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圣叹
《谈金圣叹》是鲁迅创作的文章,收录于其作品集《南腔北调集》,首次发表于1933年7月1日的上海《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
文章内容
文章讨论了清朝文字狱与金圣叹的关系,指出金圣叹因被视为不良分子而在“哭庙”事件中遭受不公待遇。作者认为金圣清代中期以后的声誉有所夸大,他对小说传奇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袁宏道等人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然而,金圣叹对原著的批评有时会导致误解,甚至将其文学性降低至八股文的标准。这种影响导致一些读者在解读《红楼梦》时过度寻找线索和瑕疵。此外,金圣叹还曾擅自修改《西厢记》的文本,并删减《水浒传》的结尾,这些行为显示了他的保守态度和对流寇的偏见。
文章提到,尽管金圣叹痛恨流寇,但他未能理解普通民众对流寇的态度。对于百姓而言,他们更害怕的是“流官”,即频繁更换的地方官员。作者通过引用民国初年的例子说明,当政府频繁变更时,百姓会感到担忧和无助。相比之下,即使像宋江这样的山贼占据山寨,只要能保障民生,百姓也会选择支持他们。因此,《水浒传》虽然遭到金圣叹的批判,但在民间仍然受到欢迎。
文章还提到了四川的一首民谣,反映了百姓对不同势力的不同看法。民谣表明,相对于土匪和军队,百姓更加惧怕贪官污吏。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和金融体系的发展,百姓的生活负担日益加重,这也加深了他们对官方统治者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开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重要性。
作品背景
《谈金圣叹》这篇文章是在1933年5月31日完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可能对鲁迅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参考资料
鲁迅《谈金圣叹》全文、注释和赏析.可可诗词.2024-09-14
谈金圣叹.可可人物网.2024-09-14
鲁迅《谈金圣叹》原文全文.品诗文网.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