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
晁盖,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托塔天王”,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梁山泊的第二任寨主。
晁盖原为东溪村保正,因与刘唐、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劫取生辰纲遭官府抓捕,投奔梁山泊落草。在林冲杀死原寨主王伦后,成为梁山泊寨主。此后晁盖率梁山泊头领击败济州派来进剿梁山的官军,亲赴江州劫法场救出宋江和戴宗,“攻高唐”“破青州”“三打祝家庄”等战役中,晁盖则坐镇山寨,梁山泊日益兴盛。但在亲征曾头市过程中,求胜心切,中曾头市诱敌之计,夜间劫寨时遭遇伏兵,混战中被毒箭射中面颊,返回梁山泊后毒发身亡。
晁盖作为《水浒传》中提纲挈领的人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人豪爽、讲义气,对朋友实心实意、爱憎分明,但遇事急躁、粗心,且勇猛有余、智计不足,缺乏政治和军事上的领导才能和经验。他在担任梁山泊之主后,为梁山泊起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水浒传》对其形象的刻画以及主动向统治者进攻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农民起义,但晁盖的早逝又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出路问题认识错误的严重局限性。关于晁盖之死的意义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是《水浒传》作者为了维护封建正统的需要,也有学者认为他的死亡只是情节的需要,为了引出卢俊义。明末清初评论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曾说晁盖是宋江所弑,并列出了十大罪证,但这种观点有不少非议,如清代点评者王望如等人认为金圣叹是出于对宋江的厌恶,故意篡改、歪曲原著。对于晁盖的原型人物,则有曹操、方腊、宋钦宗、钟相等多种不同的说法。
形象设定
身份设定
晁盖原为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保正,在与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后被官府抓捕,逃往梁山泊,吴用激林冲火并王伦后,晁盖成为梁山泊第二代首领。
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中,其绰号为“铁天王”,在《水浒传》中,其绰号改为“托塔天王”,并介绍了其绰号由来。《宋江三十六人赞》将晁盖列于天罡星三十四位,《大宋宣和遗事》则是位列天罡星三十六位,但在《水浒传》中则未将其列入天罡星中。
年龄推测
《水浒传》中并无对晁盖外貌、衣着等方面的描写。其年龄为根据宋江年岁推测,四十一回中,宋江初上梁山,晁盖要将山寨之主让与宋江,宋江推辞时说,晁盖比他大十岁,十八回宋江出场时说道其年龄为“年及三旬”,可知晁盖出场时候年龄约四十岁。
性格特征
晁盖的性格特点很鲜明,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江湖朋友,敢作敢当,遇不平事敢出头,讲义气,对朋友实心实意,并且爱憎分明,江州劫法场时,他看到李逵不分敌我胡乱杀人时候,会出言制止李逵的行为,而对待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则毫不手软。晁盖性直的同时,遇事不加思索、急躁、粗心,如其“托塔天王”称号的由来,一方面表现了他敢作敢当敢出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急躁性格。同时他勇猛有余,却智计不足,缺乏政治和军事上的领导才能和经验,在很多问题面前,往往束手无策,缺乏主见,不能很好的负担起领导责任。在攻打曾头市一事上他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他一意孤行,粗鲁蛮干,导致军事失利,自己也中箭身亡。晁盖还义字当先,有恩必报。晁盖对江湖人士的救助,已经能够体现他的“义”字,与朱仝、雷横等人结交,不能说没有功利成分,但义气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主要经历
托塔天王
晁盖原为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保正,他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只要有人来投奔他,他都会尽心对待。他没有妻妾,整天舞枪弄棒,练得一身武艺。他爱护乡党,与东溪村一溪之隔的西溪村传闻闹鬼,有位僧人便教村民凿了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将鬼都赶到东溪村,晁盖得知此事后,便去将青石宝塔夺过来竖到东溪村。此后,人们便称其为“李靖”,在江湖上颇为知名。
义救刘唐
某日,县中步兵都头雷横巡逻时看到,赤发鬼刘唐赤身裸体在东溪村的灵官庙的供桌上睡觉,又见其眼生,便将他当贼人给抓了。抓捕刘唐后,雷横来到晁盖庄上歇息,两人吃酒时,晁盖得知雷横抓了个贼人,便找了个借口前去一看究竟,得知刘唐是来投奔他的,他便让刘唐假称为其外甥,让雷横放了刘唐。刘唐便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将要运送生辰纲的信息告知晁盖,并称因为得知晁盖的名声,便来与其商议一起抢劫这批不义之财,随后晁盖让刘唐暂且在其庄园中休息。
七星聚义
不料刘唐因为恼怒雷横抓了自己,还得了晁盖十两银子,便要去抢回那十两银子。两人打斗之时遇见了智多星吴用,吴用劝阻未果,幸好晁盖前来将两人劝住,事后三人回到晁盖庄上,商议共取生辰纲之事,晁盖称他昨夜正好梦见北斗七星,坠在其屋脊上,吴用思索后便说此事须有七八个人方能成事,两人觉得正好应了晁盖之梦,吴用便去请来石碣村的阮氏三兄弟共谋此事,待六人在晁盖庄中起誓,约定共取生辰纲后。入云龙公孙胜来到晁盖庄中,也与晁盖说道此事,晁盖便将公孙胜请到后堂,七人排好座次(晁盖坐了第一位,吴用坐了第二位,公孙胜坐了第三位,刘唐坐了第四位,阮小二坐了第五位,阮小五坐第六位,阮小七坐第七位),聚义饮酒,商议劫生辰纲的计划。
智取生辰纲
公孙胜早已打探到生辰纲将会经过黄泥岗,而黄泥岗东十里的安乐村正好有一人叫白胜白胜,受过晁盖的恩惠。吴用便想出一条智取生辰纲的计策,得到众人一致认同。
一段时日后,青面兽杨志一行十五人押送生辰纲经过黄泥岗时,歇在此处,晁盖七人扮成贩枣的客商也来到此处歇息。随后白胜便扮卖酒的小贩挑着酒来到黄泥岗,由于天气炎热,护卫的军汉们便想买酒解渴,但受到杨志的阻拦,怀疑里面有蒙汗药。白胜便欲擒故纵,表示不卖给杨志一行人了,然后晁盖等人便过来买了一桶酒吃掉,并趁舀酒之机将蒙汗药下入另一桶酒中。此时,杨志等人见晁盖喝酒之后没有异样,便放松了警惕,将另一桶酒买走喝下,结果全部被蒙汗药麻倒,晁盖等人趁机将生辰纲劫走。
梁山之主
生辰纲被劫的消息传到大名府,梁中书大惊失色,将此消息禀报给太师蔡京,蔡京当即下令让济州府尹十日内抓捕贼人。济州府尹随即也以十日为期限令三都缉捕使臣何涛破案,否则便将其治罪。何涛回到家中后,其弟何清告诉何涛贼人的线索。原来白日鼠白胜赌钱时,将他参与智取生辰纲之事泄露。何涛得到线索立刻禀告给府尹,府尹立刻派人随何涛、何清连将白胜抓捕。严刑逼供后,白胜将晁盖供认出来。随后府尹又令何涛带人去抓捕晁盖,何涛到达郓城县后,将抓捕晁盖的事情告诉了当地押司宋江。但宋江为晁盖挚友,便忙找借口去给晁盖报信。晁盖收到消息忙与吴用商议,吴用提议前往石碣村会和阮氏三兄弟,再去投奔梁山泊山寨。于是晁盖立刻遣散庄人,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命。正在收拾之际,何涛与都头朱仝、雷横已带人来到晁家庄,朱仝与晁盖一向交好,便故意将晁盖放走。
知县得知晁盖逃脱后,便捉拿了晁盖两个庄客严刑逼供,得知吴用、公孙胜的姓名,以及刘唐、阮氏三兄弟的信息。何涛回济州禀告府尹后,再次提审了白胜,白胜抵赖不过,只得交代了所有信息。得知阮氏三兄弟住在石碣村,府尹随即令何涛前往石碣村抓捕晁盖等人。
晁盖等人与阮氏三兄弟会和后,准备投奔梁山泊,但此时何涛已带领官兵前往,众人先打退了官兵,随即领着石碣村十来个渔民投奔梁山泊。众人来到梁山之后,但山寨之主王伦本是个落难秀才,心无大志,又担心晁盖夺他寨主之位,因此只与晁盖等人虚与委蛇,并不提接纳之事。吴用看出豹子头林冲为豪杰之士,不满王伦对于晁盖等人的态度,且他当初上山时,王伦便对他多有为难,便准备用激将法让林冲杀掉王伦。次日,林冲来访,吴用便假意与林冲说要离开梁山泊另投他处。随后,王伦宴请晁盖诸人,用梁山泊无法容纳晁盖等人来推托晁盖入伙的请求。此话彻底激怒了林冲,当众杀了王伦,奉晁盖为山寨之主。
义救宋江
晁盖当上山寨之主后,与山寨诸位头领齐心协力,整顿山寨,大力发展梁山武装力量,同时教令山寨中人下山劫财时,只取金银财宝,不可胡乱伤人性命。济州府尹让团练使黄安来讨伐山寨,也被梁山诸人击败。 局势稳定后,晁盖仍记挂关在大牢中的白胜,作着营救的准备,同时感念宋江、朱仝救命之恩,派刘唐带着金子去道谢,但宋江并未接受。后来宋江因为怒杀阎婆惜被发配江州,在江州又因为被人告发题写反诗要被处斩。晁盖得到消息后,便率一众梁山头领前往营救,劫法场救出宋江。返回梁山后,宋江坐上了梁山第二把交椅。此后梁山泊日益兴盛,在“攻高唐县”“破青州市”“三打祝家庄”等战役中,晁盖并未再亲征,而是坐镇山寨。
中箭身亡
某日,盗马贼段景住盗得一匹宝马——照夜玉狮子马,准备献给宋江,却被曾头市的曾家五虎夺去。神行太保戴宗奉命前往曾头市打探消息,又得知曾头市要与梁山泊作对,并声称要捉尽山寨中头领。晁盖听闻此消息后大怒,当即点齐兵马,下山攻打曾头市。双方交战数日未果后,法华寺两名僧人前来诈降,诱骗晁盖前去劫营,却遭遇曾头市埋伏,混战中,晁盖面颊中一毒箭,箭身刻有曾头市教师史文恭的标记。晁盖被护送回梁山泊后不久便毒发身亡,临死前留下遗嘱,活捉射死他者便可为梁山泊之主。
形象分析
晁盖的形象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很高的认识价值,首先他本是富户,与封建统治阶级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但却为了夺取生辰纲这份不义之财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其起义的目的不为私财,是为了惩治贪官污吏。他不同于林冲等被逼上梁山,也不同于卢俊义等人被“赚”上梁山,他是主动上梁山,主动向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他的起义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愿景,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其次,他在担任梁山泊之主后,确立了梁山泊发展的正确路线,巩固和加强梁山泊的军事武装力量,能够出动大批人马,公开惩治贪官污吏和土豪地主,在其逝世时,梁山泊的头领已达到达八十八名,他为梁山泊起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水浒传》将晁盖放在梁山起义领袖的位置上,以及对他豪爽、讲义气、爱憎分明的人物性格塑造和主动向统治者进攻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农民起义,揭示出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但是《水浒传》作者固有的封建正统观念,最后让晁盖早逝离开起义军,从而推出宋江,为以后的招安做准备,又体现出他对农民起义出路问题认识错误的严重局限性。
人物争议
死亡意义
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流传的一些笔记、话本、戏剧等艺术作品中,对晁盖死亡时间记载不一。如宋末元初的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将晁盖列于三十四位,并强调三十六人是同生死的,说明晁盖并未早死;《新刊大宋大宋宣和遗事》所载,宋江在玄女庙里看到天书上写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铁天王晁盖”列倒数第一位,也在暗示晁盖是天罡星,没有早死;而元代无名氏的《宣和遗事》则说宋江上梁山时晁盖已死;杂剧《黑旋风双献功》(高文秀)、《燕青博鱼》(李文蔚)、《黑旋风负荆》(康进之)、《大妇小妻还牢末》(李致远)、《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无名氏)等作品中,在宋江出场自我介绍时都说晁盖是在三打祝家庄时身亡。
因此,《试论晁盖之死的意义》一文中认为《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的作者在创作该书时,将晁盖的死亡时间改至曾头市有以下的原因和意义:其一,晁盖在小说中常被称为“晁天王”,是梁山泊主,相当于大宋皇帝,曾头市是金朝聚居的地方,晁盖引军打曾头市如同宋金两国交战,晁盖死于曾头市便是影射南宋被俘而死于异国的钦宗皇帝,以表达宋人对旧主的怀念。其二,据学者吕乃岩的看法,《水浒传》前半部为施耐庵原作,后半部为罗贯中续作,而罗贯中中一贯维护封建正统,维护赵宋王朝的统治,反对农民起义。而晁盖这个角色是反贪官、反政府、反朝廷的,而宋江在民间的影响力比晁盖大,他又是主张招安的,故将晁盖写死,以宋江来取代他,是为了维护封建正统立场的需要。
但学者王福贵则认为以上观点是政治的主观臆断,他认为晁盖之死是为了引出卢俊义,因为卢俊义是《水浒传》非写不可的一个人物,所以晁盖之死纯粹是情节上的需要。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认为是因为要让晁盖成为梁山泊水寨的守护神,所以晁盖必须丧命。
人物原型
张志祥的《水浒中的三国谜影》一书认为晁盖的原型为曹操,它认为晁盖音同“朝改”,而曹操篡权实际上完成了改朝换代,晁盖曾将西溪村保宝塔背到东溪村,用以镇鬼,镇鬼可解围“镇魏”,坐镇魏地之人正是曹操。且《水浒传》中僧人诱使晁盖出兵,后中伏中箭一段的描写,与《三国演义》中曹操在濮阳市攻打吕布,田氏诈降诱曹操进城一段极为相似,两人在受到劝阻的时候,还都曾大喝“我不自往,谁肯向前”。
经济学家綦彦臣则认为晁盖的原型是方腊,他在对比《水浒传》和《宋史·童贯传附方腊》后得知,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晁盖的石碣村,之“碣”,与方腊出生的堨村之“堨” ,两字音虽不同,但字形相近;同时晁盖所梦“七星入屋”与方腊所居州里遗留的帝王信息相一致;晁盖曾为了应付光复的压力屡屡破财消灾,方腊则经营漆园屡遭盘剥;两人都借助基层民众的不满来起义。
学者孙述宇则认为晁盖的原型可能是宋钦宗,他做为梁山泊之主,相当于大宋皇帝,曾头市的故事则是影射宋、金两方的战争,而宋钦宗据说也是被箭射死的。
学者侯会认为晁盖的原型应该是洞庭义军开山领袖钟相,并列举了两人的四个相同点,首先两人都是一次农民起义的开创者;其次,钟相领导起义活动仅仅四十天,便遭重挫。他本人兵败被俘而亡。这与晁盖过早阵亡的结局完全相同;再次,洞庭湖的反抗大业,并未因钟相一死便宣告终结,其继承者杨幺、黄诚又坚持斗争了五六年,而晁盖死后,宋江等也同样坚持斗争;最后,钟相虽死,但他在义军中的威望不减,而晁盖死后,忠义堂上始终供奉其牌位。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根据晁盖“天王”的绰号认为,其原型可能是佛教沙门天王,晁盖后来成为梁山泊水寨的守护神。毘沙门天王是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十大天王之一,后来失去了佛教色彩,成为军神或者福神,《水浒传》中“托塔天王”“铁天王”晁盖的草根色彩,让其成为接近于道教神的天王。
死亡原因
明末清初评论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曾说晁盖是宋江所弑,并列出了十大罪证,即其一,出征时风吹断将旗,仅有吴用一人劝谏;其二,晁盖出发后,宋江马上就派戴宗下山去打探消息,但直到晁盖临死时才出现在军中;其三,晁盖遇险时候仅有阮氏三雄、刘唐和白胜五名头领救援;其四,晁盖中箭后,众将不肯率军回山;其五,晁盖送回山寨后,众人只顾啼哭,不商议治疗救援之事;其六,晁盖临死之前的遗嘱,不提让宋江即位,而是让抓住射死他的人接替山寨之主;其七,宋江成为山寨之主后,立刻对梁山好汉的职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似是有预谋之举动;其八,拘泥于丧礼没有立刻为晁盖报仇的举动;其九,晁盖大仇未报,宋江和做斋醮科仪的和尚闲聊;其十,宋江置死去的天王晁盖不管,急于求得活着的玉麒麟卢俊义。
但清代点评者王望如则不赞同金圣叹的意见,他认为金圣叹的言论纯粹是出于对宋江的厌恶,宋江的才名、功劳都远胜晁盖,即使晁盖不死,也应该让位于宋江,晁盖之死并非宋江的主观意愿,并不是宋江的过错。
辽宁大学教授高明阁将这十项十大罪证与《水浒传传》一百二十回本对比后,认为第一、二、三、五、六项为金圣叹篡改之后的结果,其余五项为金圣叹故意歪曲,诬蔑宋江的借口。如晁盖出征时,宋江也曾劝阻过晁盖;晁盖中箭时,虽然只有五名将领救援,但其他将领也厮杀到天明;晁盖临死之时,梁山众人并非仅仅只是“守定啼哭”,而是曾经为其敷药、喂药;宋江和僧人聊天也是为了了解大名府的情况,招揽卢俊义,为晁盖报仇。
宋江架空晁盖的争议
《水浒》研究学者马幼垣认为,晁盖与宋江的感情,在江州之役时已出现裂痕。宋江当时还未正式加入梁山,便立刻反客为主,施号发令,以领袖自居,而冒险前来营救的晁盖必然心生反感。这件事也代表梁山兄弟偏向宋江、冷落晁盖的开始,宋江架空晁盖成为事实。但学者王贵福认为,并没有宋江架空晁盖、篡夺领导权之事,宋江上山后在排座次时,晁盖与宋江都是真心退让,并不存在勾心斗角的问题。
人物评价
火并王伦后,林冲说晁盖是“智勇足备”,林冲的说法,应为恭敬之词,吴用对晁盖的评语相对中肯,他说晁盖“兄长性直,只是一勇”。
明末清初评论家金圣叹评《水浒传》曾说:“一部书共计七十回,前后凡叙一百八人,而晁盖则其提纲挈领之人也。”
李光阁在《帝国潜流 水浒灰社会解密》认为晁盖“是一个过分讲义气而忽视政治权谋的人”,是梁山的“过渡性人物”“晁盖能顾操柄梁山,完全是吴用一手策划的结果。”“在梁山上大部分人企图向朝廷靠拢的情况下,领导梁山事业的发展,就成了他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但学者王贵福认为:“晁盖是为巩固和发展梁山起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领袖,这是一致公认的。”
《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评道:“晁盖作为梁山泊事业的定鼎英雄,或者作为《水浒传》这部小说中提纲挈领的主人公,他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那豪迈洒脱的个性,宽厚谦和的为人,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胆识和气魄,无疑是有巨大感染力的,无疑使他成为一群武侠形象中血肉丰满而独具风采的一个。”
《水浒传》研究学者马幼垣认为:“晁盖没有充当领袖的表现,参加劫夺生辰纲更显出他的糟糕。晁盖对这件事的贡献,基本上限于提供筹策场所和物质支持而已,这一点儿的光彩还不够弥补暴露了他另一严重弱点的破坏性——他没有辨才的本领。”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 (1957).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传 水滸傳 (1972).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传 水滸伝 (1973).豆瓣电影.2023-08-18
逼上梁山 (1976).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 (1982).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英雄传 水滸英雄傳 (1992).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传 (1998).豆瓣电影.2023-08-18
青面兽杨志 (2006).豆瓣电影.2023-08-18
晁盖 (2011).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传 (2011).豆瓣电影.2023-08-18
武松 (2013).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之智取生辰纲 (2017).豆瓣电影.2023-08-18
水浒恶人传之黄金七镖客 (2017).豆瓣电影.2023-08-18
小戏骨:水浒传 (2018).豆瓣电影.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