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酥油

酥油

酥油,(英文名:Yak 黄油),(别名:酪苏、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等)是从牛乳中提取的传统奶制品。酥油在地域上可分为中国酥油和印度酥油,从颜色上则有黄、白之分,这是由于制作原料以及制作方式的不同而决定的。

中国古籍中所谓“酥” 即奶油。李时珍曰:“酥乃酪之浮面所成。”《臞仙神隐书》云:“造法,以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可见酥油为牛羊乳熬成之油也。不过,古时酥油及其他乳制品是皇室和贵族享用的珍品,国家设有专门机构生产御用乳品。宋朝就有“牛羊司乳酪院”,供造酥酪。后亦由中原地区传至日本。而印度酥油则是从水牛乳中获得的奶油,印度、巴基斯坦及中近东各国的气候条件恶劣,奶油在乳中极易与水离析,故只能使用脂肪部分,经过加热、过滤、冷却等工序制成。酥油常用于制作酥油茶、酥油饼等。在西藏自治区传统文化中,经常运用酥油来制作各种造像,以此作为各种大小仪式上的供品。

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酥油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e、钙、磷、钾等矿物质。

词源

酥油,藏语称玛,是从牛羊乳中提取的油脂,类似黄油。(英文名:Yak butter),(别名:奶油、酪苏、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印度最早叫出“印度酥油”这一名称,而阿拉伯地区称之为“Sem meh" ( 或Sanmah)。印度酥油已经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文化中使用了数千年。这个词来源于梵语,意思是“洒”。

历史沿革

中国酥油

酥油一词早在唐朝时便有记载,唐贞观年间的著名高僧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乌铩国》部分,对乌铩国(今新疆莎车县周边)的佛教传说进行描述时,就已经提到“宜以酥油灌注,令得滋润,然后鼓击,警悟定心。”将其作为宗教仪式的用品了。而中国古籍中所谓“酥” 即奶油。李时珍曰:“酥乃酪之浮面所成。”《臞仙神隐书》云:“造法,以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可见酥油为牛羊乳熬成之油也。不过,古时酥油及其他乳制品是皇室和贵族享用的珍品,国家设有专门机构生产御用乳品。宋朝就有“牛羊司乳酪院”,供造酥酪。宋代还有位智总东渡日本,传授乳业。其子福常(即善那)向第三十六代孝德天皇献酥,受封为“大和药使主”,被公认为日本乳业的元祖。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历来有养牛的习惯,群众喜欢喝鲜乳。在与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州接壤的半牧区,将鲜奶加工成酥油。明嘉靖及清康熙丁亥年间《河州志》在药类项下有记载。

甘肃草原中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乳品亦是民间的普通食品。特别是甘南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牧区,水草丰茂,牛羊肥壮。苏恭日:“酥乃酪作,性与酪异。然牛酥胜羊酥,野牦牛酥复胜家牛。”由于甘南、天祝酥油,以牦牛奶所制,品质较好,销往省内外市场,声誉颇高。而在牧区,牧民们则无不以酥油为食。在盛大节日,还以酥油点灯,油香暖夜。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印度酥油

印度酥油(Ghee)一直是印度菜的主食。酥油是为了防止黄油在温暖的天气里变质而创造的。南亚地区因为天气炎热,黄油缺乏冷藏会很快变质。高温加热后的酥油则可以室温下保存几个星期。除了烹调,它还被用于印度的替代医学体系阿育吠陀,在那里它被称为Ghrita。

印度酥油的本来意义是从水牛乳中获得的奶油,即无水奶油。后来多使用乳牛脂、山羊脂及羊脂。所以现在凡是动物乳经加热去除水分后所获得的奶油脂肪都叫作“印度酥油”。

印度酥油的价格很高,而且数量不足。1920年以后开始工业化生产印度酥油的代用品,植物油氢化技术的进步使之迅速发展,制品的物理性能及营养价值不亚于真正的印度酥油。这类植物性代用品被命名为“混合精炼氢化油( Vana-spati)”,其含意是"神的食物”。作为印度酥油的代用品,混合精炼氢化油恰似奶油的代用品人造奶油。实际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以前并不生产人造奶油,所以在世界人造奶油生产量统计中它们的产量系指混合精炼氢化油。但是,用纯植物性氢化油制成的制品,就其本质应该属于起酥油。

种类

颜色

酥油有黄、白两种。把鲜奶装进缸里发酵成酸奶,用杵杠搅万次左右,即从酸奶中分离出糊状的白酥油。将白酥油倒入锅中微火熬炼,水份蒸发,色泽呈微黄时即成黄酥油。藏区人民最喜食野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亦有黄白之分。

产地

根据产地的不同,酥油又分为藏族酥油、印度酥油。亦有甘肃酥油、内蒙酥油等品类。

工艺流程

传统酥油

传统的酥油制作是一个颇费体力的过程,妇女们将新鲜的奶汁倒入奶锅,在灶上加热。然后倒入酥油桶里,开始打酥油。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差不多需要半小时。这时牛奶中的油脂基本上与水分离,摇动酥油桶,上面便浮了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这就是酥油。

捞出酥油,在清水中将酥油里剩下的一点牛奶挤出去。冷却了的酥油装在牛肚子做成的袋子里可以长时间保存。酥油提取完后,剩下的液体还可以继续加热至沸腾后制作奶渣。制作酥油剩下的水在锅里沸腾,然后锅里就产生了固体奶渣。从烫烫的锅里揪一团奶渣,搓揉成团,然后拉成片,晾一会就可以吃了。

印度酥油

印度巴基斯坦及中近东各国的气候条件恶劣,奶油在乳中极易与水离析,故只能使用脂肪部分。巴基斯坦,印度最早叫出“印度酥油”这一名称,而阿拉伯地区称之为“Sem meh" ( 或Sanmah)。把奶油制成印度酥油是采用平底锅加热,其温度控制在120~130C之间;把经过过滤所得到的透明脂肪封入容器,冷却至30~40°C。要求冷却速度缓慢以获得理想的颗粒状组织。

成分与营养价值

营养成分

酥油的脂肪含量约为99%,蛋白质0.1%,糖类0.2%,水分0.7%。因为蛋白质和水分等含量很低,所以能耐久贮藏。酥油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e、钙、磷、钾等矿物质。

营养价值

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酥油能够增加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润滑结缔组织,增加灵活性,改善脑部功能和记忆力,并将草药的药性运送到全身的组织内。此外,酥油在牛奶提炼的过程中已去除了全部的乳蛋白,因此,它是乳糖不耐症者极好的替代乳品。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犏牛酥油能调理身体,黄牛、山羊酥油则凉息风热野牦牛绵羊酥油性热,能祛风寒。酥油还有调理肠胃的功效,对于大便干燥、便秘等病症有奇效。

酥油具有改善便秘、温胃健脾的功效。改善便秘:酥油具有油润性,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便秘。温胃健脾:酥油含脂肪等高热量营养物质,寒冷的时候食用可温暖身体,改善脾胃功能。酥油含有奶油酸,具有抗病毒和抗癌功效,同时也会提高体内抗病毒干扰素的浓度。

相关应用

烹饪应用

酥油常用于制作酥油茶、酥油饼等。

酥油茶:

花生、核桃、芝麻、火麻仁、瓜子仁炒香后放入豆浆机,取适量酥油放入豆浆机,将普洱茶水倒入豆浆机,用米糊功能键煮熟后加盐即可饮用。

香葱酥油饼:

开水烫面,和成面团醒1小时,分成大小合适的剂子,擀成薄片,抹上酥油、葱花和盐,卷成一团,再擀薄,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酥油花卷:

面粉、油、盐和面,将面取合适大小,擀成薄片,均匀的抹上酥油、葱花,卷成花卷,上锅蒸熟即可。

酥油饼:

温水和面,加酵母粉,发酵半小时以上,将发好的面擀成薄饼,上电饼铛煎熟,用刀把饼分成两层,将酥油块铺在中间,再热一下,把酥油融化后即可食用。

酥油奶酪蛋糕:

酥油、奶油奶酪白糖混合,加热融化,降温至70度,筛入低筋面粉,拌匀,温度至40度以下,加入蛋黄,拌匀,混合后入模具进烤箱,烤熟即可。

工业应用

酥油在藏族文化中既有广泛社会应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意义。在西藏自治区传统文化中,经常运用酥油来制作各种造像,以此作为各种大小仪式上的供品。运用它的方式不同于传统,记录酥油融化的过程和随之产生的形状变化。在此之中,材料本身往往创造出作品中万变的形象。

酥油除食用外,还常用酥油擦脸、擦头、软化皮革等。在佛事活动中用来点灯、制作酥油花等。

相关文化

打酥油茶、炸面食也要用酥油。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绳革条,在牧区,男女青年还用它擦脸,以保护皮肤,防晒抗寒。被誉为青海塔尔寺密宗“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工艺和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酥油花是一种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2024年2月,湟中区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塔尔寺酥油花灯节。酥油花是“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意事项

酥油一般人皆可食用,但因其脂肪含量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最好少食,以免摄取脂质过量,孕妇及肥胖者亦尽量少食或不食。

参考资料

印度酥油的功效与作用_跟黄油有什么区别?.贵阳新东方烹饪学院.2024-02-26

酥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3

酥油,吃过的人才懂!.中国西藏旅游.2024-02-22

酥油.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民政府.2024-02-22

酥油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024-02-22

大唐西域记.豆瓣读书.2024-03-01

藏乡的酥油茶.西藏新闻网.2024-02-29

青海湟中:皓月升起 酥油花开.人民资讯.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