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施耐庵

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年一约1370年),江苏兴化(今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祖籍苏州市,原名施彦端、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中国四大名著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曾为钱塘县史,后与当权者不合,辞官回乡。施耐庵的出生地白驹镇,也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跟随张士诚起兵抗元。后对张士诚渐生不满,离开张士诚麾下。施耐庵曾浪迹天涯漫游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后寓居江阴祝塘镇教书度日。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施耐庵为躲避明朝政府的征召,避归老家白驹,在偏解的一座古庵旁置田地房产,隐居不出,专心创作。施耐庵不仅在此完成了《水浒传》,还指导学生罗贯中撰《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洪武三年(1370年),隐居淮安市的施耐庵罹患重病,终年75岁。

施耐庵的代表作为《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年间,上至皇帝和蔡京高俅一类的奸臣,下至大小官吏昏庸无能、横行霸道,致使民不聊生,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绿林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对抗朝廷,最后在封建思想的指引下接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施耐庵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他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更进一步把“替天行道”“官逼民反”作为《水浒传》贯串始终的指导思想,将梁山事业视为正义的。

施耐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描摹力,既继承了说书人善群众口语讲述故事的优良传统,又改变了早期话本语言简省、平实、质朴、少文的状况,实现了说书体语言的规范化和艺术化。他的《水浒传》是第一部粤语写成的古典长篇小说,为“古代说书体小说语言艺术高峰”。施耐庵的创作影响了以后各种样式的长篇小说。

人物生平

因施耐庵的生平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研究者多采集施耐庵家乡的口头相传资料及后裔的口述和野史,大致勾画出施耐庵的一生。

出生白驹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父亲名元德,是个舟人(水上运输之人);母亲姓卞,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伍佑场的卞氏是同一支。施耐庵弟兄三人,二弟彦明,三弟彦才,全家靠父亲替人家撑船的一点收入维持生活,家境比较贫寒。

公元1296年,施耐庵出生,一位老秀才给婴儿取名叫彦端,希望他成为一位行为端庄的才子。他的出生地是海盐盛产地白驹镇(古代两淮盐场之一),这里商贸发达,人口聚集,街市繁荣,这也让施耐庵从小就见多识广。

施耐庵7岁时,家境贫困,无法上学,但是他聪明好学,经常去借书看,有时还到学堂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诗》《礼》《大学》《论语》等许多书。13岁时,施耐庵就已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答如流。有一次,邻居老人病故,想请在浒墅关镇教私塾的季秀才帮忙写祭文。季秀才没有及时赶到,就有人提议让彦端试试,施耐庵年少气盛,欲显其才,并没有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到这篇虽稚气但不失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让施耐庵到许墅关去读书,而且不收学费。还把自己的女儿季氏许配给施耐庵。

19岁的施耐庵考中秀才。元延七年(1320年),施耐庵25岁,据《元史·选举志》:“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以礼敦遣,贡诸路府”。施耐庵被苏州官吏于诸色户内特别推荐为孝行信义。

辞官归乡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春,年已三十六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秋闱他一举金榜题名,施耐庵中辛未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中的浙江青田人刘基。此后,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十分投机。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官场漆黑一片,贪官污史肆无忌惮,他耻于同流合污,所以在任上只干了两年,便愤然辞官归隐。而这时,施耐庵的父亲和妻子季氏相继离世。施耐庵续娶的第二任妻子为申氏,出身一个富裕的书香之家。至正七年(1347年),52岁的施耐庵在苏州市设馆,收清徐县人罗贯中为徒。

抗元事迹

施耐庵的出生地白驹镇,也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抗元。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其为军中幕條。施耐庵本不满当时朝廷的不公及腐败,加之内心崇尚英雄,遂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跟随了张士诚,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在军中与卡元亨等义军将领交往密切,后来施耐庵书中的水浒英雄,多有张士诚部下影子。张士诚在苏州古城(今苏州市)建立大周政权后,逐渐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张士诚其他部下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

隐居创作

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后在江阴祝塘镇教书度日。元末官府腐败,反抗者众,施耐庵投奔张士诚,乃期望建立公正社会,然而希望破灭,于是寄情于文,准备将民间好汉记载下来,创作成书,即《水浒传》。

刘基做了朱元璋军师后,他便多次向朱元璋推荐奇才施耐庵。朱元璋很重视,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不想为官的施耐庵听到这个消息后,只得暂时躲避起来,回到了苏州市间门外施家巷,继续专心创作。为了躲避刘伯温的追觅和战乱之苦,完成自己出书的凤愿,施耐庵决定找一块净土静心从事写作,这时,他想到了先后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市同知的好友顾邀。此时的顾邀已辞官回到兴化市家中。兴化地方偏僻,四周环山绕水,交通不便,无喧闹之苦,是一个专心从事写作的好去处。于是,施耐庵给顾邀写了封信。顾邀接到施耐庵的来信,赶快给施耐庵回了信,请他前来。施耐庵接到回信后,便带着妻子申氏和学生罗贯中,搭船渡江北上,径赴兴化施耐庵在顾邀的热心帮助下,在兴化靠近黄海边白驹镇上定居下来,专心写作。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攻破了平江县。朱元璋再次派刘基带着御旨专程登门召请施耐庵。刘伯温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施耐庵的新居,亲自请施耐庵出山,却被施耐庵坚决拒绝。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召请,便到白驹场以西十八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市格局建了房院,迁来居住。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湖中芦苇繁茂,每到秋冬季节,水鸟成群结队而来。湖口直涌小溪,汩汩之水不绝。湖中有一微型岛,施耐庵便以此模拟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两人乘着小船,登临其上,寻找灵感,精心构思小说。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施耐庵终于完成了《水浒传》的创作,并将之改名为《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由此问世。

牢狱之灾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传抄到社会上去,人人争相阅读。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冬天,《水浒传》抄本传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看到这本书,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始患。”于是派人抓捕了施耐庵。

刘基知道此事之后赶紧到牢中探望施耐庵。在刘伯温的提示下,施耐庵明白自己入狱的原因,很快就想到解决办法,他将自己的诉求向刑部阐明后,便得到刑部的允许,让他继续写作。于是他便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水浒传》续写下去,又写了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归顺朝廷。施耐庵在书中续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達一起服用御赐药酒自尽,至死而不反叛朝廷。施耐庵用了将近整整一年时间才把这部《水浒传》的后五十回续成。最后将书送呈朱元障阅览,又加上刘基从中周旋,施耐庵才被释放出狱。施耐庵坐牢一年多,经受多种折磨,再加上创作辛劳,早已身患大病。出狱后,施耐庵到淮安市后静心养病。洪武三年(1370)春天,施耐庵病情加重,施耐庵的二弟彦才从白驹场赶来探望。施耐庵临终前对彦才交代后事,嘱咐不要让后世子孙写书、做官,种田即可。终年七十五岁,他的遗体安葬在淮安。后来,他的后人把他的墓迁到白驹场施家桥。

主要作品

施耐庵的《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英雄小说的代表作,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社会黑暗,天罡地煞一百零八颗魔星降生人间,被逼上梁山,大聚义替天行道,后受招安报效国家,结局悲壮的故事。《水浒传》反映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水浒传》被称为封建时代中国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是当之无愧的。虽然残留着说话讲述阶段某些缺陷,却已基本上具有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它有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比较完整、贯串的故事情节,而且在它的艺术描写里,交织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更重要的是在这幅完整社会生活画面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震撼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伟大的农民起义。从这个主要方面看,它不仅是中国长篇史诗的开创者,也是此后继之而起的描写历代农民起义的章回演义体小说都未能达到的光辉典范。

民本思想

施耐庵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他把“替天行道”“官逼民反”作为《水浒传》贯串始终的指导思想。他不仅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主主义思想,还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前“替天行道”的责任是“天子”,而施耐庵的“替天行道”的责任是梁山好汉们,是被压迫者,是领导普通大众的英雄人物。

《水浒传》中的矛盾和冲突与作者的思想立场分不开。《水浒传》成书前,就有关于梁山起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宋代不少话本故事以及杂剧,都已有了水浒故事的雏形。施耐庵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水浒传》时,将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渗透了进去。他思想比较开明,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农民起义,看到“官逼民反”的实际情况,也看出了上层官僚和地主阶级的丑恶,因而对贪官污吏是增恨的,对被压迫者是同情的。正因为如此,他揭露贪官污史,揭露社会矛盾,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这一点出发,他在保留民间水浒故事的思想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同情渗入作品。

但他不赞成反对封建社会的根本,认为起义应当是“替天行道”,是“忠义”的事情。于是,他就在作品中表现出:贪官污史压迫农民,农民就应该反;造反只能反贪官,不能反皇帝,不能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造反是为皇帝尽忠尽义,所以只能走招安的道路;招安了,就应该遵从朝廷的旨意去镇压反对皇帝的方腊。由于贪官当道,招安后的结局是很悲惨的,尽管如此,农民起义仍然应该走这条道路。由于施耐庵有这样的思想矛盾,他全力塑造并歌颂了宋江,使《水浒传》贯穿了一条以“忠义”思想为基础的招安、投降的路线,本质尚未能摆脱封建帝制的思想认知。

创作特点

人物刻画

施耐庵善于从行动中去刻画人物,用精雕细刻的笔法刻画出鲜明的个性,如武松打虎的细节。他尤其擅长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和环境变化来刻画他们的性格,如对林冲性格从软弱到刚烈的描绘。齐裕焜的《明代小说史》进一步指出,施耐庵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标志着从类型化的典型向个性化的典型过渡。比如明代批评家金圣叹就说《水浒传》所叙一百零八人,各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声口。施耐庵擅长写出人物“同而不同”之处,同一性格特征在不同人物身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如鲁智深粗鲁是因为他性急,而史进粗鲁则是因为他少年意气。总的来说,《水浒传》人物塑造体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结合。

语言形式

施耐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描摹力,既继承了说书人善用群众口语讲述故事的优良传统,又改变了早期话本语言简省、平实、质朴、少文的状况,实现了说书体语言的规范化和艺术化。《水浒传》的语言与《三国演义》比,更为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人物语言人性化成就高;和《红楼梦》比,则更多吸收民间说唱文学的语言成就,带有更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更生动泼辣,耐畅淋漓。

民间文艺

施耐庵对杭州市的民间文艺是非常偏爱和擅长的。他在《水浒传》中描述了许多曲艺形式,诸如平话以及小曲、耍令、慢曲、诸宫调(突出描写的有五十一回)等,提到场所、装饰、曲目、形式、体制、乐器和行话套语。他还描述了舞蹈(三十三回、六十六回)、杂剧(八十二回),点出规模、形式、布局、体制。施耐庵对杭州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也相当熟悉,每每将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以及观潮等节令民俗写入《水浒传》中,尤其是对元宵节,前后三次重点刻画(三十三回、六十六回、七十二回),勾画鳌山、灯品、灯市。这些有关杭州市民间文艺和风土人情的生活素材,也可以看作是形象、详尽、完整的史料。

人物争议

祖籍争议

兴化说

施耐庵的籍贯问题也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目前学界主流观点是“兴化白驹场人”。

黄俶成认为:“施耐庵的‘先世居扬之兴化’,他的后裔的籍贯仍定为'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从历代相传的文字记载的、地下出土的各种资料看,都可证明《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传》作者生活于元末明初,他的籍贯为扬州兴化。”并认为“大丰区说实际与兴化说是一回事,不过,按照惯例,当以历史人物生活时代的家乡地名作为籍贯”。(《施耐庵籍贯考辩》)

莫其康认为:“无论宋元,还是明初,白驹场都属于兴化市……称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为兴化白驹场人是符合实际的。”(《古白驹场及施耐庵籍贯考辨》)

任祖镛也持相同观点:“白驹场从宋代至1952年大丰建县前一直在在兴化境内。”(《水浒传作者兴化施耐庵新证》)

杭州说

这个说法虽然不是主流观点,不过从地理角度看,《水浒传》中对浙江省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大到各城市地名,小到一座桥梁、一座山、一扇门,可谓如数珍宝,丝毫没有错误。这只能说明,《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的作者施耐庵极可能是杭州或杭州附近的人。施耐庵写故事时更多的是根据民间话本,但是肯定经过自己的修改,因此成了自己的本。若发现错误,他肯定会作修正的。施耐庵在写北方故事时,估计彼时时还没有详细的地图可供参考,他只是根据各种话本照抄,毫无实地经验,只得将错就错了。只有写到浙江省及附近地方,他彻底发挥了“本地人”的优势,把地名都“落实”到《水浒传传》的字里行间。

因此,从《水浒传》里的地地理观念来看作者的籍贯,施耐庵对北方及杭州以外的地理情况生疏、而对杭州及其周边的地理情况熟悉,结合前面提到的高儒《百川书志》里的话,又郎瑛七修类稿》说:“《三国演义》、《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贯中国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认为《水浒传》作者是“钱塘人”汪道昆在《水浒传叙》中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越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认人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武林(杭州之旧称)人”,以上诸人都是明代人,他们的说法应该可信。因而《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的作者施耐庵更可能是钱塘(杭州)人。

身份争议

元人说

有一批明朝学者认为施耐庵是元朝人。最早明确记述施耐庵生活朝代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说“元人武林(今浙江杭州)施某……”,同时期的李贽及稍后的金圣叹周亮工、盛于斯也持相同的看法。他们的看法虽然不是确凿史料,主要是来自故老传闻,但绝非空穴来风。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从《水浒传》中的地名、官制、称谓、民俗、语言等各个角度考证了作品成书于元末明初,因而断定施耐庵与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

《靖康稗史》作者说

近些年来,有研究者认为署名耐庵的宋代《靖康史》的编者耐庵,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同一人。主要理由一是署名耐庵的人所写的小序是在“咸淳丁卯”年,即赵禥咸淳三年(1267年),他应当是主要生活于元代的人,与明人所说的元人施耐庵相合,二是这个编辑北宋亡国史料的耐庵“对前朝皇帝失国深感痛心”,因此他集撰的《水浒传》和《靖康稗史》在内容上相通相近,“创作精神上也十分一致。”

施惠说

明代徐复作的《三家村老委谈》“宋江”条提出“君美之传《水浒》”吴梅的《顾曲厘谈》说“施君美名惠,字耐庵,《水浒记》亦其手笔云”。蒋瑞藻的《小说考证》续编卷三称:“《元宵闹杂剧》衍施君美《水浒传》卢俊义事。”王利器考出《水浒》中有一些浙江方言,并发现施惠的《幽闺记》中有些描写与《水浒传》相似,由此推断《水浒传》与《幽闺记》同出一作者之笔,即为施惠之作。

托名说

胡适鲁迅都曾认为施耐庵是托名,后来冯雪峰同意鲁迅的意见,他说:“我们根据鲁迅先生的推论(《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主要作者的托名。”但这些学者并未指明是谁的托名。

戴不凡在《小说见闻录中》中实指施耐庵即郭勋的托名,原因是《施氏族谱》有一篇关于施耐庵的墓志铭和传记,戴不凡认为是伪造的,首先墓志铭没有刻在石板上,反而放在族谱中,很不合理;其次,墓志铭不仅对施耐庵本身事实写得空空洞洞,而且上不提父祖下不提子孙,中不提死者娶某氏,卒后葬于何处,不合规格。墓志铭说“盖公裂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面作者的署名是“明淮安王道生”。更有可能是清朝人所写。最后这篇传记,说施耐庵是元朝至顺辛未进士;查元至顺二年辛未(1331)没有举行过进士考试。元末只有王午、乙酉两科进士。而且现在所能见到的有关施耐庵的全部材料,也没有一条是明代嘉靖中期以前的。这就是说,嘉靖中期以前没人说过《水浒传》小说的作者是施耐庵。

严敦易也在《水浒传的演变》中说:就今已知的资料中,记载最前,并且是确实存在的本子,“是嘉靖年间郭勋的刊本(简称郭本)”由此戴不凡认为:“我怀疑这个'施耐庵’会不会是郭勋(准确地说该是郭勋所雇用的文人)的托名。

作品争议

关于《水浒传》作者究竟是谁,施耐庵对于《水浒传》成书的贡献究竟多大的问题上,历代学者争议颇多。在明代弘治年间,《水浒传》的版本就以“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两人并列题署的方式出现在社会上。嘉靖时期学者郎瑛断定《水浒传》是在施耐庵创作出他的“的本”之后,罗贯中又“增益编成”的。嘉靖、万历年间又出现了题署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修”的《水浒传》( 即郑振铎原藏残本) 、天都外臣序本和袁无涯刊本,它们都认定施、罗是并列作者; 同时期的思想家李贽也称《水浒传》的作者是“施罗二公”。

现当代学者对施耐庵、罗贯中二人究竟孰为《水浒传》主创争议颇多。罗尔纲认为,《水浒传》从开篇到英雄大聚义为止,是罗贯中的原本,“从七十回后半起,却是明朝宣德正统后的人续加的。”王利器认为,《水浒传》是由“施、罗通力合作”,据“梁山泊系统本”,“太行山系统本”和施耐庵的“的本”三部分编纂而成的。吕乃岩则认为《水浒传》“前半为施耐庵原作,后半为罗贯中续作”,其思想倾向前后相矛盾。

当代学者李永祜认为,施耐庵集前代水浒故事之大成,是《水浒传》的主创,而罗贯中是《水浒传》成书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也是“乱自上作”这一开篇和全书悲剧性结局的最终敲定者。李永进一步判断,施耐庵是宋末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的子弟,入元后说话艺术式微,故而转用书面文学的形式进行创作。

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兴建于其孙施文昱(述元)之手,约在明代景泰初年,距今五百多年,明淮安市王道生所撰《施耐庵墓志》曾言:“去岁其后述元(文昱之字),迁其祖墓而葬于兴化市之大营焉。”墓址在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墓园及墓基占地约一亩余,墓前立一牌坊,上刻“施耐庵公坊”。这里原属老圩区,圩建于乾隆,东西20公里,南北达9公里。施耐庵墓处于六圩区最高点,由此可推知,当初建墓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墓旁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站在小岛中央,东西眺望,确以一封狮子(施子)盘绣球,岛上亦立一石碑,碑文为赵朴初先生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

墓周围分别于1958年、1978年出土施让、施廷佐地券和墓志铭

人物评价

施耐庵著《水浒》,创造了章回体小说,使上百万言的巨著结构浑一,环环相扣,气势恢宏,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被誉为“中国长篇章回小说之父”。(微讯江苏评)

施耐庵者,无师承、无依赖,独能发绝妙政治学于诸贤圣豪杰之先……《水浒传》者,祖国之第一小说也。(清燕南尚生评)

施耐庵从小聪明,但因为家贫,只能自学。十三岁时才进私塾读书,因为学习刻苦,年纪轻轻便博古通今,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天文地理、星象占卜无一不精。他写的《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其性格,如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花荣的骁勇善战,石秀的英雄孤胆,燕青的机智灵活,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海淀区图书馆北馆评)

后世纪念

施耐庵陵园

施耐庵陵园座落在泰州市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是在施耐庵墓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陵园外设牌坊,内有一石碑,高约四尺、宽近二尺、厚约五寸,为白矾石材质。正面碑文谓“大文学家施耐庵之墓”,上款为“民国32年兴化人民建”,下款为“陈同生敬书”。背面为蔡公杰和叶芳渊共同起草的碑文。

陵园东侧设施耐庵陵园陈列室,大门上方、悬挂着由书法家沙孟海手书匾额。两侧对联“一部野史,千秋才人”,为女书法家萧娴手书。共有东、中、西三个展厅:东展厅陈列《水浒传》的各种版本,有五张展杠,壁上悬挂着由李亚如手书的“绘影绘声,有笔如橡;可歌可泣,无字匪珠”对联和施祥松的《水浒》人物画。中展厅陈列施耐庵的生平简介,中央悬挂着周文楼的施耐庵画像。西展厅陈列有关施耐庵的文物史料,如“故处士施公(让)墓志”“施让地照”“施廷佐墓志”及《兴化县续志》等。

施耐庵书院

相传,施耐庵家道贫寒,为补贴家用,曾在故里白驹场花家垛设馆授徒。为了弘扬水浒文化,根据施耐庵在白驹开设私塾馆的考证的基础上,盐城市大丰区政府于2014年在施耐纪念馆西侧施耐庵私塾馆旧址,兴建了施耐庵书院。

施耐庵纪念馆

施耐庵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大丰区白驹镇西郊花家垛上,其原型为施氏宗祠。施氏宗祠始建于乾隆戊申(1788年)。是施耐庵十二世孙奠邦和十三世孙文灿、美如三家的住宅改建而成。但因宗祠的倡建者施文灿、施美如相继去世,宗祠荒废近半个世纪,至第十四世孙带领族人重新修建宗祠,直至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几经周折,宗祠方才建成。施氏宗祠在近代战争中不幸被毁。20世纪90年代初,参照复旦大学喻衡教授绘制的施氏宗祠复原图,由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主持设计,于1993年8月20日建成“施耐庵纪念馆”。

纪念馆为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朱漆大门上方是书法大师启功手书“施耐庵纪念馆”匾额。天井内有一座汉白玉石雕施耐庵造像。该像仿照范曾创作的国画的设计,由雕塑家叶宗镐完成。塑像后面为第二进瞻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四壁陈列着介绍施耐庵生平的捐制连环画四十八幅。书法家李宗海撰联日:“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智深武松李白凤身上画出;具撤天揭地深谋远略,乃自显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再向后即为第三进原福荫堂,现辟为陈列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厅内陈列着关于施耐庵的文物、史料,分家世、生平、著书铁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其中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施让的《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

施耐庵文学奖

以“中国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命名的施耐庵文学奖,由兴化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设立,以施耐庵的故乡兴化为永久颁奖地。该奖以长篇小说为评选对象,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当代汉语长篇叙事艺术的深度探索与发展,推动汉语长篇叙事的创新与繁荣。

轶事典故

名字由来

相传施耐庵曾在在常熟河阳山隐居,为当地一家姓徐的人家当教书先生,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植,心中疑惑不解,便向主人家徐麒询问庵里木鱼木植的来历。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时间一长,木鱼上便出现凹陷。徐麟是想通过庵里的木鱼木植告诫孩子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到后认为写书同样应该做到专心致志。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上,意思是告诚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创作轶事

据传说,有一天施耐庵坐在家中写《水浒》,写到“武松打虎”这一段时,一连写了好几遍,武松打虎的动作都写得不像。他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写出来还是不满意。正在这时,突然听到门外有狗狂叫的声音。他跑到门口一看,原来是个彪形醉汉正和一条恶狗搏斗。只见醉汉身子闪过来,跑过去,一把拟住恶狗的顶褂皮,往起一拎,举起铁锤般的拳头,把条恶狗没头没脑地捶了十几家伙,往远处一甩,恶狗滚了几丈远,躺下不动了。施耐庵看得入了迷,连声喊道:“打得好,打得好!”他立即回到屋里,把刚才看醉汉打狗的情景记了下来,又重新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了一遍。这一次,打虎的动作写得比先前逼真多了,但武松的神态还是写得不活。怎么办呢?施耐庵又搬了一条长凳子放在堂屋当中,一只手按住长凳,把凳子当作“虎”,在长凳两边跳来跳去,模仿醉汉打狗的架势,体会醉汉打狗的心理。他妻子先前没介意,后来见他在凳边跳得满头大汗,举起拳头要打凳子,便连忙喊道:“你发疯了,打什么东西?”施耐庵笑道:“我在打“虎"啊!”说完又跑到书桌前面坐下来,很快地写好了武松打虎这一段书。

棒打无赖

施耐庵曾在江阴祝塘镇开设私塾,相传他精通武术,时常热心地为当地百姓解决困难,打抱不平。从前江阴有一种风俗,每至新年,乡人都要吊龙灯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灯结彩。常有少年无赖成群结伙地在灯市中混迹,如遇娇俏一点的妇女,定要跟在后面,千方百计取闹。在某年元宵节的花灯会上,有一帮无赖正动手动脚调戏两位良家妇女,施耐庵见状大怒,上前阻止,那帮无赖恼羞成怒,挥拳向施耐庵打来,施耐庵施展拳脚,三下五除二就把无赖全部打翻在地。为首的无赖约定明日再来找施耐庵理论。第二天,那无赖纠集了几个有武功的暴徒上门寻畔,施耐庵却拿出绳子栓住大腿,把另一头交给他们,说道:“如果能拉动,我就认输。”结果,众暴徒用尽气力也不能拉动。施耐庵又取出一根大铁棒,猛力一击便将碗口粗的杨属打断。吓得暴徒们跪地求饶。

参考资料

【江苏史话】施耐庵与《水浒》 .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9

《水浒传》作者 : 施耐庵的传奇人生 .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9

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作家网.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