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清宫

华清宫

华清宫(Huaqing Palace),又称唐华清宫,位于中国临潼区华清路38号,地处骊山西绣岭北麓。骊山开发历史悠久,自西周以来,就有各朝代帝王在此兴建离宫别苑。进入唐代(618年至907年),李隆基在前代离宫别苑的建设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改造和扩建,并于天宝六载(747年)将前代离宫别苑更名为“华清宫”。

华清宫景区由华清池和骊山两个部分组成,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邻,以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的发生地而闻名。华清宫景区按景点内容分可御汤文化区、红色文化区、宫苑文化区、自然风光区、梨园文化区五个区域,主要景点有御汤遗址博物馆、长生殿唐梨园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以及九龙湖芙蓉湖等。

1996年,中国国务院公布唐华清宫遗址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华清池景区被评为AAAAA景区。2021年,华清宫文化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华清宫位于中国临潼区华清路38号,地处骊山西绣岭北麓,属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45″至109°12′47″,北纬34°19′53″至34°25′23″。东邻渭南市,南界蓝田县,西接灞桥区高陵区三原县,北与阎良区接壤,南北长41.4千米,东西宽32.5千米,总面积915.44平方千米。

地质

华清宫景区由骊山和华清池两个部分组成,骊山在白垩时期曾与秦岭一脉相连,到燕山运动末期,秦岭北侧断层与骊山北侧断层发生了承袭性运动,使渭河地堑大幅度下陷,骊山凸起而形成地垒,骊山与秦岭开始分离。新生代时期骊山继续拗斜隆升,第四纪时期由于秦岭山脉强烈上升,形成高山峻岭,骊山基本形成。

华清宫位于形成于震旦纪石英岩和前震纪的片麻岩中华清池-吕家村正断层,主要地质由石英岩和片麻岩构成,其地下温泉由骊山地区的地表水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渗入地下深处并汇集到该构造断裂带中,经地下深部地热加热及骊山北麓北西西向压力性和张扭性断裂组与南北向张扭性断裂组的交会而形成并流出地表。

地形地貌

华清宫所在的临潼区地区,地貌以浅山丘陵、黄土台和冲击平原为主,其地貌基底是渭河中断陷的一部分,地貌地壳运动不但具有南北阶梯状断裂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东西断块隆升和沉降凹陷的特点,除渭河中断陷盆地外,盆地内又产生了一系列次一级的断块与凹陷,形成了华清宫现代地貌轮廓基础。

气候

华清宫位于东亚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兼有两种气候的特点,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暖和干燥,回暖早,升温快;夏季炎热多雨,日照长;秋季温暖,降温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而雨雪少。

水文

华清宫地区均属渭河水系骊山丘陵区8条河流流域侵蚀模数为2000千克每平方千米年至6000千克每平方千米年。年输沙量199万千克,其中最严重的戏河流域年流失泥沙6500千克以上(即土壤侵蚀模数为6500千克)。华清宫拥有温泉古源,唐代水井及芙蓉湖、九龙湖等丰富水资源

生物多样性

骊山隶属于秦岭山脉,属于华清宫景区的一部分,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为侧柏、刺柏、圆柏、华山松等,人工种植有金银木、合欢紫荆、牡丹等植物,动物有鼠羚、黑鹤、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

历史沿革

早期建设

骊山开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和商代“骊戎国”,西周开始有记载的离宫设置,后代温泉宫苑建设不断。

先秦时期,秦始皇在骊山地区修建骊山汤,是为华清池的前身。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对秦骊山汤池及房舍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修理,使秦骊山汤池成为长安城东重要的离宫之一。

鼎盛

公元583年,杨坚,在骊山温泉修建屋宇,种植松柏千余株,并多次临幸骊山汤。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骊山汤畔修建了太元观。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临幸骊山汤,并在骊山温泉南部山麓狩猎时收获了一只白鹿,因此将收获白鹿当地命名为白鹿观。

李世民贞观十八年(644年)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扩建,营建皇室楼阁,修理修缮温泉汤池,将宫苑发展到山腰之上,并赐名“汤泉宫”,“苑”-“宫”格局初具模型。李治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747年)李隆基在前代修建的基础上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整合昭应县城、华清宫城和骊山禁苑,根据骊山的地形地势,在骊山北坡修整土地,由南向北营建了登高游赏骊山禁苑,在山梁,山麓山脊等位置都适当的布置建筑,依借地势而进行的明确的功能布局分区,形成熟完整的“苑”“宫”“城”三者相结合的山水空间格局,并将其更名为“华清宫”,华清宫正式建立。

唐玄宗每年十月至次年春都留在华清宫,使华清宫除沐浴外还承担着祭祀朝贺、讲武狩猎、农垦耕种等功能和活动,华清宫实际上成为了有长安副都性质的温泉离宫。

衰落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史之乱从渔阳发起,李隆基携杨妃姊妹等西逃,华清官于战争中损毁。唐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没有帝王在此修建离宫,华清池皇家园林的性质自此终结。

后期发展

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年至944年),后晋高祖石敬把破坏的华清宫改名灵泉观并赐予道士。赵祯天圣三年(1025年)发掘出《温泉铭》碑,重新刊刻树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灵泉观主刘子顺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改造。蒙古李世民八年(1236年),赵志渊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修缮工程,“华清宫”的面貌有所恢复。

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以前,有赵志古等人曾以十五年的时间整修华清宫,建起三清殿等八座大殿,朝元、冲明二阁和九龙、芙蓉等汤池。

华清宫直至明代已完全毁坏,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临撞知县王子爵,整修了骊山“莲花汤”池。

清代立国后,顺治帝顺治五年(1648年),黄冠傅姓者,重修了老母殿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2)冬十一月康熙帝西巡曾经停留此地,陕西巡抚鄂海为此组织了大规模的修缮改造工程。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临撞知县沈家祯模仿江南园林修建了环园,即今天的五间厅

1927年,冯玉祥修筑了男浴池和女浴池,女浴池命名为“香凝池”,并修缮总源,命名为“中山泉”。1929年,西安市市长萧振稼,临撞县长王曰宾重修华清池,并更名为“涤尘池”。1934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再次整修华清池。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为表纪念,在蒋介石藏身的洞前修建了木结构的“民族复兴亭”,1946年,胡宗南倡议捐款重修成钢筋水泥亭子,称为“正气亭”,解放后改名“捉蒋亭”,1986年易为今名“兵谏亭”。

遗址发掘

遗址价值

华清宫考古发掘出了大量建筑材料和残存的建筑遗迹,贯穿于各个朝代,几乎没有断代和断层。华清宫的殿基和建筑材料出土,提供了宫殿建筑大小、形制、结构等的具体尺寸和装饰配件的实际数据,为唐代宫殿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实证。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宜春汤、小汤等已发现汤池的形制复原工作,又为唐代沐浴汤池建筑形制和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实例。沐浴汤池供排水道的发现,又为沐浴建筑的供排水系统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华清宫对于研究中国研究古代沐浴建筑历史、园林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发展历史等都具备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发掘过程

1956年—1981年间,骊山附近先后发掘出多处遗迹,1956年,一号遗迹于今铁路疗养院东部的南坡上被发现,见有莲花纹柱石,范围不明。1978年,二号遗迹于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处被发现。1979年,三号遗迹于骊山迎春坪的东侧,距二号遗迹约100米处被发现,建筑坐东面西,进深5米,瓦砾堆积厚30厘米。1967年和1981年,分别在位于今县城南什字新华书店和西街的丁字形路北两处,均发现石砌的东西向城基北缭墙基。

1982年,临潼区人民政府在温泉水源北侧修建贵妃亭时发现了大量古建古迹和建筑材料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当即决定组建唐华清宫考古队,对该古建古迹进行考古发掘。1983年,发掘出李隆基使用的九龙殿莲花汤,1984年,于莲花汤西北部发掘出海棠汤、太子汤等。经过数年发掘,清理面积达4600平方米,先后发现了陶质管道总计200多米,石墙32.4米,防木18米多,汤池遗址5处,偏殿基址一处以及大量的唐代建筑材料,经查证,该处为唐华清官建筑遗址。

2018年—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朝元阁遗址重新开展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550平方米,全面揭露了夯土高台、主体建筑、东西踏道等建筑遗迹,明确了遗址的层位关系,发现了叠压在唐代遗址上方的晚期建筑基址,并探明了唐代夯土的范围与深度,清理了残存的唐代建筑木构件对遗址开展测绘学工作。

遗址遗物

华清宫的遗址有唐御汤遗址和朝元阁遗址等,其中唐御汤遗址处现为唐御汤遗址博物馆,展出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等御汤,朝元阁遗址由唐代遗址和其上方的晚期建筑基址构成。

华清宫遗址出土文物包括莲花方砖、青棍砖、工匠记铭砖等,其中华清宫温泉颂碑被看做华清池最早的实物史料。1982年,被列入禁拓名碑之一。

园区布局

华清宫位于中国临潼区骊山西绣岭北麓,华清路38号,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离宫别苑。

华清宫景区由华清池和骊山两个部分组成,华清池园区东西长422.7米,南北宽225米,总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骊山是秦岭山脉的分支,面积2359万平方米。华清宫景区按景点内容分可分为御汤文化区、红色文化区、宫苑文化区、自然风光区、梨园文化区五个区域。

御汤文化区主要位于华清宫中门北部,包括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等温泉和温泉水源;梨园文化区主要位于华清宫中门西北部,包括唐梨园遗址及按歌台;红色文化区位于御汤文化区西部及骊山山腰,有五间亭和兵谏亭等;宫苑文化区位于华清宫望京门北部和骊山山顶,主要有长生殿、烽火台、老母殿等;自然风光区在华清宫望京门北部,西北部和骊山均有分布,主要有芙蓉湖、九龙湖等。

主要景点

唐御汤文化区

唐御汤遗址概述

唐御汤遗址位于唐御汤遗址博物馆内,各汤池依据古代礼制而布置,以皇帝为尊,首选靠近水源并处于温汤区域的高处。根据唐代尊老崇祖的思想,李隆基李世民之后广修温泉,将自己的汤池宫殿置于太宗宫殿的北侧下游区域,“太子汤”则位于太宗殿宇西北侧下游,使水流先流满父池再流向子池。而杨贵妃的“海棠汤”位于玄宗下游西北侧,使水先流满君池再流向妃池。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后续清淤的便捷,也符合唐代“君权神授”,“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社会礼制。

星辰汤

星辰汤平面呈长方形,形似北斗七星,东西长18.2米,南北宽约5米,残深80厘米,面积91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约为91平方米,池壁大部分曾遭遇破坏,池底保存较为完整,池壁有一定的弧度变化。

莲花汤

莲花汤位于星辰汤东北方向约30米处,池水来自于星辰汤。莲花汤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深1.5米,蓄水近100立方米,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沐浴场所,修建于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池底一约30厘米的进水口,曾装有双莲花喷头同时向外喷水,因而得名莲花汤。

海棠汤

海棠汤位于星辰汤正北向约45米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沐浴之所,也被称为贵妃池。海棠汤整个浴池用青石制成,整体形状为椭圆形,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台深72厘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用16块券石组成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第二层台深54厘米,东西长3.1米,南北宽2.1米,用8块券石拼砌成平面为“海棠花”的式样。海棠汤池底由于沿用时间长,磨损较严重。池底正中有一直径10厘米的圆形进水口,在进水口周围残留一直径为30厘米的砌幽装饰线,分析为安装莲花喷水头,寓意为花蕊。

太子汤

太子汤位于位于李世民李世民殿宇西北侧下游,星辰汤北边14米处,池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2.77米,残深约1.2米,使用面积为13.85平方米。是专供太子沐浴的汤池,有承沐皇恩的寓意。

尚食汤

尚食汤位于星辰汤西部15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二层台式,面积约30平方米,进水口在东壁正中,出水口在池底西北角。汤池南北两壁有对称的石,洗浴时可沿阶而下。尚食汤是为尚食局官员沐浴的汤池,暗寓皇恩雨露遍赐众生之意。

唐代水井

华清池园内现存的唐朝水井遗址,距今已有约1300年历史。该井口及井身呈椭圆型,南北长1.9米,东西长1.26米,深8.3米,壁厚0.25米,井壁由蝇纹条砖和手印条砖环砌而成,井底没有铺砖,相传是天宝杨贵妃在华清宫的专用井。

温泉古源

温泉古源位于唐代水井附近的夕佳楼,据考古数据,骊山温泉形成于二三百万年以前,已保留有数千年历史。温泉水来自地下的“常温层”,水温不受四季变化的影响,常年保持43℃。该泉水“与日月同流,无霄无旦,不盈不虚,将天地而齐固”,也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梨园文化区

唐梨园景区位于华清池东侧,面积约12016平方米。景区范围北起津阳门,大两侧参天的雪松遮天避日;西侧是唐代梨园遗址上修建的仿唐式庭院—梨园遗址博物馆,可供游客参观浏览;东侧为一景色别致的小庭院,院中以一株高大荷花木兰作为庭荫树为院落提供荫蔽,周边花竹相缀,点石成景。该区域空间郁闭,为游人提供休憩、赏花等静态活动的场所;南侧地势高台的庭院内是供游人沐浴的“长汤”和“少阳汤”,院内环境清幽,柏树葱笼,可供游人在室外体验温泉暖香。梨园景区以津阳门广场的山水唐音为主景,中心对称布局三组庭院,庭院间各成气候。

唐梨园遗址博物馆

唐梨园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华清路38号华清宫景区内主入口西侧,是为保护唐华清宫梨园遗址而设立的专题性博物馆,建立于2018年,总占地面积1513平方米。梨园是起源于天宝的乐舞机构名称,现为对音乐艺术机构的雅称。

唐梨园遗址博物馆以展览为主要功能,共有三层,分别为1000平方米、570平方米和180平方米,通过唐华清宫梨园遗址出土的文物、历史文献和多媒体技术,展现唐代皇家梨园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整个展览以“梨园寻梦”为主题,分为三个展览部分,第一部分位于一层,主题为“梨园序曲”;第二部分位于负一层,主题为“梨园寻梦”;第三部分位于地上二层,主题为“梨园祖庭”。整体内容突出体现盛世大唐乐舞发展的历程以及各国文化高度往来交融的艺术多样化。

按歌台

按歌台位于梨园遗址博物馆南部,两侧设置演出服务建筑,每逢大型节日活动,这里都会上演各种歌舞演出。景区位于梨园以南,环园以北,以硬质铺装为主,面积约3410平方米主要功能是观舞表演。包括降尘池、碑林题海、贵妃泉、及按歌台广场。

红色文化区

五间亭

五间亭修建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临撞知县沈家祯模仿江南园林修建了环园,即今天的五间厅。五间厅由五间厅房组成,因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于此而闻名。

兵谏亭

兵谏亭是华清宫红色旅游的核心景区,修建于西安事变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曾藏身于虎斑石的夹缝中。国民政府为表纪念,在蒋介石藏身的洞前修建了木结构的“民族复兴亭”,1946年,胡宗南倡议捐款重修成钢筋水泥亭子,称为“正气亭”。解放后改名“捉蒋亭”,1986年易为今名“兵谏亭”。

宫苑文化区

长生殿

长生殿位于华清池景区内骊山西绣岭晚照亭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为仿唐式四层古建,占地面积1307平方米,建筑高度21米,唐代天宝六载(公元738年),为供奉唐代七位皇帝的牌位而建。据《长恨歌》描写:“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因为是李隆基杨贵妃的盟誓之地而被人熟知。

飞霜殿

飞霜殿位于华清池西花园,九龙湖北部,于19世纪50年代仿照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寝殿建成。为了保暖,他们在寝殿外挖有环绕一圈的温泉水渠,并且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采暖散热器,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称“飞霜殿”。两侧有配殿,对面隔池相望有短堤一道,两端分别有晨旭亭和晚霞亭。

鹊桥

鹊桥位于华清池景区内的华清宫北正门外,讲武殿北。古时就有牛郎织女七夕相逢于鹊桥的传说,所以李隆基和杨贵妃七夕之夜因常在望仙桥约会。此外,鹊桥又称望仙桥。因为唐玄宗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十分信奉方士“张果老”,就在园内建了一座桥,遂取名为望仙桥。

烽火台

烽火台位于骊山最高峰,是“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发生地。古烽火台早已损毁,现在的烽火台为1985年仿建,高约13米,宽为10米,可通过内部的楼梯登上顶端的观景方亭,俯瞰骊山的景色。

老母殿

老母殿位于骊山西绣岭上,烽火台西部,为纪念女娲而建,当地人称女娲为“骊山老母”,老母殿因此得名。

自然风光区

芙蓉湖

芙蓉湖位于长生殿北部面积为12780平方米的芙蓉湖景区之中,毗邻鹊桥,以自然景观为主,可欣赏荷花柳树以及湖心岛等景色。

九龙湖

九龙湖位于华清池西部,芙蓉湖东部,是1959年修建的人工湖,面积约5300平方米。九龙桥以飞霜殿、龙吟为中轴,将湖面分为上下两半。龙桥堤壁上石雕龙头一字排开流淌清泉。湖北岸,贵妃入浴雕像伫立。湖西岸,连通南北建筑的九曲回廊。湖东岸,横拟天成湖堤,山石横卧。环湖建有龙石、九曲迥廊、沉香殿、飞霜殿、宜春阁等仿唐宫殿和亭阁。九龙湖现为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演出的场地,湖中隐藏着大量的演出设施。北岸是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广场,也是《长恨歌》演出的观众席区域,地下为基坑,隐藏着伸缩座椅。

时令景观

骊山晚照

骊山晚照是陕西省“关中八景”之一,是骊山地区的日落景观。元代诗人刁白在诗文《渭水》中“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即是描绘骊山晚照,明代诗人刘储秀在《骊山晚照》诗中“复此斜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的句子也是描绘骊山晚照的景色。

开发与保护

开发过程

1955年华清宫景区增加了单双人浴池数十间,扩建工程面积620平方米,至1956年3月完工。1956年重修了贵妃池。

1959年7月,华清宫景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征地范围北至大地阳春”牌楼,南至骊山坡底,西至游泳池,东至旧华清池地界。整个扩建工程以唐华清宫风格为主并结合华清池所在地的具体条件进行设计,于8月10日动工,历时48天,到9月28日,主体工程飞霜殿及其他27项工程全部竣工。今华清池西区的湖池、宫殿、亭台廊榭和东区一部分重大建筑都是这一次建筑的,此次奠定了日后华清池的格局。

1995年5月,华清池在小汤及梨园遗址开始修建唐梨园文化艺术陈列馆,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于1995年8月正式竣工。

1970年至1988年,华清宫景区于东区增建新浴池25间,新建宜春阁、瑶光楼和华清池中门两侧的龙墙。翻修了飞虹桥和船亭,并改建了华清池大门,在飞霜殿北侧新建汉白玉“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大型壁画和“西安事变时期的华清池”沙盘。

1990年华清宫景区在唐莲花汤、海棠花汤、太子汤尚食汤、星辰汤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1990年10月,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由5个汤池遗址和1个文物陈列室组成。陈列室由原禹王殿改建,主要陈列发掘出土和收藏的有关碑石等文物,并辅以图表、照片,系统地反映华清池的历史。

1995年至1996年华清宫景区在小汤和梨园遗址上修建了三层仿唐建筑“唐梨园文化艺术陈列馆”。1996年,中国国务院公布唐华清宫遗址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华清宫景区在“兵谏亭”建成“西安事变”大型浮雕。2005年,华清池向西扩展了近3万平方米,以长生殿为主体,周边环绕得宝楼、果老药堂、御茗轩、神女厅建成了芙蓉湖景区。此外,还重修了老母殿老君殿,新建了烽火台,整修了“西安事变”遗址五间厅

2005年,华清池景区在原遗址基础上规划建成仿唐式芙蓉园建筑群体,包括西湖、弘文馆、长汤十六所、温泉神女亭、得宝楼、望仙桥、御茗轩、果老药堂、长廊、三春亭、观鱼池、七圣殿。其前湖中利用现代声、光、电设计湖心升降舞台,演出仿唐乐舞《长恨歌》。同年重建长生殿,主要以唐开元盛世和天宝时期皇家文化为陈列内容,建为唐华清宫陈列馆,向后人系统展示了华清池6000年来的历史文化。

2014年,华清池与骊山实现经营一体化,景区统一命名为华清宫。西安事变纪念馆保护、维修与展示进入统一规划经营的发展阶段。在西安事变旧址全貌体系化整治基础上,景区红色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5年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管理处成立。

保护措施

1964年,华清宫景区维修望湖楼,安装“兵谏亭”周围栏杆,还维修了大门口桥洞、门东边水道、群众池、第四池、三间亭崖壁、棋亭、围墙、贵妃池北面台阶、五间亭前花墙及冷水引水渠等。

1990年,华清宫景区对南部的贵妃池遗址进行了修复,修建了仿唐建筑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由莲花汤、贵妃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五汤组成,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自从19世纪70年代骊山脚下建设一批疗养院后,华清池1号水源受到影响于1992年3月彻底断流,经过临潼区水务局骊山风景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处对骊山地区一加强管理后,2009年3月发现1号源被发现有涌水迹象,后经专家论证,认定华清池1号源确已复流。

2019年12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华清宫遗址出土3000余件(套)文物,进行监测和病害分析和文物修复及养护工作,2020年11月,养护工作全部完成。

2020年6月16日,华清宫文物保护管理所协助文研院多位专家对贵妃像进行专业监测(X光检测、地质雷达、内窥镜)和修复。

截止2023年,华清池已成为一处由唐文化区、九龙湖风景区、西安事变纪念馆区、温泉沐浴区、旅游服务区等五个各具特色功能区组成的现代化旅游景区。

相关文化

诗歌文化

关于华清宫的诗歌历史上十分多,比较著名的有描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长恨歌》、以及描写唐玄宗荒淫无度的《过华清宫》等。

《长恨歌》由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诗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骊宫高处人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等佳句,为现代人生动再现了华清池所承载的园居生活及其繁盛景象。

《过华清宫》由杜牧所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本诗讲述了李隆基晚年昏聩,为了博取妃子一笑,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去运输小小的荔枝,荒淫无度的事情。

历史典故

女娲补天

海拔1302米的骊山,是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骊山,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段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传说中,女娲就是在骊山“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在骊山,人们又把女娲称为“骊山老母”,西绣岭上的老母殿就是为纪念女娲而建的。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于华清宫景区的烽火台,公元前779年,姬宫湦褒姒为妃。褒姒的面容艳若桃李,但性格却冷若冰霜,从不展露笑容。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的狼烟戏耍诸侯。原本烽火台是在国家危难时用来传递战报和调兵的设施,从四处紧急奔来的诸侯最终发现了自己被戏弄的真相。美人虽然笑了,但久而久之,作为臣子的诸侯却失去了对周幽王的信任和拥护,最终致使西周王朝走向了灭亡。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下著名的诗篇《长恨歌》,而《长恨歌》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地点就在华清宫内的飞霜殿。白居易《长恨歌》里描述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木。”的长生殿也在华清宫景区内,公元751年7月7日夜晚,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门口跪地盟誓,许愿生生世世永做夫妻。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但这一影响了中国抗战进程的重要事件。而这一事件的发生点,就是在华清宫景区里的五间厅。五间厅,是蒋介石西安市期间工作起居的地方,由五间厅房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蒋介石的侍从室、卧室、办公室、会议室和秘书室。卧室和办公室是一个套间,所有的房间都仿佛停留在西安事变那一天,陈设与格局未曾改变,就连兵谏当日留在窗户上的弹孔也依然可以看见。

文化活动

舞剧《长恨歌》

《长恨歌》是西安华清宫的经典剧目,以白居易传世名篇《长恨歌》为蓝本,再现了1300多年前华清宫里发生的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上演16年来,已经成为陕西省旅游的金色名片。冬季版舞剧冰火在西安华清宫首演。2021年作为《长恨歌》的冬季版,冰火《长恨歌》第一次开演。冰火《长恨歌》借助现代科技和艺术表现手段,不仅在形象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在舞美、编排、高科技运用等方面也进行了重要升级。九龙湖景区位于华清池景区中部,总面积约为1371平方米,湖水面积4330平方米,空间开放,对称布局。湖面被九龙石堤分为上、下两湖,沿岸以建筑和构筑物相连,北侧飞霜殿红柱挺立,宜春阁、沉香殿俯首称臣;西侧龙石舫、九曲回廊犹如蛟龙跃跃欲行;南侧以龙吟榭为中心,晨曦亭、晚霞亭各自争辉;东岸奇石点景,柿树成荫。该景区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成为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演出的场地,湖中隐藏着大量的演出设施。北岸是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广场,也是《长恨歌》演出的观众席区域,地下为基坑,隐藏着伸缩座椅。由于演出设施复杂,整个景区较为凌乱。

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12·12》

《12·12》大型实景影画以西安事变为蓝本而创作,全剧60分钟,在华清宫景区瑶光阁剧院表演。全剧通过烽火古城、矛盾激化、匆匆密谋、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战在际、枪声破晓、统一战线、世事沧桑等十幕剧情和高科技舞台手段,结合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表现方式,再现“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历史原貌。

华清宫灯会

首届华清宫灯会2008年于华清宫景区内举办,一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为2月至3月。华清宫灯会以观赏花灯为主,其他活动还有《长恨歌》表演、唐宫乐舞和帝妃巡游等互动活动、舞狮、猜灯谜等中国传统民俗活动。

中华七夕情人节

首届中华七夕情人节2009年于华清宫景区内举办,一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为中国农历七月七日左右。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华清宫长生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李隆基李隆基与杨贵妃七夕节时缔结盟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发生地,并有大型实景舞台剧在内表演,因此推出中华情人节活动。中华七夕情人节时华清宫景区将举办系列“爱情”活动:征集77对情侣在华清池举办仿唐婚礼,征集77个动人的爱情故事、7件精美的爱情信物及7首动人的爱情诗等。截止2022年,华清宫景区已经举办了十三届中华情人节活动。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87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义潜就署名纠纷起诉临潼区华清池管理处。

2021年12月12日,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纪念“西安事变”85周年文化活动在西安华清宫举办。

景区荣誉

参考资料

景区门票.华清宫景区官方公众号.2023-05-04

5A级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04

周末出游|清宫赏玩图鉴.华清宫景区官方公众号.2023-05-04

旅游景区详情.西安旅游网.2023-05-04

景区简介.华清宫.2024-02-26

陕西华清宫:让游客直观“走入”西安事变.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23-05-04

唐华清池御汤遗址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2023-05-04

华清宫、黄帝陵入选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人民网.2023-05-04

西安临潼华清宫发现保存完整唐代高台建筑遗址朝元阁遗址建筑群.央广网官网.2023-05-04

【临潼旅游景点】华清池.中共西安市临潼区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2023-05-04

穿越千年,来华清宫不可不知的四段历史故事.华清宫景区官方公众号.2023-05-04

骊山——一座见证中国历史的文化名山.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23-05-04

陕西这座小站 历经沧桑.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23-05-04

临政发〔2015〕8号关于成立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管理处的通知.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2023-05-04

临潼区水务局多方努力拯救华清池1号源.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2023-05-04

文保专家“妙手回春”华清池15件石质文物养护完成.西部网.2023-05-04

文物保护丨让埋在岁月里的故事重现光华.华清宫景区官方公众号.2023-05-04

冰火《长恨歌》华清宫上演呈现冬日浪漫.人民网.2023-05-04

好剧推荐|世代流行趋势式体验《12·12》.华清宫景区官方公众号.2023-05-04

华清宫首届唐宫灯会.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04

国内最大山体巨龙灯亮相 第三届华清宫唐宫灯会亮灯.西安新闻网官方账号.2023-05-04

华清池启动“七夕情人节”申遗活动.中国青年报.2023-05-04

“奋斗中国·爱在八月”安市华清宫第十三届中华七夕情人节浪漫举行.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官网.2023-05-04

张义潜诉临潼县华清池管理处署名纠纷上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23-05-04

纪念“西安事变”85周年文化活动在西安华清宫举办.中国新闻网官网.2023-05-04

骊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陕西省平安示范景区”称号.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