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乾学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藏书家,江南昆山人。清初学者。徐乾学是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
徐乾学生而聪颖,八岁时以能文为尚书顾锡畴所赞赏。康熙帝九年(1670年)以一甲第三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大学士、都御史、刑部尚书。徐乾学与其弟徐元文、徐秉义皆以文章显世,故时称“昆山三徐”。徐乾学学识通达,长于文学、经史、考据,于康熙曾先后充任《明史》总裁,《大清会典》及《一统志》副总裁。康熙皇帝手书“博学明辨”的牌匾以示恩宠。
徐乾学的著述主要有《读礼通考》120卷、《五礼备考》180卷、《资治通鉴后编》184卷、《传是楼书目》10卷等。徐乾学家中有很多藏书,他自己也著作宏富。学者孙广辉认为:徐乾学在促成重开《明史》馆、推动史料征集及延揽修史人才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少年经历
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清代苏州府昆山县人(今江苏昆山)。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出生于昆山市,生而聪颖,八岁时以能文为尚书顾锡畴所赞赏。十三岁时熟读五经,作《苏台怀古》及《宝剑篇》。顺治三年(1646年)补弟子员,顺治五年(1648年)赴金陵参加乡试,但未中举;顺治七年(1650年),与吴伟业、尤侗、毛奇龄、朱彝尊等组织十郡大社;顺治帝十一年(1654年),入太学。顺治十七年(1660年),徐乾学赴顺天乡试,中举。顺治十八年(1661年),徐乾学受“江南奏销案”牵连遭除名,直到康熙五年(1666年)奏销案事白才复还举人。此六年间,徐乾学外出游学,先后到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等地,扩展了其交游范围,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
经历官场
康熙九年(1670年),徐乾学参加礼部殿试,以进士第三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后因给事中杨雍建弹劾副榜漏取汉军旗考生的试卷,与考官蔡启僔并降一级调用。康熙帝十四年(1675年),捐复原官,担任编修一职。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同年,徐母去世。徐乾学于归乡守孝期间开始搜集古今丧礼沿革资料,编《读礼通考》,是书共一百二十卷,博采众家之说。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下诏编修《明史》,徐乾学奉命参与《明史》的编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乾学担任《明史》总裁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翰林院侍讲。并参与李世民、世祖圣训的编修工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任侍讲学士,同年12月,升詹事府詹事。同年,徐乾学的儿子和侄子徐树声皆中顺天乡试,康熙见所中者多为江南应试者且有文体不正、文理悖谬,遂令再度勘察试卷,徐家两名子弟双双落第。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在保和殿召试翰林院、詹事府大臣,徐乾学名列第一。随后值班南书房,升任内阁学士,担任《大清一统志》《大清会典》副总裁,并负责教习庶吉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乾学认为“《宋、元经解》、《李焘续通鉴长编》以及《唐开元礼》或有改写,或仍是古本”,所以综其体要,条列奏进,康熙称善。当时乾学与学士张英每日侍奉在康熙帝左右,凡是著作之任,都交给二人完成。清前期学士按旧例应当巡抚,康熙帝觉得二人学问渊博,应当侍奉左右,特地给吏部下旨,不必例推巡抚。不久,授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为左都御史。不久,升任刑部尚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学任会试正考官。
身陷党争
徐乾学入朝之时,正值满臣赫舍里·索额图、明珠同柄朝政,二人交相倾,在朝内各植私党。徐氏很快被纳兰明珠收揽为亲信,并且还成为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的座师。后来徐乾学与明珠交恶并转而弹劾之,明珠下台后,徐乾学权倾朝野,成为朝中大臣的实际首脑。《清史稿》载:时有南北党之目,互相抨击。南党正是以徐乾学为首的汉族官僚集团,北党即是以明珠为首的满洲贵族官僚集团,尚书科尔坤、佛伦,明珠党也,乾学遇会议会推,辄与龃齬。党争愈演愈烈,到了后期徐乾学受到来自各种势力的攻讦,最后晚景凄凉惨淡收场。 后来,明珠罢相,众人认为是乾学的主使。当时朝廷分为南、北党,互相抨击。尚书科尔坤、佛伦是明珠一党,与徐乾学很不对付。康熙帝二十八年(1689年)副都御史许三礼多次上书弹劾徐乾学,虽未成功,但徐乾学上书以病乞求归乡,获得批准。
归乡办学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徐乾学回到家乡,选择在环境优美、地势较为偏僻的洞庭东山开设书局,邀请名家、学者共同编纂《大清一统志》。在他回乡之后,仍然不断有人上书弹劾徐乾学,以致于徐乾学被剥夺了爵禄和官衔。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皇帝令大臣举荐学问渊博、擅长文辞之人参与修书,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人纷纷举荐徐乾学,康熙帝遂下旨命徐乾学进京修书。可惜,圣旨未到,徐乾学已撒手人寰,享年六十四岁。后将《一统志》作为遗疏献给康熙帝,康熙下诏复故官。
人物成就
政治
缓禁“旧钱”
康熙前期,前朝旧钱仍然流通甚广,且康熙通宝钱重,将旧钱掺和其中行使有利可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郎中塞楞额建议在福建省设炉二十座铸钱,将明代旧钱悉行销毁。户部尚书科尔坤、余国柱认为塞楞额所言可行。徐乾学上书说自古以来都是新钱、旧钱一起流通,如果严厉禁止旧钱流通,对民众生活烦扰很大。因而请求缓禁。并且康熙帝认为旧钱流通,不止在福建一省,其他省份也有。只能慢慢销毁,不可操之过急。
议“河工”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当时担任河道总督的靳辅与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因治理下河意见相左而争执不休,康熙帝召集廷臣会议,仍议论不一。康熙帝知道徐乾学是江南人,便询问他解决办法。徐乾学回奏说他是江南人,不知道江北的地形是怎样的。但是于成龙从来没有治过河,难以让人相信。靳辅长久担任河工,治理河流有很大成效,徐乾学认为应该听从靳辅的建议。当时朝廷中的江南官员因为靳辅倡议屯田、侵害了江南人的利益,所以很多人反对他。徐乾学在此时称许靳辅治河,无疑是有识之举。之后,徐乾学又写了《治河说》这篇文章,记述自己的治水思想。
学术
史籍
在领导修史工作的过程中,徐乾学时常提出修史建议,以助益《明史》纂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徐乾学会同徐元文拟定了5条建议。一是建议康熙帝评断《明史》;二是请旨参阅清开国三朝实录;三是请求康熙帝裁决天启、崇祯两朝列传稿本;四是请按《宋史》例,将南明三王附于《帝本纪》后,以存史事;五是请求将明末抗清士人载入《明史》,所提建议虽没有完全被采纳,却使康熙帝亲自过问《明史》编修之事,对加速编修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文集
徐乾学以文学文章而为士林盟主,更以受知康熙帝而一度权势烜赫,与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最优秀的大部分诗人基本上都有交游往来,但其诗歌向来很少为后人所留意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康熙年间宋诗派兴起的过程中,乾学还是坚持着宗唐的主张,以台阁之臣而主持风气,影响了一批诗人。乾学的诗学创作历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由山林而入台阁。无论是早年还是晚年,乾学始终是宗唐的拥护者,他认为诗至唐已众体兼备,声文相宣,后世之诗基本上无人能出华人之藩篱,别成一家。
藏书
徐乾学藏书十分丰富,为子孙计,特筑楼七楹藏之。楼名谓传是。其所撰书目谓《传是楼书目》。《传是楼书目》四卷,著录图书三万三千九百余种。其特点是:一、以《千字文》的顺序编号,一字为一厨,共计五十六厨,每厨又分四格,虽编次不同于四部,但实际上每字厨所收录图书,仍略以四部为序皮置。二、全目没有大小序,书名之下也不著撰人及爵里,只于书名之下的上端记卷数,书名之下的下端记本数。仅便于考知每种书的卷、本,而不便于研究学术源流。三、类目设置精详。且以史部来说,就细分为三十七类正史、通史、编年纪录,运历、霸史、杂史、实录、起居注、时政、故事、职官、时会、仪往、法会、器用、酒茗、食经、种艺、豢养、省旧、孝友、忠烈、名贤、高隐、家传、列女、科第、名号、冥异、祥异、谱系、家谱、簿录、地志、别志、朝聘行役、蛮夷。 四、收元珍本丰富。谢国祯说“清初有名的藏书,为徐乾学所编《传是楼书目》、季振宜编《季苍苇书目》、郑性编《二老阁书目》,其中藏了颇多的珍本。
人物评价
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中评价徐乾学:徐乾学与他的弟弟果亭(秉义)、立斋(元文)都是顾炎武(顾炎武)的外甥,学问虽然渊源,文章功力颇浅。但是徐乾学比他的两个弟弟要好一些,并且著述也很繁富。
《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徐乾学:徐乾学擅长考辨议说,并且为其纂写注释。大盖乾学是顾炎武的外甥,并且阎若璩等人大多在他家居住,有师友渊源,所以学问很好。但是徐乾学文章功力颇浅,文章的内容很多缺乏考据。
近代史学家邓之诚评价徐乾学:徐乾学文辞渊博,学有本原,他的才学不比潘耒差。
近代史学家张舜徽在《清人文集别录》中评价徐乾学:大概徐乾的学问,议礼是他的长处,所写的《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议》、《立孙议》、《孔庙两庑位次议》等内容,都考证详细清楚,而且很有见解。徐乾学在康熙时期所编写的《修明史条议》、《古文渊鉴凡例》、《大清一统志凡例》等篇章,条理清晰,精简明炼,如果不明白著述的体例要求,删繁就简,写不成这样的文章。
学者李国跃评价徐乾学:乾学身处明清更迭之际,少时遭遇战乱,却能在新朝兴起之后,以文章而受知于圣祖,以词采震燿于世,出入侍从,一身而领三馆,以自己的文学侍从身份而影响清代之礼乐制度及一时文学与学术之风气,主盟士林,提拔寒,奖掖人才,其政治生涯最后虽以卷入党争而被终止,但回乡后继续从事修书事业,与东南士大夫互为声气,为清初朝廷对东南汉族士大夫尤其是遗民群体的安抚向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本人之诗歌创作在清代亦足称名家,而其政治和文化活动所带动的清初学术之兴更是影响了后世。
人物关系
影视形象
人物轶事
遂园樊饮
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一天,正“天气清和”,闲赋在家的徐乾学以东道主的身份召集了四方好友,在遂园举行了一次高雅的庭院宴会,并请大家酒后赋诗,并观摩家班演出。他们喝着日本清酒,和着佳肴,在“管弦选奏,舞袖双回”中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历史上富有盛名的“遂园樊饮”。康熙帝在位时,为了感恩徐家三杰在京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趁南下巡察时,特意到昆山市探望了爱臣徐乾学。由于听说过“遂园樊饮”的活动,就饶有兴味地驾临遂园聆听昆曲。据说,临别时,康熙御赐“光芒万丈”的大匾,对徐乾学给予了高度评介。
南书观碑
据说徐乾学记忆力惊人。凡与他见过一面的人他便能终生不忘。他在南书房任编修,常常需要观古碑,而那些古碑一般又高又大,碑文密密麻麻,乃竖行刻文,一行读下来实在困难,一般人深感头疼。而徐乾学却自有高招,每次观碑,他站在同行者身上,先把碑文的上部飞快地横阅一遍,然后再横阅中部,最后是下部。这样,一方碑很快就看完了,然后他硬是凭着非凡的记忆,将碑文按顺序一字不落地记录在纸上。这本事令当时文人墨客叹为奇才。加上人们添枝加叶,这徐乾学便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了。再因为他藏书甚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京城的学子纷纷投其门下,以能成为徐乾学的学生为荣耀。年轻的纳兰性德也夹在这些崇拜者之列。
墓葬
据《苏州通史》记载,徐乾学的墓在苏州吴县光福青芝山。 据新编的《光福镇志》记载,原本徐乾学墓四周青石罗城,牌坊高大,翁仲、石兽雕刻精致。如今残存石羊、石马、翁仲,为明代的遗构,其中墓穴、月池尚存。
研究书目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
《郑堂读书记》
《清史纪事本末·卷十二》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天下长河》这些人(2) .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9
天下长河 .豆瓣电影.2023-06-19
《清史稿·列传五十八》.ctext.org.2024-04-19
《郑堂读书记》.ctext.org.2024-04-20
《清史纪事本末·卷十二》.ctext.org.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