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翼

赵翼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

嘉庆十九年四月十七日(1814年6月5日)卒享年八十六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为官儒林郎,后家道开始中落。他的父亲赵惟宽,字子容,以设塾授业为生。赵翼自六岁起,即随父亲就读于外。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乾隆六年(1741年)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杭家怜悯,遂留继承父业,继续教书。当时仅15岁。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时年二十三岁。抵京后,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刘文正公延至家,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该书后来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出版。

科举入仕

乾隆十五年(1750年)年秋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又考中明通榜。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积以日月,诗文修养不觉大进。在此期间虽在会试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入直军机。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汗国,军事文书往返频繁,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成进士。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省未有状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直也。授翰林院编修。担任方略馆纂修官撰文,修《通鉴辑览》。京察一等后,记名以备用为道员知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顺天府乡试任同考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赵翼出任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任顺天武举主考官。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到任后视察全境。当时因购马补济滇军,有关部门改用大筐代替旧小筐收敛粮食。百姓怨声载道。允许改回旧筐纳粮,改变了常平仓谷出轻入重的弊端。同时对横征暴敛的监仓奴和书吏严加惩处,制定了各种利民的改革措施。镇安百姓感激涕零。后奉特旨,赴滇筹划与缅甸的战事。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返广西镇安府原任。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调守广州市知府。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

乾隆三十六年经调部引见,任贵州贵西兵备道道员,任上,他查处两铅厂谋私利造成亏空的大小官员。改任贵西道经历,又除掉短缺工资运费的多种弊端。

乾隆三十七年上司知道在云南参予过缅甸之役的军务,略次建功之际,在广州平海盗处理的大狱旧案事发,赵翼受弹劾被交部议而降级。

乾隆三十八年奉旨被吏部引见时,以老母年事高为由,告假回乡,不再复出为官,朝廷准允辞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他取道山东赴京,打算在宦海竞渡中再决雌雄。行至台儿庄,忽患风疾,双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运屈服,掉头南归。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闽督李侍尧征台湾,道常州,邀请赵翼入幕商研。出谋划策,存诗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亦为“陵七子”之一。与袁枚张问陶(船山)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家居数十年,手不释卷。所撰《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钩稽同异,属辞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余丛考》四十三卷、《檐曝杂记》六卷,虽未逮《日知》《养心》,并足为多闻之助。其馀《皇朝武功纪盛》四卷,亦征史才。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诗话》十二卷。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年(1810年)重赴鹿鸣宴,赐三品冠服。

嘉庆十九年四月十七日(1814年6月5日)卒享年八十六岁。

主要成就

文学

赵翼论诗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所著《瓯北诗话》又名《瓯北诗钞》,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如《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园居诗》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七古如《将至朗州作》、《忧旱》《五人墓》七律如《过文信国祠同舫庵作》《黄天荡怀古》《赤壁》等,都独具特色,并在造句、对仗方面见出功力。另外,造语浅近流畅,也是一大优点。其诗的缺点,是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钞》。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著作

赵翼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钞》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记》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四史。他单披阅廿四史就达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浩瀚。赵翼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成书时他已经是七旬老翁了。《廿二史札记》一书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赵翼生前史学著作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死后多年,却声名大涨,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二十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个人作品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为民解忧的官员。” “赵翼论诗:各领风骚数百年。”“主张独创,主张出新,反对摹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脉络中,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为‘性灵派三大家’。” “赵翼为官:相爱浑如鸟入怀。”“赵翼在镇安最为人称道的政绩,就是他解决了百姓抱怨已久的常平仓粮‘出轻入重’的问题”,“此举获得镇安百姓的赞许。”“他与其治下的百姓相亲相爱,就如一只鸟拥入爱鸟之人的怀抱中,暖意满满。”“赵翼治史:历历兴衰史册陈。”身处脂膏之地,更应洁身自好,以廉为本。”“他在历史学领域的成就尤为显著,集中体现在1795年撰成初稿的《二十二史札记》。”“此书与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中国纪检监察报评)

“赵翼在乾隆二十六年尽管本可以高中状元,但由于爱新觉罗·弘历以清代陕西未有状元将其与王杰名次互易而屈居探花,但仅此而论,其才学亦足以令世人竞折腰。”日本汉史学家曾投票推选赵翼为中国史学十杰之一。不仅如此,赵翼在诗歌创作和诗话上的成就也是冠绝一时,在清代中叶诗坛上的地位世所公认,与袁枚齐名,并称‘袁赵’,又加上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亦为‘毘陵七子’之一。”“赵翼的诗歌被后世众口相传,诸如‘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等名篇,入选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赵翼存诗近5000首,不过在诗歌上的造诣似乎远远掩盖了诗歌数量超过《全唐诗》的爱新觉罗·弘历,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中华读书报评)

清代史学家赵翼的读史笔记“《二十二史札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廿二史札记》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其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不是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的,被认为是‘真正使近代历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影响深远。”“赵翼生前以诗文名世,身后则以史学见称。”“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可以说是《二十二史札记》的又一个特点。《廿二史札记》含有大量特色鲜明的史学评论内容。知人论世的原则、经世致用的标准、比较方法的运用,是其史学评论的主要特色。《廿二史札记》在史学评论上的成就弥补了考据方面的不足,奠定了赵翼在清代史学上的突出地位。”(首都发展研究院评)

赵翼任职期间,“勤于政务,生活简朴”;“为人孝顺,即使在外任官,也将母亲带在身边,夙夜侍奉。”“一生著述颇丰,体裁涉及诗文集、经史考据,笔记文学等;内容则涵盖历史学、文学、考据学等。”(广州日报评)

“赵翼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二重身份,其史学上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专业兴趣、思维习惯等,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选择偏好咏史怀古以及典章制度的记录;喜欢在诗歌里考证事物的历史变迁、源流与发展;论诗时以诗考史、援史证诗,同时具有宏观的诗史意识以及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反过来,作为诗人的赵翼也对他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史学观念的形成构成一定影响,两种身份之间互相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评)

清代学者之一般评判,大抵最推重钱,王次之,赵为下。”“赵书能教吾以抽象的观察史迹之法。陋儒或以少谈考据轻赵书,殊不知竹汀为赵书作序,固极推许,谓为‘儒者有体有用之学’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评)

“在他们三人中间,就乾嘉治史典范和史籍考证之精审程度而言,当推钱大昕为第一,王鸣盛、赵翼次之;然就史学义理之旨趣高低而言,当推赵翼为第一,王、钱二氏次之。”“赵翼治史在方法学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他非常善于运用(以类相从)的排比归纳方法,然 后再运用综合方法从多个方面对史事进行研究,最终从同似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可资借鉴的历史规律性识。”(武汉大学学报评)

轶事典故

痛失状元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殿试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将军乌雅·兆惠方奏凯归,爱新觉罗·弘历将他派入阅卷。兆惠称自己不懂文言文,乾隆帝告知各位大臣在卷上有圈点,圈多的卷子就是好的。兆将军发现只有赵翼的卷子为九圈,便进呈给乾隆帝。乾隆帝发现第一份卷是江南省人赵翼的,第二卷的胡高望为浙江人,第三卷王杰为陕西人。乾隆帝考虑到江浙地带状元多,而陕西省还未有状元,于是将赵翼和王杰的名次对调,赵翼为探花。传胪时,只有赵翼身上挂着朝珠,乾隆帝询问缘故,富察·傅恒以“赵翼在军机处行走”应对,还称之前汪由敦应奏的文字都为赵翼所拟,乾隆帝便暗自记下赵翼之名。

玩闹伤人

赵翼入直军机处时,同僚中有个叫陈纯祖的人和他年纪相仿,两人公务之余经常相互扳手比力气。陈纯祖力气大,常把赵翼的手捏得通红,让赵翼苦不堪言,一直想“报复”。一天在圆明园值班时,赵翼搬来一只凳子,说要闭上眼睛用凳子打人,如果陈纯祖碰到凳子受伤,他不负责任。陈纯祖认为赵翼肯定不敢拿凳子打他,结果赵翼真的砸到了陈纯祖的脸上,陈纯祖顿时血流满面,昏倒在地。赵翼大惊失色,后悔莫及,急忙把陈纯祖送到郎中那里。所幸陈纯祖没有生命危险,但此后赵翼不再轻易和别人玩闹。

作征兰联

嘉庆十五年(1810年),赵翼重赴鹿鸣宴时在秦淮河地区女校书朱玉家做客。朱玉仰慕赵翼才华,请求他赠楹联。当时朱玉有孕得贵子的征兆,于是赵翼写下“怜卿新种宜男草;愧我重看及第花”的对联,一时间传为佳话。

后世纪念

墓葬

赵翼墓位于无锡马山,墓地坐北朝南,背倚冠嶂峰,南对万顷太湖,墓前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立的墓碑,碑上镌刻着:“皇清授中宪大夫、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贵州贵西兵备道、庚午科重赴鹿鸣筵宴、晋加三品、显考瓯北赵府君召;诰封恭人、晋赠淑人、显程太淑人之墓。”

1983年冬重修。

1986年7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

赵翼纪念馆位于赵翼故居隔壁的,是赵翼六世孙赵争为纪念先祖,私人创办的一家民办纪念馆,于2001年开馆。赵翼故里原在武进区戴溪乡,57岁后他移居前北岸,居住达31年,嘉庆十九年卒于宅中。1987年常州市政府将其故居设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纪律教育学习月】 赵翼:身处脂膏要洁清.南方医科大学网站地图.2024-10-31

赵翼——清代史学家、大诗人.常州史志.2024-02-22

赵翼.qq.2024-10-31

学者型官员赵翼与贵西兵备道.政协贵州省委员会.2024-10-31

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天宁清代人物专题.博雅人物网.2020-08-02

廿二史札记.豆瓣读书.2024-09-12

仁心施政 谨严治史——赵翼的为官与为学.中共湖州市纪委市监察委.2024-04-15

此心谁解:赵翼的学术情怀.新华网.2024-04-15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04讲:《廿二史札记》.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4-15

清朝赵翼:莫言淡泊少滋味.今日头条.2024-04-15

史学赵翼与文学赵翼:学者身份和诗人身份互动的个案研究.中国知网.2024-04-15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 方志学 地理学及谱牒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2024-04-15

赵翼的历史哲学及其对乾嘉学风的影响.武汉大学.2024-04-15

仁心施政 谨严治史 赵翼的为官与为学.秦风网 陕西省纪委监委.2024-09-12

《北东园笔录》.ChineseTextProject.2024-09-12

《楹联三话卷下》.ChineseTextProject.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