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鞘岭

乌鞘岭

乌鞘岭(英文:Wushaoling),又名乌梢岭、乌稍岭、乌沙岭等,藏语名”哈香日”或“哈香聂阿”,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神仙路要冲,位于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甘肃省和青海省之间,西起雷公山、代乾山,同冷龙岭相连,东起毛毛山、老虎山,最终延伸至黄土高原,东西长约17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乌鞘岭广义上还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主峰海拔3562米,最高峰海拔4326米。

乌鞘岭的形成是古生代至新生代多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褶皱断层作用以及强烈的地质变形和侵蚀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素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驰名于世,山坡陡峻在45度以上,而乌鞘岭垭口则属于地势平缓的部分,岭南梁沟相间。乌鞘岭的气候类型为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春秋短暂,冬长夏无,年降水量约为400毫米。同时乌鞘岭还是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处于中原地区东部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处,东西南北气候各异,过渡分明。乌鞘岭地区已调查的植物共25科42属48种,以草原和山地植物为主,以早熟禾、金露梅、青海云杉为代表。在野生动物方面发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凤头蜂鹰红脚隼藏狐等。

西汉在乌鞘岭置武威郡后,乌鞘岭从此被纳入中国版图,此后的多个朝代被游牧民族占领,明代修筑长城后由中央管理,乌鞘岭地区的风景名胜汉、明长城以及安远安门两座古城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着手乌鞘岭基础设施的建设,乌鞘岭隧道的建成为此地的交通和贸易提供了极大便利。由于其东、南、西、北的气候不尽相同,乌鞘岭国家基准气候站也是重要的气象指标收集站。

命名

乌鞘岭在东晋时称洪池岭,明代称分水岭,清代称乌鞘岭、乌梢岭或乌稍岭,民国时称乌沙岭,新中国成立以后通称乌鞘岭。而在突厥语中“乌鞘”的意思是“和尚”。由于岭上曾存在过一座“韩湘子”庙,因此在藏语中乌鞘岭被称为“哈香日”意为和尚岭。

位置境域

乌鞘岭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44'~103°08',北纬37°11'~37°21'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角,属于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广义上还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狭义上西起雷公山、代乾山,同冷龙岭相连,东起毛毛山、老虎山,最终延伸至黄土高原,北面为安远小盆地,南面为金强河和抓喜秀龙草原。

乌鞘岭东西长约17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区中部,还是中国地势中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转换山脉,它的西南是第一级地势的青藏高原,西北是第二级地势的蒙古高原,而在它的东南是黄土高原,对于甘肃省而言,它还是全省的咽喉和节点,天然地划分了甘肃的南部和北部,以东不远便是省城兰州。

历史成因

古生代

祁连山脉地区在早生古代发生断裂,形成了一个类似山谷的地带,而其西部则向左错位,与塔里木盆地北部共同构造了“西域板块”上震旦纪的拗拉槽,在早古生代末,拗拉槽又经历了“祁连事件”,最终闭合,形成了祁连山;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迭纪,该地区经历多次海侵海退和褶皱断层,山地隆起,山间出现了如金强河盆地、松山盆地、安远盆地、寨子滩盆地等断陷盆地。

中生代

断陷盆地形成后,随着山地升降,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区的一些山前凹陷带堆积了海相或陆相沉积,形成了中生代煤系地层。中三叠纪世末的羌塘高原板块碰撞,引起了板内褶皱,但是并没有形成强烈的造山带;在中生代后期,河西构造系的龙首山青石岭隆起,带动武威市-洮河沉降带,由此形成了乌鞘岭山口,直到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燕山运动,原来的地层褶皱再褶皱,才使祁连山脉断块上升为高大的山脉。

新生代

第三纪,祁连山与天山、昆仑山一样进入了一个准平原、泛盆地的阶段,直到早更新世末期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北祁连山最终形成了一个造山带,这个过程是一种推覆造山,祁连山再度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山地继续上升,这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同步的,而包括乌鞘岭在内的北祁连山的形成主要在第四纪,受控于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陆陆碰撞,即乌鞘岭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北祁连山造山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北祁连山的一些山前断裂直到今天还在活动,天祝藏族自治县武威断裂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引起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理特征

气候

乌鞘岭是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同时处于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处,东西南北气候各异,过渡分明。以南以东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则盛行东南风,较为温和湿润。而乌鞘岭以北以西则是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以偏北风为主,气温变化大,日照强烈,夏季温凉干旱;冬季则寒冷干燥,多有风沙。总体而言,乌鞘岭1月最冷,在-12℃左右,7月最热,在12℃左右,气温年较差小,约为23.5℃,日较差大,约为10.5℃。春秋短暂,冬长夏无,冬季可长达312天,占一年的85.5%左右,春秋天加在一起的总数则仅为53天。

降水方面,乌鞘岭岭东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和400毫米之间,为农牧交错地带;岭西年降水量则低于200毫米。总体而言乌鞘岭年降水量约为4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下半年,7、8月份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的37%左右,除此之外乌鞘岭降水的年际差异较大,最多的年份可达555.2毫米,最少的年份只有231.3毫米。

地质

岩石地层

乌鞘岭地区地层复杂,沉积有中奥陶纪志留纪的灰色和绿色岩系。时至今日,乌鞘岭的岩石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时期形成的硬砂岩大理石,并伴有中基性火山岩,总体来说乌鞘岭地区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分布,变质岩包括片麻岩千枚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片岩等。乌鞘岭地层分布主要受到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其构造岩类多分布于各个断层的破裂带内,由碎裂岩和断层泥砾等组成,碎裂岩岩体酥脆,构造挤压痕迹明显,处于上盘的碎裂岩局部含水;断层角砾和断层泥见于断层主带,极易破碎,挤压紧密,一般不含水。除此之外,由于在各期的造山运动中岩浆的浸入喷溢,乌鞘岭岩石的变质现象也极为普遍,因此山地中还有许多浸入岩,如大块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

地质构造

乌鞘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地貌阶梯带附近,地处中国西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带,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乌鞘岭属于中国北部大陆及陆缘构造区祁连褶皱系,在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褶皱以及断裂构造发育后,其地质构造条件变得非常复杂,有多条近东西走向的区域性大断裂,切割深、延伸长、规模大,在山脊的志留系地层中还发育有很多次级断裂。除此之外,乌鞘岭还存在着大量的节理和节理密集带,长大节理和节理密集带可达上百条。

矿产资源

乌鞘岭地区能源矿产主要为煤炭,非金属矿产为石膏石灰岩等,金属矿产矿点较多,储量丰富,但除金、铁、铅锌矿部分开发利用外,受地质工作程度低的限制,大部分矿(化)点暂未开发利用。沙金在乌鞘岭分布较为广泛,山间谷地及河流区域均有不同品位的砂金贮存,而岩金的分布则与砂金的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乌鞘岭部分地区也存在着岩金。

地形地貌

乌鞘岭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地势陡峭,海拔全程在3500米以上,主峰海拔3562米,最高峰海拔4326米。而发育于雷公山和毛毛山之间的乌鞘岭垭口地势则相对平缓,海拔高程在3000米左右,最高峰为3162米,总体而言,乌鞘岭地区南北低,中间高,且均有土层覆盖。

乌鞘岭南部为较低高山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大,发育有很多次级沟谷,如石板沟、下雨岭沟、上雨岭沟等,大部分沟谷水量很小,有些甚至已经干涸;岭中地区则为高山区,山脊高程在3500米以上,总体近东西向分布,地表覆盖有腐植土,阴坡则有小灌木发育;乌鞘岭北部是低矮高山和黄土丘陵区,地形上部平缓,沟谷两侧的沟坡则较为陡峭,其间亦有沟谷发育,主要支沟有钻龙沟、大洪沟、窄洪沟等,沟中多有常年积水,水量相对较大。

乌鞘岭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构造作用影响,尤其是岭北发育有大量节理、裂隙,再加上长期地水流侵蚀、切割,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貌环境。

水文

乌鞘岭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该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0.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达2.494 亿立方米。区内地表径流补给来源为降水、冰雪融水和各类潜水为主,地表水径流深大体分布趋势为西北向东南递减,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及山区河(沟)谷潜水,地上水与地下水水质皆良好。流经乌鞘岭地区的河流主要有石羊河水系的古浪河和大靖河,黄河水系大通河和金强河,流向大致为西北-东南。

庄浪河

庄浪河为乌鞘岭地区的主要河流,属金强河的下流流域,藏语意为“野牛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东端的得尔山、抓卡尔山,流经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在兰州市西固区的河口村注入黄河。该河流径流主要来自天祝县境内的降水和冰雪融水,长约27.5千米,最宽处约30米,最窄宽约15米,上游位于抓喜秀龙镇,下游位于华藏寺镇,河谷宽阔、平直。庄浪河水流流态多为急流、河水清澈,海拔高、气压低、水温低、盐度较小,水生植物少。 庄浪河作为沿线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农牧业生态用水水源,自古以来,庄浪河就是通往河西走廊的天然通道,也是天祝县城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来源。

土壤

乌鞘岭地区的土壤主要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灰褐土、山地黑褐土和山地栗钙土,为典型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除了山地栗钙土外,其它土类的有机质含量均高达11%以上,并与海拔的升高成正比趋势,说明乌鞘岭地区土壤的养分含量高,而容重量小,疏松绵软,渗水、通气、耕性都比较好,现该地区土壤含水率较高(介于15.0%~61.8%之间,平均值为24.32%左右),干旱程度为适宜与偏湿等级的地区占比77.55%, 适合植被生长;土壤pH介于7.00~9.40之间,均值约为8.28,总体上呈弱碱性。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在乌鞘岭,草原和山地植被占据着主导地位,已调查的植物共25科42属48种,在草本植物中,早熟禾披碱草分布最广且分布得较为均匀,灌木则以金露梅为优势物种,而乌鞘岭以北多为由青海云杉组成的针叶纯林,这些植物主要分布于乌鞘岭北部的山地阴坡及其湿润处,在海拔2700米的地带山区植物种类最多,与之相比,河谷及低海拔的平缓地带受人类种植和放牧活动的影响,植被种类单一且覆盖面较小。

动物

乌鞘岭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所上升,有蓝马鸡东方狍红原鸡斑翅山鹑野牦牛等,优势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旗舰物种雪豹频繁出现。并发现了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除此还在乌鞘岭发现了新的物种,如凤头蜂鹰红脚隼藏狐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退匈奴,收复河西,并在乌鞘岭地区的险要处修筑了长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西汉置武威郡管辖乌鞘岭岭北地区(今乌鞘岭北属姑臧、张掖市、苍松三县),岭南则属金城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乌鞘岭地区先后从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北凉。南北朝时期先后从属于北魏西魏北周。到了唐朝,公元763年和764年,乌鞘岭岭南岭北先后被吐蕃占领,861年被唐朝收复。五代时期先后属后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封凉州六谷蕃部首领统治。

北宋时期,乌鞘岭地区隶属于西凉府,由六谷蕃部管辖,1036年西夏占领武威郡,岭北属甘肃监军司,岭南属卓罗和南监军司。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设路,岭北为西凉州,岭南则于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设庄浪县,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设永昌等处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此地事宜。

在明代,乌鞘岭属陕西行郡都指挥使司,岭北属凉州卫、岭南属庄浪卫,为了清理残余势力,又在此处修筑长城。在清代则属甘肃省凉州府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设庄浪茶马同知,管辖三县藏族部落。

1914年,庄浪茶马同知被撤,改设庄浪茶马理番委员。

1936年,红西路军第九军在古浪与当地军阀马步芳及其马家军战,我军首先抢占了乌鞘岭控制制高点,但随后遭到了敌军的猛烈强攻,坚守乌鞘岭的一个团终因寡不敌众,只能于夜间突围,并在河西走廊继续作战直到西安事变爆发。

1950年,新中国成立次年,乌鞘岭民兵连创建,协助武威专区武装工作队和人民解放军参加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剿匪战斗,曾获得“先进武装基干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民兵以劳养武先进单位”等称号,2002年,乌鞘岭民兵连被武威市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2002年乌鞘岭气象站建设成大气监测自动站,属国家基本气象站和一类监控气象台站。它位于大气700百帕的气压高度上,主要承担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集、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等任务。乌鞘岭气候站采集到的指标不仅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非常重要,其气象要素在国际上的交换也具有世界意义。

2020年12月乌鞘岭国际滑雪场开始试营业,现开放有雪圈道、初级道、中级道和高级道,同月在此举办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五届“相约乌鞘岭”冰雪嘉年华冰雪艺术节暨天祝县第三届冰雪运动会活动。

人口

截至2018年,祁连山脉乌鞘岭地区的常驻人口17.6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9‰, 总人口为23万人,人口密度 32.17人/平方千米,属于人口稀少区地区,城镇化率达到 38.79%。自2007年以来人口密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到2010年该地区的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可能为当地外出务工的人口增加导致,城镇化人口与城镇化率越来越高,表明该地区的人口压力在逐渐增长。

民族文化

乌鞘岭所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有藏、汉、土、回、 蒙古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1%,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1.7%。天祝藏族自称"华热哇",意思是英雄部落的人,可在史料中追溯到的渊源为公元七世纪的吐蕃,赛马会是天祝藏族的传统节会,同时也是祭鄂博的日子,参加赛马会的人和佛教信徒用松柏枝煨起大火桑,吹起白海螺,进行插箭活动,除赛马会外春节、藏历年、桑吉曼拉节(药师佛节)等也是天祝藏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交通运输

1952年10月,兰新铁路破土动工并着手修筑乌鞘岭隧道乌鞘岭站也随之开通运营,1953年,第一代乌鞘岭隧道投入建设,2003年,第二代乌鞘岭隧道开始建设,于2006年8月23日双线贯通,为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的重点控制工程,全长二十余千米,当时是亚洲第一长隧,隧道的穿越区内存在着大范围的复杂地形和一系列地质难题,不仅如此海拔高、工程规模大、难度大、工期紧,也是乌鞘岭隧道工程的主要特点,欧亚大陆通道上的 “瓶颈”制约自此被彻底打破。而新乌鞘岭隧道全长17.125千米,设计时速为250千米,是中国第一座利用既有斜井和通风的隧道,因为地质和水文条件非常复杂,新乌鞘岭隧道也被称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经济活动

祁连山脉乌鞘岭地区2018年生产总值49.9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贡献率分别为14.85%、42.31%、39.02%。第一产业以畜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煤炭生产、碳化硅生产、铁合金生产为主,第三产业为批发零售业、 餐饮业和旅游业。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两者在乌鞘岭地区的产业结构占主导地位。祁连山乌鞘岭地区目前处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期,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并大力开发旅游业,以打造“距内地最近的高原藏乡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旅游业综合收入提高。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再加上长期以来尖锐的农林牧矛盾,该地区的林草植被,尤其是灌木林地大面积破坏, 林线上移,林分质量下降,同时,由于气候逐渐变暖,草场普遍退化,牧草产量下降, 种类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乌鞘岭出现了“破坏—退化—流失—再退化—再流失”的恶性循环,林草植被调节径流、保持水土、抑制洪水的功能弱化。林草生产能力降低,水质恶化,该地区的防护功能逐步下降。目前祁连山脉乌鞘岭地区的大气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PM10和PM2.5。

环境保护

为了有效保护祁连山乌鞘岭段的生态环境,天祝藏族自治县政府出台禁止采挖中草药的规定,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推行草原休牧禁牧和草畜平衡;为了保护石羊河流域源头水源涵养林,积极响应武威市委实施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的决定,同时实施小流域治理、封山禁牧、双龙沟植被修复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还按照退、造、封、育、护相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思路,着力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祁连山脉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加。

风景名胜

汉、明长城

汉代霍去病将军率军出陇西县,击匈奴,收河西,在永登县(今永登县西北)以西修筑长城,经庄浪县河谷跨越乌鞘岭,长城之外为羌族居住,汉长城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可见的有三处,均为夯土板筑,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今天多已成为土埂。沿着乌鞘岭汉代长城还有有多处烽燧,但多处也倒塌了,现仅存一座。到了明代,政府为了抗击元朝的残余势力,再次在乌鞘岭修筑了新长城,因此在乌鞘岭上出现了两朝长城重叠的现象,这里也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乌鞘岭上的明长城马牙山的映衬下十分醒目,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远、安门古城

在乌鞘岭东西两边的山脚下,分别有两座古城,岭北为安远古城,岭南为安门古城。安门古城始建于汉代,依地形而建,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城门向南,紧靠汉长城边,其西边的河岸对面便是金强驿。紧靠长城设城意图在于守护长城军队的住所。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游子和使者,都需要在这里交验文书,才能通过。安门古城也成为了内地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安远古城则位于乌鞘岭北的安远镇,据《秦边纪略》记载,安远堡亦称打班堡,为凉州庄浪县的分界,四周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在这里设立军堡,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火台与安门城相呼应,也有防止入侵的军事考量,同时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提供安全保障。到了宋代,驻军于离安门古城10千米的马营城扎营,安远古城遂被废弃,元、明、清各朝均未启用。

斩龙壕

乌鞘岭地区有一条蜿蜒百里的壕沟,古人谓之“斩龙壕”,相传为刘基出谋划策,为斩断前朝龙脉而设置的,目前黑松驿乡白杨沟一个山梁上的壕沟保存得比较完好,深2、3米,宽4、5米,并有一侧堆土和砖瓦等遗物,学界推测斩龙壕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一方面可以阻止敌军骑兵的进攻,另一方面是两国的边界线,互不侵犯。斩龙壕与两座古城和长城互为依托,形成防御系统,千百年来用以防御敌寇入侵,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着安全保障。

相关文化

古代文人学者对于乌鞘岭的描述: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577卷记载:“乌鞘岭虽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砭骨”;

祁韵士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十年(1805)过乌鞘岭时记道:“度乌梢岭,峻甚,地气极寒”;

方士淦在《东归日记》写道:“唯过乌梢岭极高寒,山多岚障。”

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记:“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胜)寒。”

冯竣光《西行日记》有云:“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又五里登乌梢岭,岭为往来孔道,平旷易登陟。十里至山巅。”

《行都司志》:“岭北接古浪界,长二十里,盛夏风起,飞雪弥漫。今山上有土屋数。极目群山,迤逦相接,直趋关外。岭端积雪皓皓夺目,极西有大山特起,高耸天际,疑即雪山矣。五里下岭,十五里安远,有堡城,地居万山中,通一线之路。”

清代杨惟昶的一首《乌岭参天》,更是道尽了乌鞘岭的奇崛和伟岸。

参考资料

..2024-04-19

乌鞘岭.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2-27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乌鞘岭自然保护站2023年部门预算公开说明.甘肃省财政厅.2024-03-06

气候情况.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4-16

矿产资源.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06

「探客行动」乌鞘岭 | 丝路水分乌鞘岭.今日头条.2024-03-08

乌鞘岭的过往时光.铁路文艺.2024-03-03

地质地貌.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07

..2024-04-16

围绕乌鞘岭转一圈:认识中国的最短旅行.中国国家地理.2024-05-16

..2024-04-16

【大美甘肃】“鸟中大熊猫”黑鹳“打卡”乌鞘岭.新华网甘肃频道.2024-03-03

乌鞘岭——横亘在河西走廊东端的一座天然关隘.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3-03

他们把问天答卷写在3045米的乌鞘岭上.中国气象局.2024-02-27

..2024-04-16

..2024-04-19

..2024-04-19

环境资源 土壤.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08

..2024-03-31

..2024-04-16

回忆红九军在河西走廊的艰苦历程.陕西省图书馆.2024-03-12

【历史档案 · 精神光芒】乌鞘岭民兵连.澎湃新闻.2024-03-12

冬季滑雪就来天祝乌鞘岭国际滑雪场.澎湃新闻.2024-03-12

2023年武威统计年鉴.武威市人民政府.2024-04-16

天祝藏族.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4-19

藏族民俗.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4-19

探访新乌鞘岭隧道: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河西走廊上挖隧道,究竟有多难?.中国新闻网.2024-02-27

精心呵护美丽家园——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综述.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