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为武陵山主峰,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总面积为775.14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梵净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明显,悬崖众多、石峰林立,有近2000米的绝对高差。区内生态系统原生性强,珍稀和特有物种丰富。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数名并称,被称为“弥勒道场”。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主要景点有红云金顶、敕赐碑、蘑菇石等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还有云瀑、佛光等气象景观和杜鹃花季等时令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986年,梵净山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18年7月2日,梵净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10月17日,梵净山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梵净山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位于中国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丘陵的过渡地带,系武陵山主峰。
气候
梵净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易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寒潮影响甚微。具有典型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较高,在5℃~17℃之间。梵净山垂直高差达2000米,其风速与湿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气候垂直带谱明显,年降水量与贵州其它地区相比较高,也是中国多雨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2600毫米之间。丰富的降水量,使得梵净山大气相对湿度较高,日均在80%以上,致其终年云雾缭绕。
地质
梵净山位于江南造山带的西南缘,是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也是中国贵州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距今已有14亿年之久。其山体构造大致经历了以梵净—武陵、雪峰、燕山和喜马拉雅四期为代表的地质构造运动。梵净山地区地层主要由中新元古界梵净山群、青白口系板溪群两套火山—沉积岩系地层组成,其间被角度不整合面分开,形成于距今8.7~8.35亿年新元古代青白垩纪中期。三叠纪末期印支运动后,该区海退隆升为陆,并经燕山、喜马拉雅和新构造运动后山体抬升,最终形成当今的穹隆状山地地貌。该山地以变质岩为主,周围被喀斯特低山和丘陵包围,形成地质孤岛。
地貌
梵净山有悬崖峭壁众多、石峰林立的地貌景观。部分山峰基座相连,因风化作用发生崩塌,只留下一座孤峰。有的孤峰形似动物的角,称“角峰”,有的为石柱。地势起伏显著,山体中部高耸,周围渐低,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米,次高峰老金顶海拔2493.8米,与海拔500米的东坡山麓盘溪沟口形成近2000米的绝对高差。
土壤
梵净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体,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绿岩系,是中国南方晚前寒武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梵净山分布面积最多的是山地黄壤和暗黄棕壤,其土壤主要为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为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风化的残积和坡积物。主要母岩有变质粉砂岩、变质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以及变质细碧角斑岩。由于地形、气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保护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构成了由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特征,海拔500m以下为山地黄红壤;500~1400m为山地黄壤;1400~2000m为山地黄棕壤,2000~2200m为山地暗色矮林土;2200m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
水文
梵净山处于乌江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地表河流以凤凰山和新老金顶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分流,因梵净山与周边地区高差较大,河流朔源侵蚀强烈,区内冲沟密布,有“九十九溪”之称,河流总长度超过200千米。河谷剖面岩性差异较大,裂点发育,形成众多瀑布与跌水。
生物多样性
截至2014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有3000余种动物,IUCN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有44种,如极危(CR)物种中国大鲵、濒危(EN)物种林麝、易危物种(VU)白冠长尾雉和熊瞎子。区内中国特有的动物有353种,梵净山特有的动物有326种。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保护动物49种。其中,黔金丝猴仅分布于梵净山地区,2022年3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CR)物种,其成体仅存200只左右。
截至201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3724种,占中国植物区系总数的13%,是中国裸子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其拥有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毗邻程度最高的原始山毛榉树林。截至2014年,以梵净山为模式产地的植物63种,IUCN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有52种,如濒危(EN)物种伯乐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收录的有85种,如硬叶兜兰、南方红豆杉和梵净山兰。古老孑遗植物101科335属,中国特有植物163科614属1508种,梵净山特有的植物有25科35属40种。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8种,二级保护植物32种,如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珙桐,二级保护植物厚朴、楠木、伞花木属等。其中,梵净山冷杉仅分布于梵净山地区,2010年12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EN)物种,其成体仅存250棵左右。
截至2025年3月,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存有生物种类2601种,其中植物20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1种,占贵州省全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43%;动物801种,脊椎动物有38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动物总数的68%。
文化背景
名称由来
梵净山曾名三山谷、辰山、思邛山,于明代载入史册,明万历后称梵净山。梵净山取自“梵天净土”,“梵”代指佛教,“净”有净土之意。明代时梵净山属郎溪司,郭子章《黔记·山水志下》记载:“郎溪司诸山:东五里有琴德山,林木幽郁。司北有象山,山麓湾平如象鼻然。有梵净山,一名月镜。府治二百里群山耸立,峻中拥一峰,如刀劈裂,左右各建观刹”。
历史事件
在梵净山及其周边地区,从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辛亥革命(1911年),起义抗争和剿匪斗争时有发生,如乾嘉苗民起义、铜仁府红号军起义、“黑地大王”刘满围剿斗争等,致使山上寺庙几经毁坏。在播州之乱和咸通红号军起义中,坝梅寺(承恩寺)和天庆寺损毁严重。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年~1880年),“黑地大王”刘满与贵州省巡抚岑毓英交战,天庆寺再次被毁,太平寺焚毁,护国寺、朝阳寺损毁。
各族联合斗争,《重修太平寺碑》《剪刀峡摩崖》《金刀峡碑》《新修观音殿碑记》等石刻碑文,记载了僧侣、地方官员、乡绅等多方力量,在梵净山重建寺庙等方面的努力。
宗教文化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始创于唐代,扩展于宋元,鼎盛于明代,明初曾被辟为“弥勒道场”。14世纪中后叶,宗安和尚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建立天马寺,广义上为梵净山开山。此后,佛教在梵净山地区迅速发展,梵净山逐步发展成为“贵州省第一佛教名山”。红云金顶是佛山的核心,以红云金顶日月升天为中心,以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觉庵群星满地作接引。红云金顶与月镜山之间,正殿承恩寺与四、五卫星殿堂形成犄角之势,拥拱绝顶二佛。17世纪到19世纪,受到战乱波及,梵净山寺庙损毁,佛教文化衰落,一度阻断佛教发展。妙玄和尚、深持和尚、隆参和尚、心常和尚在战乱之后重修梵净山寺庙,重塑佛教文化氛围,延续佛教发展。
主要景点
梵净山景区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面积为40平方千米,以自然风景和历史古迹观光为主,主要景点有红云金顶、敕赐碑、蘑菇石、老金顶、观音瀑布等。
红云金顶
红云金顶为孤峰,海拔2493米,垂直高差约90米,中部名为金刀峡的裂缝,将其一分为二。道路险峻,有铁链供游人抓扶。《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记载:“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由天桥连接,两边寺庙建于明代,分别供奉释迦佛和弥勒佛。金刀峡壁上还刻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心题记游诗一首。金顶半山有一处石穴,建成石屋以供奉观音菩萨,名为观音洞。观音洞外有一块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绝壁上还有一处天然泉眼,称作“定心水”。
此外,梵净山以云雾景观闻名。云层通常在1800~2200米处高空,随着气流的升高,云雾升到山脊后,随即越过山脊向下涌动,形成如同瀑布一样的云瀑奇观。气象条件适宜时,阳光透过上方的云层或薄雾中的微小水珠,发生衍射,在金顶附近形成大型“佛光”。阳光强烈且云雾浓、弥漫较宽时,可形成直径达20-80米的半圆佛光,极具观赏价值。
山顶在春夏时节,会出现海市蜃楼。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金顶景区一带,在太阳相对方向的云雾上形成巨大的人形影像,随人的走动而移动,幻影持续时间约为30秒。其形成是因风力静止或风力极弱的情况下,地形的差异造成高、低层的温度出现偏差,而高层的空气密度也呈现出随高度递减的状况,光线穿越空气时不断发生折射而成。
敕赐碑
敕赐碑在老金顶脚,其全称《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碑上方阴镌“敕赐”二字,故俗名敕赐碑。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承蒙朱翊钧皇帝诏书,由户部郎中李芝彦执笔,内容详实,记录了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
蘑菇石
蘑菇石为砂质板岩和石英砂岩的方形石柱,上大下小,高约10米,由一正方形巨石错位覆盖在另一长方形巨石山上,因石柱像蘑菇而得名。
老金顶
老金顶,亦称“月镜山”,海拔2493米,是梵净山第二高峰。老金顶上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
观音瀑布
观世音瀑布位于梵净山黑湾河景区,因其外形酷似一尊手捧玉净瓶的普降甘露的观音形象,故名观音瀑布。朝山拜佛的信众在此修建了名为观瀑亭的凉亭。
时令景观
杜鹃花海景区位于梵净山西线旅游景区,每年的4月至7月,是梵净山的杜鹃花期,期间会举办梵净山杜鹃花节。11月,梵净山逐步进入红叶季。因梵净山海拔高差较大,树木呈阶梯级颜色变化。11月中旬,正式进入红叶季。冬日,可观赏雾凇、雪海等气象景观。
文化活动
贵州铜仁·梵净山马拉松赛于2022年11月6日上午8时举办,在梵净山智慧马拉松赛道举行,全长43.742千米。马拉松比赛线路起点位于碧江区八官溪,途经24个村寨,终点为江口县两河口,是中国首条全封闭的、中国田协认证的马拉松、自行车、轮滑综合型智慧赛道。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梵净山景区开发于2003年,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2003年12月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梵净山索道及旅游小区整体开发项目启动。2007年,贵州省环保局同意建设贵州梵净山客运索道建设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进山公路维修、停车场改造、集雨山塘、电力电信设施、节能工程设施、消防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景区入口大门改造、医疗设施、景区游览步道维修、环保环卫设施等。2009年4月,梵净山索道于正式投入运营,其由山脚鱼坳至山顶景区的万宝岩,全长3500余米,垂直落差1200米。
保护
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创建,为全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
1986年,梵净山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7年,梵净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1992年,梵净山管理局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以保护黔金丝猴等珍稀物种。其在岩高坪等地设置观测站,并增加了大量的护林员、林管员等,加强对梵净山的保护。截至2022年5月,梵净山保护区内共有130余名林管员、护林员,其职责主要是监测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动向,以及救援和保护可能遇到危险的野生动植物。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贵州梵净山”作为2018年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因其拥有最具价值的自然生境和物种多样性,且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为世界自然遗产。
相关文化
丧葬习俗
梵净山存在两种独特丧葬习俗。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一些岩坎上可见木棺,即悬棺葬。其约始自六朝,历唐、宋、元、明,迄于清代,是六朝以降“五溪蛮”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后裔侗族“冉家蛮”“”等的遗存,约现今仍活动于这一带的土家、仡佬族、苗族和侗族等。其形成与古人特殊的信仰和当地悬崖峭壁众多的地理环境有关。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带的土家族有“红棺葬”的习俗,即用红色棺木安葬。“红棺葬”的由来是因皇帝错杀曹状元而赐其朱红棺木安葬,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保留下了红棺木安葬的习俗。
传说典故
梵净山有许多关于山势的传说。在传说《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中,讲述了有九条懒惰的龙族,生活在梵净山之巅,因为调戏仙子,被玉皇大帝惩罚,化作梵净山的九道山岭,朝四面八方延伸。在传说《梵净山佛光》中,讲述了明末高僧憨山德清来到访梵净山,在梵净山的地形图上标注了他所见过的佛光,十九处佛光点一一连接,呈现出是一幅弥勒像。
重要事件
2018年10月17日,梵净山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发现新物种
2023年7月到8月期间,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在梵净山万宝岩至茴香坪海拔1930米左右的区域,发现两种梯胸蚁甲属新物种。已经得到世界昆虫协会认可,于11月5日在国际学术杂志《布拉格国家昆虫博物馆馆报》(ACTA ENTOMOLOGICA MUSEI NATIONALIS PRAGAE)刊发。这两种蚁甲新物种属于梯胸蚁甲属,一种命名为短毛梯胸蚁甲,另一种命名为胡氏梯胸蚁甲。
参考资料
Fanjingshan.unesco.2023-03-22
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公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3-2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3-22
恭喜!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03-22
景区介绍景区概况.fanjingshan.2023-03-22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贵州省林业局.2023-03-22
刚刚,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了!贵州成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的NO.1.百家号.2025-03-16
大美梵净山!我国又增加一处世界遗产.人民网.2025-03-16
景区介绍自然风光.fanjingshan.2023-03-22
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自然而然的梵天净土.凤凰安徽网.2024-02-04
守护梵净山.中国日报网.2023-03-22
梵净山:梵天净土 天空之城.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6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贵州省林业局.2025-03-15
景区介绍 生态资源.梵净山自然保护区.2025-03-16
梵净山景区.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03-22
第七届梵净山杜鹃花节将于4月16日开幕.手机央广网.2023-03-22
“天空之城”梵净山的杜鹃花烂漫盛开.中国日报网.2023-03-22
美到窒息!梵净山最美彩林已上线.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03-22
铜仁·梵净山马拉松赛领跑智慧山地运动.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03-22
三特索道:关于贵州三特梵净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梵净山索道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告.搜狐股票.2023-03-22
中国推荐贵州梵净山、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遗.中国新闻网.2023-03-22
梵净山发现两种梯胸蚁甲属新物种.腾讯网.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