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尚书

尚书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政治性史书。记录了从尧、舜、禹到春秋中期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君王言论及重要事件,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典、谟、训、、誓、命六种文体。《尚书》是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与《诗》《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尚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研究上古时期历史风貌的重要史料,也是记载上古时期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的基本材料。相传孔子编了《尚书》。后来几经流变,又有今文《尚书》和文言文《尚书》之争。《尚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的法律思想和民本思想是后世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源。作为传世经典,后人对《尚书》的研究成果较多,较为出名的有《尚书注疏》《尚书考异》《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考》《今文尚书考证》《尚书综述》等。

书名

在上古时期,“书”专门用来指史官的记载。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著于竹帛谓之书。”史官的职责是记录君王的言论和重大事件。这些记录汇集成册,就称为“书”。记载春秋时期史书的《左传》中就有《虞书》。汉代学者们将幸存下来的这些《书》统称为《尚书》。“尚者”,“上也”,指上古时代。《释名·释典艺》:“《尚书》,尚,上也,以尧为上史,而书其事也。”所以《尚书》的意思就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书”。

《尚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司马迁说最早将《书》称为《尚书》,并且他认为《尚书》记载的是尧以后君主的事情。

《尚书》也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书经》。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备受其推崇的儒家经典《尚书》随之被称为《书经》。

背景

《尚书》记载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夏商周三代确立了“中国”的基本格局。夏朝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取代了传统的邦国联盟与禅让制度,以王城为中心将天下分为九州、四海、五服,受到了万邦的政治认同。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传统文化,并在天下推行“内服”与“外服”的制度,促进各方对商王朝的认同。西周推行宗法制与分封制,从而使集权内部紧密相连,巩固王朝统治。

夏商周王朝处于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政治上有等级化君主体制与多级臣僚形态。经济上用政治权力分配人口、土地等生产资料。文化上将族群分土而居当作天所封建,将先王视为天子之封。

成书与流传

《尚书》是我国传统经典“五经”之一。《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尚书》写了《书传》,并且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所以一般认为《尚书》是由孔子编纂整理而成。《尚书》取材上至尧舜,下到秦,成书之初有百篇之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散失。

今文《尚书》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许多经典都被焚烧,从此散失残缺。汉王朝建立之后,开始广泛搜集书籍。根据《史记·儒林列传》中的记述,汉代经学兴起,儒生开始讲习经学,刘彻时期已经设立了“五经博士”。《诗》有鲁(申培)、齐(辕固生)、韩(太傅)三家,《书》有伏生,《礼》有高堂生,《易》有田生,《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以上这些博士,都是“诸子传说”,就是由老师讲解,再用汉代流行的字体隶书记录,这就是“今文经”。由伏生传授下来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伏生是济南市人,秦朝的博士。在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时候,他把书藏在了墙壁之间。后来汉王朝成立,伏生取出了这些书,其中就有《尚书》二十八篇。刘启时期,又有一篇《泰誓》被收录其中,共二十九篇。伏生在齐鲁之间教学,传授给了济南的张生和欧阳生刘恒想要召伏生入朝,但那个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实在没有办法长途跋涉。于是汉文帝就让晁错去抄写了《尚书》,并收入秘府,也就是皇家书库。在当时,因为学习讲授《尚书》而出名的人,有兒宽、周霸孔安国、贾嘉等人。

到了刘彻时期,为今文经设立了“五经博士”。其中传授今文《尚书》的有欧阳姓、大小夏侯姓三家。后来孔安国献出文言文《尚书》四十五篇,有二十九篇与伏生的今文《尚书》相同,其余十六篇今文《尚书》没有。

古文《尚书》

后来鲁恭王为了修建宫室,破坏了孔子的旧宅,发现了藏在墙壁之中的《论语》《孝经》《礼记》《尚书》。这些书都是用“蝌蚪文”写成的。“蝌蚪文”就是古文字。这些用古文字写成的经书就是“古文经”。这些书后来流传到了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手中。孔安国约自刘启元年至刘弗陵末年间在世,他曾经师承兒宽,兒宽又从师伏生,所以孔安国也有今文《尚书》。刘彻建元之后,孔安国将文言文经书献给了朝廷,但是当时恰好有政治纷争,再加上孔安国不久之后病逝,所以,这些书就被藏在了秘府,不见人世。

今古文之争

刘骜时期,刘歆和他的父亲刘向奉旨整理秘府中的书籍。发现了这些古文经书,他希望这些经书也能设立学官,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刘欣建平元年,刘提出为古文《论语》《尚书》《孝经》和《礼记》设立博士。结果遭到了今文博士们的反对。愤怒的刘歆写下了著名的《移让太常博士书》。他言语激烈,被众人愤恨。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失败。这就是“今文言文之争”。后来王莽篡权,他和刘歆交好,于是召回了刘歆,给古文经设立学官。后来王莽倒台,古文经也随之湮没。到了东汉汉章帝时期,虽然没有为古文经设立学官,但是也召集了高才生讲授古文经,古文经逐渐得到了儒学家们的重视。

东汉初年的时候,扶风茂陵人杜林得到了漆书古文《尚书》一卷,虽然他十分喜爱这卷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将书传授给了东海卫宏、济南徐巡。杜林的同乡贾逵为这卷书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这部古文《尚书》也因此被称为郑玄学派古文《尚书》。这本《尚书》最终取代今文《尚书》,取得了官方正统地位。

到了魏晋时期,因为战乱不断,今古文《尚书》相继失传。南北朝时期,一部伪托孔安国所注的《古文尚书》取代了郑玄学派的古文《尚书》。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召国子祭酒孔颖达与其他儒生共同为《五经》注解,定名为《五经正义》。孔颖达认为,虽然《古文尚书》流行比较晚,但是它言辞富丽,恢弘典雅,于是选定《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作为定本,写成《尚书正义》二十卷。于是孔安国流传下来的古文《尚书》原本和今文《尚书》一起失传了。《尚书》的今古文之争,到了孔颖达这里告一段落。

内容与体例

《尚书》的内容体现在文体上。《尚书》的章节依朝代划分,分为《虞书》《夏书》《商书》《逸周书》四大部分。《尚书》的文体分类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根据《伪孔安国古文尚书·序》,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第二种根据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的说法,分为“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范”十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是第一种分类。根据这六种文体在《尚书》中的义项,基本可以如下归纳:1.典,主要记录了(1)历史文献(2)主管、掌管(3)常(4)法;2.谟,主要记载了谋略和谋议;3.训,主要是(1)臣子教导、告诫君王的话(2)君主告诫臣子的话(3)历史文献(4)先王之教(5)顺(6)解说;4.诰(1)帝王对大众训诫(2)臣子相告(3)臣子告君王的文书(4)臣子对君王的讲话5.誓,帝王在出师时的讲话6.命,(1)上天的意志(2)国家的命数(3)君主让臣子做某事(4)君王的命令(5)官员指派工作(6)任命官员(7)帝王登基(8)问龟。

“典”载录先王行迹、功德,以达到垂范后世的目的。因其保有口头文学的特征,所以表现在文本中有骈散结合,雅俗相宜的特征。如《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四字一句,协和整齐,还出现了顶针格,古拙庄重,质朴厚实。中心思想亦不深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君主品德的称赞。

“谟”生成于天子诸侯朝聘之礼,体现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多以君臣问答的形式呈现,语言风格简练,展现了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皋陶谟》:“禹曰:“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匡亚明乎巧言令色孔壬?”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大禹说,若能任用贤能,使百姓蒙惠,还忧惧什么驩(huān)兜?还担心什么驱逐三苗?还畏惧什么花言巧语的人?皋陶听到后回道,应该推行九项德行作为君主的准则。这段文字以生动的君臣对话形式,来探讨惠民之政应该如何施行。

说文解字》将“训”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曰:“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是指统治者依托祖训与先人事迹而对臣民进行规劝。如《伊训》:“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商汤,成汤听从祖训与正确的谏言,克谨勤明。对其他人不过分苛责,但对自己却时时反思,这样才能拥有安定的天下。“训”是对先王智慧的总结与保留,这也一直影响着后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敬长尊贤的源头。

“誓”是战争誓辞,既有战前的情势分析与士气鼓舞,也有战后的经验总结,同时还夹杂着奖惩制度以及对战争的看法,维护王朝政治的正统性。语言形式比较庄重。如《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之……予畏雅威,不敢不正。”这是商汤讨伐夏桀前的战前动员。汤列举了夏的罪孽以及讨伐夏桀的合理性,鼓动军队士气,为出兵灭夏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基础。《尚书》中的“三誓”(《甘誓》《汤誓》《牧誓》)虽是经后代儒生整理过的文本,但仍是学者们了解三代初始政权的珍贵史料,对探究早期国家正统性观念的构建提供了研究路线。

“诰”是祷告于祖先之辞,是统治者意志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强调君权神授,君命与天命相统一,以天意为依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统治。如《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皇天改变了天下的元首,王接受了任命,百姓们无所牵挂,生活美满。另一方面,激烈地批判前朝的行径,对前代遗民采取高压的政策,用残忍的酷刑来制约他们。如《康诰》:“汝陈时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王说你判断案件,实施惩罚时,应该采取殷人制定的法律。虽然刑罚严酷,但执行时也受到约束。诰辞通常发生在册封、任命与朝觐的场合,且含有浓厚的宗教神灵色彩。

比起“诰”所呈现的激烈的政治主张,“命”更倾向于平和的政治理想,显示了周代立德修身、教化百姓和建设王朝的美好心愿。如《周书·命》:“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乃后德,交修不逮。……后德惟臣,不德惟臣。”这是周穆王对任职官员的鞭策,希望他能洁身自持,帮助帝王治理好国家。如果说“誓”是战争时颁布的誓言,“诰”是战争得胜后的政策施压,那么“命”则是和平阶段的建设,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利于构建君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又能较好地保存祖先功业。

版本考订

伏生本

伏生是秦博士,在战火中将《尚书》藏在墙壁中,后来上奉给了朝廷。伏生本《尚书》是《尚书》通行的第一个本子,仅存二十九篇(实为二十八篇),伏生本也就是今文《尚书》。旧题伏生撰《尚书大传》不仅存录了二十九篇原文,还提到了《大战篇》,有解说、但无正文的《九共》《帝告》《嘉禾》,仅存篇目名字的《揜(yǎn)诰》《冏命》等。

孔氏本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伏生教济南张珙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兒宽。兒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伏生与孔安国的承袭情况,司马迁认为孔安国传读孔氏古文《尚书》因以起家。刘向之后,有学者认为是孔氏将《尚书》藏于壁中,后来被孔安国发现。

献王本

西汉河间献王,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二子。民间传言,他喜欢收藏群书,不惜花重价搜集散落民间的古书,《汉书》载:“献王所得书皆文言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道德经》之属。”因此许多人都不远万里赶来向献王献书。献王还爱好儒学,设立经学博士,献《逸礼》,学者将这本古文《尚书》称为“河间献王本”。

思想

法律思想

《尚书》中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皋陶谟》中。“皐陶”是舜任命的管理邢狱的人员。《皋陶谟》中的法律思想分为四个方面:

(1)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思想。管理国家的君主必须要谨慎修身,要具备九种德行:宽厚而谨慎,温柔而独立,忠厚而庄重,能干而严谨,柔顺而刚毅,耿直而温和,志高而慎微,刚正而实在,坚强而正义。有德行的君主必须推行德治,只有推行德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同时,需要法律做辅助,用严苛的刑法为德治护法。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尚德,法家尚法,这两种思想都能在《尚书》中找到源流。不仅如此,现代国家的管理制度就是基于德法一体的思想。

(2)以民为本。我们现在经常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的思想也存在于《皋陶谟》。《皋陶谟》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就在于注重民众,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唯有将人民的利益视为国家的利益,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3)司法正义。法律最忌讳的就是不公正。《皋陶谟》强调用法律治国时要谨慎严谨,不能有为私害人的情况发生。

(4)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强调人要以天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天为人立法。后来的儒家学派受益于《尚书·皋陶谟》,也可以说,《尚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源头。不仅如此,现如今,中国的很多思想制度都能在《尚书》中找到源头,《尚书》不愧为史书之首。

民本思想

《尚书》的民本思想塑造了后世的民本思想。一,《尚书》的民本思想以天人合一思为其理论前提,民意的来源是天意,因此君王必须重视民意;二,通过(民意)源于“天命”展开民本思想言说,以此阐述王位的合法性,从这一思想出发敦促君王爱护臣民;三,将“天子”诠释为“民主”,从民众的角度解释君王的涵义,凸显“民”的主导性地位,完成民本思想建构。

明德思想

“德”是《尚书》思想和核心,体现的在方方面面。在君王与民众的关系上,主张“施民以德”;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法”结合;在天命的思考方面,主张“以德配天”的思想;在任命官员上,主张“任人唯贤”思想。“德”贯彻了《尚书》始终,是《尚书》的精神内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习性思想

《尚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重视习惯的作用,习惯对养成一个人的性格至关重要。“习”本意指鸟类为了学会飞行不断地重复扇翅膀的动作。因此,“习”指重复性的动作。而“性”,从字的结构来看,与“心”有关,指人生来具有的本能和自觉。“习与性成”就是说人的习惯和性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好的习惯才能养成好的性格,同样,好的性格有助于形成好的习惯。

相关研究

真伪之辨

《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学界一般以秦始皇焚书为界,形成于先秦的文献典籍就是“真”,秦焚书之后后人编造伪造的就是“伪”。解说《尚书》的经文就是《传》,《传》也有后人伪造的情况。汉代多方征集典籍,山东莱州人张霸根据传说孔子所作的百篇之《序》,伪造了《两百篇》,张霸称《两百篇》就是《尚书》,献给了汉成帝。汉成帝让人找出宫中秘府收藏的《尚书》作比较,发现有多处不一样的地方,于是张霸《两百篇》在当时就被鉴定为伪造之书。但是汉成帝认为张霸才高八斗,不忍心处死他,于是赦免了他。因此《两百篇》也随之流传了下来。

司马睿时,梅赜献上《孔传古文尚书》(即《伪孔安国古文尚书》),这本书还有一篇《序》。根据这篇《序》,陆德明孔颖达都认为作《传》的人是西汉时期的孔安国。《孔传古文尚书》的篇目有五十八篇:《尧典》《舜典》《大禹谟》《益稷》《尚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征》《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中、下三篇)、《咸有一德》《盘庚》(包括上、中、下三篇)、《说命》(上、中、下三篇)、《高宗日》《西伯勘黎》《论语·微子》《泰誓》(上、中、下三篇)、《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明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宫》《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君牙》《费誓》《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摄命》。

孔颖达曾经见过郑玄所注的《尚书》,孔传《尚书》有三十三篇与郑玄注本相同,孔颖达列出了多出来的二十五篇:《大禹谟》一,《五子之歌》二,《胤征》三,《仲虺之诰》四,《汤诰》五,《伊训》六,《太甲》三篇九,《咸有一德》十,《说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命》二十,《周宫》二十一,《君陈》二十二,《毕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冏命》二十五。与郑玄注本相同的三十三篇,大体上就是伏生所传的二十九篇,为何二十九篇变成三十三篇,《孔传古文尚书·序》中说,伏生将《舜典》合到了《尧典》里面,《益稷》合到了《皋陶谟》里面,《盘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于《顾命》。也就是说,《孔传古文尚书》有五篇是从古文《尚书》中分出来的。这样的差异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朱熹吴澄都提出过自己的疑问。

后来清代阎若璩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认真分析,写出《尚书古文疏证》一书,共列出128条,判定《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作,这一观点深得学界认可。惠栋段玉裁孙星衍皮锡瑞等人又对阎若的结论进行补证。从此,《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作已经成为了定论。也有人反对阎若璩。清人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为《古文尚书》辩护,他认为阎若璩所说不正确,《古文尚书》不是伪作。《孔传古文尚书》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学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诸多猜测。阎若璩认为是梅赜所作,丁晏认为是王肃所作。但是也有学者,如钱熙祚认为《孔传古文尚书》并不是一人独作,应该是在流传过程中经多人缀补完成,其中,孔姓一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有不少学者通过考证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一书,发现阎若璩的考据有诸多问题,不足以证明古文《尚书》之伪。《尚书》真伪问题至今尚未有个定论,有待后人探索。

研究史

据二十四史“艺文志”和“经籍志”的记载,关于《尚书》注解达到一千多部。在经学史中具有特殊地位。关于“尚书学”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尚书》在先秦时期已经基本定型。先秦有很多典籍都引用过《尚书》的内容,包括《孟子》《荀子》《左传》《国语》等。先秦时期的诸子学说都借用《尚书》来宣传自己的学说。其中尤其以儒家墨家为主。特别是儒家,因为孔子重新编订了《尚书》,并肯定了《尚书》的思想,使得《尚书》称为儒家经典。

二、汉唐时期。随着古文经的发现,今古《尚书》之争成为了汉唐研究的重点。后来因为朝代变更、战火不息,使得《尚书》逐渐流失。晋朝时期梅赜上呈的文言文《尚书》一经面世就成为了众学者关注的重点。孔颖达将这本古文《尚书》选定为底本撰写《尚书正义》,从此科举考试也以它命题。这一时期《尚书》的重要住本和研究著作是伏生尚书大传》、郑玄《尚书注》、孔颖达《尚书正义》。

三、宋明时期。宋代关于《尚书》的研究都是围绕《尚书正义》展开。北宋的科举也以《尚书正义》为本。后来王安石撰写《尚书新义》,为《尚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南宋时期以程朱理学为主,蔡沈的《书集传》成为了继伏生《尚书大传》、郑玄《尚书注》、孔颖达《尚书正义》后又一部重要的著作。这本书不仅代表了宋代《尚书》学研究的基本路径,也成为了元、明、清三代官修《尚书》的底本、科举考试的定本。

四、清代。清代《尚书》学研究达到了顶峰。清代重考据,以毛奇龄为代表的证实派和以阎若璩为代表的辨伪派争论不休。后来阎若璩派获胜,梅赜的古文《尚书》被认定为伪书,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和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也成为这次纷争中的重要著作。后来辨伪派发展日渐盛大。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深入到《尚书》的字句中,尝试注解《尚书》。王鸣盛的《尚书后案》、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以及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民国时期对《尚书》的研究也不少。其中陈梦家的《尚书通论》详细探究了伪文言文《尚书》的作者;蒋善国的《尚书综述》总结了清人辨伪《尚书》的方法。

评价

正面评价

刘起釪认为《尚书》是夏商周政治活动最早的历史见证,保存了中国古代珍贵的历史文献与记言材料,保存了丰富的人文科学概论的和自然科学的各种重要资料,是后世学者研究夏商周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韩运荣和刘一璇在《〈尚书〉舆论思想研究》中指出,《尚书》在思想层面与实践操作层面都可被称为集大成者。一方面,《尚书》中的民本主义舆论思想契合贵族阶级和下层民众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尚书》在任官、法制等方面提供了行为规范和制度。

陈望衡和张文在《〈尚书〉中的中华美学之源》中认为《尚书》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的礼乐文化,蕴藏着儒家文化基本的美学观,做到了礼与乐的统一、善于美的统一。

刘海龙在《〈尚书〉思想价值辨正——兼论儒家政治哲学奠基》中指出,《尚书》表达了超越性的政治智慧,不仅维护传统政治的稳定,还选择性地吸取宗教神学,积极调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共立共生的状态。

不足之处

王学典在《从经学到史学——现代〈尚书〉学的开创与发展》中指出,《尚书》文字晦涩难懂。唐朝韩愈即称为“屈聱牙”,王国维说自己只能读懂三分之一的篇章,钱穆称其为“一部很难读的书”。难懂的语义让学者们的研究产生了巨大争议。

李民在《〈尚书〉与古史研究》中批判《尚书》保留的奴隶制以及不彻底的民本思想。“表面上是说不要擅刑擅杀,而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即奴隶主本来是可以对奴隶施以去鼻割耳等酷刑,甚至可以杀害奴隶的。”“教化”沦为统治者压制百姓的工具,即统治者打着教化的幌子推行自己的统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