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全院占地面积3000多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是著名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景点有先贤书院、星门院、白鹿书院等,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天下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朝,繁盛于宋代,宋代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重建后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于元朝1351年毁于战火,明朝1438年再次大规模重建,之后多次被毁又重建,在崇祯初年恢复盛况,清朝时有所扩建又于清光绪1901年再次停办,辛亥革命后毁于大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经过多次扩修成就如今的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经过多次扩修和发展于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唐朝时期,李渤兄弟为了读书来到白鹿洞书院原址隐居,他喜欢放养白鹿,被人们称为“白鹿先生”,长庆年间(811—824年),他考上功名任江州刺史,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在此建了小木楼和雨亭,种植了花花草草,逐渐成为一个民众百姓游玩的地方,被人们取名为“白鹿洞”。南唐昇元四年(940年),当时朝廷为了督促治学在此建立学馆,供各个地方的学者前来学习,学馆被称为“白鹿国座”,任命李善道为白鹿洞的洞主,负责教学、治理,学馆在当时被称为“庐山国学”。到了宋代,学馆被扩建为书院,正式将名字确立为“白鹿洞书院”。
历史沿革
北宋年间,白鹿洞于978年被朝廷授予《九经》,咸平五年(1002年),朝廷下令塑造孔子及其弟子像于新修建的白鹿洞中,经过多年政治改革和战乱,白鹿洞书院于北宋末年荒废。
南宋年间,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年)出任南康知军(宋代地方行政长官),来到白鹿洞书院旧址开始重建白鹿洞书院到,到淳熙七年(1180年),白鹿洞书院建成,有二十多间学舍。朱熹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积极开展讲学活动,白鹿洞书院在他的治理下逐渐修复且振兴壮大。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调离后,白鹿洞书院稳步发展直到庆元元年(1195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禁道学的运动,史称“庆元党禁”,朱熹被打成伪学之首,“庆元党禁”的爆发限制了书院的发展。嘉定年间,朱熹的第三个儿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年)任知南康军,大力修建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因此到达全盛期。
元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鹿洞书院于毁于战火,之后荒废。
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白鹿洞书院的重建工作开始,但没什么进展,直到广东东莞人翟溥福于正统三年(1438年)上任南康知府,白鹿洞书院得以大规模重建,建立了先贤祠祭祀李渤、朱熹和周敦颐等建筑,在他重建后,白鹿洞书院再次名气大盛。成化元年(1465年),江西省提学事李龄重修白鹿洞书院的学田和祭祀器等建筑。成化六年(1470年),胡居仁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制定了继朱熹修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后影响最大的学规补充即《续白鹿洞书院学规》六条。弘治十年(1497年)到弘治十六年(1503年),白鹿洞书院多次修缮。明万历七年(1579年),白鹿洞书院又一次被毁、停办,四年后的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翊钧恢复书院,白鹿洞书院再次重建。天启五年(1625年)书院名声稍降,又于崇祯初年恢复盛况。
清朝,顺治六年,朱熹理念备受朝廷推崇,白鹿洞书院得以兴修、扩建,特别是康熙六十一年,兴建工作达到高潮。爱新觉罗·颙琰以后,又日益衰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白鹿洞书院再次停办。
辛亥革命后,白鹿洞书院毁于大火,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逐渐重修、恢复使用。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成立,1990年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成立,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布局
白鹿洞书院沿袭了古代建筑风格,建在山中,有溪流穿过。书院前后经历过十次重大修复,在第十次重大修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后,白鹿洞书院主要由两座书院大门、五大院落和外景区(包括枕流桥和流芳桥)组成,和古建筑不同的是,它没有按照中轴线对称原则来建设,而是将主要建筑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依次建设。先是书院大门,大门过后是先贤书院,书院内有丹桂亭、报公祠、朱子祠等建筑;而后是礼圣殿,包括礼圣门、状元桥、棂星门等建筑;之后是白鹿洞书院,主要建筑有御书阁、明伦堂和白鹿洞等;再之后是紫阳书院(由崇德祠和西碑廊等建筑组成);再者就是延宾馆,内有朱子铜像、春风楼、林业学堂等建筑;最后是枕流桥,包括卓尔湖和独对亭等景点。
建筑特征
白鹿洞书院建筑以礼圣殿为中心,有明伦堂、朱子祠、御书阁、棂星门、思贤台等大量古建筑,古时书院属于民间开办的“私学”,其建筑拥有独特的特征,既不同于官方的办学机构,又不同于民间的普通建筑。主要区别呈现在书院屋顶、门窗、楹联和匾额等方面。
屋顶
白鹿洞书院的建筑大部分为人字硬山式(此外还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只有前后两面破的屋顶,主要用于院内次要建筑,如书院正门的礼圣门、朱子祠、包报功祠和明伦堂。其中礼圣门的屋脊东西两端用陶龙来装饰,在保证尊贵的同时不落俗气,礼圣殿、思贤台、丹桂亭都属于歇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结合),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共九条,因此又称九脊殿。
门窗
书院门楼由砖和木结合建造,墙体采用莲花花瓣装饰。棂星门原为木结构,后改建为石牌坊,额坊的上下嵌有方形、八边形和镂空菱形的拼接图案,中梁刻有牡丹图案,牌坊的六根石柱上刻有云纹和摩尔纹。院落中多处墙体采用圆形、六角、八角、葫芦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的洞门装饰,没有门扇,其中圆形洞门应用比较多,被称为月亮门或月洞门。寺院中长窗的安装也比较多,长窗也称“隔扇”,大多采用了朴素的平棂装饰,有回纹、灯笼框花纹、十字套方纹图案,结合门窗的功能安装在上槛和下槛之间,通常落地,因此也称“落地长窗”或“落地门窗”,长窗上半部分叫“格心”,为了采光的需要,用了透空的设计,雕刻有菱花和平棂图案,下半部分叫“裙板”,没有图案。御书阁的横窗用步步锦花纹装饰,礼圣殿的长窗比较特殊,格心部分用套钱纹装饰,环和裙板上雕有瑞草纹饰。
楹联和匾额
匾额和楹联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书法篆刻、诗文辞赋、雕刻技艺、建筑艺术,匾额一般被称为“建筑之眼”,一般有名人或文人的题字,有的用做御赐表彰、祝愿祈福等。礼圣殿外有竖额“礼圣殿”三字,书院内有提学副使邵宝颜题书“正学之门”、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清康熙书“学达性天”匾额,朱熹纪念馆的匾额“先贤书院”采用莲花花瓣装饰,礼圣门和礼圣殿还分别刻有楹联,既可以做装饰,又能警醒书院学者。
主要景点
书院大门
第一道门楼与环庐山大道相连,和书院的中心区相距1000米,模仿“棂星门”的样式建造,上面有周谷城题的“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左、右分别刻有“圣域”和“贤关”两个大字。过了牌坊便是第二重门楼,为双层飞檐单门,门上有一显眼横额,横额上为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进入大门后可见五个院落的大门由近到远呈一字排开,大门周边生长着高大的古树,还有小溪蜿蜒流过。
先贤书院
步入白鹿洞书院大门,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也许是为了热情款待八方来客,前院辟作一个花繁叶盛的花圃。人们传说朱子爱桂,花圃正中果然是桂花树。院中还有柏树、地栽麦冬、马褂树、芭蕉、棕榈、日本柳杉、水杉、罗汉松等各色植物。中门是一扇过道门,上挂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题写的“朱熹陈列馆”金字黑漆横匾。第二进小院开始有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东、西、南三面院墙都建为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中的西碑廊。西碑廊与紫阳书院中的东碑廊遥相对应。小院北面并列为朱子祠、报功祠。祠前立有丹桂亭,朱老夫子喜爱桂花,他在先贤书院中亲手种下两株丹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绿凉。后入又为朱老夫子建立起一座丹桂亭,内有“紫阳手植丹桂”青石碑。两株老桂距今已近900年,至今依然是树影婆娑,丹桂飘香。因此,人们又把这个小院称为丹桂院。历史上有许多名人贤士在庐山南麓的星子职官览胜,他们在垦子留下了政绩、诗文、轶事。星子县传有“名贤四爱”的口碑,其中“朱熹爱桂”,至今在白鹿洞书院的各个院落都随处可见。
棂星门院
棂星门院是五大院落中的第二大院落,位于先贤书院东面,主要有棂星门、礼圣殿和礼圣门等建筑景观,其中礼圣门将棂星门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院是棂星门,棂星门为明化成二年(1447年)南康知府何溶初建,后被毁,又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后再被知府周祖尧改为石坊大门。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和“大成门”,朱熹于淳熙九年(1182年)迁浙东地区提举时所建。礼圣门前是状元桥,两侧是廊房,过了礼圣门是礼圣殿。礼圣殿又称“大成殿”,用于祭祀孔子及其门徒,殿内有孔子石像,石像上方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下方有石香炉和石花瓶等古物,后方墙壁上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内还有“四圣(亚圣孟子、颜回、曾子曾子、述圣子思)”线雕石像和十二贤线雕小石象。
白鹿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面,主要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观。书院大门悬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石额,门内是一个小院,校园内有东、西两个廊柱,分别镌刻“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两句诗,另外还有一张六边形石桌、六个青石鼓墩和两颗老桂花树,桌脚是刻有精致浮雕图案的石柱。御书阁位于院落的北部,原称“圣经阁”、“圣旨楼”,于南宋初建,后被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建有两层,二层正中间有“御书阁”竖额。阁内有《孟子》《论语》和《朱子全集》等书。明伦堂位于御书阁北部,原称“彝伦堂”,原为书院讲堂,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初建,后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省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北部有一个两层楼台,上为思贤台,下为白鹿洞。思贤台是全院最高点。白鹿洞最初没有洞,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开洞,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置石鹿于洞中,后被葛寅亮认为不妥,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取出,直到1985年又才被放回洞中。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面,朱熹别号紫阳,尊称紫阳先生,紫阳学院因此得名,主要景观有碑廊、崇德祠和行台灯等。紫阳书院大门由花岗石打造,门上悬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书院被中门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内有东碑廊(有部分为西碑廊)和有一个种植柳杉、水杉和菊花的大花圃。后院和前院一样有一个种植月季、绛桃和冬青的大画皮花圃,还有崇德祠和行台。崇德祠建于1838年,于1989年重修为凹凸字形平方。行台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于1989年重建为长方形平房,用来陈列并纪念白鹿洞书院的历代名人。
延宾馆
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面,是五大院落中最后一个院落。原本主要有春风楼(历代洞主住的地方)和惯道门门等建筑景点。但如今为了更好的接待宾客,延宾馆被修建成集住宿、饮食和游玩等多功能聚集区。馆内立有朱熹铜像。
独对亭
独对亭位于延宾馆东南方,又称“勘书台”。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建在此处。独对亭周围有“月泉”和“正学源头”等多个石刻。
枕流桥和流芳桥
沿着惯道溪行走最后是枕流桥和流芳桥。枕流桥处的溪流中有多个为朱熹手术的石刻,如“白鹿洞”和“自洁”。流芳桥又称濯缨桥,朱熹行军至此时建立一座小桥,直到嘉定十一年(1218年)扩建,命名为“流芳桥”。但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桥身塌毁,经多次重修成为如今的流芳桥。
开发与保护
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经没有初建时的复古模样,焕然一新的书院已成为江西省著名旅游景点,白鹿洞书院经多次开发后成为一个五位(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1954年,为了保护收从民间收集来的古碑,白鹿洞书院建东、西两个碑廊。
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成立;1988年,白鹿洞书院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成立。
1980年后,对于白鹿洞书院的维修工程,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出资200多万元,对于老化设备进行了翻新,开通了程控电话,建立了有线电视台,同时添购了计算机和小汽车,极大的改善了工作条件和环境,修建了1.5公里的进山沥青公路、修建了职工宿舍3栋、工艺厂1个、消防水池3个,书院还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知识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管理队伍。
2005年,白鹿洞书院从国家文物局获批70万元,对院内建筑进行修缮和整治,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使古物保持原貌,挑选优等材料,替换掉损坏的横梁和缘木等,同时对书院内所有墙体进行瀛寰排除,对有问题的墙体进行修复和加固,加长了书院内部建筑的寿命,在贯道溪北侧新建了200米左右的花岗石护栏,保证游客安全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场所。
2013年,获批国家1120万元专项资金对国家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其中白鹿洞书院为需要保护对象。
2019年11月,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正式启动《白鹿书院——延宾馆士子楼(高等林业学堂)、西碑廊维修工程》,为保证不破坏遗留的历史信息,工程要求对文物做到最小干预,尽量保护文物原貌,采用四原工艺(原材料、原型制、原工艺、原做法),该工程于2020年3月竣工,7月通过验收,验收结果为“合格工程”。
相关活动
2008年11月,“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活动在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由九江学院与郑州大学联合开展,本次活动旨在交流和传承书院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学生对于书院文化的兴趣。
2021年9月28日,九江第二届祭孔大典在白鹿洞书院举行,是一场纪念孔子2572周年的大典活动,九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由九江文化研究院、九江市儒学文化研究会主办,大会的举办让参与活动的人们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体验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2年1月18日,《翰墨馨香书院书画珍品展》、庐山历代诗词展两场大型展览活动在白鹿洞书院举办,展览时长一个月,展览中有名家沈鹏、范曾、赵朴初等30余幅画作,本次活动由九江市副局长张国宏和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查友生共同揭幕。
2023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白鹿洞书院精神,“白鹿洞书院会讲”首场活动开讲。同时开展题为《宋明儒学:中国的近代启蒙运动》的讲座和名为“灿若星河的江西省文化”的活动,活动过程中王德峰教授、江西省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东林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等诸多有名学者一同讨论江西省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于白鹿洞书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关文化
人物
白鹿洞书院建成至今,千百年来,它曾培养出状元3人,进士120多人,举人秀才更是数不胜数,这里还培养出宋代末年宰相、民族英雄江万里,宋代末年兵部尚书余玠,明朝末年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田桐,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等众多优秀人才。白鹿洞讲学史上有著名学者朱熹、胡居仁、陆九渊、章潢、蔡清、湛若水、罗洪先等诸多著名学者的身影。
其中朱熹对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朱熹生于1130年9月15日,于1200年4月23日逝世,汉族,号紫阳先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白鹿洞书院中有多个景观建筑和他密切相关。南宋时期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制定学规,积极开展讲学,是白鹿洞书院史上的第一次壮大,朱熹的第三个儿子使之达到全盛时期。先贤书院内有为纪念朱熹而建的朱子祠,因朱熹酷爱桂花,院内设计有以桂花树为中心的大花圃和种满桂花的丹桂亭,棂星门院内有于淳熙九年迁浙东地区提举时所建所建的礼圣门,紫阳书院也因朱熹别号为紫阳而命名为紫阳书院,还有朱熹初建的石桥(如今枕流桥的原形)。
作品
参考资料
书院简介_庐山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2022-12-05
白鹿洞书院介绍.凤凰时尚.2023-08-10
白鹿洞书院.庐山市人民政府.2023-08-10
白鹿洞书院.九江市人民政府.2023-08-10
白鹿洞书院保护发展之路:守正出新赓续千年文脉.中国日报网.2023-08-10
从楹联中读懂白鹿洞书院.九江新闻网.2023-08-10
朱熹.古诗文网.2023-08-10
胡居仁余干讲学.上饶日报.2023-11-01
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微信公众平台.2023-08-10
闵正国:白鹿洞书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手机凤凰网.2023-08-10
先贤书院.庐山之家网 .2023-08-13
孔庙大成殿奉祀:十哲与十二哲.中国孔庙数字馆 .2023-08-10
答关于“ 关于白鹿洞书院保护的建议”的留言.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08-10
白鹿洞书院“延年益寿”出新招.九江市人民政府.2023-08-10
国家拨付1120万元专项资金保护九江市6项重点文物.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08-10
九江第二届祭孔大典在白鹿洞书院举行.庐山市人民政府.2023-08-10
白鹿洞书院:30余幅书画珍品首次展出.庐山市人民政府.2023-08-10
2023年“白鹿洞书院会讲”首场活动开讲.庐山市人民政府.2023-08-10
白鹿洞书院.古诗文网.2023-08-10
白鹿洞书院学规.古诗文网.2023-08-10
游白鹿洞书院.古诗文网.2023-08-10
白鹿洞书院.古诗文网.2023-08-10
访白鹿洞书院.古诗文网.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