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名时
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性别:男,1661年1月24日生于江阴东门。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深得考官李光地器重,从之受经学,造诣益深。1717年授直隶(河北省)巡道,革除宿弊,有政绩。1719年迁贵州省布政使。雍正三年(1725年)兵部尚书,总督云贵高原。1726年转吏部尚书,仍以总督管巡抚事,乾隆即位,以其诚朴托忒克·端方,诏赴京,加礼部尚书衔兼国子监祭酒,并兼值上书房南书房,侍皇太子课读。乾隆二年(1737年)病故。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赐谥文定。
杨名时曾任云南巡抚。康熙帝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入值南书房。历任顺天学政、翰林院侍讲、直隶巡道、贵州布政使等。五十九年(1720年),擢升云南巡抚。时值清廷用兵西藏自治区,满兵驻扎昆明市,杨名时营建馆舍,设宴犒军,并对官兵严加约束。为避免军粮长途随运,奏准兵少米多处,折银征解。又奏定黑、白、抱母、按板各井矿盐规。兴建社仓,将捐输捐纳入社仓备荒。结合云南省村寨分布情况,编组保甲。废除丁粮,实施摊丁入亩。整顿银矿,以道员总理诸场,按实征课。雍正三年(1725年),擢升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四年(1726年),转任吏部尚书,仍以云贵总督管巡抚事。五年(1727年),因题本误载密谕获罪,去总督职,仍署巡抚。次年正月,云南新任布政使李卫以姑容下属、溺职亏空之名,奏准革去杨名时之职,留滇受审,待查实后另行处理。 [2]此后,杨名时在昆明居行馆7年,专治理学,悉心著作。乾隆继位后,奉诏入京,授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入直南书房。奏准云南省各府州县按核实所需款额征收公件银。乾隆二年(1737年),杨名时病故。著有《易义札记》《诗经札记》《四书札记》等,自撰《杨氏全书》36卷。
人物简介
杨名时,字宾实,又字凝斋,江苏江阴人。康熙辛未科进士,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升云南巡抚,其间浮沉宦海三十年才当上了边省大吏,仕途艰难,这时杨名时已年逾花甲。杨名时生于顺治帝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661年1月24日。雍正改元,杨名时很受新帝青睐,首次请安折上便奉有“尔向来居官任任声名甚好,自兹莫移初志,益当勉之”的朱批谕旨,雍正三年(1725)九月,有旨晋兵部尚书,仍管云南巡抚事,十月,升任云贵总督,照旧兼任云南巡抚。四年七月,转吏部尚书,命仍以总督管理巡抚事,杨名时一生事业至此达到了巅峰。当年十月,西林觉罗·鄂尔泰取代杨名时为云贵总督,翌年二月,发表湖南省布政使朱纲升任滇抚的任命,朱纲遵旨赴京请训。八月,雍正部署初定,即明发谕旨,命刑部侍郎黄炳由四川省前往云南省,“俟巡抚朱纲到日,有交与会审事件”。“会审”的对象正是刚刚落职的杨名时。杨名时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局外人恐怕更不明白他招祸的缘由。
赶考轶事
康熙十一年(1672),杨名时13岁,第一次参加童生县试。试场就设在江阴城内文庙东侧的南京夫子庙。这孔子庙始建于北宋,后经元、明不断扩建.形成西庙天道教两制格局。正月里,新任江阴知县、拔贡出身的湖南州人龚之怡派差役贴出告示,童生县考考期定在二月某日至某日。杨名时五年私塾苦读,盼望的考日到来了。
杨名时早早地起身,吃罢早饭,和约好的一名生同往,向西走到设在县湾街的县衙署。他们穿过衙署门前高竖的“暨阳古邑”“春申旧封”两座牌坊,进入衙门西侧的礼房报名。杨名时提笔工整地填写姓名杨名时,籍贯江南江阴,年龄13岁,父杨履泰、字紫来、号坦予,母许姓;祖父杨起鲲、字万程、号春晖,祖母任姓;曾祖父杨体仁、字振南,曾祖母潘氏;父母、祖父键在,祖母、曾祖父母俱殁,均未仕等等履历。接着由同来的廪生保结,证明考生杨名时没有冒籍、匿丧、顶替、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子弟等等事实。
又过了几天,临到考试的前一日,许氏为名时准备好长耳考篮,内放笔墨、点心、红烛。子夜过后不久,杨名时就起身了,吃了早饭,听了父母一番叮嘱之后,身穿蓝衫,手提考篮,在家仆灯笼领路下,气宇轩昂地目视前方,扬眉抿嘴,一脸严肃地走进涿州学宫。第一场是正场,考一天,至关重要。
黎明前,考官点名。扬名时领考卷,按卷面上座位号数,进考棚坐好。开卷看题目:四书文两篇,每篇不得超七百字,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杨名时沉思凝神一番,便开笔打起草稿来。他胸中文墨似涌泉一般,竟然不顾文字限制,两篇文章写到二千多字。到了下午,考生陆陆续续地交卷,在考棚外三五一群,有稚气未脱的儿童少年,有二十岁左右的已婚青年,还有黑须白发的中老年童生,叽叽喳喳、嗡声嗡气地议论着自己的答题,评论别人的得失。
杨名时隐约耳闻外面的议论声,看也不看,毫不心动,依旧稳坐案几,工整地把草稿誊上正卷。早春冬至,天气逐渐暗下来,他点起红烛,继续—撤一捺地誊抄。考棚内只剩下几个人了,杨名时也不知觉。这时监考官反背着手慢悠悠地踱着方步巡视考场,悄悄地站在杨名时背后。杨名时一点也没有觉察。考官伸着脖子低头敛气看了一会,又悄悄地退出,对其他考官说:“这名童子非同一般。”
第二场为复试,考一天。考四书文章一篇、性理文一篇,默写康熙帝语录《圣训》百字,不许有增删涂改。
第三场是再复,考一天,试经文一篇、律赋一首。
第四、第五场称连复,考一天,八股时文、诗赋、经论、骈文不拘定格。
每场下来,考生都有减少。杨名时连考五天五场,坚持到底。县考合格。考秀才过了第一关。
这年四月,杨名时乘船向西到七十里外的常州府,参加童生府试。府试报名手续和县试类似。考两场两天。杨名时考第一场即合格。考秀才过了第二关。
两关过后,杨名时准备着参加考秀才的第三关——院试。院试考场就在江苏学政节署,而节署就在江阴县城。这是江阴考生的便利之处,也是很特殊的。清代的首都北京(顺天府)和十八个省中,大部分学政节署建在省城。学政节署不建在省城的,全国只有三个:顺天府在通州。江苏省(后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江阴县,陕西省在三原县。江苏省学政节署不设在南京而设在江阴,主要原因是江阴滨临长江,交通便捷,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明朝万历皇帝把江南学政节署从镇江市移驻江阴。到了清初,江阴义民八十一天守城抗清,其战之激烈、时间之持久、双方死伤之众,为全国罕见。顺治帝、康熙帝继续把学政驻节江阴,有利于治心和观风。学政是主考一省秀才的行政长官,不管官阶高低,地位和一省巡抚、数省总督平行,互不干涉。
个人政绩
学政三年任期内,主持院考两次考试,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杨名时参加县考、府考这一年,举人出身的江南学政、四川人简上已经任期第五年,属于超期任职。在他任上,岁考、科考都已经举行过。杨名时只能等新学政上任后参加院考。
委以重任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深得考官李光地的器重,入翰林院庶吉士馆深造,经学造诣更加深厚。康熙帝三十三年,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杨名时,入值南书房。四十一年,晋升为顺天学政,不久,升为翰林院侍讲。后因父母亡故,返故里服丧,并于四十九年手录、校订《奇人奇书》12卷,并作序。五十一年服丧期满,赴京候补。五十三年担任陕西省正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隶(河北省)巡道,有政绩。五十八年迁贵州省布政使。康熙六十年(1721年)擢升为云南巡抚,成为朝廷封疆大吏。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亲书“清操夙著”匾额送给杨名时,以表彰他几十年清正廉洁、躬身勤政的卓著功绩。雍正三年,66岁的杨名时又擢升为兵部尚书、云南省总督兼云南巡抚,位极人臣。雍正四年,又由兵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五年,因题本误载密谕获罪,六年又因人上参奏本,以赃私、借欠亏空等事革职,在昆明居行馆7年,专治理学,悉心著作。乾隆元年(1736年),爱新觉罗·弘历以杨名时为人诚朴、品德托忒克·端方,下诏将他从云南召回,授予76岁的杨名时为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再一次入值南书房,侍皇太子课读。乾隆二年(1737年)病故。谥号文定,加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
一年后,杨名时灵柩回葬江阴故里。著有《易义札记》、《诗经札记》、《四书札记》,并入选《四库全书》。
但大学者章太炎在《诸子略说》中对杨名时的理学提出过严厉的褒贬:“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藩《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称哉?”
个人作品
《易义札记》
《诗经札记》
《四书札记》
参考资料
二月河: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5)-中新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