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英文名:Lake Balkhash,哈萨克语:Балқаш Көлі,俄语:Озеро Балхаш),别称夷播海、哈孜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大的湖泊、中亚第二大内陆湖。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北岸同哈萨克斯坦丘陵山地毗连,西临塔尔巴哈台山,南倚天山山脉,东临准噶尔汗国西部山地。湖泊面积17780.8平方千米,湖面平均海拔约340米,东西方向伸展长度平均约600千米,南北向平均宽度30千米(最宽处70千米),中间被萨雷耶西克半岛(Saryesik peninsula)的乌泽纳拉尔(Uzynaral)湖峡分成东西两个湖区。

巴尔喀什湖大约形成于40万年以前。受古伊犁湖溃口的影响,湖水沿卡普恰盖峡谷注入广袤的巴尔喀什-阿拉科尔盆地。盆地轮廓呈弧形,依地壳断裂构造带发育,形成古巴尔喀什湖。约公元前11万年前,准噶尔阿拉套山的强烈造山运动在海拔780米处将古巴尔喀什湖分为东西两个不同的水体,西部水体即现代巴尔喀什湖。巴尔喀什湖所在的巴尔喀什-准噶尔地区由北向南跨越西伯利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三大构造板块,地居亚欧大陆中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湖泊北部的平原丘陵区冬天寒冷漫长,夏季干燥酷热;南岸沙漠区气温更高。湖内约20种鱼类和数千种无脊椎动物。

巴尔喀什湖地区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早更新世末期的旧石器时代,相继出现过阿丘利工业、毛斯特人、智人以及印度-伊朗、突厥、蒙古等民族。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巴尔喀什湖纳入管辖范围。中国对巴尔喀什湖的管辖持续至清朝,直至1864年中俄签订《堪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被划入俄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原属苏联管辖的巴尔喀什湖归哈萨克斯坦管辖。巴尔喀什湖沿岸的第一产业以渔业为主,曾是苏联重要的渔业基地。当地还是著名的矿藏富集地,湖北岸的巴尔喀什市为原苏联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心。巴尔喀什湖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中段,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命名

巴尔喀什(Balkhash),源自塔塔尔语哈萨克语等,大意为“沼泽地中的草丛”。西汉时,巴尔喀什湖也被称为“夷播海”。此外,哈萨克族大天鹅为信仰,巴尔喀什湖也为当地民间称为“哈孜湖”(天鹅湖)。

位置境域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湖域经纬度范围介于东经73°20′~79°11′,北纬45°00′~46°44′之间,北岸同哈萨克斯坦丘陵山地毗连,西临塔尔巴哈台山,南倚天山山脉,东临准噶尔汗国西部山地。

湖泊东西方向伸展长度平均约600千米,南北向平均宽度30千米(最宽处70千米),中间被萨雷耶西克半岛(Saryesik peninsula)的乌泽纳拉尔(Uzynaral)水道分成东西两个湖区,即东巴湖和西巴湖,湖面平均海拔约340米。巴尔喀什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仅次于里海中亚第二大内陆湖,流域面积达41.3×104平方千米,流域最高点位于巴杨库勒河源,海拔为6400米。

历史变迁

巴尔喀什湖大约在40万年前才出现。约1000万至1500万年前,巴尔喀什-阿拉科尔盆地的构造已经形成,当时的湖泊是由从准噶尔阿拉套和巴尔喀什山北部流下的小溪汇成的池塘。盆地中最大的水体是伊犁湖,向西延伸到今中国边界,占据了现代卡普恰盖水库的湖床,并作为伊犁河继续向西延伸,直到与楚河汇合,抵达咸海。在外伊犁阿拉套(北天山山脉)构造隆起的作用下,流入的水量逐渐增加,卡拉奥依高原发生临界变形,导致伊犁湖向北偏移,进入巴尔喀什-阿拉科尔盆地的西南部,并在这里形成了古伊犁三角洲。

巴尔喀什-阿拉科尔盆地的古生代基底呈杯状剖面,中央盆底位于巴卡纳斯村地区海拔100米处,两侧上升至海拔250米处,与准噶尔山脉和北部前巴尔喀什山前地带相对。海拔230~330米之间的中更新世沉积物表明,伊犁河改道后,最初在巴卡纳斯周围的洼地形成了一个湖泊(巴卡纳斯湖)或由多个湖泊组成的湖泊系统,后来由于伊犁河沉积物的堆积和伊犁三角洲的形成,这些湖泊被填平并向东北方向迁移。在公元前30至10万年之间,一个被称为古巴尔喀什湖的巨大湖泊被"沉积坝"逐渐填平,占据了整个洼地的东北部,将现在的巴尔喀什、萨西科尔、阿拉科尔和艾比盆地统一起来。准噶尔阿拉套山的强烈造山运动在海拔780米处将古巴尔喀什湖分为两个不同的水体:东部的阿拉湖和西部的现代巴尔喀什湖。

地理特征

气候

巴尔喀什湖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尤其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气候干旱,湖区及周边呈现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湖区年平均温度为6℃,7月平均温度为30℃,1月平均温度为-14℃。同时由于湖泊面积广阔,气候的区域差异明显。湖泊北岸的平原丘陵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较大,冬天寒冷漫长,夏季干燥酷热,年平均气温为2.5~6.5℃;湖区南岸年均温为5~10℃。

湖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降水的年际分布不均,多雨期一般为春夏交替的4~7月和秋冬交替的10~12月,少雨期一般在夏秋换季的8~9月和冬季的1~2月;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湖北岸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65%;湖滨荒漠区最大降水集中在4~5月份。

地质

地质特征

巴尔喀什湖所在的巴尔喀什-准噶尔地区处于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湖及新疆西准噶尔邻区,由北向南跨越西伯利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三大构造板块,是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主体,北西南三面被马蹄形古生代岛弧包围,晚古生代岛弧、裂陷槽、边缘火山岩带、残余洋盆并存,晚石炭-二叠纪大规模岩浆活动伴随着大规模成矿作用,构造环境复杂多样。北部以额尔齐斯-布尔根深大断裂(板块缝合带)为界与西伯利亚板块相接,南部以木扎尔特-红柳河深大断裂(板块缝合线)与塔里木板块相连,其内部南部则以北天山依连哈比尔断裂为界分为伊犁微板块和准噶尔-巴尔喀什微板块。该地区具有其鲜明的地质特征,发育古生代完整的地层剖面,强烈的海西构造运动,广泛出露古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等。

地层特征

巴尔喀什湖所在的巴尔喀什-准噶尔地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前寒武系主要集中分布于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马蹄形构造外缘,内缘主要分布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地层。前寒武系变质岩在古生代造山带中多构成中间地块,成为基底杂岩残块(相)。其上常为古生代(部分为中—新元古代)地层所覆盖。中新生代地层零星分布于各山间盆地内,其中侏罗系为陆内含煤盆地沉积。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总体上可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早期、晚古生代晚期—三叠纪四个主要侵入期,其中第四侵入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火山岩从太古宙—新生界各时期均有出露,其中成矿主要与中—晚奥陶世火山岩以及晚石炭—早二叠世火山岩关系密切。

地形地貌

巴尔喀什湖坐落于哈萨克斯坦东部的阿拉科尔沙漠海拔约340米的盆地中,湖北岸地势高耸,多丘陵;南岸和东岸地势低洼,广泛分布着固定和半固定的荒漠与盐碱地,其中面积较大的有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Saryesik-Atyrau Desert)、陶库姆沙漠(Taukum Desert)等。

水文

湖泊水

巴尔喀什湖面积达17780.8平方千米,湖泊被萨雷耶西克半岛(Saryesik peninsula)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一条狭窄的水道乌泽纳拉尔(Uzynaral)连接。其中,西湖面积达到10551.7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6米;东湖面积约占全湖的42%,平均水深7.6米。伊犁河为西湖提供了近80%的淡水注入量;东湖有多条河流注入,但多年平均径流远小于伊犁河,河流入湖径流与湖面降水远不能与湖面蒸发量相抵,从而使巴尔喀什湖呈西淡东咸一湖两水现象,东、西两湖区水质矿化度相差悬殊。加之东西湖区湖深差距大,且形状狭长,使同处一湖的咸水淡水难以融合交流。

巴尔喀什湖还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冰川堰塞湖,这是因为季节交替之际,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大量冰川融化,冰川融水与普通山体岩土混合,形成泥石流现象,泥石流堵塞河道,使巴尔喀什湖逐步形成堰塞湖。

湖泊储水量1012.9×108立方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77.6×108立方米,入湖径流为146.0×108立方米,湖泊蓄变量为2.2×108立方米。

水源

巴尔喀什湖是流域各河流的尾闾湖,最重要的补给源为伊犁河,湖水位变化主要取决于伊犁河入湖水量的变化。伊犁河上游位于中国境内,作为巴尔喀什湖的主要水动脉,经伊犁河三角洲从南面注入湖泊西部,对入湖径流量的贡献率约为78.4%。湖泊东部有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塞河和阿亚古兹河注入,其中卡拉塔尔河注入水量占入湖径流的15%。此外,高山冰川融水及降雨补给也是巴尔喀什湖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

伊犁河

伊犁河(Ili River)是一条位于亚洲中部的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性河流。上游位于中国境内,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中下游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上游有三大支流,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三河汇合后始称伊犁河。伊犁河流经伊犁盆地,在支流界河霍尔果斯河注入后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河流全长1236.5千米,流域面积15.12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千米,流域面积5.67万平方千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约228.4亿立方米,其中中国境内为158.7亿立方米,占总水量的70%,哈萨克斯坦境内水量69.7亿立方米,占总水量的30%。

卡拉塔尔河

卡拉塔尔河(Karatal River)是注入巴尔喀什湖的第二大河流和最东端的一条。该河发源于准噶尔阿拉套山主脉的西北坡海拔3200~3900米的雪冰分布带,全长390千米,集水面积1.91万平方千米。乌什托别测站以上流域面积4500平方千米,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20.79亿立方米,托宾斯基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6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37.97亿立方米,年际变化较大,流域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多发生在4-7月。与支流果克苏汇合之后,主河沿着南部湖滨砂质荒漠流淌,在距河口40千米处形成86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阿克苏河

阿克苏河(Aksu River)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靠近中国边境的准噶尔阿拉套山北坡海拔3700~3800米的高原,其上游流经山间平原后进入山前平原,在这里河流划分为小河汊和灌溉渠系,最终流入巴尔喀什湖。在突厥语中,"aksu"的字面意思是"干净、白色的水",该河是历史上七河地区哈萨克语:Zhetysu)的主要河流之一,河长约316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4.26亿立方米,入湖口有面积72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列普瑟河

列普瑟河(Lepsi River)发源于阿拉套山山脉西北坡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冰带,河流长度417千米,集水面积81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7.87亿立方米,水量在巴尔喀什湖流域各水系中占第三位。距入湖30千米处有面积约145平方千米的河口三角洲,三角洲顶点以下10千米处有一个大的支流注入阿克苏河。

阿亚古兹河

阿亚古兹河(Ayaguz River)是哈萨克斯坦最北端的河流之一,因大阿亚古兹河和小阿亚古兹河汇合而得名阿亚古兹河。该河发源于塔尔巴哈台山脉(Tarbagatai)北坡,注入巴尔喀什湖东北部,河长942千米,集水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31亿立方米。由于沿程被灌区的农牧场引用,阿亚古兹河于1986年后就没有地表径流流入巴尔喀什湖。

生物多样性

动物

至2016年,巴尔喀什湖流域中有345种陆生脊椎动物生活在伊犁河三角洲、邻近的塔乌库姆沙漠和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其中包括哺乳动物、300种鸟类、2种爬行动物和3种两栖纲。此外,还有约20种鱼类和数千种无脊椎动物。其中有伊犁裂腹鱼(Schizothorax pseudoaksaiensis)、银色裂腹鱼(Schizothorax argentatus)、伊犁鲈(Perca schrenkii)等6种本地鱼类,以及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短头梭鲃(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等多种外来鱼类。自1970年以来,由于水位下降导致湖泊南部的伊犁河三角洲退化,三角洲的面积从3046平方千米锐减到1876平方千米,鸟类和其他动物栖息的湿地和河岸森林也随之缩减。有22种脊椎动物濒临灭绝,已被列入哈萨克斯坦红皮书;12种鸟类濒临灭绝,包括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

植物

巴尔喀什湖沿岸主要生长沙漠胡杨(Populus)和柳树(Salix)等乔木,禾本目植物包括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和特有的哈萨克藨草(Scirpus kasachstanicus)等。湖泊南岸的沙漠地带以多年生猪毛菜(Salsola)属和蒿属(Artsemisa)植物群落为主,还分布有沙生灌木(psammophilic shrubs)和半灌木(subshrubs);湖泊西北岸的碱性土壤上生长着珍稀植物群落实莛葱(Allium galanthum)。

自然保护区

伊犁-巴尔喀什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18年,坐落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巴尔喀什区境内,北面毗邻巴尔喀什湖,东北部以伊犁盆地(Sary-Ishik-Otrau)的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为界,西南部以陶库姆沙漠为界。保护区是由"Pribalkhashsky遗址"和"伊犁河三角洲"两个地点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伊犁河占地41.5万公顷。Pribalkhashsky遗址位于Karaoi村以东20千米处,北部边界沿巴尔喀什湖从水边向水域方向延伸500米,东部与阿拉木图州巴尔喀什市接壤,南部与巴尔喀什湖岸线呈直线平行,西部自北向南垂直于湖泊的切面;保护区的伊犁河三角洲部分包括湖泊水域的西北狭长地带。保护区拥有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多种自然生态系统。有32种各类珍稀植物,约占维管植物群总数的7.5%,其中哈萨克藨草(Scirpus kasachstanicus Dobroch)、灰胡杨(Populus pruinosa Schrenk)、伊犁小檗(Berberis iliensis M. Pop.)、伊犁忍冬(Lonicera iliensis Pojark)等7种植物被列入哈萨克斯坦红皮书。此外,保护区还是32种鱼类、3种两栖动物、19种爬行纲、284种鸟类和39种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今巴尔喀什湖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营地可追溯到早更新世末期,包括北巴尔喀什地区巴勒和塞米孜布古的砍伐工具和阿丘利工业。中更新世后半期(约公元前20万年前),在楚伊犁山区、巴尔喀什湖北部和恰仑峡谷都发现了毛斯特人的营地。晚更新世冰川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营地分布在巴尔喀什洼地的不同地方,包括前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萨亚克Sayak)、山前黄土阶地(迈布拉克Maibulak)和伊犁河台地(阿克套Aktau)。严重的末次冰川期导致巴尔喀什盆地的人类活动中断,直至大西洋期,在湖周围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营地。以前的营地位于冲积扇上和狩猎区,而新石器时代的营地则位于河流和河岸阶地附近。在连续的全新世时期,印度-伊朗、突厥、蒙古等民族相继迁入,在沙漠和高山草甸之间进行季节性垂直迁徙的牧民群体逐渐形成,直至现代。

秦汉至宋元

西汉,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帕米尔地区是乌孙、大宛、无雷等政权所在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巴尔喀什湖地区。

唐长安城二年(公元640年),唐政府将天山以北的地区划出来,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设北庭大都护府加以治理,其辖境包括整个巴尔喀什湖地区。

元朝时,中国疆域东北到今朝鲜、库页岛,西北至巴尔喀什湖。

清朝至今

1755年,清政府出兵统一新疆,1757年和1759年又分别平定阿睦尔撒纳南疆大、霍集占叛乱势力。至此,新疆天山南北,东起哈密市、西至巴尔喀什湖地区均置于清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伊犁府,管辖今巴尔喀什湖直到帕米尔地区的军政事务。巴尔喀什湖是当时中国西部的疆界。

1847年,俄罗斯军队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的中国境内建立科帕尔堡(今哈萨克斯坦卡帕尔),控制了由俄国南下通往新疆的要冲。1862年8月至1864年10月,中俄双方就划分新疆西部边界,在塔城市举行多次会谈。10月7日,中俄签订《堪分西北界约记》,将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总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的中国西部领土划入俄境。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原属苏联管辖的巴尔喀什湖地区归哈萨克斯坦管辖。

人口

巴尔喀什湖所在区域的行政主体包括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阿拉木图州(阿拉木图市、塔尔迪库尔干、卡普恰盖、特克利市等16个区)、江布尔州(库尔代、莫因湖和苏伊区)、卡拉干达州(阿克托盖、谢次基区、巴尔喀什市)和东哈萨克斯坦州(阿亚古兹、乌尔加区)等四个主要行政区。到20世纪末,域内的人口约328.57万人(占哈萨克斯坦人口的1/5)。

经济活动

巴尔喀什湖地区的经济活动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其中第一产业以渔业为主,第二产业以采矿业为主。巴尔喀什湖是苏联重要的渔业基地,鱼类的系统养殖始于1930年,1952年的年捕捞量为2万吨,20世纪60年代增加到3万吨,其中包括多达70%的珍贵鱼种。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年产量下降到6600吨,其中珍贵品种仅有49吨。产量下降的原因包括繁殖计划停止、偷猎以及水位和水质下降。此外,湖区矿藏丰富,第二产业以采矿业为主。湖北岸别尔特斯湾的纵深处为原苏联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心——巴尔喀什市,当地建有巴尔喀什中心热电站、“巴尔喀什铜”生产联合企业、巴尔喀什肉类联合企业等大型企业。位于湖泊北岸的科翁腊德班岩铜(钼)矿床是世界级超大型铜矿,铜金属储量超过790万吨。

水利工程

卡普恰盖水库地处巴尔喀什湖上游,1970年投入使用。水库面积1847平方千米,总蓄水量281.4亿立方米,库长187千米,平均深度15.2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3.2万千瓦。卡普恰盖水库对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生产力的布局有着重要影响,阿拉木图农业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极大依赖其供水。此外,巴尔喀什湖地区其他较大型水利设施还有巴尔托盖水库、库尔金水库和克孜勒拉加什水库,大阿拉木图、巴卡纳斯、塔斯木伦等灌渠。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位下降

1970年前,巴尔喀什湖水位的变化取决于气温、降水和蒸发等气象条件,但从1971年起影响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入湖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导致非经济性水资源耗损增加;二是流域经济性耗用水量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卡普恰盖水库的建成蓄水是前者影响的代表。该水库工程于1963年动工,1969年基本建成并于同年秋季开始蓄水,总蓄水量281.4亿立方米。由于当时伊犁河正经历小水量周期,卡普恰盖水库第一次蓄满水历时长达12年左右(1969-1980年),直接导致了伊犁河下游水量的急剧减少,从而使巴尔喀什湖水位在1970年左右不断急速降低。此外,苏联在1982-1985年间建成阿拉木图运河,3座山区水库及130余座平原水库,水库总面积约为卡普恰盖水库的1/2,控制灌溉面积26.7万公顷,大大减少了卡普恰盖水库左岸河流的入库水量。这也是巴尔喀什湖水位在1987年逼近历史实测最低水位的重要影响要素。同时,巴尔喀什湖所在的阿拉木图州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和主要灌区之一,因此农业生产耗水占经济性耗用水量最大比例。卡普恰盖水库以上河段的干支流沿岸区域农业用地扩张,灌溉面积迅速发展,加之湖区东部各小河如阿克苏河等因无计划用水和灌溉引水量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甚至断流。

1970年以前,伊犁河注入西巴尔喀什湖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120亿立方米,入东巴尔喀什湖的年径流量为30亿立方米,合计150亿立方米;入东西巴尔什湖各流域的总面积为43万公顷。水库建成后,伊犁河下游入湖水量约减少到90亿立方米,湖泊水位在1987年达到最低(约340.68米),相较1966年的342.7米水位下降了近2米,水量约300亿立方米。水位下降也使得水域面积缩小,从1966年的20560平方千米减至16790平方千米。

水体污染

巴尔喀什湖属于内陆封闭型湖泊,伊犁河是流入该湖的主要河流。据国界监测站检测,伊犁河水中铜、锌、铁的浓度分别为8.568、2.005、0.233mg/L,远远超出哈萨克斯坦渔业水质标准中相应元素的限制浓度范围。同时,从南部流入巴尔喀什湖的哈斯克林河、叶斯克河、塔里哈尔河以及卡普恰盖水库均受其周边的阿拉木图市和其他城镇所排放的生产与生活污水的影响,污水中含有石油产物、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等。水库大坝以下的阿克达拉农业区所排放的含有机物、农药、矿物盐的污水最终也汇入伊犁河并注入湖中,成为巴尔喀什湖生态系统污染的另一个因素。

除上述因素之外,在巴尔喀什湖岸还分布有工业区和矿藏。“巴尔喀什有色金属”生产联合企业的尾矿池地处巴尔喀什湖的水保护区,面积达18.75平方千米,生产企业的废弃烟雾协同悬浮其中的微粒被强风吹进别尔特斯湾和托兰加雷克湾,有害物质经过沉淀浮游在巴尔喀什湖的表面。湖北岸和西岸分别布有铜矿带、水泥厂、铜矿冶炼厂等,含铜矿物大面积裸露堆积,受风化侵蚀作用,含大量重金属元素的地表水进入湖泊,对湖泊水体甚至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环境保护

针对巴尔喀什湖水位急剧下降问题,1979年,由全苏水文研究所牵头进行科学综合考察。考察队建立了大范围的观测网,包括增设水位站进行观测,在灌溉地和伊犁三角洲设立水量平衡站,对湖区进行水文测量和水化学测量等。1982年,研究所另行指定国立哈萨克大学负责成立伊犁一巴尔喀什问题课题组。1986年,苏联最高苏维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委员会在专门会议上审查了哈萨克斯坦起草的文件,批准一系列综合措施:首先是严格限制粗放地发展灌溉农业,灌溉面积不得突破现有的面积(62.5×104公顷);增产途径应凭借对已开垦土地的综合改造;调拨给灌溉系统的总水量不得超过已达到的值(大约65×108立方米/年);到2005年配水量要削减到45×108立方米/年;停止注满卡普恰盖水库的尝试,将总库容限制在135×108立方米,与正常回水位的高程一致。1989年,卡普恰盖水库停止灌注,情况开始好转。1991-2000年期间,巴尔喀什湖盆地的大部分灌溉区被取消,灌溉面积由63.3万公顷减至34.6万公顷,使得该地区人为影响总量大幅下降。由于及时采取了措施,特别是伊犁河三角洲的水力疏浚,引入的干净河水开始逐渐改善湖水品质,巴尔喀什湖及其周边地区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和二十一世纪头十年迅速恢复,巴尔喀什湖的水位在10年内上升了100厘米。2001年,巴尔喀什湖水位达到当地最高点341.87米。

参考资料

Lake Balkhash.britannica.2024-04-22

蓝色玉带—巴尔喀什湖.百家号.2024-04-11

БАЛҚАШ КӨЛІ ЖАҒАЖАЙЛАРЫ.Qazaqstan 3D.2024-05-02

Озеро Балхаш.kazakhstangid.2024-05-02

..2024-04-15

..2024-04-15

..2024-04-16

【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央视看点.2024-04-20

..2024-04-15

..2024-04-15

Saryesik-Atyrau Desert.Kazakhstan Encyclopedia.2024-05-06

Taukum沙漠.WildTicket Asia.2024-05-0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Karatal River.Kazakhstan Encyclopedia.2024-04-22

Aksu River (Kazakhstan).Kazakhstan Encyclopedia.2024-04-22

阿亚古兹河 (Ayaguz).WildTicket Asia.2024-04-22

International Lake Environment Committee.World Lakes Database.2024-04-16

Определение "Балхаш (озеро в Казахской ССР)" в Больш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Наука. Новости 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2024-04-16

Или-Балхаш — Концепция устойчивого развития.UNDP Kazakhstan.2024-04-16

PHYSICO-GEOGRAPHICAL CONDITIONS.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природный резерват «Иле-Балхаш».2024-04-22

ABOUT THE RESERVE.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природный резерват «Иле-Балхаш».2024-04-22

WALKING THROUGH ILE-BALKHASH NATURE RESERVE – FOR A SHARED FUTURE OF PEOPLE AND NATURE.Exposure.2024-04-22

THE RED BOOK.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природный резерват «Иле-Балхаш» .2024-04-22

FAUNA.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природный резерват «Иле-Балхаш» .2024-04-22

..2024-04-22

..2024-04-18

..2024-04-18

..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