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
前燕(公元 337年—公元370年),又称慕容燕,是十六国时期由慕容鲜卑族的慕容皝在龙城建立的政权,以古燕国为国号。自慕容起,前燕共历三主,国34年。
晋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慕容部鲜卑酋长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接管慕容鲜卑部的统治权,通过不断与周边部落的战争,逐步扩大了慕容鲜卑的势力范围,先后掌握了辽东地区的实际控制权,成为平州最大的势力。慕容廆之子慕容皝继承慕容部的统治权后,先平定了慕容仁之乱,又于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自称燕王,置百官,并在次年灭掉鲜卑段部,使疆域西扩与后赵相接。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东晋正式加封慕容皝为燕王,随后慕容皝迁都龙城,运用军事打击迫使高句丽向其称臣,并灭掉宇文鲜卑部,完成对东北地区的部署后,慕容皝图进中原。
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慕容皝的儿子慕容继燕王位后,出兵后赵,攻占下章武、城、河间、幽州郡等后赵属地,并迁都蓟城。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慕容俊点兵出将灭掉冉魏,正式入主中原地区,并于同年正式称帝,改元元玺,国号称”燕“。之后,慕容儁继续南下扩张之路,降服前秦、东晋等诸郡,使前燕的势力版图再一次得以扩大。东晋升平元年(公元 357年),慕容儁再次迁都到邺城遗址。慕容儁去世后,十一岁的儿子慕容暐继承帝位,改年号为建熙。慕容暐在位初,前燕与东晋交战不停,先后夺取了东晋大片城池,并攻入洛阳市,掠地至、渑,使前燕疆域范围达到鼎盛。
辅政大臣慕容恪去世后,前燕政治、经济走向衰落。前燕建熙十年(公元369年),前秦借前燕失信为由,发兵攻打前燕,前燕不敌,被俘或战死的士兵达十万余人;次年,前秦攻入邺城,慕容暐被俘,前秦封慕容暐为新兴郡侯,至此,前燕灭亡。
前燕疆域鼎盛时占有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领有12州、157郡、1579县,所辖人口近1000万。前燕效仿魏晋,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制系统、军事系统和法制系统。前燕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次之,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并使用中原王朝流行的五铢钱。前燕重视官学,推行汉化,推崇儒学,统治者都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前燕与东晋、高句丽、后赵及周边鲜卑等政权都有往来,但多以战争为主。
国号
前燕本名“燕”,其国号源于慕容廆的封爵名。慕容廆率部迁居于大棘城后,自立为“大单于”,并向东晋朝廷奉表称臣,司马睿拜其为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等,但慕容廆以“位卑爵轻”为由,坚持不受,并呈书东晋朝廷,以慕容鲜卑所占据的地方为古燕国旧地,要求封其为“燕王”。“前燕”一名始见于《十六国春秋》,目的是为了有别于“后燕”“南燕”“北燕”和“西燕”的别称。
前燕又称为慕容燕,引自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是在“燕”的国号前冠以王室姓氏而成的别号。
开国时间辩证
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政权应从什么时间开始算起,目前学者间存在不同认识。史书中也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说法: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中,以慕容廆继任慕容部首领的时间,记为前燕立国的开始,即认为前燕始于公元284年,共存在86年;《晋书》《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中则是以慕容廆称公的时间记为前燕立国的时间,即认为前燕始于公元285年,共存在85年;《通志》《小学绀珠》《中原地区名贤文表》《资治通鉴》则是将慕容皝称燕王之年,视为前燕立国的开始,即认为前燕始于公元337年,共存在33年;《御定骈字类编》《读书纪数略》等史书则是将慕容俊称帝之年,视为前燕立国的开始,即认为前燕始于公元352年,共存在18年。
当代学者何宁生则认为前燕政权应该从慕容廆建立政权算起,即始于公元317年,至公元370年为前秦所灭,历时54年。但公元337年认为是前燕立国的开始这一说法在目前学术界的影响比较大,如当代历史学家姚宏杰就认为,此时慕容皝自称燕王,标志着慕容鲜卑独立政权的开始。当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一书中,也是将337年,视为前燕立国的开始。
历史沿革
慕容廆掌权
慕容廆出身鲜卑族慕容部族,他的父亲是慕容部鲜卑酋长慕容涉归,兄长是慕容吐谷浑政权建立者慕容吐谷浑。曹魏初年,慕容廆的曾祖父莫护跋由右北平市至上谷郡一带,迁至辽西省。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莫护跋又率族迁于辽河西昌黎郡的大棘城以北,并在棘城以北建立政权。慕容廆的父亲慕容涉归继部族首领之位后,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率族迁至辽东北。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3年),慕容涉归去世,其弟慕容耐篡夺了慕容部鲜卑酋长之位,并要杀害慕容廆,慕容廆被迫出逃,藏匿到辽东人徐郁家中。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慕容耐被慕容鲜卑部众所杀害,慕容廆被迎回并接管了慕容部的统治权。
慕容廆扩张
因父亲慕容涉归与鲜卑族宇文部有仇,慕容廆继位的当年,就对西晋朝廷上表,请求率兵讨伐宇文鲜卑部。司马炎为保持两部均衡,拒绝了慕容廆的请求,慕容廆随即私自率军侵犯宇文鲜卑部的辽西郡,遭到晋朝幽州诸军的讨伐,慕容廆大败。此后,慕容廆屡次率众劫掠昌黎郡,又荡平扶余国。西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慕容廆进犯辽东,再次被西晋的军队所败。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慕容廆派遣使者向西晋投降。同年,慕容廆率部从辽东北迁,回到辽水的西昌黎郡徙何青山。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慕容廆率部从青山迁回到大棘城。
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宇文鲜卑部将领宇文素延发兵十万围攻棘城。此役慕容廆俘斩宇文鲜卑部万余人,控制了辽东原宇文部的地域。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两年后,慕容廆又出兵击斩了辽东周边素喜连、木丸津二部,掳掠了两部三千余户百姓,得到了辽东郡地区的实际控制权。从西晋永嘉七年(公元313年)至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间,晋愍帝先后拜慕容廆为镇军将军,昌黎、辽东二国公,承认了慕容廆对昌黎、辽东地区的实际控制权。西晋建兴五年(公元317年),西晋丞相司马睿自称晋王,授予慕容廆节仗,封他散骑常侍、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等官职,并封其子慕容皝为振武将军,以笼络归附晋室的鲜卑慕容部。慕容廆接受了任命,并以晋室的名义开始征讨诸部,势力愈加强大。
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在东晋平州刺史崔毖的授意下,高句丽、宇文鲜卑部和段氏鲜卑部三方势力合兵进攻慕容廆。慕容廆在大棘城闭门据守,并在联军之间施以离间计,使得联兵大败,慕容廆俘虏了宇文部数十万士卒,实力迅速膨胀。此后,慕容廆又兼并了崔毖的部众,成为平州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东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十二月,东晋又对慕容廆“加使持节、都督幽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进封辽东郡公,邑一万户,常侍、单于并如故;丹书铁券,承制东海,命备官司,置平州守宰”。慕容廆于是“备置僚属”,立慕容皝为世子。
慕容皝平乱
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去世,世子慕容皝继承了慕容部的统治权。同年八月,慕容皝发兵讨伐宇文鲜卑部,夺取下榆阴、安晋两城。
慕容皝即位之初,用法严竣。慕容廆的庶长子慕容翰战功卓著,担心为慕容皝所不容,携子出逃到了段氏鲜卑部。慕容皝的另外两个同样军功显赫的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担心被慕容皝所忌,便决定合力取慕容皝而代之。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闰十月,慕容仁在平郭起兵,与慕容皝派来查探实情的使者在险渡县潢水附近相遇。慕容仁得知事情败露,于是杀掉使者,回兵平郭。慕容皝先杀了慕容昭,又派出五千兵士讨伐慕容仁。讨伐军大败,建武将军慕容幼、广威将军慕容军被俘,辽东人佟寿投降了慕容仁,慕容仁占据了辽东之地。此后一年间,慕容皝先后数次进攻慕容仁,均被击退。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慕容皝再次出兵辽东,慕容仁的东夷校尉翟楷、辽东相庞鉴逃走,居就令刘程投降,慕容皝重新夺回辽东地区的控制权。
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十月,慕容皝正式得到东晋的封拜。同年不久后,慕容皝遣军赴平郭,杀死曾与慕容仁联手的段氏鲜卑部和宇文鲜卑部的使者;次年,慕容皝奇袭慕容仁,慕容仁因轻敌兵败被俘,之后被慕容皝赐死。
慕容皝称王
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在镇军左长史封奕的建议下,慕容皝于十月十四日在文德殿即朱棣位,大赦境内,又建文昌殿,乘金根车、驾六马、出入警,至此,清河公主割据政权正式建立,但没有获得东晋朝廷认可。
称燕王当年,慕容皝先向后赵称藩,并请求与后赵共同出兵,讨伐段氏鲜卑部首领段辽。燕赵联军大败段氏鲜卑部,瓜分了段氏的地盘,迫使段辽举族逃向了密云山。同年,后赵以攻打段部时,慕容皝独吞了段氏鲜卑部在令支以北的诸城为由,发兵攻打慕容皝,占据了慕容皝三十座城池。同年十二月,慕容皝又与投降的段辽合击后赵。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四月,慕容皝再次派军袭击后赵辽西,掠压后赵千余户百姓;次年,慕容皝又掠夺了后赵幽冀地区三万余户百姓。在与后赵激战的同时,慕容皝还对宇文鲜卑部、高句丽等发动数次战争;又通过和亲的方式,与拓跋部结好。
晋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慕容皝遣长史刘翔、参军鞠运前往建康请求燕王的封号。东晋以异姓不能为王而拒绝,而刘翔则辩称,清河公主父子剪除凶逆、殄灭强敌,平定长江以北之地,可堪燕王封号。双方争论持续一年有余。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二月,东晋正式加封慕容皝为侍中、 使持节、大将军、大单于、燕王等官爵,封其世子慕容俊为假节、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并赏赐慕容皝军资器械千万。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为福地,修筑龙城;同年十月,慕容皝正式迁都龙城,并大赦境内。
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 年),慕容皝率四万精兵讨伐高句丽,在木底城大败高句丽兵,乘胜攻入了高句丽首都丸都城 ,并掠夺了高句丽国所存的珍宝及五万余户百姓,焚烧了其宫室,毁灭了丸都城。次年二月,高句丽王钊遣其弟入燕称臣,并贡献大量珍奇宝。 至此,慕容皝基本实现了对高句丽的控制。
随后,慕容皝开始全力谋取宇文鲜卑部。晋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慕容皝率军分三路讨伐宇文鲜卑部,宇文鲜卑部不战而溃,燕军乘胜追击,攻克其都城,宇文鲜卑部单于宇文逸豆归逃走漠北,宇文部由此散亡。慕容皝占据了宇文鲜卑部的畜产和物资,又将五千余户宇文鲜卑部众迁徙到昌黎。
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十二月,慕容皝以古代诸侯即位,均各称元年为名,停止使用东晋年号,自称“十二年”。
慕容儁称帝
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八月,慕容皝因狩猎落马受伤,一个月后不治身亡,世子慕容儁继燕王位,加封其弟慕容恪为辅国将军、叔叔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又以弟弟慕容垂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率兵二十余万,与前凉一起,准备出击后赵。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慕容儁的军队先后占领后赵的蓟城、幽州郡县、章武、河间、渤海、乐陵市等地。慕容儁对后赵的胜利,使得后赵境内少数民族部落纷纷降附,至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慕容儁扫平了勃海郡、幽州地区的未服力量。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慕容俊将军中文武兵民家属迁到蓟城。回到蓟城后,慕容儁派遣慕容恪与相国封奕率兵,进攻冉魏政权。此时,冉闵驻军于安喜,慕容恪率兵抵达时,他不得不退往常山,又被慕容恪追到魏昌附近,双方交战十次,燕军都未能取胜。慕容恪根据所率军士多为步兵的特点,将冉闵军引到平地,兵分三路,各个击破。激战之下,冉闵大败被擒,士卒死者有七千余人之多,冉魏政权的主力被消灭。冉闵被送到蓟城,后被斩于龙城。之后,慕容儁又在邺城遗址擒获冉闵的皇后和儿子。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十一月,原后赵将领拥兵自重者见前燕兵威甚盛,均纷纷降燕。至此,除还在鲁口据守的后赵吕护外,后赵所辖之地大部分为前燕占领。
随着前燕势力的不断发展,慕容俊开始为称帝制造各种舆论。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十一月,慕容儁先置百官,以国相封奕为太尉,慕容恪为侍中,左长史阳骛为尚书令,右司马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十三日,慕容儁正式在蓟城正阳前殿即帝位,大赦境内,改元元玺。次年二月,又将政治中心从龙城迁往蓟城。
慕容儁迁都
前燕元玺二年(公元353年),东晋宁朔将军荣胡带着彭城和鲁郡向慕容儁投诚并献地;次年,后秦将领姚襄又以梁国投诚。前燕元玺四年(公元355年),前秦河内太守王会、浚县太守韩高、东晋兰陵县太守孙黑、济北太守高柱、建兴太守高瓮都携所辖郡投诚归附前燕。同年,鲜卑段部的段龛指责慕容俊非正统帝王,慕容儁派慕容恪、慕容尘出兵讨伐鲜卑段部。翌年,慕容恪在淄河迎战段,并擒获了段龛的弟弟段钦,俘虏全部士众,段龛则逃回了广固城,慕容恪率军包围广固。在被困七个月后,段龛向东晋求援未果,不得不出降,后被前燕封为伏顺将军。
前燕元玺六年(公元357年)五月,慕容儁出兵塞外,攻下丁零、铁勒,俘获斩杀丁零、敕勒兵十余万,攫取了十三万匹马和亿万余头牛羊。次月,慕容儁下令杀死段龛及部众3000余人。不久后,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落35000人降于前燕。同年十一月,慕容俊正式迁都到邺城遗址,改国号为光寿。至此,前燕的政治中心南移到了中原的核心地带,成为拥有幽、冀、并、平、青诸州之地的强大帝国,与东晋相向而立,并争夺河南省(黄河之南)、江北等地。
前燕光寿二年(公元358年),东晋因慕容儁攻陷冀州诸郡而下诏安县西将军谢奕、北中郎将荀羡北伐。前燕转败为胜,占据了晋朝的许昌市、颍川、谯郡、沛县等地。称帝建都后,慕容儁对前燕的中央职官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封授了一批王侯。又进一步扫清了后赵、冉魏的残余力量,同时与渭河平原的前秦交战、与拓跋代国、高句丽等继续维持友好关系。
慕容暐执政
前燕光寿四年(公元360年)正月,慕容俊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授命慕容恪、阳骛、慕容评、慕舆根等人辅政。不久后,十一岁的世子慕容暐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建熙。
慕容暐性格庸弱,不受群臣看重,国家政事都委托于慕容恪。慕與根自恃勋贵旧臣,嫉妒慕容恪把持朝政大权,便以皇帝年幼小、太后干政等理由,煽动慕容恪自立为帝。在被慕容恪拒绝后,他又与左卫将军慕與干密谋诛杀慕容恪和慕容评,以篡夺皇位。于是二人进言皇太后及慕容姓,诬告慕容恪及慕容评预谋不轨。慕容暲识破了慕舆根的阴谋,没有允许。慕容恪得知这一情况后,密奏慕舆根数条罪状,并遣皇甫真、右卫将军傅颜等诛杀慕舆根及其 妻子、党羽。此时正逢大丧,慕舆根被诛杀一事,使内外恐惧,慕容恪采取了镇之以静的对策,才逐渐稳定了朝政。
前燕建熙二年(公元361年)二月,东晋人张平举郡投降于前燕,而原前燕河内太守吕护又请降于东晋。吕护打算利用前燕新丧之机,引晋兵偷袭邺城。事情露后,慕容恪以退为进,将吕护的军士围困于野王,又用高官厚来离间吕护部众。围困五个月后,吕护派遣张兴率领7000士兵突围,却被傅颜斩杀。吕护借机逃去了东晋。不久后,吕护又叛晋归燕,被封为广州刺史。次年,前燕令吕护与傅颜进攻洛阳,前燕胜利在望,但东晋增兵救援打破了前线形势,前燕进攻洛阳的目标最终失败。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前燕一直与东晋交战不停,先后占领了东晋的密城、许昌、汝南、陈郡各地,前燕建熙六年(公元365年),前燕太师慕容恪、吴王慕容垂攻下洛阳,掠地至崤、渑,渭河平原大震。次年,前燕巡抚将军慕容厉攻陷兖州诸郡;同年十二月,东晋南阳郡督护赵亿以宛城区投降于前燕。至前燕建熙八年(公元367年),前燕疆域范围达到鼎盛,所控制的地域“南至汝、,东尽青、齐,西抵崤渑,北守云中”。
前燕的覆灭
前燕建熙八年(公元367年),慕容恪、阳骛先后病故,慕容评以太傅之名主持朝政。该年五月,渐强盛的前秦准备进攻前燕,苻坚授意匈奴右贤王曹毂遣使者和西戎主簿郭辩一起前往前燕朝贡,以观望前燕虚实。郭辩到达前燕后,拜访公卿,并游说皇甫真叛秦;皇甫真大怒,要求慕容姓暲将郭辩治罪,但被慕容评阻止了。郭辩回前秦后,指出前燕朝廷无纲纪可言,能臣仅皇甫真一人,由此坚定了苻坚灭燕的决心。同年,东晋再次进攻前燕宛城区,守将赵亿逃走,赵盘在雉城被擒。同年七月,慕容厉等再次出兵攻破代国的铁勒,虏获马牛数万头。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大怒,于八月率兵攻打前燕,平北将军慕容望弃城而逃。
前燕建熙九年(公元368年),前秦魏公苻度以陕城投降前燕,并请求前燕出兵接应。苻坚担心前燕乘机入关中,于是派重兵屯守华阴。前燕慕容德上书请求出兵前秦,以一统北方。但被慕容评以“前燕君臣智谋不足以平灭前秦,主张闭关息旅,保宁疆场”为由拒绝了,最终前燕没有出兵救援苻度,并错失了击败前秦的机会。同年,尚书左仆射悦绾因前燕王公、贵戚占民为营户、荫户,使国家控制 户口少于私家,导致国库空虚,用度不足,上书慕容暐,要求罢除军封,严明法令,以清四海。慕容暐同意了,并让悦专门负责此事。 悦绾制定的严苛规制使满朝生怨,慕容评更是大为不满,并找借口杀死了悦绾。
前燕建熙十年(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率五万兵众攻伐前燕,前兖州区刺史孙元也起兵响应。慕容暐部下慕容忠、慕容厉、傅颜等人先后败于东晋军,这让慕容暐十分惊惧,谋划逃往和龙。在慕容垂的劝阻下,慕容暐解留了下来,并任命慕容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慕容德为征南将军,率兵五万迎战桓温,同时派散骑侍郎乐嵩前往前秦,以割据虎牢以西土地为代价,请求苻坚出兵相助。在援兵的合击之下,桓温大败,东晋军战死超四万人。此战之后,慕容垂功勋卓著、威名显赫,引得慕容评不服。前燕可足浑太后也不喜欢慕容垂,两人合计,打算杀掉慕容垂。慕容垂得知后,带着儿子慕容令、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侄子慕容楷等人逃往前秦只身逃往前秦,秦王苻坚加封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宾徒侯,慕容楷为积弩将军。而前燕的范阳王慕容德及车骑从事中郎高泰等因慕容垂关系密切,受到诛连,皆被免官。
东晋伐燕的战事结束后,慕容暐反悔,并未兑现承诺,使得苻坚大怒,遣辅国将军王猛、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三万,讨伐前燕。前燕建熙十年(公元369年),王猛兵进洛阳市。次年,王猛劝降前燕荆州太守慕容筑,占领洛阳。 慕容暐遣大将军慕容臧前往救援,但遭到了梁成、邓羌的阻杀。慕容臧只得进屯荥阳市,又被邓羌、梁成击退。同年七月,王猛和镇南将军杨安兵分两路,进攻壶关县和太原市。太傅慕容评率三十万精兵前往抵抗。八月,王猛、杨安攻克晋阳,俘虏前燕并州刺史慕容庄。十月,王猛在潞川与慕容评对峙。慕容评本打算以持久战占拖垮前秦,但其为人贪婪,将山泉水、粮草等卖给属下部众,使士卒斗志全无。王猛得知后,遣游击将军郭庆率五千骑兵偷袭慕容评重。月底,在慕容暐的责令之下,慕容评与王猛交战,慕容评大败,前燕被俘斩十五万余人,慕容评只身逃回邺城。二十六日,秦军长驱东进,到达邺城。
前燕建熙十一年(公元370年)十一月,苻坚率精兵十万助攻邺城。六日,慕容桓率五千鲜卑兵退保龙城。七日,前燕散骑侍郎余蔚率夫余、高句丽及上党郡戍卒质子五百余人,趁夜开邺城北门投降。慕容暐与太傅慕容评、乐安王慕容臧、郭英乂慕容渊、左卫将军孟高、殿中将军艾朗等逃奔龙城。十日,苻坚进入邺城皇宫,并遣游击将军郭庆追击慕容暐一行,慕容暐最终在高阳被俘;慕容评逃到高句丽后,被高句丽执送到前秦。苻坚将慕容暐及其后妃王公以下并鲜卑共四万余户迁到长安,封慕容暐为新兴郡侯,至此,前燕灭亡。
疆域
疆域变化
从晋朝永嘉七年(公元313年),慕容廆占据了昌黎郡,前燕开始开疆拓土,从辽东一带南下向中原发展。
慕容廆去世时,慕容鲜卑的疆域东包晋辽东郡,以及玄菟郡西部地区;北部即晋昌黎郡界;西到大凌河上游向南与昌黎郡西界相接;南到海。
慕容皝去世时,前燕疆域东以玄菟、辽东两郡与高句丽接;北到老哈河流域威德城一线;西部仍以北平市、辽西地区两郡;中部与后赵对峙;南到海。
慕容俊去世时,前燕疆域四至为东北仍以玄菟、辽东两郡与高句丽接;北到老哈河流域威德城一线;西北跨黄河控制陕北上郡一带,与拓拔代国相邻;西到太原市西部黄河;西南到司州(中原地区)河内郡地;南方到河南省中部颖川、梁、谯、沛诸郡一线;东南到徐州彭城、兰陵到海一线;东到大海。
前燕建熙七年(366年),前燕疆域达到鼎盛时期,占有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领有12州、157郡、1579县,所辖人口近1000万,成为与南方的东晋、西部的前秦鼎足而立的强大势力。
行政区域
前燕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管理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部和九个州,统管国境范围内的所有郡县。《晋书》中记载,前秦苻坚攻陷邺城之后,阅其名籍,名籍上记载前秦有157个郡,1579个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汇集前燕可考的政区,共有10州(含司隶部)、55个郡(含都尹)、59县,共计124个政区。出土文献(含传世史籍))补充了燕、定两州,武平、海冥两县,共计4个政区。
人口与民族
人口
前燕的人口构成主要有鲜卑慕容部的原著民、以主动归附或掠夺来的外来人口。《晋书》中记载,前秦苻坚攻陷邺城遗址之后,阅其名籍,名籍中记载前燕当时全国的总户数为2458969户,总人口为9987935人。
民族
前燕是为慕容鲜卑族所建,其国内主体为鲜卑族外,还有大量的外族居民,包括汉族、朝鲜族、扶余国人、丁零人等。这些人口一部分来源于主动归附,一部分是被掠夺,还有一部分是不同民族或政权的质民。
内政
官制
慕容廆统领慕容鲜卑时,采用了中原完备的职官制度,并逐步用州、郡、县的地方官制代替了原有的部落制;慕容皝继位后,在慕容廆所创建的职官制度基础上,又以晋室所属地方军政长官的名义,在慕容鲜卑内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统治系统;慕容皝称王后,其职官体系仿照汉魏旧制进一步完善。
前燕的官员选任方式多仿自魏晋,主要有九品中正制、察举、考试和拔、因军功晋升或帝王宠信而任用等几种方式。但由于当时时政动荡、战乱频繁,并且权力集中于君主,故在官员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时和随意性。尽管前燕还设置了御史等官吏监督机构,但对于官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并不健全,监察机构多为徒有其表。
前燕出身于鲜卑,因此在军事将领和中枢要职官员的选任上,多重用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在任职者的数量上也远大于汉族。而地方职官系统则沿袭汉魏晋所行州、郡、县制,州官设刺史和刺史,郡官设尹、知府、内史等官,县官设令,此外还有各级地方属官;同时,前燕也设立了带有鲜卑特色的地方行政制度。
权爵制
前燕的爵制分为王、公、侯三级:
王:前燕封王对象主要是宗室成员,主要来自东晋的册封,也有自己封授的。前燕元玺三年(公元354年)四月,慕容俊曾对宗室成员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分王活动,此次获封爵位的前燕宗室成员共有24人,主要是慕容儁兄弟及诸子。
公:前燕时期,年龄较长的宗室诸子封王,年幼者则皆封公爵。
侯:前燕的侯爵有两类,一是承袭魏晋王朝“五等爵”中的侯爵,二是汉朝时就存在的关内侯之类的散侯。
胡汉分化制
前燕早期实行胡汉分化制,设置了俟厘、都尉、城大、城郎等、自上而下管理少数民族的职官系统。前燕的最高统治者受到东晋册封,但并不实际参与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而是由储君或宗室出任左贤王一职来加以管理;其下又有分部管理的俟厘、都尉等官职;而在具体城市之中又设立城郎、城大等类似郡县的鲜卑特色管理机构,来管理具体的少数民族部落。在慕容俊进入中原称帝之后,胡汉分化制被逐渐取消。
继承制
慕容廆之前,慕容鲜卑并未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东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慕容廆“立子皝为世子”,学者李海叶认为,这一举动标志着慕容氏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继承制,并在后续的慕容氏所建立的王朝中确定并沿袭下来。
人口管理制度
流民管理
前燕的人口除强制迁徙来的之外,还包括大量流亡人口。到慕容皝时期,流民的数量比慕容鲜卑原部落人口多出十倍有余。流民中,包括举宗而来的华北士族,因此,针对众多的人口流入,前燕设立乐浪等新侨郡,来安流辽东流民;前燕予民为耕地,,并赐给贫穷的无资产者耕牛,以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安抚流民,同时也能促进生产。
整体措施
除流民外,前燕还设置了人口管理的一般制度,来管理包括由各北方胡族组成的部落民、分布于内地的郡县民以及坞堡民。采用胡汉分制的方法,对部落民设置专门机构,实行专门管理;设置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对国境内的人口进行分业管理,既将境内的编民按照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学五类,以农业人口为主外,严格控制了其他行业的从业人数;在对豪族的管理中,前燕对于前来归附的豪族,一般任命其为本地官长,与他们采取合作的态度。
赋税
晋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慕容皝听从封裕建议,实行屯田制,既放一定数量官方圈占的苑、牧地给贫民耕种,作为屯田;同时,将官方的牧牛租给无牛的屯田民使用。对无田者,国家收取所得的八成作为税费;对有牛而无地者,则收取七成所得作为税费。
法律
史书中曾记载,前燕政权建立后,经历了三次立法过程:一是慕容廆时期,著《家令》阐述自己的治世原则,对当时的慕容鲜卑具有行为规范的作用;二是西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慕容廆创定府朝仪法;三是慕容俊在位时,下令“燕平上冠”。除“燕平上冠”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外,前两次均无考。
前燕推行法峻刑严的法制原则。史书上记载,慕容皝继位初,用法严峻,国内百姓人人自危;慕容儁在位后,曾想恢复肉刑,而且曾用“具五刑”治罪。前燕有死刑、鞭刑、徒刑、禁、削黜等刑罚手段;有谋反罪、妖言犯上罪、恶逆罪、妄言惑众罪、行贿受贿罪、举非其人罪、逃避徭役罪、不修辟农田罪、巫蛊罪、贼盗罪等罪行。
在前燕的刑法制度中,官僚贵族享有特权。慕容俊的“燕平上冠”就是要求司法官依据冠冕服制所显示的权贵职级等次来酌情治罪,以保护官贵享有司法特权。
军事
武官官制
军事装备
1988年,在中国辽宁朝阳地区,出土了中国第一副甲骑具装实物,经考古专家研究,该甲骑具装应该是前燕建国前后的骑兵装备。甲骑具装是防护装具的一种,包括用铁甲片编缀成的兜和马胄。前燕的铁兜整顶部用圆形整体铁甲片做成平顶,压住最上一层,以下几层也是上层压下层,第二、三、四层前部正中一片压在左右两片上,依次编到脑后,压在正中一片上收拢。的资料。马胄由面罩、护颊板、护唇片三部分组成,两侧护颊板与面罩前端的护唇片均用铁销连接,不用时可以折叠,并有用于扎结的带扣,而且还采用了铆接技术,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对外关系
东晋
前燕与东晋一度建立了臣属关系,慕容皝被封燕王后,前燕成为东晋的宗藩;慕容俊称帝后,东晋与前燕走向全面对立,冲突、战争不断,双方关系骤然敌对。
晋朝建兴五年(公元317年),慕容廆遣使江东劝司马睿进帝位,前燕向东晋称臣,接受东晋封爵赐官。
慕容皝即位之初,沿袭了其父慕容廆在位时与东晋的外交政策,继续向东晋称臣请封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后,引起东晋忌惮,一直不肯为其正式加封。而慕容皝则向后赵称臣,并和其合击击败段部后,东晋故意将本属后赵控制的幽州地区赐赏给慕容皝,以此分化双方。之后,东晋见前燕势力强盛、无法控制,为防激怒慕容皝,便正式封慕容皝为燕王。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3年),前燕兼并了宇文部、灭掉高句丽,不再听命于晋。
慕容俊称帝后,东晋与前燕处于政治、军事对立关系。前燕不断南进,占据黄河以南、淮北市地区,与东晋隔淮对峙,东晋也数次北伐前燕。枋头之战后,前燕的国力遭到严重削弱且内部矛盾尖锐,最终被前秦所灭,东晋与前燕的敌对关系才正式宣告结束。
后赵与冉魏
慕容皝即位之初,双方之间又隔着段氏鲜卑部等势力,不曾发生正面冲突。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联合后赵击败段部,曾向后赵称臣。段氏鲜卑部离散后,前燕领地与后赵相接,发生利益冲突,经常战争不断。慕容皝因后赵势强,曾献出归降慕容部的段氏鲜卑部数十人首级示弱求和,却被后赵拒绝。于是,慕容皝于东晋咸康六年(公元340年)主动进攻后赵,因实力相当,双方互不能灭,此后陷入小规模拉锯战当中。
高句丽
在慕容廆时期,慕容鲜卑和高句丽同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在慕容鲜卑发展过程中,高句丽曾想联合其他势力吞并慕容鲜卑,但并未能成功。慕容皝时期,前燕逐渐强盛,高句丽在与前燕的战争中无法取得主导地位。慕容皝迁都龙城后,对高句丽进行了多次的军事打击,迫使高句丽称臣,而高句丽也最终成为了前燕的藩属。至此,双方由此前的平等关系转变为宗属关系,由相互战争转化为相对和平。之后,前燕北并宇文鲜卑部,西平段氏鲜卑部,实力强盛。直至前燕灭亡,前燕与高句丽始终保持着宗属关系,双方使者往还,和平相处。
北魏
前燕和北魏从晋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至前燕建熙十一年(公元370年),和亲往来不断,在和亲的基础上,双方关系十分亲密,且避免了战争。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北魏代王拓跋什翼犍向前燕求婚,慕容皝将亲妹妹嫁给什翼犍做皇后。两年之后,昭成皇后去世。慕容皝又派使臣向北魏朝贡,并再次将女儿嫁给什翼犍。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慕容皝又派重臣带着厚礼向北魏要求交换婚姻,什翼犍在同年九月把北魏烈帝的女儿嫁给了慕容皝。
周邻鲜卑
前燕之与宇文鲜卑部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争战不断。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前燕定都龙城后,东破夫余与高句丽,攻灭宇文鲜卑部。次年,宇文鲜卑部首领宇文逸豆归派国相莫浅率兵攻燕,反被前燕所败。一年后,慕容皝率兵攻打宇文逸豆归,大破宇文鲜卑部,宇文逸豆归败逃,死于漠北,宇文姓从此散亡。
前燕和段氏鲜卑部同样争战不断。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段氏鲜卑部曾联合高句丽、宇文鲜卑部谋攻慕容廆,反被慕容廆所败。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段氏鲜卑部欲夺取柳城西曲水,慕容皝率五万步骑迎战,段氏不战而逃,后又被封奕偷袭大败。次年,段部助乙连攻打前燕折冲将军兰勃,被兰勃击获;之后助乙连又与慕容皝之子慕容遵激战于五官水。唐国内史阳裕曾上谏慕容皝,试与段氏鲜卑部联姻以避免战争,但遭到了段氏鲜卑部的拒绝。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慕容皝在令支城大败段氏鲜卑部,迫使段辽逃至密云山,后投降于前燕。次年,段辽因密谋反叛,被前燕诛杀。前燕光玺二年(公元352年),段辽的侄子段龛在绎幕称帝,四年后,慕容恪平定段龛所辖齐地,将旗下3000余户迁至蓟城,段氏鲜卑部灭亡。
经济
货币
前燕承袭了中原王朝使用铜钱的习惯,所使用的货币为五铢钱。慕容鲜卑从晋朝时起,就开始使用铜钱;前燕政权建立后,慕容皝在采纳封裕的建议后,为鼓励臣下进言,“赐(封裕)钱(铜钱)五万,明宣内外”;在辽宁朝阳袁台子前燕墓中,曾出土了7枚属于东汉后期的五铢钱;而属于前燕的李廆墓也曾出土了33枚钱币,绝大部分是五铢钱。
农业
前燕重视农业的发展。慕容廆时期,曾“教以农桑”;慕容皝继位后,采纳了封裕的建议,将农业作为一项国家大政来对待,不仅发布了劝农令,还于春耕前,前往农田示耕。为发展农业,慕容皝还下令“浚治沟法”兴修水利以应对旱涝灾害。此外,属于前燕时期的墓葬中,也曾出土了大量农具,包括铲、斧、刀等。
畜牧业
前燕的畜牧业在游牧民族时期,是主要产业,其畜养的马匹作为部落常备骑兵的装备,而牛等畜类则用来支持农业;进入中原地区后,前燕的畜牧业相对萎缩,但仍保持着狩猎及畜养猎物的习俗。史书中曾提到,在慕容皝与东晋顾和的书信往来中,曾允诺赠送顾和“十斤”奶产品;而在辽宁等地出土的前燕的墓葬物件中,均发现有牛、羊、狗骨等家畜动物的遗骸,随葬的金牌等饰物中,也有马、鹿等动物的形象出现。
手工业
前燕妇女多从事毛纺织、刺绣等手工生产,男子则制造武器及马具,而且懂得金属锻造的技术。前燕的手工业多为家庭性质的小手工作坊。前燕还建立了专门负责手工业的生产机构,并设置官吏加以管理,如材官将军、将作大匠等,主土木建筑一类的事,同时兼管官营手工业的生产。
从辽宁朝阳、北票的墓葬中出土的前燕文物来看、包括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马具、带具、兵器、漆器、货币、食具等,种类多、数量大、工艺水平较高,运用广泛。特别是铁器,出土的物件包括刀斧、容器、剑、刀矛、镞、马镫、街、环等。前燕的铜器制造业也较突出,其铜马具制作水平较高、技术娴熟、装饰繁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记室参军封裕上书论前燕经济时,曾提到应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从业人数,其余人员应回归到农业。慕容皝采纳了这一建议。慕容皝不仅依照封裕的建设,限制了手工业者的数量,还为他们设立单独的匠籍,以此来受到国家的监督与限制。
商业
前燕的商业最开始只是与周边民族政权、部落的通商、互市,换取生活所需的粮食以及金属等物资;随着前燕侵入中原、疆域版图的扩大,逐渐转变为与周边政权交换马匹等畜牧、渔猎产品。同手工业一样,前燕对从事商业的人员数量也有严格的限制,并对这部分商业从业者实行了专门的户籍管理制度。
教育
慕容姓鲜卑入居辽西地区后,文化教育中出现了汉文化元素。慕容廆受封辽东公后,大力推广儒家文化,在他的助推之下,前燕出现了以儒家经学教授为核心的官学教育,并且官学教育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此后前燕统治者也积极建立官学,发展教育,其中经学教育是前燕官学教育的主流。慕容皝曾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高门生,并在旧宫设立学宫,并每月亲自考测学生的优劣;慕容皝本人也经常亲自前往涿州学宫讲学,学生多达千余人;慕容皝还曾作《太上章》代替《急就章》,以及《典戒》十五篇,作为慕容氏子弟的启蒙教材。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慕容皝亲临学宫考察学生,选拔其中的优秀者,作为自己的近待。前燕光寿三年(公元359年),慕容俊在显贤里设立小学,以教育清河公主贵胄子弟。慕容暐时期,立国子祭酒、国子博士专司学校教育,本人热衷于对儒学经典的研学。
文学
前燕留世的文学作品不多,创作者主要集中在统治者和皇室成员。史载慕容廆曾创作《阿干之歌》,又著了类似于训诫文的《家令》,而今存世的作品仅有《与陶侃笺》。《与陶侃笺》全文共645个字,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昂的感情,表达了愿意为东晋复兴竭尽全力。慕容皝存世的文学作品有《上晋成帝表》《上言征慕容仁》《下令赐封裕》《下令罪宋该》《与庚冰书》及《与顾和书》5篇,其中最为称颂的是《与庾冰书》,文中用豪迈科技的语言,表达了愿为朝廷效力锐意进取,同时强调了开疆拓土的决心。慕容皝第四子慕容恪留文有《因水旱表请逊位》,文章整体典雅整饬,有汉代儒者典雅醇厚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