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处于秦雍城遗址范围内,是秦公一号陵园的主墓,该墓葬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代墓葬,根据出土的有铭石磬推断,墓主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

秦公一号大墓于1976年被发现,在1976年12月至1986年9月期间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秦公一号大墓为东西走向的“中”字形土坑竖穴墓,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全长超过300米,墓室长59.4米、宽38.8米、深24米,里面有主副两个室,采用柏木构成,椁室四周有人殉166名,墓葬内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等3500余件。2000年8月,南指挥村村民自发筹建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后因资金问题于2007年9月18日收归国有,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以及宝鸡市先秦陵园博物馆联合起来,分别于2007年和2019年对秦公一号大墓南侧的一号坑(K1)和二号坑(K2)进行了发掘。

秦公一号大墓内椁室四周以及上部的填土中共发现186具人殉,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墓内发现人殉和人牲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墓葬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1988年1月,秦公一号大墓随秦雍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公一号大墓有着“东方金字塔”的美誉,它的发掘对先秦文化、经济以及墓葬制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考古发掘

发现与勘探

1975年,陕西临潼农民打井时发现了兵马俑,引起了考古学界对秦史的关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任命韩伟雍城遗址考古队队长,曹明檀为副队长,寻找秦公陵园和秦公大墓。考古队根据《史记》中秦宁公墓葬位于陕西岐山县西北方向秦陵山的记载,对凤翔以西的灵山进行考古探索,但并未发现秦公大墓的线索。

1976年春天,凤翔南指挥村村民靳思治来到考古队,想要参观考古工具洛阳铲,期间向考古队提到村东土质坚硬且不长庄稼的荒地,于是队长韩伟带领考古队员前去查看,考古队员很快钻出了60米乘40米长方形范围的土壕,在穿过地表1.7米厚的耕土堆积层后,发现了关中地区典型墓葬填土——五花夯土。于是考古队继续向周边延伸钻探,在之前长方形范围土地的东西两端发现了长156米和84米的斜坡墓道,考古队员王保平将钻探出的各种数据汇集成平剖图后发现,下方的墓葬呈“中”字形,经过文献资料查询,认定这座“中”字形墓葬应为秦公大墓,由于该墓葬第一个被发现,所以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

墓葬发掘

1976年12月,雍城考古队正式发掘秦公一号大墓,墓室部分有80000立方米的夯土需要人工搬运,考古队员在挖掘到地下3米处清理出了200多个盗洞,在接近墓葬第二层台阶的一处盗洞里,发现了一节折断的腿骨残骸,之后在第二层陆续清理出了20具人骨遗骸。不久后考古队在秦公一号大墓第三层台阶的泥土中,发掘出了许多箱子和匣子状的棺具,随着发掘的深入,倒金字塔状的秦公一号大墓展现在考古队眼前,主椁室位于墓室最深处第三层台阶上,副椁室在主椁室的旁边,椁室周围有着不同形式的葬具166具,葬具里有人骨遗骸。。

1985年9月,秦公一号大墓内的椁室被发掘出来,椁室上的椁木被揭开后,考古队员发现主椁室和副椁室顶上有20多个盗洞,整个椁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考古队员分析,墓室底部的大型青铜器、玉器以及石器都被盗走,大墓中剩有金器、玉器、陶器、漆器、石器以及纺织品等共3500百余件,其中椁室残有文物600多件。除此之外,椁室内的墓主棺已经被压碎,未能找到墓主完整的尸骸,周围只有一些零散的腭、肢体、牙齿等残骨,以及裹在泥土中的少量绢麻衣物残片。发掘结束后,墓葬中的部分文物受当地文物保护环境的限制,除4根保存较好的“黄肠题凑”椁木和墓碑继续留在墓中农官,大部分文物被带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做进一步研究,墓中的箱殉、木碑都是复制品。

2007年7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对秦公一号大墓西南侧的一号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坑内木车5组,每组车有挽马两匹。2019年,三家联合重启了2003停止发掘的位于大墓东南侧的二号坑,在二号坑内的盗洞里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以及各种质地的器物。

墓葬布局

墓葬方位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凤翔县三峙原上的秦公陵园内,是秦雍城遗址的一部分,其所在三峙原原面完整平坦,黄土层深度在89米至120米间,北靠汧山,南邻雍水,土厚水深,适宜墓葬。秦公一号大墓整体位于秦公陵园中部偏北处,是一号陵园的最南面,为东西走向,全长300米,平面整体呈现“中”字形,上方开口处面积大于墓底。大墓南侧有两个陪葬坑,一号坑陪葬坑位于秦公一号大墓西南侧,与大墓东西的中轴线平行,北距西墓道南壁12米;二号坑陪葬坑位于秦公一号大墓东南侧,距东墓道65米。

墓葬形制

秦公一号大墓为“中”字形土坑竖穴墓,呈倒金字塔状,由墓室、东西墓道、墓以及棺椁组成,墓室总面积5334平方米,开口处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米,墓深24米,底部长40米,宽20米;两条墓道均呈斜坡状,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大墓墓室中环绕墓壁有三层台阶,阶梯宽度大概在1.5米至1.6米间,一层和二层台深皆是6米,三层台深8米,椁室位于三层台阶中部。大墓内挖出土方约八万三千多方,使用木材约二百二十多方,反映了秦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统治阶级的墓葬奢侈程度。

墓葬第二层台阶处有20具无棺无椁的殉人尸骸,考古研究人员推测他们生前可能是战俘或奴隶,大墓封埋时他们被现场砍杀用以祭祀。靠近第三台阶椁室周围分布了72具箱殉,葬具较为考究,是以枋木垒成的长形木箱,推测可能是地位较高的姬妾和近臣;靠近墓室四壁附近分布了94具匣殉,葬具相对较小,匣板较薄,身份较低。在殉人棺椁上有用朱砂写的文字和编号,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16号箱殉内,殉人尸骸呈现蜷曲状,双臂和两腿分别用绳索捆绑,捆绑处有三根绞棒,是秦人殉葬形式中的“屈肢葬”。

除此之外,大墓第三层台阶的南北两侧各立有一根长1.7米至2米、直径0.4米的木碑,都是残有树皮的原木,木碑顶端有直径15厘米的空洞,考古研究人员推测,木碑起着轱辘轮滑的作用,举行埋葬仪式时,将捆绑在棺木上的四根绳分别缠绕在两根木碑上,参与下葬的人手执绋绳,击鼓为号将棺木缓缓放于坑中。

位于大墓西南侧的一号祭祀坑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长17.5米、宽3.1米,距地表深12.5米。一号坑整体同大墓一样呈现口大底小的特点,四壁局部不规整,坑底自东向西依次摆放了5组车,车体均为木制单辕结构,由辕、衡、轴、舆等组成。其中1号和2号车厢保存较好,可以看出车厢经过彩绘且有玉片装饰,车前分别由挽马2具,马匹上部原铺设植物秸秆和木板。每组车马的下方都设置了长方形殉葬坑,其中3号车厢下的殉葬坑(3K)内有殉人骨骸一具,葬具为棺,殉葬形式为侧身屈肢葬。由于一号坑与以往大墓东南侧和车马坑位置不符,且坑内有车无轮,因此考古研究人员推测一号坑可能是大墓的祭祀坑,或是属于另外一座秦公大墓的陪葬车马坑。

二号坑陪葬坑位于秦公一号大墓的东南侧,平面呈现”凸“字形结构,由通道、坑体两部分组成,其中通道位于一号坑东端,口部长7.2米、宽9.2米。二号坑坑体同样呈现口大底小的特点,口部长79.9米、宽19.8米、深13米,其通道与坑体处发现大量从秦末到明清时期的盗洞,盗洞内有金、玉、铜器,以及大量动物骨骼、少量人骨、陶片等,考古研究人员通过二号坑的形制推断其为秦公一号大墓的陪葬坑。

棺椁结构

秦公一号大墓葬具为外椁内棺式,椁室呈曲尺形,深4.2米,分为主椁室和副椁室,中间有门洞相通。主椁室土圹东西长16米、南北宽8米,椁室顶部有三层椁木,四壁及底部有两层椁木,一些椁木的木结处用纯锡浇灌,防止木结组织腐烂脱落。椁室结构与长方体木屋相似,用材口为21厘米至23厘米的枋木叠筑而成,正对大墓东西两条墓道,长14.4米,宽和高皆为5.6米。主椁室的南北两侧壁长为14.4米,由两根枋木叠垒筑成,衔接处为榫卯结构,东西壁、椁底以及椁盖则用5.6米的枋木叠筑,中部有枋木筑成的南北向墙壁将主椁室隔为东西两室,所有南北向枋木两端均有长2.1厘米、宽8厘米、高9厘米的榫头伸出。这些凸字形的细长榫头并没有相应的卯与其套合,看起来没有实际用途,考古研究人员结合史籍与先前被发掘出墓葬中的相似情形推断,这应该属于“黄肠题凑”葬制的早期形制。

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方向,土圹东西长7.3米,南北宽5.3米,椁室四壁、顶部和底部均为单层椁木;叠筑副椁室的椁木东西长6.3米、南北宽4.9米、高2.6米。两个椁室的底部、顶部与四壁同椁室土圹之间的空隙,都有木炭填充。主椁室周围的木炭层较厚,尤其是顶部,厚度达到0.5米到0.8米;副椁周围的木炭层较薄,厚度为0.1至0.42米。由于副椁室的椁木皆为单层,因此椁室内的随葬品被盗掘一空,北壁和西壁都有被盗贼凿开的长约1米的盗洞,考古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有大件重器通过盗洞被运出去。

出土文物

秦公一号大墓汉代以来经历多次盗掘,至1986年雍城考古队发掘秦公一号大墓时,墓内出土金、玉、铁、铜、陶、石器以及漆木和纺织品等各类文物3500余件,其中有600多件留在椁室内。部分随葬品工艺精美,技艺高超,体现了秦国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为了解秦公一号大墓的基本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除此之外,大墓中出土的10余件铁铲和铁锸是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铁器。

金器

秦公一号大墓共出土金器100余件,有金兽、金鸟、金带钩以及金串珠等,西周及春秋时期,金器只出现于诸侯或国君的墓葬,大都工艺精湛。其中有金怪兽大耳、双弯角,怒目圆睁。

金啄木鸟高冠、尖喙、宽尾。

金带钩的钩首为鸭首形,上面刻有“S”形纹,钩体为梯形,上面装饰有精美的蟠螭纹,背部中空有钮。

金串珠颗颗圆润,做工精美。

金虎呈蹲伏卷尾状,前爪下有柱状柄。

玉器

除金器外,秦公一号大墓出土了许多玉器,包括过去墓葬中很少发现的白玉戈。白玉戈的援上下开刃,阑部有条形凸起,中部有切割出的凹槽,边上钻出的小孔用于绳子穿过固定,推测可能是秦公出行时使用的仪仗性玉器“礼兵”。

宫灯形玉佩造型独特,被雕刻成两条首尾衔接的虺龙形状,虺龙的歧角、鳍尾、鼻吻以及胡须都被刻画出来,身上有细密的勾连纹,伴随着镂空的“L”形纹和云纹。

长方形玉佩三面有凸齿,上面刻有云纹和蟠虺纹,伴随折线以及三角形镂空。

玉璋上阴刻了蟠虺纹,多在棺木两侧被发现,可能是棺饰。

玉鞋底为墨玉所造,在大墓中出土时位于椁盖上,也是礼仪用器,它的出土说明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受封的时候,有可能被赐予玉鞋或玉鞋底,表示对领土的授权。

除上述玉器外,秦公一号大墓中还出土了玉璧玉璜以及玉的玉器,平面阴刻有春秋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勾连蟠虺纹。

石磬

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石磬大多位于副椁室西南部的盗洞内,考古研究人员推测副椁室应是放置大件礼乐器之地。墓中出土石磬34块,另有石磬残片一百多块,大小不等,推测墓中原来至少有3套编磬, 石磬上刻有文字的有残片27块,文字呈双行或单行,行文谐韵,内容丰富,字体古拙遒劲,有的字轨内残有朱砂。石磬整体呈现倨句形,下部呈现微弧形,色泽洁净,击磬声清越悠扬。

铁器

经过发掘,秦公一号大墓出土铁铲、铁锸等铁制品12件,这些铁器铁质精良,既美观又实用,是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铁器,而这批铁器中的铁铲,经过鉴定后发现其是铸铁制品,说明中国的铸铁从春秋时秦景公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反映了秦国当时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漆器

考古队在秦公一号大墓中还出土了一批漆器,其中漆木猪整体形状介于猪和兽之间,通体用黑色和红色漆彩绘,推测其风格可能是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墓主辨析

身份确认

专家根据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残片上的大篆铭文,推断墓主应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其中铭文“天子匽喜,龚桓是嗣”中的“龚桓”通“共桓”,指秦世系中的秦嬴貑秦桓公两位国君,因此铭文上所指的人应该是秦共公和秦桓公的后嗣。除此之外,残片上有“唯四年八月初吉甲申”也可以证明墓主身份,中国考古学家陈梦家、刘启益的“定点说”认为,初吉指每月的初二或初三,而秦景公四年八月的月相通过中国天文历史学家张培瑜先生的《春秋冬合朔时日表》推算可知,秦景公四年(公元前573年)八月癸未朔,甲申为初二,与铭文所述符合,因此综合推断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为秦景公。另有石磬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其中“高阳”是华夏族黄帝的第四代孙,这证明了秦人属于华夏族的说法。

人物背景

秦景公嬴石是秦桓公的长子,于公元前576年继位,在秦国执政达40年。秦国在秦穆公执政时就已经在诸侯国中拥有较高地位,后经过秦康公共公以及桓公几代人的努力,秦国国力更加强盛。秦景公继位后,为向东扩张势力与楚国结盟攻打晋国,同时为稳定与楚国的结盟关系两国进行了联姻,这种关系持续了前后几百年。这一时期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严重削弱了晋国的力量,秦国进入强国行列,与晋、楚、齐三国齐名,这与秦景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有很大关系。秦景公在位期间,秦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秦公一号大墓的规制和陪葬品都反映出了秦景公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历史意义

秦公一号大墓规模庞大,它的价值被总结为“五最”,即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代墓葬;中国考古学史上墓内发现人殉人牲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墓葬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秦公一号大墓反映了先秦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状况,是难得的实物资料,而大墓的丧葬制度基本上代表了秦奴隶时代的葬仪制度。除此之外,大墓中出土的石磬铭文反映出春秋晚期周秦关系密切,秦文化深受周文化影响,同时石磬上的铭文大篆对研究秦系文字演变情况意义重大。大墓中发现的铁器则反映了当时秦国较高的科技水平,证明了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开始。

相关研究

古马遗传研究

秦公一号大墓一号坑内的五组车马为陕西省地区古代马匹遗传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样本,专家对每匹马的门齿进行采样,利用古脱氧核糖核酸技术进行分析,在其中七个样本中成功提取DNA,并获得古DNA序列。通过BLAST程序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DNA序列数据库进行共享序列搜索,得出了古代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并且其中一组马的样本基因是现代家马的主要基因型。除此之外,基因数据分析表明,秦公一号大墓部分古代马的母系来自欧亚大陆西部,西北是家马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

木材材性及树种研究

在秦公一号大墓的挖掘现场,研究人员3次采集椁室、木碑、木炭以及箱殉的材料,将其用于木材树种鉴定和构造研究,并将共计13个样本分别标号。研究人员将木材样本进行切片后在实体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采集的4块木炭样本属于壳斗科栎属木材;椁室的样本木材除主椁室椁盖外,都属针叶树种,鉴定为垂柏侧柏;木碑、主椁盖以及箱殉所用木材鉴定为壳斗科麻栎属木材。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06年,宝鸡市政府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收归国有,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不仅负责秦公一号大墓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还需要争取政府投资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文物保护和发展旅游事业。除此之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专家冯长哲先生设计了陈列馆改造项目,于2012年开工,耗时4个月完成,在原来基础上对文物陈列形式进行改造。2018年,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经国家文物局审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于2023年8月31日联合开展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考古发掘,计划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此次车马坑考古发掘区域为博物馆开放参观场所,是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的第四次考古发掘。

保护措施

遗址博物馆

1986年,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考古遗址内出土的3500件珍贵文物被陆续送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异地保存,1988年1月,秦公一号大墓随秦雍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经批准陕西省历史研究院和凤翔南指挥村联合集资100万,创建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采取国有民助的方式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保护性利用。

保护工程

秦公一号大墓在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中,墓圹曾出现过塌现象,为更好的保护秦公大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秦公一号大墓保护项目从2008年开始一期工程,针对性地用锚杆混泥土墙对秦公一号大墓墓室南壁进行复原保护,对垮塌部分用灰土回填,以求解决墓室南壁垮塌的问题。2011年,通过二期工程对大墓东西墓道暴露部分用锚杆加挂网片,并以土色水泥进行加固。除此之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专家冯长哲先生设计了陈列馆改造项目,增加了陈列内容,增添了雍城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珍贵文物,该项目于2012年开工,耗时4个月完成,在原来基础上对文物陈列形式进行改造。

复原工程

秦公一号大墓的复原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复原工作,首先是复原大墓倒金字塔的墓圹,并发掘东西墓道,修建大棚来覆盖大墓遗址,使秦公一号大墓的形制完整的展示出来。其次复原了墓内的“黄肠题凑葬具,复原工程严格依据考古发掘资料按照1比1比例进行,而复原后的大型“黄肠题凑”葬具成为参观者唯一可进入参观的场所。最后,工作人员复原了大墓第三台阶上的殉人葬具,将复原后的葬具放置于原来的发掘位置。

参考资料

骨骸暴露雪中引争议 秦公一号大墓保护真相.人民网.2023-08-29

秦公一号大墓遗址 如何让普通人看得懂 数十位专家为遗址博物馆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8-29

陕西:大遗址保护秦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2023-08-29

网传秦公一号大墓人骨暴露 博物馆:骨骸为复制品 .中国新闻网.2023-08-31

金银 从秦公一号大墓金器一组浅谈秦国金器.光明网.2023-09-01

秦公一号大墓穿“水泥护衫”历时3年保护工程竣工.陕西历史博物馆.2023-09-02

秦公一号大墓陪葬车马坑2023年度考古发掘启动.宝鸡市文物局.2023-09-04

秦公一号大墓穿“水泥护衫”.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