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
白鹤(黑枕黄鹂普通亚种:鹤属 leucogeranus),别名丹顶鹤,鹤科鹤属鸟类。属于大型鹤类,全长约1.3米-1.4米,翼展约2.1米-2.3米,雌性体型略小于雄性,雌性约5.3千克,雄性约6.2千克。雌雄羽色相同,体羽白色,有“修女鹤”之称,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虹膜浅黄色。喙为红色,呈锯齿状。初级飞羽黑色,仅展翅如飞翔时黑色翅端明显,又称“黑袖鹤"。脚和趾暗红色。雏鸟被稠密的锈黄色羽毛。初级飞羽黑色。
在世界范围内,白鹤分布于俄罗斯,见于中国、蒙古、伊朗和印度等地。在中国,白鹤是旅鸟和冬候鸟。主要分布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白鹤是涉禽,对栖息地要求较特化,主要分布在低地冻原、苔原和针叶林过渡区、针叶林地带,在草原、湿地越冬和繁殖。白鹤通常选择浅水湿地生境。
到2020年,白鹤的种群数量主要呈下降趋势。2018年,白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极危(CR)。2021年,白鹤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白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白鹤是健康、繁荣、没有战争的生活的象征,也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世界各国有与白鹤相关的历史遗迹、诗歌、传说与故事、拳法等。
命名与分类
因为白鹤体羽为白色,故有“修女鹤”之称,又因其初级飞羽为黑色,仅展翅如飞翔时黑色翅端明显,故又称“黑袖鹤"。1998年,有学者将白鹤从鹤属(Grus)移出,并在鹤科(Gruidae)下为其独立立出一属,即白鹤属(Leucogeranus),学名为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但不同的分类系统对白鹤的分类地位定位不同,本词条按照ITIS(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和物种2000的观点,仍将白鹤作为鹤属下的一个物种,学名为Grus leucogeranus,白鹤是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白鹤属于大型鹤类,全长约1.3米-1.4米,翼展约2.1米-2.3米,雌性体型略小于雄性。该鸟类部分体型指标的平均数值具体如下表:
雌雄白鹤羽色相同,体羽白色,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并生有稀疏的短毛。虹膜浅黄色。喙为赭红色,呈锯齿状,有助于白鹤捕捉较光滑的猎物和获取地下的植物根系。初级飞羽黑色,站立时其黑色初级飞羽不易看见,仅展翅如飞翔时黑色翅端明显,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尾上,通常在站立时遮住黑色的初级飞羽,故未展翅时外观全体为白色。脚和趾暗红色。
雏鸟有稠密的锈黄色羽毛;额和面部无裸露部分,虹膜土黄色,头、颈及上背棕黄色,翅上也有棕黄色但初级飞羽黑色。刚出生的雏鸟虹膜为蓝色,在雏鸟的生长过程中,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头、颈、体和尾覆羽白色羽毛逐渐增加,越冬后的亚成体除颈、肩尚留有黄色羽毛之外,其余部分的羽毛已换成白色,与成体相似。嘴和脚暗灰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白鹤分布于俄罗斯,见于中国、蒙古、伊朗和印度等地。2018年,在俄罗斯,属于中亚和东亚的部分有白鹤的繁殖群体,白鹤在迁徙中经过俄罗斯属于欧洲的部分;在中国和蒙古、伊朗、印度主要为候鸟,其中,印度的白鹤种群可能已灭绝;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白鹤为过路鸟。
中国分布
在中国,白鹤是旅鸟和冬候鸟。主要见于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迁徙时见于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河口、北戴河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呼伦贝尔湖、兴安盟、通辽市);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双台河口、大连市),吉林省(莫莫格、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省(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甸县);华东地区的安徽(升金湖、莱子湖),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华中地区的河南省(废黄河、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华东地区的江西省(鄱阳湖)、安徽和华中地区的湖南省(洞庭湖),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市、盐城市和东台市、余姚市、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栖息环境
白鹤是涉禽,对栖息地要求较特化,主要分布在低地冻原、苔原和针叶林过渡区、针叶林地带,在草原、湿地越冬和繁殖。白鹤通常选择浅水湿地生境,即能见度高,水深最高约30厘米的开阔的淡水浅水区,主要在低地针叶林和针叶林苔原过渡区中,由青苔覆盖的沼泽地繁殖。白鹤的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趋向于选择低地苔原,具有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的区域栖息。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鹤主要以苦草、苔草等植物为食。白鹤在觅食时,注视水中并啄取水生植物,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薹草属、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昆虫、甲壳亚门等动物性食物。在不同条件下,白鹤对食物的选择不同,例如当难以获取被雪覆盖的植物性食物时,主要以旅鼠和等动物为食;在越冬地鄱阳湖,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马来眼子菜(眼子菜属 wrightii)、野荸荠、水蓼(Persicaria hydropiper)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小鱼、小螺和砂砾;白鹤在繁殖季节取食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如蜗牛、鱼类和果实如蔓越莓(越橘属 macrocarpon)。
社群行为
白鹤的领域面积约为630平方千米。白鹤可单独、成聚集群或成家族集群活动。其中,孤鹤最少;其次为聚集群,亚成体常集成约10只-12只小群在一起活动,在迁徙期,白鹤多集成为大群在固定的停歇地,如在中国莫莫格,可以停留数周到月余;家族集群最常见,家族集群以2成1幼为主,少数抚育2只后代,罕见1成1幼或2成无幼。
节律行为
白鹤在白天的主要行为有6种:觅食,包括注视水中并啄取水生植物,低头寻找食物,吞咽食物以及亲鹤喂食和幼鹤乞食的过程,上午、下午是其觅食高峰;警戒,包括举头环视、扬头走动、远眺等,成年鹤比幼年鹤警戒时间长;游走,指平头行走或奔跑,其行为节律与觅食接近同步;争斗,直接打斗、追赶和仪式化威胁,争斗行为高峰出现的时间接近于觅食高峰;理羽,包括啄理羽毛,涂脂,清洁,用爪挠抓头部及颈前部分,用喙啄跗及足,振翅,抖、蓬羽;休息,白鹤用单脚或双脚站立不动的行为,休息高峰出现在上午和下午觅食高峰之间。其中,觅食和警戒是白鹤的主要越冬行为,觅食用时约80%,警戒时间约10%,聚集群中个体的觅食时间显著高于家族集群的鹤,而警戒时间显著低于家族集群的鹤,白鹤用于理羽、游走、休息和争斗的时间总占比少。夜晚,白鹤单腿站立,头缩在肩下睡觉。
迁徙行为
白鹤有长期迁徙行为,常成对或集成10只以下的小群进行迁徙,每年春季迁徙开始于3月底或4月初,5月下旬到达繁殖区,秋季迁徙开始于9月底,其迁徙路线依赖于湿地网络,越冬期约150天。
在世界范围内,白鹤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三个种群的迁徙路线不同。东部种群的繁殖地位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东北部,其迁徙路线为从雅库特向南迁飞约5100千米,途经俄罗斯的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流域,进入中国后的主要停歇地有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甸、莫莫格以及双台河口、滦河口、废黄河和升金湖等地,主要到鄱阳湖湿地越冬,在此处越冬的白鹤数量可占世界白鹤总数量的95%以上,代表着全球白鹤总量。中部种群的繁殖地位于西伯利亚的库诺瓦特河下游,越冬地为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Keoladeo)国家公园,2002年后该越冬种群消失。西部种群的繁殖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在欧洲与亚洲的交界处的里海南岸越冬,自2008年-2016年,仅有1只越冬个体。
生长繁殖
白鹤为一雌一雄制。白鹤在约3岁时性成熟,一般在5岁-6岁时开始第一次繁殖,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为每年的5月-8月,繁殖期间白鹤配偶间共享领域中的资源。
发情与求偶
求偶包括鸣叫和“舞蹈”,雄性白鹤首先通过将头部和颈部向后拉成“S”形发出鸣叫;然后,向下转动颈部,将喙转向胸部,对着求偶对象大声鸣叫;在鸣叫的同时,慢慢转动头部,直到其逐渐变为垂直方位,此时,颈部也慢慢变为垂直方位并上下运动,在此期间,翅膀折叠于身体两侧。雌性白鹤在雄性白鹤开始鸣叫后加入其鸣叫,伴随着鸣叫抬起头部,与雄性白鹤一起上下移动其颈部,双翼亦折叠置于身体两侧。
筑巢与产卵
白鹤约在5月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冻原仍然被冰雪覆盖。白鹤通常将巢建在开阔沼泽的岸边,或周围水深约20厘米-60厘米有草的土墩上,巢简陋,巢材主要是苦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约12厘米-15厘米,巢间距约10千米-20千米,有时只有2千米-3千米。产卵期常与冰雪融化期一致,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都可产卵,但通常在6月产卵,窝卵数为2,每枚卵重约200克,卵呈暗橄榄色,钝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
孵卵与育雏
雌雄白鹤交替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孵卵期约为30天,多数雏鹤于6月最后5天-7月最前5天孵出,通常可孵化出两只雏鹤。但在两只雏鹤间较弱的一只,常在长出飞羽之前,因为同胞的攻击和抢夺食物而死亡。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只雏鹤可以存活至飞翔期。雏鸟在约76天后长好羽毛,3个月左右就能够飞翔。亲鹤会饲喂幼鹤,雄性白鹤饲喂幼鹤的时间较多,随着幼鹤的生长,亲鹤对其喂饲的频次呈减少趋势,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鹤才开始自己挖泥取食。
白鹤的平均寿命约为37岁,圈养条件下,白鹤可活约62岁,因为其寿命较长,故又称“仙鹤”。
人工养殖
白鹤在世界上种群数量少,人工养殖有助于增加白鹤种群的数量,例如,国际鹤类基金会于1981年、北京动物园于1989年先后对雌鹤进行人工授精,经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动物园于2000年,在圈养条件下使1对白鹤自行选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后,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到2018年,中国圈养白鹤种群数量为119只,分布在31家动物园,其中北京动物园数量最多。
中国还有救助放归白鹤的报道,例如白鹤“小雪”在2021年11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迁徙到中国鄱阳湖越冬的途中,在浙江省“落单”,在经过当地一年的救治后,恢复健康,达到野外放归的标准,于是被送到鄱阳湖。2023年1月,位于南昌市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内,“小雪”顺利返回鹤群,3月底,“小雪”将与其他白鹤一起于鄱阳湖畔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内,返回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白鹤繁殖区。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到2020年,白鹤的种群数量主要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白鹤的平均密度约630平方千米一对;2008年,全球约有3750只白鹤,且几乎全部都属于东迁种群;2010年-2020年,白鹤种群下降了约70%。2002年,伊朗的Fereydoonknenar地区约有10只白鹤,但在2006年-2007年的冬天,只观察到有一只白鹤。2012年,伏尔加三角洲有两例白鹤的观察。2013年,俄罗斯西部地区的白鹤种群还有不到20只。
在中国,9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在鄱阳湖越冬,此地的白鹤数量从1980年-1981年的约100只增长到2002年-2003年冬季的约3900只,此后,白鹤种群数量在约2000只的低点(200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和接近4000只的高点(2005-2006年、2007-2008年)之间波动,但到2017年,总数量不超过3500只。中国吉林省在3月-5月、9月-11月的两个迁徙期都有白鹤,其中,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鹤数量在2012年5月约3590只,2012年10月下旬约3640只,这是其峰值,2007年5月约有1160只、2008年4月约2200只、2010年5月约3130只、2011年5月约3400只。中国辽宁省沈阳地区的环子洞水库在2003年和2006年的秋季迁徙期约900只,2008年的春季有约1100只,其中,卧龙湖在2008年3月达到峰值,约1200只。2014年12月在中国台湾观察到一只个体。
威胁因素
白鹤受到的威胁主要有三。一是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在区域气候干旱化背景下,农业开发、水坝及河流改道等会使停歇地中白鹤栖息的生境遭到破坏,白鹤的迁徙种群数量下降,停留时间缩短,如三峡大坝运行有可能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水面减少,从而对在此越冬的白鹤和其他鹤类产生不利的影响,中国鄱阳湖修建的大坝减少了可供白鹤使用的越冬地。二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白鹤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主要受到石油开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胁,此外,在白鹤停留的区域,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湿地和鱼、芦苇等生物资源的丧失与破坏,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渔具捕鱼等人为干扰也对白鹤的生存造成了威胁。三是天敌的威胁,当亲鹤不在巢边时,白鹤卵常被贼鸥属、北极鸥和银鸥吃掉。在集结地、迁飞停歇地和越冬地。
保护级别
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保护措施
对白鹤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第一,对白鹤进行人工繁殖,提高了白鹤的种群数量,例如,1991年-2010年,在伊朗的繁殖区库诺瓦特河流域、迁徙中途停留地如秋明地区和伏尔加三角洲以南、越冬区释放了约140只圈养白鹤;2012年,在伏尔加三角洲又释放了6只。第二,为白鹤提供人工生境如稻田和藕田,可以为白鹤提供食物,使得白鹤数量逐渐增加,人工生境已成为白鹤的重要觅食地。第三,建立自然保护区,如中国江西省设立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域内的白鹤等珍稀越冬水鸟。
相关文化
白鹤是健康、繁荣、没有战争的生活的象征,也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世界各国与白鹤相关的历史遗迹、诗歌、传说与故事等较丰富。在大约6000年前的古代洞穴墙壁上绘有白鹤的图像。埃及也有古墓中描绘了两只白鹤的图像。俄罗斯有以歌曲来歌颂鹤的忠诚的习俗,将鹤称为返回家园的士兵。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列出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鸟类“狼”是一只白鹤,它在82岁时于威斯康星州的国际鹤基金会去世。由于白鹤长寿,日本人会在结婚和出生仪式上展示白鹤的图片和雕像;日本还有“白鹤报恩”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嘉六救了一只白鹤后,这只白鹤用体羽为其织布以抱其救命之恩的故事。
2006年-2007年的冬天,伊朗观察到的唯一一只名为“Omid”白鹤,意为希望,后来被像英国广播公司的伊朗纪录片这样的教育节目不断报导。《伊索寓言》中也有“孔雀与白鹤”的故事。此外,很多国家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都有与白鹤相关的邮票。
在中国,古代文人常在诗歌中以白鹤为意象,如曹植的《白鹤赋》;封开县有群众文娱活动“白鹤(歌)舞”;鹤拳是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流传较广,主要有四种拳套:宗鹤(亦称宿鹤)拳、飞鹤拳、鸣鹤拳、食鹤(亦称朝鹤或痹鹤)拳;太极中还有“白鹤亮翅式”“白鹤展翅式”。
相关新闻
在中国,2023年春节期间,安徽省望江县第一次迎来了白鹤栖息过冬;同年3月17日,中国北京市密云区观察到5只白鹤在密云水库北岸落脚歇息;2023年3月底,落单白鹤“小雪”于鄱阳湖畔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内将与其他越冬白鹤一起,准备返回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国云南省野鸭湖湿地自2013年首次发现白鹤后,于2023年5月9日再次观测到一只白鹤幼鸟。
物种对比
白鹤和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同属于鹤属大型白色鸟类,故对二者进行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Grus leucogeranus Pallas, 1773.col.2024-08-26
白鹤.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5
Siberian Crane.iucnredlist.2023-07-1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5
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cites.2023-07-15
Grus leucogeranus Siberian crane.animaldiversity.2023-07-15
白鹤 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Pallas, PS 1773).世界鸟类数据库.2023-07-15
从鄱阳湖到西伯利亚:“落单”白鹤归队记.新华网.2023-07-20
生态安全之江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2023-07-20
安徽望江首现鸟类“活化石”白鹤.人民网.2023-07-20
国宝白鹤再次“现身”密云水库.新华网.2023-07-20
时隔10年白鹤再现野鸭湖.新华网.2023-07-20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