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岛
吕宋岛(英文名:Luzon Island)是菲律宾群岛中第一大岛,位于亚洲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吕宋岛海岸线5000多千米,面积10.47万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人口超过5300万,主要城市包括马尼拉、八打雁、打拉、碧瑶等,主要族群包括他加禄人、伊洛克人等,是菲律宾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吕宋岛是菲律宾移动带的一部分,最初形成于侏罗纪至白垩纪,至始新世,日本—台湾—菲律宾岛弧系形成。经上新世岛弧北移,中新世末吕宋岛形成。该岛地层以第四纪冲积沉积岩、火成岩和海相沉积岩为主,吕宋岛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928米,平原较少。吕宋岛地貌类型繁多,主要分为山地、谷地、平原以及火山。吕宋岛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矿、铬矿、金矿、铜矿等为主。吕宋岛气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平均温度为27℃,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吕宋岛生态具有多样性,爬行纲约有153种,主要有蜥蜴、鼩鼱、以及濒临灭绝的食猿雕等,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主要为甘蔗、松树、柳安木等。自然保护区则有奎松、巴巴拉国家公园、北塞拉马德雷自然公园等。
四十万年前,吕宋岛便有人类开始活动,16世纪—19世纪,吕宋岛长期被西班牙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吕宋岛被日本占领,至1946年,菲律宾宣布成立。吕宋岛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主要为种植业,服务业主要依靠旅游业。吕宋岛交通运输便利,主要港口为马尼拉、宿务等。吕宋岛人文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自然景观主要有马荣火山、塔尔湖等,人文景观主要为巴纳韦高山梯田。
命名
吕宋岛,原名Luzon,本名蛮里喇,岛名源于马尼拉湾口角形如春杵,当地人呼为洛宗,音讹成吕宋,后此名由马尼拉湾地区扩及全岛。明季为西洋昌夷船所据,中国人因呼日小吕宋盖对其本国而称之,犹瓜哇岛之称,改新荷兰也,《地理备考》曰:吕宋岛原名非里比纳斯,又名桑拉萨罗,在南洋之西。统计千岛,大者名曰吕宋,其明达挠、苏录、巴拉弯等则次之。自1571年至1898年,其地为西班牙所侵占,故清谢清高《海录》作小吕宋,而以西班牙为大吕宋。
位置境域
吕宋岛(Luzon Island)位于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的北部,东接菲律宾海,南临锡布延海,西濒南海,北隔吕宋海峡与中国台湾相望,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2°~18°、东经119°~123°,面积10.4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5000多千米。该岛是菲律宾群岛中第一大岛,主要包括国家首都区、科迪勒拉行政区、伊罗戈斯等大区。
成因
吕宋岛是菲律宾移动带的一部分,由两个极性相反的俯冲带所包围,东侧由西倾的菲律宾海沟包围,西侧由东倾的马尼拉湾海沟包围。吕宋岛的形成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演化密切相关,该板块最初形成于侏罗纪至白垩纪,然后开始迅速扩张,在其演化过程中,菲律宾海板块与邻近的地壳块体相互作用,形成了大量蛇绿岩地体、裂陷大陆碎片、洋弧和岛弧,吕宋岛被认为是由这些板块合并而成的。
始新世—中新世
吕宋岛的原始位置在约50Ma时位于菲律宾海板块的西南部,靠近赤道。晚白垩世至中晚始新世,南沙地块与菲律宾、巴拉旺及加里曼丹之间开始扩张,扩张结果使菲律宾、巴拉旺和加里曼丹向东南漂移并在南沙地块以南形成南海海盆。中新世以后,由于菲律宾板块西向持续推压,使吕宋弧仰冲至南海洋壳之上,形成反向岛弧和反向俯冲带—马尼拉海沟。南海扩张时形成的大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下冲,使南海海盆在东西方向上不断收缩,形成东西方向的挤压。加上南海北部上新世以来出现了某些局部的扩张,使北东东方向的构造得到加强。
始新世开始(52—23.3Ma),由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一起向西运移并俯冲,使欧亚大陆东部受到挤压,形成日本—台湾—菲律宾岛弧系。16Ma,南海扩张结束,冷水组确立而且深海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加强,扩张的结束伴随着水深的加大。
中新世
中新世时期(12Ma),吕宋弧和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终止了西区板内玄武岩火山作用,也拉开了东区的弧火山作用序幕;中新世(10Ma)到近代的火山活动与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有关,从台湾海岸山脉以南到多罗约1200千米称为“吕宋岛弧”。沿着这条弧线有五个不同的部分:民都洛岛、巴丹岛、北吕宋岛、巴布延岛和台湾。南部的巴丹岛和民都洛岛被东北—西南火山带隔开。北吕宋岛段由上新世至更新世的颈和塞组成,沿着北吕宋岛的整个西段延伸。巴布延段(10Ma至最近)比吕宋岛弧的其他段由更多数量的活火山组成。
中中新世一上新世,南海海盆结束张裂,新洋壳逐渐冷却,导致盆地发生热沉降作用。该时期海区以垂向构造运动为主,出现大规模的海侵活动,在太平洋板块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下,吕宋岛弧从东南方向仰冲于南海洋壳之上,形成了反向岛弧和马尼拉海沟,南海洋壳即沿此带消减于吕宋岛弧之下。中新世末期,吕宋弧北端开始向中国边缘侵入,大陆沉积物卷入马尼拉海沟,造成了弧岩浆随时间的变化。
上新世
上新世时期(5.4~4.2Ma)时,巴士海峡内双重弧形成演化的脊俯冲模式开始扩张,脊碰撞和俯冲造成了台湾—吕宋弧的南巴士段内的区域拾升,无震脊冲加上弧—陆碰撞造成了火山前沿的向东迁移。吕宋弧北段在过去10Ma时间里与中国大陆边缘相碰撞,碰撞较早的始于琉球王国南部,然后朝西逐渐地推进到台湾,最终演变成台湾的碰撞造山带。当碰撞造山带朝西推进时,左造山带北部俯冲反转,碰撞停止,弧火山作用开始。
上新世之后,吕宋岛弧继续向北移动,与华南大陆碰撞。形成台湾隆起。同时,菲律宾海板块的仰冲及台湾岛的隆升也造成了南海进一步封闭,现代南海的构造格局基本形成。中新世末(约5Ma)向北移动,到达现在的位置。在这次运动中,具有海洋、岛弧、蛇绿岩和海洋沉积物起源的地体相互碰撞和增生,形成了今天的吕宋岛。
地理特征
气候
吕宋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除高山地区外,高温多雨,湿度大。吕宋岛气温在25~35℃之间,平均温度为27℃,最高温度平均为 33℃—39℃,最低温度平均为16.7°C—20.9℃。雨量丰沛,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每年11月到次年1月雨量特别多。菲律宾的气候一般划分为三个季节:炎热干燥季节(3月到5月)、雨季(6月到11月)、凉爽干燥季节(12月到2月)。吕宋岛的南部和兰岛的大部分地区、米沙岛的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之分。从6月到9月,季风是西南风。10月到4月,季风是东北风。这个国家处于西太平洋的台风地带。每年菲律宾要受到约十次台风袭击。
地质
地质构造
吕宋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的岛弧带,属菲律宾——新几内亚岛火山岛弧——海沟系,处于马尼拉海沟俯冲复合带的北段,菲律宾群岛地质构造骨架系中生代后期的火成岩,组成了吕宋岛中北部的中央山脉与东岸山脉、民都洛中东部山脉,班乃西部山地、棉兰老岛东部山地等。该群岛在地质构造上属亚洲大陆东南边缘巨大岛弧的一部分,位于他台地与萨呼尔台地之间的褶皱断层和火山喷发带内。加里曼丹岛山脉沉入巴拉巴克海峡后,形成了巴拉望岛与其他小岛,继之由构成明多罗岛与吕宋岛的西部山脉主干。由于加里曼丹岛山脉向东北延伸的褶皱地形,形成了苏禄群岛。褶皱带从民答那峨岛开始,经过米沙鄢群岛与吕宋岛中央部分相连。该皱带与上述褶皱带之间形成了苏禄海。
地层
吕宋岛有四个主要的山带和两个主要的河流流域,其中流域地层以第四纪冲积沉积岩为主,山脉以火成岩和海相沉积岩为主。在吕宋岛山脉中突出的岩石类型是闪长岩、安山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大理石和变质海底矿床。台湾一吕宋经向带主要发育在中新生代,侏罗纪末的构造运动对经向带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早第三纪晚期运动,使经向构造带基本形成,使台湾东、西两侧晚第三纪出现不同的岩相。吕宋岛总体仍为一复背斜,可分为东、西两个次一级的复背斜和夹持其间的向斜盆地。复背斜中出露最老的为古生界,但主要由白垩系及更新统组成。吕宋岛以第三纪侵入的石英闪长岩为主。沿经向带还有多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出露。以吕宋岛的三描礼士晚中生代超基性岩规模最大。
矿产资源
吕宋岛的本格特省(Benguet)、三描礼士省(Zambales)、马林杜克省(Marinduque),中部米沙鄢群岛的萨马地区(Samar)、西内格罗斯省(NegrosOccidental),西部的巴拉望省(Palawan)都是重要的矿产区,吕宋岛矿产主要有镍矿、铬矿、金矿、铜矿、锰矿石、锌矿、煤矿等,其中镍矿又以红土型镍矿最为普遍,主要分布在吕宋中部西侧,矿床产于超基性岩体顶部红土型风化壳中,易于开采利用。上新世以来,吕宋岛发育了许多大型的斑岩铜金矿,这些矿床主要集中在吕宋岛北部(约北纬17°附近)的碧瑶和曼卡延地区,其中包括全球金储量排第4位的勒班陀——远东斑岩铜金矿床。此外,位于吕宋岛三描礼士戈托的马辛罗克矿是世界上最大的耐火级铬矿石生产商,该矿床与其他铬铁矿一起赋存于层状超镁铁性杂岩中,被微闪长岩和类似岩脉侵入,并与中新世沉积物重叠。
地形地貌
吕宋岛地势北高南低,其南部和东南部部分由一系列向东南方向延伸约150千米的半岛组成。该岛2/3以上为山地、丘陵,山脉南北纵列,最高峰普洛山海拔2928米。吕宋岛平原较少,以中西部恒河平原和东南部比科尔平原为最大,还有一些海岸平原和河谷低地,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吕宋岛南北纵列的地貌类型繁多,主要分为:山地、谷地、平原以及火山区。
山地
吕宋岛西北部山地分布在仁牙因一丁加兰线的西北,由南北走向的三个山脉组成。即自西向东排列为:海拔近1800米的马来亚山脉;山坡陡峭、山脊海拔最高达2400米的中央山脉;山坡较平缓、山脊海拔1500~2100米的婆利斯山脉。该山地的河流具有短急、河谷呈V字形的特点。而在河流中、下游较平缓地,发育有局部的冲积平原。海滨有平原、宽达20千米的第四纪沉积、上升的珊瑚礁与海成阶地等。
吕宋岛东海岸山地分布于文督半岛以北的吕宋岛东海岸。在仁牙因一丁加兰线以北的块断山,即称之为东岸山脉,这里的地貌特征有火山,海岸附近山体最高,且向东为悬崖峭壁,而海滨平原极少,向西逐渐进入加牙鄢谷地;在仁牙因一丁加兰线以南,东岸山脉绵延200千米,宽达50千米,山脊海拔千米以上,坡度陡峭,几乎无滨海平原。
吕宋岛西部山地的三描礼士山脉自巴丹半岛向北,分为两支平行山脉,山脊海拔达1400米,最高山峰为2338米。东坡,西坡平缓,并延伸入海。大致由于断层关系,该山地与中央平原之间界线分明。而位于仁牙因湾附近,仅为海拔90米的滨海低地。
谷地
吕宋岛加牙鄢谷地位于西北部山地和东海岸山地之间,呈南北走向,全长352千米的加牙鄢河顺谷流入海洋。谷地北面向描布扬海峡开散,谷地向南逐渐升高。
平原
吕宋岛中央平原南北介于马尼拉湾与仁牙因湾之间,而其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岸山地与西部山地。南北长192千米,东西宽近112千米。地面大都接近海面,河流穿过其间。
火山
吕宋岛西南、东南部主要为火山地貌,西南部火山介于马尼拉湾与地耶拔湾之间,地面崎岖,河流纵横深切,多第四纪活火山,代表活火山有塔尔火山;东南部火山地貌分布于拉涯湾东南的甘马仁半岛与米骨半岛,其南北纵列地形起伏不大,活火山与古火山广泛分布,代表活火山有马荣火山。
塔尔火山(Taal Volcano)菲律宾吕宋岛西南塔尔湖中岛上的活火山。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高仅300米,有一小火山口,积水成湖,叫黄湖。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天然奇观。该山的火山口常有移动,1794—1911年间多次在岛的中部喷发。1965年改在西南部强烈喷发,出现一长约1.5千米,宽仅0.3千米的新火山口,喷出的烟尘高达300米,80千米以外的地方有火山灰落下,在60平方千米内火山喷出的碎屑物堆积厚度达25厘米,喷出和移动的物质达 7000万立方米。1966年、1967年1969年仍有喷发活动。
马荣火山(Mayon Mount)又称马永火山,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南330千米,吕宋岛东南端,海拔2416米,周围138千米,顶端为灰白色熔岩覆盖,呈圆锥形,有“世界最完美的火山锥”之称,是典型的圆锥形火山。该火山自1616年以来,爆发至少47次,最大一次是在1814年2月,周围城镇尽遭破坏,只剩下卡葛沙威教堂的塔尖露出地面。最近一次在2001年2月26日爆发,马荣火山是世界“典型的圆锥形火山”,同时也是菲律宾最大的活火山。
海湾
苏比克湾(Subic Bay)位于苏埃斯特角及其以东6.5千米的比南嘎角之间,其向北弯入近10海里宽达2.5~6海里。湾口被格兰德岛分隔成东、西侧水道,其中西侧水道深而宽,系主水道;东侧水道曲折而狭窄。湾内筑有比南嘎港、乌朗牙坡港等多个港口,苏比克湾为湾内潮汐为日潮,平均潮差0.9米,最大潮差1.8米;潮流较弱,且流向不定;台风与强热带暴风雨多出现在5—12月间;海岸附近雾较少,但在湾内小湾有晨雾发生;6—8月平均雨量达740毫米视为雨季,1—3月为旱季;全年气温年较差小于3.3℃,但日变化较大,最热的5月份平均气温为30℃,冬季月平均气温则为27.8℃。
马尼拉湾(马尼拉 Bay)位于戈奇诺斯角与利米特角之间,其向陆弯入达30海里,最宽处为23海里。湾口被科雷吉多尔岛与嘎巴略岛也分隔成深水的南、北水道。该湾北侧与东北侧岸段系由潘潘加河与其他河口的三角洲组成,滨岸为湿地,水下浅滩向外延伸出10米等深线距岸达2~4海里。该湾内有马尼佛累斯港、马尼拉港等多个港口。其中,为菲律宾重要贸易港的马尼拉港位于该湾的东岸,它分为南港、北港与巴锡河三个港域。该湾潮汐为日潮,马尼拉港潮差0.9米,桑累角潮差1米;潮流突出特点是马尼拉即使表现为全日潮,涨、落潮流一天也各有二次,落潮流流向为240°,最大流速约1节,其中北水道潮流流速较南水道潮流流速为强。该湾2月东北季风较弱,进入3、4月东南风与东风占优势,而5月份西南风增强,8月份南一西风则占优势。雨季为6—10月,年平均降水量达2000毫米,大多集中在7—8月。
水文
河流
吕宋岛有河流60多条,主要河流有卡加延河、邦板牙河、阿格诺河等。
卡加延河(Cagayan River)位于吕宋岛北部,发源于卡拉巴略山脉,是菲律宾最长的河流,由南往北流至阿帕里注人巴布廷海峡。全长352千米,流域面积2.54万平方千米。有奇科河、马加特河和伊拉甘河等支流。大部分河段可通航。雨季时,小木船可上溯240千米,干季仅110千米。卡加延河谷地是菲律宾烟草重要产区。
邦板牙河(Pampanga River),菲律宾吕宋岛的河流,发源于卡拉巴洛山脉的几个源头,向南流约190千米,注入马尼拉湾北部广阔的沼泽三角洲,邦板牙河流长度260千米,域面积10540平方千米。坎达巴沼泽在安加特河与邦板牙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北部形成,洪水泛滥时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其他主要支流有奇科邦板牙河和卢堡河。邦板牙河下游有广阔的鱼塘和大型灌溉工程。
湖泊
内湖(Ness Loch)是菲律宾最大湖泊。内湖位于吕宋岛南部,马尼拉东南14千米处,湖长48千米,宽40千米,形似新月,面积922平方千米,该湖成因是由于火山喷发物将原为马尼拉湾伸入内地部分水域堵塞、分隔而成,有许多小河从四周汇入,湖盆淤积变浅,湖水经巴石河泄入马尼拉湾。湖中多小岛,其中以塔利姆岛最大。湖上水运便捷,盛产鱼类。湖区低地雨季常受洪水淹没,湖周土壤肥沃,为菲律宾椰子集中产区,还产喜米、甘蔗和各种水果。湖南岸有商业和渔业城镇圣克鲁斯、比尼扬等。
塔阿尔湖(Taal Lake)是菲律宾吕宋岛西南部的一个湖泊,位于一个火山口内,最大宽度为24千米,海拔不到3米。它的面积为244平方千米,是菲律宾第三大湖。湖内升起火山岛,其本身包含另一个小火山口(黄湖)。
水道
韦尔德岛水道(Wilde Island Waterway)位于吕宋岛西南侧与民都洛岛北岸之间,属岛间水道、内海—边缘海连通型水道,该水道西接南海,东连吕宋岛南侧的深水水道。水道表现为从南海经水道西口所来的潮流与从太平洋经各水道东口所来的潮流,两支潮流在岛间水道内混合。位于韦尔德岛水道北侧向陆弯入达7.5海里的八打雁湾,界于嘎萨多尔角与其东南东方的近9海里处的马多戈角之间,该湾西侧海岸险峻,东岸多为小石与沙质岸,湾内水深无险礁,近岸水陡深。这里有八打雁市港,系马尼拉港的副港。
土壤
吕宋岛的冲积平原和梯田有深黑色的龟裂粘土,以及适合水稻种植的较年轻的土壤。丘陵和山区的大部分土地由潮湿、肥沃的土壤组成,通常含有大量的火山灰,适合果树和菠萝的生长。油棕、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在泥炭地区以及沿海平原、沼泽和湖区较年轻的沙质土壤中。吕宋岛西北端有深色、有机且富含矿物质的土壤用于种植咖啡、香蕉和其他作物。吕宋岛东部山区分布有贫瘠的降水淋滤土壤。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吕宋岛有153种本地和非本地爬行动物(45种青蛙、65种蜥蜴、40种蛇和3种海龟),约占菲律宾爬行动物的44%;浮游动物方面,吕宋岛泡洼湖共发现27种,其中轮虫目占45%,枝角目占29%,桡脚类目占26%,在观察到的所有浮游动物物种中,热带角轮虫的数量最多,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4月和5月密度最高;鸟类方面,在吕宋岛布拉坎市喀斯特森林地区,通过654264.8雾网小时的调查,共记录了38种鸟类,其中32种是菲律宾地方性物种,6种是濒危物种,其中四种为吕宋岛特有种,分别为:鳞纹地鹃(Dasylophus cumingi)、大眼杜鹃(Dasylophus superciliosus)、绿背缝叶莺(Orthotomus chloronotus)、菲律宾角鸮(Otus megalotis);小型哺乳动物方面,吕宋岛南部比科尔火山带,共记录了9种,其中6种为本地物种,3种为引进物种,本地物种由一种鼩鼱和活体啮齿动物组成,外来物种包括一种和两种啮齿动物。濒临灭绝的食猿雕(Pithecophaga jefferyi)主要生活于棉兰老岛和吕宋岛马德雷山脉的偏远地区。
植物
吕宋岛的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吕宋岛的马德雷山脉(SMMR)包含高度集中的重要生态资源,该地区发现了33种本地树木物种,12种地方性树木物种,5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和9种菲律宾濒危树木。此外,吕宋岛现有苔藓植物群由230属647种组成。所有的山脉都覆盖着壮丽的植被,尤其是火山,火山的斜坡上生长着茂密的巨树森林,棕榈、藤、藤本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野生甘蔗,通常高达12英尺。吕宋岛北部有喜马拉雅、澳大利亚类型的被子植物门和蕨类植物门,包括数百种兰花,例如白茅(cogon)。
真菌
吕宋岛布拉干省(Norzagaray Angat)流域存在几种大型真菌,共鉴定出10科16属21种,包括鸡油菌属(鸡油菌)、皱褶栓菌(Trametes corrugata)、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灵芝菌(灵芝属)、迷孔菌属(Daedalea ambigua)、黄柄小孔菌(Microporus xanthopus)、血红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毛缘毛杯菌(Cookeina tricholoma)等。
自然保护区
吕宋岛主要有巴纳蒙一圣克里斯托山脉、马荣火山、奥洛拉、洪德里德群岛、奎松、巴巴拉国家公园、北塞拉马德雷自然公园、奎松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
巴巴拉国家公园(BBNP),位于卡林加省的巴尔巴兰市,占地面积约为17838公顷。1974年,根据第No.1357号公告,它被宣布为国家公园,被提议纳入菲律宾政府的国家综合保护区系统。BBNP有51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其中包括23种青蛙、16种蜥蜴、11种蛇和1种海龟。其物种特有性非常高,多达26种(50%的动物群)局限于吕宋岛动物区系,多达17种(32%)局限于科迪勒拉山脉。
北塞拉马德雷自然公园(NSMNP)保持着吕宋岛现存最大的热带雨林。2019年4月至8月,对NSMNP植物进行探测,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即帕拉南、迪维拉坎和马科纳孔—以及非沿海地区卡巴甘,共记录到茜草科植物52种,隶属于茜草科15个部落23属,物种数量约占菲律宾全国物种总数的9.72%。在这些物种中,31种是菲律宾特有的,而2种被认为是该省的狭域特有物种。
奎松保护区(QPL)是一片983.07公顷的热带雨林,它位于奎松省的三个市,即阿蒂莫南、帕德雷布戈斯和Pagbilao。QPL是一个具有喀斯特景观和多种植被类型的低地雨林,根据环境和自然资源部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局,综合与发展研究中心和菲律宾保护国际组织评估,认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级非常高。QPL共记录了84科208属328种,2737个个体。生态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在328种中,本地种213种(64.94%),特有种65种(19.8%),外来种115种(35.06%),45种(13.72%)受到威胁,其中25种是菲律宾特有物种。
自然灾害
2004年11月和12月初,在吕宋岛的中部和南部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和洪灾。2022年7月,吕宋岛北部发生的7级地震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60人受伤。2024年,由于圣婴现象的持续影响,吕宋岛至少17个省份连续五个月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遭受大面积旱灾。
2024年5月26日,1号台风“台风艾云尼”在吕宋岛上生成,预计27日前后在吕宋岛东部海面逐渐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增强。该台风比常年生成时间偏晚。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前西班牙历史
距今约四十万年前,即更新世中期,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属于直立人系统的远古人类就已经在吕宋岛北部的卡加延河谷活动,他们留下了大量石器和被他们猎杀的大批古哺乳纲遗骨。约6.7万年前,一种古人类穿过了巽他兰和瓦拉科之间的水缝,到达了吕宋岛北部。新石器时代,菲律宾吕宋岛东北部的迪莫利特和拉尔洛等地,人类已开始大量使用陶片和陶器,陶器纹饰多为压印的圆圈纹和刻画的涡纹、长方格纹、点线纹等。
大约2000年前,吕宋岛北部的山区便开始出现人们生活轨迹,人们在那里修建了精致的水稻梯田,从事轮耕、狩猎和捕鱼。自1世纪起,菲律宾人民便在中科迪勒拉山的陡坡上耕种稻田。用于排水的地下管道、水坝、水渠、竹管构成了当地复杂而独特的水力系统。
唐朝开始,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华人开始逐渐迁往吕宋定居,吕宋成为华人主要移民地区。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从马来半岛传到了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地区。1450年,苏门答腊巨港(巴邻旁)的阿布·贝克来到苏禄群岛传播伊斯兰教。他娶了当地首领之女为妻,并继承岳父的职位,自称苏丹,建立了苏禄、苏丹王国。15世纪开始,当时伊斯兰教通过婆罗洲岛上的文莱传入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随着宗教信仰和习俗的变化,吕宋岛出现了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西班牙时期
1521年,葡萄牙帝国航海家和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在宿务市登陆,带领西班牙人首次入侵菲律宾。1543年西班牙殖民者才将吕宋群岛的莱特(Leyte)岛附近一带命名为菲律宾。1565年,米格尔·洛佩斯·德·黎牙实比(Miguel López de Legazpi)在宿务建立了第一个西班牙永久定居点。到16世纪末,从吕宋岛到棉兰老岛北部的大部分沿海和低地地区都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1570年,首任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米格尔·洛佩斯·德莱加斯皮(Miguel López de Legazpi)出征昌岛,废黜梅尼拉王国土王,兴建马尼拉城,作为西班牙属东印度群岛的首府。1571年,西班牙军队发起第一轮攻击,先击败了吕宋苏莱曼国王,占据了群岛北边的吕宋岛,并在马尼拉设立总督府,自此展开长达320年的殖民统治。由此,菲律宾一名才扩展至整个群岛,并成为国名。
西班牙侵占吕宋领土后,残酷对待当地华人。1603年、1639年、1662年、1686年、1762年和1820年,西班牙殖民者先后6次大规模屠杀在菲华侨。排华浪潮,迫使大批华人离开吕宋岛。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埃米利奥·阿奎纳多(首任菲律宾总统)在美国的帮助下取得民族独立,于同年5月返回菲律宾,并发表独立宣言成立正式政府,至8月时几乎解放了吕宋全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菲律宾发动进攻,菲律宾和美国军队在乔纳森·M·温赖特(Jonathan M. Wainwright)将军的领导下于1942年5月投降。1943年9月,独立的菲律宾共和国成立,总统是由日本人选出的何塞·劳雷尔(José Laurel)。1944年10月,美国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登陆菲律宾,1945年,日军开始撤退,1946年7月,菲律宾共和国宣布成立。1992年,美军从菲律宾基地撤出。
人口
截至2018年,吕宋岛人口超过5300万,主要居民为他加禄人和伊洛克人,北部和东北部山区有矮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他加禄人是菲律宾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吕宋岛中部和南部,以马尼拉市及其周围地带为聚居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伊洛克人,是菲律宾第三大民族,原居住在吕宋岛西北部地区,后逐渐移向卡加延河谷地和棉兰老岛等其他岛屿。
吕宋岛的其他民族人口不多,主要有伊富高人、坎卡奈人、卡林阿人、邦都人、延吉安人、伊巴坦人等,其中外界了解最多的是伊富高人,分布在北吕宋岛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脉东坡。
行政区划
吕宋岛组包括吕宋本岛、西南的民都洛岛和巴拉望岛,下设8个行政区:国家首都区、伊洛克斯区、卡加延河谷区、中吕宋区、加拉巴送区、民马罗巴区、比科尔区和科迪勒拉自治区。主要城市包括马尼拉、八打雁市、打拉、碧瑶等。
马尼拉
马尼拉位于吕宋岛西南的马尼拉湾畔、巴石河西岸,大马尼拉市面积638平方千米,人口1288万,马尼拉经济支柱产业为港口运输、制造业和旅游业。马尼拉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初级产品加工地,主要产品包括蔗糖、棕缆、椰子油等。作为知名旅游目的地,马尼拉年均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万人。
经济
吕宋岛种植业一直是菲律宾农业经济学的主力军,吕宋岛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中央平原区、马尼拉都会区、中国西南地区三大区域,吕宋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椰子、甘蔗、烟草、蕉麻等为主,稻米主要集中在吕宋岛西南部的中央平原;椰子生长在吕宋岛的内湖、奎松、南甘马省,以及三描、达沃等地;蕉麻分布在吕宋岛东南部的亚眉和索索贡省等;烟草集中在吕宋岛北部的卡加延谷地和西北部沿海地区。
吕宋岛的工业居菲律宾全国第一位,吕宋岛的大部分工业集中在马尼拉大都会的市郊。马尼拉大都会主要以食品、采矿、纺织、冶炼、电子、汽车装配和化学等为主。旅游业是菲律宾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仅2023年,菲律宾接待游客5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800亿比索,主要旅游点有:百胜滩、蓝色港湾、碧瑶市、马荣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等。
交通运输
吕宋岛是公路全菲律宾最集中的岛屿。泛菲公路是菲律宾最长的公路,北起吕宋岛的拉奥市,南抵南西北部的全程长达1.3万千米;菲律宾铁路总长1400千米,主要集中于吕宋岛。其中可运营的铁路仅千余千米,其余均需改造升级。2016年后,菲律宾政府修建四条铁路,其中包括由马尼拉辐射至吕宋岛三个城市的三条铁路,三个城市分别为位于北吕宋的新怡诗夏省(NuevaEcija)和位于南吕宋的索索贡省(Sorsogon)及八打雁省(Batangas)。
吕宋岛主要港口为马尼拉港。马尼拉国际集装箱码头是亚洲效率最高的五大码头之一。2007年,船舶年停靠量314501艘,其中国内船舶304219艘,国外船舶10282艘,全年货轮载重吨为1.57亿吨。
吕宋岛主要机场为马尼拉南部的诺伊·阿基诺国际机场,又名为马尼拉国际机场,机场于1937年7月正式启用,以菲律宾政治活动家尼诺伊·阿基诺的名字命名。机场平均海拔为23米(75英尺),共有两条混凝土跑道,该机场由四座航站楼组成,即T1、T2、T3和T4航站楼,总面积达205500平方米,每年可接待旅客2800万人次。马尼拉国际机场是菲律宾最大的机场。2014年,马尼拉国际机场年客运吞吐量达到3400万人次,成为田原乃至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科学勘探
吕宋岛系统性新石器时代考古始于1971年卡加延河流域(Cagayan Valley)以玛嘎皮(Magapit)为代表的贝丘遗址群的考古工作。50余年来,共发现30余处贝丘遗址,其中,年代最早的是米格尔·苏普内特(Miguel Supnet)、莱迪维科·卡皮纳(Ledivico Capina)和盖尔兰(Gaerlan)(下层)三处遗址,距今7000~4000年,均未见陶器。距今4000~3700年,盖尔兰(上层)仍是贝丘堆积,但出现了红衣陶,出土红衣陶年代较早的有盖尔兰、伊里加延(Irigayen)、纳萨巴兰和玛嘎皮四处遗址。此外,2019年4月10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考古学重大发现:一个国际团队在菲律宾卡劳洞穴(Callao Cave)发现了此前未知的新人族物种,这些化石包括古代人族的若干足骨、手骨、部分股骨和牙齿,新人种已被命名为“吕宋人”(Homoluzonensis)。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19世纪初,中吕宋是一片被森林覆盖着的区域。19世纪末进入中吕宋东部的伊洛卡诺稻作小农开始了大规模清理森林,20世纪初的铁路和公路工程使森林清理进入高潮,同时蒸汽碾米业的燃料需求更加速了该地区的森林砍伐。到20世纪30年代,中吕宋平原的低地森林和草地基本已被清理尽,而随着树木的消失,雨水不再能够存蓄下来,而是不受阻挡地注入河流,导致水土流失。
环境保护
菲律宾于1975年开始禁止部分原木出口,1979年规定每年的原术出口总量不得超过年允许采伐总量的25%,政府还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禁止了吕宋岛的5个省和棉兰老岛1个省的全部采伐工作,并于1986年8月21日正式实行原木出口总禁令。菲律宾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官员称,截止到2008年2月,菲律宾动员了约2.5万人在吕宋岛中部的1515公顷流域保护区、农用林区、红树林区和城市地区以及274千米沿海地带种植了大约180万株乡土树种。
风景名胜
吕宋岛风景名胜众多,自然景观主要有马荣火山、塔尔湖等,人文景观主要为巴纳韦高山梯田,城市风光以碧瑶、马尼拉等地为主。吕宋岛的许多地点已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其中包括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群、维甘、科迪勒拉水稻梯田等。
自然景观
马荣火山
马荣火山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阿尔拜省,海拔约2400米,距首都马尼拉约330千米,拥有全球最完美圆锥体,是菲律宾境内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马荣火山历史上曾多次喷发,在过去400年中有历史记录的喷发就有49次,其完美对称的圆锥体就是火山灰和熔岩多次喷发并累积的结果。马荣火山近年来处于活跃状态,虽然菲律宾政府疏散了附近居民,却反而吸引了许多想要一睹火山爆发景象的火山爱好者及摄影爱好者。在安全时期,游客可以骑越野摩托进行游览。
塔尔湖
塔尔湖位于吕宋岛西南部,在马尼拉以南约56千米处。湖长24千米,宽14千米,水深170米,由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形成。湖中有一小岛,岛上有一个世界上最小的火山——塔尔火山。塔尔火山山势较低,最高处海拔仅有300米。火山中间有一个火山湖,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奇丽景色。塔尔湖是菲律宾避暑和游览胜地。
人文景观
巴纳韦高山梯田
巴纳韦高山梯田位于吕宋岛北部伊富高省巴纳韦镇附近,距离马尼拉市约300多千米,是2000多年前菲律宾伊富高民族建起的巴纳韦古代水稻梯田。由于山势陡峭,梯田面积最大的只有1/4公顷,最小的仅四平方米左右。梯田的外壁大多用石块砌成,石壁最高达四米。据测量,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500米以上,与最低一层梯田的垂直距离为420多米。盘山灌溉的水渠像巨大的台阶层层向上,总长度达1.9万千米,可绕地球半周。砌造巴纳韦梯田所用石方超过埃及古金字塔,菲律宾人自豪地称之为“世界古代奇迹”。
世界遗产
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群
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群(Barogue Churches of the Philippines),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的巴奥阿伊、圣玛利亚、马尼拉以及班乃岛的米亚阿戈奥等地。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群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巴洛克式教堂始建于16世纪,这些教堂基本是由西班牙及墨西哥殖民者建造的。其中,圣奥古斯丁教堂建于1599年,初始为竹木结构建筑,1606年开始改用石头建筑,是菲律宾最古老的石造建筑之一。教堂的规模很大,大厅长为60米、宽15米,教堂内装饰有大量雕刻和绘画。教堂的会议室是美国军队同西班牙军签订停战条约的地方。教堂内有博物馆,珍藏1着教会的历史文物。
维甘
维甘( Vigan),修建于16世纪,它是亚洲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西班牙人在1572年到达后,便其成为了当地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是马尼拉以北最为繁荣的城市。维甘是唯-一个在欧洲殖民建筑和设计中,融人亚洲风格的建筑,同时也是一个欧洲在东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城市中,存留至今并保存完好的特例。1999年,历史名城维甘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科迪勒拉水稻梯田
科迪勒拉水稻梯田(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 Cordilleras)位于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科迪勒拉山脉,水稻梯田分布在整个科迪勒拉山脉,水稻梯田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是一个长期的人工景观。梯田一般面积都很小,最大的只有1/4公顷,最小的仅4平方米左右。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500米以上,科迪勒拉水稻梯田最集中的是在伊富高省,巴纳维、梅奥瑶、洪端和开延干乡镇有5个梯田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95年,科迪勒拉水稻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文化
传说
菲律宾人有着丰富的当地和区域传说的传统。神话传说涉及世界的起源、地球上第一个男人和女人、天为什么高、海为什么咸、为什么有不同的种族等主题。其他故事与西班牙的征服有关。在棉兰老岛上,一部名为《Darangen》(“用歌声叙述”)的史诗描绘了马拉瑙社区的历史和神话世界,而在吕宋岛北部,一部名为《Biag ni Lam—ang》(《Lam—ang的一生》)的伊洛卡诺史诗讲述了一位传统民间英雄的功绩。
音乐文化
吕宋岛中部和米沙雅地区是菲律宾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交通比较方便,是外国殖民者统治的中心地带,受外来文化(西班牙、墨两哥、美国)的影响较大。西班牙及其他欧洲音乐大量渗入城乡生活的各个方面:霍塔、华尔兹、玛祖卡、芳丹戈等舞曲在这个地区广泛传播。经过与马来族文化长期的接触、交流、融合,这些源自欧洲的音乐形式已经具有菲律宾音乐的特色。无论旋律的进行、乐器的组合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如玛祖卡保和拉纳舞曲就是公认的菲律宾民间舞曲。此外,还有一些是在西方音乐影响下菲律宾创造的歌曲体裁,如昆地曼和巴里套。
本土舞蹈
在菲律宾的边远地区,如吕宋岛的北部山区和南部穆斯林聚居地上,仍然保留着原住民的民间舞蹈。北部山区晚至20世纪80年代仍为酋长制度下的部落,信仰多神教,而歌舞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舞蹈中,女性含蓄庄重,男性剽悍骁勇,不同部落之间的舞蹈动作大同小异,表现出文化类型与宗教信仰上的一致性,如《水罐舞》《婚礼舞》《节日舞》等。
宗教信仰
菲律宾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本土原始宗教等。大约85%的国民信仰天主教,大约4.9%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原住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华人多信奉佛教。1521—1569年,西班牙殖民者把天主教传播到菲律宾。天主教对菲律宾的影响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一出生就要进行圣洗;结婚要在教堂举行仪式;死后要在公共墓地举行葬礼;重要的政治场合和国际会议都要由神职人员进行布道说教。伊斯兰教在1380年由阿拉伯人传人菲律宾,后来印度尼西亚传教士也到菲律宾各地传教。菲律宾的佛教主要是由华侨从中国带入的。当地居民的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把大自然作为崇拜对象。
礼仪服饰
菲律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无论男女都习惯以握手为礼。在与熟人或亲朋好友相见时,一般都很随便,有的男女之间相逢时,常以拍肩膀示礼。年轻人与长辈相见时,则要吻长辈的手背,以示对老人的敬重;年轻姑娘见长辈时,则要吻长辈的两颊为礼;如果晚辈遇见长辈时,说话前要把头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并称呼长辈为“博”(意为大爷)。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前,菲律宾人穿用棉纱、麻纤维制成的衣服。现在菲律宾人的服装变化很大,西装在中上层人士中广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着则比较简单。男子上身穿衬衣,喜用白色,下身穿西装裤;女子喜欢穿无领连衣裙。大部分青年着西式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头、麻或草做成的拖鞋。少数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围一条T形花布;女子的穿着类似裙子,颜色鲜艳。丁冈人衣服极为简单,男子普遍仅在腹部围一块布,有的也穿前襟分开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缠绕腹部,矮黑人的服装最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树叶围于腰间。
参考资料
Luzon.The American Cyclopædia.2024-03-23
吕宋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08
他加禄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08
Philippines.大英百科全书.2024-03-25
连载丨《南海文明图谱》:吕宋与苏禄,南海贸易盛衰的亲历者.中国三沙.2024-02-04
2023年菲接待545万人次国际游客.驻菲律宾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4-04-22
火山游,既有刺激也有“温柔”——到菲律宾游览“世界最完美火山”.环球网旅游.2024-02-04
避暑胜地——塔尔湖.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2024-02-04
古代奇迹——巴纳韦高山梯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2024-02-04
Pampanga River.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4-03-25
TaalLake.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3-23
Philippines.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4-22
更新丨菲律宾吕宋岛7级地震已致4死60伤.浙江日报.2024-04-02
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2024-04-02
今年1号台风“艾云尼”生成,对我国陆地无影响.大皖新闻-今日头条.2024-05-26
马尼拉市.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24-03-25
菲律宾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024-04-22
菲律宾遭受台风“杜苏芮”袭击.光明网.2024-04-09
马尼拉机场.民航资料.2024-03-25
考古学视野下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02-21
菲律宾吕宋岛发现全新古人类物种“吕宋人”(Homo luzonensis).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4-02-21
土著民族风情区——碧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2024-02-22
热带旅游名城——马尼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2024-02-04
菲律宾最活跃火山开始喷岩浆 逾万人紧急撤离.中国侨网.2024-02-04
菲律宾马荣火山出现短时持续熔岩喷射.光明网.2024-02-04
菲律宾舞蹈.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