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
姑苏区是江苏省平江区,位于苏州市中部东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接,南与吴中区相邻,西与虎丘区隔京杭大运河相望,北与相城区相连。该区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31°15'25"~31°22'51",东经120°31'29"~120°39’03"之间,辖区面积83.4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姑苏区常住人口为92.61万人,下辖8个街道、169个社区。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
姑苏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夏季温暖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无霜期年平均220~240天。平均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平均年降水日数122~133天。降雨集中在每年4-10月。姑苏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域先属吴国,后又属越、楚;秦到隋时,一直属吴县,唐到明时期,则是分属吴县和长洲县;清雍正后,先属元和、长洲、吴中区三县,后属苏州市。解放后,该地域先分属三区,2012年10月,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三区合并,正式成立姑苏区。
姑苏区是苏州重要的经济、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拥有观前、石路、南门三大传统商圈,还有华贸中心、仁恒仓街等现代化龙头商贸综合体。观前街区获得“全国夜经济示范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等称号。截至2023年,姑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1.7亿元,下降5.1%;第三产业增加值898.3亿元,增长4.6%。
姑苏区是苏州市的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也是苏州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国唯一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古城,整体保持着宋代《平江图》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 的独特风貌,同时,它还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区内的平江路、山塘街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街”,沧浪亭、狮子林等8处园林和大运河5个核心点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3年,姑苏区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古构筑物865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超100项,名列“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榜单首位,荣获“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 等称号。
地名由来
隋开皇九年(589年),以城西有“姑苏山”,改吴州为苏州市。苏州古城由此成为苏州的别称。姑苏区由此得名。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并置吴县,属会稽郡吴县。东都永建四年(129年),属吴郡吴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属苏州吴县。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地置长洲县,分属吴县、长洲县。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苏州为帝节镇,升为平江府,分属平江府吴县、长洲县。元属平江路,境域属县不变。明属苏州府,境域属县不变。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置元和县,分属苏州府元和、长洲、吴县三县。宣统三年(1911年),裁撤苏州市府和元和、长洲、吴中区三县,设苏州,属苏州。1912年,改苏州为吴县,属吴县。1928年,析吴县城厢设苏州市,属苏州市。1930年,撤苏州市,其辖区并入吴县,复属吴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10月,苏州城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人民政府。1955年10月,东区改称平江区,南区改称沧浪区,西区改称金阊区,北区改称北塔区,中区改称观前区。1956年7月,撤销观前区。1958年7月,撤销北塔区。1958年11月,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分别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7-8月,析平江区人民公社设北塔区人民公社,析沧浪区人民公社设胥江区人民公社,析金阊区人民公社设桃坞区人民公社。1962年6月,城区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的建置。1963年3月,北塔区并入平江区,胥江区并入沧浪区,桃坞区并入金阊区。1966年11月,平江区更名为东风区,沧浪区更名为红旗区,金阊区更名为鼓楼区。1979年6月,三区复名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
原平江区
1985年,平江区行政区划辖:观前、平江路、皮市街、北寺塔、东北街、娄门6个街道,共86个居委会。1992年10月,郊区的官渎村、长亭村划归平江区。1996年1月,金阊区钱万里桥居委会划归平江区北寺塔街道;同年8月,长亭村划归郊区。1997年11月,挹秀新村居委会划归北寺塔街道管辖。1998年2月18日,新建东港小区第一至第六居委会及东港干将路居委会,由郊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移交平江区娄门街道。1999年8月1日,苏锦二村第一、第二居委会由苏州市城建开发总公司移交划归平江区北寺塔街道。
2002年3月15日,将金阊区金门、桃坞两个街道划归平江区;7月10日,将虎丘区虎丘镇十字洋河以东的幸福、苏站、金星、金光、花锦、新华、新塘7个村划归平江区北塔街道办事处管辖;将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官渎、梅巷、梅花3个居委会及新苏居委会东环路以西区域划归平江区娄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将平江区娄门街道东环路以东的苏安新村、东港新村等区域划归苏州工业园区。同时将幸福、苏站、金星、金光、花锦、新华、新塘7个村成立苏锦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平江区行政区域面积23.47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平江区有了向北发展的新区域,俗称平江新城。
2003年,平江区调整街道管理区域。将皮市街道、观前街道合并设立新的观前街道,并将北寺塔街道平门社区居委会护城河以南、西北街以北、齐门河以西、平四河以东区域划归观前街道管辖;将东北街道、平江路街道合并设立新的平江路街道,并将北寺塔街道齐门社区居委会护城河以南、东北街河以北、齐门河以东区域划归平江路街道管辖;将北寺塔街道的梅巷社区居委会和齐门社区居委会护城河以北、齐门河以东区域划归娄门街道管辖,并将调整后的北寺塔街道更名为苏锦街道;将原苏锦街道更名为城北街道;将金门街道、桃坞街道合并设立桃花坞街道。
原沧浪区
1985年,沧浪区行政区划辖:双塔、公园、府前、南门、葑门、胥江、吴门桥7个街道。2002年7月10日,将虎丘区横塘镇的双桥、友联、三香、三元、盘南、新郭6个村划归沧浪区胥江街道办事处管辖;将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南园、联青2个居委会及星湾、葑谊、葑塘3个居委会东环路以西区域划归沧浪区葑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将沧浪区葑门街道东环路以东的徐家浜新村等区域划归苏州工业园区。同时将双桥、友联、三香、三元、盘南、新郭6个村成立友新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沧浪区行政区域面积28.5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在原区域西南新增部分俗称沧浪新城。
2004年3月18日,撤销公园、双塔街道,以原公园街道管理区域和原双塔街道竹辉路以北的二郎巷、相王路、网师巷、百步街、定慧寺巷、钟楼、唐家巷7个社区居委会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双塔街道;撤销府前、南门街道,以原府前、南门街道管理区域和原双塔街道竹辉路以南的桂花社区居委会区域、胥江街道学士河以东的吉庆社区居委会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南门街道;调整胥江街道和友新街道管理区域,将友新街道桐泾路以东的三香村、盘南村划归胥江街道管理;调整吴门桥街道和葑门街道管理区域,将吴门桥街道南园南路、迎春路以东的翠园社区居委会区域划归葑门街道管理(其中迎春路东侧的湄长新村77-82幢及湄长社区用房仍由吴门桥街道负责管理),将葑门街道湄长河以南、湄长路以东、苏苑街以北、迎春路以西区域划归吴门桥街道管理。
原金阊区
1987年,金阊区行政区划辖:金门、中街路、桃坞、石路、留园、山塘、彩香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居委会。1988年5月、8月,郊区横塘乡虹桥村第十七生产队、曙光村十三村民小组撤队转户,划给金阊区石路街道。1990年3月1日,新建三元街道办事处。1991年8月,金门、中街路两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新的金门街道办事处。2002年3月15日,将金阊区金门、桃坞街道划归平江区管辖,将虎丘区白洋湾街道划归金阊区管辖。调整后,金阊区辖留园、山塘、石路、三元、彩香、白洋湾6个街道办事处。同年7月10日,金阊区退出古城区,将虎丘区虎丘镇划归金阊区管辖;将横塘镇的虹桥、新兴两个村划归金阊区三元街道办事处管辖。调整后,金阊区辖留园、山塘、石路、三元、彩香、白洋湾6个街道办事处,1个虎丘镇。在城外西北部形成新的金阊区域,面积40.47平方公里。
2003年12月19日,金阊区调整虎丘镇行政区划。撤销虎丘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虎丘街道办事处。撤销石路街道建制,以原石路街道桐泾北路以东的三乐湾、朱家庄、信记3个社区居委会和彩香街道桐泾路北(南)路以东的彩香路、彩香一村四区、彩香一村三区、彩香一村南区、菱塘5个社区居委会合并设立新的石路街道;撤销三元街道、彩香街道建制,以原三元街道管理区域和原彩香街道桐泾北(南)路以西的彩香二村南区、彩香二村北区、彩虹、双虹、虹桥、采香花园6个社区居委会以及原石路街道毛家桥社区居委会合并设立新的彩香街道;撤销留园街道建制,以原留园街道管理区域和白洋湾街道路南村北环西路以南区域合并设立新的留园街道;撤销山塘街道、虎丘街道建制,以原山塘街道管理区域和原虎丘街道虎丘、茶花、路北、新益4个村委会合并设立新的虎丘街道;撤销白洋湾街道建制,以原白洋湾街道管理区域(除路南村北环西路以南区域外)和原虎丘街道的新渔、张网、新城、富强、申庄5个村委会及长青社区居委会合并设立新的白洋湾街道。
姑苏区
2012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设立姑苏区,以原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2012年10月26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挂牌成立。
2017年3月,撤销胥江街道、沧浪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沧浪街道。撤销吴门桥街道、友新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撤销葑门街道、双塔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双塔街道。撤销观前街道、平江街道、娄门街道,以原三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平江街道。撤销苏锦街道、城北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苏锦街道。销桃花坞街道、石路街道、金阊街道,以原三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金阊街道。撤销留园街道、虎丘街道,以原两街道管理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姑苏区虎丘街道。
2022年,姑苏区有社区拆分,增加2个社区居委会;有社区合并,减少2个社区居委会;有2个社区居委会名称进行更名。拆分增加2个社区居委会;12月30日,原新庄社区拆分为新庄社区和景新社区,原来运社区拆分为来运社区和来凤社区。合并减少2个社区居委会;12月30日,原西园社区撤销并入留园社区,原山塘社区撤销并入虎丘社区。更名2个社区居委会:12月30日,将嘉业阳光城社区更名为阳光城花园社区,将曹杨社区更名为山塘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姑苏区地处苏州市中部,东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接,南与吴中区相邻,西与虎丘区隔京杭大运河相望,北与相城区相连。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31°15'25"~31°22'51",东经120°31'29"~120°39’03"之间。辖区东西最长距离11.5千米,南北最长距离13千米,面积83.42平方千米。
气候
姑苏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夏季温暖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无霜期年平均220~240天。境内常年平均日照市时数为1965小时,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11月)486.7小时,冬季(12月至次年2月)398.6小时。平均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平均年降水日数122~133天。降雨集中在每年4-10月。
地质
姑苏区和苏州市各城区一样,同属下扬子准地台。在其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受了印支、燕山、喜山鵟三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及新构造运动的冲击和荡涤。在5亿7千多万年前的寒武纪,苏州地区广为浅海,接受了套碳酸盐岩沉积。自4 亿年前的泥盆纪至第四纪若干亿年间,地层沉积,多次海侵、海退,苏州地区经历了时为滨海、时为陆地的海陆交替期和长达 2亿年的成陆地质历程,反复沉积陆相地层、海相地层、内陆湖盆相地层。
地形地貌
姑苏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水网化平原,地势平坦,微向东倾,地面标高海拔2~4米,河网密布。境内最高点是位于虎丘街道的虎丘山,海拔34.3米。
水文水利
姑苏城自古就是一座著名的水城,有“东方水城”之称。春秋时期,伍子胥建城之初就把水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主题,利用自然河道,开挖城内纵横交错的河道和城外胥浦、胥溪等水道,贯通江湖河海,形成十分合理的太湖水网体系。楚国黄歇黄歇治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疏浚开挖,形成以“四纵五横”为主的城内河道网络。城内河道经历了从南宋绍定时以“七纵十四横”为主干的82千米,到明末的90千米左右,到清嘉庆时以“三横四直”为主干的57千米;后经清代、民国和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填河,80年代以来的开挖,截至2023年,城内河道尚存35千米。境内河道主要有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胥江、十字洋河、上塘河、山塘河、葑门塘、相门塘、娄江、外城河等。
截至2023年,姑苏区有地表水0.794亿立方米,地下水0.04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0.825亿立方米。
土壤
姑苏区的土壤主要黄泥土、小粉白土和乌山土等。因成陆时间早,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壤层次明显,质地为壤质到粘壤质。除粘土、亚粘土外,结构较松散,孔隙发育,导水性能较好,中性到微酸性。
自然资源
姑苏区的自然资源以湖泊与温泉为主。其温泉资源主要以各类偏酸性硅质温泉为主,这些温泉源自地壳深处约2700多米,出水口处的平均水温达到52摄氏度。温泉区域广阔,总面积超过800余亩,每日自地表涌出的温泉水量平均可达1200余立方米。其中,沙家浜的中国港中旅有限公司温泉及苏州太湖周边的温泉尤为知名。此外,姑苏区还密布着丰富的水系,拥有各级河道超过2万条,同时,区域内还散布着大小湖泊300余个。
自然灾害
姑苏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资源丰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的不稳定性,气候变化剧烈,四季中常有多种类型的灾害性天气出现。既有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时间稍短的强烈天气现象,如热带风暴(台风)、暴雨、寒潮,还有一些破坏性很大的剧烈天气现象,如冰雹、龙卷风、雷雨、强风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末,姑苏区下辖8个街道、169个社区。其中,8个街道分别是白洋湾街道、平江街道、金阊街道、沧浪街道、双塔街道、虎丘街道、苏锦街道和吴门桥街道。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
以上数据截至2023年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姑苏区常住人口为92.61万人,城镇化率100%。截至2022年,姑苏区年末户籍人口75.11万人,出生总数3179人,死亡总数6488人,出生率4.14‰,死亡率8.45‰,自然增长率-4.31‰。
民族构成
姑苏区人口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散杂居。截至2022年,区内有回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壮族等48个族,别的少数民族人口1.21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7100余人、流动人口5000余人。区内有少数民族经商集聚点1个。
语言
苏州方言属吴语。吴语主要分布在苏南丹阳以东地区和上海市全市、浙江省全省。苏州市方言历来在江南地区有重大影响,“吴”就是苏州的简称,苏州话被认为是吴语的代表。一般说的“苏州话”,指的是姑苏区的方言,姑苏区方言内部基本一致,其他各市、区方言跟姑苏区方言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都属于吴语太湖片苏嘉湖小片。
宗教信仰
截至2022年,苏州市区内有寒山寺、西园寺、玄妙观、神仙庙、太平坊清真寺、杨家桥天主堂、使徒堂等各类宗教场所22个,其中佛教场所9个、道教场所6个、基督教场所4个、天主教场所2个、伊斯兰教场所1个。各场所常驻宗教教职人员170余人,有宗教信众3.3万余人,全年各重要宗教节庆活动约8项。
经济
综述
苏州市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势突出,姑苏区是苏州重要的经济、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拥有观前、石路、南门三大传统商圈,还有华贸中心、仁恒仓街等现代化龙头商贸综合体。观前街区获得“全国夜经济示范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等称号。截至2024年,有安和锦、蓝园、国资M+等158处产业园楼宇,先后获得“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 等荣誉。
截至2023年,姑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1.7亿元,下降5.1%;第三产业增加值898.3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
姑苏区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包括燃气水供应和高端制造业。其中制造业主打数字科技制造,建有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高技术产业园,具体涵盖高端半导体、智能机器人、智慧工厂软硬件、高端数字医疗设备等产业领域。
截至2023年,姑苏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制造业产值15.2亿元,下降2.5%;燃气水供应业产值48.2亿元,增长4.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1.2亿元,同比下降13.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4%。按投资主体分,国有投资下降18%,民间投资下降7.3%。截至2024年5月,姑苏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
第三产业
姑苏区第三产业以商贸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为主。该区拥有观前、石路、南门三大传统商圈,还有华贸中心、仁恒仓街等现代化龙头商贸综合体。同时还有安和锦、蓝园、国资M+等160处产业园楼宇,整体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3.9%。旅游方面,该区先后获得“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 等荣誉。
截至2023年,姑苏区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806.4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149.2亿元,增长63.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74.0亿元,增长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179.8亿元,增长7.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65.3亿元,增长7.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11.7亿元,增长25.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2.3亿元,同比增长6.4%。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行业中,批发业销售额912.4亿元,下降3.1%;零售业销售额506.9亿元,增长2.0%;住宿业营业额11.7亿元,增长55.7%;餐饮业37.9亿元,增长50.1%。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0年,姑苏区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119所:其中幼儿园69所(含附设幼儿园),小学4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教职工总数4309人:其中专任教师4246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4人,正高级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13人,市名教师、名校长共计37人,市学科带头人164人,区学科带头人494人。截至2024年,有沧浪实验小学校等34所百年老校。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英文名: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苏州大学的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1997年)和苏州大学医学部(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在2023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1~150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3名,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641~650名。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姑苏区在册医疗机构312家,其中,疾控中心1家,妇保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6家,门诊部、健康体检中心27家,诊所180家,护理院(站)5家,内设医疗机构62家。全区执业登记医疗机构12家,中医诊所备案5家。全年注销医疗机构8家。截至2024年,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等4家三级甲等医院。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底,苏州古城区共申报各类科技项目858项。西环路科创带聚集起了姑苏云谷、星辉1976产业园、中广核苏州科技大厦等30处存量产业园和楼宇,其中,以科技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楼宇达23处。共聚集了高新技术企业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备案55家,科技研发平台36个。
截至2023年8月初,姑苏区拥有在孵创业实体911家,实现带动就业4267人;有各级科技创业载体29个,其中包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众创空间3家,各类科创载体面积总计超20万平方米。西环路科创带长三角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已成功孵化苏科环保、安智汽车等高新技术企业。
文化事业
2022年,姑苏区先后举办“姑苏运河文化节”系列之苏州市“腊八节”“轧神仙”庙会、“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石湖串月”、白洋湾山歌节等民俗活动。推出“名城姑苏文化专架”项目,形成以姑苏区图书馆为主阵地,23家社区图书馆,16个与教育机构、企业合作共建的图书流通服务点及“姑苏夜书房”联盟单位共同构成的“1+23+N”阅读服务体系。
截至2022年底,姑苏区建有38家文化产业园(含5家在建),总面积逾53万平方米。其中国资产业园7家(区属国资3家)、民营产业园31家。总入驻企业约2000家,总营收约44亿元。已建在建园区中,省级重点示范园区2家(姑苏69阁、蓝系列文化产业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沧浪文化街区——文庙古玩)、市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家。
苏州博物馆
苏州市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最早成立于1960年1月1日,旧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是以江南文化为核心展示内容,收藏、研究、展示与传播苏州文化特色与风格、历史及艺术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苏州文物研究、展示、保护、收藏及教育的现代艺术中心。苏州博物馆新馆由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以“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融建筑于园林之中,于2006年10月6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为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9000平方米。2024年1月4日,苏州博物馆位居2023年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单第5名。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姑苏区有全民健身路径356套、1千米以上的健身步道37条、体育场地(含足球、篮球、门球、羽毛球等体育场地)900余处,其中,社区百姓健身房33处、其余各类社区场地150余处。
在2022年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赛事中,由姑苏区培养输送的269名运动员参加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29个大项近300个小项的比赛项目,为苏州市夺得87.5金、49.6银、62.2铜,团体总分2200.1分,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列苏州各市、区第一,同时,1人获先进个人、2人被记功获嘉奖、5家单位获突出贡献奖。认真筹划制定2022年姑苏区小学生体育竞赛规程及活动计划,根据疫情实际持续推进姑苏区“区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姑苏区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生跳绳比赛、踢毽比赛等。
人居环境
2021年,姑苏区EQI为49.58,在苏州市各板块中排名第6,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6.0%,达到并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水平。2022年,姑苏区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27.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1.9%,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2023年第一季度,姑苏区PM2.5浓度年均值为3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1%,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其中西塘河新渔桥断面达到Ⅱ类水质目标。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苏州古城区共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6万家,参保职工26.39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待遇5495人,领取征地保养金4137人,居民医保参保5.4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39家,参保人员7454人,退休人员6706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增7.5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5万个,其中大学生就业岗位1.3万个,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累计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5117.8万元,惠及企业2.2万家、员工12万人。
交通
公路
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宁沪高速公路、苏福公路穿过姑苏区。姑苏区有3个长途客运站分别是苏州北广场汽车客运站、苏州汽车客运北站和苏州南门汽车客运站。
铁路
苏州站位于姑苏区苏站路,隶属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主要承担京沪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苏州地区的客运业务,是苏州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苏州站与百年沪宁铁路同期兴建,始建于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举行通车仪式。新中国成立以后,分别于1958年、1982年、2013年完成改扩建,曾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苏州火车站进站967万人,出站1006万人,开行列车日均201.5对。
公共交通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与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在姑苏区火车站地区交会,此外,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苏州轨道交通8号线在姑苏区内设置站点。
人文
综述
苏州古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平江路、山塘街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街”,沧浪亭、狮子林等8处园林和大运河5个核心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松鹤楼等“中华老字号”19家,苏绣、苏扇、玉雕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7月,姑苏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37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23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54处。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7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姑苏区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0人、非遗代表性项目100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90家。
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盛于清雍正、乾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年画制作为画稿、雕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刻版的主要工具是“拳刀”,其技法继承宋代雕版印刷工艺,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题材多样,主要有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州轧神仙庙会
苏州轧神仙庙会起源于宋代淳熙年间(1174年-1194年),源于对道教神灵吕洞宾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以神仙庙为核心的苏州阊门地区就形成了一个盛大的庙会。农历的四月十四日,苏州民间称为“神仙生日”,相传这一天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辰。吕洞宾此日化为乞丐、小贩,混迹苏州阊门福济观中,救度众生,城乡民众聚集观中以祈“轧”到他身边,得到仙气,交上好运,称“轧神仙”。其主要内容包括打神醮、中医药界祭祀活动、民间祭祀、轧神仙、花市、商市等各种民俗活动。2014年,苏州轧神仙庙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评弹起源于苏州,盛行于江南一带,是用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艺,俗称“说书”。评话有说无唱,弹词,有说有唱。评弹的表演分为说、噱、弹、唱四个方面,说是演员通过语言来讲述故事、描述环境、制造气氛和刻画人物;噱是书中的笑料,以引起听众对演出的兴趣;弹和唱是评弹的音乐部分。弹词的流派唱腔较大的流派有陈调、马调和俞调,经过发展,又出现杨调、蒋调、周调、徐调、祁调、严调、沈调、姚调、丽调等等众多新流派。
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市为中心的江苏省地区刺绣技艺总称,主要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市、扬州市、南通市等地,其中,苏州地区最为集中。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苏绣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术语和一套完整的绣法技艺体系,主要分为平绣、乱针绣、虚实乱针绣、双面绣、双面三异绣和发绣六种,针法有九大类四十多种。原料主要有底料和花线,工具有绷架和绷凳、绣针、搁手板。工艺流程包括设计绣稿、勾稿、染线、上绷、钉稿、配线、刺绣、下绷、装裱等。苏绣分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别,社会收藏历来多以欣赏类绣品为主,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
饮食
糕团
在姑苏,大到婚礼乔迁、小到早饭点心,糕团一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苏式糕团一直保留着最真切的苏州味道。苏州人爱吃甜口,糕团大多也是甜糯糯的。但苏州糕团的口味其实是多样的,甜的有双馅团、赤豆糕、百果蜜糕等咸的有粱毛团、青萝卜团等等。甜的里面有低聚糖和重糖之分,而咸的也有椒盐和咸口之分。苏州人办大事一定离不开糕团。新房子上梁和乔迁用定胜糕,给老人祝寿用寿糕,姑娘出嫁用蜜糕;小孩子满月和周岁有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
风景名胜
截至2024年7月,姑苏区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级AAAA旅游级景区6家。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包括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
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占地面积7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份,另有住宅部分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涵青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区、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六鸳鸯馆,另有:倒影楼、留听阁、塔影亭、浮翠阁、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留园
留园在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太僕寺陈少青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白鹭洲公园,其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利用云墙和翊坤宫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厅堂庭院建筑取胜,北部陈列数百盆盆景。西部以曲廊相连。
沧浪亭
沧浪亭原为晚唐五代十国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之池馆。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购得,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园占地1公顷余。临水处建复廊,堂馆轩榭环山而筑,多集于山南,有明道堂、瑶华境界、清香馆、翠玲珑等。东西有康熙、乾隆二帝之御碑亭。临水有面水轩、藕花水榭、锄月轩等,园内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自周至清二千余年间与苏州市历史有关的名人石刻像594尊,另有花窗108式,图纹各异。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市四大名园之一,是元代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原地区早期洞壑式假山群的唯一遗存,被誉为“假山王国”。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元至正二年(1342年),临济宗的天如禅师来到苏州,其弟子为其买地置屋。天如禅师为纪念自己的师傅,取名“师子林”,又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亦名“狮子林”。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至1189年)。清乾隆年(1765年前后)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取名"网师小筑"。辛亥革命后,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赠于其师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买下这座园林,复用"网师园"旧名,1950年何亚农后人将网师园捐献给国家。1958年园林管理处对网师园全面整修,同年10月对外开放。网师园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网师园分三部分,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主要景点有殿春、看松读画轩、砖雕门楼、引静桥、月到风来亭等。
虎丘山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诗人苏轼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姓,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据记载,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虎丘头山门前临山塘街,二山门民间称为断梁殿,殿后甬道两侧有憨憨泉、试剑石、枕石、唐代名妓真娘墓、拥翠山庄等。千人石周围有剑池、第三泉、白莲池、钓月矶、净土桥、二仙亭等。1953年,虎丘山被政府接管整修并向公众开放。
七里山塘
山塘街,又称“山塘街”,地处苏州市姑苏区区古城西北,是苏州历史城区“一城、两线、三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进入苏州的门户地区,还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素有“姑苏第一名街”“神州第一古街”的美誉。山塘街文物古迹荟萃,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主要景点有白居易纪念苑、玉涵堂、苏州商会博物馆、中国南社纪念馆、御碑亭等。
平江路
平江路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其范围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全长1606米,面积约为116.5公顷。在平江路入口处,一座《平江图》碑刻详细描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平江历史街区内有大街巷18条,小街巷33条,世界文化遗产“耦园”,顾颉刚、洪钧、叶圣陶等名人故居,刺绣、剪纸、丝、昆曲等非遗文化,老街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一直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着“一条平江路,半部苏州史”之誉。
寒山寺
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古城阊门外枫桥路西端,寺院坐东朝西,门对京杭大运河,古属枫桥街道,今属苏州市姑苏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寒山寺始律于佛教盛行的萧衍天监年间(502年-519年),曾用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更名为寒山寺,宋代更名为普明禅院及枫桥寺,元、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寺名。唐代诗人张继于至德年间(756年-758年)途径寒山寺,写下了诗歌《枫桥再泊》,使之闻名。
获得荣誉
对外交流
参考资料
Gusu district becomes consumer destination.苏州市商务局.2024-07-29
行政区划与面积.苏州市人民政府.2024-07-29
姑苏年鉴2023.姑苏政务网.2024-07-29
江苏省 (苏) - 苏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7-29
姑苏概况.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2024-07-29
苏州常住人口去年新增4.74万人,总量继续位列江苏省第一.澎湃新闻.2024-07-29
2023年姑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2024-07-29
苏州国家等级旅游景区名录.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6-18
江苏省二〇一二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7-29
姑苏概况.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2021-09-09
学校简介.苏州大学.2024-07-29
姑苏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 先行区建设方案.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2024-07-29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4-02-09
市区行政区划(至2005).苏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2024-08-02
苏州市政府同意姑苏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中国江苏网.2024-08-02
2023年苏州市水资源公报.苏州市人民政府.2024-07-29
江苏苏州市姑苏区自然资源.中国小康网.2024-07-29
苏州市最新行政区划信息公布.苏州市人民政府.2024-07-29
方文浜带队调研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微信公众号.2024-07-29
互学互鉴 共织繁华苏州“双面绣”.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24-07-29
政府领导.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2024-07-29
姑苏区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助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政协联线.2024-07-29
2023年苏州市人口主要数据发布.苏州市人民政府.2024-08-02
1-4月姑苏区规上工业生产保持增长.智慧姑苏.2024-07-29
姑苏区教育概览.苏州市教育局.2024-07-29
苏州大学章程.苏州大学.2024-05-27
学校简介.苏州大学.2024-05-27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5.QS TOP UNIVERSITIES .2024-06-06
2024中国大学排名.软科.2024-05-10
苏州大学.软科.2024-06-06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这片“热土”大有可为.微信公众号.2024-07-29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8-02
馆长致辞.苏州博物馆.2023-07-03
打卡好去处! 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发布.中国经济网.2024-08-02
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的公示.黄平县人民政府.2024-08-02
苏州博物馆西馆简介.苏州博物馆.2023-07-03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2023-07-03
苏州博物馆.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2023-07-03
2023年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单.中国日报网.2024-01-06
最新规划已定!2023—2030年,姑苏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样走…….百家号.2024-07-29
2022年苏州市姑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2024-07-29
苏州站.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4-07-29
官宣!苏州轨道交通6、7、8号线车站站名定了.微信公众平台.2024-07-29
苏州轨交最近喜事一箩筐!9条轨交站点都送上,找找有没经过你家的….微信公众号.2024-07-29
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4-07-29
【非遗云课堂】特色鲜明、流传久远--桃花坞木版年画 .河北金融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2
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08-22
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9
好热闹!“轧神仙”巡游来了!.微信公众号.2024-07-2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9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4-07-29
苏绣.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4-07-2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细雅洁之苏绣 .川旅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2
姑苏区特色美食.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2024-07-29
姑苏区A级景区.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2024-07-29
建筑.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24-07-29
“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新华社.2024-08-03
拙政园.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23-07-20
留园.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08-28
沧浪亭.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08-28
狮子林.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05-16
狮子林,居士高踪何处寻.新民晚报.2023-05-16
狮子林 AAAA.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2024-08-02
网师园.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4-05-20
跟随张大千、张善孖的“渔隐”故事,悠游网师园.百家号.2024-08-02
网师园.吴江方志.2024-05-20
虎丘塔.苏州市人民政府.2024-08-02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24-08-02
苏州山塘街.苏州旅游网.2022-09-26
[入围展示]苏州市山塘街:水城古街 粉墙黛瓦(图).中国经济网.2023-09-07
繁华富庶千年的“秘密”,原来都在这里.七里山塘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6
白居易纪念苑.苏州日报.2023-09-06
七里山塘御碑亭.七里山塘微信公众号.2023-09-06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寻访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现代快报网.2023-08-2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从老报纸中感受平江路传承与赓续.江南时报网.2023-08-20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新华网.2023-08-20
苏州平江路:原汁原味保护,传承文化精髓 .中国新闻网.2023-08-20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平江古巷见江南.上观时政.2023-08-20
寒山寺 AAAA.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2024-07-29
关于对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县(市、区)名单进行公示的公告.教育部网站.2024-07-29
苏州姑苏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光明网.2024-07-29
关于对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文化先进县、市、区)评选和复查结果进行公示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7-29
江苏省体育局关于命名第二批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决定.江苏省体育局.2024-07-29
第二批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试验基地授牌仪式在文博会举办.中国经济网.2024-07-29
民政部关于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结果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7-2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命名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等 239个地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24-07-29
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如皋市人民政府.2024-07-29
「百县榜」让治理更高效 “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榜单出炉.百家号.2024-07-29
“江苏省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出炉.中国江苏网 .2024-07-29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公布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7-29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命名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7-29
《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发布.光明网.2025-03-24
苏州友好城市一览表(2024-1-1更新).苏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