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宣和遗事》,中国古代讲史家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内容都出于宋人的记载,但可能经过后人增订,如书中说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当是宋亡以后所加。《宣和遗事》有两种版本:《士礼居丛书》本分2集,书前有300多条分节目录;另一版本分4集,内容相同。排印本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本,后有曹济平点校本。全书内大致可以分为10段,第一段历数前朝各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直讲到宋徽宗;第二段讲王安石变法致祸等。

《大宋宣和遗事》是用《周易》的阴阳思想来解释北宋何以亡国的,这是中国古人当时对北宋亡国的理解和阐释。在叙事结构上,《大宋宣和遗事》由“元、亨、利、贞”四集构成,即以《周易》的“乾”卦来结撰,匠心独运,极具民族特色。

历史沿革

《大宋宣和遗事》据说源出宋本,但可能经过后人增订,如书中说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当是宋亡以后所加。

内容结构

全书内容都出于宋人的记载,大致可以分为10段:第一段历数前朝各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直讲到宋徽宗;第二段讲王安石变法致祸;第三段讲宋徽宗用蔡京等在朝任事;第四段讲宋江等36人聚义梁山泊,即水浒故事的雏形;第五段讲宋徽宗宠爱名妓李师师;第六段讲宋徽宗信任道士林灵素;第七段讲腊月预赏元宵和元宵放灯的盛况;第八段讲金人入侵,攻陷京城;第九段讲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行;第十段讲赵构南渡即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市)。这些故事有不同来源,文风也不一致。其中第四、五、七等段口语化程度较高,像是说话人的创作。其他部分如第九段即引自无名氏的《南烬纪闻录》《窃愤录》(清人题辛弃疾撰)《窃愤续录》,文字基本相同,并未作重大修改。

《大宋宣和遗事》是用《周易》的阴阳思想来解释北宋何以亡国的,这是中国古人 当时对北宋亡国的理解和阐释。在叙事结构上,《大宋宣和遗事》由 “元 、亨、利 、贞”四集构成 ,即以《周易》的“乾”卦来 结撰,匠心独运 ,极具民族特色。

作品鉴赏

《大宋宣和遗事》是有一个完整构架的,并非一些学者认为的掇拾旧籍杂乱无章。作者开篇就为作品奠定了感情基调,并以一首七律入话道出了本篇主旨:暂时罢鼓膝间琴,闲把遗编阅古今。常叹贤君务勤俭,深悲庸主事荒淫。致平端自亲贤哲,稔乱无非近佞臣。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作品先从唐尧起述,历数了夏桀、商纣王等这些昏主亡国失政的原因。之后又对治国有道的贤主们如赵匡胤赵煦等作出评价,他们或为治国有道的贤君,或为“聪明的管家”,然后将笔墨一转,直指作品的核心人物——宋徽宗。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其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以及对昏君宋徽宗的无比痛恨。

出版历史

《宣和遗事》有两种版本:《士礼居丛书》本分2集,书前有300多条分节目录;另一版本分4集,内容相同。排印本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本,后有曹济平点校本。

话本思想

目前学术界关于《宣和遗事》思想性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甚至没有一部专门探究其思想与艺术的论著。但对于《大宋宣和遗事》的思想性,前辈学者们多做肯定。如刘大杰就指出,《大宋宣和遗事》虽是一本掇拾旧籍文体不纯的书,但在时代生活与意识的表现上,却有重大的意义。作者有一贯的主旨和思想,决不像那些话本的作者只以民众的趣味为主,只以神鬼灵怪为材料。大众对于《大宋宣和遗事》的研究,必需要注意这方面,才可以认识他在文学上的真实意义。胡士莹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体现了民族气节的书。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民族爱憎,作者对鲠直的丰稷,寄以无限的同情。作者痛恨宋代君王的荒淫无耻,攻击那些权奸豪贵的投降媚敌和道士怪人的当权参政。作者能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本朝的皇帝,在封建社会已是难能可贵;对方腊等人寄以同情,则更具积极意义。

影响评价

《大宋宣和遗事》的口语词主要体现在新词新义上。新词新义的产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和工商业不断繁荣,使得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文化娱乐活动也更加丰富。于是,在“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出现了许多使用当时白话的说书人,话本作为“说话”艺人的底本,也随之产生。现存有记载的宋代话本一百多种,而不见于记载、散佚的难以计数。话本起初以口头创作的方式出现,要求通俗而有故事性,以适应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情趣。而作为“说话”最重要类型之一的“讲史”,语言受史传影响极深,它依傍史书,有历史依据,因此会使用一些典雅的文言。口头创作和依傍史书使得讲史话本的语言既有典雅简洁的文言,又有俚俗浅显的白话,形成了文白夹杂的语言特点。《大宋宣和遗事》语言也由浅近文言和口语相杂而成,但作为话本,听众是普通市井群众,为了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所接受,就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口语性。《大宋宣和遗事》中有不少宋代方言市语,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口语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研究当时的词汇面貌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2日,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一则关于“古装剧女主的头上,怎么都是‘违章建筑’”的文章,其中提到以宋朝流行的“垂肩冠”为例,《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佳人却是戴亸肩冠儿,插禁苑瑶花”(亸肩冠即垂肩冠的别称),说这种冠饰“下垂及肩”,体量较大,冠上还用金银珠翠、花朵点缀,极为华贵。

参考资料

宣和遗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3

古装剧女主的头上,怎么都是“违章建筑”.腾讯网.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