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又名《归藏易》《地易》《商易》《殷易》,相传为《周易》以前的古占卜书,与《周易》《连山》并称为“三易”,相传为黄帝所作,又一说为神农所作。“归藏”意为归纳、收藏,郑玄《周礼注》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
《归藏》主要是由卦画、卦名、卦辞三部分组成,以坤卦为首,一共具有六十四卦,桓谭在《新论》提出《归藏》有四千三百字。其中,卦辞主体部分来自商代神话传说或史传中的神秘部分,绝大部分与先秦古籍《山海经》《周易》等相为表里。汉代王允、郑玄提出《归藏》为殷易,唐朝孔颖达认为《归藏》并非殷易。直到现代,对《归藏》是否为殷易依然存在争议。
《归藏》其古本在两周、宋国、秦国都有保存和流传,并附益了一些内容。流传到汉代后,《归藏》因未取得经学地位,少有世人研习,逐渐散失。《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等皆记载《归藏》有十三卷,至宋代散佚,只保存了《初经》《齐母》《本》三篇。及至清代,马国翰从古籍记载中,搜罗佚文,辑出《归藏》七篇,分别为《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此外,1993年3月于湖北省江陵市荆州镇(现荆州市郢城镇)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800余枚的易类秦简,与马国翰《归藏》辑本内容相符,整理者名为《归藏》。
书名释义
《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坤表示地,万物以土地为生养的根基,最后又回到地中去,有收藏、归纳之意,故名为《归藏》。如郑玄在《周礼注》中指出:“《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贾公彦在《周礼疏》中提出:“《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者,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作者考据
黄帝
根据《山海经》记载,黄帝得到河图,商人因之叫作《归藏》。姚信提出,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为《归藏》。南宋王应麟在《汉艺文志考证》引用姚信的说法,提出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叫作归藏。据《世谱》记载,黄帝,也被称为归藏氏。西晋医学家皇甫谧同样指出,殷人因黄帝为《归藏》。杜子春提出,《归藏》是黄帝而作。《玉海》引《山海经》的记载,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为归藏。宋代家铉翁提出“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神农
据三皇太古书《三坟》中记载,天皇伏羲氏根据《山坟》写作的“易”称之为《连山》,人皇神农根据《气坟》写作的“易”称之为《归藏》,地皇黄帝根据《形坟》写作的“易”称之为《坤乾》。
历史流传
由周至汉
《归藏》之名最早见载于《周官》。《周礼·春官》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除此之外的先秦典籍并没有称引《归藏》。关于《归藏》在两汉时期的流传情况,文献记载也比较模糊。《汉书·艺文志》并没有记载《归藏》一书,只有东汉桓谭在《新论》提出《归藏》藏于太卜,且《归藏》有四千三百字。此外,汉代郑玄在注《礼记》时提到,孔子路过宋所得到的“坤乾”是“殷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宋代欧阳修提出,夏、商之易于周代末世已丢失。汉初虽有《归藏》,但是已经不是古经了。
两晋至隋唐
晋代以前,没有文献称引过《归藏》。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汲冢出书”,称引《归藏》的情况逐渐增多。据《隋志》记载,《归藏》在汉初已丢失,按晋代的《中经》才有了新的《归藏》。据《晋书》记载,《中经》是荀勖为汲冢书编的目录。荀在编著《中经》时没有使用《易繇阴阳卦》等篇名,而是为其命名为《归藏》。《归藏》从此之后,便复见于史志著录。晋人干宝在《周礼注》中提到“初乾、初奭、初艮、初兑、初、初离、初厘、初”是《归藏》易。晋朝郭璞注《山海经》时也引用很多《归藏》的说法来。随后的阮孝绪评论《归藏》,提出《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同一时期的刘勰也认为,“《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死十日,常娥奔月。”在隋唐时期,《归藏》有同为十三卷的两种注本。《隋志》记载《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旧唐志》也提到“《归藏》十三卷,殷易,司马注”。《新唐志》也同样记载“司马膺注《归藏》十三卷”。
宋代
到了宋代,《归藏》又逐渐散佚,《宋志》仅存“薛贞注《归藏》三卷”。欧阳修提到:“汉初虽有《归藏》,已非古经。今书三篇,莫可究矣。”《中兴书目》说明了存世三篇的篇名即《初经》《齐母》《本蓍》三篇,且内容缺失混乱,无法释义。郑樵也提到,《归藏》在隋朝有薛贞注释的十三卷。现在仅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
清代
宋代以后《归藏》彻底亡佚,连仅存的三篇也丢失了,直至清代出现了多种《归藏》的辑本。由王谟《汉魏遗书钞》、王朝琛《十三经拾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洪颐煊《经典集林》、朱彝尊《经义考》、管庭芬《一瓻笔存》与观类道人《闰竹居丛书》等都辑有《归藏》。马国翰在朱彝尊《经义考》所辑版本《归藏》的基础上,作了校补,收入其所著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
近现代
1993年3月于湖北省江陵市荆州镇(现荆州市郢城镇)王家台15号秦公一号大墓,出土了800余枚的易类秦简,总字数计约4000余字,与马国翰《归藏》辑本内容相符,整理者名为《归藏》。
版本
现在,《归藏》文本存在两种形态,一是辑佚而来的传世文本,包括南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清代朱彝尊《经义考》、洪颐煊《经典集林·归藏》、王谟《汉魏遗书钞》,以《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搜集较为全面。二是出土的秦简《归藏》,为现代考古发现的唯一抄本,展现了其原始面貌,证明其非伪书。
辑佚而来的传世文本
在清人所辑的几种《归藏》中,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最为详备。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马国翰在朱彝尊《经义考》基础上增补了部分漏辑的佚文,并将其编为七篇,即《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筮》。
马国翰所辑《初经》篇有两种来源,一为晋人干宝《周礼注》,二是宋人李过《西溪易说》与元代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所辑《六十四卦》皆来自李过《西溪易说》,其卦序与今本的《周易》大致相同;所辑《十二辟卦》本自明代徐善《四易》。王宁先生提出内容不可信,马国翰将其作为一篇列入《归藏》,是一时失察;马国翰谓所辑《齐母经》《郑母经》两篇,是把佚文作为卦爻辞分列于下,之后还特别列出不明隶属的数条“遗爻”作为附录。马氏所辑七条《郑母经》佚文,全部见于秦简《易占》,“遗爻”也有六条相合。所辑《齐母经》,只有邢昺《尔雅》疏一条;所辑《本著篇》三条佚文都来自于东晋张华的《博物志》。
王家台秦简《易占》中的《归藏》
秦简《归藏》于1993年出土于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十五号墓秦墓。据荆州市博物馆报告:“简竹简出于棺内足端,由于棺盖塌,且棺内早年积水淤泥,故竹简保存情况较差,原貌已遭破坏。因数量多,难于统计,统编为M155:7。竹简大都沉积于棺内足端的棺底板上,被淤泥和木盒所压,出土时有少部分竹简散乱在稀泥中,且多已残断。下部的竹简保存较完整,大部分竹简上残存编绳,分上、中、下三道将竹简编缀成册。清理时,编缀的绳索已腐,顺序多已散乱,出土竹简分三层。
出土的竹简经初步整理,数量达800余支(编号1-813)。竹简宽约0.7厘米-1.1厘米,整简的长度分为两种规格,一种长45厘米,另一种长23厘米。竹简呈黄褐色,简文墨书秦隶,均书写于篾黄一面,字迹大部分可以释读,主要内容为效律、日书和易占。”
经统计,这部“易占”共计394支竹简,编号者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总字数达4000餘字。去掉重复的卦名、卦画,共计有不同的卦名53个,实际卦画54种,皆以“一”表示阳爻,以“∧”或“/\”表示阴爻。经专家,如李家浩等考证,这批“易占”即失传已久的“三易”之一的《归藏》,又因大量文字与传世的辑佚本《郑母经》一篇吻合,部分研究者,如廖名春等将其确定为先秦抄本《归藏·郑母经》。
“易占”的体例都均以易卦开头,随后是卦名及解说之辞。卦画都是以“一”表示阳爻,以“六’或“八’表示阴爻。可辨别的卦画约五十余个,其中有部分重复的卦画和卦名,所见卦名大多与今本《易》之卦名相同,如同人、旅、兑、师等。也有部分卦名与今本《易》不同。如‘离’简作‘丽’颐’简作‘臣’等。解说之辞与今本《易》的象、爻辞都不相同,多采用古史中的占筮之例。其中涉及的古史人物有黄帝、炎帝、周穆王、姬繄扈、姬发、夸王、羿等,还有羿射日、武王伐殷之事。
王家台秦简《归藏》形制,其竹简有上、中、下三道编绳。竹简呈黄褐色,简文墨书秦隶,均书写于篾黄一面。体例均以易卦开头,随后是卦名及解说之辞。
内容概要
《归藏》主要是由卦名、卦画、卦辞三部分组成,以纯坤为首,一共具有六十四卦。其中,卦辞主体部分来自商代神话传说或史传中的神秘部分,绝大部分与先秦古籍《山海经》《周易》等相为表里。按照马国翰辑本,《归藏》共七篇,即《初经》《六十四卦》《启筮》《本蓍》《齐母》《郑母》。
卦名
马国翰所辑的《六十四卦》都是根据李过的《西溪易说》提出的,这六十四卦如下图:
其中前六十卦,从乾卦到马徒,是辑自宋朝李过的《西溪易说》,后四卦是马国翰增补的,现代学者王宁在《\u003c归藏\u003e挂名辨析》一文中提出,马国翰增补的后四卦靠不住,并提出《归藏》六十四卦所缺的后四卦为大壮、益、临、随。
《归藏》卦名有三十四卦与今本《周易》全同,即乾、屯、蒙、讼、师、比、履、泰、否、同人、大有、大过、颐、困、井、革、鼎、旅、丰、小过、观、萃、复、节、蹇、恒、巽、兑、离、晋、渐、归妹、未济、大壮。另有十九卦与今本《周易》略异,其卦名用字与《周易》相较,重音声而轻形义。《归藏》的卦序,从乾至大有与今本《周易》一样,以下却不同,是按照综卦的规律对列的。
卦画
马国翰整理的六十四卦,只有卦名而没有卦画,只有王家台秦简《归藏》有卦画,其卦画皆以“一”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可辨别的卦画五十余个,其中有部分重复。其中卦画完整者有如下图:
其中,卦画残有如下图:
卦辞
卦辞主体部分来自商代中国神话或史传中的神秘部分,绝大部分与先秦古籍《山海经》《周易》等相为表里。
部族战争神话
辑佚本《归藏》及秦简《归藏》辑录5条关于黄帝、炎帝(赤帝)、少昊、蚩尤等部族战争的神话传说。马辑本收录了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县之野之事,从秦简来看,辑佚本黄神、炎神即黄帝、炎帝,黄、炎之战即涿鹿之战,又名阪泉之战。《归藏》中还记载了蚩尤向赤帝(炎帝)卜问铸造"五兵”,打算讨伐"空桑”少昊氏,因此引发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归藏·启筮篇》记载了黄帝与炎帝联手杀蚩尤之事。
嫦娥与殷商“月母”神话
嫦娥奔月的神话出自《归藏》,来自商代月母神话。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常羲”即娥、恒我,“生月十有二”,即殷商历法每年十二月的神话来源。《归藏》卜辞中占卜“娥”是否有害,与月全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嫦娥奔月神话将月亮神话与部族祖先以及阴历十二月结合起来。
羲和日母与商代十日神话
《归藏·启筮篇》保存了日母羲和神话,提到羲和主日月,出入以为晦明。在商代神话中,十日都是羲和的儿子,羲和这位太阳母亲在甘渊为十日洗浴。马辑本《归藏·郑母经》中提到羿善射,毕十日。羿射十日神话与商代十日神话密切相关。商代将先祖分别划分在十个太阳的名下,并在相应的日子接受祭祀,商人祖先与太阳之间存在一种图腾认同关系。而"后羿射日”将十个太阳射落了九个,隐含商朝为周人灭亡以后,一个太阳的信仰取代了十个太阳的信仰而成了正统信仰。
洪水神话与大舜故事
《归藏·启筮篇》记载“帝尧降二女为湘妃”,其中"二女”即传说中娥皇、女英,娥皇即日母羲和。马辑本《归藏·郑母经》提到,舜卜筮得文可以上天成为神仙,请有黄和龙神两人占卦,被说为不吉利。大舜在位时期正是洪水时代,于是大舜命治水。马辑本《归藏》也提到,当初鲧为堵洪水而求筮,由明朝作占得到的结果是不吉利,意思是开始还可以,结局不好。后来,鲧以息石、息壤来填洪水,治水果然失败,后被帝舜诛杀。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于是帝命"剖之以吴刃”,生下大禹,最后大禹治水成功。
夏启享神
《归藏·启筮篇》收录夏启享神神话,文中记载了夏启为卜筮祭神到大陵登上钧台,由皋陶作占。又记载夏启祭神于晋地的大土丘上,修造了台,在河的南边。在马辑本《归藏·郑母经》中,又提到夏启卜筮,得到的筮辞为“乘坐花尾榛鸡飞上天”,夏启把此筮文交给皋陶来占卜。
夏桀、商汤、伊尹传说
《归藏》保存了夏末殷初夏桀、商汤、伊尹一些传说故事。王明钦《王家台秦简概述》第20卦,“大过。曰:昔者口小臣卜逃唐而枚占中=虺=占之曰:不吉。过其门,言者口。”“小臣”前阙字为“殷”或“商”。“唐”即商汤,据《吕氏春秋·尊师》记载,小臣意思是伊尹。
主要篇目
马国翰辑本《归藏》仅存《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筮》等七篇内容。《初经》主要是说明八卦的原始卦象与卦义;《六十四卦》主要是说明六十四卦的卦名;《启筮篇》共13条,其中的11条都是商代神话传说或史传中的内容,剩余2条,主要写享神之事;《本蓍篇》内容主要是说筮策的优劣以及筮仪;共三条佚文,三条讲的都是用蓍草进行筮占的方法与注意事项;马国翰所辑《十二辟卦》来自明代徐善《四易》,即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未逐、申否、酉观、戌剥、亥坤;马国翰所辑《齐母经》,只有邢昺《尔雅》疏一条;马氏所辑七条《郑母经》佚文,全部见于秦简《易占》,记叙了夏启享神、舜筮登天为神、武王伐纣、鲧治洪水,桀筮伐唐等卜筮之事,又提到了后羿射日。
风格特征
《归藏》在文本形式方面,只有卦辞,没有爻辞,其诠释空间受限。卦辞的行文又较为程式化,单一化。在思想内容方面,《归藏》卦辞运用了“托神言事”的叙述方式,单纯讲述占卜一事,只有“吉”或“不吉”两种结果。卦辞内容过于单调刻板,缺乏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文本形式的特征
有卦无爻的文本形式
《归藏》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卦无爻”。《归藏》每一卦都是由六爻组成,只有卦辞,却没有爻辞。《归藏》的这一形式特征使其诠释空间大大受限。一方面,《归藏》只有六十四条卦辞,有限的字数、有限的内容,限制了《归藏》的诠释发挥。另一方面,《归藏》缺乏爻位支撑,仅凭单调的卦名、卦辞,不能发展出类似《周易》的爻位理论,也不为历代易学家所重视。
程式化的卜例繇辞
《归藏》卦名后的卦辞按照行文格式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属卜例,一般是以“昔者”开头,然后说“某某”“枚占”于“某某”,结果为“吉”或“不吉”,后接韵语性质的繇辞。由于竹简残断严重,这类卦辞大多保留了前半部分,即“昔者某某枚占于某某”,而后半部分繇辞大多残缺,少量根据辑本得以补全。另一类是卦名之后接韵语性质的繇辞,同样由于竹简的残损,没有完整保留。第一类“卜例式”卦辞占《归藏》内容的多数,这种程式化的行文一方面体现了《归藏》一书的卜筮性质,即明确说明了某人向某人占卜,另一方面影响了后世学者的发挥创造,其后半部分所接的韵语式繇辞受到前半部分卜例的限定,刻板、单调,很难有诠释发挥的余地。
思想内容的特征
托“神”言事的叙述方式
就思想内容而言,《归藏》的特点是“托神言事”。《归藏》卜例中所提及的人物大多是上古神话人物或具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人物,如夏启、女娲、黄帝、蚩尤、丰隆、鲧、后羿、嫦娥、夏桀、殷王、姬发、周穆王、王母娘娘、仓颉、炎帝等等,这些卜例是虚拟的。《归藏》假借原始信仰的资源来显示、维护和加强占卜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从而树立其权威性。《归藏》的思想内容,不但直接引用神话人物、神话传说,而且这些神话人物都是明确作为问卜之人和筮人存在,整个卦辞就是单纯讲述占卜一事,且只有“吉”或“不吉”这两种结果。
单调刻板的繇辞内容
《归藏》卦辞除大量卜例内容外,还有一些韵语、歌谣性质的繇辞。《归藏》中具有韵语、歌谣性质的繇辞大多直接和占卜结果相联系,其内容明确示意“有利”或“不利”的结果,显得单调、刻板,要对其加以艺术或思想的加工,困难重重。
相关典籍
《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或者《人易》,简称《易》,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玄学、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周易》相传大约于商朝之际,周文王姬昌所著,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出现至成熟当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易》是“六经”之首,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
通行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每卦六爻,六十四卦为三百八十四爻。即有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即《》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又称《十翼》,大约于战国末期经多人之手陆续写成,它以《易经》框架结构为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易经》按照流传时间可以分为古易、汉易、魏易、唐易、明清易、近代易、现代易。按流派划分,可分为儒门易、道家易、筮术易等。在儒家论《易》的历史过程中,又有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主要的派别。
对其性质,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二是哲学书。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三是历史书。章太炎在《易论》中提出,《周易》记载了从草昧时代至周初文、武、成时代的历史。胡朴安在《周易古史观》中提出,《周易》是商周历史,或以为是奴婢起义史,或以为是用谐音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部特殊史书。一般认为《周易》经文为占筮书,《周易》传文则是哲学著作。冯友兰在《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中提出,《周易》的主要特点是以八卦、六十四卦、象数为模型、以占筮为形式,模拟演绎、预测宇宙万物的起源、结构、运动变化的规律。其卦爻象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互相渗透补充,构成“任何数目都可以套进去”的“宇宙代数”。
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本,即《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中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还远播海外,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概论及社会科学领域。
《连山》
《连山》,“三易”之一。又名《连山易》《天易》《夏易》。相传为伏羲所作。东汉人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曰连山。”意思是说《连山》以艮卦开始,艮的卦象是“山”,如山般连绵,所以命名为《连山》。
一般以为《连山》成书于夏时,依托伏羲氏、或炎帝(炎帝)名称而作,“连山”伏羲氏、或神农氏(炎帝)名称而作,“连山”是代号。郑玄在《周礼注》中引用杜子春的意见,提出“连山宓戏”,即伏羲所做。郑玄又在《易赞》《易论》中认为,《连山》是夏易。《连山》相传汉初已丢失。东汉的桓谭在《新论》认为,《连山》藏于皇家藏书地兰台。”但是《汉书·艺文志》没有将《连山》收录其中。《汉魏丛书》中记载有《古三坟·山坟》,其中《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提出连山易的概要。其歌列八山之称,定八卦之名为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一般认为是五代十国或宋人的伪作。也有人以为虽不是夏时所作,也不会晚于宋。
顾炎武在《日知录·三易》中提出《连山》不是易。贾公彦在《周礼疏》中提出《连山》的内容特点以艮卦为首。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连山》其经卦为八,别卦为六十四。据《国语·周语》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宋代邵雍在《皇经极世》中提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连山》的构成原理与《周易》《归藏》完全一致,是依据八卦四时休王之理来推断吉凶。《连山》所用的卦象与《周易》《归藏》所用的卦象属于同一意象体系。《连山》的爻题与《周易》《归藏》的区别在于用七、八而不用九、六。《周易》《归藏》的爻题表示该爻生变(而其他各爻均不变),《连山》的爻题表示该爻不变(而其他各爻均变)。《周易》与《归藏》的爻辞均为在该爻生变而其他各爻皆不变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变卦的卦辞。《连山》的爻辞则为在该爻不变而其他各爻皆变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变卦的卦辞。
相关研究
以1993 年简本《归藏》的出土为界,关于《归藏》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史料有限,学者大多对所谓的“三易”之一的《归藏》持保留态度,认为即使有所谓“殷易《归藏》”,也是汉初已亡,而晋、隋以来先后复出之《归藏》,被认为是伪书,宋元间又失传,至清有辑佚本。第二阶段,1993年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其内容大多可以和传本《归藏》相对应,证明了《归藏》不伪,为先秦古书。随后学界掀起了一波以简本为基础的《归藏》研究的热潮,取得了诸多成果,也有许多争议悬而未决。
古代研究
孔颖达、王应麟、马端临认为《归藏》是伪妄之书。王应麟在《汉书·艺文志考证》中提出,《连山》《归藏》不著录……隋、唐志都记载存有十三卷。今唯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孔颖达提出“《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以否。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提出,“《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书·艺文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北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
清代对于《归藏》的研究比较多,增加了很多辑本。由王谟《汉魏遗书钞》、王朝琛《十三经拾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洪颐煊《经典集林》、朱彝尊《经义考》、管庭芬《一瓻笔存》、观类道人《闰竹居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都辑有《归藏》。
近现代研究
江陵王家台秦墓的发掘报告发表于1995年,共公布的“易占”类材料比较简略,后来,秦简整理者王明钦于2000年公布了更为全面的材料。有关“易占”类秦简的研究大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两个阶段,从1995年至1999年可以看作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研究主要以文本考释为主;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今,除了继续专注于基础的文本考释工作之外,研究者在易学史背景下开展了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的研究。
秦简《归藏》的释文及校释
《文物》曾介绍王家台秦墓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并公布了五枚“易占”类残简的释文,涉及3个卦名,即、节、同人。连名对发掘报告中所公布的三条简文进行了校释,提出秦简“鲞”卦对应于《周易》“既济”,并指出了秦简“同人”“节”两卦释文中的文字考释错误,认为秦简“同人”卦释文中的“考”当为“者”之误,秦简“节”卦释文的“老考”当为“耆老”,“占”当为“枚占”;1996年,王家台秦简的整理者王明钦公布了其研究成果,认为秦简“易占”就是久已失传的《归藏》,并发表了《归藏》简文24条,包括11支有编号的简及3支无编号的简,并考证“大明”“荧惑”“耆老”非《归藏》卦名;2000年,王明钦在《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王家台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及秦简的出土与整理情况及王家台秦简所见简策制度,对王家台秦简进行了分类介绍,文中公布了秦简《归藏》五十三卦的卦画、卦名与卦辞释文。
廖名春通过研究秦简《归藏》的卦名用字,重新解读了今本《周易》及《归藏》的卦名及卦义,对秦简《归藏》六卦卦名用字及其与今本《周易》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连劭名对秦简《归藏》十五支有编号的简文及两支无编号的简文进行了考释;王辉取秦简《归藏》28条简文与传本《归藏》互校,并结合文献典籍,考释字词,对简文所涉人物、事件进行考论;王宁对秦简《归藏》与今本《周易》差别较大的八个卦名进行了释读及分析,重点考察秦简《归藏》与今本《周易》卦名间的相互联系;蔡运章对秦简《归藏》的几个卦进行了释读解,在考释字词以外多对简文内容进行解读;李学勤以王家台秦简《归藏》卦画、卦名,结合辑本《归藏》,考察了其与传本《周易》的五种异同情况,并考证了秦简“占”当为“枚卜”;朱兴国对秦简《归藏》进行了校释。
秦简《归藏》的性质与年代
对于秦简《归藏》年代,学界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战国时期作品,不早于《周易》。二是《归藏》早于《周易》,与《殷易》关系密切。
战国时期
王宁认为今传《归藏》是汲冢出土竹书《易繇阴阳卦》《卦下易经》和《公孙段》的合编,王宁认为秦墓中所出的《易占》是原《公孙段》书中引用的易占类古书,《归藏》的卦名都是在《周易》卦名的基础上演化来的,王宁坚信《周易》的成书要比《归藏》早得多;王辉基本认同王宁的意见,据汲冢佚书《公孙段》出于魏襄王墓,认为《归藏》简大约成书于秦惠文王后元七年至秦昭襄王十二年或稍晚;李学勤先生也据秦简《归藏》卦爻辞中的“宋君”“宋平公”推断秦简《归藏》是流行于战国末的一种筮书。
朱渊清通过比较分析秦简《归藏》所记人物、事件与传世文献相关记载的关系,指出王家台《归藏》内容多出《穆天子传》本事,提出王家台《归藏》成书于《穆天子传》之后,属战国作品;程水金从秦简 《归藏》的文例、《归藏》卦辞与《易传》卦象说相通以及秦简《归藏》卦辞中的“宋君”和“平公”推断,秦简《归藏》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其年代不早于《周易》,更不可能是殷人之《易》。
蔡运章认为传本《归藏》是战国魏襄王墓出土《易繇阴阳卦》的佚文,秦简《归藏》为《易繇阴阳卦》的不同抄本,是战国早中期人在《周易》筮占体系的影响下,依托《山海经》《楚辞》等文献里的人物故事编撰而成的易学著作;朱兴国从语言特征以和《归藏》有阴、阳概念,以及其卦爻辞人物有楚王及宋平公,推断《归藏》成书不早于春秋晚期且并非殷《易》,极有可能出于衰微的东周王室;李尚信认为秦简“易占”可能是汲冢《易繇阴阳卦》,他指出秦简“易占”和汲冢《易繇阴阳卦》有更早的材料来源;史善刚、董延寿认为,王家台秦简《易》卦是一部杂占类史书、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卜筮史书,《归藏》很可能不存在。
早于《周易》
王明钦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者同出一源,《归藏》当成书于西周末年到春秋初年,与《周易》成书年代相近,从东周至秦,三易并行于世,汉藏《归藏》于官府而未流传,晋代仍有传流然已非原貌,至宋后失传;王葆玹认为《周易》的卦画和卦爻辞因袭了秦简《归藏》的某种祖本,秦简《归藏》必有祖本成于殷代;邢文通过综合研究秦简及传本《归藏》与《周易》的关系,认为传本《归藏》有不同传派,不同传派对《周易》有不同影响,《周易》用商事实不可否认。
林忠军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不能轻易否定古人关于夏商周三易之说。《归藏》应为殷《易》,其产生早于《周易》。对于秦简《归藏》中所含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林先生认为当为后世补入;任俊华、梁敢雄认为,《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所得的《坤乾》应该是《周官》记载的《归藏》的祖本,《坤乾》是殷人后裔宋国人改编的筮书,成书在宋平公即位之后,孔子之宋之前,远在《周易》之后,以《坤乾》为祖本的各种《归藏》文本,包括秦简《归藏》,均沿袭了殷代较为原始的卦占方法。
梁书弦认为秦简“易占”的卦名先于《周易》的殷易《归藏》卦名。秦简“易占”的占辞是殷易《归藏》所收夏商旧有的占筮记录。秦简“易占”大体为殷易《归藏》的内容;倪晋波将秦简《归藏》的筮辞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叙事型”和“隐喻型”。通过对两种筮辞类型各自反映的思维特质的考察,倪晋波认为秦简《归藏》的产生年代应早于《易经》;宋镇豪对比了秦简、传本《归藏》的部分卦辞,认为史传《归藏》来自远古传说及夏商周三代的筮占材料;肖从礼通过比较商周筮数卦与秦简《归藏》,提出秦简《归藏》本于商周筮占,与《周易》卦名及卦爻辞存在意义和通假上的关系,二者卦名取义的来源相同。秦简《归藏》卦名源于商《易》,则《周易》卦名也当源自商《易》。
秦简《归藏》与易学史相关问题
20世纪 80年代,饶宗颐及于豪亮指出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名及卦序与传本《归藏》关系密切;邢文在王家台秦墓相关材料公布之后,便注意到秦简《归藏》卦名与传本《归藏》、今本及帛书《周易》卦名的异同,李家浩也注意到此问题,并通过比较王家台易占与辑本《归藏》的卦辞格式及内容,提出秦简易占就是《归藏》,秦简《归藏》不同于传本《归藏》的异文,是由于其分属不同系统传本的结果。
李零从古代占筮格局出发,以其以往的研究思路,观照秦简《归藏》的价值,提出《周易》与《连山》《归藏》曾长期并存,“三易并占”,很可能是年代、国别不同的筮占系统合并为一,它们在占法上有许多可以相互沟通的地方;李学勤认为秦简《归藏》上被认作“数字卦”或筮数的,其实不是数字而是卦画;吴勇进一步申发了李学勤的观点,指出对待竹简易卦符号,应注意区别只用卦画的经文与可能用到记四象符号的实占材料;史善刚通过对相关出土文献的研究,认为战国秦汉之际的数字卦的筮数已经完全成为“符号”性质,数字卦与符号卦已经走向统一。
王明钦以秦简及今本《归藏》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及传世文献,对夏启的传说进行考察,对“钧台之享”的性质、台与坛之关系以及钧台地望进行了研究。柯鹤立认为《归藏》有可能是古代中国中西部地区人民所使用的卜筮方法,秦简《归藏》受到汉以前所流行的阴阳思想的影响,其卦辞内容似乎在向战国晚期流行的共同神话故事找依据,秦简《归藏》不一定早于《周易》;田笠结合《尚书》《左传》等传世文献与甲骨卜辞、秦简《归藏》、帛书《调易》等出土文献,讨论了具体的占卜技术问题,着重于龟卜预测具体操作方法的探讨;此外,有学者注意到了殷墟所出占筮材料与殷易《归藏》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
与《归藏》相关的其他研究
金景芳先生所撰《周易系辞新编详解》一书,提出商朝政权的指导思想存于《归藏》或《坤乾》中。《连山》《归藏》“二易”遗说存于《说卦传》之中,“二易”与《周易》互有异同;王兴业在《三论\u003c归藏易 \u003e》一文中,从《归藏易》真伪入手,系统阐明了《归藏易》卦名、卦象、卦序等等问题,提出了《归藏易》不伪,在魏晋时还未遗失,《归藏易》有三种不同形态等论断;刘运兴对三《易》之书的性质及命名义涵进行了梳理及考论,认为《连山》《归藏》本读为“乾坤”"坤乾";靳青万、沈舜乾对《归藏》与殷易的关系及其流传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刘彬在《子夏与\u003c归藏\u003e关系初探—兼及帛书\u003c易经\u003e卦序的来源》一文中论证子夏晚年居魏时传授过《归藏》,魏襄王冢之易学书籍中当有《归藏》,帛书《周经》的卦序应属《归藏》系统,从春秋末至西汉初,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一直有《归藏》的内容。
争议
《归藏》殷易说就文献所见有两处来源,一为王充、郑玄对杜子春说法的发展、改造;二为《礼记·礼运》所说的可观“殷道”的《坤乾》。《归藏》为殷易的提法出现于汉代。郑玄在注《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一句时,引用了杜子春的说法,即《归藏》,黄帝。将《归藏》与上古帝王黄帝相联系。其后经由师门授受,不断修正与补充,至东汉后期,“夏、商、周三代之易”随古文经学之盛而大行于世。其后,王充在其《论衡·正说》中明确将《归藏》与“殷易”相联系,提出“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烈山氏之王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之王得河图,周人曰《周易》。”“烈山氏”当为“归藏氏”。与王充说法一致,郑玄也是明确地将“三易”与“三代”相联系。郑玄《易赞》及《易论》提出,“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吾得《坤乾》焉”一句时,提出“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这里明确将《归藏》与商朝相联系。至此,到王充、郑玄,“《归藏》为殷易”一说得以正式确立。
现代金景芳先生也认为《归藏》确为殷易,且根据《礼运》所说“坤乾”推断,《归藏》首坤次乾,这源于“殷道亲亲”,重母统,故殷易首坤。李学勤先生提出“《归藏》本为殷商筮法,也较有根据”,也是基于《礼运》关于《坤乾》的记载。还有学者认为《周礼》所称《归藏》必出现于先秦时,而《礼运》所称“坤乾”绝非乾坤一词的倒置,而是与《归藏》有渊源关系的卦书,并提出“归藏”为“坤乾”的音转.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即认为《归藏》并非殷易的也不少。孔颖达认为,《周易》之爻唯有九六,此筮乃言“遇《艮》之八”。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此筮遇八,谓《艮》之第二爻不变者是八也。《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以否。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郭沫若也认为对于六朝以后传世的《归藏》,是汲冢所出的《易繇阴阳卦》。他提出,《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太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怀疑是和《周礼》一样是刘所伪托的东西,不过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现代学者辛亚民也认为,“《归藏》殷易说”是汉代经师对《周礼》“三易说”和《礼记·礼运》“《坤乾》说”的合,考古材料中殷人的占筮记录是研究“殷易”的重要资料,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些出土材料即是“殷易《归藏》”。《周礼》关于“三易”的提法只能够证明《归藏》是与《连山》《周易》并存的一种占筮之书,《归藏》早于《周易》的结论更多的只是一种推测,不能由此而认为《归藏》为殷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