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fú jī),俗称“批乩”,又称扶鸾、扶箕、扶銮、扶栾、箕卜、乩卜、扛箕、箕占、筛占、请仙、卜紫姑等。其中“扶”指“扶架子”,“乩”指“卜以疑问”,是旧时一种占卜问疑的方法,是迷信活动的一种;传说神仙降临时均驾凤乘鸾,故称“扶鸾”;乩卜有多种形式,最主要占法就是根据簸箕的移动变化来确定所占的事情的解答,因此称“扶箕”;宋代称扶乩为“秽迹金刚法”。

这种方法,通常以木制丁字架置沙盘上,两人以手指扶住两端,口诵咒语请神灵显灵,架因手臂抬举而抖动时,即称神已降坛显灵,以木架下垂部分在沙上画出的字样符号,作为神灵的启示,用以占卜吉凶,或与人唱和。

旧中国民间常在元宵节夜迎厕神紫姑(或称“坑三姑娘”)显灵扶乩,此俗起于唐朝,明清盛行于士大夫间;扶乩在中国主要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中流行,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扶乩的迷信活动流传。

历史发展

唐代形成

扶乩发源于南北朝紫姑信仰,字姑神是民间流传久远的女神,在刘宋刘敬叔《异苑》里记载,紫姑本为人妾,被大妇逼死于正月十五,遂成神仙,于是民间兴起在正月十五日晚妇女们用备箕等在厕所迎紫姑神的风俗,作为一种妇女的娱乐活动。在唐代,占卜地点从厕所移到了大堂,偶人变成了粪箕,妇女扶着粪箕,并在上面撒一些碎米,将银簪吊在碎米之上,焚香供祭,念念有词,粪箕开始变重,银簪在碎米上划下痕迹,便是紫姑来了。由于紫姑神的占卜功能契合了民众生活生产需要,故而得到发展并出现扩大化趋势,出现了专门的以 “ 扶箕 ” 为职业的民间宗教师,后来落第而滞留长安的举子,在寺刹里借扶箕形式来表达自己落第寄寓他乡的悲苦 。此时“卜紫姑”的习俗,除了妇女游戏外,也成为宗教师谋生的工具和文人表达心情、占卜问事的媒介了。

宋代发展演变

在宋代,扶乩逐渐脱离了“卜紫姑”习俗,开始变为一种独立占卜的形式。随着“卜紫姑”习俗的普遍发展,文人士大夫对此感兴趣起来,在《子姑神记》中记载着,苏轼自称与紫姑神打过交道。宋朝的文人对扶乩的的态度从感兴趣逐步开始主动参与。扶乩在宋代,扶乩不单在正月十五,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召见,并且降下来的神不单单局限于紫姑神了,还有文才诗鬼刘叉进士 、 于湖 (张孝祥) 、 石湖 (范成大 ) 、 陈傅良 (徐响或陈傅良) 或岳飞之类的忠义之士 。其扶乩的内容也有作诗赋 、 时论 、 记跋之类;同时扶乩也开始具备商业化特征,在《夷坚志》 中也记载过:“但每问勿许过三事,钱止三百五十文。”

明清到达巅峰

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参与扶乩活动已经相当普遍,因科举压力的增加,文人利用其求取试题、占卜功名,女仙(多为名妓)甚至于在皇室中备受推崇,朱厚熜是其中典型,明史曾记载民世宗不仅相信扶乩之术,还利用其处理政事。此时的扶乩活动,仪式简单且随意,只需简单的书符、烧香、祷告等形式即可请仙,扶乩地点通常是文人们在户外踏青或欣赏名胜,选择一自然美景即可;千古美景的西湖自然成为了文人扶乩的主要场所之一,明清时期的扶乩活动不仅范围广而且程度深。后发展至今,笔仙是扶乩现代化的代表,更加简单易行,只需要一个灯光昏暗又安静的房间,带上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两个人即可。

操作方法

求乩者先将要问的问题,用口说出或写在纸上,乩手根据求者的问题,请示神灵,记录下来,予以解答;这个仪式通常由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人各负责一职;扶乩时,在簸箕里装满沙,沙面平整,将一支笔捆在绳子上,再把绳子栓在房梁上;然后扶乩的人手中握笔,在沙面书写,按照天意来画出痕迹。旁边的人看笔形辨字,报读乩文,再由听报乩文的人记录下来,然后眷写出来交给求乩的人;乩手在扶乩时要摒除自己的意识,使自己处于一种半清醒,半沉醉的状态,从而完全按照神的旨意来写画。

主要用途

问寿

人好生恶死,渴望长生,扶乩问寿非常流行。

预示事情

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

科举功名

流行于明清的文人扶乩,经常与科举考试有关。文人多向乩仙问考试中榜情况,乩仙会出示相关提示。会在未第时心理焦虑,通过扶乩叩问功名。

求药治病

扶乩求药治病的实用性很受民间重视,也是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内容。民间信仰多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考虑,扶乩在民间流行,与其承担着医疗职能有很大的关系。

规劝改错

在神秘的扶乩中隐含道德内容,暗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德行。扶乩是与鬼神对话,道德低劣之人是难以招致乩仙的。

处世之道

世事艰难‚为人处世不易。

解决纠纷

扶乩有广泛的民间信仰,连夺妻之恨也能化解。诱拐他人妻,发生纠纷,欲诉讼,无佐证。扶乩者判词曰: “今日相逢须一笑,” 纠纷就化解了。

诗词唱和

吟诗是扶乩时常见的活动,文人与乩仙诗词唱和抒情遣兴。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三)中追忆其年幼时所见,扶乩时所作的诗词、诗赋、时论、记跋之类,往往敏而工,乩仙所吟之诗叫降坛诗。扶乩者不仅能为文赋诗‚还能对楹联;《滦阳消夏录》(三)中赵孙英公出上联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而行”,乩仙对下联 “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对联贴切,拆字工巧,使人领略到汉字的奥妙。

书法绘画

书画是文人墨客必备的修养,扶乩时,文人雅集,笔墨呈才,以示风雅。经常泼墨挥毫。 《如是我闻》(三)中记载 “ 李芍亭家扶乩,其仙自称 ‘丘处机’。悬笔而书‚,疾于风雨,字如颠素之狂草。” 乩仙挥毫,字迹好像张旭怀素的狂草。

对弈

对弈是一种智力游戏,文人经常借此消遣娱乐,表现自己的才智,扶乩也有这种形式。《槐西杂志》(一)中记载:程念伦与自称是张三丰的乩仙对弈。程念伦以为仙机莫测,唯恐失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而忧心忡忡,盲目迷信乩仙的权威而失去了自信和理性,一旦恢复自信,便觉得乩仙棋艺不高,便放手进攻。大败乩仙。满室哗然。乩仙承认自己本是幽魂,暂来游戏。

嘲讽狂傲酸腐文人

文人个性极强,有意气傲晚者,有世故太深者,礼数太多者,扶乩时都会受到嘲讽。

询问政务

士大夫对政事困惑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就会求助于乩仙来预知命运或答疑解惑。

官场争斗

明清时扶乩非常流行,参与者不仅仅是江湖术士、平民百姓、文人士大夫,连帝王将相也身于扶乩者行列,扶乩术也用于官场明争暗斗。

批判现实

扶乩者可以通过宗教气氛的营造,使人相信神灵降临在他们身上,并借助神威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表达或是不便表达的情感。

宣传忠君思想

扶乩时也会宣传忠孝仁义思想,《滦阳消夏录》(二)中记载:甲申三月十九日即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亡;明清易代作为明朝的官吏,本应孝忠明朝,此官不仅活下来,还到清朝为官,乩仙讽刺其变节求荣,当他领悟到扶乩者意思之时,也有几分羞愧。

惩罚罪过

乩仙降乩,批评某人的过错,对于误伤人的过错,某官对神写的忏悔书百般狡辩,遭到降乩者关羽的怒斥‚ 数月病卒。

《滦阳消夏录》(五)中记载:沧州市樊氏扶乩,河工某官在焉。降乩者关帝也。忽大书曰:“某来前!汝具文忏悔,语多回护。对神尚耳,对人可知。夫误伤人者,过也,回护则恶矣。天道宥过而恶,其听汝巧辩乎?”其人伏地惕息,挥汗如雨。自是快快如有失,数月病卒。竟不知所忏悔者何事也。

史料记载

《异苑》: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每以秽事柑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日:“子胃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归。”曹即其大妇也。“小姑可出戏。,投者觉重便是神来。莫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跃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好则大舞,恶便仰眠。”

酉阳杂俎》: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东盘中为诗敏捷立成。

《子姑神记》:元丰三年春节,予始去京师来黄州。二月朔至郡。至之明年,进士潘丙谓予曰:“异哉,公之始受命,黄人未知也。有神降于州之侨人郭氏之第,与人言如响,且善赋诗,曰,苏公将至,而吾不及见也。已而,公以是日至,而神以是日去。”其明年正月,丙又曰:“神复降于郭氏。”予往观之,则衣草木为妇人,而真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画字曰:“妾,寿阳县人也,姓何氏,名媚,字丽卿。自幼知读书属文,为伶人妇。唐垂拱中,寿阳刺史害妾夫,纳妾为侍妾,而其妻妒悍甚,见杀于厕。妾虽死不敢诉也,而天使见之,为直其冤且使有所职于人间。盖世所谓紫姑神者,其类甚众,然未有如妾之卓然者也.公少留而为赋诗,且舞以娱公。”诗数十篇,敏捷立成,皆有妙思,杂以嘲笑,问神仙鬼佛变化之理,其答皆出于人意外。坐客抚掌,作《道调梁州》,神起舞中节,曲终再拜以请曰:“公文名于天下,何惜方寸之纸,不使世人知有妾乎?”余观何氏之生,见掠于酷吏,而遇害于悍妻,其怨深矣。而终不指言刺史之姓名,似有礼者。客至逆知其平生,而终不言人之阴私与休咎,可谓知矣。又知好文字而耻无闻于世,皆可贤者。粗为录之,答其意焉。

《明史》:明世宗(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 一意奉道,诸有利国家事,一概归功于奉玄。政务有不决者咨询于品仙听命于神道。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榜掠,血肉狼籍,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胜,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后死狱中,自是无敢救者。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泱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坚瓠四集》:唐时举子不第。耻归故里。就居寺刹。谓之过夏。有人请仙。飞笔题词曰。凄凉天气,凄凉院宇,凄凉时候,孤鸿叫斜月。寒灯伴残漏,落尽梧桐秋影瘦。鉴古书眉难就。重阳节又近也。对黄花依旧。后书过夏子题。此盖金台殒恨玉楼贵志也。

谐铎》:时扬州市扶品正盛,吴中马颠就近地借得沙盘等具,排列中庭。马书符焚论,择一仆共襄其事。乩忽飞动,大书二十八字曰:“藕花香里路迢迢,准拟吟诗付玉箫。踏遍平山人不见,自回短棹过虹桥。”

传说与故事

相关传说

根据《显异录》记载,紫姑原名何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生活于武则天时代,何媚算是一代佳人,国色天香,因此便引起了好色之徒的占有之欲,当时的寿阳刺史李景看上了何媚,便杀害了何媚的丈夫,将她纳为自己的妾室,李景的正室是出了名的醋坛子,她看丈夫对何媚万般宠爱,便心生歹意,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将何媚杀害在厕所里,何媚惨死之后,阴魂不散,一直在厕所里徘徊,夜夜啼哭,武则天知道此事后,便封何媚为“厕神”。

相关故事

清人薛福成所撰《庸庵笔记》卷六,记有曾国藩与乩仙的一则故事;李续宾克复九江时,曾国藩与曾国荃正因丁忧回到湖南省;一日,曾国藩偶至国荃宅中,见塾师方与人为扶鸾之戏,问科场之事;曾国藩素不信此,以为是骗人之事,忽乩盘中写:“赋得偃武修文,得闲字。”曾国藩说:“灯谜中有人以此为题,射“败”字,此与所问之事何干?”乩盘中又写:“为九江之事也,不可言也。”曾国藩大为诧异,曰:“九江新报大捷,杀贼无遗类,何为言败?又自付九江去此二千里,而我现不掌兵事,何为与我言及此事?”因再叩询其意义为何,乩判:“为天下大局言之,即为曾氏言之。”当时为咸丰八年(1858 年)四月九日;至十月,李续宾率所部湘军八千人援庐州,与陈玉成李世贤大战于三河城下。败绩,一军尽没。曾国藩后来屡次与薛福成赵烈文等人言及此事,曰:“余向不信扶鸾之事,然亦有奇验者。”即举此事为证,曰:“半年之前,败征未见,而鬼神早有以告之,岂不信哉!”曾国藩素无妄言,今其说如此,可知其确有此事。

郭则法所撰《洞灵小志》卷一中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岁次戊成,会试举人齐集都下,有陈培业者,善扶乩,设坛于升官客栈后楼。林旭往叩休咎,乩判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仍加注曰:“壶与胡通。”至八月,政变作,六君子被杀,林旭即为其中之一。朋友们后来推敲乩语的意义,方知“壶与胡通”一句已预示先机。盖古时之“胡”字亦可作“寿”字解,《诗传》中即有“胡,寿也”之语。则“八月断壶”的意义即是“八月断寿”,半年前即已预示林旭之死期矣,谓非前知,竟不可得。

相关评论

相信扶乩能够预测未来,与人们相信文字的神奇力量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自古中国人就认为文字可以通神,有文字崇拜的传统和意识,古代的文字崇拜很好理解,在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预知命运的时候,希望用各种方式与神灵沟通,先民们认为文字能产生某种神秘的力量,具有超越文字符号自身的附加功能,能够传达上天的旨意,指导人们的行动,预示人们的前途命运等等。(张伟丽在《阅微草堂笔记志怪特色研究》书中评)

不管是几千年前的扶乩,还是今天的笔仙,理性者都会将其视为游戏,而非指导人生方向的守则。任何游戏都会有令人沉迷的风险,以玩笑心态来对待恐怕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赵永红在《世界神秘文化全揭秘》书中评)

参考资料

..2023-10-18

..2023-10-18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中国知网.2023-10-21

..2023-10-18

..2023-10-18

..2023-10-18

..2023-10-18

明清文人扶乩之研究.中国知网.2023-10-21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