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地理著作,作者顾祖禹(1631-1692)。顾祖禹遵父遗嘱为图匡复亡明编撰此书。他认为山川都邑关乎天下兴亡,需要认真研究。他多方搜寻资料,严格考证,探究地理形势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顾祖禹克服困难,历时二十年成稿。全书134卷,280万字,按朝代更迭和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行政区划进行论述。介绍了主要山脉和河流的源、流、经、委,又介绍了天文星官与地理的对应关系。最后附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种。
全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重视地名沿革考证。作者怀念亡明故国,通篇沿用明制。顾祖禹运用史地结合的研学方法,总结了大量军事地理研究成果,并阐述了地理知识对于国计民生的指导作用,他辩证地看待人与地理的关系,通过严格考证,获得了详尽的地方志研究成果。顾祖禹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史方舆纪要》问世以后,受到古今学术界广泛重视和好评,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人称宛溪先生。籍贯无锡,出生于常熟市,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自幼博览群书,特别喜欢钻研学习地理知识。顾祖禹的先祖有好几位都是在方舆学领域有贡献的人,他得益于家族优良传承,专注舆地研究。他父亲顾柔谦有感于明朝统治者不懂地理形势断送大好河山,临终时嘱托他编写地理著作。秉承父亲遗志,为了有朝一日反清复明,顾祖禹立志撰写《读史方舆纪要》。他用了21年时间,十易其稿,最终成书。
顾祖禹靠教私塾微薄收入资助下编书。他制定严格的计划,每天必完成任务,坚持不懈。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反清,顾祖禹只身入闽,投耿精忠,三藩兵败后,继续修撰《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拒绝担任清朝官职,在极其贫困条件下专注一心撰书。顾祖禹克服种种困难,倾其一生之力,终于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完成。另著有《宛溪集》《方舆纪要州域形势说》《古本方舆书目》。康熙三十一年,顾祖禹病逝于无锡胶山,终年61岁。
书名
方舆,本意指“大地”,引申为地理学。因为作者最早沿用二十一史为基础参考,曾用《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书名。顾祖禹认为山川、都邑关系到天下兴衰,需要认真研究。他由历史盛衰探究方舆之学,再由方舆之利反求历史事件的得失,使历史记载成为研究地理的向导,又使地理知识成为研究历史的参考资料。作者后来在《读史方舆纪要·凡例》一章中说,地形的利与害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才能体现出来,至于历史的发展走向,也必须置于一定的空间,一定的地理位置来考察,才能对历史有更进一步理解。假如不符合历史原貌,或者历史记载和实际地形有出入的情形,作者不敢随意记录。最终确定书名《读史方舆纪要》。
成书过程
顾祖禹写这部书出发点在于探究地理形势在军事领域里的应用,以供反清复明志士参考之用。为了积累资料,他以二十一史为蓝本,结合地方志,出入经史子集之间,旁及官野史之言“凡百十种”,考订同类著作一千余家,列为书目。他使用的很多资料,徒步远行借来,手抄备份。他遍查史籍,互相印证,反复考辨,得其精髓,在斗室中凭借典籍考究方舆之学。
后来在好友范贺家完成《读史方舆纪要》的大部分书稿。康熙帝十二年,顾祖禹客居无锡华商原家,偕华氏披舆图,蟠史乘,续为《方舆纪要》。康熙帝年间,徐乾学奉诏编《大清一统志》,邀请顾祖禹参与。他遍查徐乾学传是楼藏书,积累资料。他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地方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他还游历四方,实地考察,坚持文字与实际相结合,严谨考证。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他以一己之力完成官修级的使命。
顾姓生前于康熙五年(1666年)曾在朋友资助下出过简编本《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全本并未刊行。他过世后,顾家家居为了补贴家用出售抄本,逐渐流传开并出现多个版本,获得藏家青睐。但也仅限于装点门面,因为此书不符合八股取士的现实需求。
主要内容
顾氏编书,正文顶格,注释则低于正文,注中小注则小字双行,纲目清楚。凡遇史迹,均一一加以考证。读者将顶格的正文单独阅读,是一篇语气连贯的长文。全书共130卷(附《舆地要览》4卷),280万字,由五部分构成。先以9卷篇幅总叙历代州域形势,再按照明朝行政区划分省介绍(114卷),每省总叙形势,次述疆域方位和沿革,然后分述山川重险以及府州县等政区的沿革等。用6卷篇幅介绍山脉与河流。1卷介绍天文与地理。最后是舆地要览(4卷)。
历代州域(9卷)
记述王朝兴衰与地理关系。按朝代顺序,分析重大战事攻守得失以及区划沿革。从上古唐虞夏商周开始,一直叙述到明朝。每一个朝代都分析重大军事活动的攻守形势,论述区划设置沿革,让读者对形势的轻重、区划的变动了然于心。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114卷)
分省介绍山川重险。所属州、府、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川渎异同(6卷)
山脉与河流:《尚书·禹贡》山川(黄河、淮河、汉水、长江、南盘江即珠江)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例如作者用2卷篇幅,对黄河的起源、走向、河道变迁、历代水患等详细论述。
天文分野(1卷)
星官与地域相对。天文与地理。主要是采录历代关于各地星宿分野的说法。即:中国古代占星术认为,地上各周郡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
舆地要览(4卷)
各省地图及区划表格:两京十三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的百里为方的地图和沿革建治简表。是明代较完备的兵要图籍,由概说、图、表三部分组成。
卷一 舆地总图 京师 江南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河南省 浙江省
舆地总图一篇介绍明朝疆域东起朝鲜,西至嘉峪,南滨大海,北连沙漠,荣万余里。截止明嘉靖三十年十月,两直隶、十三布政司人口及岁赋。最后介绍各藩属国。京师一篇按州、府、县介绍,再分述山川险要。其他各单元结构相同。每篇都附有地图。
卷二 江西省 湖广 四川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 贵州省
卷三 九边重镇总图 辽东 内三关 宣府 大同外 榆林 宁夏固兰 庄宁凉永 山丹甘肃 洮河 松潘 建昌 麻阳 虔镇图 这一篇详细介绍明初军事驻防。每篇都有配图。
卷四 黄河图说 海运图说 漕运图说 朝鲜 安南 海夷 沙漠图说
编纂特色
总览《读史方舆纪要》,全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作者大量精力致力于地名沿革考证。另外通篇沿用明制,也体现了作者怀念故国,不仕清代的情怀。
结构严谨
历代州域形势部分,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分省部分,以政区为纲,朝代为目。历代州域总叙以唐、虞三代至明朝的历史更迭为纵线,分述各地行政区划及沿革,纵横分明。各省分述部分,每省先总叙再分述,再介绍各地历朝历代区划沿革,区域经济状况,历代战守得失。借鉴《资治通鉴纲目》体例,条理分明,方便作者叙述,也方便读者阅读。
严格考证
《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不仅架构宏大,而且內容精巧,高度注重细节,信息量很大。历代疆域的消长,河流的河道变迁、分合生灭,一城一地的名称变化、区划沿革,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候变异,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差异,琐碎又繁杂,顾祖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凭借手中的资料,做到细心求证,反复考辨,逐一审核,并最终逐条落实。
沿用明制
作者虽身处清代,全书行政区划沿用明代旧制,地名沿用明朝称谓。常出现“国初”“直隶”“南直”“南京”等词,冒着“文字入狱”的风险,尊明为正统。他不受清职,不与清朝合作,怀念故国。
学术价值
《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始终贯穿着史地结合的研学方法,书中总结了丰富的军事地理研究成果,并将方舆之学指导区域经济和水利学的研究,运用辩证研究人和地理关系。书中记录了详尽的地方志研究成果。顾祖禹继承中有创新,为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地结合的研学方法
顾祖禹将历史与地理互相印证,互相参考,融为一体。顾祖禹采用史地结合的方式,以古今地理沿革记述历史进程,又以历史演变说明地理沿革。即历史是理解地理沿革的向导,地理是注释历史演变的图籍。在山川险要之中探讨古今兴亡的道理以及战争中进退、攻守的方法得失等,以阐明“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军”的道理。这也是《读史方舆纪要》一书取名的由来。史地融合的治学方法是顾祖禹的重要特色。
丰富的军事地理研究成果
顾祖禹用大量篇幅记述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各省形势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皆有总序一篇进行论述。各府、县都有分述分记,有关史实附于地名地物之后。《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阐述方舆之学对于经济、生产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
《读史方舆纪要》中贯穿经世致用思想,重点阐述地理形势对于经济、生产的利与害。作者在《纪要·总叙三》中总结说,此书既能为国家军事、政治、经济、民生做参考,又能为士农工商作行旅指南,战时指导军事,平时关乎国计民生。这也是作者撰书的宗旨。作者用大量篇幅考证论述水利、漕运、海运等内容。在《川渎异同》中用一卷篇幅介绍漕运和海运,其中有关黄河的内容就有两卷,介绍黄河水患及治理。对各省区农、渔、商、手工业经济要点都有分述。江南、两湖、四川省等省农业的特色分别介绍,对城市、垦田、交通等经济要素都有研究。其中江会河湖海的沿革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省都有分述。
人辩证地看待人与地理的关系
结合具体地理要素具体论述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与地理形势的关系,指出人是方舆之利的主导因素。包括战争中人与地理关系,行政规划中人与地理关系和国计民生中人与地理的关系。顾祖禹详细记述了地理位置、山川形势、交通及经济条件等对军事、政治的影响,他同时又认为,不能僵化地看待地理条件,地利之所以得利,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不仅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制约,而且认识到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记录了详尽的地方志研究成果
分省部分对四千余年区划变迁进行了详细论述,尤其对县域的分合、地名的变更、江河湖泊的变迁等进行了重点考证。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可补充各地资料欠缺,具有参考意义。例如靖江市的沿革,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只说“元江阴县地,明析置靖江郡。……地当大江北岸,与江阴县隔江相对。”看不出靖江县的本来面目。但在《读史方舆纪要》“靖江县”条目中,记载着“靖江县本江阴之马驮沙,……明初仍属江阴县,因天启以来,潮沙奎积,县北大江,竟为平地。”成化七年乃置靖江市县注两书相比《读史方舆纪要》比《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详细得多,而且道出了靖江原是江中一个大沙洲,后与北岸连成一片。这对研究长江江岸变迁提供了可靠资料。
有所创新
顾祖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他在言中说,“地道静而有恒”为方,“博而职载”为舆。他将读史与方舆相结合,在动与静,自然与人文的平面结合的基础上加上历代的治乱兴衰、河山变迁的纵向维度,形成立体的综合,择其“要”而“纪”之,成一家之言。
评价
《读史方舆纪要》自问世起,受到当时和后世学者一致称赞。魏僖称赞此书是“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彭士望称《读史方舆纪要》是“数千年仅有之书”,对天下人理论研究或是实际应用有着无法估量的好处。汪仕铎称此书“为地理学空前绝后之作”,可与骊道元并称二位大家。清代江藩称赞说,研究地理学的学者,没有超过顾祖禹的。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称该书为“千古绝作”。近代学者梁启超称此书“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学”,“其著述本意,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卷三将它列入兵家“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
《读史方舆纪要》问世后,受到广泛重视,江藩将之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琩《南北史合抄》合称三大奇书。并认为这部书不是功利文人能写出来的,他以一己之力完成的作品承载着国家档案的功能。蔡尚思先生在《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中说顾祖禹是“集沿革地理大成”者。熊开元也形容顾祖禹不重视地形地貌的奇异,而在于研究地理形势和古今军事胜败的关系。当时的吴兴祚也高度评价这部书的经世致用功能,并称赞顾祖禹引用史料丰富,考订严格,行文简约。
版本
传世版本主要有稿本、抄本和刻本。
嘉庆十六年(1811年)敷文阁本(龙万育在成都刻印),是刻本中第一个全本130卷。为目前通行版本。
另有早期版本,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本《二十一史方舆纪要》72卷,其中州舆形势仅5卷。是顾姓生前唯一刻本。
康熙中后期,商丘市人宋荦(康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三年任江苏巡抚)纬萧堂写本(国家图书馆藏)。此本丘、玄等字均未减笔改易,而胡、虏等字则以□相代、作缺字处理。此本对照稿本,完全相符,一字不差。
近代,1925年,杭州市藏书家叶景葵先生与书肆购得《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上海图书馆藏),出资修补一新,又请钱穆、张其昀等人鉴定,叶氏本人也做了许多考证校对工作。1991年秋,稿本影印版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华书局版《读史方舆纪要》由贺次君(1988年4月病逝)先生完成了全书的标点和部分校勘记,后由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施和金先生接替,首先扩大了底本范围,除敷文阁本外,又互相校了职思堂本(即稿本,因每页中缝有职思堂三字)和邹代过本,重新撰写了校勘记,其次对全书标点标线检查一过,统一体例,于1989年6月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