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凉
南凉(397年~414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割据政权,以乐都、西平、姑臧为首都。南凉共历3主,计18年。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乌孤拒绝吕光册封,在隆安元年(397年)正月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史称南凉。南凉建国后,东、北、西面,分别是西秦、后凉、北凉。隆安三年(399年)六月,秃发乌孤去世,他的弟弟秃发利鹿孤继位,并加强与北凉合作、后秦交好。北凉分裂后,南凉北方变为北凉和西凉。元兴元年(402),利鹿孤病死,秃发傉檀继位,并打压北凉,接管了凉周五郡之地,将南凉政权推向极盛时期。义熙二年(406年),秃发檀因想要夺得整个河拢,且与后秦交恶,遭遇“阳武之败”和“边梁之乱”,南凉开始进入衰败期。义熙三年(407年),秃发傉檀分别败给大夏、北凉,并受到西秦威胁。义熙九年(413年),南凉还剩乐都、西平二郡,以及晋兴、广武等部分地区,次年失去乐都、西诸城,脱发傉檀决定投降西秦,但却被杀害,从此南凉灭亡。
秃发乌孤继立的时候,他致力于农桑生产,建立与邻近部族友好关系。秃发利鹿孤继位后在乌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农业政策的改革。建和二年,利鹿孤采取了安国将军“宜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我则习战法以诛未宾”的政策。此外,秃发利鹿孤时期,推崇儒学,兴办教育,为南凉政权的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人才,有利于其政治文化的发展。
历史沿革
迁徙
秃发鲜卑为拓跋鲜卑的一支,始祖与北魏同源。秃发匹孤时率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亦称河西鲜卑。220年(曹魏黄初元年),诘汾卒,次子元皇帝拓跋力微因母为“天女”,有神异,故得立为首领。而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仅分得部分部众。由于争夺牧场等1原因,约于219至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河套平原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游牧。
内附
256至263年间(甘露元年至景元四年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脱发等部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省中部那及甘肃省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主要游牧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即大致东起今甘肃省崆峒区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反晋
秃发鲜卑自迁入雍、凉后,曹魏及晋朝统治者以其与羌、胡相似,设“护羌校尉”监领之,各部仍自有部帅。但鲜卑等往往被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缴纳赋税,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西晋初,终于爆发了以秃发树机能为首的西北诸民族反晋斗争。
269年(泰始五年),西晋为了镇压因灾荒而引起的骚乱,设置天水市,派遣“勇而无谋,强于自用”的胡烈担任秦州刺史,以镇抚河陇鲜卑。但胡烈一上任,即采取高压手段,致“失羌戎之和”,成为爆发反晋斗争的导火线。秃发树机能为寿阗孙,寿阗卒后,继统其部众,活动于安定、陇西县一带,史称其“壮果多谋略”。
270年(六年)六月起事后,率众击杀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今甘肃省皋兰县东北黄河北岸),又拒击尚书石鉴进讨之师。陇右、河西其他诸民族纷纷响应。271年(七年),联合北地胡攻兰州市,击杀武威郡刺史牵弘于青山(今环县西),后又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今山丹县南)。及275年(泰始末至咸宁市元年),秃发鲜卑的势力由凉州金城郡(治榆中县,今甘肃省榆中县西北黄河南岸)西北更向西发展。高昌国以东的一些鲜卑部落也起而反抗晋朝统治。
279年(咸宁五年),秃发树机能攻破凉州,占据主要城镇,阻断西晋与河西之交通,西晋朝廷大震,遣威武知府马隆统军攻之。树机能部碎跋韩、且万能等率众万余落归降,马隆又“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是年十二月,隆遣归降的率善戎设骨能等与树机能大战,树机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杀,秃发部复投降西晋。
建立
秃发树机能反晋斗争虽然失败,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资质散。数传至秀发乌孤立,采取养民务农的经济政策,在政治上礼俊贤,修政刑,对外“循结邻好”,不事争战。十余年间,秃发部在后凉东南广武一带势力渐盛。394年(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后凉昌光“遣使署为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次年,破乙弗、折掘等部,筑廉川堡(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以居之,又陆续征服意云鲜卑等部。河西一带汉族豪门士族如广武人赵振等纷纷投奔乌孤,充当谋士,吕光见其日益壮大,遣使拜他为“广武郡公”。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昌光即天王位,改国号为大凉,遣使拜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谢绝封爵。次年,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秃发乌孤,年号太初,建立政权,以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傉檀为车骑将军。继而治兵广武,攻取兰州市,败吕光将军窦苟在街亭(今永登县乌鞘岭)。398年(太初二年),乘后凉衰弱,郭广黁、杨轨反吕姓之机,取得洪池岭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地,改称武威王。
399年(三年),徙都乐都区(今海东市乐都区),专力经营河湟地区,并以利鹿孤镇安夷(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南),傉檀镇西平(治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叔素渥镇湟河(今化隆县南),族人分镇各地,又量才叙用汉、夷各族豪门及“杰俊之士”,使南凉政权得以逐渐完善和巩固。是年(399)八月,乌孤因酒醉坠马受伤死,弟利鹿孤即凉州王位,迁都西平,并遣记室监鞠梁明聘段业,进一步加强与北凉联盟,以对付后凉,南凉开始兴盛。次年正月,改元建和,遣傉檀败后凉兵在三堆(今大通河南),并进围其首都。
灭亡
401年(建和二年),秃发利鹿孤改称河西王。同年三月,败后凉吕隆军,徙2000余户而还。后又遣兵攻北凉临松,虏6000余户、沮渠蒙逊遣质请和,始还所掠,召军返。十二月,南凉攻围后凉姑臧,又攻昌松郡,执后凉知府孟祎。402年(建和三年)三月,秃发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更号为凉王,迁都乐都,改元弘昌,史称南凉。十月,傉檀攻后凉姑臧。十二月,后秦姚兴拜傉檀为车骑将军、广武公。
404年(弘昌三年),因后秦势盛,秃发傉檀去除年号,向后秦称臣。406年(弘始八年),秃发傉檀用贿赂的手段从后秦手中得到了河西重镇武威郡城,随后迁都姑臧。期间,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同年,秃发檀因想要夺得整个河拢,且与后秦交恶,遭遇“阳武之败”和“边梁之乱”,南凉开始进入衰败期。407年,秃发傉檀分别败给西夏、北凉,并受到西秦威胁。408年(弘始十年),傉檀击败后秦军,复称凉王,改元嘉平,置百官。
410年(嘉平三年),由于北凉沮渠蒙逊的不断进攻,秃发傉檀放弃姑臧,再次迁到乐都。413年,南凉还剩乐都、西平二郡,以及晋兴、广武等部分地区。414年(嘉平七年),南凉连年不收,上下饥窘,傉檀率军西击乙弗鲜卑,留太子武台(虎台遗址)守乐都。西秦乞伏炽磐乘机袭取乐都,俘武台等及百姓万余迁于枹罕镇(今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傉檀降西秦,年终被毒死,南凉亡。
疆域政区
疆域变迁
南凉太初元年(397),秃发乌孤居于廉川堡,自称西平王。太初三年(399),南凉先后徙治乐都、西平。建和元年(400),秃发利鹿孤即位。弘昌元年(402),秃发傉檀即位,称凉王,迁于乐都。弘始六年(404),去年号,用后秦年号。弘始八年(406),姚兴以傉檀为武威郡刺史,南凉迁都姑臧。嘉平元年(408),傉檀复称凉王。嘉平三年(410),南凉自姑臧迁回乐都。嘉平七年(414),西秦来伐,南凉亡。
行政区域
司隶部(408-410)
南凉嘉平元年(408),置司隶部,治姑臧,领凉州、武兴、番禾、昌松四郡。至南凉嘉平三年(410),司隶部领郡不变。
凉州(399—414)
南凉太初三年(399),置凉州,治西都,领西平、乐都、晋兴、湟河、浇河、三河六郡。南凉建和元年(400),广武郡自后凉来属。南凉弘昌元年(402),武威郡改治乐都,昌松郡自后凉来属。其后,置邯川护军、湟川护军,属凉州。南凉弘昌二年(403),昌松郡入后秦。南凉弘始八年(406),武威、武兴、番禾、仓松四郡自后秦来属,凉州改治姑臧;其后,改仓松郡为昌松郡。南凉嘉平元年(408),以凉州、武兴、番禾、昌松四郡属司隶部,凉州当改治乐都。南凉嘉平五年(412),三河郡入西秦。南凉嘉平六年(413),湟河郡和湟川护军入北凉。至南凉嘉平七年(414),凉州领西平、乐都、晋兴、浇河、广武五郡和邯川护军。
人口
秃发利鹿孤时期,安国将军鍮勿仑认为应该多掳掠一些晋人来到南凉,然后劝他们种地,而南凉本土的人重点训练军事。在南凉与北凉、后凉的诸次战争中,秃发利鹿孤掠夺和迁徙了大量的人口。秃发利鹿孤还采取了一定的侨置安民政策,兴建了一些安置晋人或其他徙来人员的城市,如小晋兴城的修建。
内政
秃发乌孤积极进行政权建设,模仿汉制,内设台省,外置郡县,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广泛招揽各方面人才。为此,他“署弟利鹿孤为骠骑将军、西平公,镇安夷,傉檀为车骑大将军、广武公,镇西平。以杨轨为太子宾客。金石生、时连珍,四夷之豪俊;阴训、郭幸,西州之德望;杨统、杨贞、卫殷、麴丞明、郭黄、郭奋、史嵩、鹿嵩,文武之秀杰;梁昶、韩疋、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幸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形成了以秃发皇后为核心,以投附于他的河西士人和诸夷酋豪为骨干的统治集团,为进一步“廓清西夏”,“坐定姑臧”奠定了基础。
秃发利鹿孤迁都西平后,进一步完善统治机构,“私置百官自丞相以下”。次年,又下令“二千石长吏清高有惠化者,皆封亭侯、关内侯”。用以笼络河西大姓及酋豪,稳定内部统治。
外交
早在乌孤时,南凉就根据当时河西的形势,确立了结盟北凉、修好西秦、联合打击后凉的外交方针。乌孤即位之初,就派记室监麴梁明出使张掖市,受到北凉王段业的热情接待。
秃发利鹿孤在外交上延续了其兄秃发乌孤的外交政策,他继位之初,便派麴丞明出使北凉,向段业解释了南凉实行兄终弟及制的原因,表达了南凉与北凉继续交好关系的愿望。但是,他在结好北凉的同时却得罪了西秦。400年,后秦姚兴派姚硕德率兵五万,自陇西县进攻西秦,并击败西秦主力,乞伏干归只带几百名骑兵投奔秃发利鹿孤。乞伏乾归逃入南凉,秃发利鹿孤虽然没有趁机落井下石杀死乞伏乾归,但也摆下重兵防止乞伏乾归逃跑,这样乞伏乾归又怕又恨。后来乞伏乾归成功逃脱。西秦开始蚕食南凉土地,为南凉日后灭国埋下伏笔。
经济
秃发乌孤继立的时候,他致力于农桑生产。
秃发乌孤时期的政策为南凉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秃发利鹿孤又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养民务农。秃发利鹿孤继位后在乌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农业政策的改革。建和二年,利鹿孤采取了安国将军“宜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我则习战法以诛未宾”的政策。将从事农业的晋人(即汉族)安置在城市内外,监督他们进行农业生产,仿汉制,建立赋税的征收政策,以务农所获以供国家之用。而脱发部人则专从事征战。
第二,增加农业劳动力。“由于鲜卑部男子人人习战,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奇缺,徙民则成为南凉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这使得‘专以徙民为务’成为南凉统治的重要特点。”为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十六国时期的各君主都采取了掳掠和迁徙人口的方式,乌孤时期实行这一政策,秃发利鹿孤即位后亦继续实行。在南凉与北凉、后凉的诸次战争中,秃发利鹿孤掠夺和迁徙了大量的人口。但与秃发乌孤不同的是,秃发利鹿孤时期采取了一定的侨置安民政策,兴建了一些安置晋人或其他徙来人员的城市,如小晋兴城的修建。安国将军亦曾建议秃发利鹿孤“宜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这一政策使大量被安置的徙民成为南凉国内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对南凉的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推行屯田。屯田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农业发展形势,魏晋以来,屯田政策在各个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运用。十六国时期,为了满足军事战争的需求,都曾学习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秃发利鹿孤时期的南凉境内同样也采取屯田的方式来发展农业。
秃发利鹿孤的这一系列农业发展的措施,对南凉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效的。虽未能使南凉从根本上富强起来,但短时间内,南凉所在的河湟地区农业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军事
为了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增强南凉的军事实力。秃发利鹿孤在军事上推行了一些改革。秃发利鹿孤的军事改革主要分为军农分离政策的实行和完善军事领导两个方面。
第一,实行军农分离的政策。所谓军农分离,就是将脱发鲜卑族与其他徙民分开。以秃发鲜卑专门从事军事作战,作为国家士兵的主要来源。而徙民如晋人等非秃发鲜卑人,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缴纳绢赋,为南凉的军事战争提供保障。军农分离即安国将军鍮勿論所倡导的“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我则习战法以诛未宾”的政策。这一政策使得南凉可用于战争的士兵数量大大增加,并在军农分离的政策下,得以保持长期稳定。在南凉建和年间,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一次出兵就是五千、二万骑,在仅据有河湟数郡之地的南凉国内,能征调如此数量的军队,可见,秃发部国人,基本上变成了兵士;而到傉檀时期,南凉仅骑兵即达五万。秃发傉檀将以兵伐沮渠蒙逊时就曾说:“吾以轻骑五万伐之,蒙逊若以骑兵距战,则众寡不敌,兼步而来,则舒疾不同。”由此可见,南凉土兵的增加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正是军农分离政策实施的结果。而到了南凉后期,军队中才逐渐增加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人。
第二,完善军事领导,建立以秃发鲜卑王族为核心的军事战争体系。通过强化以秃发鲜卑为主的军事作战体系,秃发利鹿孤逐步建立起以秃发鲜卑上层为主导的军事领导制度。399年,秃发利鹿孤以其弟僻檀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武威郡牧、录尚书事。以其弟傉檀“都督中外诸军事”,节制南凉的内外军队,牢牢将军事核心权力掌握在秃发鲜卑的王室手中。后又以秃发皇后王族分镇各地,以叔父素渥镇湟河、若留镇浇河,从弟替引镇岭南、洛回镇廉川,从叔吐若真镇浩门等,内可能有任知府者。
实施军农分离政策,以脱发鲜卑族专门从事军事作战,而徙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使南凉耕战目标更为明确,保证了南凉具有稳定的土兵来源。秃发利鹿孤在位时期和秃发傉檀早期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政策的实行。
文化
秃发乌孤建立南凉政权后,秃发鲜卑部原有的部落组织开始解体。虽然秃发皇后统治中仍以秃发鲜卑的上层为主导,但部分汉族人士已经开始进入南凉的政权体系中,汉族的文化和习俗对南凉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利鹿孤时期,更是对汉文化大加推崇,使南凉走向鼎盛。”秃发利鹿孤在文化上面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崇儒兴学”,即推崇儒学,兴办教育。前凉张轨以兴教立学治理武威郡,开启了五凉地区崇儒兴学的先声。张轨以后,南凉、西凉、北凉也根据自身国情和政治需求,将崇儒兴学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建和二年(401年),秃发利鹿孤采取了史暠“宜建学校,开痒序,选耆德硕儒谈迁胄子”的建议。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学校教育制度的恢复和发展。为南凉政权的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人才,有利于其政治文化的发展。
客观上,秃发利鹿孤教育改革的措施,并不能在短期内提高秃发鲜卑部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也比不上其他政权的政策,如前秦、后秦等国实行的勤于劝学、选派儒生、教授生徒等办法。但作为崇儒兴学的重要政策,也是秃发利鹿孤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南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秃发皇后吸收汉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政策的实施表明了南凉对儒学和汉文化的态度,对汉族儒士有着一定的吸引力,部分汉族土族也得以参与到南凉的政权当中,如傉檀取姑臧后,就有大批汉族氏族阴训、郭倖、杨统、杨贞、卫殷、郭黄、郭奋、鹿嵩等人进入南凉政权。在南凉政权之中,汉族豪门和俊杰之士见于记载的就达六十三人。它说明南凉秃发氏对汉族豪族和俊杰之士的网罗面之广,其政权和政治制度的汉化程度之深。大批汉族及汉化人士的进入,对南凉政权的发展具有积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