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
针眼病(英文名:styes),中医眼科病名。又名偷针、土疮、土疡。相当于西医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是眼科疾病里面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多因内热外毒攻窜上炎导致。其主要特点是胞睑近睑缘部生小肿,局部红肿疼痛起硬结,易于溃脓。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素体虚弱、屈光不正、消化道疾病、消渴病、儿童、卫生习惯不良者常易罹患该病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此愈彼起,经久难消。若无并发疗疮走黄,则预后良好。
现代医学里面的麦粒肿可参考该病进行辨证治疗。疾病分类为眼科—胞睑病类。
古籍摘选
“偷针”病名见于《诸病源候论·目府诸候》:“人有眼内毗头忽结成范,五日间,便生脓汁,世呼为偷针。”《证治准绳·七窍门》释:“世传眼普初生小疤,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瘾,故名偷针。”《审视瑶函土瘠症》曰:“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只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入,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西医学的急性睑板腺炎等出现上述症状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医学分类
现代医学将此类因眼睑腺体急性、化脓性、结节性、痛性炎症病变,命名为急性睑板腺炎(acute meibomian gland inflammation),又称麦粒肿(hordeolum)。胞脸皮脂腺(zeis 腺)或汗腺(moll 腺)感染,为外麦粒肿;脸板腺 (meibomian 腺)受累时,称之为内麦粒肿。此病大多数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自觉症状
以胞脸局部肿胀、疼痛、痒为主。一般初发多肿痒明显,中期以肿痛为主,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病情严重时,可伴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眼部检查
初起胞脸局部肿胀、微红,疼痛拒按,且可及形似麦粒的硬结。甚者红肿掀热,胞脸硬结压痛拒按,继之红肿局限,硬结软化成脓,随之脓点溃破(外麦粒肿脓成溃破在眼脸边缘,内麦粒肿溃破在眼脸内的脸板面) 。若病变靠近外部,则疼痛明显,可见患侧白睛红赤,甚至白睛红赤肿胀突出于脸裂,同侧耳前可扪及肿核。此外,本病也可因邪毒蔓延,头面皆肿,变生他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诊断要点
1.问诊(症状) 胞睑初发时,肿痒明显;中期以肿痛为主,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病情严重时,可伴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2.望诊(体征) 初期眼睑呈局限性、压痛性结节,脓成质软,可及波动感。患侧白睛红赤,甚至白睛红赤肿胀突出于睑裂。
类证鉴别
1.眼丹 非局限性红肿热痛,甚至波及全胞睑,病势凶猛,伴发热、恶寒等全身证候。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2.漏睛疮 局限于大毗部目内眦穴附近,红肿波及胞睑及颜面部,有流泪及流脓病史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
未成脓者,内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切开排脓。
辨证论治
辨证以外责之风热之邪,内责之脾胃为原则。
风热客睑
证候:初起胞睑局限性痒胀,微红,硬结不显,刺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桔梗、牛劳子、荆芥、芦根、杏仁。加减:痒甚者,加桑叶、菊花以助祛风止痒;疼痛者,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若红肿较盛者,加黄连、枝子、蒲公英清热解毒;便秘者,加大黄通腑泻热。
热毒壅盛
证候:胞睑局部红肿热痛,硬结渐大成脓,压痛拒按;或白睛红赤肿,或伴口渴喜便秘瘦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
常用药:金银花、天花粉、当归、赤芍药、乳香、没药、穿山甲、皂角刺、白芷川贝母
加减:与五味消毒饮合用,以消散硬结,增强清热解毒之功。便秘者,加大黄以泻火通腑;发热、恶寒、头痛者,为热重毒深或热入营血,可与犀角地黄汤配合应用,以助清热解毒,凉血散滞。
脾虚夹邪
证候:针眼屡发,或针眼红肿不甚,经久难消;或见面色无华,神倦乏力,小儿偏食,纳呆便结: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散结消滞。
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常用药:人参、黄茂、白术、获苓、当归、白芍、川、湘蕾金银花、连翘、白芷、陈皮。加减:若纳呆便结,加麦芽、山植、莱蔽子等以健脾消食行滞;若硬结小且将溃者,加意艾仁、桔梗、紫花地丁以清热排脓;在针眼未发之间歇期,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以调理脾胃,防止复发
局部治疗
(1)湿热敷:湿热或中药煎剂 (菘蓝、湘蕾金银花、野菊花等)熏,发病初期可帮助炎症消散,中期可促使硬结成熟以利溃破痊愈。每日3 -4 次,每次 15 分钟。
(2) 脓肿成熟后,行切开引流。注意掌握切口齐整。外麦粒肿选择切开皮肤,其切口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选择切开睑结膜,切口与睑缘垂直;脓液引流不畅者,放置药线或皮条引流,每日换药至愈。
病因病机
该病的发生多为风热毒邪外袭,客于胞睑,煎灼津液,变生疮疗;或过食辛辣、肥腻之品,助阳生火,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灼脉络,局部酿脓;或余邪未清,热毒蕴伏;或脾气虚弱,卫外不固,复感风热之邪,致反复发作。由于胞脸位于眼珠前部,易受六淫之邪侵袭,为卫外之屏障,外邪人侵,首当其冲。而胞脸属五轮学说中之肉轮,内应脾,脾与胃相表里,上胞属脾,下胞届胃,因此,在内可因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若内外合邪则更易发病。又因风为阳邪,其性炎上,所以常急性起病,以眼睛的红、肿、热、痛为多,并伴有口渴便秘等热象。一般为实证,且以热证多见。
护理
辨证施护
生活起居
保持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通风良好,光线柔和。起居有时,避风寒,适寒暑,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热毒内陷者应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或打扰患者。对于风热外袭患者,居室宜清爽;热毒雍盛及热毒内陷患者,多喜凉而恶热,室温宜偏低;脾虚夹实患者,居室宜干燥凉爽。
病情观察
观察胞睑皮肤的颜色,是否有肿胀,肿胀的程度、范围等,以判断病情的程度与性质,是属于风热外袭还是热毒雍盛,或是热毒内陷,或是脾虚夹实观察局部是否有硬结形成,硬结的部位、大小、范围,是否有压痛,拒按或喜按,有无脓点形成等表现。判断病情的发展程度,若硬结变软,脓点形成,则属针眼成熟。若突然出现头痛高热、烦躁或嗜睡等,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忌肥甘厚味、辛辣炙博、生冷助湿生痰之品。热毒雍盛、热毒内陷者宜食半流质或流质,鼓励多饮水,多喝西瓜汁、梨汁、苹果汁等;偏食纳呆者,指导其合理搭配饮食;脾虚夹实,面色菱黄,倦息乏力者可用孩儿参、五指毛桃、获苓、瘦肉适量煎汤服用,以健脾祛湿,促进针眼的消散;儿童患者可服用七星茶,以健脾清热祛湿。
情志护理
可以通过解释、鼓励、安慰等方式进行正面说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情况,解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饭后温凉服。可用内服药渣再次煎水,用于熏蒸或温热外敷眼患处。该病具有传染性,注意做好消毒隔离。按时点滴眼药水 (膏),操作前洗净双手,滴两种眼药水时,间隔2~3 分钟,先滴眼药水,再涂眼药膏;先滴刺激性弱的眼药水,再滴刺激性强的眼药水。滴药时动作要轻,滴管离眼1~2cm以免污染滴管或伤及角膜。
适宜技术
局部切忌挤压、搔抓、碰撞、挑剔硬结,硬结未软化时切忌过早切开。未成脓者可用点刺放血法:耳尖或合谷穴、太阳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泄热止痛消肿效好。针挑法:适用于针眼反复发作者。在背部肺俞、膏盲俞及肩脾区附近找出红点或栗粒性小点1个或数个,常规消毒后,三棱针挑破,挤出少许血水或黏液脓点形成者,宜切开排脓;若脓腔大,应放置引流条,直至脓尽,创口用眼垫包封,嘱患者每日复诊换药至创口痊愈。患眼湿热敷,或用清热解毒中药汤剂重眼。分泌物多者可用结膜囊冲洗法,以保持结膜囊清洁。特别注意针眼脓未成者不得针破或切开,不能在病变区域内选择针刺治疗的穴位,以免邪毒内陷,形成疗疮走黄之恶候。
主要症状护理
该病的常见症状为胞脸局部红肿痒痛、成脓破溃等。
1.胞睑局部红肿痒痛初起,宜采用泄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护治原则可使用耳尖刺血疗法,或用湘蕾金银花、野菊花、生甘草、淡竹叶、蒲公英等中药局部熏洗或湿敷,以减轻局部不适。
2.胞脸局部红肿痒痛明显,可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滴眼液联合鱼腥草滴眼液、如意黄金散、金黄膏等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或静滴抗生素,以迅速缓解症状。
3.肿胀明显且已成脓,应立即行切开排脓,脓出则肿痛立消。
4.注意胞睑局部卫生,不用手或者不洁物品揉眼、擦拭: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减少使用目力,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抵抗力,以缩短病程,缓解局部红肿痒痛症状。
5.告知患者相关疾病知识和饮食指导,刺激性、煎炸炙烤食物要少食;戒烟戒酒,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如黄瓜、冬瓜、西瓜、苦瓜、绿豆等,可缓解症状;平时要多喝开水,保持大便通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预防与护理
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偏食,避免过劳,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影响美观,或可造成闭合不全。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健康教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慎起居,适寒暑,怡情志,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减少使用目力。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御外邪入侵。
2.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避免偏食,禁食辛辣、煎炸、肥甘厚腻等聚湿、蕴热、生痰之品。
3.如已发生针眼,切勿擅自挤压排脓,以免造成脓毒扩散,引起胞睑周围及颜面浮肿,形成胞肿入桃或眼丹等变证,甚至变生疗疮走黄等危及生命之重症。
4.使用外敷药物治疗时,注意勿使药物进入眼内,以免损伤结膜角膜。
5.注意胞睑局部卫生,不用手或者不洁物品揉眼、擦拭。夏季要做好防蚊措施,避免局部发生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