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传说是山东地方民间传说,其有关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广记》。
八仙,指民间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其具体指称,众说不一,及至明代吴元泰著《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将其固定为: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仙各持不同的宝器,铁拐李有葫芦,汉钟离有扇子,吕洞宾有宝剑,张果老有渔鼓,曹国舅有云板,韩湘子有箫,蓝采和有竹篮,何仙姑有荷花,随身宝器各有其妙用。八仙传说版本众多,自成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八仙过海的传说。
八仙传说的影响以烟台市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并流传到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及东南亚地区。2008年6月7日,八仙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I-45。
作品内容
人物介绍
在中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八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应当说,一切神灵都是人造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不过说法有异。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而上述八仙中的具体人物,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侠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李隆基开元、李豫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三教同原录》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十国、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三教同原录》、《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姓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市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老,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李隆基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饺子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晚唐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则天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区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区)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海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地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凤凰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地地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牡牡丹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十国时即被仙化。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赵祯的慈圣光献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字秦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创作背景
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即《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李水)、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准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英布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十国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老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五代十国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守信。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北宋建隆年间,庙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庙岛到北长山岛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人物形象
铁拐李
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据说他本长得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砀山县洞中修行。因为约定要参加老君的华山仙会,临走时对弟子说,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则将尸壳焚化。于是留下尸壳,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来人报信母亲病危,弟子们无奈就烧了尸壳。当弟子回家后,不久李铁拐的元神回归,无处可托。忽见林中有一饿死的人尸,则从他的前额脑门进入,站起来之后,才觉不行,赶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君所赠的仙丹,葫芦忽然闪出金光,映出一个丑陋的形象,黑脸蓬头,卷须巨眼,右脚还是瘸的,正在惊讶,身后忽然有人鼓掌,回头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这时,老君制止说:“道行不在于外表,你这副模样,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象真仙。”于是授他金一道收束乱发,授予铁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铁拐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降到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汉钟离
汉钟离姓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京兆咸阳(今陕西省)人,据说是东汉时期人。有关他的出生非常生动,说有一天,一个巨人大踏地地走进他母亲的内室,大声说道:“我是上古黄神氏,当托儿于此。”顿时,只见异光数丈如烈火,随之汉钟离降生。他一出生就像三岁的小孩一样大,天生一副福相,圆圆额宽,耳厚眉长,口方颊大,唇练如丹乳圆臂长,更为奇怪的是他昼夜不声不响,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说了一句话:“身游紫府,名书玉京。”这一句惊动了他的父母。因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宫城,所以,以为他是神仙转世,父母希望他长大成人多掌大权,因此起名“权”。据说钟离姓长大以后,任朝廷的谏议大夫,后来奉召出征吐蕃,战败,隐居终南山。遇到王玄甫王玄甫,得到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后来又遇到华阳真人,教他大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终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诀,成了一位仙人。传说他在唐朝的时候度化了吕洞宾,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膛,头上扎了两个丫髻,神态自若。是个闲散的汉子。
张果老
据史书上记载确有其人,原来是唐朝的道士,这个人擅长法术,经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于汾晋之间,民间传说他活了数百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张果老。据说李世民、李治知道以后,就派使者召见他人宫,他都不愿意去。到了武则天时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装死去又未去成。到了李隆基时期,玄宗派遣使者终于将他请到了宫内,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后来,玄宗准备将他女儿许配给他,他唱道:“媳妇得公平,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终也没同意这门亲事,悬辞还山,走到半路,死于衡山蒲武县。弟子说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当地建栖霞观以奉祀。民间传说他常背负一个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后来民间的名言“骑驴看唱本”就源于此。他所乘的白驴,日行万里,夜间折叠如纸,放在箱子里。白天骑得时候,用水含在嘴里喷洒一下就又还原成一天驴。后人题诗:“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张果老这故事启示人们做任何事情,尽量要考虑全面思前想后,不能只是一地地瞻前顾后。
吕洞宾
道教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曾以进士授县令。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下,飞入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生下吕洞宾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安,下决心和钟离姓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何仙姑
八仙唯一的女仙,据说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则天时期,出生时紫云绕室,头顶上有六道光。从小智慧敏捷,聪敏过人。十五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于是轻身如飞,往来于山顶之间,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亲。后来辟谷,言语异常,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召请,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说在李显时八月初八飞天。还有一种说法是,何仙姑十三岁时入山,遇仙人吕洞宾,吕赐其一桃,吃了以后不饥不饿,并能预知祸福之事,颇为灵验。村里的人奉为神明,专门建楼供其居住,后来吕洞宾度其成仙。
蓝采和
本为男子,常常女装打扮,手提花篮,据说他本是赤脚大仙降生,原来是一名游方的道士,常穿破烂的蓝衣裳,系着一条三寸多宽的木腰带,一脚穿靴子,一脚赤行。夏天穿的是棉衣服,冬天卧于雪地中,气出如蒸。经常手持三尺多长的大拍唱板,在城市里边走边唱,带醉踏歌,似狂非狂,男女老少都跟随看他,人家把铜钱给他,他却用长绳穿起来,拖地而行,散失了也不回头看一看。有时见到穷人,就把铜钱送给他们
韩湘子
八仙中的斯文公子,形象是一位手持长笛的英俊少年。韩湘子,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子。传说,汉丞相安抚有一女儿,名叫灵灵,才貌双全。已许配韩湘。但是汉帝想把她婚配与皇侄,安抚坚决不同意。汉帝大怒,将韩湘罢官发配。灵灵悲郁而死,韩湘投生为白鹤,白鹤受钟烹权和吕洞宾的点化,又投生为昌黎县韩会之子,乳名湘子,幼年丧父,由叔父韩愈抚养。长大后又得钟、吕二仙传授修行之术。韩愈极力反对,训斥他。韩湘子因此而出家,隐居于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为八仙之列。
曹国舅
这位神仙的形象是头戴纱帽,身穿红袍官服,手持阴阳板(玉板),与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传说他是宋朝的皇帝赵祯慈圣光献皇后的长弟,名景休。他天资淳善,志谦谦虚,不慕虚荣,不喜富贵。后来因为他的弟弟骄纵不守法,残害人命。曹国舅深以为耻,于是隐迹山岩,穿戴平民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的是玄妙深奥的道理,过了十多天也不吃,有一天,他遇到了钟离权和吕洞宾两位仙人,他们问:“听说你在休养,所养的是什么呢?”答道:“养道。”仙人又问:道长道长在哪里?”曹国舅举手指天。二仙又问:“天在哪里?”曹国舅用手指心胸。二位仙人笑着说:“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经顿悟道之真义了。”于是传授他还真秘术,点化指引他入了仙人的团队。还有一种说法,说他出家时皇帝赐他一块金牌,后来过黄河时没有船费,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吕洞宾,与他一起同游,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
艺术特征
八仙传说故事及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写,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多种文化观念,并寄托着美好的社会与人生理想。其中所表现的对于数字“八”的崇拜意识和法宝崇拜意识是突出的两点。远古时期人类一开始就非常崇拜数字,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文明之初的共同特征。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数字的崇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形成了重数传统。《易经·系辞上》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里即表现了古代哲学思维中对于数的重视。在拙著《河图洛书探秘》一书中曾有数字崇拜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先民的数字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的崇拜,这十个基本数字都不单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字,它们还具有美学意义、祥瑞意义、世界观及宇宙观意义,每个数都是完全数、吉利数、大智慧数,细说起来都含义无穷。八仙传说故事中,神仙组合的人数确定为“八”,正是表现了对于数字“八”的崇拜意识。
单从法宝问题来看,关于八仙的传说故事中,他们每人所携带的物件也都是法宝。他们在普度众生或救人危难时,其法宝都显示出巨大而神奇的威力。吕洞宾的法宝是他的佩剑。谷子敬的杂剧《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写昌洞宾来到岳阳楼观景饮酒时,向酒馆主人夸赞他的这把宝剑道:“这剑六合砌为炉,二气铸成模。呼的风唤的雨驱的云雾,屠的龙诛的虎灭的魅。霜锋如巨阙,冰刃胜昆吾,光摇斗牛暗,气压鬼神伏。这样的宝剑,的确不是一般的兵器可以相比的。”在无名氏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沧海》中,钟离提议说,八人来时都是腾云而来,但回去时不许驾云,而是要各显神通过此大海。于是,八仙各自陈述过海的办法:曹国舅东东篱篱作锦舟,韩湘子说把花篮作画舫,李铁拐着着着铁拐过海,钟离说踏着芭蕉扇过海,徐守信说撇铁笛在海中就可渡过,张果老说把葫芦放在海中亦可履之渡海,吕洞宾说可踏着宝剑渡海,蓝采和说可踏着玉板渡海。
看来,这八仙各有可恃仗的法宝,篱、花篮、拐杖、芭蕉扇、铁笛、葫芦、宝剑、玉板原本是凡间常见的物件,而在这些神仙手中,它们都各自具有特异的功能。而且,这些法宝不仅是渡海的工具,而且在同四海龙王作战时,它们都成为威力强大的武器。东海龙王调集百万水兵,而八仙只有八人,人力的对比显然众寡悬殊。但是,八仙的法宝却大显神通。钟离将火葫芦放在海中,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万,可烧干海水。吕洞宾把宝剑撇向空中,一口变十口,十口变百口以至于千口万口,威力无比。于是龙王的百万水兵被杀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在民间传说及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关于八仙所持有的法宝有不同的说法。如小说《东游记》中说何仙姑的法宝为笊篱,八仙同龙王交战时,龙太子败阵逃走,何仙姑用笊篱从海中一捞,龙太子便不能逃脱;而且此小说中写放火葫芦者为吕洞宾。传说中张果老的白驴也是法宝,他骑此驴可日行千里,休息时就把驴折叠起来,其厚如纸,骑的时候“以水喉之”,又复成驴。八仙的法宝是古代各种典籍及文学作品中所写到的大量神仙法宝的缩影,八仙传说故事对于表现古代大众的法宝崇拜意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化影响
在民间崇拜的神仙中,以“八仙”影响最大。许多戏曲、小说以“八”为素材,一些道教宫观中也塑有“八仙”神像。民间所传“八仙”外,还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之说。“八仙”多依傍具体历史人物,但有关故事传说则出于道教徒的附会,往往荒诞不经,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八仙”与其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同,他们混迹世间,或仗义行善,或倜傥不羁,少了一点神的尊严,多了一些人情味,因而广为民众喜爱。
衍生作品
1985版《八仙过海》电视剧,此剧首开香港电视剧前往中国内地取景的先河,主要场景在蓬莱取景。
1985版《八仙的传说》电影,主要讲述了正直的曹国舅因劝谏皇帝被贬为民,他心灰意懒想找一清静之地了此残生。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汉仲离、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七仙设下种种磨难来考验曹国舅,终于使他悟出了“人世间,多罪恶”的根源在于一个“贪”字,从而羽化成仙的故事。
俄罗斯作家咪拉夫人编写关于“八仙过海”传说的专著——《八仙的故事》一书,作为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重要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在俄罗斯正式出版发行,并在俄罗斯国内掀起了一阵“八仙热”。
2008年12月22日,古装神话剧《八仙全传》在安徽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首播,该剧讲述了汉钟离和铁拐李为拯救苍生百姓下凡找寻尚未成仙的其余六仙,合八仙之力,渡过东海,采药以济苍生的故事。
2017年4月27日,以八仙传说为主线的都市玄幻题材网络大电影《八仙后传之国舅探亲》在爱奇艺网站正式上线,这是继《时空飞仙》上映仅一周后推出的又一八仙题材的网络电影作品。
历史传承
传承价值
八仙过海传说把独具特色的“仙文化”与浓厚的世俗人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脍炙人口的山海传奇,它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深刻影响着广大民众。八位仙人分别是世俗社会不同阶层的代表,八仙传说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地域风格,为民间文艺、工艺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现代传播方式的冲击,八仙在民间的形象正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八仙传说的保护传承任务已变得十分迫切。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蓬莱区文化馆获得“八仙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资料
八仙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2
八仙传说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1-03-27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_部门政务_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2021-03-27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八仙影视剧~.澎湃.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