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第一首自叙生平的抒情诗,第一首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第一首最长的长篇抒情诗,全诗总共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九十字。
《离骚》约写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期,在忧愤中,屈原用诗歌的形式劝谏怀王。关于标题“离骚”有“离忧”“遭忧”“别愁”“牢骚”楚国曲名等多种解释。全篇有正文与“乱辞”。正文前半部分自叙世系、生辰,自信有内美外修的高贵品质,期望辅佐君王行一番美政。但楚国现实的政治斗争激烈,他痛斥党人贪婪无厌、谗陷误国;悲叹怀王暗昧不察,反复无常。后半部分为瑰奇壮丽的幻境求索之旅,以一种充满宗教意味的盛大仪式,回归昆仑山脉西极。篇末,从幻境转回现实。全文塑造了一位坚贞高洁、追求真理、坚韧不屈、德才兼备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精神,成为后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楷模。
《离骚》寓情草木,托意男女,语言朗丽婉恻,意象纷披陆离。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离骚》开创了楚辞时代,对后世历代诗歌、赋等文体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由《离骚》衍生出诸多注释、训、考据和研究等著作,以及歌曲、绘画、书法作品等。
创作背景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自西周东迁后,楚国逐渐成为一方强国。但到屈原所在时期,楚怀王沉迷享乐,不问朝事,任由奸小人与秦国使臣勾结,楚国国力不断削弱。初时,屈原得楚怀王信任,参与商议国家大事,及外交事务。后因上官大夫和旧贵族的挑拨,屈原受楚怀王疏远。一说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屈原用诗歌的形式劝谏怀王,始创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则记载,屈原受命草拟宪令,欲以改革变法,遭上官大夫谗陷,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忧愁幽思,作《离骚》。
内容主旨
诗歌内容
《离骚》全篇有正文与“乱辞”,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自述家世出身,遭遇、心志。诗人表示愿前后奔走追随君王。但诗人遭受贪婪嫉妒小人排挤,君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他。接着,诗人以饮露餐菊、佩饰香草自喻坚持“法夫前修”的意志:他虽为小人谗毁但好修之心不改。从“怨灵修之浩荡兮”到“夫孰异道而相安”,描写诗人埋怨君王不察人心,再以“异道不能相安”比喻自己宁死决不随俗变节,决心“伏清白死直”,保持高洁品格。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第二大部分,从“女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诗人由女媭之口,以正直亡身的例子反问为何独自坚持好修,列举夏、商诸君因荒淫而亡国的例子,劝说君王应瞻前顾后,吸取前代兴亡教训,同时哀叹自己生不逢时,以香草掩涕。于是,诗人驾龙乘凤“上征”,驱车在天上飞腾,上下求索。他到天上去叩帝(天门),阍者不纳,便转而下求佚女,佚女也未能替他通报消息。
第三大部分,从“索琼茅以篿兮”到最后,描写诗人在苦闷中去找灵氛占卜。灵氛劝他不必苦恋“故宇”,“何所无芳草”,九州之大到处都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党人服艾草、采粪壤、斥芳草”,世人美丑颠倒,善恶不分。于是,诗人仍然充满犹豫和怀疑,于是他又去找巫咸降神,再度上下求索。巫咸劝他趁着年岁未晚,赶快寻求自己的出路。可是,诗人以琼玉为干粮再次驾龙远游:转道昆仑山脉,发轫天津市,渡过流沙赤水。当他决心去国远游时,在天空,诗人突然看到自己的故乡,他还是决心“从彭咸所居”。诗人神游天界、上下求索,追求实现理想失败后欲以身殉国。
主题思想
《离骚》反映了诗人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他以坚定的意志去切实地感知与觉察国家与人民未来的命运,尽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始终担忧楚国的命运和前途,企盼能楚国能“继前王之踵武”,唯恐“皇舆之败绩”。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虽放流,睦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离骚》满篇是忠怨之情,高洁的人格。
艺术特色
叙事特色
《离骚》是一首抒情诗,篇幅长,叙事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包蕴繁多。作品前一部分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社会的现实状态为背景展开抒情,后一部分编造了女媭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在抒情中融进叙事的成分的特点,使《离骚》表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
《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采用了一系列的浪漫主义手法。大量中国神话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诗中日神太阳神为他驭,月神望舒为他导路,雷师丰隆为他准备行装,甚至风鸟、飞龙、云霓都供他自由驱使;神话中传说的地方扶桑树、咸池、不周、阆风、春宫、穷石、、西极都是他所至的地方。诗人以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各种意象的描绘,开拓了浪漫文学作品的写法,也使得全诗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离骚》全诗以“美人”或喻楚王,或自喻;以鲜花香草表示高洁,用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用高丘求女表示追求,以自然之物比喻人之性情。以美丽芳香的事物比喻公正廉沽勤劳崇高的品德,而以恶臭的东西比喻卑鄙自私贪婪奸佞的习性。构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诗的意象,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把物与我、情与景交融起来,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
比兴手法的运用
《离骚》继承了,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离骚》中的比兴具有象征的性质,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全诗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人才的延揽,以及国家治理中的用贤、为政、遵法等,都是通过饮食、服饰、芳草、禽鸟、车马、路径等等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表现的,把他所要表现的复杂内容纯粹化了,使人感到亲切,容易理解;而且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等一系列的比兴,相互联缀,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一种诗的艺术境界。
语言风格
《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练,并吸收了大量楚地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活气息。语助词“兮”的大量运用,促进句式变化,表达感叹抒愤的语气,富有抒情意味和感染力,成了“《楚辞》体裁上突出的形式之一”;大量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字,如“零落”“纯粹”“謇”“”“岌岌”“法离”、“缤纷”“婵媛”“婉婉”“委蛇”等,使音调更加婉转而凄凉,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情绪。 另外,《离骚》的语言华实并茂,大量地使用华丽的辞藻,同时又并不舍弃质朴本色的语句,两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极强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语言形式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离骚》汲取了散文的笔法,吸收楚语参差灵活的句式,在诗中大量锤炼和使用对偶句,使得诗句既富于变化而又显得整饬,增强了诗歌的语言美。同时,《离骚》突破了《》以四字句为主的短章复沓的形式,每句的字数参差不齐,连成数百句两千多字的长篇巨制,句子的加长,结构的扩大,拓展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关研究
《离骚》的指称
在汉朝、魏晋南北朝、宋代,存在用“离骚”一词来指代屈赋的现象,汪说“至今世总名《楚辞集解》为《离骚》者”当指用“离骚”指代全部屈赋。游国恩也认为古人所称之《离骚》指的是全部屈赋,“尝疑西汉人所云《离骚》,皆非指《离骚》一篇而言。”至《四库全书》,“离骚”一词则指《离骚》一篇。
《离骚》在东汉有称“经”的趋势,但没有形成称“经”的大格局,如王逸、王充有称“经”之说,如班固不称“经”之说。明代汪瑗之后,称《离骚》为“经”者与不称“经”者并存,如蒋骥、屈复称《离骚》为“经”。
《离骚》的题义
关于《离骚》题义的解释有不下数十种说法,至今仍无定论,主要有:
司马迁的“离忧”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离忧”,就是要“离去”忧患,解脱痛苦。这是屈原的创作动因,也是《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班固的“遭忧”之说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谓“离,犹遭也”,因“离”字本有“遭、罹”之义,《离骚》是屈原“明己遭忧作辞”。从者众多,如《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劭曰、唐颜师古注《汉书·贾谊传》,均谓“离,遭也”。宋朱熹、清钱澄之、今人朱季海等都赞同此说。但“遭忧”概括了《离骚》前半篇屈原对现实回顾的内容,却不能涵盖后半部在幻想世界“上下求索”的内容。因此,明清明汪瑗《楚辞集解》、清刘熙载《赋概》等,指出“以‘遭’训‘离’,恐未必是”。
王逸的“别愁”之说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谓:“离,别也;骚,愁也。”“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宋代项安世、韦昭,明代汪瑗,现代学者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赞同此说。但《离骚》中很少有所谓与楚王“离别之愁”的描写,诗的主旨也并非“别愁”所能概括。故钱锺书《管锥编》评论道:“王逸释‘离’为‘别’,是也;释‘离骚’为以离别而愁,如言‘离愁’,则非也。”
“民心散离之愁”说 宋代项安世在《项氏家说》中引伍举之言和韦昭注,说:“屈原《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其后词人仿之,作《畔牢愁》,盖如此矣。畔谓散去,非必叛乱也。”项世安的观点是把“离畔”做了变通,解释为民心散离。
汉代以后,有承“离忧”之语而另释“离”字为“隔”、为“丽”、为“隔离”、为“离间”等;有释“离骚”为“牢骚”“劳商”“离歌”之类。如王应麟、扬雄和清代学者戴震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为一声之传。现代学者游国恩《楚辞概论》则称“离骚”为楚国古曲名,即《大招》“楚《劳商》只”的《劳商》曲。然诸家所论,大多脱离《离骚》作意、主旨和具体语境,做纯文字、词语的考据推演,或单文孤证,难为学界接受。
《离骚》的创作时间
《离骚》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有说作于楚怀王末楚顷襄王初,有说作于顷襄王初年屈原被放逐江南前期,有说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即创作于屈原放逐后的一个秋天。
一说始作于楚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离骚》始创于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于后怀王受骗入秦不返,顷襄王立(公元前298年)前后最终完成《离骚》。屈原三十岁左右,开始创作《离骚》。
一般认为是在楚怀王时,屈原离开郢都前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是被流放汉北时所写。当时屈原四十岁左右,如作品中说:“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又说,“及余饰之方壮兮”,壮年的创作。
《离骚》的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是因为楚怀王听从了谗佞之人的隙言渐渐疏远他,在忧愁愤懑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首长诗。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所包含的便是“忧”的意思,讲求信用而被怀疑,忠心事君而被毁谤,这是屈原遭到了如此不公正的对待从心底发出的痛心疾首的悲号,是“自怨生”。《离骚》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西传翻译
《离骚》西传始于晚清时期。1851年6月,费茨梅尔翻译《离骚》,在维也纳皇家科学院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宣读,并于1852年出版,是最早的西译本。1870年,法国汉学家儒莲的学生德理文(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 Deyns)出版法译本《离骚》,奥地利汉学家奥古斯都·费茨梅尔 ( August Pfizmaier)的翻译了德译本《离骚》。1878 年《离骚》被翻译成英文,题为《The Sadness of Separation》。之后,《离骚》英译本陆续出版。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采用《The Sadness of Separation》译法,但他和孙康宜联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使用了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1985 年的英译本《On Encountering Trouble》译法。马修(Rémi Mathieu)2004 年的法译本《À la rencontre du chagrin》,这两位译者将“离”理解为“遭遇”。有些外国学者直接用Li Sao 翻译“离骚”。
作品评价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在《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
班固《离骚赞序》说:“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汉·刘安《离骚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南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赞美:“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气往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宋人李纲《著迂论有感》云:“离骚体风雅,光可争日月。”认为《离骚》体现了《诗经》风雅的传统,其光彩堪比日月。
项安世《贺杨枢密新建贡院三十韵》云:“屈原离骚二十五,句句字字皆瑶琨。”诗人认为包括《离骚》在内的屈原的二十五部作品,每一个字都是珍宝。
史弥宁《吊湘累》云:“莫讶灵均苦费词,骚章炳炳日星垂。身虽楚泽有遗恨,名与湘流无尽期。”
柴元彪《和僧彰无文送兰花韵》云:“一卷离骚清彻骨,然空谷足徽音。”
方回《学诗吟十首》云:“离骚谓绝响,此道传人心。”
冯时行《遗门故书》云:“离骚兮作文章祖,始知孕秀钟英才。”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离骚》以灵脩、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胡应鳞在《诗薮》内编卷一说:“宏丽之端,实自《离骚》发之。”
清人牛运震《诗志》评价:“(《柏舟》)骚愁满纸,语语平心厚道,却自凄婉欲绝,柔媚出幽怨,一部《离骚》之旨都括在内。”
郭沫若在《屈原考》评价:“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他对后世的伟大而长远的影响,实在可与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阿利吉耶里相媲美。”
鲁迅称《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乃甚或在《诗经》之上”。
现代·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统观屈原情思之发展,《离骚》为疏远之情所困,欲隐之以待时。
作品影响
《离骚》的问世开创了个人创作诗歌的形式,开拓了迁文学的一条新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的起点,开创了楚辞时代,开创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先河,诗中大量吸收神话和传说,为中国文学开辟了影响深远的传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其思想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成为楚辞这种新诗体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而,楚辞又被人称为“骚体”,“风”和“骚”成为中国古人对诗歌所悬出的两个最高标准。后人受到《离骚》的影响,写出了《淮南子》《洛神赋》等作品;以《离骚》作为楚辞的主体的相关研究,自刘安刘安作《离骚传》起,贾逵、班固作《离骚经章句》、马融作《离骚注》,王逸作《楚辞章句》,之以后陆续有人为《离骚》作注、训诂、考据和研究。如唐朝陆善经作《文选·离骚注》,宋代朱熹作《楚辞集注》,钱作《离骚集传》,明代汪瑗作《楚辞集解》,清代王夫之作《楚辞通释》、屈复作《楚辞新注》、戴震作《屈原赋注》、朱骏声作《离骚赋补注》一卷、李光坡作《离骚经注》、邓启南作《离骚新冤》、田砚池作《离骚管见》一卷、谢叶辰作《离骚经批点》、姚应龙作《离骚经注》等。晚清时期,《离骚》开始流传到海外,有法译本、德译本、英译本等。
《离骚》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香草美人的现手法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成为后世诗人纷纷效法的榜样。同时,其开创了“香草”意象文化体系。木兰、宿莽、江离、蕙芷、留夷、揭车、杜衡、芳芷、薜荔、菌桂等,都是屈原美好品德、高洁人格的象征物,使人看到香草,想到香草,都会想到《离骚》。《离骚》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塑造的傲岸人格和斗争精神,以及爱国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成为华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衍生作品
歌曲
《离骚》衍生出各种曲子,如二胡作品《离骚》。201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离骚琴曲集成》一书,以《离骚》为主线,搜集整理了不同时期的《离骚》琴曲。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对《离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古代的历史、服饰、器物等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作了《离骚图》,有一大部分题材和描绘对象是《离骚》诗歌中的香草:幽兰、射干、椒、江离、芷、秋兰、惠、菊、杜若、薇、荠等。
参考资料
《屈原》 20140601 第三集 离骚.央视网.2023-10-14
《离骚》的题义与诗旨.光明网.2023-10-14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3-10-14
[CCTV空中剧院]歌曲《离骚》 演唱:于文华.央视网.2023-10-14
《楚辞》:香草美人的背后.今日头条.2023-06-23
离骚(端午).酷我音乐.2023-10-14
离骚.酷我音乐.2023-10-14
离骚(2017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现场) - 易烊千玺.酷我音乐.2023-10-14
[经典咏流传]龚琳娜为你唱经典《离骚》.央视网.2023-10-14
上下求索.酷狗音乐.2023-10-14
离骚.qq音乐.2023-10-14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3-10-14
离骚.qq音乐.2023-10-14
离骚.酷狗音乐.2023-10-14
离骚 - 樊宁 -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qq音乐.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