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
安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9位。截至2017年8月,中国安姓人口约170万,排第一百一十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安姓主要集中于河北、安徽、山东省、辽宁省四省,其中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13%。
安姓源流较多,一是源于偃姓,相传先秦时有安国,为帝尧之贤臣皋陶之封邑,其后裔遂以国名为氏,但此支安姓不见经传;二是源于西域少数民族,因东汉时古安息国王子入朝,最终留在中原地区并改姓名为安世高(即安清),此后来自西域安息国、康居(也称康国)的留居中国的人,多以安为姓;三是源于北魏时河南省鲜卑族的安迟氏,属汉化改姓,四是天宝昭武九姓之一,即以国名为姓;五是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包括唐朝的回鹘人,五代十国的吐谷浑人,明清时期的蒙古族、满族,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云贵川地区的土司、土人等。此外,明朝时菲律宾苏禄东王于归国途中在德州病逝,其王子因守墓留居中国,改为安姓,今德州市的安姓多出自此。
安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始祖为安清。在历史上,安姓有不少名人能人,如唐朝的安金藏、安禄山,五代的安重荣,以及五代之后的安惇、安岐等。其中,安重荣得知石敬瑭答应做契丹人之子后,痛心疾首并大呼“诎中原地区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字体图册
历史发展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亦称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临沂市人,师从河上公,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来洛阳市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天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旧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传》载:“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新五代史》卷五一《安从进传》载:“安从进,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注:《新五代史》卷4《庄宗纪》注)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而萨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译。粟特为中亚古国,所谓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人,作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粟特人。安叔千、安从进其先世仍为中西亚安国人。洛阳市为东汉、魏、晋、北魏首都,因此从东汉以来,包括安息国和安国在内东迁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贾,纷纷涌向这里。《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北魏时期洛阳城内胡商云集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汉朝时的东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为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百国千城”的“商胡贩客”,当然包括安息和安国的商人在内。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占籍河南省。如前面提到的安师、李治时处士安静为洛阳市人;处士安神俨为新安县人等等。而一些籍贯为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许多卒于或葬于洛阳,如前面提到的安怀,高宗时陪戎都尉安度,李隆基时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节等。这说明他们生活或活动的地方已经主要在洛阳了。《通志》所云“望出”河内(洛阳)的安姓,不知是否指的是安姓胡人。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
北魏建立后,拓跋宏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市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记载:
⑴.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黑龙江省东宁)、爱珲(今黑河市爱珲)、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为满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汉字单姓为安氏。
⑵.满族昂刚氏,亦称昂冈氏,满语为Aangang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乌兰塔塔尔(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一带(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安氏,少数为汉姓刚氏、冈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安氏是中国回 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为回族著姓。李世民执政时期,有从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其后裔子孙便依汉俗改为汉姓李从珂、安氏、万氏。另外,安息国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国,于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其子孙后代皆以原国名之谐音汉字称汉姓为安氏。
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族后,也取汉姓为安氏,现其家族主要在德州市、天津市两地繁衍。
源流七
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回鹘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为汉姓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孛儿只斤·别勒古台后裔诸部改汉姓安为氏。明朝时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达色等族人归附大明政府,其后皆被朱元璋赐汉姓为安氏,意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孙以汉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玛氏、村密氏、吉巴氏等众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汉姓为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阿尔丹氏,世居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da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阿尔丹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一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安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锡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辽宁大连庄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ngiy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安佳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二
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起,俄罗斯帝国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国黑龙江省流域长达数十年之久,入侵范围遍及黑龙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两岸强筑城寨村屯,抢劫村庄,勒索毛皮,捕捉人质,奸淫妇女,虐杀居民,策动当地头人归顺沙皇俄国。中国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求停止对东北地区边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为了保境安民,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国东北边防的措施。这些俄罗斯“旗人”,后来由康熙大帝赐其姓氏皆为安氏,意为“安卫大清”,押留中国,禁止返俄。这批战俘人数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为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三
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本姓李姓,始祖李中国人。李纯元和二年丁亥 东入於高丽松岳山下,有三子:长子名枝春、次子名叶春、三子名花春,新罗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乱,三兄弟平乱,故赐姓安氏。李枝春改名安邦俊,封竹山君;李叶春改名安邦杰,封广州君;李花春改名安邦侠,封广州君。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的祖先本古代中国人。
姓氏渊源
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二、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三、以国名为氏。汉代有安息国王子入华改姓。唐代西亚、中亚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回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李治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汉字音译为“安”的安氏。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河南省安氏家谱部分图片、豫东中原安氏家谱、城安庙安氏家谱:
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那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五、山东日照安姓起源一说最早源于云南省,有正规记载是在明洪武年间(村立碑文),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山西省迁至日照安家村,安家村的安氏族谱是从二世开始,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迁至江苏省。
二说是相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东海县迁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迁徙分布
西亚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武威郡、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省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省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洛阳市,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朝阳县)的杂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唐书 列传 安禄山传》:“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山。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在突厥中,将军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开元初,与将军安道买男俱逃出突厥中。道买次男贞节为岚州别驾,收获之。年十余岁,以与其兄及延偃相携而出,感愧之,约与思顺等并为兄弟,冒姓为安。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国武装部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省、浙江省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无锡市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省、河南省、安徽、浙江、贵州省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今日安姓尤以河北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河南省(柘城县)申桥乡安氏如:安庙村、胡襄乡安庄寨村,河南泌阳安氏比较多有安庄十个有余,比如官庄的安庄,大安庄,小安庄。羊册的上安、下安、安吴等等。
字体变更
如右图。
人口分布
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七十九位,当代百家姓排名列第一百一十多位,人口约一百七十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4%左右。其中山东省(日照市、临沂、青岛胶南和烟台市)、山西省、河北省、安徽、辽宁省五省占据了安姓大多数。
古代
安息国的安姓自古代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洛阳市、甘肃省民勤和武威市、湖南浦和常德市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武威郡、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唐朝,是安姓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省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
宋朝时期,安姓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省、河南、河北省四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陕西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浙江省、福建省。全国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晋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安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8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省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人口的40%。贵州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省、四川省、陕西、山东、河南省,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间,安姓人口减少很多,其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以川贵、晋冀豫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当代
当代汉族安姓的人口一百七十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安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省、安徽、山东省、辽宁省四省,大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河南省、黑龙江省、山西省、甘肃省、陕西省、贵州省,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地区为中心,向西抵甘肃和向南达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布带。安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安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京津冀、晋陕宁、甘肃大部、青海省东部、四川省北段、贵州北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内蒙古自治区大部、黑吉辽,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安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省南部、河南省南部、东部(柘城县一带)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省、川贵桂大部、重庆市、湖南省西部、新疆西北,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3%的安姓人群。
传统文化
郡望
武威郡: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及青海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十国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代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辖武威市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首都,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武威郡,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武威郡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脱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首都由张掖市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武威郡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武威市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市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卫辉市。曹丕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县三县。属兖州(州治丘,今山东县)陈留王国的有封丘县、酸枣、平丘、长垣市四县,属州东郡的有燕。晋朝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沁阳市为沁阳县。
家谱
即墨区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 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发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合抄家乘,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一名《瞻族录》(胶山安氏家乘瞻族录同续编)。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安荣光、安宗愈编辑,民国年间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安氏族谱,(民国)安涛辑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水浠川安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
浙江安海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
贵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字辈
山东日照、青岛市安氏字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亮,传在佰纵,述作仲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铭,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贰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四字中选任意一字辈。
山东青岛安氏字辈:“茂 郁 丰 佰 仲 久 常 增 金 其 华 丽 象 荣 耀 升 加 成”。与日照市同族谱。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山东平安氏字辈:“士记富贵荣华兴,盛旺茂顺昌。”
新泰市安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耕读续世常仁义礼志信温良公俭让君臣智勇强文武其全贺福禄祯祥禧伯仲叔季宗”。
枣庄市安氏字辈:“培学(长)德修(朝)传(晋)家兆增志保平康”。
临沂市安氏字辈:“学丙(家)全(洪)玉广”。
山东莒县安氏字辈:“月为茂玉丰(贵)伯仲久常增金启”。
贵州六枝安氏字辈:“定启金德明常勇”。
贵州桐梓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世绍宗定永家庭干克邦”。
贵州思南安氏字辈:守学如国其仕,登天正显文明,元世绍玉大德,万应廷启朝宗,永乐时维自秀,宏怀再复昌延。
西昌市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阆中安氏字辈:“师正天德永中开万世贤祥龙必起应名廷中三元”。
河北清河安氏字辈:“东长风秀西成有旺百年树人”。
河北河间安氏字辈:“国洪丰显宝贵”。
河北涿州保定安氏字辈:“文成有永立德行百世昌体存常怀孝书在继代忠”。
湖南邵东、怀化市安氏字辈:“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江苏丰县安氏字辈:“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重庆南川安氏字辈:
民主支派:“朝启升文尔其自显宗杨应佐忠良国永振万民邦”;
大铺支派:“天顶修仁爵礼义传万世”;
大观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大启仁文昌荣世德”;
大有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文华盛治世代忠良”;
统一续派:“孝友承祖宪诗礼化子方仁信昭敬慕义和兆荣昌怀才尚济庶学道雅超常世代守训典立名远流芳”。
甘肃靖远安氏字辈:“文维如单成国清宗”。
辽宁大连安氏字辈:“吉善之家庆有余”。
安徽合肥安氏字辈:“兴学会增连庆修元”。
河南新乡安氏字辈:“瑞永希文继佩”。
安氏一支字辈:“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安氏一支字辈:“茂玉丰伯忠祖(常)征金启化立详”。
安氏一支字辈:“为君贤明礼让为臣仁义忠良盛兴博学好古修来我辈荣昌”。
安氏一支字辈:“金,凤,鸿,登,天:家,业,传,叁,统。”
祠联
(一)四言
(1)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2)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市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市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辽朝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3)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朝方士安期生,临沂市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刘彻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长安城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4)长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市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族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5)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6)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二)五言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三)七言
(1)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2)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李旦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则天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三)八言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支派
辽东安同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改汉字姓氏
唐代,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安禄山
当时加入中原地区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改了一个汉字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地区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杨贵妃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李隆基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驿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
唐明 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旧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突出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突出,像安庭坚、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武则天
安金藏,是李旦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十国时期最有权势
后李嗣源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省、河南省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赵祯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宋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名人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僧,信奉佛教。精通梵语,念经修行。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
安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市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熙:元代藁城区(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大嵬:明代 云梦县(今属湖北 云梦县)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
安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汝俭:1931年生,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调究员兼高调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同会艺术委员,紫云名土碑林特聘顾问。
安迪光:1929年生,江苏兴化人。笔名旭初、晓笛、若素、江海涛等。诗人,楹联家。1944年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工作。
安鸿渐:北宋初年洛阳人(见《庶斋老学丛谈》卷下)。晚年为教坊判官(见《玉壶清话》卷八)。
安廷山:男,1938年3月出生于大名县,字国峻。曾任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研究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泰山诗书画研究会会长。
安冠英:男,1941年1月生,北京人。民建会员
安琪:女,1942年生,中国、艺术科学、研究员。曾任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文艺论坛》、《东方》刊物副主编。
安启杰:1944年5月生,江苏徐州人。大专文化。徐州市文联副主席、副研究馆员。主要学术成果:致力于文学及电视艺术创作和民间艺术研究。
安多民:1949年生,山西平遥人。字长乐,号真玉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西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藏书票艺委员会委员,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篆游会特别会员。
安在峰:常用笔名:居山、艾峰、安康、安迪、慧根、戈盾、剑圣、居山剑圣、武林儒生等,1957年11月生,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安庄人。
安峰山: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许昌市,198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则天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 朝阳) 杂胡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后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
安重荣:五代十国时朔州市(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降辽朝,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阁校理检正中书,修起居,元丰初使高丽,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改户部尚书,六年同知枢密院,元祐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大学士,授光禄大夫,传戴宋史,元佑党人碑,名列政大臣,挥前录称公,在政府父尚康宁,且具庆焉,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给事中,殉靖康之变难。是为江苏安氏。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市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
安天乐:元至汉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旦落南门数年,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殁葬张家冲。
安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盘:明代 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
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文钦:陕西 绥德县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身边为御前太监。
安哲:原名安丰铎,字建亭,山东 日照县安家村人1925年8月,在邓恩铭的倡导下,安哲组织在济南市的日照籍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春,由丁君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938 年赴港。194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
安志敏:(1916-1967),原名安天江,四川 阆中县红土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安东(1918-1966),四川 阆中县凉水井(今阆中市凉水乡)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冬,由县苏维埃保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安欧:1932年4月生,辽阳市人,满族。研究员,兼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美国传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继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地质所进修研究X射线物理学、晶体范性学和光性矿物学。
安悦溪,原名安静,1989年6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
安又琪(Angela),1982年10月1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安宁,1987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毕业于河北传媒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网络原创达人。
安泳畅,1996年3月4日出生于临江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参考资料
《姓氏寻宗》安姓——历史来源.太昊伏羲陵景区.2024-01-25
百家姓.国学导航.2024-01-25
安姓.趣历史网.2024-01-25
长安何谓|胡人塑造的都城.今日头条.2024-01-25
【游山西·读历史·讲大槐树故事】安姓资料. 洪洞大槐树.2024-01-25
你是这个姓氏,那么你可能不是华夏子孙,而是伊朗人的后代.滨海融媒.2024-01-25
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m.toutiao.com.2022-05-25
张金龙|北魏的信仰、艺术与科学.m.toutiao.com.2022-05-25
江西客家博物院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之 中华姓氏文化—安姓.江西客家博物院.2025-04-26
读懂汉代凉州刺史部.m.toutiao.com.2022-05-25
凉州文化 | 两汉时期武威郡县治所略述.m.toutiao.com.2022-05-24
开播了!看看这届《极速少年》有没有你的“老乡”?.m.toutiao.com.2022-05-23
考个状元有多难?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洛阳出过7个状元.m.toutiao.com.2022-05-25
枣的忆念|李成.m.toutiao.com.2022-05-25
安期生的解释|安期生的意思|汉典“安期生”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5-25
安期生的解释|安期生的意思|汉典“安期生”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5-24
从武威碑刻探寻姓氏流源:武威李姓流源述略.m.toutiao.com.2022-05-24
安氏图腾_安氏高清图腾下载.3g.jiapu.tv.2022-05-25
“金句王”迎人生转轨,国台办发言人们都去了哪儿.m.toutiao.com.2022-05-25
长篇弹词又将开书,这次带你聆听《智斩安德海》.m.toutiao.com.2022-05-24
每周学党史第103期│遥祭日照英烈(一).m.toutiao.com.2022-05-25
每周学党史第103期│遥祭日照英烈(一).m.toutiao.com.2022-05-25
安子介(1912-2000).www.cppcc.gov.cn.2022-05-24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综合新闻经济管理学院举行2021年度“安希伋农业经济研究奖”颁奖仪式.news.cau.edu.cn.2022-05-23
安悦溪个人资料年龄 任许你浮生若梦林静芸扮演者.m.toutiao.com.2022-05-25
安泳畅-安泳畅-豆瓣.m.douban.com.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