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石
锆石(Zircon)又称蓝锆石,是一种岛状结构的硅酸盐矿物。锆石的化学式为ZrSiO4,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U)和(Th)及MnO、CaO、Fe2O3等杂质,多分布在含有较高氧化硅的侵入火成岩和变质岩中。锆石的主要产地为斯里兰卡、缅甸抹谷、越南、法国、挪威、英国、乌拉尔、澳大利亚、坦桑尼亚等。纯净的锆石为无色,但因杂质会使它具有黄、橙、绿、蓝、红、棕等颜色,亚金刚光泽或强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后刻面棱有明显重影,会出现“纸蚀”现象。锆石因具有接近钻石的高色散而作为钻石的常见替代品,被加工成各种首饰。锆石还可用于地质定年或工业、冶金等。
主要特征
化学组成
锆石的化学式为ZrSiO4,理论组成为:67.1%ZrO2,32.9%SiO2,实际可含有Ca、Mg、Mn、Fe、Al、P、Hf、U、Th等元素,其中放射性微量元素U、Th的辐射,会使锆石的晶格受到破坏。
物理性质
光学性质
颜色
纯净的锆石为无色,微量的杂质会使它具有黄、橙、绿、蓝、红、棕等颜色。天然锆石以灰棕色和红棕色最为普通,无色者极为稀有。
光泽和透明度
亚金刚光泽或强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
特殊光学效应
可具猫眼石效应、星光效应。
光性特征和多色性
中、高型锆石为非均质体,一轴晶,正光性。低型锆石接近非晶态。锆石的多色性一般较弱,多色性的强弱和颜色取决于其体色。蓝色锆石的多色性强,呈蓝/棕黄至无色;绿色锆石多色性很弱,为绿色/黄绿色;橙至褐色锆石的多色性弱至中等,呈紫棕色/棕黄色;红色锆石多色性中等,呈红/紫红至紫褐。低型锆石无多色性。
折射率、双折射率和色散
吸收光谱
许多锆石中见到的光谱主要是因铀引起的,但稀土元素也可导致所见的光谱。
锆石中有时可见0~49条吸收线,常见吸收线位置分别位于691、683、662.5、660、653.5、621、615、589.5、562.5、537.5、516、484、460、432.7nm等处,俗称“管风琴”状吸收光谱,通常黄色或褐色锆石中最易观察。红区中内653.5nm和659nm为诊断性吸收光谱。无色,蓝色仅此特征吸收线,黄、褐、绿色锆石多达40条谱线,红、橙色无特征吸收线。一般低型锆石和绿色“蜕晶质”锆石可有模糊的吸收线或带。高型锆石含有特征的大量清晰的细线。热处理的锆石中仅见653.5nm吸收线。
发光性
锆石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特征是:蓝色锆石在长波下可有无至中等的浅蓝色荧光,短波下无荧光;绿色锆石在长短波下一般为荧光惰性;黄、橙黄色锆石在长短波下呈无至中等的黄色、橙色荧光;红色、橙红色锆石在长短波下为无至强呈的黄色、橙色荧光;而棕色、褐色锆石在长短波下一般为无至极弱的红色荧光。
X射线荧光特征:不同颜色和不同类型的锆石具有不同的荧光色和荧光强度。多数锆石具白或蓝紫色调荧光,也有些可具绿色、黄色荧光。
力学性质
锆石无解理,可见贝壳状断口;性脆,常见小面边角及棱有破损。如果散装的锆石在包装纸内互相摩擦,也会发生损坏,称为“纸蚀”现象。
莫氏硬度为6~7.5。锆石的密度多数在3.90~4.73 g/cm3,其中高型锆石4.60~4.80 g/cm3;中型锆石4.10~4.60 g/cm3;低型锆石3.90~4.10 g/cm3。
其他性质
锆石熔点可达2750°C。锆石耐高温,高达1450°C的温度可使一些中型锆石恢复为高型锆石。
高型锆石中具有愈合裂隙可形成指纹状包体,各种矿物包裹体,如磁铁矿、磷灰石、黄铁矿、透辉石等,后刻面棱重影现象十分明显。中低型锆石常见平直的色带或角状色带,相交约57.5°,还可见絮状包裹体、云雾状包裹体。在低型锆石中可见因放射性引起的圆形裂隙。锆石中平行管状包裹体密集可形成猫眼效应。由于锆石性脆,也可见棱角磨损现象。
结构特征
四方晶系。在结构中,Zr与Si沿Z轴相间排列组成四方体心晶胞。晶体结构可以看做是由[SiO4]四面体和[ZrO8]三角十二面体联结而成。晶体结构沿(100)和(001)面的投影分别如下图a和图c。平行Z轴[SiO4]四面体与[ZrO8]三角十二面体相间排列成链(图b),而在Y轴方向上则[ZrO8]三角十二面体以共棱的方式紧密相连。这一结构特征致使锆石晶体平行Z轴呈柱状,并且由于结构中横向和纵向,上连结都较紧密,因而使锆石的硬度较大(H=7.5-8),解理很不发育,虽然见有平行于{110}的解理,但不完全。
复四方双锥晶类,晶形呈四方双锥状,柱状,板状。主要单形:四方柱m{110}、a{100},四方双锥p{111}、u{331},复四方双锥x{311}(见下图)。可依{011}成膝状双晶,但少见。也有磨圆或水蚀卵石。可与磷钇矿形成规则连生。
锆石的晶体形态与结晶时的介质环境密切有关,在碱性岩或偏碱性的花岗石中,锆石的锥面{111}很发育,柱面不发育,呈短柱状或四方双锥状;在酸性花岗岩中,锆石的柱面{110}、{100}及锥面{111}均较发育,晶体呈柱状;在基性岩、中性岩或偏基性的花岗岩中,锆石除见柱面{110}或{100}外,还往往出现四方晶系双锥{311},而锥面{111}发育很差或不出现。此外,锆石的晶体形态尚与结晶时的温度,压力及介质中含杂质的情况有关。
形成原因
大部分锆石赋存在砂矿中,然而,它们最初却产在岩浆岩及变质岩中,经风化富集后才形成砂矿。在内生条件下,锆与稀士元素有许多地球化学共性。锆的富集与酸性-碱性花岗石、霞石正长岩,以及碱性超基性杂岩有关。锆易于在碱性岩中富集是因为富含Na,K,Cl和OH-岩浆的锆溶解度较高。花岗岩结晶时,锆聚集在残余熔浆中,并以锆石的形式分离出来,有时锆也富集在岩浆期后溶液中,在高温交代岩中沉淀。在碱性岩结晶时,很大一部分锆分散在岩石中,残余部分则聚集在残余熔浆和岩浆期后溶液中,形成有关的伟晶岩(含锆石)和脉状斜锆石矿床。在这些岩浆中,分异作用使最后结晶产物的锆富集5倍。大型锆富集体多产于碳酸岩岩体中,其主要锆矿物是斜锆石。在磷灰石铀热液矿床中,锆石呈细脉浸染状和脉状产出。在表生带中,锆矿物稳定,聚集形成残积和冲积矿床。
锆石是在酸性和碱性岩浆岩中广泛分布的矿物。在基性岩和中性岩中亦可见到。锆石一般结晶最早,所以常呈包裹体产于其它矿物中,但在玄武岩浆凝固中锆石结晶晚;闪长岩浆花岗岩浆中锆石结晶早;在碱性岩浆中锆石结晶可早可晚。此外锆石还见于在成因上与碱性超基性岩有联系的碳酸根中;热液的沸石脉,碳酸盐脉和萤石脉中有时亦可见到;沉积岩、变质岩中亦有产出。在伟晶岩中锆石常与稀有元素矿物如钽铁矿、褐钇铌矿、褐帘石、钍石、独居石等密切共生。在碱性岩中有时锆石富集成矿床。由于锆石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故在砂矿中广泛分布,有时可富集成矿。自然界的原生宝石级锆石矿藏主要与金伯利岩、含蓝宝石碱性玄武岩、正长岩或云霞正长岩质伟晶岩有成因联系,但不多见。迄今宝石级锆石矿藏仍主要为砂矿型。此外,锆石还见于月岩、石陨石、地幔捕虏岩等岩石中。
分布区域
锆矿床主要有两类:内生矿床和砂矿床。其中砂矿床储量占世界锆总储量的73%,内生矿床储量占27%。几乎所有的内生锆矿床均与碱性岩有关。矿床是在地槽造山阶段和古地台及固结褶皱区构造-岩浆活化阶段形成的。地台型矿床占内生矿床储量的93.3%,地槽型矿床占6.7%。大部分矿床是在基米里期(新第三纪)形成的,其次是前寒武纪,但含矿性最好的矿床是海西期的。
世界范围内宝石级锆石产地较多,主要有斯里兰卡、缅甸抹谷、越南、法国、挪威、英国、乌拉尔、澳大利亚、坦桑尼亚等。来自各个产地的锆石其特征也存在差异。斯里兰卡的许多宝石矿都有锆石产出。法国艾克斯莱班派利产红锆石。坦桑尼亚爱马利产出近无色的卵石形锆石。越南与泰国交界地区也是重要的锆石产地,经处理后可产出蓝色、金黄色和无色锆石。
中国锆石分布也较为广泛,宝石级锆石主要发现于福建省、海南省、山东省、新疆、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等地。明溪县、海南蓬莱、山东昌乐、黑龙江穆棱产出宝石级锆石与蓝宝石共生,集中产于残破积或冲洪积次生矿中。
应用领域
首饰
质量好的宝石级的锆石通常用于镶嵌首饰。
工业
锆石极耐高温,耐酸腐蚀,可作耐火材料、型砂材料,亦可用作航天器的绝热材料,如锆石和白云石一起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锆或锆氧,而锆氧是一种优质耐熔材料。这一性质使其适合于制造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如锆的硼化物,熔点3300℃。用锆石制作的耐火材料可经受2500℃的高温,因此锆石用来制造耐火砖,用于炉衬和钢水包内衬。用细粒锆石砂和细磨方英石砂制成的斜方英石耐火砖广泛用于电炼钢炉炉顶,其寿命比硅砖长4-5倍;平炉使用的锆石耐火材料,耐火性超过其它材料的3倍;锆石砖制作的钢水包衬里寿命比半硅砖长2~4倍。锆石还用来制造实验室用高温器皿,以及特种焊条和涂层。锆石粉用于耐火涂料和颜料。锆石也用作玻璃窑的砖块。锆石在陶瓷珐琅和釉料中一般作为遮光剂的组成部分。锆石若加少量氧化铝制成硅锆球微珠,可用作研磨和抛光介质。锆石还可用于制革、医药、油漆等。
冶金
锆石主要在冶金工业中用作铸模砂,因为它和一般的石英铸模砂比起来颗粒更为均匀,并且有较高的耐火性和较低的膨胀系数、导热性强(约为石英冷却速度的四倍)、与其它金属不发生反应、在熔融金属作用下不液化、适合于各种粘合剂且节省粘合剂,以及在铸造过程中可排除挥发分等特点。在冶金部门用以生产金属锆和合金,在构造钢制造中,含有12~15%Zr和39~40%Si的合金(其余为Fe)是最优先选用的。极少量的锆石用于冶炼金属锆、铁合金。锆石也是提取锆、铪的主要矿物原料,化学工业和核工业中有很多用途。
定年
锆石因稳定性好可成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定年矿物,如锆石离子探针微区原位U-Pb测年法、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和锆石TIMS稀释法。
历史和文化
文化传说
锆石在古希腊称为夏信斯“hyacinth”,字面直译就是“风信子”,相传在犹太主教胸前佩饰的12种宝石中就有锆石。在中世纪,人们相信佩戴红色锆石能使人智慧聪敏,财富增加,能驱除邪恶和瘟疫,还可起到催眠的作用。根据18世纪马尔伯德(Marbode)记载,锆石(风信子石)作为旅行者的护身符,能保护佩戴者免受疾病和伤痛,保证其良好的睡眠,确保旅行者走到哪里都受到热忱的欢迎。五百年后,根据卡达诺(Girolamo Cardano)叙述,锆石能提示它的主人谨慎节俭(这样可以保证主人在财务上的成功),并保佑主人不被闪电击中。直到17世纪,关于宝石的神奇性能的普遍信仰才慢慢衰退。比利时矿物学家安塞尔姆斯·德·布特(Anselmus de Boodt)提出,宝石自身并不能产生超自然的效应,但他仍相信锆石在防止瘟疫上的魔力和能量。现今有些国家把锆石和绿松石一起作为“十二月诞生石”,象征成功和必胜。
发现历程
锆石Zircon一词源自阿拉伯语Zargun,原意是“辰砂及银朱”,而Zargun又源自古波斯语Zar(金)和Gun(颜色),意为金黄色。中文名称则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第一次正式使用“Zircon”是在1783年,用来形容来自斯里兰卡的绿色锆石晶体。锆石,属于锆石族,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矿物之一,目前已发现最古老的锆石的年纪可以达到44亿年,是在西澳大利亚杰克山(Jack Hills)变沉积岩中的碎屑里发现的。中国龙泉岩群云母石英片岩的214颗碎屑锆石中发现了两颗大于40亿年的冥古宙碎屑锆石,为亚洲最古老的锆石。
锆石在希腊和意大利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14世纪开始,被切割成刻面宝石的锆石被当作钻石并流行于市。18世纪时于斯里兰卡出产的无色锆石,被人误认为是斯里兰卡的“马特勒(Matara)钻石”,即因它有钻石般鲜艳的火彩。在19世纪的欧洲,红棕色锆石成为最流行的宝石。1950年,无色锆石在勒皮(法国南部城市)被开采,之后作为一种"法国之钻"而被买卖,后来斯里兰卡无色锆石在交易中被称为"马图拉钻石"(因其被发现的地点而得名)。
高型锆石是岩浆早期结晶的矿物,不含或少含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无害。世界上最著名的蓝色锆石,重208克拉,现珍藏于纽约自然博物馆。
开采历史
锆产量于六十年和七十年代增长较快,进入八十年代后锆石精矿产量徘徊在60一70万吨之间。因为锆主要是从含钛砂矿开采的(约占国外总产量的95%,内生矿床产量只占5%),所以其产量受钛砂矿的控制。根据目前世界上锆产量和消费量来看,锆供给略有过剩。
锆石的主要生产国有澳大利亚、南非、美国、苏联、印度和巴西等国。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锆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产量约占国外总产量的70%左右。澳大利亚的锆石主要是从东海岸(约占32%)和西海岸(约占68%)开采的。七十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产量主要来自东海岸,但由于储量和品位下降以及环境问题,东海岸产量逐年下降,而西海岸开采逐渐扩大基本上弥补了东海岸的下降。七十年代末期,南非理查兹湾砂矿开发,从而结束了澳大利亚锆石称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南非身于第二大锆生产国。美国锆石产量估计可满足其需求量的一半以上,余者主要从澳大利亚(约占90%)等国进口。美国锆石精矿的年需求量约为17万吨,美国1984年的锆石产量约为90700吨。苏联也是锆石的主要生产国,其产量绝大部分在国内消费了。
由于锆和铪供给长期过剩,所以价格不断下跌。锆石价格于1975年达到最高峰,每吨锆石达530美元。这主要是由于石油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核电能使锆燃料罐需求量激增而造成的。此后,随着核电站发展速度放慢,锆石价格不断下跌。国外锆储量为2072.5万吨(锆含量),其中90%为锆石储量。
分类
按照结晶程度分类
高型锆石
高型锆石受辐射少,晶格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结晶形态为四方柱和四方双锥的聚形,通常可用作宝石。高型锆石结晶完整,硬度高,折射率为1.93~1.99,双折射率为0.059,一轴晶,正光性,密度为4.60~4.80 g/cm3,相对密度为4.68,摩式硬度为7~7.5,其颜色有红色、褐色、黄色、绿色、紫色、蓝色和无色,以无色、蓝色和红色为佳。
中型锆石
中型锆石的结晶程度介于高型和低型之间,其物理性质也介于两者之间。中型锆石的颜色为带褐的绿色、深红色,深浅不一,折射率为1.83~1.97,双折射率为0.008~0.043,密度为4.10~4.60 g/cm3,相对密度为4.08~4.60,当中型锆石加热到1450°C时,可向高型锆石转化,但常呈混浊、不透明状。
低型锆石
低型锆石主要指来自斯里兰卡和缅甸的滚圆卵石,因一些放射性元素,其晶格已被破坏,晶体转为非晶质体(蜕晶质),由二氧化锆和二氧化硅的非晶质混合物组成。低型锆石颜色为绿色、褐色和橙色,折射率为1.78~1.815,单折射,几乎为均质体,双折射率为0.001~0.008,密度为3.90~4.10 g/cm3,相对密度为3.9~4.1,摩式硬度为6。在低型锆石中,有时存在多边形环带及条纹,除了受氧化铁污染的张裂纹及后生裂纹外,偶尔还有一些丝绢状包裹体,蜕晶质锆石中可以有明亮的裂缝,称为角形包裹体。
按照颜色分类
红锆石(Hyacinth)
黄色、黄—红色至棕—红色的锆石变体。主要呈红色、橙红、褐红等不同色调的红色。其中以纯正的红色为最佳。红色锆石称为“风信子石”,具高型锆石的特征。
无色锆石(Jargon)
淡黄色至几乎无色的锆石变体。锆石中常见品种,为高型锆石,可带一些灰色色调,主要采用圆钻型切磨,但一般在亭部多出八个面,常称为锆石型切工,可得到很好的火彩效果。因而曾一度被作为钻石的天然仿制品。
Starlight石
蓝色的锆石变体,是其他锆石经加热处理后制得的。可有纯蓝色、铁蓝色、天蓝色、浅蓝色、稍带绿的浅蓝色。以铁蓝色为最好,这是其他宝石中所没有的颜色,但不常见。
金黄色锆石
与蓝色锆石一样,同属于热处理产生的颜色。其他色调的黄色可有浅黄、绿黄等。常切成圆形、椭圆形或混合形。具高型锆石的特征。
绿色锆石
常为结晶程度较低的锆石。低型锆石常见有绿色,中型锆石可具绿黄、黄色、褐绿、绿褐等不同色调的绿色。有些热处理锆石,由于技术上控制不当,可以产生带绿色色调的样品。
名称来源
锆石的英文名称或来自波斯语的“金色(Zargoon,在阿拉伯语专业中意指朱红色)”,之后演变成黄锆石(Jargon),最后变成英语的锆石(Zircon)。在此过程中,橙黄色的锆石被称为风信子石(Hyacinch),以比拟风信子的花色。"风信子"和"风信子石"这两个在欧洲被使用的术语,指的是红棕色和橘红色的石头。锆石的中文名称则源于自身的化学成分。
品质鉴定
评价锆石一般从颜色、净度、重量和切工四个方面进行。
颜色
锆石中流行的颜色是无色和蓝色,其中以蓝色的价值为高。高质量的蓝色锆石一般拥有高色散,呈鲜艳的蓝色。若蓝色锆石带绿色调,颜色分布均匀,价格也较高;若蓝色锆石带黄色调,则会影响其价值。无色锆石应不带任何杂色,若带灰或褐色调,则需重新热处理去掉杂色。除无色和蓝色外,纯正明亮的绿色、黄绿色、黄色等锆石由于其具高折射率、高色散、强光泽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因锆石的颜色常常由热处理产生,故在颜色评价时特别要注意颜色的稳定性。
净度及透明度
市场上对锆石的净度要求相对较高,一般要求肉眼观察内部无瑕,宝石翻面交接处无磨损、破边现象。当包裹体、裂纹瑕疵越多,雾状浑浊感越强时,锆石价值越低。
重量
市场上锆石的重量一般在几分到10ct之间,同等质量下,重量越大的锆石越稀少,价值也越高。
切工
锆石的切工评价要考虑其切磨比例和切割方向。切割时要严格定向,让光轴尽量垂直台面,以避免双折射造成的双影模糊现象,尤其是蓝色结石,只有在平行于光轴方向时观察才最漂亮。若切磨比例适当、抛光好,锆石的光泽和火彩能充分展现出来。
鉴别
锆石具有高折射率、高双折射率、高密度、高色散及众多的吸收谱线等特征,可与其他宝石区别开。
与无色锆石相似的宝石
与无色锆石相似的宝石一般有钻石、合成立方氧化锆、钇铝石榴石(合成碳硅石YAG)、人造钆镓榴石(GGG)、人造钛酸锶等。无色锆石为高型锆石,具有很大的双折射率,可通过观察后刻面棱的重影将无色锆石与上述均质体宝石区分开。而合成碳硅石的密度只有3.22(±0.02) g/cm3,远远低于锆石,也可根据合成碳硅石无特征的吸收光谱与锆石分开。
与红色锆石相似的宝石
与红色锆石相似的宝石主要有红宝石、尖晶石、红色石榴石、碧玺、红色玻璃等。根据是否有双影现象,将红色锆石与上述均质体宝石区分开。同时,红宝石具有色带,尖晶石具有八面体负晶,红色玻璃具有气泡或旋涡纹,这些都是红色锆石不具有的。
与黄色一褐色锆石相似的宝石
与黄色一褐色锆石相似的宝石主要有榍石、硼铝镁石、人造金红石、金绿宝石、石榴石、YAG、GGG等。根据是否有双影现象,将石榴石、YAG、GGG等均质体宝石和双折射率较低的金绿宝石区别开。石的双折射率比锆石高,色散比锆石强,密度比锆石小,为3.52g/cm3,不具有锆石的特征吸收峰。硼铝镁石的密度为3.48(±0.02)g/cm3,折射率为1.668~1.707(+0.005,-0.003),双折射率为0.036~0.039,并具有493、475、463、452nm吸收线,可与锆石区分。人造金红石的密度为4.26(+0.03,-0.03) g/cm3,在蓝区430nm以下全吸收,与锆石的吸收光谱不同。
与绿色锆石相似的宝石
与绿色锆石相似的宝石主要有绿电气石、铬透辉石、橄榄石、绿色蓝宝石、翠榴石、YAG、GGG等。绿色锆石一般为低型锆石,不具有后刻面棱的双影。电气石具强多色性,双影明显,折射率、密度都比锆石低。透辉石的双折射率高,双影明显,折射率、密度都低于锆石,且具有Cr的吸收谱和505nm的吸收线。橄榄石也具有明显的双影,且折射率低于锆石,可在折射仪上准确测出。翠榴石为均质体,绿色锆石近于非晶质体,在光性上也许不能和绿色锆石区分开,且翠榴石的密度为3.84(+0.03)g/cm3,接近于低型锆石的密度,但翠榴石内部具有特征的马尾状包裹体。YAG、GGG为均质体,光性上与绿色锆石相似,不易区分。吸收光谱也有许多条,但绿色锆石具有典型的653.5nm的吸收线,在滤色镜下,YAG、CGG均呈鲜艳的红色,而绿色锆石在滤色镜下不变红。
人工优化
热处理
锆石主要用热处理来改变颜色和类型。无色、蓝色的锆石常是热处理产生的,也可产生红色、棕色、黄色等颜色。经热处理的锆石颜色稳定,只有少数遇光后会变化。热处理锆石仅显示653.5nm吸收光谱线。越南及泰国的浅红、红褐色锆石在还原条件下加热(达900~1000°C)时,可呈现出天蓝色、无色和金黄色,经热处理的蓝色锆石具有强二色性。在氧化条件下对锆石进行加热(达900°C),可产生金黄色、无色的锆石,有些样品可呈红色。
低型锆石加热至1450°C时能转变为高型锆石,还可以提高透明度和明亮程度。热处理引起的重结晶可产生纤维状微晶,形成猫眼石效应,同时经热处理的锆石表面或棱角处常容易发生碎裂和小破坑,且一般韧性变差。
辐照处理
无色的锆石经过辐照处理可变为深红、褐红、紫色、橘黄色,蓝色锆石辐照处理后可变成红——红褐色,但不稳定,在光照或加热时很快恢复原状,且不易检测。锆石的辐照处理与热处理结果是相反的逆变化过程。几乎所有经热处理得到的高型锆石改善品经辐照处理(X射线、Y射线、高能电子等)都可以恢复热处理前的颜色,甚至变深。
合成锆石
合成锆石首先由法国人于1890年合成成功。其化学组成为硅酸锆,常用水热法合成,还能溶于很多溶剂中,用钒或稀土元素致色,具有紫色至黄色的二色性。合成品的晶体太小,可合成3mm×2mm的紫色立方晶体,无法用于商业用途,仅有科学意义,故未能进入宝石市场。
市面上的立方氧化锆(苏联石,Cubic Zirconia)合成宝石,是1977年由苏联制造的类似锆石的人工宝石,其名称与大家所知的锆石重复,于是被误称为合成锆石或方晶锆石(Cubic Zircon)等,实际这两种结晶体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共同拥有锆(Zr)这个成分。
参考资料
锆石.中国科学院.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