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中药名。别名蒲公英茶、白鼓丁、卜地蜈蚣、香铃草、蛙本反(贵州黔南)、锐务芒(贵州铜仁)、仆公英、黄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黄狗头。是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m. 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蒲公英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主要产自中国的东北、华北及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河南省贵州省等地。

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形,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一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其以根叶花完整齐全、色绿者为优。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疔疮肿毒,乳房炎淋巴结结核,目赤,咽喉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痞满烫伤,消化性溃疡,毛囊炎,小儿龟头炎中耳炎结膜炎麦粒肿乳腺炎。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来源

原植物

菊科植物蒲公英、华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

药用部位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m. 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生境产地

蒲公英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主要产自中国的东北、华北及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河南省贵州省等地。

采收加工

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状

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形,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一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质量优劣

以根叶花完整齐全、色绿者为优。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功效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

蒲公英主治疔疮肿毒,乳房炎淋巴结结核,目赤,咽喉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痞满烫伤,消化性溃疡,毛囊炎,小儿龟头炎中耳炎结膜炎麦粒肿乳腺炎

用法用量

蒲公英10~30g,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主要应用

1.痈肿疔疮,乳痈,内痈:蒲公英苦能泄降,甘以解毒,寒能清热,兼散滞气,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用治疔疮肿毒,常配伍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贝天葵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用治乳房炎肿痛,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也可与全瓜萎、牛蒡湘蕾金银花青梅、陈皮、天花粉等同用、如瓜萎牛蒡汤;配夏枯草、大川贝母玄参牡蛎科等同用,治淋巴结结核痰核,配菊花、黄芩决明等同用,治目赤肿痛,均取清热泻火,散结消肿之功;若配蕺菜、冬瓜仁、桃仁苡仁等同用,又可治肺痈吐脓;与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等同用,治肠痈腹痛;配伍黄芩、玄参、菘蓝等同用,治咽喉肿痛;鲜品捣敷还可用治毒蛇咬伤。蒲公英为应用广泛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良药。

2.热淋:蒲公英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常与大白茅金钱草车前等同用,治热淋涩痛,有通淋妙品之称。

3.治黄疸:蒲公英18克,茵陈蒿12克,北柴胡、生栀子、郁金、茯苓各9克,水煎服。

4.治疮疡:蒲公英适量捣烂外敷。

临床新用

1.消化系统疾患:消化性溃疡、痞满、反流性食管炎。

2.五官科疾患:上颌窦炎

3.皮肤性病:非淋菌阴道炎结节性红斑、女性生殖道披衣菌感染

4.泌尿系统疾患:尿毒症

5.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6.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指感染。

使用注意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炮制方法

除去蒲公英的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低聚果糖果胶胆碱等。

药理作用

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杀灭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肠道沙门氏菌及卡他球菌等亦有一定杀灭作用;对某些病毒、真菌及钩端螺旋体属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利胆、利尿及苦味健胃和轻度泻下的作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相关论述

1.《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水煮饮之及封之。”

2.《本草衍义补遗》:“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

3.《本草备要》:“专治乳房炎、疔毒,亦为通淋妙品。”

主要基原植物信息

蒲公英

形态特征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黑褐色,粗壮。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

花期

蒲公英的花期为4-9月。

果期

蒲公英的果期为5-10月。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蒲公英分布于朝鲜、蒙古、俄罗斯

中国分布

蒲公英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北部、台湾、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北部、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蒲公英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

碱地蒲公英

形态特征

碱地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根颈部有褐色残存叶基。叶倒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稀线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6-20毫米,边缘叶羽状浅裂或全缘,具波状齿,内层叶倒向羽状深裂,顶裂片较大,长三角形或戟状三角形,每侧裂片3-7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小齿,平展或倒向,两面无毛,叶柄和下面叶脉常紫色。花葶1至数个,高5-20厘米,长于叶,顶端被蛛丝状毛或近无毛头状花序直径约20-25毫米;总苞小,长8-12毫米,淡绿色;总苞片3层,先端淡紫色,无增厚,亦无角状突起,或有时有轻微增厚;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有窄或宽的白色膜质边缘;内层总苞片披针形,长于外层总苞片的2倍;舌状花黄色,稀白色,边缘花舌片背面有紫色条纹,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1.5毫米。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淡褐色,长约3-4毫米,上部有刺状突起,下部有稀疏的钝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3-4.5毫米;冠毛白色,长5-6毫米。

花果期

华蒲公英的花果期为6-8月。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碱地蒲公英分布于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分布

碱地蒲公英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碱地蒲公英生于海拔300-2900米,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砾石中。

参考资料

蒲公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4-12-27

五类人慎吃蒲公英.今日头条.2025-03-19

mongolicum.植物智.2024-12-27

碱地蒲公英.中国植物志.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