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是一部按《资治通鉴》体例叙述宋、辽、金、元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凡220卷,360万字,所叙上起于赵匡胤建隆元年(960),下迄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四百一十一年。

该书由清毕沅主编,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景仁等参与初刻至103卷,后因毕家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220卷。1957年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纠正了其中大小错误2400条,是目前通行中最好的本子。

《续资治通鉴》将宋、辽、金、元史融为一体,全书史料完备,考异讲究,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从宋、辽、金、元四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采用了“ 据事直书,善恶自见”的方法,在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细,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在体例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等重视,破传统观念中“ 夷夏之防” 的禁,体现了其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等而视之的帝王正统观。记叙上,着重论述政治史,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也详细记载,反映了编者经世致用的历史学思想。

其一经问世,即受到普遍赞誉。在文献依据、篇幅繁复和考订详审等方面,超越此前诸家续通鉴,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但该书也存在“出自众手”“史才不高”等弊病,王继评其:“上不足以与《资治通鉴》媲美,下不能与 《明鉴》抗衡。”

成书

成书背景

毕沅(1730年—1797年),江南镇洋人(今太仓市人),字纕,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卒于清嘉庆二年(1797)。其30岁应礼部会试对策太和殿,得一甲一名。

乾嘉之际,清廷对文化政策调整,以及以毕的老师惠栋为代表的诸多大儒倡复古学,致使经史考证之学蔚为学术潮流。毕沅,于金石、地理、文字、音韵、训方面颇有研究,又好学爱士,常常广聘学者校释古籍。邵晋涵孙星衍洪亮吉程晋芳章学诚等,都先后招入师爷。于是,毕沅决定借诸幕客之力,编经史典籍。

资治通鉴》只写到北宋时期,后世从事文史研究者都想模仿其体例续写宋元明历史。先有南宋学者李焘编纂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编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编纂《三朝北盟会编》,后有陈鹤谈迁严衍等作过《明纪》《国榷》和《资治通鉴补正》,但一方面,这些书籍繁重,难于流传,一方面失于简略和不全,考究不严谨,书本仅局限于部分朝代的史事。此后,陈𣐕王宗沐薛应旗也因为不能网罗书籍,仅仅根据本史进行编排,参以其他书籍,各种缺漏尚不能担当起传承编年史史体之大任。到了清代昆山市徐乾学才在大儒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人的协助下,以李焘不全本为基础,参以王宗沐、薛应二人的版本进行增损,编纂了《资治通鉴后编》,宋、辽、金、元史料基本涵纳,可惜其记载也仅仅截至赵曙治平年间(1064-1067),难成定本。到了乾隆时期,因为《四库全书》的编纂,过去不易看到的书籍,此时得以流传,修撰续鉴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于是毕沅利用自己为官的许多有利条件,网罗官私文献,主持编纂了《续资治通鉴》。

成书过程

《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开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约毕沅任陕西省河南巡抚期间。是时,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钱坫诸人为毕沅府中幕客,分任《续资治通鉴》之纂辑,集众幕客之力完成书稿草创;成编后,毕沅因不大满意,让邵晋涵进行更正,书本大为改观;其后,毕沅又嘱托钱大昕复勘全书、增补考异。初本完成于爱新觉罗·弘历五十七年(1792),历时20年,初刻于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毕沅去世两年后,得罪籍没,刻书中止,仅刻103卷。嘉庆五年(1800),浙江桐乡人冯集梧买下毕沅原稿全部和不全版片,并将未刻的117卷补全,使全书220卷在嘉庆六年(1801)问世。

版本

关于《续资治通鉴》初版,由于历史流传问题,至今仍是颇多争议的一段公案。有章学诚所撰《邵与桐别传》,称其家所刻《续资治通鉴》为宾客初定之本,仅就徐氏之本进行曾损,成书200卷,邵晋涵更正后寄给毕沅的版本在毕沅死后消失不可访。但1929年,胡适、姚名达合撰《章实斋先生年谱》,对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认为冯集梧购得的原稿和版片正是邵晋涵更正后、钱大昕增补校之本的版本,成书220卷。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也有说,其书成于邵晋涵,而章学诚参与其义例的制定。可以肯定的是,嘉庆五年(1800),浙江桐乡人冯集梧买下毕沅全部原稿和不全的版片,补全未刻的117卷,全书220卷在嘉庆六年(1801)问世。之后,刻板保存在嘉兴市冯氏后人家里。咸丰年间,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欲抢去烧水做饭,被冯氏邻居用加倍薪柴易出,部分缺失。不久,上海道应宝时购得书版,刻补所失65版,书本在同治年间第二次印行。193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此书,收入《四部备要》。1957年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纠正了其中大小错误2400条,是目前通行中最好的本子。

内容

《续资治通鉴》是一部按《资治通鉴》体例叙述的编年体通史。上起赵匡胤建元元年(960),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下迄于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四百一十一年,成书220卷。综括宋、辽、夏、金、元诸朝史事,并附有《考异》,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详明记述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精确著述,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本可编到明代,由于当时文网甚密,易触忌讳,故明史缺而不书。

体例

《续资治通鉴》以《资治通鉴》为体例,在写作手法上沿用编年体叙述之法,又突破编年体的局限,扩大了记事容量。如:一、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采用连载法,始末连贯,因果彰显,在全书中成为相对独立的章节。二、对某些单独列出条目,而又值得一提的“次等” 史事,多用附叙法,先述一事,逐后连及其他。三、采用追叙法,先及本事,后溯由来。四、不拘于以记事为本位,在人物的卒年之后,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以“列传”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五、对于一般历史人物的传记,《续通鉴》则采取叙其典型、 突出事迹的方法。六、除人物外,对典章制度的记载,也汲取了 “书”“志”的叙述体例,不完全拘于时间的限制,而注意溯其演变本末。

史学成就

取材完备

毕沅之《续资治通鉴》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参照,但引据史料比其多近两倍。据统计,其总引资料达377种之多。除自宋以来的常见隶书和官修史书外,还大量采用官野记、案奏疏、家乘志状、金石碑刻等。对清人的文集、笔记也大量选用,如万斯同的《庚申遗事》《六陵遗事》、黄宗羲《南雷文案》、姚鼐古文辞类纂》等。在记述少数民族史事过程中,还大胆参考朝鲜朝鲜王朝徐居正东国通鉴》、郑仁趾《高丽史》等史书。

考异详备

《续资治通鉴》继承和发展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以来的考异传统,对史事记载的歧异作出判断与选择。其考据内容涉猎人名地名、年龄身份、谥号帝号、官衔职务、具体数量、时间天文现象、制度沿革、事件经过以及河流名称、军队名称等,十分广泛。其考证史料多以正史为本,众说择优,辩证是非。考证中不能定论之事谨慎对待,或标注“未知何据”“未详孰是”等。深入探查不同记载的史料来源,对比分析,具备很强的逻辑性。

体例整齐

《续资治通鉴》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全书 220卷,其中《宋纪》(含 辽、金、西夏)182卷(包括北宋168年97卷,南宋152年85卷),《元纪》38卷,在记述辽、 金、西夏、高丽等少数民族史事上也颇占笔墨,一改过往宋史专著 “好述东都之事” 的弊病,弥补了详北宋、略南宋、抑辽金的偏颇。

公正严谨

《续资治通鉴》采用了“ 据事直书,善恶自见”的方法, 记录史事而不仿照以往编年体史书夹入史论,避免了将作者的主观臆断强加给读者,表现了毕沅审时度势的现实精神,也有认为这是为害怕文禁。在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细,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史学思想

不辨夷夏的帝王正统观

受封建正统夷夏之防观念的束缚,史学界排元情绪高涨,此前的史学著作中,对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活动,多有忽略。《续资治通鉴》于政权分立时期斟酌统系,在宋年号之下同时书写辽、金、西夏年号,强化以帝王正统论为核心的历史观念,和爱新觉罗·弘历《通鉴辑览》中的强调不谋而合。并冲破传统观念中“ 夷夏之防” 的禁锢,对少数民族政权合法性意识的增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面俱到地记载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历史风貌。这是相对以往私家隶书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态度上的一大进步。

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封建王朝提供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因此着重论述政治史,在经济、文化部分颇有省略。而《续资治通鉴》除以政事部分为多外,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也详载备至,避免了过偏之病,反映了编者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学术价值

《续资治通鉴》在文献依据方面有了超越以往的成绩,篇幅之繁富和考订之详审,亦非之前的续通鉴诸家所可比拟。学界公认其水平高于之前的陈𣐕王宗沐薛应旗徐乾学诸家,后世史学家把它作为堪称续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唯一著作,两书合刊为《正续资治通鉴》,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稀缺之际,学术价值受广泛认可。

整理编修史料

由于之前史料残缺及史学家们知识欠缺,之前续作中多有错误。《续资治通鉴》对其中错误进行了修改,如对于历史纪年,详细到帝王纪年、改元纪年、朝代更替纪年等的一一甄别。地理知识的也多有改动,如此前资料颜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和《晋书·地理志》等的错误,在《续资治通鉴》中都得到了更正。毕沅还借助金石考据用以证经史,纠正了许多史志错误。

补充完善史事

该书以 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主,参以此前诸家续鉴,在记述上更加详备,另据《契丹国志》等书,补辽、金、西夏史事之遗漏。元朝事则多引文集,旁及说部之可信者,丰富了辽、金、西夏、元朝史事的记载。其中辽、金、西夏史事附于宋年号之下,记载内容涉及的层面及详尽程度和宋几乎没有差别。

突破史学发展

乾隆时期,史学编纂以官方为主,官方主导大型、系统隶书的纂修。《续资治通鉴》以毕沅私人组织编纂,挑战官方对历史叙事的主导地位,孵化出乾隆时期史学发展的新因素。

纠正殊乖体例

之前的续作在体例上不严谨,一事常常有重复出现的情况,《续资治通鉴》对其进行了纠正。如: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记真德秀兼宫教劝济王孝敬以俟天命语,一篇之中,前后两见。《续资治通鉴》对其做了更改,首次见于卷一百六十二嘉定十五年(金元光元年, 蒙古太祖十七年)五月:“真德秀时兼宫教,谏曰:‘皇子若能孝于慈母而敬大臣,则天命归之,否则深可虑也。’ 竑不听。”第二次出现时,用“复以前言进于竑”代之,避免了重复叙事。

记叙体例多样

过去,编年体历史书籍表述历史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记叙,这种方法容易割裂史事的完整性。《续资治通鉴》采用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跳脱“以事系日”, 严格按照时间顺序逐条排列史事的程式,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扩大了记事容量。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莫友芝在《修补毕氏续资治通鉴刊板跋》中称:“虽纪四百年事,较温公纪千数百年者,卷遂有三之二,犹启后来议端,续温公书诚不易易。然其缜密详赡,在二代编年家,固未能或之先也。”

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张之洞评价《续资治通鉴》:“宋、元、明人续通鉴甚多,有此(即《续资治通鉴》)皆可废。”

王继所撰《毕秋帆述评》一文,肯定了毕沅《续资治通鉴》一书“取材宏博,考证谨严” “删去《通鉴》发挥褒贬、口诛笔伐的‘臣光曰’评论,是对《通鉴》的积极改造”“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南宋的缺点”“继承了《通鉴》的优良传统,不述异,不语神怪”“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活动记载有所增强”等优点。

当代学者刘盛评价《续资治通鉴》:继承了徐乾学等人《资治通鉴后编》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一番丰富资料、考证辨伪的工作,特别是在乾嘉时期新的书写环境下,对相关部分进行了相应的改写。全书既照应了当时的书写环境,又有节制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一部了解宋元时期历史的脉络清晰、史料丰富、结构合理的基本读物之一。

学者陆泰评价《续资治通鉴》:《春秋 》出,使“乱臣贼子惧”;《资治通鉴 》出,成为历代皇帝的教科书;《续资治通鉴》出,使元明清历史延续,并丰富了少数民族建国的史料,是经世功能极强的著作。

负面评价

梁启超曾指出:“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毕沅作《续资治通鉴》,同是一般体裁。前者看去百读不厌,后者读一二次便不愿再读了。”

王继所撰《毕秋帆述评》,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之处:一者毕沅终究缺乏司马光的史才与文思,有志续书而无力凝炼裁剪,总其成的水平不高。二者修书计划受条件的限制,一直未建立一个固定的修史班底,预修诸人,随来随去,书成众人之手,参差抵,在所不免。同时指出该书上不足以与《资治通鉴》媲美,下不能与 《明鉴》抗衡。

参考资料

论王宗沐《续资治通鉴》的“资治”特色.中国知网.2023-05-08

《续资治通鉴》平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