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别名“张人瑞”,斋号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中区(今苏州市吴中区)人。金圣叹是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评论方面著作颇多。
金圣叹早年坎坷,出生不久便成为孤儿;但其才情过人,早年参加科举考中秀才,却因在岁试中和主考官开玩笑而被黜革,次年改名“张人瑞”再次考中;提出“六才子书”说,并以“扶乩”的方式与三界中人谈诗论道,自此声名鹊起;中年时期作品颇丰,在小说与诗歌评论领域都有所建树,晚年还对八股文、古代散文等做过评点。金圣叹善以文喻人、借诗讽政,时常以小说批语的形式批判政局乃至朝廷。顺治帝十八年(公元1661年),他因“哭庙案”被官府逮捕,同年被斩首,墓葬在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对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主要作品有金批《水浒传》、金批《西厢记》等书。
金圣叹在文学评论界有重要影响。在文学创作领域,他所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广为流传,并提出了“草蛇灰线法”“闲笔说”等多种理论,使得文学批评逐步体系化、规律化;在戏剧发展方面,他重视情节和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推动戏曲、小说地位提升,被后世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此外,金圣叹的小说评论思想在海外广泛传播,推动了日韩等国小说批评理论的形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金圣叹于生于公元1608年,祖籍苏州吴中区(今苏州市吴中区)(一说苏州府长洲县,即今相城区),家里共兄弟三人,祖、父无功名。金圣叹少年时家境优渥,十岁时突遭变故,沦为孤儿。至于原因为何,史书中尚未有准确记载。根据金圣叹的《念舍弟》可知,父母过世后不久,金圣叹兄弟便被迫分离。
家庭发生变故后,金圣叹寄居到姑母家,同年入了私塾。他对其教育模式颇有微词,深感“四书”之类枯燥无趣,又因为生病多请假,于一年后开始自由学习。后参加科举制度,考中秀才,却因在岁试中和主考官屡开玩笑而被黜革;次年改名“张人瑞”再次考中。
二十岁左右,金圣叹成家,育有一子三女。其子名雍,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很高的才情,金圣叹很看重他,亲身传授文法;小女名法筵,最受宠爱,继承了其父的才情。此后十年,金圣叹名声渐起,也是在此时提出了著名的“第六才子书”说。
此后数年,明朝根基不稳,金圣叹对此忧心不已;直至明清易代,他的心理逐渐发生变化,由消极避世的隐居心态,逐渐转变为接受这一政治现实,并作文章贬斥贪官,而对廉政良策进行赞誉。
声名渐起
金圣叹所学涉猎范围甚广,阅读对象从古典名著到市井文学,且都有独到见解;彼时亦开始文学点评,但作品大都散佚,只有少量批语、诗作留存。他曾于崇祯八年前后,醉心于“降神”活动,与友人戴云叶、魏良辅等人,用“扶乩”的方式与三界中人谈诗论道。金圣叹自称女仙陈夫人附体,凭借其才情引得彼时文坛领袖钱谦益与之唱和,为其做《天台泐法师灵异记》宣扬此事。除自称仙人附体外,他还曾前往显宦叶绍袁家中,做法请不死生物下界,以此为名宣讲“才女”观与佛理。
进军文坛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金圣叹完成了对《水浒传》的点评,由于受彼时贯华堂主人韩住的资助,文章便以“贯华堂”招牌刊行,题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即后世的金批《水浒传》。金圣叹撰施耐庵序言于卷首,对学界争议的《水浒传》作者问题作出了论断。
易代前后,金圣叹选评《左传》《战国策》等范文百余篇,名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并在顺治帝末年进行了大量修改;在学术研究方面,金圣叹在佛学、易学、文学等多方面都有深入学习,并继续点评“才子书”,在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完成了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点评。其后,他又继续编撰、点评了《才子程墨》《小题才子书》等科举考试的“范文点评”类书。在金圣叹晚年,其爱好转移到诗文方向,提出“律诗分解”理论,即将一首律诗拆成上下两部分,每解四句。这一理论受到时人非议,认为其“腰斩唐诗”;为宣扬此说,他与朋友写书信进行阐述,这些书信后被其子金雍辑为《鱼庭闻贯》。庚子年间,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出版发行。
含冤逝世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随之发生了著名的“哭庙案”。“哭庙案”本是吴中区诸生因难以忍受吴县县令任维初的贪腐而进行的请愿活动,然而,彼时正值顺治帝驾崩之时,朝廷认为秀才们的举动触犯了顺治帝的牌位。彼时的江苏巡抚朱国治将金圣叹定为“哭庙案”的主谋,于四月二十六日将其逮捕,押往江宁。官府没收了金圣叹的财产,家属发配满洲。同年,金圣叹去世,墓葬在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传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
个人作品
金圣叹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在多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其毕生志向在于其所作“六才子书”,即《离骚》《庄子》《杜诗选评》《史记》《西厢记》《水浒》的评点;作《杜诗解:唱经堂第四才子书》,未成而罹难,仅完成甲卷。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包括《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六才子书》《古传解(二十首)》《杜诗解》《左传释》《孟子解说》《释小雅(七首)》;作“唱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语录类》《圣人千案》《三十四卦全钞》《通宗易论》《西城风俗记》《法华三昧经》《南华经钞》《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唱经堂杂篇”《周易义例全钞》《唱经堂诗文全集》《随手通》。
在扶乩过程中,金圣叹也有文章留存。他以“泐大师”身份写下许多诗文,其中《彤奁双叶题辞》文辞优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思想理念
金圣叹为人狂放恣肆,恃才傲物。他曾在科举考试中与主考官开玩笑而被免黜,次年改换名字又考取功名;兴扶乩之事,自称可与鬼神通。勇于标新立异,不被主流思想束缚,如为秦始皇焚书翻案,认为其“与孔子同志”。其言论无法严格归类到儒、释、道三家的范畴,属兼取各家、融通三教;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随性,又因民本思想而有儒家的入世欲望。
学术创作方面,有才子情结,自居圣贤。其在《水浒传》批语中认为孔子殁后圣言断绝,以孔子身后第一人自居;作“第六才子书”,许司马迁、施耐庵“才子”名,自诩施耐庵的知音。
个人道德领域,他正直洒脱,善以文喻人、借诗讽政。其时常以小说批语的形式批判政局乃至朝廷;此外,对压抑人才的不满和赞誉反抗者也是其主论调。
家族成员
以上主要参考资料:
个人成就
金圣叹作品很多,但大都散佚,只留下少量比较为完整的批评。其中,“金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和“金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广为流传。此外,在创作理论上,金圣叹指出要“澄怀格物”,就是指要求作者既要保持细心专注,尽力捕捉人物的个性,做到千人千面,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草蛇灰线法”“闲笔说”等多种理论,指出文学创作既要注重个性塑造,又要保持内容的连贯。总而言之,金圣叹已经提出了系统化的小说戏曲创作理念。
小说评论
他的成就主要来自于文学评论,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他将自己的人生观和社会思想融入文学评论之中,针砭时弊,讲求以文喻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本思想。如在《水浒传》的批文中,他指出林冲等人被逼上梁山是由于“官逼民反”,同情民生疾苦,赞扬了底层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在金批《西厢记》中,金圣叹则首先高度赞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理性地区分淫欲与正常的人欲,这无疑不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之论的公然讽刺。
他评《水浒传》《西厢》二书时,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指出创作者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塑造人物的独特个性,这也才是所谓性格创造的关键。此外,他认为除了不仅要注重性格的多样性、复杂性,也应注意要表现出性格的前后一致性。
诗歌、八股文评论
在诗歌评解方面,金圣叹还为《古诗十九首》《杜诗解:唱经堂第四才子书》、杜诗之外的大约六七百首唐代七言律诗、选自《左传》至宋代文言文的散文作品等各种各样的经典作品写过一些评点,其中不乏有标新立异之作。
在金圣叹晚年,金圣叹编撰了八股文史的范文,并作出评点,辑为《程墨才子》和《小题才子书》(据陆林《金圣叹全集前言》称为《小题才子文》和《大题才子文》)。金圣叹编撰此书,作为子侄辈的教材。
历史评价
金圣叹开创了较为系统化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于提高小说与戏曲的应有地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徐增、廖燕等同时代士人的赞誉,其文学理念也被众多学者沿用。徐增等人称赞他博古通今,见解超卓;顺治帝也称赞他是文言文高手,叫大臣“勿以时文眼看他”。
早在民国时期,学界就开始关注金圣叹在八股文法方面的理论,不过这些评论大都是负面的。文学家胡适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认为,金圣叹逐句评价《水浒传》带有刻板观念,会使读者养成一种八股文式的学术挂念,无异于受到八股文的毒害,并没有益处可言。文学家鲁迅则在《谈金圣叹》中则指出,金圣叹并没有把握原著的诚实之处,甚至认为其评论泯灭了原著的严肃性,在行文布局中深受八股文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对于金圣叹的研究逐渐步入正轨,不再纠结于八股文法,而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其著述的各个方面,从小说、散文到戏曲、诗歌无所不包。文学家陈万益在《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考述》中,指出金圣叹在小说“句法”“部法”“章法”“字法”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学家白岚玲认为,金圣叹有关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理念,既受到中国古代史传、绘画理论的广泛影响,又孕育着现代小说的雏形。以此为代表的学者肯定了金圣叹的学术理念,认为其理论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此外,对金圣叹文学评论的不足,诸多学者也对此作出探讨。如汉学家浦安迪在《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指出,金圣叹并无大的创新,只是在绘画、文言文评论、诗词中照搬一些常用语而已,其在评论才子书时使用的术语大都如此。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清代文学评论史》中指出,金圣叹对杜甫诗集的评解,在诗学上地位并不高,其最重要的学术成就还是对于《西厢记》和《水浒传》的评解。
人物影响
本土影响
金圣叹的主要影响在于文学评论与小说创作方面。随着明清之际市井文学的繁荣,小说、戏曲创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这也间接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而金圣叹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所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在民间广为流传,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版本。在文学批评理论上,他提出了如“草蛇灰线法”“闲笔说”等多种理论,使得文学批评逐步体系化、规律化。这也影响了同期学者对小说批评和文学创作的过程,比如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张竹坡批评本《金瓶梅》、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圣叹的批评手法。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小说批评逐渐从为政治服务转变为更为本质的文学评论;这也反过来促进了小说创作的不断繁荣。
在戏曲评论方面,不同于单纯的戏曲鉴赏,金圣叹从文本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序、读法、总批、眉批等多种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进一步结合,并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戏曲评论理论。此外,金圣叹对戏曲的强调和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促成了戏曲理念的演变和推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诗歌评论领域,金圣叹运用“分解论”论唐诗,对唐时期诗歌的语义结构、制题艺术进行探析,同时对诗歌作者的写作思路、心理等加以具体解释和讨论,补充了中国传统的诗学批评理论中主要运用“感悟式”评论所产生的不足之处,改变了彼时诗学领域创作方面的弊端。
世界传播
金圣叹的学术思想不仅在中国有深远影响,在海外多国都有一定知名度。明清时代,中韩两国间文化交流频繁,金圣叹评点传入了朝鲜王朝,在韩国文坛广泛传播。在金圣叹文学评点的影响下,韩国古代小说批评正式形成,批评家们学习金圣叹的评论思想,借鉴他的点评形式,开始了自己的小说批评实践,在韩国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
此外,金圣叹的文学批评,对日本的江户文学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中国商船运往日本的图书贸易,金圣叹批评先后批量运往日本,至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被日本认识和接受。许多日本学者认可金圣叹的思想,如森铣三博士称他为“近世期屈指的大家”;清田儋叟极力模仿金圣叹,对他的批评用语和评点方法都表现出极大兴趣。
轶事典故
扶乩酬对
在金圣叹的青年时代,曾假借鬼神的名义显示才学,即著名的“扶乩”事件。所谓扶,即民间的一种迷信活动,须使一人扮演鸾生或乩身;神明附身于鸾生身上,将自己的想法以字迹的形式传达,借此同信徒沟通。据明朝文人钱谦益所著《列朝诗集小传》中所言,金圣叹曾以“泐(音“lè”)大师”的身份,三次为明末清初才女叶小鸾及其姊、母扶乩。崇祯八年时,他首次请神,虚构出叶家人的宿世今生,并为其悼亡诗集作序,并绘制四副四时花卉;招魂后,他又以叶小鸾的身份与自己诗文唱和。次年四月,叶小鸾的母亲沈宜修哀伤去世,金圣叹在“无叶堂”又进行两次扶乩,与叶家母女三人(沈宜修、叶纨纨、叶小鸾)表演了四“人”联句。
在酬对的过程中,金圣叹制造的身份“泐大师”为一女性形象,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易性”的体现。他在代替叶家母女吟诗时,也是以女性视角展示魂魄所思所悟;如著名的“破戒十吟”,他借叶小鸾的身份吟出“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亲绣鸟双双”等诗句。
“莲子梨儿”
金圣叹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与子女感情深厚,他晚年常呆在家中,遗诗也是仰赖两个儿子才得以部分遗存。“哭庙案”后,金圣叹入狱,在刑期将近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面对即将永别的父亲,悲戚不已,泣不成声。金圣叹虽哀痛万分,可仍强忍悲伤安慰儿子。他神色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紧接着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因悲伤难忍无意作答,他便替儿子对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金圣叹两个儿子的乳名分别叫“莲子”“梨儿”,而上联的“莲子”与“怜子”同音,下联的“梨”音同“离”,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伤之态深感苦楚,心中酸楚不堪。这幅对子一语双关,使得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
临终要事
金圣叹生平诙谐,在他身陷囹,将被斩首时,他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他会吐露出传世珍宝的机要,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赶忙拿出笔墨准备记录。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仁与豆腐干同嚼,大有胡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在他押赴刑场前,他要求刽子手第一个砍他的头,以免被他看到其他人受刑的惨状,并许诺将银票塞在自己耳朵中,待行刑后赠与刽子手。刀起头落,两个纸团从金圣叹耳朵里滚出,然而并不是什么银票,而是“好”和“疼”两个字纸。
争议部分
姓氏
关于金圣叹的本姓,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原姓张、顶金人瑞名”,另一种是“原姓金、顶张人瑞名”。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指出,“庠生”,是为明清对府(州)、县学生员(诸生、秀才)的别称;而“姓”,是指其在补诸生时,因种种原因不能用本姓参加考试,所冒的他姓。所以说,金圣叹本姓金名采,因曾以“张人瑞”的名字考试,所以后来有名“人瑞”的说法。
籍贯
金圣叹的籍贯,历来说法纷纭,主要有三种:吴中区、长洲县和苏州。其中尤以吴县说占主流。
临死传闻
对于金圣叹死前言论,也有学者持质疑态度。乾隆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记载了金圣叹死前的幽默事迹:“闻圣叹将死,大叹诧曰:‘断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于是一笑受刑。”这个说法流传很广泛,到了民国,更被“论语派”视为圣叹幽默的代表性言论;而周作人则认为,金圣叹临死还在关心自己的工作,和死前的洒脱心性并不是一种情况,所以说法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