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不适,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病证。轻者仅感胸闷不适,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解,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症状以胸部闷痛为主症,胸闷胸痛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大多可迅速缓解;严重者可见突然发病,心跳加快,疼痛剧烈,等证候,并可发生痒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抑郁恼怒,操劳过度,多饮暴食,气候变化等而诱发。也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胸痹心痛应与悬饮、胃腕痛、真心痛等进行鉴别诊断。胸痹心痛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需注意康复保健。
病因病机
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擦、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不同的病因病机如下。
5.久坐少动 劳逸失宜,调摄不当,久坐少动,则气机不畅,而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停,故滞而成瘀;久坐少动,亦可致脾胃运化不健,易生痰湿;气滞血瘀,痰湿壅遏,则胸阳不展,发为胸痹心痛。
以上病因病机往往相互交结为患,而消渴、肥满之人更易引发胸痹心痛。消渴者阴虚燥热,灼津成痰;肥人则多痰。痰浊阻于心脉,壅遏气机、血行,而成痰浊、血瘀、气滞标实之候,痹阻胸阳,发为胸痹心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4.多见于中年以上,且吸烟、久坐少动及肥满之人,或平素罹患消渴、眩晕、头痛等疾病者更易发生。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悬饮、胃腕痛、真心痛等进行鉴别:
悬饮
悬饮的胸痛与胸痹相似,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胃腕痛
胃腕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腕部,而易与胃腕痛混淆,但胃痛多伴有暖气、呢逆、泛吐酸水或清诞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胁痛
疼痛部位在两胁部,以右胁部为主,肋缘下或有压痛点。疼痛特点或刺痛不移,或胀痛不休,或隐隐作痛,很少短暂即逝,可合并厌油腻、发热、黄痘等症。肝胆B超、胃镜、肝功能、淀粉酶检查有助区分。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证、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辩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病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药、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心血瘀阻
主症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兼次症: 胸闷心悸病,时作时止,日久不愈,或眩晕,或因恼怒而致心胸剧痛。
舌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脉沉涩,或弦涩,或结代。
分析: 瘀血阻于心脉,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属阴,故入夜加重;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胸闷心悸;恼怒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故常因情志波动而疼痛加重,时作时止,日久不愈;郁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眩晕或头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或结代,皆为瘀血内停,气机阻滞之候;苔白腻或黄腻,为兼痰浊或痰热内结之征。
痰浊内阻
主症: 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
兼次症: 疲乏,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或时有胸闷刺痛、灼痛。
舌脉: 舌质淡,或紫暗,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或滑数。
分析: 痰为阴邪,重浊黏滞,阻于心脉,胸阳失展,气机不畅,故胸闷痛如窒;心之络脉、支脉布两肩,通背俞,因痰浊盘踞,阻滞心之脉络,故痛引肩背;痰湿困脾,脾失健运,故肢体沉重;心脾气虚则疲乏气短;痰多,舌质淡,苔腻,脉滑,皆气虚而痰浊内阻之征;久痛入络,久病必瘀,痰阻血瘀,痰瘀互结,则胸闷时刺痛,痛处不移,舌质紫暗,苔厚腻;若痰浊化热,痰热互结,则胸闷时灼痛,舌质或淡或紫暗,苔黄腻,脉滑数。
阴寒凝滞
主症:胸痛如绞,时作时止,感寒痛甚。
兼次症:胸闷,气短,心悸病,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或沉紧。
分析:素体阳虚体质,寒从中生,阴寒凝滞,胸阳阻遏,复感寒邪,可突发绞痛,因“胸痹缓急”,故时作时止;胸阳痹阻,气机不畅而胸闷,气短,心悸;阳虚生寒,不达四末,故面白而四肢不温;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沉紧者,为阴寒凝滞之重证。
气阴两虚
主症: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兼次症: 心悸心烦,疲乏,气短,头晕,或手足心热,或肢体沉重,肥胖,胸憋闷而刺痛。
舌脉:舌质嫩红或有齿痕,苔少,或薄白,或舌质淡青有瘀斑,苔厚腻或黄腻;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细缓,或沉缓而涩,或沉缓而滑,或沉滑而数。
分析:心痛日久,气阴两虚。气虚无以运血,阴虚则络脉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胸闷隐痛,时作时止;气虚则疲乏气短,舌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阴血虚则心悸病,眩晕,手足心热,脉细数;气阴两虚重证,气不运血,血不养心,气血瘀滞,则可见脉细缓或结代;偏于气虚,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而见肢体沉重,肥胖,苔厚腻,脉沉缓而滑;偏于阴虚则心悸,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若兼有血瘀则胸闷而刺痛,舌质淡青有瘀斑,脉沉缓而涩。若痰浊化热则脉沉滑而数,苔黄腻。
心肾阴虚
主症:胸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
兼次症:不寐,盗汗,腰膝酸软,耳鸣,或头晕目眩,或胸憋闷刺痛,或面部烘热,汗多,善太息,胁肋胀痛。
舌脉:舌质红或有瘀斑,苔少或白;脉细数,或促。
分析:病延日久,阴虚而血滞,瘀滞痹阻,故见胸闷灼痛,时作时止;肾阴虚,五脏失其滋润,心肾阴虚,阴虚生内热,故见心悸病心烦、盗汗、不寐、耳鸣、腰膝酸软;若水不涵木,风阳上扰,则见头晕目眩;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则面部烘热、善太息、胁肋胀痛;热迫津外出则汗多;因瘀血阻滞,故时有胸憋闷刺痛;舌质红绛有瘀斑,苔少或白,脉细数或促,均为阴虚内热,瘀血阻络之征。
心肾阳虚
兼次症:心悸汗出,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胸痛掣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或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
舌脉: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或脉微欲绝,或沉细迟,或结代。
分析:心肾阳虚,胸阳不运,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故胸闷气短,遇寒加重;心肾阳虚,则心悸汗出,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若阴寒凝聚,胸阳阻遏,复感外寒,则胸痛掣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心肾阳虚,开阖失常,水饮凌心射肺,而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舌质紫暗,脉沉细迟或结代,皆为心肾阳虚,瘀血阻络,水饮凌心所致。
治法方药
心血瘀阻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赤芍药、香果、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牛膝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又合枳壳则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整气机,取气行则血行之意;地黄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瘀去而不伤阴血。若出现苔白腻,为痰瘀互结,宜加涤痰汤等化瘀涤痰;若出现苔黄腻,为痰瘀热互结,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化裁治疗。
痰浊内阻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方中瓜蒌宽胸散结化痰;白辛温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半夏化痰降逆。本方为治痰浊内阻胸痹的代表方剂。若痰浊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者,宜加重健脾化痰之力,可合用二陈汤;若痰瘀互结,舌紫暗,苔白腻,宜加入活血化瘀药之品,如桃仁、红花、川芎、丹参、郁金等;若痰热互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合用黄连温胆汤以清化痰热。
阴寒凝滞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 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枳实化痰散结,宣痹降逆;丹参活血通络;老山檀香温中宽胸止痛。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时发绞痛,身寒肢冷,喘证不寐,此为阴寒极盛,心痛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改汤剂送服苏合香丸,宣痹通阳,芳香温通以止痛。方中花椒属、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入心经而固涩心之阳气,温涩调中。临床上附子、乌头很少在一起同用,可将乌头改为肉桂。
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之源;地黄、麦冬、当归、芍药滋阴养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偏于气虚者可用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以补养心气,鼓动心脉;偏于阴虚者可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以滋阴养血,益气复脉而止痛;兼有瘀者,生脉散合丹参饮,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止痛;痰热互结者,生脉散合温胆汤,以益气养阴,清化痰热而止痛。
心肾阴虚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子以滋肝肾之阴;茯苓、山药、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汗多者,重用山茱萸,加强收涩止汗之力;心悸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若胸闷且痛,可加当归、丹参、郁金以养血通络止痛;若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宜合用柴胡疏肝散以滋肾疏肝。
心肾阳虚
治法: 益气温阳,通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金匮肾气丸中肉桂易桂枝。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肉桂温壮心肾之阳;熟地、山茱萸补益肾精,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若胸痛掣背,四肢厥冷,唇色暗,脉微欲绝者,可重用红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同时送服冠心苏合丸,芳香温通止痛。若心肾阳虚重证,水饮凌心射肺者,可用真武汤加桂枝、粉防己、车前以温阳利水。
康复注意事项
胸痹心痛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病之初多以实证为主,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之间相互影响;在实证形成的过程中,则阴、阳、气、血渐虚,常交互出现,逐渐加重。若及时治疗,标本兼顾,去除诱因可稳定病情,控制疾病的发展。若病情进一步进展,可致心脉闭阻,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凌心射肺,可见喘脱之危候,常危及生命。
注意坚持服药
患者尤其是支架植入术后,一般需长期服用药物具体参考出院医嘱带药。
注意合理饮食
患者应低盐低脂饮食,限糖限盐,可适当多食新鲜的蔬菜,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作息规律,适度休息。
注意定期复查
患者出院后有可能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病等,应注意观察病情。同时应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肝肾脏病等其他疾病。如有新出现的或又加重的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注意气候变化,防治感染
患者应及时增减衣物,冬春季节注意保暖,夏秋季节避免中暑。如果出现感冒、发烧、腹泻等病症应立即治疗,以防诱发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