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是属于伊犁谷地里的一条河谷,地处80°09‘-84°56’E,42°14‘-44°50’N,位于中国新疆天山山脉西部的河谷,三面环山,河谷形状呈现出喇叭状,谷口向西敞开。河谷总面积5.64万平方千米,河谷东西长360千米,南北宽275千米。伊犁河谷的地理类型多种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地,雪峰,冰川。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伊犁河谷兼有南北疆特点。而伊犁河谷的湿润气候和充足的降水,使得该地的环境享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故也有人说“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伊犁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所以成矿地质条件也就多样。伊犁还是新疆乃至全国少数几个发现矿种比较齐全的地区之一,具备建设全国重要矿产基地的矿产资源基础。共发现的就有9大类86种矿藏,170多个矿点。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旅游发展起步较晚,被列入国际旅游正式统计还是在1988年,但是伊犁河谷凭借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优势,在2013年开始伊犁的旅游业就开始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

定义和范围

伊犁河谷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角,南,北都被高大的山脉分隔,整体呈现出向西面逐渐敞开的三角形风口形状。河谷东西长360千米,南北最宽处275千米,总面积占5.64万平方千米。在地域范围中主要包括整个伊犁哈萨卡自治州:伊宁市市,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

形成过程

根据近代以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在从寒武纪(距今约5.42亿年前~4.85亿年前)到泥盆纪(距今约4.05亿年前~3.5亿年前)开始,伊犁盆地就处于隆起状态。在奥陶纪(距今约4.8亿年前~4.4亿年前)开始,位于中天山北缘的洋壳开始向伊犁—中天山板块下俯冲,而在泥盆纪(距今约4.05亿年前~3.5亿年前)开始,位于中天山南缘的塔里木板块也开始向北俯冲,这就导致了在伊犁地块的南北两侧的地质板块相向俯冲,使得伊犁盆地不断地扩张,逐渐形成了裂谷盆地。而在印支构造期(距今2.57亿年~2.05亿年)伊犁盆地随着天山的挤压而隆起抬升,但是又在地质作用下,伊犁盆地的大范围内,地表又开始发生地面沉降和断陷的现象,使得在伊犁盆地中的地形不断地改变,最终逐渐开始形成“二山夹三谷”的地形轮廓。

在新第三纪(距今650万年~260万年)至中更新世(距今300万年~1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中 , 在伊犁盆地北缘的科古琴山,博罗科努山和南缘的哈尔克山,那拉提山,因为板块运动而发生强烈隆升 , 从而使得伊犁盆地发生大规模沉降 。而由于地形的不断的改变,高大山脉的隆起,不断的截留从大西洋吹来的水汽,使得伊犁盆地的气候越来越湿润,并且丰沛的降水,使得盆地内不断的形成了密集的河流,而伊犁河谷由此形成。

地理特征

地形地貌

伊犁河谷区域的地形地貌,呈现出“三山二盆一谷地”的格局:北面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科古琴山,南面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哈克他乌山和那拉提山,山脉与山脉之间是平缓的盆地,中间还有乌孙山,整体东高西低、东窄西宽。

气候

伊犁河谷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由于地形向

西方敞开,因此受到来自大西洋最后的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整体上相对温暖、湿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

伊犁河谷是新疆降水量最充足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15毫米~505毫米,受地形影响,部分地区降水量甚至达到了505毫米~800毫米;降水次数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夜晚,降水时间通常持续较短,冬季降水次数相对较少。

伊犁河谷也是北疆冬季气温最高的地区,年平均气温约在3.5℃~9.5℃之间,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而正向变化,大风日数较少,无霜期也较短。

水文

伊犁河谷由于气候湿润,降水量也充足,因此在伊犁河谷的河流分布广泛,河网密布,但是其中伊犁河谷最主要的集水区域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喀什河,特克斯河以及巩乃斯河。

喀什河

喀什河主要位于新疆伊犁河谷境内,地处北疆西部,北天山南坡、伊犁地区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为81°55′~84°58′E、43°25′~44°17′N。发源于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交接的高山冰川地带,属于伊犁河的第二大支流,向西流至伊宁县墩麻扎附近与巩乃斯河汇合。河流长度为304千米,流域总面积约有9543平方千米,河源平均海拔以及河流流域海拔高度分别是3600米和800米~4600米之间。

特克斯河

该河流流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昭苏县以及巩留县特克斯河发源于哈尔克山西段和天山主峰汗腾格里峰北侧。河流穿过伊什格力克山,与巩乃斯河交汇。年径流量80亿立方米,占伊犁河流量的55%以上。流域内的海拔高度位于920米~6996米之间。特克斯河流域内的支流众多,且大多分布在干流的右侧,其中最主要的支流有库克苏河,木札特河,阿合牙孜河夏塔河,大吉尔格朗河和小吉尔格朗河。在目前,特克斯河的干流共建有两个水文站,分别是解放大桥水文站和巩留县的恰甫其海水文站。

巩乃斯河

巩乃斯河流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域,分别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管辖。巩乃斯河发源于天山东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与喀什河特克斯河相汇流入伊犁河,河流全长为274.5 千米,总流域面积约为4123平方千米,流域内的平均海拔为730米~1400米之间。巩乃斯河被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亲切的称为“阿纳苏”,流经新源县全境,养育了新源县30万的人口,还滋润着1800平方公里的那拉提草原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伊犁河谷的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足,这也使得相较于其他的新疆地区,伊犁河谷的植被有着相对较大的占地面积,其中天然植被总面积约4.66平方千米,其中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草原和草甸为主,但是也还具针叶林、灌丛、荒漠、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伊犁河谷地处北温带,植物分布除了藻类、菌类、地衣、苔鲜、蕨类还有果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门;在伊犁河谷这里还有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欧亚大陆面积最大、最密集的原始野生果林带,并且有很多珍稀植物都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如野核桃,伊犁贝母麻黄、野杏、新疆野苹果、樱桃李、甘草。这里还有很高科学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如松科落叶松雪岭杉。在伊犁河谷还有许多的野生药用植物如贝母、新疆阿魏、甘草、天山大黄紫草肉苁蓉雪莲花、大理子、麻黄等。伊犁河谷也是食用野菜的天然基因库,如野葱广布在天山西部,还有野苜蓿,荠菜,香豌豆等。并且野生观赏植物也高达20多种。

动物资源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的珍稀动物有高山动物中的普氏野马、马可勃罗盘羊;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中的藏雪鸡盘羊、旱、红嘴山乌鸦、雪豹等。森林动物如苍鹰雁鸭马鹿松鸡、松鼠、猞猁花尾榛鸡、扫雪、紫貂等等。特别是在喀纳斯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仅有的西伯利亚地区动植物区系分布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达到了100多种,其中兽类34种,并有20多种鸟兽属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貂熊麋鹿),因其是马头,鹿角、牛蹄、驴尾,而被人们称为“四不像”,是世界上的珍兽。草原动物如百灵鸟、狼、蛇等。在北塔山下还有有鼠兔,在霍城果子沟外黄土丘陵上还有四爪陆龟绿洲动物有黑枕黄鹂、杜鹃、黄鼠、欧洲狗獾;在水域动物还有鹰、大敌狼等,还有河狸、水獭亚科、朋貂、五道黑、大小红鱼。

矿产资源

在伊犁共有9大类86种矿藏,170多个矿点,其中能源矿产又被5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有16种,稀有金属(包括稀土和稀有元素)有13种,黑色金属有5种,冶金辅料非金属矿产有4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10种,特种非金属材料有3种,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和其他矿产(宝石、玉石等)非金属矿产有29种,已探明储量(包括远景储量和地质储量)有48种,占到了新疆74种矿产的64.8%。而且在矿产储量表中的48种矿种中,铍、白云母、钾、长石是全国首位。此外,铜、金、硫铁矿、钴、镓、锡、锑、蛋白土、高岭土、泥炭、铂、钯、锆石、稀土元素等探明储量也都居于新疆的首位。

水能资源

由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河流均发源于高山峡谷之间,水量大,流速急,坡度陡,落差大,所以水能蕴藏量极为丰富。据勘察,全州的水能储藏量约有1248万千瓦,占全疆水能量的31%,可建造梯级电站81个;电能储藏量约1067亿度,并且在主要河流上可开发的点大致有66个,装机容量可达370多万千瓦。

自然灾害

伊犁地区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山区的降水量也会有所增加,这就会导致伊犁山区很容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伊犁地区的南北天山山脉还分布着两条地震带,在每次地震发生后就会存在一系列地震灾害链隐患,如崩塌形成的倒石堆、山体岩层破碎等,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人类活动

在新疆伊犁河谷中聚集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其中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

历史沿革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以最早追溯到公元前活动在我国秦汉王朝统治区域的西北方向的塞种、乌孙、月氏等古代游牧民族,而后又经过与突厥、蒙古等民族不断融入组成的民族,至15世纪开始形成哈萨克民族“哈萨克”为其民族得自称。但是也有人认为早在唐代,汉文史籍中的“可萨”、“葛萨”、“曷萨”可能是“哈萨克”的音译。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在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丁灵”“丁令”)。这个民族在经过不断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繁衍发展,到16世纪初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是民族的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言文文献对这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译写。在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在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汗国”,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而在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直到1935年被称为“维吾尔”,并一直沿用至今。

建筑

在新疆,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渊源,新疆各地区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就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生活在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建筑是以厨房、卧室和客房组成一个基本的生活单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整体空间安排舒展、不封闭,并且善用檐廊空间和高差变化来处理庭院空间,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富于变化。而基于俄罗斯建筑风格影响,在伊犁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门窗的装饰为典型,而图案的加工工艺方法有木雕、彩绘、拼砖花等,图案整体装饰清新、雅致。但如今经一个多世纪的变化,伊犁地区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已转向新风貌。例如建筑屋顶由平顶转为尖顶,建筑布局按现代住宅建筑形式布局,无檐廊空间,窗边以石膏装饰,建筑色彩更加艳丽与丰富。

哈萨克族属于游牧民族,所以哈萨克族的牧民住毡房,毡房是他们春、夏、秋三季的移动房屋,便于拆卸、携带、搭建。毡房的搭建、内部结构等还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他们的毡房的位置一般是坐西朝东,房门大都面向东方,这是便于穆斯林礼拜。但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草场的固定,这就使得牧民们开始多用砖、石等材料在夏季牧场上开始建造固定的房屋,而冬季牧场上的林区中又多建木屋,其他地方也有土屋或用石块、砖瓦垒砌的房子。也还有建在河谷或山谷中的房子,而这些避冬的屋子又被称为“冬窝子”,

饮食

维吾尔族的传统饮食是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羊肉、牛肉,而蔬菜吃得较少。其中的主食的种类很多,最常吃的是馕、抓饭、包子、拉面等等。他们的馕是用小麦面或玉米面制成的,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手抓饭,在维吾尔语中又称为“颇罗”,是用大米、羊肉、羊油、食油、胡萝卜焖成的一种饭食。蒸包子,在维吾尔语称为“曼它”;羊肉烤包子,维吾尔语称“撒木萨”,用羊肉丁、羊油拌少许洋葱做馅,皮薄肉多。另外还有拉面、炒面、面条、“纳仁面”等多种面食。虽然维吾尔族喜欢吃羊肉和牛肉等肉类,但是这个民族却禁止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并且在南疆的部分地区还禁食马肉。维吾尔族还喜欢饮茶。维吾尔茶是由小豆蔻、肉豆蔻、肉桂、丁香、孜然芹、胡椒、干姜、荜澄茄等15种天然植物经过层层加工精制而成,还具有健脾胃、化食、散寒、驱风、润便、醒脑的功能。

 哈萨克族长期从事畜牧业,所以他们的饮食习惯有着游牧风格与特色。虽然他们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但却吃马肉、饮马奶马奶酒。食物主要有肉食、奶食、米面类食品等三大类,并且肉食在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中占到了重要的位置。而肉类主要是以羊肉、牛肉和马肉为主,其中马肉被哈萨克族视为肉中珍品,而马肠和腊肠也是哈萨克族的特色美食。每逢深秋时节,哈萨克人都要屠宰一些马、牛、羊,将肉熏制之后储存过冬,而这些准备过冬的肉则被称作为“索古姆”。在哈萨克族长期的畜牧生活中,他们还会经常饮用牛奶和酸奶,并且还会用这些奶制作成酥油乌如木奶疙瘩奶豆腐、奶酪、奶糕

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种类多样并且优美。传统的维吾尔族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而维吾尔族的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并且女子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巴”(四楞花帽)。在过去,未婚的少女都以长发为美,还会梳十几条发辫,但是在婚后一般改为梳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再别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他们除了传统的服装和服饰之外,在城市中都普遍流行穿时装。

哈萨克族他们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他们的传统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特色。为了便于骑马放牧,哈萨克族的服装一般宽大结实、耐寒实用。在哈萨克族中男子最流行的传统服装是夏天穿白布花边衬衣、外罩坎肩、长袖袷袢(无领对襟长袍)、戴塔合亚(花帽),而冬天穿棉或皮衣,戴皮帽;女子则流行夏天穿阔以列克(连衣裙)、短袖袷袢,冬天就在外加个棉衣。并且哈萨克女子喜欢戴帽子或头巾,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女子有着不同的帽子类型。少女戴的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新婚戴的是沙吾克列(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而妇女生育后则戴的是一种叫克米谢克的白布盖头,并且在中老年妇女的克米谢克上还绣有图案。在以前的哈萨克族牧民的服装原料主要来自于动物皮毛,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哈萨克族服装多选用绸缎、条绒、棉布等材料。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城镇和牧区里的哈萨克族年轻人也会穿着流行的服饰。

宗教信仰

如今的维吾尔族群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在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多种宗教。直至10世纪末,喀拉汗王朝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5世纪,伊斯兰教就在维吾尔族地区开始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

从哈萨克汗国时期(15-18世纪)开始 ,哈萨克族也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并且属于逊尼派。但是在历史上哈萨克族先民也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教、景教,并且在现在的哈萨克族生活中还有不少萨满教信仰的遗迹。哈萨克族还崇拜树木,遇到灾病时会在树上系上各色的布条,祈求消灾避祸。

艺术

维吾尔族从民俗音乐的体裁中可分为木卡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其中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包涵了歌曲、器乐曲和舞蹈在内的古典大曲形式,有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三种类型。维吾尔族不仅在音乐上有着丰富的类型,在他们的舞蹈上也有着别具一格的模式。维吾尔族的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他们传统的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而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是“赛乃姆”,因为在各地的“赛乃姆”具有不同的风格,所以通常都是冠以地名来称呼。比如喀什“赛乃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赛乃姆”等等。

在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因为是游牧民族,每天过着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在他们的音乐舞蹈中大多以骑马和以动物为创作题材,如骑马舞,训马舞,赛马舞,天鹅舞等等。在这些舞蹈中不仅表现了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动物的矫健身姿还从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的民族性格和气节。在游牧民族中不仅有着特色的舞蹈,在音乐方面也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在游牧民族的的音乐中不仅具有中国的五声性特点,还采纳了欧洲的大小调音乐体系,这使得民间的音乐题材种类丰富,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哈萨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蒙古族的英雄史诗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等。而“黑走马”是一首流传在哈萨克族很广泛的音乐,它以器乐曲,舞曲,歌曲等多种形式方式传播,并且还有独特的“走马步”特点。

社会经济

畜牧业

在伊犁河谷中生活的主要是游牧民族,其中为代表的就是哈萨克族,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畜牧业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前,他们的畜牧业主要是世袭部落经济,畜牧业的生产基本上属于个体经营,生产方式落后,牧民生活贫苦,并且还有少数的牧主会霸占资源,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牧区实行新政策并且投入大量资金对畜牧业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建设,在2005年哈萨克族聚居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畜牧业总产值到达了59亿3950万元,占到了全疆牧业总产值的32%。在进入21世纪后,党和国家又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这又使得哈萨克人民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保证了哈萨克族的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作物

随着红花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而新疆的红花种植占据了全国总种植面积的80%左右,其中伊犁河谷的红花就常年种植面积占据重要地位。

在伊犁河谷,色素板椒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因为该地拥有良好的光照条件以及丰富的热量这就为色素板椒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得伊犁河谷的色素板椒果实鲜亮硕大、结果率高,因此使得它在全国具有良好的口碑。

其中还有一些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油菜、胡麻、棉花、油葵、大豆、大麻、甜菜、烟叶、马铃薯等。并且近些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还植有熏衣草、啤酒花茴香甜菊糖等花类作物。在伊犁还有着“瓜果之乡”的称号,这里盛产各种瓜果,主要是有苹果葡萄、杏、梨、车厘子、海棠果、巴旦木、西瓜、香瓜 、草莓等,而且仅苹果就达到了200多个品种,是中原地区北方果树的发源地之一。

开发与保护

旅游发展

在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如果仅仅是以山河风光为卖点,这样是无法适应新的需求的。伊犁立足于生态优势,不断挖掘文化底蕴,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在如今,伊犁在原有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旅游项目,满足了更多群众的需求,使得州直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那拉提风景区

那拉提风景区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那拉提草原位于天山腹地,处于东经85°17′~28′,北纬43°01′~15′之间,在217、218国道的交汇处,古丝绸之路的北道就从那拉提穿越。那拉提风景区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总面积96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800米,年降雨量约在88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在20℃,昼夜温差大,因此在那拉提风景区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在目前,那拉提风景区投入运营及在建的旅游接待设施主要有草原部落、天山牧歌、哈萨克大营、哈萨克第一村、汗血马文化园等。在这里有着以叼羊,赛马,骑射,摔跤为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以十二木卡姆,黑走马,江格尔等为主的特色艺术表演,还有以天马节,冰雪节,亚欧博览会为主的节庆会活动。

伊宁杏花

伊犁河谷是新疆地区最适合种植杏花树的区域,从霍城县新源县一路自西向东的沿途都分布着杏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伊宁县的大白杏树和新源县吐尔根乡的野生杏花沟。其中对杏花观赏的最佳的方式有徒步,探险,摄影,野营以及自驾,并且在针对爱摄影的游客人群有深度全景摄影花旗游。

八卦城

1937年,人们取《易经》中“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之意而设计筑城。特克斯县八卦城占地960平方千米,整个城的形状呈现出八卦状,以城中花园为中心,有8条街道向外辐射,与4条环路相交。在1996年,有关部门取消了特克斯县道路上的红绿灯,所以特克斯县是国内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并且这独特的八卦建筑布局在2001年荣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在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八卦城中的中心位置有一个30米高的“观景塔”,从这里可以看到八卦城的全貌。在这里不仅有着特色的自然风光,民宿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化,还有集“车,村,草,山,水,洞,泉,道”为一体的旅游资源。

研究与保护

伊犁河流域湿地位于新疆天山西部,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北部,阿克苏地区拜城南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西部,并且与东北、东南部分别与塔城地区乌苏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相接。在该流域内的湿地总面积有239453.9平方千米,湿地面积占到了伊犁州土地总面积的3.8%。其中在伊犁河流域湿地总面积中,沼泽地面积有89912.2平方千米,水域面积有77369.7平方千米。

伊犁河流域湿地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种类主要包括水生植物共有7科16种,漂浮植物共有7门103种。其中水生植物和漂浮植物都是该流域中鱼类的重要饵料。动物种类也有较多数量,其中兽类有2科4种、鸟类有43科162种、鱼类有9科32种、两栖动物有3科4种、爬行纲有1科1种、底栖类有13目25科、浮游类有54种。因此为了保护该地的湿地,在2019年12月25日,建立了新疆霍城伊犁河谷中国湿地公园

参考资料

新疆伊犁矿区(新疆伊犁矿业公司).我的煤炭网.2023-02-22

巩乃斯河:山水交融,风景独美.央广网.2023-02-22

伊犁河谷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豆丁网.2023-02-22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2

哈萨克族.兰州大学.2023-02-22

维吾尔族.中国政府网.2023-02-23

哈萨克族发展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2

伊犁旅游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