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
徐霞客出身富庶家庭,自幼喜爱山川地理,青年时期开始外出游历。起初顾念年迈母亲,他多在江南地区游历,母亲病故后便徒步前往广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游历,后游历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等地,足迹踏遍现在的北京、山东省、广东、云南等21个省份。徐霞客在外游历三十年,探幽寻秘,先后纠正了典籍中关于雁荡山雁湖、长江源流、南北南盘江源流的错误记载,并极为详尽的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经后人整理汇编的《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因病于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逝世,葬于江阴县马镇南旸岋村,享年54。被后世誉为“千古奇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徐霞客出生在江阴县马镇南旸岋村(今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旸岋村)的一个富庶家庭。祖上曾有多人为官,后家道中落,高祖、祖父等先辈入仕坎坷,父亲徐有勉受此影响不愿入仕,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徐霞客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但受日渐腐朽的社会环境和父亲影响,厌恶官场,不愿步入仕途。他平时喜好阅读古史地理、山海图志等书籍,对游历天下名川大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徐霞客十五岁时,曾尝试考取功名,但并未考中,之后便彻底放弃仕途,寄情山水之间。他在阅读地方志和地理古籍时,发现书中对山川河流的描绘记载并不准确,便有了历九川、踏五岳、探奇测幽的心愿。在徐霞客十七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徐霞客外出游历的愿望愈加浓烈,但又不忍心让母亲王孺人孤身一人在家。母亲在得知他的心意后,鼓励他外出游历。
近程环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徐霞客怀揣着对名山大川的憧憬开始外出游历,临行前,母亲嘱咐他在附近一带游历,定期回家,并为他戴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帽子,即为“远游冠”。徐霞客首先乘船经京杭大运河前往太湖(今太湖)一带游历,后北上于齐、鲁、燕、赵(今山东省、河北省)一带游历,攀登泰山(今泰山)、游览孔子庙(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孟庙(今山东省济宁市孟庙)等名胜古迹。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自游历齐鲁后,徐霞客又经杭州、绍兴、宁波游历于洛珈山(今浙江省舟山市洛珈山),后徒步前往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山)游历,并开始对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详细记,在天台山游览时,因天色渐晚,并没有游遍天台山,随后下山赶往雁荡山(今雁荡山)游历,徐霞客为探明雁荡山雁湖位置,以身犯险,险些坠入百丈悬崖。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徐霞客游览了家门口附近的扬州、南京等地,还参观了瘦西湖。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徐霞客游历于白岳山(今安徽省黄山市齐云山),适逢寒冬季节,天降风雪,徐霞客冒雪而上,在山中留宿数日,详细记录了雪后白岳山银装素裹的壮丽景色。后前往黄山(今黄山)游历,并将沿途所见的奇松怪石、云海记录下来,后因大雾弥漫,大雨连绵等原因,没有将黄山游遍。下山途中,徐霞客沿途考察黄山溪流走向,经考证后指出黄山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这一年徐霞客进行的主要是短线游,如善卷洞和张公洞。这年,他的原配夫人去世。
不久,徐霞客又沿长江而上,游历于庐山(今庐山),将庐山的壮丽景色与巍峨俊险详细的记录下来,返程途中,还实地考察庐山山脉水道分合源流情况,指出仰天坪为庐山分水岭。同时,为弥补此前未游遍黄山的遗憾,徐霞客下庐山后遂即赶往黄山,登上莲花峰与黄山天都峰,并经实地考察后指出黄山莲花峰要高于天都峰,纠正了民间关于天都峰高于莲花峰的说法。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徐霞客的母亲经历一场大病,同年四月,为庆祝母亲病愈,徐霞客专门修建“晴山堂”,寓意“晴转南山”。同年五月,徐霞客继续在邻近省份进行短线游。旅游的景点包括浙江省内的江郎山,福建省的九鲤湖和石竹山。之后徐霞客听闻九鲤湖九仙祠(今福建省莆田市九鲤湖)托梦祈福极为灵验,便于端午节后,与叔父徐芳若一同奔赴九鲤湖,并详细记录了在九鲤湖所见的奇松怪石和瀑布水道。
随着母亲身体的逐渐好转,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徒步北上,先后游历于嵩山(今嵩山)、少林寺和龙门石窟(今龙门石窟),后继续西行前往武当山(今湖北省西北部武当山)、太华山(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山)游历,并将嵩山、太和山、太华山三山地理地貌、气候植被进行了详细比较和记录。期间,徐霞客与明朝文学家、书法家陈继儒相识,“霞客”是陈继儒称赞他“志在烟霞”所题,从此便以霞客自居。天启四年(1624年),由于自己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徐霞客打算停止出游,侍奉母亲。不过母亲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和儿子一起旅游。当然,这些景点基本限于徐霞客老家江苏省内。天启五年(1625年),徐霞客的母亲因年迈病重逝世,徐霞客悲痛万分,暂停外出游历,为母亲守孝。
远程云游
徐霞客三年守孝期满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徒步前往玉华洞(今福建省玉华洞)游历,然后又南下前往罗浮山(今广东省罗浮山)。途中,他考察了福建地区的主要水道,将各主干河流急缓、水量和通航等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崇祯二年(1629年),徐霞客由运河北上,游览了盘山、崆峒山、碣石山等景区。崇祯三年(1630年),他和叔祖在七月启程,再一次游览福建。此次游览的景区包括浮盖山、桃源洞等等,此外还进行了一次漂流活动。
因好友陈函辉极力推举台州天台山的巍峨壮丽,且此前登天台山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游览,徐霞客心有好奇,于崇祯五年(1632年),带领族兄徐仲昭再次登天台山游览,而后独自一人登顶一次,不仅窥得天台山全貌,还对天台山一带的水系进行了仔细考察,梳理溪流发源地、流向和流经地等。而后,徐霞客再次登上雁荡山,探幽寻湖,对雁荡山山系和水系进行仔细考察,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关于雁荡山雁湖的错误记载。
崇祯六年(1633年),徐霞客北上前往京师(今北京市),后赶赴五台山(今山西省五台山)和恒山(今山西省东北部恒山)一带,考察两山山系特点、方位及整体走势变化,并对恒山山脉植被、地表与坡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此外,还记录了当地的煤炭储存情况。
探索滇云
此前,徐霞客已近乎游遍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名山大川,怀揣着对长江源流的好奇,开始前往滇云游历,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徐霞客与随从一行乘船到达杭州市,先后游览灵隐寺、飞来峰、北山等景点后进入江西省,在麻姑山(今江西省抚州市麻姑山)一带游历,期间与静闻和尚相识,一见如故,一同前往佛教名山鸡足山(今云南省鸡足山)游历。并受当地人士之托,编纂《鸡足山志》。
次年正月,徐霞客一行抵达湖广(今湖南省、湖北省)一带,游览衡山(今衡山)全貌,至此,徐霞客彻底完成了心中踏五岳的心愿。一行人随后乘船沿湘江而上,途中遭遇强盗,随身财物被洗劫一空,最终徐霞客将家中田地作为抵押筹集到银两,才得以继续前行。同年四月,一行人抵达桂林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徐霞客惊叹当地岩溶地貌(又称溶洞),开始对当地六十余处岩洞进行考察,深入洞穴,探幽解惑,将岩洞的内部结构和灰石形态进行详细记录。
崇祯十年(1637年)六月,徐霞客一行抵达柳州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沿途分析比较柳州府和桂林府的地理地貌,指出漓江、洛清江及柳江的不同之处,期间,静闻和尚因水土不服患病。同年八月,徐霞客一行抵达南宁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静闻和尚暂于南宁休养,徐霞客带领随从继续前行,途中得知静闻和尚病逝,悲痛万分,继而返回南宁,携带静闻和尚遗骨继续前行。在考察了灵渠后,他游览了现在仍是热门景点的桂林以及阳朔。在桂林,他游览的景区包括象鼻山、叠彩山、七星岩、伏波山、尧山等。此后,徐霞客泛舟漓江,来到了阳朔附近。当时徐霞客非常想攀登独秀峰,但是这里却是王城的禁区,徐霞客苦苦恳求,也未能如愿。结束桂林阳朔之行后,徐霞客游览了都峤山和勾漏洞等风景名胜。
半年后,徐霞客抵达盘江(今南盘江、北盘江)以东区域,先后游览了杨宝山、白云山、白水河瀑布(今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等景点,并沿途实地考察南、北盘江的源头、流经和流向,所著《盘江考》指出南、北盘江源头不是一处且两江在浔州府(今桂平市)一带交汇,纠正了《大明一统志》关于南、北盘江同出一源且在南京交合的记载。同年十二月,徐霞客抵达鸡足山(今云南省宾川县鸡足山),将静闻和尚遗骨葬于鸡足山上,完成了静闻和尚的遗愿,然后在鸡足山停留十余日,考察山势地貌,抄录庙宇碑刻,寻访遗迹,还详细记录了僧侣们的生活情态。
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开始了云贵之旅,参观了白水河瀑布,也就是现在的黄果树瀑布。一路上,他经过的主要景区包括观音洞、碧云洞、丹霞山、石林、昆明西山、溶洞群、棋盘山、水目山、九鼎山、鸡足山、丽江、妙峰山等。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徐霞客受丽江市(今云南省丽江市)土司木增的邀请前往丽江,先后对丽江、鹤庆县(云南省鹤庆县)、剑川州(今云南省剑川县)、腾越州(今云南省腾冲市)进行实地考察,详细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通过实地考察,徐霞客提出长江上源为金沙江,推翻了《尚书·禹贡》中关于岷江为长江上源的记载,还详细记录了腾越州的地热温泉情况,之后徐霞客返回鸡足山,为鸡足山撰写山志。同年,徐霞客继续在西南边境游览,所参观过的景区包括金华山、普陀崆温泉、蝴蝶泉、澜沧江铁索桥周边景区、四洞沟风景区等。
徐霞客因常年外出游历,积劳成疾,病情恶化直至无法正常行走,在木增的帮助下,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月返回江阴。
家乡病逝
徐霞客回家乡后,一边看病,一边收集资料。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病重逝世,享年54岁,葬于江阴县马镇南旸岋村。
总结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终止游历被送回江阴老家。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人物成就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传世巨著
《奇人奇书》,全书逾60万字,是徐霞客好友及后人将徐霞客存世的游历记录加以整理装订而成。徐霞客在外游历30年,以亲身实地考察,将沿途所见所闻极为详尽的记述下来,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百态,还涉及地理探索、水文科学、动植物形态等方面,同时,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最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的地理学著作。游记将地理考察记录与旅行文学相结合,是一部空前的游记文学类作品,为中国地理地貌研究、山川水文研究、人文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载体。
《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论证江源
徐霞客在游历了诸多名山大川之后,倾其所有长途跋涉赴广西贵州云南地区做专项考察,“记程十万,记日四年’’,最后写就论著《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以实地考察论证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从而推翻了《尚书·禹贡》中关于岷山为长江源流的记载;同时在《盘江考》中,徐霞客为摸清南北盘江来龙去脉,探寻河道流经,最后指出南北盘江并非同一源头;通过论证还指出珠江源头等,推翻《禹贡》《大明一统志》等典籍中的错误记载,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十分厚重的文化遗产。
石灰岩地貌考察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
其他研究
徐霞客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人物影响
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范围来说,徐霞客远远大于西方学者。徐霞客在中国西南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达的地区考察了3年,该地区碳酸盐岩连续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之最;西方学者早期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论述几乎只限于欧洲温带岩溶区和地中海一带,考察范围远远不如徐霞客。就时间来说,徐霞客远远早于西方学者。
对热带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国旅行家容格·胡恩对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对洞穴的考察,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的加法雷尔的《地下世界》(残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比徐霞客晚十来年;瓦尔瓦索的《克莱茵公爵的荣誉》记述了他家乡及邻近地区的洞穴、落水洞等,发表于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个世纪,而且仍具神秘主义色彩。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论地层》(1763)论述了石钟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就论述的内容来说,徐霞客比西方19世纪以前的同类学者远为丰富全面。19世纪以前,西方只有少数研究者对局部岩溶区域和某些岩溶现象作过观察和解释,内容零散,对岩溶成因和地理分布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徐霞客却在17世纪30年代已经对热带亚热带的岩溶现象作了大范围的相对系统的考察和描述,并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观点。徐霞客记载的地表岩溶地貌类型和数量之多,不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即使今天仍难能可贵。在岩溶学方面,西方直到19世纪50年代,克维治克的成就才超越了徐霞客。
徐霞客在地质学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
家族成员
祖父:徐衍芳
父亲:徐有勉
母亲:王孺人
轶事典故
湘江遇盗
在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践行生命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在一次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出游中,在湘江遇到强盗,徐霞客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
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徐木之谊
崇祯九年(1636年),年已51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中时间最长、路程最远、也是最后一次考察旅行。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徐霞客到达丽江,受到土司木增的盛情接待。丽江远在云南边陲,交通不便,壮丽雄奇的金沙江和玉龙雪山,令徐霞客神往。丽江木氏土司木增热衷中原文化,也使徐霞客十分钦慕。
徐霞客为木增著的《云薖淡墨》书稿整理编校,又应木增之请,指导木增之子木宿写作;还受木增之托,举荐名士黄道周。徐霞客在丽江的10天里“连宵篝灯,丙夜始寝”,圆满完成了木氏土司对中原汉文化的需求。在丽江期间,徐霞客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地的生活状况、民族关系、礼仪习俗及气候、物产、景物等,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由于霞客常年行旅,积劳成疾,致使他最终“两足俱废、心力交瘁”。木增毫不犹豫地派人用滑竿护送霞客东归。一行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历时达156天,徐霞客与纳西人结下了生死情谊。
人物评价
清代文学家钱谦益曾评价徐霞客为千古奇人,《奇人奇书》为千古奇书
毛泽东对徐霞客给予很高的评价,曾在1958年1月28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徐霞客走了一辈子的路,走遍大半个中国,探寻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上游,纠正了典籍中关于岷江是长江上游的记载,提倡学习徐霞客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
温家宝在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纪念活动上提出徐霞客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文字,极其详尽的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大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等方面,展开前无古人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
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评价徐霞客云游四方,精力充沛,在探幽解谜上观察细致,且游记记载极为详尽。
著名地理学家王维屏评价徐霞客的贡献不仅限于对岩溶地貌的成因和发展规律的考察;还涉及到山岳地理、水道地理、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地热资源等方面;《游记》还提供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关隘形势、名胜古迹、地名渊源的佐证。
后世纪念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始建于明朝,是徐霞客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原有13排房子,每排有9个房间,共117间。明朝末期,清兵攻打江阴城,徐家又遭受“奴变”(明朝晚期,受清军入侵和农民起义影响,江南地区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奴隶起义运动),因此房屋受损严重。198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修复,后被改建为一个小型博物馆,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进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2001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徐霞客故居晴山堂后,徐霞客墓为明式遗葬墓,1978年从徐家祖坟迁到此处。墓前竖有清代原墓碑,顶端横刻着“十七世”三字,意思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墓前两侧分别立有纪念碑及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的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纪念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
徐霞客旅游博物馆
徐霞客旅游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万元。博物馆于2009年四月建成开馆,通过围绕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展示、中国旅游发展史、徐霞客文化学术交流等方面,传播徐霞客事迹,弘扬徐霞客精神。同时,借助多媒体现代演示空间等现代技术,带领游客线上参观徐霞客游历路线。
徐霞客纪念馆
徐霞客纪念馆位于丽江古城光义社区官院巷49号,是一个三坊一照壁的传统纳西民居,总建筑面积750平方米。纪念馆分为六个展区,通过利用艺术剪影、多媒体水墨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了徐霞客的丽江市之行,展示了壮行天下、探索无限的霞客精神,同时,诠释了徐霞客与丽江土司木增之间的深厚情谊。2020年1月15日,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开馆,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中国旅游日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
2009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即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江苏江阴徐霞客:壮游山川十万里 人与梅花一样清.中央纪委监察部.2022-12-12
宁海开游④ | 今天下午15:00,【科普中国】徐霞客专场!3小时不间断干货分享.澎湃新闻.2025-01-20
中国旅游日选《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凤凰资讯.2025-01-20
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025-01-20
《徐霞客游记》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宁海新闻网.2025-01-20
徐霞客游历衡阳.新湖南.2025-01-20
徐霞客《溯江纪源》的科考意义.腾讯网.2025-01-20
【浙江日报】徐木之谊.宁海新闻网.2025-01-20
“千古奇人”徐霞客:探寻江源第一人.澎湃新闻.2022-12-12
毛泽东与黄河的未了情缘.党建网.2022-12-12
温家宝撰文纪念徐霞客.环球网.2022-12-12
【无锡旅游十八景】霞客故居.无锡市档案史志馆.2025-01-20
徐霞客旅游博物馆在江阴落成开馆.中国政府网.2022-12-12
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开馆.云南网.2022-12-12
丽江radio——民族团结进步之声:徐霞客与丽江的不解之缘.丽江网.2024-04-02
“5·19”中国旅游日即将到来 | 看中国旅游日的前生今世.白银市人民政府.2025-01-20
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设立“中国旅游日”相关工作.中国政府网.2025-01-20
徐霞客留下的“金名片”.人民网.2022-12-12
徐霞客传奇(1996).豆瓣电影.2022-12-12
《霞客行》.CCTV节目官网.2024-01-03
霞客侠客行(2017).豆瓣电影.2022-12-12
微电影《朝山·朝山》在云南宾川鸡足山开机.央广网.2023-12-30
典籍里的中国(2021).豆瓣电影.2022-12-12
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1991).豆瓣图书.2022-12-12
徐霞客评传(2006).豆瓣图书.2022-12-12
徐霞客山河异志.豆瓣读书.2023-12-31
徐霞客游记.豆瓣读书.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