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苏洵

苏洵

苏(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亦被称老苏,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出身眉山市一个地主家庭,父亲苏序很看重子女教育,苏洵的两个兄长苏澹[dàn]、苏涣都考中进士。苏洵早年并未用功读书,因此在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同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苏洵的家道日渐衰落。北宋明道三年(1034年),二十七岁的苏洵发奋读书,谢绝交往。明道五年(1036年),苏洵再去应试时,依旧没有中榜。庆历五年(1045年),苏洵再次到京城应试,仍未高中。屡次科考落榜的苏洵来到庐山,又南游南康郡(今江西赣州),期间父亲苏序去世,苏洵回乡葬父。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至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绝意于功名,在家读书写文,同时教育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北宋嘉祐[yòu]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期高中进士,名动京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苏洵担任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完成100卷。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工作完成。同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

苏洵擅长散文,尤其善于政论,文笔流畅雄健,他的作品以文贵自然、文章有个性、语言犀利为特色,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犀利,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语气,改变文章节奏,使人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苏洵的诗歌风格质朴苍劲,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yū]徐宛转见长。苏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嘉祐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一起流传至今。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诞生于四川眉山的眉山市。苏洵的父亲叫苏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其为人平易随和,乐善好施。苏序不爱读书,却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儿子学习。当时,眉州很少有人读书,一是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战乱,百姓衣食尚自顾不暇,无心读书,二是当时的四川人多安心居于乡里,不愿外出求官,很少有人读书作学问。苏序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儿子们认真读书。苏洵的兄长苏澹、苏涣都中了进士,苏洵小时候学习却不认真,喜好游山玩水。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苏洵开始正式学习文化知识,主要涉及断句和作诗文等方面,但并未坚持下去。其父苏序对苏洵的两位哥哥要求都很严格,但对苏洵却放纵而不过问。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苏洵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名落孙山。同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当时程氏年仅18岁。北宋天圣六年,此时年少轻狂的苏洵尚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好似不知有生死之悲。就在这年,程夫人生了一个女儿,但未满1岁就夭亡了。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苏洵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苏洵游成都市,于重九日至玉局观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的家道日渐衰落,老父苏序已年过六旬,并且一直不大管家里的事。大哥苏澹身体不好,在苏洵二十九岁时死去。二哥苏涣常年在外做官,家里的生计全靠苏洵维持。这年,苏洵决定开始学习,家庭的担子落于妻子程氏的肩上。苏洵开始学习的时候态度并不认真。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苏洵二十五岁,始知读书。程夫人生次女。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二十七岁的苏洵对功名有了追求,决定发奋读书,他谢绝交游,不再游山玩水,与世族君子交往。如陈公美、董储、史经臣兄弟等人,对苏洵求学入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年,苏洵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

屡试不中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苏洵与士君子交游,发愤读书。而当他再去应试时,却仍未考中。苏洵对属对声律这套科考办法并不感兴趣,未得其法难以过关。此后的十余年时间,他经常往返于蜀中与京城之间,但皆以落第而归。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洵再次到京城应试,这次他考的是“制策科”,同行应考的有他的朋友史经臣。苏洵这次满怀希望,进京赴考,但还是时运不济,仍然以落第告终。苏洵怀着怏快不乐的心情准备到庐山去游历一番然后再返四川省。临行前,他的二哥苏涣正好从地方任期满返京,便作诗送苏洵:“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科举落榜的苏洵来到庐山,在庐山的东林寺西林寺他见到了两位来自四川的高僧。二人见到苏洵这位老乡十分高兴,便陪着他游遍庐山所有的名胜之处。苏洵在庐山游历了一个多月之后,又南游赣州市(今赣州市)。在赣州市结识了钟子翼和他的弟弟。钟子翼在江南一带是知名人士。钟子翼兄弟二人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苏洵非常赏识,陪着他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兄弟二人对苏洵崇敬有加,苏洵不喜酒,但他们每次都要设酒相待。

在虔州游玩期间,苏洵得到了老父苏序去世的消息,立即赶往四川省奔丧,途中遇到与他一起进京赴考同样落第的挚友史经臣。史经臣不断劝慰苏洵节哀自重,并陪着苏洵一块返回了四川。苏洵回到四川,苏涣也赶了回来,兄弟二人将老父苏序安葬在家乡的祖莹之侧。

教育二子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至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绝意于功名,除了在家写文章,就是教育苏轼苏辙兄弟,将自己未竟之功名,寄托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苏洵到京应试不第并游历江南期间,苏轼兄弟由苏之妻程氏教导。苏洵返家后,开始亲自教授苏轼兄弟。在苏洵的指导下,苏轼兄弟很小就开始写文章。苏轼在十岁前后就写了《夏侯太初论》等文章。苏辙写过《缸砚赋》,苏洵认为写得很好,让他用上好的纸写出来,钉于所居壁上。

屡试不第的结局,也使苏洵痛下决心“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苏洵烧掉了为应付考试而写的数百篇文章,然后拿来《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等人的文章,“几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经过反复研读这些先贤们的书,他“胸中豁然以明”。弄懂了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的出处,“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最后到了“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时,这才挥笔作大文章。皇佑四年(1048年)至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创作了《几策》《六经论》《史论》《权书》等可以代表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作品 ,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也是苏洵最为看重的代表作。

三苏游京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赞赏他的文章《衡论》《权书》《几策》,认为可以媲美刘向、贾谊的作品,于是他向朝廷推荐了苏洵。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苏洵的文章,使得他的名声大噪。在这一年,苏洵又创作了《上张侍郎第一书》《张益州画像记》《上王长安书》《上韩枢密书》等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与主张。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为了矫正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求深务奇的文风,力倡古文革新的欧阳修决定对这种文风进行坚决打击,以文辞晓畅、意气充沛见长的苏轼兄弟得到了欧阳修的极大赏识,兄弟二人皆以高等中进士,一时名动京师。苏洵在京师没有谋到一官半职,但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等名人的推崇,很快在京城的公卿士大夫中间流传开来,再加上两个儿子一举皆中高第,父子三人在京师名声日高。但正在这时,苏洵的贤妻程氏在家乡病故,三人仓猝离开了京师。回到故乡的苏洵作《祭亡妻程氏文》《老翁井铭》悼念亡妻,表达哀思。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经由三峡,走水路于次年二月进京。在进京路上,苏洵创作了《极乐院造六菩萨记》《木假山记》《王荆州画像赞》等作品。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苏洵担任霸州文安县主簿。他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部尚书太常因革礼》。同月,他的兄长苏涣出知涟水军,苏洵父子于西郊为他送行。八月,苏轼苏辙参加了制科考试和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苏辙则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告别父亲前往凤翔区赴任。

病逝他乡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然而,苏洵所著的《易传》尚未完成,其便病重了。他命儿子苏轼在他去世前完成这本书。四月二十五日,他在京城逝世,享年58岁。六月,官员们用官船将苏洵运回故乡,由苏轼和苏辙护送。苏轼的妻子王弗灵柩也随船同行,从汴河进入淮河顺流而下到达江陵。十二月进入峡延水路,在第二年的四月护送灵柩回家。十月,苏轼苏辙遵照父亲的遗愿将其与母亲程氏合葬在一起。

苏洵之死,惊动朝野,自天子、辅臣至闯巷之士,皆闻而哀之。赵曙闻而哀之,赐其家嫌、银二百。苏轼辞去所赐,要求皇帝赠官职。于是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命令有司备舟船载苏洵灵枢返回故乡四川省。朝野之士,闻听苏洵的死讯,写悼念文章的有一百三十多人。欧阳修为苏洵写了墓志铭,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人物作品

苏洵的文集主要有:《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权书》《衡论》《嘉祐集》通行本,《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苏洵散文作品有《管仲论》《辨奸论》《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等。苏洵诗歌作品有《有触者犊》《朝日载升》《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云兴于山》《有骥在野》《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

创作特点

苏洵在散文、诗作方面都有所成就,尤以散文方面成就最高,个人风格特点最为鲜明。他摆脱了科举应试的功利心,提倡文章要“得乎吾心”而作,主张写“胸中之言”,因此达到了难得的“自然成文”的效果。他深受文言文影响,在模仿古人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创新,文章无所藻饰、词语质朴、简切洒脱,与当时文坛求深务奇的不正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文坛领袖欧阳修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不谋而合。他还注重说理、擅长议论,具有非常高超的论辩技巧,文章呈现出辞辩伟、纵横恣肆、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

散文特色

苏洵散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含蓄朴实,同时行文平白晓畅、词语质朴,文章选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其表达“人性都是避劳苦而乐安逸”这层意思用“若水之走下”来形容,在《六国论》中提到六国败秦的作法不可取时用“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样的语言来比喻。他写自己在京城久久没有得拔,忽然听说恩公张方平将返京,便迫切赶到郑州市城外迎接。他写道:“雪后苦风,晨至郑州,唇黑面烈,僮仆无人色。”苏洵在文章的选材上善于选取一些很小的事物或小人物的故事来进行以小见大的创作,将其写作的目的投射到一些普通的人或事物上,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由于苏洵首先学习骈[pián]体文而后转向文言文,所以在语言风格上注重“意尽言止”特别强调文章的“峻洁”及表达。苏洵的文学结构已非常完善,常见于平凡无奇之中显曲折之妙,他还极具创新精神,主张立意出奇在其行文的开篇,即点明了题旨然后层层深入,以证明其论点。他不但虚心学习古人的文学创作思想,同时并不受前人的约束,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并对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苏洵在其文学创作的早期曾结交一些朋友,同时其人生经历及身份名位的变化也影响着后期文学的创作。

苏洵散文另一大特点是思想见解深邃。他志向远大,颇有用世之志,即便科场不顺,也从未消极颓散,而是一如既往关心时事,密切关注国家的内政外交和军事现实,力求为统治集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他撰写出以《几策》《衡论》《权书》为代表的一系列政论文,提出了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施政纲领,基本涵盖了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思想与见解。在《几策》中的《审势》篇里,苏洵尖锐地指出了当时的北宋已经陷入了滥赏刑弛兵不振的疲弱状态,平静的表面下实际早已潜伏着严重的政治、社会、军事危机。他建议北宋统治者必须审时度势,采取可以改变“大弱”形势的正确方针,否则难保国家长治久安。他同时指出,“尚威”和“强政”是使宋王朝重新振兴的总方针,这也是他政治革新主张的总精神。在“尚威强政”这一总方针的统领下,苏洵进一步在《衡论》中提出了具体的政治革新举措,主要包括吏治、法制、田制等方面,而吏治则是他论述的重点。针对当时吏治存在的突出问题,苏洵主张加强吏治,并为统治者提出了信用腹心之臣、善于任人唯贤、慎选边吏等切实可行的建议。

苏洵的散文以论辩文为主,长于议论并有着纵横家之气,据王水照《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统计,苏洵的论辩文字数约为七万字,而杂文仅有七千字。论辩文必须深入阐述道理,让读者没有反驳的余地。曾巩评论其《苏明允哀词》特点时指出“指事析理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其《管仲论》最能反映其纵横捭阖[bǎi hé]、气势雄浑的特色。在文章开始苏洵便直接概述了管仲死后齐国大乱的事实并提出了“夫功成者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起由”。

诗歌特色

苏洵的诗作并不很多,现存的总计五十首,以古体诗,特别是五言古诗为多,近体诗以七律为多。苏洵各种诗体都写过而且都写得很有特点。苏洵擅长写五古,其诗歌风格豪放苍劲。在诗词上苏洵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诗歌当中有些句子是从李白那里直接借用而来的。他在学习李白诗词风格时追求创新。苏洵早年在顺江东下时作有《神女庙》的诗词这便奠定了其文学创新的基础,在文学创作态度上苏洵的作品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在诗风上有着与李白类似的豪放气质他的许多诗歌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主要成就

散文

苏洵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推动者。有人说他是杂学,有人说他是纵横学,还有人说他是以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为主干,迄今为止,几乎莫衷一是。苏洵散文的特色是犀利与委婉的统一、雄刚与温淳的统一、精深与简切的统一、工整与变化的统一和凝练与生动的统一。这五个方面的统一,使苏洵的散文达到一种对立的平衡美,使文章充满魅力。苏洵坚持儒家仁义为本的基本原则,崇敬孔子,认为“孔子之圣见于行事”。但他不是正统的儒家,他“参乎权”,以儒家仁义学说为本,融合佛、道、法及其它各家的精华,自成体系,成为苏学,他也是后来蜀学的奠基人。苏洵所处北宋文道和谐的政治环境、三教合一的思想环境以及他荣耀与放达的家族史、豪迈与坎坷的个人史对他的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散文对立平衡的独特之美。苏洵是一位思想家,他忧国忧民、力求改革,他具有政治家的素质,但他的政治抱负终未实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苏洵作为一位文学家,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不但推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而且,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成为了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特别是他培养了一代文豪苏轼苏辙,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谱学

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与欧阳修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欧苏法式”,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欧阳修创立“五世一提”的谱图法,分阶段图列宗族世系的变迁,强调不同辈分之间的亲疏之别和承传关系;苏洵创立了“大宗谱法”,谱记以世代为主线,直系、旁系有别。“欧苏谱法”在唐末以后谱学衰败的形势下,引导了一个谱学新时代的潮流。其修谱的重教功能,“欧苏体例”指欧阳修苏洵开创的修谱范例。“欧阳询”采用世系图,“苏体”采用世系表,均为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重在谱系表的创新,每图只谱五世,五代十国世系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父、祖父、父,自右至左为同辈兄弟由大到小排例。五世以后另起。在形式上,“欧体”为左右横排,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每图只到五世。相比之下,“苏体”区分世系的原则较“欧体”更为严格,更强调宗法。“欧、苏”体例主要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构成。

史学与易学

苏洵作为苏氏蜀学的开拓者,在易学与史学领域也颇有创获。苏洵的主体思想“权”“衡”“几”就是参证着《周易》中“变”“不变”“知几”的思维而建构的学说。同时,他也援史入《易》,以具体的史料印证《周易》当中的卦爻辞。他“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经史关系论也间接说明了易史之间的互动,并推动了宋朝易学与史学两个学术领域的良性沟通,在中国传统史学与易学的发展中,苏洵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人物影响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共同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苏洵的声名虽然没有两个儿子响亮,在同时代的文学巨擘[bò]中也相对低调,但苏洵是他们中人生经历较为独特且传奇的一员,他对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史具有一定的贡献及影响。八大家中苏洵留存的作品最少,成名时年岁最大,一生官位最低。但这些都不会动摇其作为文言文大家的地位。苏轼苏辙自小在苏洵其文风影响下进行创作,故父子之间在文风上有近似的地方,并且苏轼、苏辙后来在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文大家

苏洵在文、诗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成就,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公安文学的艺术渊源,清代袁枚郑板桥[zhèng xiè]等人都深受苏洵文学创作特征的影响。苏洵的文学创作特征的完善正是其对前人或同时代文学文章写作及理论上的批评而逐步发展成形的。苏洵反对时文,崇尚古文,对唐、宋古文运动及其理论作出了重大的发展突破,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观点、风格、结构和文学思想都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使得中国文学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苏洵的文学思想及创作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为了迎合时代潮流而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这种观点让后世文学家更加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个性化,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挖掘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创作出更加真实、生动的作品。同时,苏洵的文学观也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即如何评价一个作品的真实性和个性化程度。苏洵的文学造诣及天赋得到后人一致肯定,他的古文奇气的表现,不但有内容上的一出己见,同时又有形式上的千变万化,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显示着苏洵在文学上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天赋,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开创蜀学

作为苏氏蜀学的开创者,苏洵虽然研习古文起步较晚,并且也不曾得到名师指点,但凭着非凡的天赋和过人的毅力,在人生的后半段,完成了由场屋士子向古文大家的转换。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最能代表其文言文创作成就的论说文,以独到的见解,鲜明的风格,老辣的手法,受到当时及后世文人的推重。自宋迄今,人们对苏洵古文的研究一直不曾中断,苏洵对于宋代古文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苏洵作为欧阳修的宾友,他与两个儿子一起为推动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古文创作的实绩为宋代古文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苏氏家学

苏洵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除了表现在他以自己的文论和创作丰富了北宋文坛外,另一不朽功绩就是培育了文坛巨匠苏轼苏辙。苏洵自庆历七年举制策不中返家之后,遂绝意于功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苏轼兄弟的身上,对他们进行了精心的培养教育。苏轼和苏辙在文学上的成就与苏洵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谢制科启一》中曾明确说“治经独传于家学”。更为重要的是苏洵将其文论思想传授给苏轼和苏辙,苏轼在其《南行前集叙》中曾说到“自少闻家君之论文”。在苏辙的作品《栾城集》中也可见到苏洵的文论思想。苏洵以自己的文言文创作理念和实绩影响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为他们后来在古文创作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评价

北宋文学家曾巩评价:苏洵的文笔精当,紧扣当下要事,非常喜欢谈论军事。他的文章能够指出问题的本质并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各种比喻来阐述观点。他的表达方式简单明了,没有混乱的冗长句子,也没有流水账式的叙述。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评价:苏洵博学多才,辩论能力高超,思想开阔。他能够纵横交错地运用各种知识,深入研究问题并进行细致分析,只有在深刻理解问题之后才会停止。

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评价:苏洵的文章深入浅出,表达精准且有趣味性,不仅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认墨为糖

据说,苏洵在发愤读书后,他的学习态度与以前截然不同。有一个端午节的早晨,程夫人发现他一直待在书房里,甚至忘了吃早餐。于是,她特意送去几个粽子和一碟白糖,没有打扰他,就悄悄地离开了。到了中午时分,程夫人收拾盘子时发现,粽子已经被吃光了,而糖碟却原封未动。然而,在砚台周围却留下了一些糯米粒。原来,苏洵太过专注于读书,把砚台当成了糖盘,蘸着粽子的不是糖,而是墨。

为子取名

苏洵科举失败返家后,开始亲自教授苏轼兄弟。他写了一篇《名二子说》,对两个儿子的名字作了一番论说,并对他们的前途作了一番预测。“轼”是车上作扶手的横木,显露于外,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后来果然养成了毫不雕饰性格外向的豪放气质。“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没有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苏洵说“善处于祸福之间”。这与苏辙后来的性格也很相似。他宁静淡泊,含而不露,一生虽有坎坷,但并没像苏轼那样,因文字下狱几乎惹来杀身之祸。从苏轼二兄弟一生的经历看,苏洵在《名二子说》一文中对两个儿子未来前程的推测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

苏洵教子

苏洵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小时候同样对书本毫无兴趣,整日沉迷于游戏和娱乐活动中。尽管苏洵多次劝说和劝导,但儿子们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苏洵决定采取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教育儿子。每当苏洵和他的儿子一起玩耍时,他会偷偷地躲在旁边看书。但是,当两个儿子走近时,苏洵会急忙将书收起来。儿子们觉得父亲一定藏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所以当他们父亲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会偷出书来,好奇地阅读。渐渐地,两兄弟开始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并且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开始主动地探索更多的书籍和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苏轼苏辙成为了一代大文学家。他们以才华和智慧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且承袭了父亲的教育理念,将读书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焚稿再读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为他自己都不满意,他开始怀疑这些书稿是否真的值得流传。于是,他决定将这些数百篇书稿全部带出屋子,在一个空地上点燃一把火,让它们化作灰烬。这个决定是为了坚定从头再来的决心。焚烧完这些稿件后,苏洵感到轻松愉快,他觉得自己摆脱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之后,苏洵有时会闭门苦读,有时则四处奔波,寻找老师和朋友,一年到头都在忙碌中度过。这导致他的两个儿子的学习需要依靠他的妻子来教导。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苏洵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仅精通了《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还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使他拥有了渊博的知识以及惊人的才智。再次写作时,他往往可以迅速地写出数以千计的文字。

墓葬与纪念

墓葬信息

苏洵家族墓,又称苏坟山,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西。这是苏洵、程氏和王弗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地。该墓始建于宋代,并在清嘉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为安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阳县(属于眉州)东北的安镇乡可龙里的“老翁井”侧面寻找墓地。距离“老翁井”仅十余步之遥的地方,就是他后来的安息之所。赵曙治平二年(1065年),苏洵因病逝世于京城。苏轼苏辙将他们的灵柩运回蜀地,将苏洵葬于此。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先贤的故居。最初只有五亩庭院,后来在元代改建成祠堂。在明末兵火中被毁坏,直到清康熙四年(1665年)才在原址上按照原型重建。经过多代人的增修和扩建,现在占地面积达到86亩。祠内供奉着三苏及子孙、女眷的塑像,同时也陈列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的画像和历代祖先牌位;还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

此外,三苏祠还收藏了80多通苏轼的手迹刻石以及约30通宋、明、清、民国碑。馆内还珍藏了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地的人文景观之一。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入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新增面积达20余亩,使总面积增加到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的面积也从原来的300多平方米扩展到约3000多平方米。

苏洵公园

苏洵公园于2013年开始建设。该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44.3亩,总投资约为6108万元。该公园是以人物纪念展示为主,同时融合了生态文化、市民健身和休闲运动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

参考资料

苏东坡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5-01-10

苏洵简介.东坡文化网.2023-12-27

苏洵成名是托儿子的福?.网易.2023-12-28

..2024-05-15

..2024-05-15

..2023-08-08

..2023-08-08

..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