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创作于1613年至1639年,原是徐霞客游历时记录的旅行考察资料,在死后由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继成稿本,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成书,是为《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季梦良本,简称“季本一”,现已失传。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有刊本,由徐霞客族孙徐镇对季本进行重新编订而成,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徐镇木刻本,简称“乾隆本”。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重要版本还有丁文江本和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以及朱惠荣校注本。
《徐霞客游记》创作于明末,当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繁荣,考察地理环境和开发自然资源成了时代趋势。另一方面,当时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党争十分激烈,农民运动此起彼伏,使得徐霞客弃绝仕途。此外,欧洲殖民者入侵中国,间接宣扬了西方近世科学新精神。思想上,学术思想渐趋解放,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实学、经世致用,把注意力转向自然科学的探索。徐霞客生于吴地,也深受吴文化的影响,吴文化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徐霞客走上科学探险的道路。徐霞客的家学渊源、家庭教育,以及个人身体、思想和学识上的良好基础,也促使他能够完成这部巨著。
《徐霞客游记》由名山游记和徐霞客西游记两大部分组成,描述的内容尤以地貌、水文、植物等内容为多。季梦良本的《徐霞客游记》因地分为楚、粤西、黔、滇各篇,分量较大的省还取一段完整时间为单元,但浙游和江右游还未分开。至徐镇本时,最终形成《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篇目。《徐霞客游记》具有极具审美价值的自然风景描写,包括五光十色的山地风景,百转千回、形态各异的流水风景,丰富多样的气候风景,还有山村风景、植被风景、洞穴风景、阳光及月色的描绘等。语言上质朴自然与清新雄奇、简洁精炼与典雅深沉相结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写景,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对朝政的批判、对自然人文地理和祖国的热爱,展示了徐霞客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精神以及独特的美学追求。
《徐霞客游记》对许多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地理学、文学、旅游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但也在地理考证方面产生了一些失误,带来了不良的影响。1998年,经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专家评议报荐,《徐霞客游记》被列为代表中国文化的20部专著之一;2011年3月,国务院将《游天台山日记》中记载的第一个日子“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经济技术背景
徐霞客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7年),此时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徐霞客正是出生在资本主义萌芽较为显著的五府地区,《徐霞客游记》便对当时的采矿业有细致的描绘。他家织的布在市场上也很有名气。为了扩大生产,商品生产者们需要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动力。就地理学来说,重实践、重考察的科学精神发扬起来,考察地理环境和开发自然资源成了时代趋势,徐霞客顺应了这种趋势,走向自然,走在了时代前列。商品经济发展也萌发了人们新的人生情趣,晚明士大夫旅游成风,形成了旅游新潮,而旅游也强化了人的自我意识和探索精神,这种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氛围为徐霞客的科学探险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末葡萄牙占据中国澳门后,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徐霞客的至交中,至少有八九人和西洋传教士有直接关系,徐霞客入闽与他们交流时自然会谈论西方科学,竺可桢认为徐霞客有西方近代科学新精神,从他“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衍”(困于中国而没有看到世界的广阔)的言论可以见得。
社会政治背景
明中叶之后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各种徭役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农民反抗之声此起彼伏,《徐霞客游记》中对农民革命运动也作了反映。
明朝后期的党争也十分激烈,天启年间发生了阉党残杀东林党人的惨案。徐霞客故乡毗邻东林党大本营东林书院,自小受其影响,结交的友人中不少东林党人。此时明王朝又面临尖锐的民族矛盾,边疆不时受到侵犯,徐霞客深为不安,在书中揭露了侵略者们的狡诈面目和朝廷的无能。政治腐败、科举弊端等问题让徐霞客弃绝仕途,走向独立自主、张扬个性的人生道路。
思想文化背景
思想方面,统治阶级用僵化的程朱理学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学术思想渐趋解放,一些有识之士崇尚实学,主张经世致用,把注意力转向自然科学的探索,这对思想活跃的徐霞客来说无疑是有影响的。
徐霞客生长在江南水乡,特别受吴文化影响,吴文化具有四大特征,包括外柔内刚的品格、隐逸不竞的心态、尚文重教的传统、开拓进取的精神,都被徐霞客加以融会吸收,吴地江南也是晚明资本主义萌芽和实学思潮的发源地。
家庭背景
徐霞客的家庭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徐霞客祖上家财宏富,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徐霞客的家族从宋代几经兴落却仍“富有资财”,徐霞客考察旅游之资就是靠的祖上这份产业。
徐霞客有很深的家学渊源。徐霞客出生于书香门第,且家内“藏书数千卷”,被誉为“清江文献巨室”,对他博览群书十分有利。祖上五代人科举不遂之后留下的诗文著述,也激励着徐霞客撰写游记、诗文之宏志。此外,徐氏家族注重儒家的传统处世原则,“乱则退而隐居,治则出而为官”,为徐霞客摆脱科举束缚,从事山水探索有很大影响。
徐霞客家族长辈的性格和教育方式对徐霞客影响较大。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于是其父徐有勉志在田园,喜欢山水,摒弃科场追逐,其父的性格品质和爱好对徐霞客是有影响的。徐霞客母亲目光远大,较少封建思想束缚,且注重身教,激励其远游,当徐霞客不忍丢下老母在家犹豫不决时,徐母开导徐霞客走上考察祖国山川的道路。徐霞客父母宽松的管教方式也使徐霞客有足够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此外,徐霞客的祖父徐衍芳及其父徐洽(徐霞客曾祖父)在嘉靖年间积极抗倭,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徐霞客有很大影响。
徐霞客家族晚辈也为徐霞客的著述出版作出了贡献。徐霞客续室周氏之子李寄终身好学、著述颇丰,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被人称为“诸本之祖”,对游记的传世作出巨大贡献。
个人背景
个人爱好方面,徐霞客自幼特好奇书,喜欢地理、历史和游记之类的书籍,从而产生了旅行考察的愿望。徐霞客立志献身地理考察事业,从云南省抱病回家为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在观察自然时,也表现了敏锐的眼光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个人学识方面,徐霞客将旅游探险上升到科学考察的高度,并且有充分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如晚年西行去考察长江的源头,这种求知求是的精神令其著作具备细致严谨的风格。此外,还积累了野外工作的经验方法,锻炼了克服困难、凡奇必往、舍生忘死的冒险精神,到达一些如清碧溪、真仙洞等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在《徐霞客游记》的文章脉络中均有所体现
身体素质方面,徐霞客身强体壮,能徒步数百里,吃苦耐劳,经受病痛也能镇定自若,支撑其一路上游记的撰写。徐霞客的文化意识体现在他对文献、碑刻、摩崖等的搜求利用。
思想文化方面,受儒家影响产生的求知务实精神、受佛家影响产生的出世思想以及受道家影响产生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环境文化观)共同成为《徐霞客游记》的思想源头,此外,受吴文化熏陶铸就的高洁、独立、开放、爱国(大一统的历史观)对游记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故能在《徐霞客游记》中看到科学与审美并重的旅游美学思想,以及景观审美与科学考察相统一的审美追求,使《徐霞客游记》充满了艺术美感。
总之,胸怀大志(“蓄五岳志”)、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矢口即成诵”)、勇于实践、热爱祖国等几大品质为他游历祖国和著成游记奠定基础。
作品素材
《徐霞客游记》的主要素材便是作者的游历所见与所得。以崇祯九年(1636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素材都是些佛教或道教的名山胜迹如天台山石梁、黄山顶峰、武夷九曲等,集中于东南沿海、山西省高远北部和黄河中游的嵩、华二山等;晚期的素材更多是地理现象如山脉河流、地貌特征、气象气候、岩石温泉,集中于云贵高原等中国西南地区,其中岩溶地貌和水道源流尤为值得关注,晚期徐霞客开始注重地理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
此外,徐霞客的晚期考察还涉及工商经济、世情风俗、边疆治乱等方面的社会状况。
出版历史
《徐霞客游记》版本分为抄本和刊本两大类。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前,《徐霞客游记》只有抄本。
手稿:徐霞客于崇祯九年(1636年)西行之前将17篇名山游记加工整理成《纪述》,这是《徐霞客游记》最早的书题,之后由于徐霞客身患重病无法整理,西行游记仅留下手稿。
季梦良抄本:徐霞客的日记先由王忠纫手校,继由徐霞客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成第一个抄本,简称“季本一”,首版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现已不传。季梦良因原稿被毁而再次整理,第二次整理本简称“季二本”,但缺《滇游日记》首册,成书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先存残部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季梦良整理的《徐霞客西游记》分为十册,第九和第十册分上下,共十二册,不包括名山游记。季梦良进行了大量辑佚工作,徐霞客的其他单篇文章、诗歌也一并收入《徐霞客游记》中,从此,《徐霞客游记》具有了徐霞客全集的性质。
其他抄本:曹骏甫抄本和史夏隆抄本,简称“曹本”和“史本”,均失传;李介立抄本,简称“李本”,是后来流传的诸版本之祖,现已失传。杨名时有两个抄本,第二次抄本是目前流传下来的较完整的早期抄本,影响较大,杨名时本突出了卷的划分,分卷与分册不统一。此外还有徐建极抄本、奚又溥抄本、杨天赐抄本、刘南开等十余种抄本,其中,陈泓本将西南游记分为十卷,名山游记另置卷首或附录于卷末,为十二卷,装订为十二册,实现分卷和分册的统一,他还以“附录”形式集中了徐霞客的诗、黄道周的四份诗帖、唐泰的三份诗贴、陈函辉写的墓志铭、钱谦益写的传及陈氏自己的诸本异同考略,自此以后各本皆有附录。
徐镇乾隆刊本及其他刊本:徐霞客族孙徐镇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对李本进行重新编订,用杨名时、陈泓二人编订的本子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刻板付印成书,简称“乾隆本”,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流传至今,徐镇将全书分十册,每册分上下,共二十册,取消卷的划分。徐镇本称附录为“外编”,但内容单薄,叶廷甲另加“补编”,从此附录成了研究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不可缺少的依据。叶廷甲本除增辑补编外,其余与乾隆本相同。此外,还有10余种其他版本,其中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和朱惠荣校注本受到读者欢迎,也最为完善。
除以上几种刊印本之外,尚有清活字排印本、咸丰年印本、瘦影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莫厘樵子标点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文库本等。
内容结构
写作体例
《徐霞客游记》巧妙地将日记与游记结合起来,由徐霞客独创。书中徐霞客以自己为本位,描绘着大自然的风光和社会的真实情况。按《徐霞客游记》内容的不同特点看,有名山游记、游程记述、景物记述及剖析、地区综述、总结性论述等几种体裁。从日记的载体来看,有以下四种撰写方法:按时间先后、以日为界的旅行日记,用小字夹注的形式对正文涉及的人名地名问题作解释,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出现的作为正文补充拓展的综述专条(用于旅游动因的解释、行程的总结、描述对象的说明等),考察完一地区之后集中反映该地区历史、人文、物产的综述篇什。
此外,每篇游记结尾概括性的论述或小结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如精细描绘腾冲市地区的硫磺塘,中观层次是专题论述即对一个小区域描述概括其特征,宏观层次指区域性概述或综论。
篇目结构
季梦良本的《徐霞客游记》因地分为楚、粤西、黔、滇各篇,分量较大的省还取一段完整时间为单元,但浙游和江右游还未分开。之后,各家抄本各有不同篇目安排,如陈泓本明确区分了名山游记和西南游记,有的本子将贵州省部分改为“黔游日记”,将云南省部分改为“滇游日记”。总体上篇目逐渐细化。至徐镇乾隆刻本,合各家之长,仍坚持因地分集和完整时段相结合的原则,各篇字数平衡、分量适中,虽也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为以后诸本沿用。目前通行的篇目结构为:第一册载序言、例言及名山游记十七篇,后续诸册则分别为《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篇目,最后为附录,各册中还夹杂这一些专题论文。
名山游记十七篇,以徒步旅游考察为主,考察主体是风景秀丽的名山胜水,故概括称之为“名山游”。包括游台州天台山日记、游雁荡山日记、游黄山日记、游武夷山日记、游庐山日记、游黄山日记后、游九鲤湖日记、游嵩山日记、游华山日记、游太和山日记、闽游日记前、闽游日记后、游天台山日记后、游雁荡山日记后、游五台山日记、游恒山日记、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涉及的考察范围北至山西恒山,南达粤省罗浮山(无游记),东至普陀山,西到陕西华山。足迹遍及苏、鲁、冀、晋、豫、陕、鄂、皖、浙﹑赣、闽、粤、沪,计今13个省(市),行程数万里,涉及地形包括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区、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区、晋北高原。
诸篇西游行记,旅游范围为浙西、赣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桂、黔、滇、川滇、川西等涉及七个省(区)的广大地域,当时人称“蛮荒之地”。徐霞客还曾深入到中越、中缅边境地带。数次往返于桂、黔、滇三省边界地区。
内容分布上,以禇绍唐、吴应寿整理的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本为例,《徐霞客游记》共62万多字,存有日记为1050天,包括名山游记(占7%)、西南游记(占91%)、专题论文和诗文(占2%),空间分布上,涉及广西的内容篇幅占三分之一,体现了广西在中国地形地貌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内容题材上,尤以地貌、水文、植物等内容为多,也是最富有地理学价值的部分。
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
写景丰富多姿
五光十色的山地风景:徐霞客在描绘名山时,把山当作一个自然综合体,作立体描绘,声、色、光都融于笔端,富有生命力。如描绘浙江天台山,分别描写山的山顶、岭角、中部、山下,山顶荒草靡靡,岭角山花盛开,中部有溪流木石,山下有芳草绿荫,有山有水,有动植物,一派生机勃勃。除了名山,岩溶地区秀丽的峰林、洞穴也是徐霞客尽情描绘的对象。
百转千回、形态各异的流水风景:徐霞客笔下的溪涧、瀑布、险滩形态各异,如描绘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捣珠崩玉、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并用“万幅”、“万练”(练指一种丝织品)体现其宽度;云南鸡足山玉龙阁前峡口瀑布以高为特点,则“绝顶浮岚,中悬九天”,身在其中“觉此身非复人间”;庐山溪涧景色绝美,则“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流者喷雪(水流像雪喷涌),停者黛(旁边绿植一派深青色)”;还用优美的文词描绘了湖泊,他笔下的茈碧湖“四山环翠”,“西施(西施)之所不能及”。
丰富多样的气候风景:徐霞客把他看到的云雾冰雪的动态与静态景观通过文学描写呈献在读者面前,雁宕山上的云“若可俯而拾”,黄山上的浓雾“去来无定”,福建省的冰天雪地足以令作者“赤足飞腾”,武功山上的云雾会“献笑”给来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的是作者热爱祖国的激情。
此外,还有山村风景、植被风景、洞穴风景、阳光及月色的描绘等,不一而足。
语言清奇雅丽
徐霞客的文学风格趋向文学流派公安派,个性鲜明、清新俊逸,形成了文从字顺、平易自然又雄伟奇丽的文风,但揭露丑恶、爱憎分明、思想性强的特点又不同于公安派的逃避现实、思想贫乏。
质朴自然与清新雄奇相结合:《徐霞客游记》较少奇冷怪僻的词汇,如写庐山石门“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通俗易懂,此外,还吸收了各地的方言谚语、诗词故事,方言土语如湖南省瑶族将青蛙称为“乖”或“拐”,增加了游记的真实感和乡土味。《徐霞客游记》将观察对象真诚、坦荡、如实地描写下来,如写黄果树瀑布从总述瀑布写到水上石、石上水再到观赏者的感受,按观赏层次依次描写,质朴自然。但在质朴的叙述中又揭示了豪壮的情怀,在流畅的文句中抒发了波澜迭起的情志,例如对旅途断炊的一再描述,就不断从其质朴自然的文字中透出他的一往无前和坚强无畏以及热烈蓬勃的情怀。
简洁精炼与典雅深沉相结合:《徐霞客游记》文字简洁精练,仅用59字就把腾越州四周宏观的山地空间分布格局说得一清二楚。《徐霞客游记》中整齐的四言对句很多,富有音乐般的节奏,自然流畅、十分精炼。如写天台山寒岩的花香“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除四言对句外,徐霞客也间用对偶句,有骈文文学的韵味,读起来铿锵起伏,增加文章的抒情浓度。游记中也运用了各种排比,有以“或”、“为”、“如”、“若”字为首的排比句,如“或为澄潭,或为倒峡”,还有其他形式的排比,在需要把意境推向高潮时才使用。此外,《徐霞客游记》又融会了中国诗词散文大家的书面语言的精华,叙事常显史传文学传统,论理常见先秦诸子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特色,状物写景常有郦道元、柳宗元等历代游记散文影响,声韵、对偶、藻饰、用典之中又常带骈赋痕迹。在博取众家之长中,融会贯通,凝聚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艺术技法多样
表现手法:赋比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悠久也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徐霞客游记》对其运用自如,全书以赋为主,有如史传散文。
修辞手法:《徐霞客游记》描写山川地貌时常巧用比喻,使其活灵活现;为了气韵生动、节奏起伏,又用各种排比句状物写景;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水以生命,从中渗透了自我主体的情思,如写嵩山怒石将其拟人化为扼守险关的勇士,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气势;此外,还常以对比手法、反复、细节描写、全景鸟瞰和个别景物特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山川美、风光美、人情美。
思想情感
同情百姓
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经常得到各地劳动群众的帮助,这些芳动人民给他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通过长时期的野外艰苦生活,特别是同劳动人民的经常接触,徐霞客对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和悲惨处境,逐渐加深了了解,残破不堪的城池村落,徐霞客见之,秉笔直书,一片荒凉景象就跃然纸上。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徐霞客对土司的严酷统治也作了很多描述和深刻批判。《徐霞客游记》多次流露出作者的同情和不平之感。
批判朝政
明末之所以到了崩溃的边缘,原因很多,但与汉官之腐败无能不无关系。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严正加以指责、嘲讽。徐霞客敬慕东林党人士的才气学问和道德品质,与东林人才来往较密。《徐霞客游记》中还提及了诸多东林党人士,如瞿式耜、钱土晋、刘同升、王元翰等。
热爱祖国山川
《徐霞客游记》有准确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丰富的人文地理现象,记载了多种地貌类型、水体名称、生物动物种类、矿产资源和气象气候类别,还记载了许多地名、建筑种类、少数民族名称、农产品、工艺品。此外,徐霞客所到之处,会注意分析当地居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赞扬他们的艰辛的创造。人类活动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在书中多有体现,这也是一种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以清新绮丽的文字,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生动再现了祖国的瑰丽多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祖国和自然的无比热爱。徐霞客不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
科学精神
徐霞客在具体考察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中,基本上是不信鬼神,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揭开种种神异的迷雾,还事物本来面目,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且对别人用封建迷信观点附会曲解自然现象,不但多次表示反对,而且从客观实际出发,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料学看法。如志书记载一处名为漱玉泉的地方,每到晚上听到附近寺庙里的钟鼓声时,泉水就翻腾作响,钟鼓声停止,泉水也就平静下来,对于这一记载。徐霞客断言泉水的沸寂有自己的规律,并非僧人的钟鼓之声所引起,从而破除了流行旷久的宗教迷信观点。
独特美学追求
《徐霞客游记》审美追求的独特性和首创性,就是凝聚于自然美的发现和传达之中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完美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儒、道、释诸家精华的集中和明末先进艺术思想的时代光辉的凝聚以及自身个性解放、投身实践的主体创造带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真(如实记录)、奇(风景奇美)、大(大美境界)、多(美景多样)四个方面。《徐霞客游记》的审美追求,不仅充分显示了美学思想的大解放,而且以其独特性和首创性丰富和发展了充满时代精神的明代的新型审美文化。
作品影响
地理学影响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拓性之作,也是世界近代地理学发展史上一部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它是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开山之作,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开拓性著作,世界篇幅最大的游记著作之一,在地理、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生物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徐霞客游记》是一幅关于中国南方诸省的“文字地图”,有明确的地理区域,同时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有系统的、准确的描述。《徐霞客游记》记载的范围涉及大半个中国,其中的浙、楚、赣、粤、黔、滇等六省的《西游记》学术价值最高。《西游记》中价值最高的又当推《滇游日记》。另一方面,徐霞客观察记录的地理内容比郦道元都丰富,特别是对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观察记述,对地貌、水文、气候的对比研究分析,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地貌学和地理学研究方法
书中较为重要的地貌现象为山岳地貌、岩溶(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关于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记述,尤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不仅观察了这些地区岩溶地貌的表面现象,而且研究了岩溶地貌的构造和特征,创立了许多的专门名词,并进行了分类,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有关这一研究的宝贵文献。徐霞客还纠正了文献记载的一些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错误。同时,徐霞客也是杰出的洞穴学家,对洞穴研究的贡献是空前的。此外,徐霞客还运用和建立了许多正确的地理研究方法,如他以对比分析的方法,科学地从区域和形态上研究峰林地貌的类型和分布,在地理学考察成果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巨大贡献。明中叶以后以徐霞客为代表的一些先进地理学家所开创的实地考察自然、研究自然规律的地理研究新方向,为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文地理
徐霞客每到一地除观察当地的自然情况外,还很注意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观察人们进行改造、利用地理环境的各种活动,记录了手工业、矿业开采、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城镇聚落的分布和兴衰演替、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风俗等方面的情况。他所涉及的这些内容,不但是对明末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而且也正是人文地理、特别是经济地理的研究范畴,对我们今天了解彼时彼地的历史地理的演变情况以及明末的经济史,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地质学
《徐霞客游记》中蕴含有丰富的地质学的知识内容,科学地记述了地质景观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岩石类型、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关系,火山地热的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等,发掘《徐霞客游记》中的这类地质学信息,对于当代地质学研究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这些地址知识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岩石颜色、性质不同,导致地质景观形态不同;二是关于地质构造形态的描述,如断层崖和断层谷的描述。此外,徐霞客对火山与地热也作出了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考察研究。
气象气候学
徐霞客地理考察的起止时间是公元1607年至1640年,此时正是17世纪寒冷期,又恰在小冰期最寒冷时期的前夕。因而他在游记中记述了不少奇异的气象气候现象,为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穿提供了详细和真实可靠的资料。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对气象气候记述占有相当的分量。徐霞客出游大多日必有记,根据研究,在1072天的日记中,有537天的日记对于当天的天气变化和所出现的风、雨、雷、霜、雪、雾、露、霾、蔽、雨淞、雾淞、海市蜃楼等天气现象及其阴晴、寒暑、旱涝等均有明确生动的记载。
科学文献作用
此外,意大利耶稣会修士马丁·马提尼是以《徐霞客游记》作为一个重要资料来源绘制《中国地图集》的,《游记》起过重要的科学文献作用。他高度评价“徐霞客惊人地从野外取得可靠地理资料的现代概念,是中国地理发展史的重要一步。”
文学影响
《徐霞客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开拓了日记体游记散文的创作道路:《徐霞客游记》把日记体的起居言行的确凿性和游记散文状物抒情的形象性以及科学著作的真理性统一起来,凝聚为自己的个性特色。在文体方面,它不仅是历史上游记文学、日记体散文的集大成者,而且将科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于布局而成的艺术真实之中,把准确的科学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艺术成就对科普读物的写作是很好的借鉴。日记体游记散文以此为标志,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文风方面,坚持走向实践、扑向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中和之美及其自然统一的境界,烛照了当时和以后的文坛。因此,《徐霞客游记》在文体、文风方面,都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提高了日记体游记散文的结构艺术:《徐霞客游记》是日记体游记散文,一篇篇、一节节分列成文,看似没有章法,而实际上是中心突出、脉络分明、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其结构完整,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具有结构艺术美。这主要表现在游踪(探险)与探索(地理考察)相统一的明暗线索,自然和人文相统一的景观层次,见闻与发现相统一的脉络条理几个方面。
丰富了日记体游记散文的形象塑造:作为科学著作和文学著作合二为一的《徐霞客游记》,既不以抽象的概念去论述地球科学规律,也不以主观想象去创造虚构的艺术形象,而是从如实记述亲身游览的见闻中把科学规律的发现和审美价值的创造熔铸为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具体表现在《徐霞客游记》中的主体形象在无路可走中并未仅仅追求传统文人所做出的精神解脱,而是投身科学实践,脚踏实地另辟新路。
文学语言上的突出成就:《徐霞客游记》的文学语言,不仅不同于当时文坛上或古奥艰深或俚俗低下的种种不良风气,形成了朴质清新、生动如画而又雄伟奇丽的文风,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语言方面达到了新成就。
其他学科影响
旅游学影响
《徐霞客游记》是作者献给后世旅游同好的一部导游指南,它超过地方志中对风景名胜的目录式的枯燥罗列,它对每个风景区的位置、特点﹑各风景点的分布、地形变化、交通路线、游程安排等皆有记录,既引人入胜,又真实可靠,便于后人踵其步畅游。它不仅导游风景名胜,还给读者提供有关的历史背景、文物古迹、传说故事、风情习俗等情况,内容充实丰富。此外,徐霞客还提出了须有颇有意义的风景区设计思想,如主张改善游览路线,歧路不能多,要让游人渐入佳景,建筑也不要妨碍眺望。如今仍可借鉴。
总之,在中国有籍可考的历史上,徐霞客居游程最远、历时最长的旅行家前列。他开创了中国科学考察旅游的先河,撰写了完整的旅游日记,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合理建议,具有当时先进的旅游意识,堪为今天发展旅游之借鉴。
历史学影响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直接的信史,它的丰富的内容应该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徐霞客游记》展现了从江南水乡到西南边疆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生动真实。它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人文地理一节已有颇多论述。
社会学影响
《徐霞客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包括明末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人口流动和人际交往、社会病态等。其中一些内容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明代末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揭露了上层统治的腐朽与土司制度的弊病,而且勾勒出一幅幅民族生活、民俗习尚及宗教活动的风情画卷,给后人留下不少很有科学价值的社会学史料。
民族学影响
徐霞客步历了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其民族分布、政治制度、生计生活、历史人文、信仰民俗、节庆艺术和精神风貌等都作了记述,霞客亲历并有较为详细记载的民族包括瑶族、壮族、苗族、彝族、回族、布依族、纳西族、白族、景颇族、阿昌族、傣族等,并简要记录了有关侗族、藏族、毛南族、仫佬族、仡佬族、布朗族、傈僳族等民族的各种情况。这些记述都是民族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其作为历史文献资料的价值便从中得到彰显。此外,徐霞客的游历考察方法与民族学田野调查有着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且对少数民族没有鄙视的想法,表现出了一个民族学者所需的气度和胸怀,走在了时代前列。
不良影响
荣誉
作品评价
创作轶事
夜间遭遇强劫
崇祯十年二月十一日(1637年3月7日),霞客由湘江舟行至衡南之新塘,在此停泊过夜。晚间被抢劫,人员受伤,乘舟焚毁,财物荡然无存。徐霞客在乱刃交戟之下,虽未受伤害,实属大幸,但他的同伴静闻与顾仆均受重伤,旅资全部被劫,所带家藏书籍和友人信札,有的倒入江底,有的随舟焚毁,他身无一文,仅余一裤一袜,亦火伤水湿。在严重的挫折面前,有人劝他返家觅资重来,但徐霞客西行意志不变,断然拒绝了这种规劝,毅然就地筹措游资。他的坚强意志和不为困难所动摇的决心,感动了友人金祥甫等人,经过多方努力,借到现金,以家中田租作为抵押。于是十天之后,又踏上了继续西行的旅程。
探险古佛洞
在旅途中,徐霞客最喜欢别人告诉他哪里有奇胜,何处最险要。崇祯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1639年4月13日),徐霞客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考察蝴蝶泉后,路中有一樵夫告知:“此路从峡南直上,乃樵道,无他奇。南峡中有古佛洞甚异,但悬崖绝隔,恐不能行,无引者(带领的人)亦不能识。又一老人欣然曰:“君既万里而来,不为险阻,余何难前导(我有什么困难为你作向导呢)。”徐霞客听了很高兴,既有奇异的岩洞可探,又有经验丰富的老者为之前导,于是肩负从蝴蝶泉采来的植物标本,尾随老人而行。经悬崖深峡,来到四周无路的地方,木棉下坠,果然找到此洞,门像裂开的缝隙,霞客点灯而入甚深。
群众热心帮助
徐霞客在各地旅行考察,食宿流徙不定,多住在庙宇庵堂、或村民家里,他无论走到那里,都有当地群众帮助解决食宿,且大多数款待热情,不收分文,特别是一些穷苦的百姓家里,他们虽然生活困苦,但待客亲如家人,令人十分感动。徐霞客宿食在群众家中,还能听到有关山川地理、名胜古迹、社会风习等情况的介绍,这对旅行考察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悲葬静闻和尚
有一个法号静闻的和尚,要与徐霞客同行。钟敬文极为虔诚,曾用自己的鲜血写就一本《华严经》。他十分崇敬摩诃迦叶,毕生之愿,就是将血经奉于大理鸡足山迦叶菩萨道场。徐霞客感其虔诚,答应带静闻一同上路。行至湘江,夜半三更,岸边突然传来啼哭声,众人不愿过问,静闻于心不忍,登岸询问啼哭之人。谁知静闻回船不久,一伙强盗冲进船里烧杀抢掠。顾行身中四刀,静闻惦记着他写的血经,强盗放火烧船他又忙着救火,被强盗捅了两刀。徐霞客也险些丧命,钱财尽失。众人纷纷劝徐霞客返乡,徐霞客坚定地说,他已经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都可以埋葬他的尸骨。西行溯源之意已决,绝不回头。半年后,伤痛交加的静闻在南宁市去世,留下遗言希望埋骨鸡足山。徐霞客为完成好友遗愿,不顾自身足疾严重,背着静闻的血经和遗骨继续向西。一年后,徐霞客终于走到了鸡足山,将血经供于悉檀寺,亲手把静闻的遗骨葬在鸡足山,含泪说:“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
相关争议
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推翻了尚书·禹贡的记载,发现长江源出于昆仑山脉之南的金沙江,这带来不小的争议。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谓江源亦出昆仑。好事者复为之附会,以实(证实)其说,陋(鄙陋)矣。”全祖望也作了一篇《江源辨》来专门驳斥徐霞客的观点。
参考资料
在战火中流传的“千古奇书”.人民网.2023-08-12
《徐霞客游记》:不只是寻觅异乡山水之美.新华网手机版.2023-08-12
《徐霞客游记》的诸多版本.宁海新闻网.2023-08-12
旅行家、喀斯特地貌研究先驱——徐霞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2023-08-15
政协人多年奔走助推 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中国政协浙江省委员会.2023-08-15
走近徐霞客: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百家号.2023-08-15
江苏江阴徐霞客:壮游山川十万里 人与梅花一样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08-15
中国旅游日选《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凤凰网.2023-08-15
《典籍里的中国》推出奇兵,《徐霞客游记》如何横空出世?.澎湃新闻.2023-08-15
【名家观点】真正读懂徐霞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08-15
又被编入教科书!今后,每年将有千万名学生读到这段“台州故事” .搜狐.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