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文学家,世称“南丰先生”,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王安石尝与之交游。宋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初为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官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等州。嘉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嘉祐五年(1060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校理古籍,并撰写大量序文。熙宁五年(1073年)后,相继在齐州、襄阳市、洪州、福州市、明州、亳州市等地任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深受群众拥戴。元丰三年(1080年),曾巩赴沧州市途径京都,受到赵顼召见和赏识,判三班院。后迁史馆修撰,典修五朝国史,管勾编修院。中书舍人。元丰六年(1083年),曾巩病卒于江宁区府(今南京)。葬于南丰县源头崇觉寺右。南宋赵昀追谥为“文定”,人称“曾文定公”。
曾巩任地方官时,注意除民害,平冤狱,治疫救灾。任职史馆,曾整理《战国策》《说苑》,并校定南齐、梁、陈三书。散文含蓄典重,雍容平易,亦能诗。曾巩的文集,流传下来的只有《元丰类稿》五十卷,加收二卷《集外文》,更名《曾巩集》。他的作品中,文言文共700余篇;其中一部分是制、类公文,还有400余篇议、论、书、序、表、记、疏、札子、碑志等文字,被后世古文家奉为学习的典范。
曾巩在文学上造诣很深。他主张“法以适变,道以立本”“文以明道,文道并重”,反对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深得欧阳修赏识,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其政论、策论、奏章、序、书、记、传、表等都各有特色,大都能切中时弊,剖析深微,名人提出的办法大多切实可行。王安石认为:“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朱熹特别推崇曾巩,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曾巩,字子固,出生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其祖父曾致尧是进士出身。其父曾易占考中进士后,便赴越州为官。景祐元年(1034年),其父被人诬陷,就此失官。曾巩从小就接受家庭中儒学的熏陶,聪明好学,读书过目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词很是气魄。十六、七岁时,已诵读六经,立志成为优秀的古文家。
耕读生活
曾巩到了二十岁,名扬四方。景祐三年(1036年),曾巩赴京应举不第,结识了来京游玩的王安石,二人志趣相投,成为挚友。庆历元年(1041年),曾巩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从此文名渐盛。第二年,曾巩再次落榜而归,欧阳修写《送曾巩秀才序》,激励他增长自己的学识并坚持自己的操守。
曾巩落榜归乡,家境生活十分穷困。其父因受人诬陷被罢官,赋闲在家;全家人没有田地耕种,没有房屋居住。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受诏前往京师,有望起用,不料在途中卒于南京市。曾巩一人在旁边侍奉,幸亏得到杜衍的资助,为父送葬,入土为安。之后曾巩在南源(今南丰沙岗的南源村)置办田地,奉养继母、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尽管生活贫困艰难,曾巩仍发愤读书、刻苦磨砺。在此期间,他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等人,多次上书欧阳修、蔡襄,表达对朝政国事的看法。
进入仕途
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任主考官,革除科举积弊,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文风为之一变。曾巩与其弟曾牟、曾布等一门六人俱中进士。曾巩进入仕途,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嘉祐五年(1060年),召为馆阁校堪、集贤校理,编秘阁古籍。熙宁初年(1068年),改任赵曙实录检讨官。在将近十年的馆阁生涯中,他对古籍整理做出不少贡献。
熙宁二年(1069年),曾巩出任越州通判,遇上重大饥荒。他提前采取措施,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集够十五万石,将这些粮食比平常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买到粮食,而且人人有余。曾巩又命官府借给农民种子播种,并延缓偿还赋税。熙宁四年(1071年),曾巩任齐州知州。主掌齐州间,曾巩不畏强暴。当时齐州曲堤有户周姓人家是名门望族,周家子弟周高依仗家势在乡中为非作歹,打骂害平民,曾巩将周高拿下,处以刑罚;又设计派人铲除章邱的“霸王社”,抓捕流放了其中的31人,又组织村民结成保伍,联合巡查剩余盗寇,凡有盗贼出现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声援形成合围。从此齐州太平无事。熙宁六年(1073年),曾巩移守襄阳市知州,在襄州开释无辜的囚徒。熙宁九年(1076年),曾巩调任洪州。适逢江西省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让百姓暂住官舍,供给饮食衣被等物品,分派医生前去治病,控制瘟疫的蔓延。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对王安石的新法有异议,但对其合理部分能认真执行、灵活掌握,推行水利、免疫、青苗、保甲等法收到很大的实效。
人物逝世
元丰三年(1080年),曾巩赴沧州市途径京都,受到赵顼召见和赏识,留京任三班院供事、史馆修撰,典五朝史事,后擢拜中书舍人。元丰五年(1082年),曾巩患病,又逢母亲去世,便离职。第二年,曾巩卧病在床,当时再次罢相退居钟山的王安石常去探望他。
元丰六年(1083年),曾巩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市)。葬于南丰县源头崇觉寺右。南宋赵昀追谥为“文定”,尊称为曾文定公,世称南丰先生。
为政举措
解决饥荒
熙宁二年(1069年),曾巩受命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通判。通过实地考察民情,禁止官场横征暴敛,免除赋税征收。当时越州暴发饥荒,灾情严重,他安排人广贴告示,征集各县富户如实申报自家粮食的储量。发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户将粮食以往常略高一点的价格向百姓出售,附近的饥民都能购买粮食。同时,他还筹集五万钱,借给无钱的农户购买种子。通过这两项措施的施行,越州百姓平稳度过灾年,也没有耽误农事。
勤政务实
熙宁四年(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知州。他勤政务实,凡事从实际出发。当时为治理黄河,朝廷从各地调集民工,齐州需要调丁2万,按注册户口计算,当三丁抽一。但当他听说一些地方的户口有漏登、瞒报现象,马上决定开展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重新调查户籍情况,最后发现九丁抽一就能满足征丁之需,就按这样执行。曾巩这一务实的作风,使许多寻常百姓之家,免去了徭役之苦,减轻了农民负担。他还推行了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了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西湖(今大明湖)。
除暴安良
曾巩当时任职的齐州,此处豪强地霸横行。他决定打击豪强,树立威信。济阳曲堤街道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因周家依附权贵,与地方官沆一气,百姓敢怒不敢言。曾巩派人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章丘区一带有豪强聚成一伙,号称“霸王社”,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曾巩派兵将他们悉数抓获,对三十一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有盗贼则鸣鼓相援。通过曾巩严苛的治理,齐州犯罪率明显下降,人民安居乐业。
防治瘟疫
熙宁九年(1076年),曾巩调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兼江南西路兵马都辖。洪州是当时有名的文化繁荣之地。任职之初,恰逢江西省瘟疫流行。曾巩调配救灾物资,命令各县、镇、亭传储备防疫药物,以备万一。他安排人腾出州政府的官舍,作为临时收容所,给那些生病的士兵,以及染病无力自养的百姓居住。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还给他们提供饮食和衣被,使这些人不至于又受灾又挨饿受冻。他派人随时记录疫情,把染病和没染病者均登记造册,及时汇总,然后从国库调拨资金,按轻重缓急,依次有序地分发救济款。
协调过境官兵
朝廷派兵征讨安南(今越南),要求沿路州府提供食宿粮草,搞好这支远征军的过境接待。数万人的吃喝拉撒,加上连拿带抢,对于这个协调工作,曾巩丝毫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提前作出筹划和安排,及时调度物资,科学安排吃住,巧妙安排过境时间。最后,大军过境,许多城乡老百姓,甚至还不知道大军曾经路过本地。
不与民争利
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由洪州转任福州(今福建福州)知州,他在任上提出“当官不能与民争利”。当时,地方官的待遇不错,除了正常的工资津贴之外,朝廷还拨给一定面积的“职田”(权属国家的固定田产),通过收取租金来发放补助。福州市有一块面积很大的菜园,州上经营这块菜地得当,蔬菜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销售到菜市场,州官们单单是这笔菜钱每年就能增收三四十万钱。不过,官府的菜大量上市,扰乱了市场,导致菜价越来越低,菜农们的菜卖不动,收入陡减,伤农很深。曾巩立刻取消这个菜园子,保障菜农的利益,老百姓为之欢呼不已。
杜绝住持买卖
福州历来兴佛教、多寺庙,有捐助寺庙的传统,除了国家拨付一定产业给寺庙外,许多百姓、富户,也纷纷给寺庙捐赠金钱地产之类,寺庙因此成为比政府更加富裕的地方。一时之间,投身寺庙当和尚,成了人人向往的职业。一些颇有声望的社会名流更是买通关节,贿赂官府,争当住持。曾巩决定采取断然措施,要杜绝住持买卖,唯有“直选”。他安排人分别前往各地寺庙,把和尚们聚集一处,无记名投票推举住持,然后把这些“直选”出来的住持层层上报到州府,由州府发布聘任文书,从而真正堵住了后门,打击了腐败,福州市从此风清气正。
主要思想
佛学思想
曾巩的佛学思想分为两个阶段,即对佛学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首先,曾巩阐明了如何融合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他将佛学看成服务儒学的工具。青年时期,曾巩以儒学作为指导方针,认为佛学着眼点过于狭隘,不能指导所有事情。有说佛法能改变人的祸福,就是问圣人也没有这么回事,以此给国计民生带来很大的危害。曾巩所处的年代,朝廷面临着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其直接后果就是百姓生活的负担加重。在这种背景下,至于佛塔,人们虽然如此耗费,都置之不理,反倾府空藏而放弃与他。这是世人在儒学之外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曾巩认为根本行不通。
曾巩中榜后获得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增添了对于所执理念的信心,开始对佛学进行真正的理性认知。曾巩出任通判越州后,巧妙地处理了为官和生活上的矛盾,从多角度审视世道,对佛学的认知也越发的理性。曾巩将佛学的“淡泊无累”融入个人的生活当中,借鉴僧侣们善于经营的优势。如曾巩对越州鉴湖的治理。曾巩采取了怀柔与打压并施的政策, 最后成功地镇压了反叛,就是他擅于经营的典范。
教育思想
曾巩写有《筠州学记》和《宜黄县县学记》,他认为,春秋时期的教育最有成就,汉代其次,宋代的教育问题最大。春秋时期的读书人,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到了宋代,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习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赶不上汉代,主要是选拔官员的制度的差异造成的。汉代由于有考察科举的制度,士人都开始自我督促学习,科考凭借文章好坏来录取人才,士人就只重视文章写作,而不重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了。
曾巩赞美周代的教育。从人的成长、人的个性发展来看,周代的贵族有很高的文化修葬。曾巩在《徐孺子祠堂记》指出,汉代儒者汉元兴以后,政令出自宦官之手,小人依仗权势,滥行赏罚,为非作歹;中等才德之人徘徊观望,无所适从。然而在位的公卿大夫,不少是才能杰出的豪俊之士,他们同心同德,坚守正道,敢于直言,毫不委曲求全。虽然壮志未酬,却忠心有余。他对汉儒是正面的评价。到了宋代,因科举制度大行,皇权通过公开考试来招募所需要的人才。科举考试最后是殿试,由帝王决定哪些人能够录取。这一时期,世家大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考试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知识分子的抗争精神已经弱化。
曾巩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描述,认为社会应该重视教育,让受教育者具有历史主动精神。
政治思想
曾巩以“经术”为根底而又主张“有因有革”的政治社会思想。他以儒家为主,偏于温和。严格维护原始儒学的正宗性和纯洁性,绝不浸染当时士大夫推崇的佛老思想;但又主张通变,具有密切关注现实的实践性性格,因此形成切实严密的政论风格。曾巩指出古代的圣人,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姬发,没有不是从学习开始而取得成功的。而傅说、周公辅助他们的君王,没有不用学习来勉励他们的。他认为君王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接受各种人士的教诲。在《唐论》中,他评论历代君王的功过,认为李世民之所以取得成就,就在于他有志向、任用贤才从而取得成效。在《战国策目录序》指出儒家之“道”是治国的根本准则,政治上的“法”则可以因时而异。曾巩认为战国游士不遵循儒家之“道”,言行诈伪、襦诳,结果身亡国灭。既要禁止邪说,但不必销毁《战国策》,因为它记载了二百四五十年间的历史。在《宜黄县县学记》中通过古代办学及其成绩和后代废学及其恶果的对比,论述了兴办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文章对宜黄县立学的称赞和期望,反映了“正心修身为国家”的观点。
了解书籍中的错误思想
曾巩认为对思想有误的书籍,不应该简单地加以禁止,而是需要让人们了解其思想的错误。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提出,对待邪说的办法不是废弃它,而是将邪说向天下说明,让天下人认识这些邪说不能信从。他认为这是废弃、禁绝邪说的最好的办法。曾巩列举《孟子·许行篇》,先是把对方的观点列出来,然后再加以批驳。这样做的结果,更能让人认识到许行观点的错误。人们若不知道这些错误的思想,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
当面受教的重要性
曾巩在《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文中表明当面接受老师教诲的重要性。其中“熏蒸渐渍”是一个重要的受教育的过程,有难于替代的意义。说明读书尽管非常重要,但读书不能替代老师对学生的当面指导。与老师直接的、密切的接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作品
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曾巩被朝廷召编校史馆书籍,期间写有《新序目录序》《梁书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礼阁新仪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陈书目录序》《南齐书目录序》等。经他校勘的书籍有《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曾巩文章首次结集印行,尚书郎王震为之序。议论性散文代表作《唐论》,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体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诗中代表如绝句《西楼》《城南》《迫租》《咏柳》。《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被誉为书简范文。
曾巩作品中分量最大的是古文,共700余篇。其中有一部分是制、诰类公文,还有400余篇议、论、书、序、表、记、疏、札子、碑志等文字。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加收二卷《集外文》,更名《曾巩集》;《续元丰类稿》 四十卷、《外集》十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本世纪初,海外所存《永乐大典》残卷中新发现了一些曾巩诗文。他的作品被后世古文家奉为学习的典范。
创作特点
散文
前期
曾巩早期的散文创作体现了以“儒学之道”来治理国家的理想。他在《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中提及“凡事都因循泥古,而不考虑古今之变迁,结果就是用力多而收效微。”与圣人之道的论述相较,使散文创作更加趋于实用。其次,佛学促使曾巩减少了散文创作中纯理论性的卫道色彩。如《新序目录序》中言明“先王之道”阐述了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曾巩秉持“蓄道德而能文章”的创作观,故欧阳修称其“为文知道理”,剖析文与道合的主旨。理学家认为文章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曾巩简洁平易的行文被阐释为有利的说理前提。桐城派认为曾巩的文章尤其体现了文统、道统和治统的三者合一,并总结出“义法” 和“雅洁”两个维度推崇曾文。桐城派对曾文之“道”的阐释为曾巩又赋予更浓重的理学家色彩,有关其法语桐城派言简意的为文之道呼应。
后期
曾巩行文力求“绝去刀尺,浑然天质”,其文平易的语言、新奇的构思,是针对北宋文风而作。北宋经过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对文章之通晓明易尤为看重。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治学严谨,力求让学习的人有所收获,进行深度思考,明白文中的意义。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非同一般。如《唐论》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流畅,节奏舒缓。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有情致,论理切题生动。如《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文章深刻有力,通情达理。其中《寄欧阳舍人书》《上福州执政书》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严谨。后代古文学家概括曾巩散文总的特点是端整、厚实、平正、谨严,来得“柔婉”。其艺术特点主要是:第一,因事作论,征古引经;第二,藏锋不露,婉曲达意;第三,叙事周密,翔实明白;第四,构思人微,精于布置。
诗歌
曾巩诗初学李白,故有恣肆纵横之笔。尤其是其早年的《雪咏》《初冬道中》等皆雄奇峻逸。曾巩诗中具有雄放一脉的文学价值。何乔新认为曾巩诗歌具有时代价值,指出在诗道陵夷之后 , 认为曾巩力黜媚糜之风,曾诗是时人回归风雅之境的桥梁。李东阳亦指出曾巩文名太盛,诗为文掩。方回指出曾巩平实清健之诗为纠正晚唐体做出了贡献。曾巩创作的《僧正倚大师庵居》诗中塑造的都是脱离尘世的形象,体现了曾巩对自己恬淡生活的刻绘。在《北渚亭雨中》中呈现出他有意改变诗歌怨刺的内容,这些怨刺都指向了尘世的繁杂,与前期怀抱不能实现的怨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此更加促使其后期的诗歌呈现出平淡的基调。
人物影响
曾巩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要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巩散文的写作艺术“实用达意、平正温雅”。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文以明道”。其文风则源于六经,与欧阳修一脉相承,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章法严谨,长于说理。在中国古代散文的价值体系中,提供了一种严谨平实的散文风范。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流传至今的诗有400余首。他的诗淳朴自然、含义深刻、格调超逸,其风格和他的散文及其接近。他的各体诗中以七言绝句最为知名,精深、工密,很有风致。
曾巩的作品语辞形象、精炼,句式散韵相间,极富变化,为宋文树立了典范。南宋朱熹对曾巩的推崇和学习,促进了理学与文学的融合。曾巩的文章和品德成为文人学习和修省的标准,儒风得以传承。元人将曾巩尊为硕儒,认为欧阳修、曾巩等人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当时桐城派对曾文全面研习,扩大了曾文的传播,成为文论家的评判标准。曾巩“典雅醇厚、中于法度”的文学创作观,被清统治者从严于纪纲的政治角度阐明。到了近代,因“桐城中兴”和新文化运动,世人对曾巩的认知和评判出现逆转。此后,又因其“文学家”和“理学家”身份的双重性,作品文体与内容的局限性和审美的时代性多重作用,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名声渐微。
人物评价
赵顼手诏:“曾巩以文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说他是以文学著称的士大夫,应当掌管五朝史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评说:“我最初见到曾巩时,他的文章就是这样。如昆仑山脉倾黄河,渺漫盈百川。我欧阳修门下学生不少,唯独曾巩是我的骄傲!
北宋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评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在我交往的人中,曾巩的文章“不见可敌”。
北宋文学家苏轼称,欧阳修门下弟子不少,能称之为贤的基本没有,只有曾巩一朵孤芳,超凡脱群。
北宋学者王震云评说:“南丰先生因为文章写的好,名气超过了天下人。”
南宋理学家朱熹盛赞曾巩的文章是韩愈、孟郊以来的第一人,对于曾巩的学记,他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宋史》本传记载:“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之间,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比较切合曾巩文章的实际,认为三者文学成就不相颉,皆为对宋文论的继承。
宋末元初诗人、评论家刘埙称“欧、曾、王、苏四家,为宋文宗”,四家之中,他认为欧、苏精于君道、国政之论,然于理学则远不及曾巩,因为曾巩对理学有开拓申发之功,故将曾巩列于众家之首 。
清朝大臣,理学家张伯行评说:曾巩的文章内容和形式全面结合,雄浑博厚,古色苍然,显示出他深厚的儒学修养和古文家的艺术功力。
清代知名学者、书法家何焯认为,曾巩之诗有与王维 、孟浩然和苏轼等人相同的水平。
中国现代学者、作家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评说:就‘八家’而论,曾巩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
宋代文学研究学者王水照评说:“曾巩是一位擅名两宋、沾丐明清、却暗于现今的作家。”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曾巩文化园
曾巩文化园位于江西省南丰县琴城镇环城南路,总占地面积746亩,采用古园林风格设计,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包括曾氏大宗祠、曾氏名人雕塑园、五十一进士堂、荣亲园、曾公庙、曾氏文化长廊、秋雨名家楼、醒心亭、民俗文化村等景点,是该县的地标性建筑 ,也是集纪念先贤、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和爱国教育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 。2021年5月,曾巩文化园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曾巩纪念馆
曾巩纪念馆位于曾巩文化园内,是江西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是一座集纪念、研究、游览、休闲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总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一、二两楼共陈展面积5000平方米,展线360余米。整个纪念馆依山而建,步入景区,目之所及的是“唐宋八大家”的雕塑,在旁边有一方形水池,相传为曾巩小时候读书清洗笔砚的地方,壁上还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提“墨池”两字。
曾巩祠
曾巩祠坐落在洽湾镇桃源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该祠始建于宋天佑年间,曾毁于战祸,明中叶时重修。大清康乾盛世时,清王朝为推崇儒家思想,弘扬历史名贤风范,由朝廷投资,曾氏后裔协办,进行大规模扩建。后又损毁,现重修一新。
文艺影视
文学
影视剧
参考资料
曾巩:正己修德 廉洁爱民.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2023-08-25
曾巩:千秋醇儒.南丰县人民政府.2023-09-01
曾巩在齐州.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2023-09-01
曾巩文化园:俯仰皆胜景 满眼尽古韵.抚州新闻网.2023-08-18
曾巩文化园.南丰县人民政府.2023-08-21
《曾巩落榜》剧照.曾巩纪念馆.2023-08-21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曾巩 (2010).豆瓣电影.2023-08-21
苏东坡 (2017).豆瓣电影.2023-08-21
清平乐 (2020).豆瓣电影.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