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也称为“对照写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反面对比,和反物对比两种情形。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产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概念解释
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有不同特征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词源
文学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摄影
对于生活、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城市地标、各式建筑、公共设施、水系湖泊、广场绿地、商场街市都是城市夜景摄影创作的题材。在选择拍摄对象时,必须选择城市中具有典型性、观赏性的美丽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灯光是城市夜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因此也要选择那些灯光设施美化、亮化较好的建筑作为拍摄重点。要注重平时的前期考察,依据拍摄对象所处的不同位置、 不同高度、外观特性,采取不同的拍摄角度、运用不同焦段的镜头反复进行尝试性构图,找出最佳方案。
广告设计
利用对比这种方式创作出的优秀广告设计,对比创意的目的就是凸显广告主因,鲜明地表达出品牌或产品独有的个性,通过视觉冲击/强化影响目标受众。它可以是直观的形象(比如色彩、形状、质感、数量、面积、方向、时间、空间等的对比),也可以是内在意义上的传递(比如功能、情调、内涵等的对比)。形成对比的元素、或是产生激烈的冲突,或是相辅相成地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差异效果。
标识设计
设计标识时,使用对比法则可以相互衬托,突出各个设计元素固有的特色,突出整体在各个局部中的差异,使形象更加独特。通常对比手法的使用包括主次对比、元素间形状的对比、动静的对比、面积的对比等,通过鲜明的对比更能衬托标识的整体形象。下面的艺术教育标识模板示例,充分利用对比原则,主次元素分明,以毛笔和书籍为主,占据大部分面积,突出了该元素,营造了艺术的氛围。星星为辅,占据小面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使标识不会显得呆板无趣。
基本用法
运用对比手法首先要目的明确,也就是要清楚表达的是什么,是人的品质、物的特性,或是强烈的情绪。对比要区分主次,要搞清重点,要明确主体,要有浓厚的色彩,要加入适当的描写。在对比的过程中要把事物的特点精准地展示出来,明白对比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对比,是为了凸显事物的什么特点,从而让对比手法显得不突兀,同时又让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主题突出。
种类
对比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反面对比
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的对比,是对同一个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揭示,一并叙述、议论。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仁义,充满着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语句中“对敌狠”,“对己和”,从对比中更好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深厚国际主义感情。
反物对比
这种对比是把两个一正一反的事物一并叙述、议论。如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过去的一切运动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极大多数人的,为极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把两种不同的社会运动一起叙述,不论是参加的人数的多少和最终目的的区别,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更有力地批判了过去一切剥削阶级的运动,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是历史上较伟大的革命。
影响
熟练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为文章增色,原本平淡的描写可以通过对比获得强调的效果,让文章主题更加突出,主旨更加鲜明。有些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是较为隐晦的,不一定要把对比的事物列举出来,较为隐晦的对比往往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让文章更有艺术特色。
注意事项
从实际出发
对比是建立在客观事物存在各种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运用时,必须认真观察,细心研究,找出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差异,加以揭示,一并叙述。如果主观想像,勉强。拼凑,势必违反真实情况,造成副作用。
有的放矢
说话作文都有一定的目的,有一定的主题。运用对比的辞格,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需要就用,否则就不要用。如毛泽东同志的《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赞颂徐老的崇高品质,批评革命队伍内部某些非无产阶级思想,两相对照,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运用对比的范例。
词语区分
衬托
类比
类比是事物间的比较,这种比较可能发生在相似的事物之间(横向类比),也可能在相异事物之间(比喻式类比)。把一个复杂的概念用受众比较熟悉的方式讲述出来,或者是把两个虽然完全不同但是相似的概念呈现给受众,让他们用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在这些方面,类比都非常有效。使用类比可以使你的想法更加清楚、生动,也更有说服力。
横向类比
横向类比用来比较相同种类的两种东西,例如两辆汽车、两座城市。例如,在一个横向类比中,你可以主张A、B两家公司非常相似,都是资产达数十亿美元的跨国医药公司,它们的广告预算都达数亿美元;因此,适用于公司A的广告策略应该同样适用于B。
比喻式类比
比喻式类比比较不同种类的事物,例如汽车的灵活与鸟的自由、大学学历与成功的通行证、打篮球与运营一家公司。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把人生比作骑自行车,要保持平衡,你就需要不停前进。比喻式类比用来诠释两个事物潜在的相似性,它们提供了生动且易于记忆的例子。
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部分、阶段)放在一起进行比照,以描写人和事物的特点。能从宽度性和深度性的比较、广泛性和实用性的比较、趣味性和意味性的比较和有角度和有层次的比较等多方面进行,这种艺术手法能够全方位对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立体的比较,让文本增加感染力和影响力。
应用范例
范忡淹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钦? ,用“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入乐之后才乐”这样两个相对的方面作对比来发表作者的见解。
鲁迅《忽然想到(七)》: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时便现凶兽样。用“是羊”,“也是凶兽”,在什么情况下“现羊样”,在什么情况下‘现凶兽样”这样两个相对的方面作对比,来揭示“他们”的两面派嘴脸。
荀予《劝学》:锲而施蛰存,朽木不折;锲而不舍,全石可缕。用“刻一会就停下来,连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和‘‘一直不放手地刻下去,就是坚硬的石头也能雕刻”这样两种相反的态度作对比,来说明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
鲁迅《战士和苍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用“战士”和“苍蝇”这两样本性相对的东西作对比,把美同丑的对立揭示出来,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参考资料
霓虹绽放,夜最美——详解都市夜景的拍摄方法.新华社.2024-02-01
创意广告系列2:如何打造最具风格的广告?.界面新闻.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