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谈迁

谈迁

谈迁(1594年11月23日-1658年1月14日),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亦左史氏”“江左遗民”,浙江省海宁县枣林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与张岱查继佐、万斯同合称为“浙东地区四大史家”。

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1594年11月23日),谈迁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东乡秧石镇枣林村的麻泾港以西(今属浙江省海宁县枣林马桥街道),他出身耕读世家,父亲谈于庭为杭州府学诸生,后谈迁家道中落而受雇于地主,但谈迁喜好读书、博学多才尤以历史学见长。虽然一生没有担任官职,但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明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由于对之前各家修撰的编年明史不满,而立志修撰综合体明史——《国榷》,至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谈迁通过五年的研究与编创作出《国》初稿(又称丙寅旧稿)且创作《自序》《义例》。崇祯二年(1629年),谈迁正式成为膳生,夏五月他参加在南京的“都试”,此后谈迁继续搜集材并对《国榷》加以修订补充,在担任张慎言高宏图的记室后搜集相关史料并“六易其稿,汇至百卷”,最终完成《国榷》的初稿。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国榷》手稿被窃,于是谈迁重新搜集资料并经过几年时间于顺治十年(1653年)完成第二稿。同年谈迁携带着它北上,在北京两年半的时间里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顺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二十三日,谈迁回到故里海宁市,期间在家编订诗文集《枣林集》《枣林诗集》,同时将《国榷》的最终定稿完成,之后又将在北京所作的一些诗文辑成《北游录》。清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658年1月14日),谈迁病逝,终年65岁。

谈迁创作多部著作,包括《国榷》《枣林杂俎》《北游录》和《枣林集》等,他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明史学者罗仲辉评价:“谈迁续承我国史家“博采”的优良传统,他博采群书但又不盲从书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1594年11月23日),谈迁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东乡秧石镇枣林村的麻泾港以西(今属浙江省海宁县枣林马桥街道)。宋恭帝赵德佑末年,谈迁的先祖谈巨川为避战乱迁至盐官县(后改为海宁县)枣林村居住,世代以耕读传家。谈迁的祖父谈龙泉为普通农民,父亲谈于庭在27岁补为杭州市府学诸生,后由增广生升为廪膳生。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15岁的谈迁考取海宁县学的生员,大约五年后,谈迁约20岁时与俞姓成婚。明朝万历之后谈迁的家产多次被豪强大户侵占,加上连年荒歉致使谈迁青年之际家境中落。谈迁早年为维持家中生计,多年受雇于官僚地主,但他平常没有其他的爱好只是喜欢看书,其中以历史学见长尤其是重视明代典故。

编纂书籍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由于对之前各家修撰的编年明史(陈建《通纪》等)不满,而立志修撰综合体明史——《国榷》,但谈迁因家境贫寒导致家中藏书数量很少,于是为写作《国榷》他开始四处奔波,天启二年至六年(1622-1626年)间谈迁搜集到明朝人修撰的《吾学编》《大政记》《宪章录》《算山堂别集》《两朝大政记》等一百余种书。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谈迁通过五年的研究与编纂创作出《国榷》初稿(又称丙寅旧稿)且创作《自序》《义例》,完成以后因缺乏经费,谈迁没能及时将初稿刊行。崇祯二年(1629年),谈迁正式成为廪膳生,次年正月江西人喻应益受谈迁的邀请为《国榷》作序,夏五月他参加在南京的“都试”,同年谈迁辅助赵维寰修撰的《宁志备考》正式出版,此后谈迁继续搜集材并对《国榷》加以修订补充。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谈迁通过嘉兴县人李明经(楚柔)结识当时戍守海宁卫的山西沁水人张道濬,张道濬非常器重谈迁的学识,和谈迁常常以诗文赠答以至于两人成为文友,同年冬(1642年1月)谈迁在张道濬的引荐下成为南京户部尚书张慎言的记室,之后谈迁又通过张慎言结识南京兵部右侍郎高宏图,高弘图于四月初新任南京户部尚书后,谈迁又转为高弘图幕僚中的记室。南明弘光朝建立后高弘图入阁,张慎言被任命为吏部尚书,高弘图想安排谈迁担任中书一职,但由于谈迁不满弘光政权的腐败而主动婉拒。后谈迁有机会搜集到崇祯、弘光两朝史料(包括崇祯十七年的邸报),于是将《国榷》的卷数写到100卷,时间下限延伸至南明初弘光朝,同时他还将明朝史料和弘光朝的轶闻单独辑录成《枣林杂俎》。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十月,高宏图听取谈迁的建议辞官,谈迁也陪伴高弘图暂时居住在苏州市。次年二月,谈迁和高弘图应邀拜访苏州府常熟市汲古阁主人毛晋,之后谈迁又到皖南宣城拜访辞官归隐的张慎言。同年四月,清军南下攻克扬州市并对南京产生威胁,后谈迁跟随高弘图先后劝说浙江巡抚张秉贞、驻守余杭塘栖的总督张凤翔抗清,但由于南明军队的抗清意志不坚而未能成功,之后谈迁回到老家归隐直到同年年底最终完成《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谈迁的《国榷》偶然被盗,他从嘉善县钱士升(原南明大学士)处借书将原先的内容再次编纂,直到两年后谈迁才从朋友徐君彦处得知张慎言的死讯(1645年死于宣城),并为其《遥哭张藐山先生文》等以示纪念,最终《国榷》的第二稿于顺治十年(1653年)初步完成。

晚年与逝世

顺治十年(1653年),义乌人朱之锡到北京任职弘文院编修,聘谈迁为记室,谈迁为编撰《国榷》搜集资料而跟随朱之锡上京,途中谈迁等人游览苏州市扬州市高邮市淮安市等地,到达北京之后谈迁一直居住在朱之锡的官邸南城骡马市(今属北京宣武区),期间他拜访结识吴伟业等诸多前明降臣等,同时也游历明朝的古迹遗址,为修订《国榷》搜集第一手资料。顺治帝十三年(1656年)五月二十三日,谈迁回到故里海宁市,期间在家编订诗文集《枣林集》《枣林诗集》,同时将《国榷》的最终定稿完成,之后又将在北京所作的一些诗文辑成《北游录》。次年谈迁应同乡好友、时任山西平阳府推官沈贞亨的邀请西游,后他将平时的见闻等辑成《西游录》二卷,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658年1月14日),谈迁病重不治而亡,终年65岁。

人物作品

谈迁的作品除《国榷》《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外索》和《海昌外志》以外,还有《枣林集》收录谈迁所作记、传、赞、墓志铭、书信等各种文章二百五十三篇,《枣林诗集》收录谈迁所作各体诗三百三十七首,《西游录》和《史论》二书已经失传。

《国榷》

简介

谈迁立志写作《国榷》始于天启元年(1621年),于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编成《国榷》初稿且作《自序》与《义例》。崇祯十五年(1642年)前后,谈迁通过结识官员张慎言高宏图而趁机搜集崇祯、弘光两朝史料(包括崇祯十七年的邸报),于是将《国榷》的卷数写到100卷,全书共记述三百一十七年事,时间下限延伸至南明初弘光朝,其中记载最详细的是晚明史和明清之际的史事,万历年间至明亡的七十余年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天启、崇祯、弘光三朝共二十五年的历史占全书六分之一。。但谈迁《国榷》的初稿于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深夜被盗,于是谈迁经过几年的收集、抄写、整理后于顺治十年(1653年)完成《国榷》第二稿。同年谈迁跟随同乡朱之锡前往北京,在北京期间通过拜访前明官员门客、降臣等以及明朝的古迹遗址,对《国榷》的第二稿进行补充完善,谈迁去世后其《国榷》手稿藏于家中。

版本

由于谈迁家中贫困,而且当时清王朝对前明的书籍进行查禁,因而《国榷》只能在小范围内以抄本形式流传。康熙雍正、乾嘉时期,《国榷》已经被很多人知晓,康熙年间嘉兴市著名学者朱彝尊有《国榷》抄本,康熙《海宁县志》《千顷堂书目》均作《国榷》100卷,雍正《浙江通志》《明史艺文志》也明确作100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将得到的朱彝尊残本5册《国榷》重新装订。现存《国榷》抄本多不全,主要有海宁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四明卢氏抱经楼抄本、海宁马瀛汉晋斋抄本、杭州丁丙八千卷楼抄本、湖州嘉业堂刘氏抄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抄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抄本等。1955年,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校补《国榷》并将其扩充为108卷,1958年下半年,6册108卷共420万字的《国榷》正式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原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重印本《国榷》。

评价

《国榷》作为研究明史的一部重要参考书,自吴晗重推《国榷》以后,它的史料价值为史学家们所公认,他的特点就是“按实”“直书”,《国榷》补充《明实录》因政治利益顾忌而没有写出的真相、补充纠正《明实录》存在的失误、补明末三朝记录不足等,比如他将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诛杀功臣之事加以完善,并大量纠正朱棣篡改过的《明实录》,同时详细地记录满清朝廷不允许写的明朝东北地区各卫、司、千户所建置的时间,给后人留下部分较真实的历史记载。但谈迁所修撰的《国榷》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朱允炆于“靖难”后的死生问题上,谈迁坚持正统观念而认为建文帝出亡,还有将山海关区李自成劳师、明太子留夺等虚构谬传情节加入《国榷》,对于“晚节有亏”的钱谦益所修撰的明史不加参考等,这些由于阶级局限性和个人感情好恶而做出的选择,使得《国榷》的价值降低。

《北游录》

《北游录》创作于顺治十年(1653年)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全书有纪程、纪邮、纪咏、纪闻各二卷以及纪文一卷共九卷,谈迁记录遵循时间顺序,同时引用大量相关的诗文、事件、人物以及地理风物等方面的记载,将自己亲身的行程见闻、山川河流、人物古迹、传说轶事、人文风貌及所感所思等等内容记录在《北游录》中,并且该书直到解放后才出版,由于躲过清人的窜改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还反映出谈迁在史学上不虚美、不掩恶的求实精神和爱国忧民的思想。为完整全面地反映明朝的历史面貌,谈迁搜罗文献、口碑等资料,注意实地考察,调查和核实某些历史事实,记录所见所闻并逐一核对文献;他还拜过思陵并写出《思陵记》,到过明代丛葬妃嫔王子的金山、景帝陵、西山和香山的寺庙等,他把这些目击的史料都写入《北游录》中。

《枣林杂俎》

《枣林杂》是明代野史笔记中史学价值较高、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约成书于明崇祯十四年冬(1641年),全书共分智、仁、圣、义、中、和六集,下分逸典、科犊、先正流闻、艺姜、彤管、技余、土司、空元、炯鉴、纬候、名胜、营建、器用、荣植、蹄动、幽冥、妖异、丛赘十八门,而“土司”一门没有内容所以实际为十七门,书中大约有一千三百余条共三十万字。其中全书精华——“逸典”“先正流闻”“科犊”及“丛赘”四门占全书一半多,记载诸多涉及明代后期重大史事及人物的著名事件;另外“名胜”“营建”“器用”“荣植”等门有助于后世研究明代人文物产、自然景观、宗教民俗等。《枣林杂俎》中充满谈迁对明朝政权的眷恋和对清朝的抵触,因此清乾隆纪昀等编撰《四库全书》时将本书诸多内容摧毁,而民间流传的抄本则保存完好。明清史名家谢国祯认为该书杂记明朝的典制掌故、小说遗闻,可以补充正史的缺漏和不足。

人物评价

赵尔巽编撰的《清史稿》评价:“明朝末年的隐逸之士,坚守自己的志节而不屈服于满清朝廷,肉身虽然归隐但心志仍然存活,直到事情已无法挽回的地步,就写空洞的文章表达自己的志趣,像谈迁这样的人,他的忧愤怎么会停止?”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君(谈迁)在君臣朋友之间确实有最本真的品性。”

现代历史学者张华评价:“谈迁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爱国爱乡、勤奋好学、著述丰富的历史学家。”

现代明史学者罗仲辉评价:“谈迁续承我国史家“博采”的优良传统,他博采群书但又不盲从书本。”

现代历史学者张鹏飞评价:“谈迁是我国17世纪的伟大爱国史家,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撰成《北游录》,反映他强烈的民族感情。”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生年争议

史学界关于谈迁的出生时间说法不一,明史学家吴晗、古籍文献《灯下集》和1979年出版的《辞海》根据谈迁自撰《北游录·六十自寿序》的叙述,认为谈迁生于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但现代历史学者罗仲辉认为《六十自寿序》的“周一甲子”说的是“虚岁”,另外罗仲辉在《枣林诗集》中找出《张都督深之诞日同予甲午生赠赋》,其中谈迁提到自己和海宁卫都督同知张道濬“甲午同生万历年”(即万历二十二年,恰是一五九四年),因此谈迁应出生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农历十月十二日(1594年11月23日),之后1983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谈迁”条、1992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也都采用这种说法。

卒年争议

史料关于谈迁的去世时间有两种记载,一说顺治丙申十三年(1656年)冬十一月,持这种观点的有黄宗羲的《谈孺木墓表》《梨洲遗著》文约卷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和战曾效主修的《海宁州志》;另一种说法是顺治帝丁酉十四年(1657年)冬十二月,持这种观点的有许三礼主修的《海宁县志》、朱一是的《谈孺木先生墓志铭》《为可堂初集》卷二十八和钱朝玮的《\u003c枣林诗集\u003e手抄本附录.谈孺木先生传》。旧历丁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是公历1658年1月14日,因此第二种说法中的谈迁去世时间应为1658年1月14日。

亡地争议

关于谈迁死亡地点的说法亦有多种,谈迁的朋友朱一是在《谈孺木先生墓志铭》中记录为“谈迁以疾卒于平阳”;黄宗羲在《谈君墓表》中认为“谈迁西走阳城,未至而卒”;康熙年间修撰的《海宁县志·隐逸传》以及明史学家吴晗认为谈迁卒于平阳县附近;而始终陪伴谈迁西游,并且亲眼目睹谈迁死亡的钱朝玮在《谈孺木先生传》中记载谈迁于丁酉腊月十一病逝在汾阳。

参考资料

谈迁.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