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凉

北凉

北凉政权(公元397年—公元460年),五胡十六国之一,由汉人段业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首领沮渠蒙逊建立。历五代十国君主,国六十四年。

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五月,后凉建康知府段业被当时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首领沮渠蒙逊和沮渠男成推举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武威郡牧、建康公,建号神玺,初创北凉。段业于神玺三年(公元399年)二月称“凉王”,并改元天玺。天玺三年(公元401年)五月,沮渠蒙逊发动兵变,攻破张掖市,杀段业,段氏北凉统治结束,沮渠氏北凉开始。沮渠蒙逊仍称凉州牧,改元永安,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定都姑臧,称河西王,凉州牧。义和三年(公元433年)沮渠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建平三年(公元439年)九月拓跋焘率北魏军团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沮渠牧犍弟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国重新建国“大凉”,建平六年(公元442年)四月,沮渠无讳乘鄯善国内乱之机占领了善,被南宋封为西域戎己校尉武威郡刺史、河西王。承平二年(公元444年)沮渠无讳病故,弟弟沮渠安周继任。承平十八年(公元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杀,北凉灭亡。

北凉迫后凉、攻南凉、灭西凉、驱西秦,用近三十年统一河西,控制西域,开拓辽阔的疆域,为北魏的“大统一”战略奠定了基础;对河西、高昌的统治,是汉、晋、前凉前秦、后凉等中原和地方割据政权对其统治的交替和继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中原保持紧密地联系;北凉习文言文、推儒学,大力发展农业,推行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利用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经贸,促进了西北经济的发展;北凉五王崇佛弘法,佛教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昌国大凉政权是北凉的延续,揭开高昌“从郡到国”的历史新纪元,行政区划建置为其后高昌国所沿用;西迁高昌的大量移民,带来了先进文化、制度和技术,对开发和建设边疆起到促进作用。

国号

北凉政权位于河西地区,首都定于今张掖市武威市一带。东汉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属于武威郡刺史部,因此,这一历史时期中存在的河西地区的割据政权,都被灌以“凉”的称谓,史称“五凉”,包括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北凉因在后凉北面,所以被称为“北凉”。

以北凉代称该政权,始于《晋书·地理志》。

历史

段业北凉时期

段业立国

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卢水胡沮渠氏沮渠罗仇沮渠曲粥跟随吕光的儿子去征讨河南王乞伏干归大败,吕光归咎于二人并将二人杀害。二人侄子沮渠蒙逊以次为借口,聚集宗姻诸部,起兵反抗后凉。先斩杀后凉中田护军马、临松令井祥,后聚众万余,屯据金山。沮渠蒙逊的从兄晋昌将军沮渠男成闻之响应,杀后凉酒泉市知府滕,进而进攻建康。后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五月,沮渠男成派遣使者劝诱建康太守段业,段业最终同意了沮渠男成的请求。沮渠蒙逊与沮渠男成推段业大都督、龙骧大将军、武威郡牧、建康公,改元“神玺”。段业任命沮渠蒙逊为镇西将军、张掖市太守,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委以军国之任,段氏北凉开始运行。

段氏北凉覆灭

北凉天玺二年(公元400年),段业斩杀索嗣,西凉分立。同年十一月,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叛归西凉。北凉有沮渠蒙逊、马权、沮渠男成,段业有意让门下侍郎马权代蒙逊为张掖太守,但是沮渠蒙逊利用段业优柔寡断、信馋爱的性格,唆使他杀了马权。随后,沮渠蒙逊建议辅国将军沮渠男成废段业取而代之,沮渠男成忠君守信拒绝了。蒙逊又施计谋,邀沮渠男成同祭兰门山,同时向段业告密,沮渠男成要谋反,段业相信了谎言,不听沮渠男成辩驳杀了他。随后沮渠蒙逊以段业杀沮渠男成为借口起兵,得到镇军臧莫孩支持,羌胡多起兵响应。此时的段业已无将可用,于是把囚禁己久的汉族官员田昂赦免,让他和武卫梁中庸等人对抗沮渠蒙逊,最后二人反而投奔沮渠蒙逊。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五月,沮渠蒙逊攻破张掖市俘虏段业杀了他,段氏北凉覆灭。

沮渠氏北凉时期

沮渠蒙逊时期

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五月,沮渠蒙逊破张掖、杀段业后,被梁中庸、房、田昂等人推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武威郡牧、张掖公,沮渠蒙逊大赦其境内。因其仍称凉州牧,改元永安,因此亦有人以此时为北凉立国之时。沮渠蒙逊继立北凉,团结周边的汉、羌、氐、鲜卑等族,用近三十年的时间,攻后凉、拔南凉、歼西凉、定都姑臧,实现了真正地统一河西。

夹迫后凉

沮渠蒙逊统治北凉初期,主要威胁是后凉。后凉龙飞四年(公元399年),吕光去世后吕氏诸兄弟争权夺位,后凉势力逐衰,西凉国力渐盛,沮渠蒙逊审时度势,采取“西守东进”,主攻后凉的战略,于北凉永安三年(公元403年)二月,与南凉秃发氏联合攻后凉。北凉永安四年(公元404年)三月,后凉面对沮渠氏北凉和南凉的夹击,向关后秦请降,后凉覆灭。

攻破南凉

后凉灭亡后,南凉用称臣纳贡之术从后秦手中获得河西的代理权,占有原后凉的领地迁都姑臧(今甘肃武威),与北凉接壤,自此,北凉和南凉边境冲突、战事不断。永安八年(公元408年),沮渠蒙逊与秃发檀在均石(今甘肃张掖市东)大战,大败南凉,沮渠蒙逊乘胜攻西郡于日勒(今永昌县西),南凉西郡知府杨统投降。永安十年(公元410年),沮渠蒙逊再次讨伐南凉大胜,同年三月,沮渠氏北凉与南凉进行了至关重要的战役,即穷泉(今永昌县境)大战。溽檀亲率五万大军征伐沮渠蒙逊,在穷泉大败,只身逃回姑臧。蒙逊乘胜进攻姑臧,南凉献质求和,自此南凉元气大伤,迁都乐都区(今青海乐都县),势力逐渐衰弱。蒙逊于永安十一年(公元411年)攻破姑臧,并与次年迁都姑臧,改元玄始,自称河西王。玄始三年(公元414年),西秦攻克南凉都城乐都,南凉投降西秦,南凉灭亡。

歼灭西凉,统一河西

南凉灭亡后,南、北凉对峙的局面结束,沮渠蒙逊调转矛头直指与之接壤的西凉。玄始九年(公元420年)七月,沮渠蒙逊用声东击西之计策,与西凉于怀城(今甘肃张掖市境)开战,李歆大败,后双方又在寥泉开战,这次李为蒙逊所杀。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三月,李恂投降自杀,沮渠蒙逊兼并了西凉,统一了河西,使高昌国重新纳入北凉统治之下。沮渠蒙逊南征北战三十年时间,统一河西,除兰州市(今甘肃兰州)仍为吐谷浑所据外,基本上覆盖武威郡全境,辖有西安郡、张掖郡、西郡、祁连郡等二十四郡,同时控制西域诸国。

驱逐西秦

北凉真兴六年(公元424年),西秦攻打北凉,临松郡(今甘肃肃南东南)陷落,沮渠蒙逊从弟沮渠成都被擒。北凉承阳二年(公元426年),西秦攻打西安(今甘肃张掖东南)失败,转攻番禾(今永昌县),蒙逊联合大夏一起回攻西秦,西秦节节败退。北凉承玄元年(公元428年),蒙逊攻下西秦西平,又攻打乐都,次年,又开始征讨西秦,迫使西秦迁都保定连(今甘肃临夏东南)。承玄三年(公元430年),西秦被北凉所迫,投靠北魏,北魏将属于大夏的平凉市(今甘肃平凉)、安定(今甘肃泾川)两地封给西秦,因此,西秦于北凉义和元年(公元431年)被大夏所灭。

和亲北魏

沮渠蒙逊从继位起,便遣使北魏称臣朝贡,发展友好关系。除了入贡、遣子“入待”之外,还实行的和亲政策。义和三年(公元433年)沮渠蒙逊将女儿兴平公主嫁于魏国和亲,还未实施,沮渠蒙逊就因病去世。沮渠牧犍继承父亲遗意,将妹妹兴平公主送到北魏,兴平公主被封为右昭仪。后北魏将武威公主嫁于沮渠牧犍为后,沮渠牧犍献上五百匹马,百斤黄金来感谢,魏国赐封沮渠牧犍母亲为河西国太后,武威公主在北凉称为王后,在北魏称为公主。

沮渠牧犍时期

北凉义和三年(公元433年)四月,沮渠蒙逊病卒,沮渠姓北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沮渠牧健非长非嫡,众人因世子沮渠菩提年幼,无法执掌北凉,推举时任敦煌市知府的沮渠牧健为世子,继任河西王位,改年为永和元年。

丢失高昌

沮渠牧犍继承其父沮渠蒙逊创立的基业,一如既往地守卫疆土,发展和周边各国的关系,随着柔然的强大,北凉缘禾四年(公元435年)十月,柔然扶持阚爽为高昌太守,把北凉挤出了高昌和西域,沮渠氏北凉逐渐式微。

投降北魏

北凉建平三年(公元439年)九月,北魏攻破北凉都城姑臧,沮渠牧健投降,北凉在河西的统治结束。北魏将沮渠牧健宗族、官吏及武威郡民三万于迁徙到平城。初期北魏对牧健还以礼相待,牧健在北魏度过了八年。北魏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沮渠牧犍被人告发赐死。

发展北凉文化

沮渠牧健崇信佛法,喜好文学,他执政时期在河西开窟、造寺、造塔、译经、写经,聚集了大批凉州仕人修史、撰文,整理出大批的凉州本土典籍、史著,凉州的儒学和教育得到发展。

高昌北凉时期

沮渠无讳时期

挽救北凉

北魏破姑臧俘沮渠牧犍后,沮渠无讳不屈服于魏,组织沮渠姓家族有序撤退敦煌市得以休整,使涣散的沮渠氏余众得以重新凝聚,沮渠无讳起到了指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他力挽狂澜领导族众对抗北魏,挽救了北凉。

组织西迁

北凉建平四年(公元440年),沮渠无讳攻陷酒泉市,次年,被北魏封为“酒泉王”,在位仅四个月。建平六年(公元442年)四月,沮渠无讳又一次在关键时刻做出重大决定,弃敦煌,渡流沙西迁,这次西行动是由沮渠无讳精心组织、预先谋划、合理安排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建立高昌北凉

公元442年八月,沮渠无讳高昌城驱逐太守阚爽,重新立足高昌。次年,沮渠无讳建立大凉政权,亦称为“高昌国北凉”,此政权是河西北凉政权的延续,也是卢水胡沮渠氏对高昌统治的继续。大凉承平二年(公元444年)六月,沮渠无讳病卒,在位不到三年。

沮渠安周时期

沮渠无讳临终之时,并未直接将王位传于沮渠安周,而是传位于沮渠乾寿。沮渠安周有夺权继位之嫌,迫使沮渠乾寿带领家户投奔车师前国,经车伊洛遣送北魏。

统一吐鲁番

沮渠安周在位时期,大力发展与刘宋的藩属关系,向刘宋称臣奉表,得到刘宋册封河西王。承平八年(公元450年),沮渠安周乘车伊洛随北魏出征之际,引柔然兵攻下交河城,统一吐鲁番盆地,结束了吐鲁番盆地内两个政权的交战纷争。

调整区划建署

沮渠安周调整高昌行政建置,由北凉统治时期的一郡五县,改为三郡(高昌郡、交河郡、田地郡)八县(高昌县、交河县、田地县、高宁县、白艽县、横截县、酒泉县、威神县)。

促进宗教繁荣

高昌国大凉政权的人口、地理位置、交通优势、农业经济等因素给佛教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沮渠安周作为凉王身体力行大力弘扬佛法,兴建王家寺院、译经、写经,给高昌佛教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在这种崇佛氛围下,高昌造寺、开窟大兴。这一形势也对其后阚氏高昌国、氏高昌国的佛教产生巨大的影响。

开启高昌国制历史

大凉政权是高昌郡时期和高昌国时期的分水岭,从此高昌结束了郡的历史,开启了国的时代。大凉政权的体制、行政建置、政治和军事制度、文化宗教等,为此后的阚氏高昌、麹氏高昌国所继承延用。

疆域

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使得每个政权的疆域范围并不固定。段氏北凉时期,疆域最盛时辖有建康、临松、西郡、酒泉等十二郡,统治地域大部分在武威郡、河西之地,并控制高昌郡,涉足西域。沮渠氏北凉时期,沮渠蒙逊用近三十年时间,南征北战,统一河西,除金城(今甘肃兰州)仍为吐谷浑所据外,基本上覆盖凉州全境,辖有西安郡、张掖郡、西郡、祁连郡等二十四郡,同时控制西域诸国;沮渠牧健继位河西王后,柔然崛起,其统治势力进入西域,缘禾四年(公元435年),北凉撤出高昌,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建平三年(公元439年),北魏大军攻克北凉都城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原北凉统辖的大部疆域尽归北魏,河西地区仅存酒泉和敦煌市两郡。建平五年(公元441),沮渠无讳回敦煌镇压反叛的沮渠唐儿,沮渠安周守酒泉,北魏乘虚攻下酒泉。建平六年(公元442年)四月,沮渠无讳被迫从敦煌西迁,同年,先占鄯善后攻高昌国。承平八年(公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增置交河郡、田地郡,加上原有的高昌郡,是为三郡。后对所辖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设三郡八县,即高昌郡、田地郡、交河郡、高昌县、田地县、交河县、横截县、白芳县、高宁县、威神县、酒泉县。承平十八年(公元460年),大凉政权为柔然所灭。

人口

鼎盛时期人口

北凉的人口数字在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录,只能依据疆域的变化推算大概。北凉建国之初,拥建康、临松两郡,最鼎盛时期,占据河西除金城郡以外其他24郡,据《晋书·地理志上》所载,河西在晋时大约三万零七百户,按照每户五人计算,大概十五万人左右。但是随着中原战争爆发,晋末开始,河西地区成为关中人避难的场所,大量移民进入河西,建平三年(公元439年),北魏占领北凉都城姑臧时,城内户口有20余万,后杂人投降的也有数十万,可见北凉当时的人口可能近100万。

灭国时人口

建平三年(公元439年)北凉亡国时,敦煌郡酒泉郡,据《晋书·地理志上》所载,共一万零七百户,一户五人,大概五万多人。

内政

广纳人才

沮渠蒙逊立国之初,河西各政权分立,沮渠蒙逊认识到政治人才、军事人才、文化人才对北凉政治统治的重要性,遂下令招纳人才,招致梁中庸、房晷、田昂、张、谢正礼等大量贤士前来投奔。沮渠蒙逊对下属和降将也是宽怀大度、以德服人。永安二年(公元402年),西郡太守梁中庸背叛蒙逊而奔西凉李,沮渠蒙逊并未加罪于他,而是宽厚大度地把梁中庸的妻儿送于酒泉市。北凉永安八年(公元408年),沮渠蒙逊进攻被南凉占据的西郡,俘获西郡知府杨统,蒙逊任杨统为右长史。北凉永安十年(公元410年),张掖市太守苟呼勒投奔西凉,不久苟呼勒又回归北凉,沮渠蒙逊不但没有惩罚苟呼勒,反而待遇如初。即使在灭西凉之后,沮渠蒙逊仍任用西凉旧臣。沮渠蒙逊在用人上不计前嫌,无论是南凉,还是西凉,原意归附者,皆“礼而用之”。

整顿吏治

沮渠蒙逊任命征南将军姚艾和尚书左丞房晷负责制定朝堂之制。北凉此朝堂之制,运行十日,就使百官政风改进。赵向群指出,蒙逊下令撰定朝堂之制,申修官吏考绩和黜涉制度,一方面反映出北凉政治的封建化程度高于其余诸凉政权,另一方面又推动北凉政治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昌明,更加有力。沮渠蒙逊对于侵害百姓、作威作福的官员,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严惩不待,从内部根源上杜绝了违法乱纪行为。在北凉攻破西凉都城酒泉后,沮渠蒙逊率领大军进入酒泉,更是“禁侵掠,士民安堵”。北凉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得到河西百姓的拥护,保障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沮渠蒙逊在河西的统治,更有利于北凉统一河西。

移民高昌

建平六年(公元442年)四月,在北魏的逼迫下,沮渠无讳敦煌市率万余家西迁,北凉王族宫室和敦煌的张姓、宋氏、索氏,甚至中原的夏侯氏等这些汉族作为河西的主体民族都随之前往,并且还有随从的家眷。沮渠无讳西迁高昌国,还有部分僧徒跟随,高僧释法进即是这批西迁僧徒中的一员,还有僧徒附属、隐户。同时,因为五凉时期的河西频繁出现战乱,河西地区的部分民众也随之移民高昌。

外交

段氏北凉期间

对后凉进攻并防御

段氏北凉是从后凉分立的,段氏北对后凉的军事政策是进攻与防御。北凉神玺二年(公元398年),攻后凉西郡,擒后凉西郡太守吕纯,使得西郡、晋昌郡、敦煌郡并入段氏北凉的版图。段氏北凉也把防御作为既定国策。北凉神玺二年(公元398年),吕光吕纂讨伐段业,吕大败后段业筑西安城,以臧莫孩为太守,用于防守后凉。

与南凉结盟

为牵制打击后凉,段业北凉与秃发氏南凉结盟。双方至少进行过二次交通。第一次交通在天玺元年(公元399年)四月。第二次交通在同年八月乌孤弟利鹿孤继位以后,即遣使麹梁明交聘于段业。段氏北凉与南凉从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到秃发傳檀历经三代国主,结盟友好政策一如既往。

与西凉分立

段氏北凉安西将军、敦煌市知府李翯,因段业信索嗣谗言遭罢免,帅兵迎击前来接替自己的索嗣,索嗣大败。李翯痛恨索嗣,上表段业请求诛杀索嗣,段业杀了索嗣后派使者向李翯道歉并给他加官升职。这助长了李翯独立的决心,西凉正式从段氏北凉分立,割据了敦煌、高昌国,把握着丝绸之路的交通、经济命脉。

沮渠氏北凉时期

称臣并受封于南朝刘宋

沮渠氏北凉从沮渠蒙逊沮渠无讳,一直都把发展与刘宋的关系视为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这段时间沮渠氏北凉与刘宋的关系是藩属关系。持关系源于玄始十年(公元421年)蒙逊上表请封,得到刘宋的承认,确立沮渠蒙逊在河西合法的统治地位,随后,沮渠氏北凉与刘宋保持三年一贡,未曾间断,二者之间是一种很明显的藩属关系。

称臣并受封于后秦

沮渠蒙逊统治时期北凉与后秦的关系一直良好。永安二年(公元402年),蒙逊派使者称臣于后秦,永安四年(公元404年),齐难率兵攻北凉,蒙逊让其弟弟为人质,给齐难献宝货,双方结盟,蒙逊俯首称臣于后秦,得后秦的承认和封号,获得了后秦对其管理河西的授权。

称臣并结盟于大夏

北凉玄始四年(公元415年)北凉与大夏结盟。当时大夏在和后秦、南凉西秦交战,主要对手是后秦。沮渠氏北凉也和南凉、西秦交战,二者有共同的利益和进攻目标,结盟使得二者能互相协防,沮渠蒙逊主攻河西战场,赫连勃勃主攻后秦,二者都可避免腹背受敌。大夏真兴年间,沮渠蒙逊曾用夏的年号,曾向夏称臣。

称臣并受封于北魏

北凉永安元年(公元401年),沮渠蒙逊遣使北魏朝贡,发展友好关系;后蒙逊占领武威郡后开始向北魏频遣使朝贡;北凉承阳二年(公元426年)十二月,拓跋焘拓跋焘进攻西夏,围攻统万城遗址,进而攻占长安,沮渠蒙逊称臣于北魏。北凉义和元年(公元431年)九月,北魏国主拓跋焘册封沮渠蒙逊为河西王。后因沮渠蒙逊拒绝魏主征用昙无谶并杀了昙无谶,二者关系开始恶化。

称臣并受封于东晋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五月。东晋派使臣通络蒙逊,蒙逊上表称东晋“皇帝”,自称“臣”,并原意为其效劳,充当前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晋灭后秦姚泓后,派遣使者册封蒙逊为武威郡刺史

与柔然相互利用

柔然与沮渠姓北凉接壤,位于北凉北部,是沮渠氏的防御对象之一。沮渠蒙逊时期,北凉与柔然一役,北凉世子沮渠政德战死,二者结下怨仇;沮渠牧犍时期,柔然扶持阚爽政权自立高昌国知府迫使沮渠氏北凉统治退出高昌。沮渠牧犍不得不发展和柔然的友好关系,柔然也在北魏大军兵临姑臧时,应沮渠牧健之邀,出兵北魏,结果败北。沮渠牧健夹在柔然和北魏之间左右逢源,借柔然之力来抗衡北魏,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沮渠安周时期,柔然出兵助沮渠安周灭车师前国,破交河城,二者有合作,后于大凉承平十八年(公元460年)出师杀了沮渠安周灭大凉。

与吐谷浑同盟

北凉地接吐谷浑,二者的共同利益使沮渠姓北凉与吐谷浑建立了稳固的同盟关系。沮渠蒙逊时期,吐谷浑与北凉都奉南梁为中朝正朔,旨在取得境内汉民的拥戴。两国协力对付南凉,后又联兵剪灭西秦、赫连夏,一直合作密切;沮渠牧犍继位后,把与吐谷浑交好的关系继承了下来,面对北魏的强大攻势,沮渠牧健曾深交吐谷浑联合抗北魏;武威郡陷落,沮渠牧健降魏后,沮渠安周出逃吐谷浑,危难之际,吐谷浑收留沮渠安周。沮渠无讳携家口万余户西迀之时,吐谷浑不仅成功地牵制住了北魏奚眷对沮渠无讳的围攻,也掩护沮渠无讳从敦煌市撤退西迁,得以使沮渠无讳部众渡流沙,转战鄯善。

与西域诸国的通商

北凉缘禾四年(公元435年),沮渠牧健撤出高昌国,对西域的统治在衰退,但是与西域及中亚诸国的交通、经贸关系并未中断,沮渠北凉与西域诸国还保持着经济贸易关系。

与江南交往

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统治时期,高昌和江南不仅有官府的使命往来以及僧徒行踪,也还有普通人较长期的交通。偏安高昌的沮渠氏大凉政权,并没有因为北魏切断交通线,而完全断绝与江南、内地的交往。

经济

农畜业

农作物

“沮渠氏北凉政权,自沮渠蒙逊立国之初就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治国之本,他励精图治发展农业,不仅使饱受战争疾苦的河西百姓尽快得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且更大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北凉时期的粮食作物常见的有糜、麦、粟、米等。糜、麦是北凉高昌百姓的主食;经济作物有桑、苜、棉花、芝麻和瓜果等。北凉地区大面积种植“桑”,在货币以纺织品为本位制的北凉时期,绢、锦等都可以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官府和百姓广泛种植、收获苜蓿来供养牲畜的养殖。很多人家也种植芝麻和林果作物、蔬菜,常见的有葡萄、瓜、枣、苋炙等。据《宋书·氐胡大且渠蒙逊传》记载,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沮渠蒙逊拿出三十万粮食去赎兴国,三十万斛谷物在战乱频繁的十六国时期也是屈指可数的,这当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着力发展农业是分不开的。

水利灌溉

北凉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在大兴水利。北凉的基层部队在生产条件适合的地方,实行军屯、建造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来发展农业,保障供给。北凉利用河西走廊祁连山脉西域中部的天山山,将两大山脉融合的雪水引入灌区发展农业。同时,北凉还在高昌郡府及属县抽调官吏,任“行水”一职,在集中用水之前,分赴各县,修通水渠。

畜牧业

五北政权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充马、牛、羊、骆驼等牲畜的放牧和养殖。据《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附子牧健传》记载,沮渠牧犍武威公主时,献马五百匹,黄金五百斤。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九月,北魏破姑臧灭北凉后,除了迁徙武威郡民户三万余家至京师(平城)外,永昌王健获沮渠牧健牛马畜产二十余万。

手工业

北凉的冶铸业、酿酒业、蚕桑业以及纺织业等手工业比较发达。北凉不仅掌握了采矿、冶铜技术,而且冶铸业也很发达,已经能够冶炼黄金和白银,铸造的“凉造新泉”铜钱在一定范围内流通过;北凉时期已经可以经过压榨、过滤、发酵等三道工序制作葡萄酒;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桑业也在北凉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北凉的纺织品有绢、毯、丝、绵、白叠、布、锦(丘慈锦、白地锦、紫地锦)等种类,北凉不仅能纺织普通的织物,而且在纺织技艺和编织花型己体现出很高的水平,其纺织业的发达程度从宋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二月,西秦立万载为太子,沮渠蒙逊送“戎1千匹”一事上就可以看见。

商业

北凉时期的经贸活动兴盛,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商邑重镇交易繁荣。沮渠蒙逊统一河西、控制西域,把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完全囊括在北凉的版图之内,丝路重镇武威郡张掖市酒泉市敦煌市高昌国也在北凉的统治之下,自此,北凉控制了“商路”丝绸之路的要道和重镇,控制着河西的商路、商旅,掌控着西北与西域的经贸往来。商业形式丰富,有借贷、买卖、租赁、雇用等方式,交易商品多样,有谷物、奴婢、丝、蚕桑、房屋、马具、土地、葡萄园等等。民间交易与官方交易并存,支付多以毯子、等纺织品来代替货币。

货币

北凉的商业贸易以纺织品为货币进行支付,絹、毯、丝、绵、锦(丘慈锦)等都可以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北凉也曾铸造过“凉造新泉”铜钱,“凉造新泉”铜钱在武威市武威郡)发现多枚,西安市发现一枚,此钱在一定范围内流通过。

军事

统一河西

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五月,沮渠蒙逊破张掖、杀段业后,被梁中庸、房晷、田昂等人推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沮渠蒙逊大赦其境内,改元永安。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沮渠蒙逊迁都姑臧,据有后凉的辖地,并称河西王,改年号为“玄始”。沮渠蒙逊继立北凉,团结周边的汉、羌、氐、鲜卑等族,用近三十年的时间,攻后凉、拔南凉、歼凉州、定都姑臧,实现了真正地统一河西。沮渠蒙逊用近三十年时间,南征北战,统一河西,除金城(今甘肃兰州)仍为吐谷浑所据外,基本上覆盖凉州全境,辖有西安郡、张掖郡、西郡、祁连郡等二十四郡,同时控制西域诸国,使高昌国重新纳入北凉统治之下。

逼迫西秦

北凉承阳二年(公元426年),沮渠蒙逊联合大夏一起攻打西秦,西秦丢失领土、损兵折将、节节败退。北凉承玄元年(公元428年),蒙逊攻下西秦的西平,又去攻打乐都。承玄二年(公元429年),沮渠蒙逊又开始征西秦,迫使秦王迁都保定连(今甘肃临夏东南),西秦被北凉所逼迫,选择投靠北魏,后导致西秦被大夏灭亡。

征服周边

沮渠蒙逊在统一河西的过程中,也征服了周边的民族部落。河西走廊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匈奴、小月氏、氐、羌、汉、卢水胡、鲜卑等民族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沮渠姓起兵反抗后凉,先后获得各部落及诸胡的推服。

北凉西迁

建平五年(公元441年)十月,酒泉市再次被北魏攻陷,沮渠无讳退守敦煌市的同时,也在谋求退路。同年十一月,沮渠无讳先遣其弟安周攻打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于次年四月,无讳才弃敦煌,率余众渡流沙西迁至鄯善与高昌。

灭车师前国

承平六年(公元448年),北魏攻焉耆,北魏下诏唐和车伊洛随征,留守交河城的只有车伊洛之子车歇,沮渠安周趁机进攻交河城,承平八年(公元450年),沮渠安周攻下交河郡,灭车师前国。

文化

推崇儒学

沮渠蒙逊信儒、奉儒,熟识儒家经传熟识,通晓儒学典故,是一位高度汉化的卢水胡民族首领。据《宋书·氐胡大且渠蒙逊传》记载,北凉遣使刘宋,请《周易》及子集和《搜神记》。在沮渠蒙逊大力倡行中原文化的氛围之下,北凉“儒学”大振,儒家学术经典在北凉时期深入民间,相当普及。

创建北凉文学

北凉统一了河西,也把河西文化继承了下来,大批河西的文人、史家被重用,河西地方文化、官修史书、天文历法得到发展,出现了与北凉佛教媲美的北凉文学。据《宋书·氐胡大且渠蒙逊传》记载,沮渠姓进献刘宋书籍凡二十种,合一百五十四卷,涉及儒学、政治、文学、文字、地理、历史、历法等多个方面,有记载的有《十三州志》《敦煌实录》《凉书》等文献。

宗教

佛教在北凉统治者的大力倡行之下,曾在北凉统辖的河西、高昌国等地区得以弘扬传承。北凉进行了包括写经、译经、开窟造寺、造祠立碑、造塔等弘扬佛法活动。北凉的上层统治者、贵族与民众供养佛教经典以蔚然成风;沮渠氏在河西多处开窟造寺,哪怕沮渠安周西迁高昌,也在高昌周边开窟造寺;北凉酒泉石塔和敦煌石塔,是沮渠牧犍在任时期的产物;高昌在北凉时期成为佛经的翻译中心,聚集着一批从事译经活动的高僧,多部经卷在高昌翻译完成,或经高昌流传河西。佛教从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后在河西或中原融合了中原特色、本土化,又经河西走廊又向西域传播即“回传”,大凉政权把“大乘佛教”的知治世思想和“弥勒佛”信仰传入高昌国,佛教在沮渠氏北凉的大力支持下,上至王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信佛、供佛、礼佛、兴建佛寺,佛教大兴。

君王年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