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
牛蒡(学名:牛蒡属 lappa L.)是菊科(Asteraceae)牛蒡属(Arctium)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大力子、。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牛蒡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冷、干旱,忌水涝,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地下水位低且不积水的沙质土壤中。
牛蒡具粗大的肉质直根,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基生叶宽卵形,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小花紫红色,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两侧压扁,浅褐色。花果期6-9月。
牛蒡的根、茎叶、成熟果实均可入药,具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透疹解毒、通便消肿的功效,其营养成分丰富,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幼嫩叶片和叶柄叶可作蔬菜。牛蒡种子含油,可作化妆品添加剂。
品种考证
牛蒡的名称始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的《名医别录》中,其中记载牛蒡"生鲁山平泽"。后在唐代《新修本草》中记载"其草叶大如芋,子壳似栗状,实细长如茺[chōng]蔚子"。宋代医学著作《本草图经》中明确记载"恶实即牛蒡子也。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棣,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这和元朝蒙医学著作《蒙药正典》中关于牛蒡的记载相似。后在明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描述牛蒡为"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棣而小,粤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栋有子数十颗。七月采子,十月采根"。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古人所述恶实与现今通用牛蒡一致。
栽培历史
牛蒡在欧洲、亚洲的温带地区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均有野生牛蒡生长。于公元940年前后,由中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人民喜爱的蔬菜之一。在日本经过多年选育后,出现很多品种。此外,日本也是主要栽培和食用牛蒡的国家之一。1937年后,以肉质根供食用的新品种从日本引入中国,后在中国江苏、山东省栽培面积较大,
其他地方有少量栽培。中国过去多将牛蒡作为中药使用,但随着出口栽培面积的扩大,
也开始将其作为蔬菜食用。
形态特征
为二年生草本植物。
根、茎
具粗大的肉质直根,长达15厘米,径可达2厘米,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粗壮,基部直径达2厘米,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有多数高起的条棱,分枝斜升,多数,全部茎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及长蛛丝毛并混杂以棕黄色的小腺点。
叶
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基部心形,有长达3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有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但中下部常脱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样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叶小,基部平截或浅心形。
花
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外层三角状或披针状钻形,宽约1毫米,中内层披针状或线状钻形,宽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长,长约1.5厘米,顶端有软骨质钩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1.4厘米,细管部长8毫米,部长6毫米,外面无腺点,花冠裂片长约2毫米。
果实
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长5-7毫米,宽2-3毫米,两侧压扁,浅褐色,有多数细脉纹,有深褐色的色斑或无色斑。冠毛多层,浅褐色;冠毛刚毛糙毛状,不等长,长达3.8毫米,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
物种分布
牛蒡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其在中国的种植区主要为江苏省徐州的丰县、沛县,山东省兰陵县等地。牛蒡多垂直分布于海拔750-3500米的山坡、荒地、林缘、林中、山谷、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和村庄路旁等地。
生长习性
牛蒡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冷、干旱,忌水涝。其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0℃,10℃-15℃的低温或30℃-35℃的高温均会出现发芽率低或不发芽的情况。牛蒡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地下水位低且不积水的沙质土壤中,土壤pH值以6.5-7.5为宜,在酸性土壤中易生育不良。牛蒡花果期为6-9月,冬季植株地上部枯萎,根可以露地越冬,翌年春季返青,一般返青后2个月现蕾,1-2个月后进入开花结实期,再1-2个月后种子成熟。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牛蒡的种植地后,进行深耕、耙细、整平,结合整地施入适量腐熟厩肥作底肥,然后做成高,四周开好排水沟。
育苗
播种
选取生长健壮、成熟较早、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在7-9月果序总苞呈枯黄色,种子呈淡褐色时采种,然后晒干并除去杂质。播种时间可选择春季或秋季,以种子直播为主。播种前,用温水中浸泡种子,以促进出苗。播种时将种子按行距直播,浇水、覆土并稍稍压实。播种后约20天左右出苗。
组织培养
以牛蒡的下胚轴为外植体,洗净消毒后接入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生成,然后将生长状态良好的愈伤组织转至增殖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分化,再切取生长健壮的幼苗进行生根培养。最后,将根系发达的再生苗移栽至土壤中。
田间管理
待牛蒡幼苗发出4-5片真叶后,拔掉病苗、弱苗,留下壮苗、大苗,如有缺苗处,可带土移栽幼苗。在牛蒡幼苗期或第二年春季返青后,及时中耕、松土,同时还需清除牛蒡垄间禾本科杂草,防止两垄间积水。牛蒡培土只培根部,不可压埋植株生长点。
在牛蒡长出3片真叶后开始浇水,尽量采用滴灌。植株进入生长期后,可在早晚凉爽时适时灌溉。在雨季来临前需及时清理沟渠,确保雨停田干,无积水。在牛蒡幼苗期,可追施人畜粪水或复合肥作壮苗肥。在植株主根膨大期,可在叶片表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作肥料。在牛蒡开始抽茎后,追施尿素、过磷酸钙和人畜粪水等,促进植株分枝增多和籽粒饱满。
病虫害防治
牛蒡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茎腐病等。防治病害需在牛蒡生长期及时清除病株,冬季清理土壤和种植沟,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茎腐病发病时,可喷施多菌灵或硫酸链霉素。黑斑病则可用氢氧化铜或百菌清喷雾防治。白粉病发生时,可喷施粉锈宁或甲基硫菌灵杀菌。
牛蒡易发生蚜虫、根结线虫、白粉虱、红蜘蛛等。可通过及时清理土壤周边禾本科杂草防治蚜虫发生,虫害发生时可喷施抗蚜威、吡虫啉、苦参碱、二氯苯醚菊酯乳油或阿维菌素乳油杀虫。防治根结线虫一般在播种前撒施棉隆微粒剂于种植沟内,耙土混匀,封沟盖膜,熏蒸后再揭膜通气。白粉虱和红蜘蛛发生时,可分别喷施吡虫啉喷雾、乐果乳油杀虫。
用途
医学药用
牛蒡的根、茎叶、成熟果实均可入药,牛蒡根具有散风热、消肿毒的功效,可治疗头痛、热毒面肿、齿龈肿痛、风湿痹痛、疮疡直肠脱垂等病。牛蒡茎叶具有祛风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可治疗心烦口干、咽喉肿痛、肿、皮肤风痒等病。牛蒡的成熟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透疹解毒、通便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咳嗽、咽喉肿痛、麻疹不透、便秘等病。
食用营养
牛蒡含有络石元、牛蒡子苷、花生酸、牡丹酚等多种营养成分,其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幼嫩叶片和叶柄叶可作为蔬菜食用。
工业原料
牛蒡种子含油,可作化妆品添加剂配制成化妆膏、化妆霜、奶液和化妆水等。
主要品种
牛蒡按照成熟期分为3类,即晚熟种,根长100厘米左右,肉质根大而长,生长期长,产量高;中熟种,根长80厘米左右,肉质根中等大小;早熟种,根长50-60厘米,肉质根较小,产量低。按照根长可分为长根种和短根种两类,主要品种如下。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牛蒡子醇提物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使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提高,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抗体细胞生成率。牛蒡具有抗肾病的作用,可抑制尿蛋白排泄的增加,并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同时,牛蒡还可解表,能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科复制。
抗氧化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分析牛蒡根酚类提取物的活性,发现其具有明显抗氧化活性,且活性高低与提取物的粒径大小有显著关系。结合态和游离态多酚的抗氧化性随牛蒡根粉粒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粒径最小的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也最强。
参考资料
Arctium lappa.植物智.2023-05-12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12
牛蒡组织培养和高频植株再生的研究.浙江农林大学 .2023-05-12
沛县黄皮牛蒡栽培管理技术.浙江农林大学.2023-05-12
超微粉碎对牛蒡根粉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