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层水中,截至1996年约有55属,155 种,主要生态类群是硅藻、双鞭毛虫门,次为蓝藻、金藻、绿藻门等,其中硅藻42属111种、7个变种,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99.6%,也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近80%,甲藻7属23种,占16%,蓝藻2属2种。硅藻类群中又以角剌藻属和菱形藻属为优势属种,角毛藻属种类最多,有40种,占总种数的25.8%,该海区浮游植物大部分属于亚热带、热带性种类,还有部分属暖温带性种类,有褐藻纲8种、绿藻27种、珊瑚藻12种、红藻18种。
陆生植物
南沙群岛的植物全部是热带植物,属于西马来群岛植物区系的范围,呈现树木树冠不高,树根较浅,呈耐旱形态等特征,但植物种类不多,约31科,45属,48种,乔木树木稀少,群落结构单一。由于南沙群岛中始终能够高于水面的陆地区域较少,因此只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等不足20个岛、洲上有植物生长。在太平岛和中业岛上,已发育有较高级的植被类型——珊瑚岛森林群落,这种森林群落以橙花破布木占绝对优势,伴生的乔木树种有刺桐、榄仁树、海棠果、血桐、玫瑰树等,还有草海桐、海巴戟等灌木种类。其他的岛礁尚未发展到森林植被阶段,仅以草海桐组成的灌丛为主,部分沙洲由于出露历史短,群落发育得并不茂盛,组成的种类也很少。
沙生、人工植物
南沙群岛沙生植物,主要分布于岛礁外缘的潮间带上,可以起到防风固沙和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重要作用。人工植被在南沙群岛上多有种植,多是由中国渔民所种,多以果树和蔬菜为主,种类包括椰子、香蕉、菠萝蜜、黄瓜等。
动物
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动物包括海洋水生动物和岛屿陆生动物。岛屿陆生动物种类不多,主要是海鸟;而生长于海洋里的动物则种类极其多样。
浮游动物
南沙群岛海区已发现的浮游动物,截至1996年有426种,其中桡脚类168种,毛颚动物类25种,磷虾类32种,端足目35种,糠虾类5种,莹虾类2种,枝角目1种,浮游介行44类41种,浮游多毛纲13种,长尾类2种,浮游软体动物门(翼足类和异足类)26种,水母类59种,栉水母类3种,浮游被囊类14种。
自游生物
南沙群岛海区有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约有14目91科,240余种,鱼类558种,隶27目138科,种类十分丰富,组成较复杂。主要种类隶属于鲈形目、鲉形目、灯笼鱼目、鲀形目、鲽形目,大部分种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鱼类区系,已发现经济鱼类约300种,占总种数的一半以上,且鱼的质量好。其中,在南沙群岛陆架浅水区的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蛇鲻、大头狗母鱼、大鳞短额鲆、高体斑鲆、日本瞳等16种。
底栖生物
南沙群岛海区软珊瑚约有4科1亚科11属30种,大部分软珊瑚为南海海区所特有,如喀里多豆荚软珊瑚、鸡冠豆荚软珊瑚、微针豆荚软珊瑚、菌状肉芝软珊瑚等等。贝类约有29科44属66种,如栗柱螺、细长前肋螺、圆层纺锤螺、窗枝笋螺等。蟹类约有15科68属105种,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暖水性种类和热带广温性种类所组成,如扇蟹科、梭子蟹科、玉蟹科的种类较多。棘皮动物有2亚门,5纲,18目54科113属近200种,如间新海百合纲、弱板刺蛇尾、厚蜘蛇尾、云母脊腕蛇尾、简板模式蛇尾、格氏图纹白尼参等。
自然资源
水产资源
南沙群岛海区鱼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济鱼类约300种,同时,数量较大,鱼的质量较好。南沙群岛海区鱼类区系多样性十分显著,按鱼类生态环境分,可划成三大主要类群:陆架浅水鱼类、珊瑚礁鱼类、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和深海鱼类。南沙群岛海区西南部和南部巽他陆架浅水区,是鱼类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鱼类资源量丰富。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有大量珊瑚礁、暗沙和浅滩,构成了特有的环礁渔业生态系。其中有许多名贵的珊瑚礁食用鱼类和观赏鱼类,以及大量热带名贵贝类、海参和绿海龟等海珍品。东部及珊瑚礁外缘的深水区,是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和深海鱼类的栖息地。该区是金枪鱼的主要分布区,是中国官下海区内唯一的金枪鱼渔场。
除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外,南沙群岛海区还有丰富的磷虾、蟹类以及藻类等。南沙群岛海区的磷虾类属印度-马来西亚动物区系,北半部比南半部丰富,深水区比浅水区丰富,以杂食性磷虾居多。蟹类主要有梭子蟹、蛙蟹、王蟹、菱蟹等品种。藻类以绿藻、珊瑚藻、红藻、褐藻为主。
油气资源
南沙海区的盆地类型多样,具备适宜油气生、聚的地质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有5个主要油气沉积盆地:曾母暗沙盆地、文莱沙巴盆地、西巴拉望盆地、礼乐滩盆地、万安西盆地,总面积约35×104平方公里。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南沙群岛石油资源储量约为350×108吨,天然气储量为8×1012至10×1012立方米。其中,在中国传统海疆线内的石油资源量约为230×108吨,天然气储量为8×1012立方米。
矿产资源
南沙群岛有20余种矿物资源。主要有低镁方解石、高镁方解石、文石、石英、培长石、钾长石、角闪石、黄铁矿、石膏、伊来石、高岭石等。此外,鸟粪磷矿也是主要的矿产资源,它是鸟粪经过雨水淋溶后形成的褐色或灰白色的磷灰石,是优质磷肥原料,并可提取咖啡因。鸟粪磷矿厚度达30至70厘米,局部可达1米左右。估计总储量在25×104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太平岛、安波沙洲等较大岛屿上。
旅游资源
南沙群岛珊瑚礁所具有的独特地貌,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形态各异的珊瑚礁,蔚为壮观的水下礁盘,千姿百态的珊瑚,清澈透底的海水,如花园般绚烂多姿的潟湖,松软白细的沙滩,各种名贵海产,都为南沙群岛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条件。在这里既可以享受热带海洋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又可以尝试诸如潜水、采集名贵海产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一些岛屿上发现了中国古代渔民生产生活的遗物遗址,这一方面证明了是中国人民最早开发南沙群岛,另一方面,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资源
南沙群岛海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较大潜能。南沙群岛全年光照时间较长,且晴热少云,除雨季外,全年太阳能辐射量可观。南沙群岛风场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风向、风力较稳定,全年无风期较短,风能丰富。南沙群岛岛礁区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和海流能,可以依据地形和潮汐规律,利用口门或人工口门进行潮汐及海流发电。
自然灾害
地震与火山
南沙群岛海区地震活动较为平静,只在皇路礁附近曾于1930年7月21日发生过1次震级为6级的地震,另外在南沙群岛以北的中央海盆有一些地震记录,曾发生4.5至6级地震2次,3.0至4.4级地震4次,低于3级的地震数十次。南沙群岛海区的火山活动也较弱,分布有3个第四纪死火山口,分别位于西卫滩北缘5千米,万安滩南80千米和南通礁附近。南沙群岛西北的越东海岸秋岛曾在1923年发生一次火山喷发活动,属活火山口。另外沿断裂带有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一些小型的火山。
活动断裂
南沙群岛及其邻区活动断裂主要有EN、EW、SN向3组。EN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南沙群岛,是晚燕山期南海第1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断裂系,强烈活动于晚白垩世一始新世,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以张剪性断裂为主,现今活动性中等至弱。EW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巴拉望岛附近海域和曾母盆地,在前者是压性左旋断裂,这种压剪性活动与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岛的向北迁移和逆时针旋转运动有关,强烈活动于第三纪,第四纪为继承性活动,均为弱活断层而在后者则为张剪性断裂,切割至基底,强烈活动于渐新世至上新世,构成了曾母盆地的主要张裂期,第四纪仍有活动,均为弱活动断裂。SN向断裂中的越东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向扩张时期的转换断层,具张剪性,为中活动断裂;马尼拉海沟断裂是南海海盆向吕宋岛弧俯冲的产物,属烈活动断裂。
台风
南沙群岛东北风(季风和信风)和西南风气流在南海上空交绥,形成热带辐合带。由于南北气流随季节变化而消长,辐合带冬季南移,夏季北移。南沙群岛台风常于夏秋之间在不同气流的辐合带上形成,既受南海台风的袭击,也受西太平洋台风的侵袭。台风平均每年侵袭南沙群岛约2至2.5次,主要出现于6至12月,以10、11月为多,其他月份也偶有出现。
岛礁分布
在南沙群岛海域,以多山的南海南部大陆坡中段的南沙台阶(即南沙海底高原)为基底构造,发育出北群岛礁、东北群岛礁、中群岛礁、南群岛礁、西南群岛礁等五大群,共有230多座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其中已经中国政府命名的有177座,呈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分布格局,主要岛屿有太椵岛、南威岛、郑和群礁、万安滩等。
北群岛礁
北群岛礁分布在南华水道之北侧,地理坐标为北纬9°42′至11°31′,东经114°02′至115°02′,是南沙群岛5大群中岛礁数目最多的一群,共有53座,其中岛屿8座,水下沙洲5座,暗礁33座,暗沙6座,暗滩1座。又可分为以北子岛为首的北部岛礁、以太平岛为首的中部岛礁、以景宏岛为首的南部岛礁3组。
主要岛礁
北子岛
北子岛地理坐标为北纬11°27′,东经114°22′;呈长椭圆形,面积0.14平方公里,四周环绕着宽300至500米的白色珊瑚沙带;一般高度为海拔3米上下,最高处12.5米。岛上大部分面积为绿色的草海桐灌木所覆盖,中南部为绿茸茸的草地。中国渔民在岛上建有房屋、水井,从事种植、捕捞,还有两座清同治年间的古坟及其碑刻。
太平岛
1946年12月,中国派出太平号军舰前往执行接收任务,岛名由此而得。其地理坐标为北纬10°23′,东经114°22′。岛呈长梭形,东西长约138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0.4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8米,是南沙群岛第一大岛,也是南沙群岛的主岛。由于地处南海心脏地区,北距海南岛榆林港500多海里,距永兴岛408海里,南距西加里曼丹岛上的文莱和马来西亚约340海里,西距越南胡志明市470海里,东距菲律宾马尼拉460海里,西南距新加坡860海里,位置十分重要。岛周为白色珊瑚沙带所环绕,退潮时出露,岛上有水井11口,水质可食,土壤肥力较高。以草海桐为主的灌丛覆盖全岛,灌丛之间还有高大的海岸桐、橙花破布木等乔木生长,海鸟群集,附近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太平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皆夏,年平均气温27.5℃,最冷月平均气温26.1℃,而且是南沙群岛中唯一存在淡水资源的岛。
景宏岛
景宏岛地理坐标为北纬9°52′,东经114°20′,面积约0.3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米。岛上树林茂盛,为鸟类理想栖息地,鸟粪资源丰富,也是中国渔民到南沙海域进行远洋捕捞的基地之一。岛名系纪念随同郑和航海下西洋的副使王景弘的。海南省渔民向称“秤钩”。
东北群岛礁
南沙群岛的东北群,是以礼乐滩大环礁为主体的一群岛礁,分布范围为北起雄南礁,南至半月礁,东起海马滩,西止恒礁,地理坐标是北纬8°48′至11°55′,东经115°04′至117°50′;共有发育在礼乐环礁、礼乐滩外围环礁和费马环礁礁缘上的岛礁47座,其中岛2座、暗礁34座、暗沙5座、暗滩6座。
主要岛礁
礼乐环礁
礼乐环礁即礼乐滩,是南沙群岛最大的环礁,位于南沙海域东北部水深1500至2000米的南沙陆坡台阶上,地理坐标是北纬11°06′至11°55′,东经116°22′至117°20′,略呈长方形,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85公里,宽约65公里,面积9400平方公里。四周礁缘水深9至40米,散布着100来个礁、滩;中部潟湖水深一般为70至80米,最深处为100米,湖底有点礁遍布。礼乐环礁西部以东北-西南长约100公里、宽约15至20公里、深约1100至2000米的海谷与大渊滩相隔;南部以大体东-西向长约20公里、宽约4至5公里、水深240至330米的海谷与安塘滩相隔;东部为水深500米级陆坡台阶;北部为水深2500至2800米级台阶。散布在礼乐环礁上的暗礁,经中国政府正式命名的有环礁北缘的雄南礁、南缘的礼乐南礁和阳明礁3座。
费信岛
费信岛位于南沙群岛北部呈橄榄形的费马环礁西侧北端,太平岛东北约90海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10°49′,东经115°50′;东西长约240米,面积约0.04平方公里,岛上林木稀疏,栖居少量海鸟,是中国渔民在南沙海域捕捞的基地之一。岛名系纪念明代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而起,海南渔民向称为“罗札仔”。
马欢岛
马欢岛地理坐标为北纬10°44′,东经115°48′,岛近长圆形,东西长约360米,宽约270米,海拔2.4米,面积约0.06平方公里。岛上覆盖白色珊瑚沙和贝壳碎屑,杂草丛生,海鸟栖息,也是绿海龟产卵之区。挖沙二尺可得淡水,水质好可供饮用。岛名为纪念明代郑和航海的随员马欢而起。海南省渔民习称“罗孔”或“大罗孔”,并在岛上建屋、挖井、种地、饲养禽畜和出海捕鱼。
中群岛礁
南沙群岛的中群岛礁位于北纬6°57′至9°40′,东经111°37′至115°55′,空间格局大致呈半环形分布,东西长约260海里,南北宽140多海里。共有岛礁沙滩41座,其中岛屿1座、暗礁26座、暗沙12座、暗滩2座。依半环形分布态势,又可归类为南华水道、东弧、西弧、中部海槽区4组。
主要岛礁
南海礁
南海礁地理坐标为北纬7°56′至8°00′,东经113°53′至113°58′的范围内,略呈椭圆形,西北-东南向长约6海里,东北-西南向宽约,潟湖中央有一白珊瑚沙形成的沙洲,海拔1.5米,分隔潟湖,形似铜钟,故名,该沙洲为绿海龟产卵之地。
南威岛
海南省渔民一直都把威岛称为“鸟仔峙”,位于北纬8°39′,东经111°55′,以一座耸立于1300至1500米深海、状近三角形的桌礁平台为基底;其西侧为新加坡至菲律宾马尼拉和香港的海上航线所必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岛也呈三角形,底边在北侧长约410米,斜边由东北至西南长约800米,面积0.15平方公里,海拔2.4米,是南沙群岛的第四大岛,也是西弧上唯一露出海面的一座岛屿。四周环绕着白色珊瑚沙及贝壳碎屑,特别在3个角处堆积较厚,沿岸沙堤最高处5.5米。岛上灌丛杂草繁茂,海鸟群集,海龟繁衍;西部有水井,水质可饮;东北有深14米的航道,船可驶入停泊,是中国渔民重要的生产生活基地。岛名为纪念1946年接收该岛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罗慈威,兼有接收舰队威镇南疆之意。
安波沙洲
安波沙洲地理坐标为北纬7°53′,东经112°56′,是一座出水不久的新生沙洲,发育于一台礁上,东北-西南向,长约200米,宽约100米,面积0.0158平方公里,海拔1.8米;四周有暗礁散布,西南端有一高2.7米的沙堆。洲上杂草丛生,海鸟栖息,鸟粪堆积,但缺树木、淡水。中国海南渔民就地取材,用珊瑚礁块、木板、竹子和旧船料等在此搭屋常住,从事生产。因洲形似锅盖,故渔民称之为“锅盖峙”。
西南群岛礁
南沙群岛的西南群,是南沙向西南散布最远的一群,包括广雅滩、人骏滩、李准滩、西卫滩、万安滩5座,全部是暗滩,分布在北纬7°28′至8°08′,东经109°44′至110°38′的范围内。受北东-南西向褶皱轴及构造脊控制,这群暗滩也呈东北-西南向相间分布。
主要岛礁
广雅滩
广雅滩位于北纬7°42′,东经114°45′,呈椭圆形,西北-东南长约26公里,宽约13公里,礁盘水深不一,西北角最浅处水深约7.5米。有几处点礁水深在15至19米之间。
李准滩
李准滩位于北纬7°46′至7°50′,东经110°26′至110°31′范围内,呈长椭圆形,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3.7公里。滩东侧礁斑两座,分别水深5.5米和9米,为纪念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奉命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
万安滩
万安滩位于北纬7°28′至7°33′,东经109°36′至109°57′范围内,发育于陆坡水深1000米的台阶上近新月形,东北-西南长约34海里,平均宽约6海里,为一大生物滩,礁栖生物较多,软体动物壳屑为滩上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万安滩是南海诸岛中被外国侵占的距离中国大陆最远的岛礁。
南群岛礁
南沙群岛的南群,位于南沙中部半环形岛礁之南接近加里曼丹岛的南海海域中,呈南北向分布着一系列发育于南海南部大陆架100米等深线以浅的浅海海底构造脊之上的暗沙和暗礁,分布范围约在北纬3°57′44″至5°59′55″,东经112°16′25″至112°56′00″之间,包括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3组,共有沙礁16座(其中暗沙7座,暗礁9座)。
主要岛礁
北康暗沙
北康暗沙为南群岛礁最北的一组,地理坐标在北纬5°22′至5°59′,东经112°22′至112°36′范围内,发育在200米以上的浅海中,由盟谊暗沙、义净礁、海康暗沙、法显暗沙、康西暗沙、北安礁、南安礁和南屏礁8座沙礁组成。
南康暗沙
南康暗沙位于南沙群岛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41′至5°07′,东经112°28′至112°56′之间;由潭门礁、隐波暗沙、欢乐暗沙、琼台礁、海安礁、海宁礁、澄平礁等7座已命名的沙礁组成;居新加坡至马尼拉的“巴拉望航道”必经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曾母暗沙
曾母暗沙位于南沙群岛的最南端,澄平礁西南约52海里,地理坐标是北纬3°57′44″至3°59′00″,东经112°16′25″至112°17′10″范围内。北距西沙群岛永兴岛约630海里,距海南岛榆林港约750海里;南距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仅约54海里,距赤道也不到110海里,是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的一座暗沙,也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点。曾母暗沙是一座发育于南海南部大陆架上的水下丘状珊瑚礁,呈纺锤形,北北西-南南东走向,长约2385米,宽约1380米,面积约2.12平方公里,最浅处水深17.5米。海南省政府已在这里投放了7块界碑,水面设置一座灯浮,作为曾母暗沙所在的标志。海南渔民习惯称为“沙排”。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刘彻时代,中国人民就发现了南沙群岛,并来到这个群岛辛勤劳作。唐宋以后中国人民继续在南沙群岛生活并以捕捞为生。有史籍记载:“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外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石塘为南沙群岛,当时已归入中国版图。明清时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琼洲府管辖。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沙群岛一度为外国列强侵占,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直到今天,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太平岛仍由中国台湾方面驻军把守。1959年3月,中国海南省在西沙永兴岛设立南沙群岛办事处;1988年,南沙群岛改为隶属海南省;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南沙群岛办事处,建立地级三沙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长期以来,中国军队、渔民及科学工作者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巡逻、渔业生产和考察活动从未间断。
科考勘测
曾母暗沙海区综合调查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综合考察队驾驶“实验3号”调查船,于1984、1985和1986年先后3次到达曾母暗沙。考察队历尽艰辛,在其周围442平方海里范围进行了综合考察,系统地对这一海区的地形、地貌、沉积、水文、气象、海水化学、海水光学和生物等作了调查研究。该调查的成果填补了中国在曾母暗沙海区科学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发祖国南疆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综合调查
1987年,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84至1986年对曾母暗沙海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院会同国家各部委有关单位组成南沙综合考察队,进一步探索南海诸岛中最南的一群岛屿的形成、演化、资源和环境,为建设南沙群岛和保卫南沙群岛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南沙群岛海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特征进行全面的调查,特别是对曾母盆地的含油气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考察还对整个南沙海区的海洋环境和资源进行了研究,包括水文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沉积、海洋生物等方面。
南沙群岛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
1987至1989年期间,国家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展开对南沙群岛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调查。
第一阶段
1987年10月8日至11月16日,由“海洋四号”调查船完成曾母盆地的综合调查。测区范围:北纬03°30′至08°00′,东经109°00′至113°00′,面积约12.6×104平方公里。工作比例尺为1︰200万,测网40×80公里,共布设南北向主测线10条,联络测线6条。调查项目有测深、重力、磁力、单道地震、多道反射地震和地质采样等。采用MX5000型综合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调查中,对南海南部的南通礁作了实地考察,并在礁上树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船”调查纪念碑。
第二阶段
1989年4月3日至4月22日,由“奋斗四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船,进行南海万安西盆地和曾母盆地北部的综合调查。测区范围:北纬06°00′至13°00′,东经108°50′至112°00′,面积约20×104平方公里,水深200至4000米,工作比例尺为1︰200万,布设了以东西向测线为主的24个测线段。调查项目有测深、磁力和多道地震。导航定位用M×1107RS卫星无线电接收机。磁力和水深测量与地震同步进行。共完成地震3419.7公里,磁力3339.8公里,测深1453.0公里。测深和磁力资料全部合格,地震合格率达99.92%。
南海群岛文物考古活动
1992年5月15日,王恒杰教授搭乘琼海00351号渔船,从琼海县潭门港起航,远涉南海,抵达南沙群岛进行文物考古。在历时33天的考古活动中,王恒杰教授先后到达南沙群岛的永登暗礁、北子礁、南子岛、道明群礁、杨明群礁、郑和群礁、福禄寺礁、大现礁、永暑岛、华阳礁等岛礁调查,采集到大量的陶瓷器、钱币等文物标本。在南沙考古期间,冲破重重困难,登上台湾海军驻守的太平岛进行文物考察,采集到一批陶瓷器物碎片,其中有压印纹的硬陶片,是秦汉时代遗物。在太平岛上还采集到“五铢”钱、“熙宁重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等铜币。
交通运输
丝绸之路
公元3世纪,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属三国孙吴之广州市管辖,吴国利用通达南海的优越地理条件,发展海外贸易和友好邦交。当时,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基地和对外贸易的主港,虽与岭南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地理形势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海南岛东南部经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一带航线的利用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通海夷道
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扩展,南海和印度洋上商船往来络绎不绝。唐代从广州启航,经西沙、南沙群岛至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极为红火,时称“广州通海夷道”,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经济活动
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经营活动。清代,中国渔民前往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活动日益增多,在岛上居留的时间较之以前都有增加。1946年,政府责令海军总司令部及广东省政府对前往各群岛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予以保护及运输通讯等便利。之后,中国人民在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生产活动日益频繁。
维护主权
领导巡视
1992年1月11日至22日,海南省巡视慰问团赴南沙群岛巡视慰问并开展主权宣示活动。海南省副省长辛业江任巡视慰问团团长,海南军区司令员肖旭初少将、海军某基地副政委刘卫东任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政委周坤仁少将任陪同团团长,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党委书记、海南省海洋局局长陆夫才任航行总指挥。海南省政府办公厅、民政厅、外事办公室、国土局、海洋局、测绘局、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及省水产公司、烟草公司、商业集团公司、电子工业公司等单位,筹集了十几万元慰问金和大量的慰问品,并派出人员参加巡视慰问活动。海南省边防局文工团组织文艺小分队随团行动,为南沙群岛守礁官兵演出节目。新华社海南分社、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海口晚报、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公报》、《中国海洋报》等新闻单位派出记者随团采访。巡视慰问团搭乘国家海洋局排水量13650吨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五号”从海口市马村港出发,先后驶抵南沙群岛的渚碧岛、南薰礁、华阳礁、赤瓜礁、东门礁、永暑岛等岛礁开展慰问活动。1月15日13时30分,巡视慰问团所乘“向阳红五号” 考察船泊锚于曾母暗沙海域水深37米的海上,举行“中国曾母暗沙投碑仪式”。
2011年9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带领海南省南沙巡航及渔业生产考察团赴南沙群岛美济岛、永暑礁考察渔业生产情况,慰问守礁工作人员和渔政工作人员。
2016年4月,中央军委范长龙副主席率军地有关部门领导赴南沙群岛相关岛礁视察,慰问驻守官兵和建设工人,同时了解南沙群岛相关岛礁设施建设情况。当时,一批为国际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灯塔、气象站、海洋观测中心、海洋科研设施等项目建设正顺利开展, 5个用于航行安全的灯塔已建成,其中4个已正式启用。
成立渔政渔监站
1993年6月,海南省正式成立了西南中沙群岛渔政渔监站,作为海上渔业执法单位,对南沙群岛渔业实行有效管理。渔政渔监站为正科级单位,编制执法人员7名。1999年12月,配备了一艘90吨位木质渔政执法船(中国渔政46161号船),船员10人,主要任务是查处未办理经海南省许可等有关证件的外省籍渔船;查处未办理捕捞许可证的本省籍渔船;查处非法入侵中国南沙群岛海区作业的国外渔船;查处毒、电、炸等毁灭性手段捕捞的渔船。渔政46161船于2000年3月正式投入海上执法,狠狠地打击了海上的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南沙群岛的渔业资源,维护了中国海洋权益。
国际协商
2015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框架下,积极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中国坚决反对和克制南沙群岛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群岛领土及海域的占领和违建,以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环境问题和保护
南海是世界海上交通要道,北面是中国海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西侧为中南半岛,东南两面被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群岛国家所环绕。对外通道众多,四通八达,是沟通印度洋、太平洋、联系欧、非、大洋洲的海上交通要道,来往舰船频繁,也给南沙群岛海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污染物增加
随着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局部污染加剧,入海的污染物增多。如南沙群岛周边国家在沿海兴建的核电站不断增加,各国核动力舰船在南海活动频繁,排放到南沙群岛海域中的废物增多,油轮和非油轮发生事故溢油和采油平台大规模溢油的污染,加之国外核试验后放射性落下灰的沉降,核动力卫星坠毁和运输化工原料的商船出现泄漏事故,均使南沙群岛海域受到某种不同程度环境污染。
滥捕现象
每年到南沙群岛海域捕鱼的渔船与日俱增,从海南琼海、文昌市、三亚、陵水和台山市、阳江市、电白区等市县来捕鱼的渔船每年有几千艘。但由于海洋辽阔,管理力度跟不上,无证捕捞,省外渔船侵渔和毒、电、炸鱼等毁灭性手段滥捕现象较普遍,甚至周边国家的渔船侵渔案也时有发生。
环境保护
1996年7月国家海洋局出台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了海洋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海洋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为贯彻《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筛选出了30个优先项目,其中12个项目在国际上公布,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中国南海珊瑚礁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就是12个项目的一项。
风景名胜
华阳礁
华阳礁位于北纬8°51′至8°52′,东经112°50′至112°53′范围内,礁盘长5.5千米,竞约2千米,面积7.6平方千米。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的标准名称为克德朗礁,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又在发布南海诸岛标准地名时称为华阳礁,并延续至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华阳礁上建设“南海第一哨”礁堡。2013至2015年在吹填造陆基础上建成华阳岛,面积0.28平方千米。岛上建成军事岸防堡垒、绿地、发电、海水淡化等基础设施和生活大楼、直升机停机坪和码头。2015年10月建成华阳礁灯塔,塔身高50米,灯光射程约40.74千米,主要满足附近海上运输和海上交通安全需要。
美济岛
美济岛位于北纬9°52′至9°56′,东经115°30′至115°35′范围内,总面积约5.66平方千米,为南沙群岛罕见的大型天然避风良港。岛上有港口、飞机场、网箱养殖鱼排与海洋捕捞设施,设有渔村美济社区,道路、通信、发电、海水淡化等设备完善,岛上不定期有轮船与飞机进出。岛屿继承了自然环礁形态,修筑了混凝土海堤和保护人工岛设施。环礁东西长9千米,南北宽6千米,内部湖面积36平方千米,此潟湖是海南省网箱养殖基地和捕捞基地。岛屿及附近海域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高湿,季风转换明显,夏秋多热带气旋影响。
弹丸礁
弹丸礁位于北纬7°23′,东经113°50′,总面积约0.35平方千米,是南沙群岛第一大人工岛。马来西亚不仅在弹丸礁建立了海军基地,而且大力开发旅游业。弹丸礁上建有豪华酒店和机场,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弹丸礁旅游观光。弹丸礁现已成为南沙群岛中的一个旅游度假胜地,堪称“南海明珠”。
中业岛
中业岛位于南沙群岛中业群礁东缘一树叶形小礁盘中南部,北距双子群礁约23海里,地理坐标为北纬11°03′,东经114°17′。东北礁盘最宽,约0.6海里,西南礁盘约0.5海里,退潮时礁盘出露。岛近三角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海拔3.3米,为南沙群岛第二大岛。四周环绕白色珊瑚沙带,中部低凹,鸟粪层堆积,故地面覆盖茂密的灌丛,岛西有水井,水质能饮,中国渔民历来在此盖房建庙,住岛生产。
永暑礁
永暑岛位于北纬9°30′至9°40′,东经112°53′至113°04′范围内,距中国大陆约1370千米,行政区划属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区。礁体呈东北-西南延伸,长26.0千米,宽约7.8千米,面积约108平方千米。环礁中包含多个相对独立的子礁盘,其中西南礁盘面积约4.33平方千米。永暑礁主礁盘是西南礁盘,东北礁盘在风力、海洋动力的影响下形成两个豆芽形状的沙洲,有形成灰沙岛的潜力。环礁的周边环境相对安稳,是发展潜力较大的一个岛礁。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贝类、蟹类以及珊瑚礁水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西南礁盘在人工填海造陆基础上形成的永暑岛,拥有港口码头、机场、驻军基地、生产和生活设施以及台风季节渔民临时避难的场所,是南沙区政府所在地。永暑礁和永暑岛是中国在南沙群岛的行政和军事指挥中心基地。
南沙群岛争议
中国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几个声索国,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领土争议和海洋管辖权争议,形成的一个地区性的海洋争端。其核心是领土归属争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根据有关国际公约恢复了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整个南沙群岛风平浪静,并没有所谓的南海群岛争议。进入20世纪70年代,南沙群岛地缘政治形势的演变、航行安全、南沙群岛油气资源前景看好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等原因使得南沙群岛的控制权变得极其重要。南沙群岛争议的直接肇因是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权益的侵犯,导致南沙群岛的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的分歧和争端。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但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岛礁只有9个,其中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45个。当前,中国海军仅守卫着永暑岛等8个岛礁,国民党海军则驻扎在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上;越南已占据了29个岛礁,菲律宾占据了8个岛礁,马来西亚也占据了5个岛礁,文莱占据1个岛礁。
相关文化
作品
有关于南沙群岛的相关文化作品,主要有纪录片、散文、现代诗、歌曲等。
人物
重要事件
“3.14”海战
l98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中国政府决定在南沙群岛永署礁建立1座海洋观测站。1988年3月13日,中国海军奉命组织舰船和人员在南沙群岛的赤瓜礁等岛礁进行考查。14日,越军海军604、605号运输船和505号登陆舰悍然窜到赤瓜礁海区进行挑衅活动,并派出43名海军人员强行登上赤瓜礁。越军无视中国考察人员的警告,首先使用冲锋枪向岛上中国考察人员开火,打伤中国考察人员。接着,越南海军舰船又向停泊在赤瓜礁附近海区的中国海军舰船开枪。中国海军考察舰船的人员,为捍卫祖国领海、领土主权,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击沉越南海军604号运输船,击伤605号运输船和重创505号登陆舰,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的领海、领土。
南沙六礁立碑
1989年8月2日,中国南沙群岛永暑、赤瓜、华阳、南薰、渚碧、东门等6礁的主权石碑全部落成。其中最大的永暑岛碑正面高50厘米、宽80厘米,碑石上边一排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沙群岛”,中央刻礁名。
台风“海贝思”
受2007年第25号台风“海贝思”的影响,中国、菲律宾、越南的300多名渔民被困中国南沙群岛海域,面临断水断粮的危险,等待救援。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12”紧急赶赴南沙群岛海域,11月25日12时,救助船离被困渔民所在海域有10海里的距离,但是南沙群岛海域台风风力很大,不能进行救助作业,救援工作受阻。
参考资料
三沙市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2024-0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China.org.cn.2023-06-24
南沙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7
第三节 南沙群岛的岛礁沙滩.海南史志网.2023-06-22
南沙群岛:230多岛礁串起万里石塘.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3-05-07
国务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市辖区 .中国新闻网.2025-01-26
第二节 地貌.海南史志网.2023-06-22
第一节 气 候.海南史志网.2023-06-22
南沙群岛资源知多少?.光明网.2023-06-26
菲船只侵闯铁线礁企图非法登礁,中国海警警告驱离.百家号.2025-04-20
第四节 地名演变.海南史志网.2023-06-25
历史会说话:为什么黄岩岛是中国的?.今日头条.2024-12-26
第一节 地 质.海南史志网.2023-07-01
第二节 水 文.海南史志网.2023-06-23
海洋生物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6-25
第一节 植物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6-26
第二节 动物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6-26
央视称歼-20可从三亚起飞赴南海最远岛礁作战.环球网.2023-06-26
曾母暗沙.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7
第一节 南海及群岛的科学考察.海南史志网.2023-06-25
1990年后若干资料.海南史志网.2023-06-25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必经地.海南史志网.2023-06-25
海南省考察南沙群岛美济礁 慰问守礁工作人员.中国新闻网.2023-07-01
范长龙视察南沙岛礁 慰问驻守官兵和建设工人.人民网.2023-07-01
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岛礁建设有理有据.人民日报.2023-06-26
华阳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26
美济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26
马来西亚侵占中国弹丸礁 扩建成岛修机场跑道.新浪网.2023-06-26
永暑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7
艺文辑存.海南史志网.2023-06-25
电影《南海南海》热拍 中国秘境将首次曝光.网易娱乐.2023-06-23
南海诸岛.豆瓣读书.2024-12-29
【争鸣】南沙群岛——呼喊祖国(现代诗).江山文学网.2023-06-25
南海明珠.中国诗歌网.2023-06-25
南沙“太阳花”.解放军报.2023-06-23
01 陈红星 - 南沙太阳花.酷狗音乐.2023-06-23
林遵:林则徐侄孙,率舰收复南沙西沙群岛,先后被国共两党授予少将军衔.《党史博采》杂志官方账号.2023-06-25
新一代守礁王坚守2900个日夜.湛江晚报.2023-06-25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书茂:捍卫南海寸步不让,带领渔民转型致富.新京报.2023-06-25
中越赤瓜礁海战回忆:越2艘军舰遭中方击沉击伤.环球时报.2023-06-25
莲城最美退役军人丨李军:青春守热土 丹心献基层.湘潭在线.2023-06-25
第四节 自卫反击战.海南史志网.2023-06-24
南沙六礁立碑:领土主权不可侵犯.新民周刊.2023-06-25
南沙海域台风肆虐 救援中菲越被困渔民工作受阻.新华社.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