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
方腊(?—1121年10月6日),别名方十三, 睦州青溪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方腊出身佣工,性格豪爽, 深得当地人心。后利用明教传教,得到了不少生活困苦的农民支持。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方腊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后攻占杭州市,连克六州五十二县,并得到多地响应,东南震动。永乐二年(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由于实力悬殊,起义被北宋调集的禁军镇压,方腊被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1121年10月7日),方腊在开封市(今河南开封市)被处决。
方腊所发起并率领的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其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北宋的统治,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人物生平
揭竿而起
方腊世居于睦州青溪县堰村,家境贫困,为生计而在青溪县帮源峒地主方有常家的漆园中做工。由于青溪县物产丰富,盛产漆树、楮树、杉木王等资源,故有许多富商巨贾来往其间经商。此时正值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时期,宋徽宗爱好花石,放任宠臣朱勔在民间搜罗花木奇石,史称“花石纲”,极大增加了民间负担,民怨沸腾。因方腊所工作的漆园常被负责花石纲的造作局官员强索木材,方有常将这一负担转嫁给方腊等雇工,激起了方腊的不满。
方腊为人豪爽,善于拉拢人心。青溪一带盛行摩尼教,当地信众颇多。方腊于是利用摩尼教为旗帜凝聚人心。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方腊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按照摩尼教风俗,以头巾区分等级。尽管起义军武器简陋,没有弓箭、盔甲,但一路上得到了民众的云集响应,不到十天就聚集了数万人,并在息坑(今地址不详)击败前来镇压的宋军,杀死宋将蔡遵。
东南震动
在息坑击败宋军后,方腊军于永乐元年(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攻占青溪县城。十二月,方腊军攻占睦(今浙江淳安县)、歙(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二州。之后方腊军兵分南北两路,南路攻克衢州市(今浙江衢州市),杀死郡守彭汝方;北路横扫新城、桐庐县、富阳区各县。桐庐县尉江汝度在起义军攻城时,拒不投降。城破后,起义军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挂在西门示众。十二月二十九日,方腊起义军兵临杭州市城下,杭州郡守不战而逃,方腊大军轻松攻占了杭州。方腊统率起义大军进入杭州城后,把杭州城内的大户、财主全部赶出城外,把住在城外的贫苦农民请进城来居住,把没收来的布匹、粮食分给他们穿用。至永乐二年(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起义军已经攻占杭、睦、歙、处(今浙江丽水市)、、婺(今浙江金华市)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
方腊起义的消息传出后,东南地区的多支农民武装,如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仇道人,仙居县的吕师囊,方岩山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归安的陆行儿都率众响应起义。当地官员听闻方腊起义军逼近后,纷纷弃城而逃。
兵败被杀
由于宰相王黼粉饰太平,隐匿了起义的消息不上报,使得宋徽宗最初并不知道起义爆发的事情。待到宋徽宗知道起义消息后,顿时大惊,连忙任命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领禁军及西北边地的蕃、汉边军共十五万前往东南平叛,还连忙下诏废除了为搜集奇花异石而剥削百姓的应奉局。北宋企图招安方腊,但方腊坚持原则,经过三次招安都不为所动。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领六万起义军攻打秀州,结果遭遇宋军里应外合,起义军大败,被杀九千余人,被迫退守杭州市。二月,童贯、谭率领的大军水陆并进,抵达杭州城下。二月十八日,自知敌众我寡的方腊放火烧毁杭州的官舍府库,趁夜逃离杭州。
三月,随着北宋大军压境,歙州和睦州先后失守,方腊率军退守青溪县。四月十九日,青溪县城失守,方腊起义军退据帮源峒坚守,最后力战不敌,于四月二十四日连同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被俘。
方腊被俘后,被押解至开封市,于宣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1121年10月7日)遭处决。
历史影响
方腊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震动东南,席卷六州五十二县,沉重打击了北宋在江南地区的统治,破坏了北宋的税基,动摇了北宋的统治。方腊在自己统治的地区打击贪官污吏和地主土豪,并提出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起义口号,反应了古代农民阶级朴素的平等思想。方腊起义爆发后,为缓和阶级矛盾,宋徽宗被迫取消了劳民伤财的花石纲。
历史评价
脱脱等《宋史》: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而缢于林中者,由汤岩、岭八十五里间,九村山谷相望。(方腊的起兵,攻破了六个州五十二个县,杀害了两百万平民,他掠夺的妇女从洞中逃出,光着身子自缢在森林里的,绵延了八十五里,九个村的山谷都能看到)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方腊起义研究》编写组: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在我国农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代作家徐树林、徐践:方腊一身正气,顶天立地,不堪受压迫,被迫揭竿而起,带领农民义军打下东南半壁,声振开封市,真正动摇了宋王朝。
轶事典故
巧计开仓
民间传说,在方腊发起起义前,当地曾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但官府依旧上门催粮,将百姓存的粮食搜刮干净。方腊为人豪爽,好打抱不平,为赈济灾荒中的乡亲,于是用豆腐伪造官印,贴出放粮告示。地方官不明就里,听从告示开仓放粮,遭受灾荒的百姓成功得到了救命粮。
冬尽称尊
方腊起义时,当地曾经流行过一首童谣:“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童谣中的“十千加一点”意指“方”,“冬尽”则暗示了冬月之后的“腊”月,所以童谣暗示着“方腊称尊”。
相关争议
籍贯之谜
方腊的籍贯在历史上存在争议。宋代方勺所著的《青溪寇轨》中称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县)堨村人,后世史书多沿用此观点,如《宋史》等。
方腊籍贯的另一种说法始于1975年,当时安徽师大历史系方腊调查组根据《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乾隆十七年修)、《桂林方氏宗谱》(嘉庆十七年修)、《拓源方氏本宗谱》(乾隆三年修)、《续修拓源方氏宗谱》(乾隆十年修)、《河南方氏宗谱》以及歙县金川公社山郭生产队《方氏族谱》抄本两种、老竹源《方氏合村族谱》抄本、祀梓里《方宪第族谱》抄本等家谱谱碟,认为方腊的籍贯是歙县拓源(即马岭,今属安徽黄山市歙县永丰乡)。
当代徐树林、徐践在所作《方腊传》中,倾向于认可《青溪寇轨》中的说法,即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县)堨村人。
出身疑云
方腊的出身亦存在争议。根据《青溪寇轨》记载,方腊是一个富裕的地主,引发方腊起义的起源是方腊自家的地产。而安徽师大历史系方腊调查组在1975年的调查研究中,以《桂林方氏宗谱》所收元人徐直之撰写的《忠义彦通方公传》为依据,认为方腊是佣工,漆园的主人应该是青溪帮源峒当地的大地主方有常。
摩尼教信仰
《青溪寇轨》中记载了摩尼教(原文中蔑称为“食菜事魔”)在方腊起义中的作用,认为“睦州方腊之乱,其徒处处相煽而起”。但包括《青溪寇轨》在内的宋代史料,都没有明确说明方腊本人与摩尼教之间的关系。当代史学家多认为方腊是摩尼教的首领之一,在方腊起义中,义军的许多表现,包括方腊本人的思想口号中,都体现了鲜明的摩尼教特色。
家庭关系
后世纪念
方腊洞
原名方腊洞,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叶家乡洞源里村西南2.5公里,是方腊在起义最后阶段固守的据点。后为纪念方腊起义,改名为方腊洞。洞口树有“方腊洞”一碑,为郭沫若于1964年亲笔题写。
刻石
出土于1988年3月,出土地点位于浙江淳安县文昌镇王家源村。是一块天然鹅卵石,长39厘米,重17.75公斤,呈不规则椭圆体。石头上刻有铭文,记载了方腊起义的时间、地点以及义军攻打宋王朝的进军路线,是研究方腊起义的重要史料。
纪念碑
方腊起义遗址正位碑,树立于2019年11月30日,位于浙江淳安县威坪镇长岭村,纪念了方腊在帮源峒起义的历史事件。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方腊流传最广的文学形象,是《水浒传》中的“四大寇”之一。根据水浒传中刻画,方腊盘踞江南,为人残暴嗜杀,手下能人众多。宋江等梁山好汉在攻打方腊的过程中损失惨重,最后由鲁智深成功擒获方腊。
南宋笔记《林泉野记》中则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记载,后演化为民间传统戏剧。
影视形象
1998年电视剧《水浒传》:崔岱饰演方腊。
2011年电视剧《水浒传》:吴卓翰饰演方腊。
参考资料
淳安博物馆丨文物故事·探访杭州淳安博物馆②·方腊起义刻石.杭州网.2023-06-15
方腊起义遗址正位碑正式揭碑.千岛湖新闻网.2023-06-15
龙虎玉.中国京剧戏考.2023-06-15
水浒传(1998).豆瓣.2023-06-15
水浒传(2011).豆瓣.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