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是中国宋朝(960年-1279年)和金朝(1115年-1234年)之间为争夺对方领土、谋求统一的一系列冲突。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朝,反抗契丹人所建立的辽朝,金朝与辽朝原先的盟国宋朝订立“海上之盟”,宋金共同对抗辽朝。1125年,辽朝灭亡,金随后大举进攻宋朝汴京(今开封市),宋金战争开始,前后持续一百一十年,至1234年宋金蔡州(今河南汝南)一战为止。
战争的第一个阶段是金朝战略性进攻阶段,金朝自1125年10月至1130年9月间连续发动了多次凶猛进攻,金军两次围攻开封城,最终于1127年灭亡北宋(靖康之变),之后赵构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金兵又深入南方对南宋发动进攻,希望一举灭宋。战争的第二个阶段是宋金双方的战略相持阶段,时间为1130年10月至1142年12月,金朝认识到单纯的军事行动不能达到灭亡南宋的目的,与宋签订和约,史称“绍兴和议”。战争的第三个阶段从1142年持续到1234年,是宋金长期对峙时期,最终的结果是宋朝与逐渐崛起的蒙古结盟,于1234年灭亡金朝,这一时期双方战事较少,较大的战争有1161年的海陵南侵、1163年的隆兴北伐和1206年的开禧北伐。金灭亡后,宋朝成为蒙古的目标,最终于1279年灭亡。
宋金战争时期是中国技术、文化和人口急剧变化的一个时期。在战争中使用了多种发射药兵器的雏形,是中国军事技术的飞跃时期。另一方面,女真征服华北地区后,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官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不断推进民族融合。宋朝虽然在与金朝的战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与金朝签订的和约也导致宋朝在东亚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但与此同时,中国南方得到了极大开发,南宋首都杭州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战争背景
女真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半农半牧的古老民族,自五代十国时期辽灭亡东北的渤海国政权后,长期依附于辽。宋、辽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以来,宋每年向辽支付绢20万匹、银10万两的岁币,与辽保持着战略同盟的关系。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统一了女真各部的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政和五年(1115)年建立金朝称帝。另一方面,宋朝长期希望收复被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主张与金朝联合。
由于宋金两国之间的陆路归辽朝管辖,外交上的接触只能经由渤海进行,两国以从契丹进口马匹的名义,开始了同盟交涉。宋朝使者于政和八年(1118年)抵达金朝。次年,金朝遣使至汴京(今开封市),与宋朝缔结了盟约,被称为“海上之盟”。两国约定瓜分辽国领土,其中宋以向金支付岁币为代价,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金攻克辽国的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金廷在协商中成为优势一方,同盟条款对宋更加不利,完颜阿骨打拒绝将燕云十六州全部交还给宋国。此外,在金发起对辽的全面进攻时,宋朝却被与西夏和两浙地区(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的方腊叛乱牵制。宋宣和四年(1122年)一月,金攻克辽中京大定府(今宁城县),金已经在战场上击溃了大部分辽军。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宋军统帅童贯率军攻打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反而被辽击退,童贯等人被迫暂时撤回汴京。之后宋在谈判中的地位更加不利,完颜阿骨打变更盟约,仅割让燕京及其他六州。宣和五年(1123年)初,金攻陷辽南京析津府;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俘辽天祚帝,辽亡。宋在对辽的作战中的表现暴露了自身软弱的军事能力,宋金之间脆弱的同盟关系迅速破裂,宋金战争开始。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
南下灭宋
辽金鼎革之际,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多方势力角逐的地区,政治上十分不稳定,地方官员也常常变换阵营。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辽朝降将张觉叛金投宋,完颜晟完颜吴乞买派军讨伐平州(今唐山市),击败张觉的叛军。尽管宋廷将张觉的首级送至金,但张觉的叛金事件依然成为了完颜吴乞买对宋出兵的理由。
宣和六年(1124年)春,金与西夏缔结和平协定,次年正式结束辽朝的统治,基本解决了周边的军事隐患。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完颜吴乞买以北宋为叛将张觉提供庇护等为由,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宋战争。同年十一月,金兵兵分两路南下进攻。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统领,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统领。至年末,西路军已包围了太原市,在主将童贯临阵脱逃的情况下,太原的宋军在王禀的组织下依然坚守到了次年九月。而东路军在叛宋降将郭药师的情报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迅速征服了华北地区,于宣和七年(1125年)末攻克战略重镇中山(今河北定州)与真定(今正定县),直逼京城。
面对金兵的进攻,宋廷陷入恐慌之中,宋徽宗为平息民怨废止了花石纲(宋徽宗为了支持奢靡的宫廷生活下令从江南运送营造园林的岩石和木材),并发布罪己诏,但事态已无法掌控。由于金军逼近京城开封市,宋徽宗计划放弃华北、逃往南方,但吴敏和李刚为首的近臣认为这与投降无异,因此宋徽宗被迫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赵桓登基,改元靖康,成为北宋的最后一位君王,史称钦宗,宋徽宗便以太上皇的身份逃离京城至南方(三个月后由于京城局势稳定返回开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初,开封被金兵围攻。新任尚书丞相李纲临危受命,兼任亲征行营使,挑起了统兵抗金的重任。在李纲的率领下,金军向数个城门发起进攻而未能取得较大进展,金军便遣使入城,胁迫对手议和。宋钦宗命宰相张邦昌为使,以赵构赵构为人质,前往金营。自正月十五日起,以种师道为代表的勤王军陆续抵达京城,反对求和割地。不久,勤王将领姚平仲说服赵桓,实行劫营康王之计,但消息走漏被金军迎击。最后钦宗为了求和罢免了种师道等人,宋被迫向金称臣,以康王赵构和投降派大臣张邦昌为人质,割让河间(今河北河间)、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三个战略要地为条件进行了和谈。此外,金的岁贡也大幅增长为三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丝绸和一百万贯钱。
宋廷内部面对这些条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与以白时中为首的主和派之间产生了巨大分歧。最终主和派逐渐占据优势,李纲被罢免,北宋承认金对三州的统治,金军在包围33天后的三月才解围。宋廷的让步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太学生陈东反复上书皇帝要求处死蔡京、童贯、王黼[fǔ]、梁师成、李彦和朱勔[miǎn]这些在宋徽宗朝为非作歹的“六贼”,恳请皇帝重新启用主战的李纲。尽管赵桓将这六人相继诛杀,不过主和派依然控制着朝廷。
第一次开封之围解除后不久,钦宗的立场再次转为主战,金兵认为宋违背约定,于靖康之变元年(1126年)八月再次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完颜宗翰的部队对太原市进行了猛烈袭击,九月,北宋主将王禀阵亡,知府出城投降,至此宋朝的精锐部队已基本被消灭。此后,完颜宗翰的部队向南横扫,攻占山西省南部多个重镇,迫使西京洛阳投降,然后向东直指开封市。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初,金军再次围困京城开封。在第二次金军入侵时,赵桓朝廷再次发生相位变迁,主和派上台。占据优势的金要求宋割让黄河以北的一切土地,该年十一月七日,宋钦宗下令河北河东向金打开大门投降,不得进行任何抵抗,以求取和平。同年年底,京城的抵抗力量被金军消灭尽,第一波金兵在暴风雪的掩护下冲入城中,十二月二日钦宗宣布无条件投降。靖康二年(1127年)初,开封城陷入了金兵的劫掠之中,宋徽宗钦宗君臣被俘虏,皇城各类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北宋政府走向终点,史称“靖康之变”。
建炎南渡
北宋灭亡后,金并没有急于将华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之中,而是建立起一个傀儡政权大楚国,由宋朝前任宰相张邦昌统治,张邦昌在完颜亶天会五年(1127年)三月登基。
金熙宗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逃出开封之围和金兵追击的赵构赵构到达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市),登基为帝,史称“高宗”,建元“建炎”,开启南宋时代。金朝的傀儡政权伪楚解体后,宋朝将军宗泽招募了一些有能力的年轻将领,如岳飞和王彦,组织抗金,开封再次被纳入宋的统治之下,建立起以开封为中心,两河为屏翼的抗金防线。开封守将宗泽知道自己组织的义军,尽管是抗金的主力,但没有朝廷的支持迟早会归于失败。因而在开封秩序恢复正常以后,要求高宗将政权迁回开封,以表明抗金决心,但高宗拒绝了宗泽的要求,并向南撤退,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末以“巡幸淮甸”为名逃到扬州。另外,曲阜的孔子子孙衍圣公孔端友也随高宗政权逃到南方的衢州,金最终占据了华北,并任命留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为衍圣公。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朝主将完颜宗翰派兵袭击扬州市,前锋直抵天长军(今安徽天长),惊闻金军入侵消息的高宗仓皇离开扬州继续向南渡江逃往杭州市,史称“泥马渡江”。次日,金军攻入扬州,追至江边,军民来不及撤退,死伤落水者不计其数,史称“维扬之变”。高宗的一味南逃激起了军民的极大义愤。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宋朝主将苗傅和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严惩祸国殃民的宦官、大臣和将领等,胁迫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子赵旉[fū],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史称“苗刘兵变”或“明受之变”。兵变平定后,高宗重新登基,恢复“建炎”年号,强化集权统治。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二十日,高宗离开杭州市,于五月八日到达江宁区,将江宁改为建康(今江苏南京)。
建炎三年(1129年)夏末,金兵酝酿着新一次对宋战争,六月,宋朝主将宗泽的继任者杜充决定从开封市撤离,在建康只待了三个月的赵构决定返回杭州(七月十四日改名为临安),但为了安全起见,高宗只在临安呆了七天便再度南下,跨越钱塘江行进至越州(三天后改名绍兴),后又在十二月二日到达明州(今浙江宁波)。
金朝在完颜宗弼的带领下追赶高宗,相继攻下建康、洪州(今江西南昌)、常州、杭州市、绍兴市和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地,高宗在金兵的追赶下自明州向海上逃亡,这是中国统治者第一次逃往海上躲避追捕(史称“己酉航海”),女真人也是历史上第一支跨过中国长江的游牧民族。但是,完颜兀术前进得太远太快,对于攻占土地尚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后方空虚,战线漫长,屡屡遭受宋军袭击,最终决定放弃追击退回北方。
长江以北的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十三日夺取了开封市,在金朝主将完颜达懒的领导下,金兵从宿州市沿着大运河南下。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完颜宗弼率领的金军在镇江市渡江北上,遭遇了宋将韩世忠的埋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水战,金军损失惨重,被韩世忠逼入建康东北地区三十里处的黄天荡。在黄天荡之战中,韩世忠以八千水军包围十万金军,两军相持达四十多日。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金兵在泰州市遇到了由张荣领导的土匪军,金兵受挫后北撤。
追捕赵构的金兵北撤后,宰相张浚负责陕西省和四川省的作战。张浚虽然编成大军,但于建炎四年(1130)年末在长安附近被金朝主将完颜宗弼打败。完颜宗弼继续向西挺进甘肃省,攻到南边的阶州(今甘肃武都),最终占领了陕西地区和甘肃东部大部分地区,宋朝仅对甘肃地区南部的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县(今甘肃成县)、岷县(今甘肃岷县)、凤州(今陕西宝鸡)、洮州(今甘肃临潭)、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方山原(今陕西宝鸡西)保留了控制权。绍兴元年(1131年)和绍兴二年(1132年)间,宋金战争主要在西部战区展开,金向西南前进的先锋队被宋将吴玠、吴璘和刘子羽所阻止,保护了四川省的安全。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金朝主将完颜宗弼从宝鸡市出发,试图越过秦岭进入四川,但由于在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战败,进攻停止,放弃了攻打四川的计划。此后的10年间,宋金两国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政权回归临安。同年末,宋在临安建立了皇家祖庙,实际上已经把临安作为首都,但在名义上仍为临时行在。建炎四年(1130年)至绍兴七年(1137年)间,虽然也有以建康为新都的方案,但朝廷认为更安全的临安更适合被选为新都,由于湖泊和水田等自然屏障包围着临安,而且因为面朝大海,即使被包围也很容易逃脱。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正式宣布临安区为王朝首都,临安在此后的约150年间作为南宋的首都,发展成为商业、文化的中心。
第二阶段
岳飞北伐
由于长江以北的抗金势力持续抵抗,以及长江以南的金军作战遭遇阻碍。不想让战争拖得太久的金,建立了新的傀儡国家伪齐。金认为名义上由汉民族血统的人担任统治者的齐,可以稳定华北地区的统治。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末,刘齐成立,刘豫登帝位以河北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首都(后迁至开封)。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金将南宋俘虏王伦送回,希望与宋议和。绍兴三年(1133年),宋朝派遣外交使团来到金朝,表示高宗愿意向金太宗称臣。然而这些和平的提议都没能实现,因为金要求以长江作为南宋和刘齐的边界。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伪齐进攻宋,由南宋降将李成率兵攻打,顺利攻占位于汉江上的战略要地襄阳市,以及周边的唐河县(今河南唐河)、隋州及扬州市,金军得到了通往长江中游的走廊,但金军南下被宋将岳飞阻止。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李成,收复襄阳及周边战略要地。绍兴四年(1134年)末,齐金两国又沿淮河向东发动了新的攻势,齐、金联军在淮河流域连胜,但在扬州和庐州古城(今安徽合肥)分别被宋朝主将韩世忠和岳飞击退。 绍兴五年(1135年),金朝由于完颜晟驾崩临时撤退,宋获得了重新整顿的时间。这些军事冲突并未断绝两国的外交,宋朝仍不断向金朝传达议和的意向,但依然无法接受金朝坚持以长江作为两国边界的条件。
绍兴六年(1136年)秋,齐在淮南重新进攻南宋,但在十月于藕塘之战中败于宋将杨沂。在此基础上,宋朝宰相张浚建议朝廷采用更加强硬的姿态对抗齐,组织北伐。但由于部将郦琼杀害了上司,并带着数万士兵投降齐,高宗不得不放弃反攻。郦琼的反叛成为了高宗对金态度的转折点,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将张浚贬官。
金朝方面,新帝熙宗即位,怀疑伪齐皇帝刘豫暗中与岳飞谈判,金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转变。绍兴七年(1137年)末,金废黜刘齐政权,将刘豫流放至内蒙古自治区,与南宋重新进行了谈判,金同意将宋徽宗棺送还,还将黄河南部的部分领土包括开封市交还给南宋。
绍兴十年(1140年)初,完颜宗弼率领金军再次发动进攻。宋将刘锜在顺昌之战中大破完颜宗弼军,并派兵协助岳飞北伐,完颜宗弼退守开封。岳飞军没有听从赵构禁止进攻的命令,进入了金朝的领域,攻占郑州市后,岳飞派兵到黄河煽动农民反抗金。在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的郾城区之战中,完颜宗弼率领10万名步兵和1.5万名骑兵对宋军发动了奇袭,岳飞率领骑兵攻打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完颜宗弼开始采用和战并用的策略,致信秦桧,提出条件“必杀岳飞,而后和议可成!”之后,岳飞进军河南省,收复了郑州和洛阳市。绍兴十一年(1141年)年中,岳飞奉敕令回国,宋军被迫撤退。
绍兴和议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中,赵构召回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三位将领,将其军权解除,以推进和谈的顺利进行。在和谈期间,岳飞被秦桧控制的御史控告叛国,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而死。
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宋金之间达成新的和约。宋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两国边界东以淮河为界,西到唐州和邓州市南部为界,开封市等地落入金朝手中。最终于次年十月十一日,李治接受册封文件,史称“绍兴和议”。和约还剥夺了高宗对秦桧的罢免权,确保了秦桧相权的不可动摇,使南宋的政治空气在秦桧死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窒息和黑暗。
和约签订后,宋金两国迎来了近七十年的基本和平局面(和议签订后仅有海陵南侵、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三次较大冲突),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对峙格局下,金朝经济得到了恢复,南宋也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双方还建立了许多边境市场以恢复双边贸易,在贸易中南宋占据贸易顺差地位,大量涌入宋朝的银子比宋朝所纳岁贡还要多。
第三阶段
海陵南侵
金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完颜亮完颜亮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对国内主和派进行了肃清。海陵王以建立统一的王朝为抱负,对南宋酝酿了新的战争。为了准备对南宋的战争,金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宣布迁都到更南的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金正隆四年(1159年),海陵王任命丞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晖等主持重修开封市城,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远超燕京工程,将开封作为了自己未来的大一统王朝的首都进行规划。
金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金朝兵分四路,大举南下,向南宋发起全线进攻。完颜亮亲自率兵,进军寿县(今安徽寿县),此外还派水军确保高宗不能从海上逃跑。
面对海陵南侵,南宋分四路迎敌。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以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市,与守襄阳市的吴拱防守长江中游;以李宝为沿海制置使,防卫金朝水军。
西路金军由凤翔府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南)入宋三十里,以骑兵攻黄牛堡(今陕西凤县东北),吴璘抱病指挥,击退金军,趁势收复陕南七州。金中路军自蔡州(今河南汝南)攻宋,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吴拱遣游奕军统制张超增援,宋金两军展开巷战,金军战败。之后,金军相继攻下信阳市、光州(今潢川县)等地,但于樊城区(今湖北襄阳)大败。宋知均州事武钜,乘河南省金军兵力空虚之际,以地方武装和官军收复邓州市。京湖宋军于十月大举反攻,相继克复光州(今河南潢川)、蔡州(今河南汝南)等地 。
十月初,金东路军进至淮河北岸,江淮浙西制置副使、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王权未做抵抗闻风而逃,致使金朝渡过淮河,相继占领寿春府、庐州、和州(今河北南和)、滁州市和扬州市,逼近长江。宋廷派虞允文担任长江守军的指挥,虞允文到达前线后收集溃兵一万八千人。十一月,金军驻和州,拟自采石渡江,被虞允文军运用霹雳炮击败,被迫自采石移军瓜洲。 二十七日,兵马都统领耶律元宜等发动兵变,海陵被杀,耶律元宜自任左领军副大都督事,与宋停战,率军北还。
隆兴北伐
在海陵王亲征期间,留守开封市的完颜雍趁机发动政变称帝,史称金世宗,改元大定。至金大定二年(1162年)秋,金世宗已基本稳定了自身政权,随后要求宋归还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1年)海陵南侵后落入宋朝手中的土地,但宋将张浚拒绝屈服于金朝的施压。张浚认为宋军已经准备好作战,决定先发制人进行北伐,得到了新即位的宋孝宗的支持,孝宗没有通过三省和枢密院这些常规途径,秘密指令张浚调动宋朝在淮河流域的军队准备北伐。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夏,战争发动,开战后不到十天,宋军从金朝手中夺回了灵璧县和泗县(今安徽泗县),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有成功收复淮河以北的宿州市。但是,主战派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战争开始不到一个月,宋军便在宿州市遭遇了惨败,金军迅速反击,而宋军主帅绍鸿渊和李显忠之间不和,最终被纥石烈志宁率领的金兵夺回了宿州。宋军被金兵追击,困于符离附近,损失惨重。而金兵取得胜利后,最终选择了暂停战争。
北伐失败后,宋廷主和派再次占据了优势,于隆兴二年(1164年)冬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宋朝同意归还金朝要求的连云港市(今江苏连云港市)、泗州(今安徽泗县)、唐州(今河南唐河县)、邓州四个州县,归还金朝俘虏;对于两国外交地位上,两国同意以叔侄关系代替原来的君臣关系,其中“叔”指宋朝太上皇宋高宗,“侄”指金朝皇帝完颜雍,并将具有羞辱含义的“岁贡”之称改称为“岁币”。隆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历经四十年的军事僵持期,两国分别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新时期。
开禧北伐
12世纪末13世纪初,北方蒙古崛起,金的压力日渐增大,金明昌五年(1194年)又因黄河黄河水患导致河北省、山东省受到较大损失,此外还有南部淮河附近的旱灾和大量发生的蝗灾,金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
宋朝通过使者了解到金朝的困境,酝酿对金的北伐。宋廷委任参知政事张岩为淮东路安抚使,知枢密院事程松为淮南西路安抚使,提点刑狱辛弃疾为两浙东路安抚使,刑部尚书丘崈为知庆元府。此外,还通过追尊岳飞、编修有关宋朝早期的史著,来为用兵正名和激发北伐热情。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被任命为平章军国事,审慎推进备战。宋廷也为金朝境内的反叛势力提供资助。最终,宋军在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宣称金已失去天命,正式对金发起进攻,史称“开禧北伐”。
统帅毕再遇在战斗中迅速夺取边境泗县,不久,宋军占领了金朝南京路(今南京)南部数县,但面对河北省的金兵却遭受到了巨大损失。金在击退宋南下的同时,包围了边镇楚州(今淮安市),毕再遇成功守城,金兵在包围三个月后撤退。然而,开禧二年(1206年)秋,金已占领了多个城市与军事据点,对于中央战线的宋军开展攻击,袭击枣阳市、光化、德安、襄阳市,其中枣阳市和光化被轻易攻占。宋军由于天候不顺、物资不足、饥饿蔓延以及士气低下,出现不少临阵脱逃者。此外,宋朝期待的华北汉民族的大规模叛乱也没有出现。
在北伐过程中,四川省发生了大规模反叛。宋朝为了将金朝士兵从东部战线引开,原本依赖于吴曦在西方的活跃表现,但实际上吴曦的进攻并不如意,宋军处于守势,最终吴曦于开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叛宋投金,自立蜀国。吴曦的叛变意味着整个西线的损失。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二十九日,安丙率领宋军官军暗杀了吴曦。吴曦虽死,但西线宋军的团结却被打破,在之后的内讧中,武将们互相反目。
开禧三年(1207年)战争仍然在持续,陷入胶着状态。宋军转入守势,但另一方面金军也无法越过长江向宋朝内地进攻。随着开禧北伐的失败,韩侂胄在朝中失势,主和派史弥远与赵扩的皇后杨太后共谋,企图将韩胄一派肃清。该年十月,韩侂胄被刺,韩侂胄一派的官吏被解任流放。宋金两国着手和谈。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嘉定和议缔结,国境与战前维持不变,宋对金的岁币增加,金宋关系由隆兴和议的叔侄关系改为伯侄关系。
联蒙灭金
金大安二年(1210年),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断绝了与金的朝贡关系,并于次年春兵分两路侵入金朝边境,让金国雪上加霜。面对北方的混乱,史弥远主导的宋廷没有选择与金为敌,拒绝了金贞二年(1214年)西夏的抗金同盟提案,持续对金履行支付岁币的承诺。
另一方面,金朝因中都之战迁都开封市,史称“贞祐南迁”。随着蒙古的扩张,金失去了大量领土,贞祐五年(1217年),为了弥补北方领土的丧失,金朝决定向宋发动攻击,两次企图攻占战略要地枣阳市和随州市,宋军在孟宗政和扈再兴的率领下击退金兵。金兴定二年(1218年),金朝再次兴师南下,围攻随州,历经三个月后金军再度退兵,不甘失利的金军一年后重启攻势,封锁随州80天,金兵损失3万人。
在东部淮河,金兵未能取得进展;但在西部,金军暂时取得一定胜利,于金兴定元年(1217年)末攻占了大散关。
金兴定五年(1221年)春,金军对宋发动了最后的进攻,金军聚集于中部边境地区,深入南宋腹地,击溃淮南西路长江以北的蕲州守军,但凭借扈再兴与李全的领导,宋军奋起反击并击退金军。金正大元年(1224年),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宋停止了对金输送岁币。
金正大九年(1232年),蒙古攻克金朝唐州城,向北进逼开封市,包围金朝首都,围攻持续一年,造成了大范围的饥荒和疫病,完颜守绪弃开封逃往蔡州。正大十年(1233年)金朝派使者向宋朝借粮,并指出宋金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宋朝无视了金朝的警告,拒绝对金援助。与此同时,与蒙古达成协议,蒙古得到30万石粮、2万精兵相助,宋蒙联手围困蔡州(蔡州之战),作为交换,宋廷获得了收复河南省南部的部分领土的含糊承诺。
南宋端平(1234年)正月,金哀宗传位完颜承麟完颜承麟,宋蒙联军攻破蔡州城,展开巷战,金哀宗自缢于城内幽兰轩,末帝最终也被乱兵所杀,金朝至此灭亡,绵延一百一十年的宋金战争至此结束。
战争后续
蔡州之战中,宋朝也有多达10万军民丧命。之后,宋蒙两国围绕河南领土的占有上产生分歧,最终宋蒙同盟关系破裂,转向敌对,南宋出兵开封、洛阳和归德(今河南商丘市)等地(后因蒙古袭击又撤出),史称“端平入洛”。宋蒙之间经历数十年的战争后(宋元战争),宋朝残存势力于1279年在广东附近的海域被蒙元击败(史称“崖山之战”),宋朝灭亡。
历史影响
经济、文化与民族的变化
金政权统治下的华北地区,由人口占比不到10%的女真族,统治人口3000万的汉族。随着金不断向南扩张,金逐渐从半农业部族的分散型政权,转型为官僚制的汉化王朝。金朝政府在保持女真文化独立性的同时,采用了中国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官僚制,然而帝国逐渐汉化。金朝统治者采用汉字、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进行统治,接受儒学思想作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来源。
完颜亶时期,采用了以儒学为基础的国家礼仪。与儒教体系相关的科举制度,最初只在金朝的部分地域实行,后逐渐扩展至金朝全境。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被翻译为了女真文字被知识分子研究。
海陵王时期,进行了更加积极的汉化举措,并将行政中心迁至燕京,海陵王为实现征服中国全境的抱负,对燕京和开封市大加营建。
完颜璟时期,再次进行了吸收唐朝和宋朝政治结构的汉化改革,尽管金政权的文化和人口发生了变化,但金与宋之间的军事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金崩溃。
江南地区随着宋的南迁发生了较大的人口变迁。为了躲避女真的袭击,大量的北民南迁,北宋靖康年间(1126年至1127年),包括著名诗人李清照、孔子的子孙衍圣公孔端友在内的一百多万人逃往南方。新都临安作为商业、文化的中心,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长为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大都市。马可·波罗在元朝游历临安时也盛赞其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随着夺回华北地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临安区作为南宋政治中心的功能也得到了强化,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临安皇宫进行了扩建。
由于华夏中心中原的失陷,南宋在中华文化圈的地位大为降低,成为“同辈中的中国”(China among equals)。 但是,宋朝的经济在南迁后得到了恢复,自北宋灭亡的1127年开始到赵构末期的116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海外贸易在政府税收中成倍增长。尽管宋金之间在绍兴市和议之后仍几度交战,但金宋之间的贸易持续繁荣,金对于宋的茶叶、瓷器、丝织品有很大的依赖,而宋对于金的毛皮与马匹的需求也长久不衰。历史学家斯波义信(Yoshinobu Shiba)认为,宋朝的在与金的商贸收益超过了每年作为对金的岁币进贡的绢银。
火药兵器
宋金战争推动了火药兵器的发明和使用。火枪作为初期的火器之一,据记载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的宋金德安之战中被使用,这种武器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填火药的一种火焰喷射器。守卫德安城的宋军在陈规的指挥下,装备这种火枪,以破坏金的木制攻城塔,并非是为了与步兵作战。之后的火枪改进为了金属炮身,可以发射得更远、威力更大,也可以被用来对付步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第一次开封之围中,宋军使用了火炮进行防御,对攻城的金军投下燃烧弹。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采石之战中,宋朝水军在船上装备了霹雳炮,炮弹的发射药中混有粉末状生石灰,当炮弹爆裂时,会产生催泪性烟雾。同年的唐岛之战中这种炮弹也投入了使用。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在襄阳市驻守的宋军使用了火箭(也称“火矢”)这种投射性火器。在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的蕲州之战中,金军使用火炮与火箭与宋军交战,金的铁制炮弹是记录最早的硬质炮弹。
相关评价
元朝官修史书《金史》对于宋金战争作了正统史观评价,认为金朝前期的对宋战争使金朝得以立国,但在此之后,天意反战,应当休养生息,对外战争导致了金朝自身的衰败灭亡
宋金战争初期,宋朝处于被动地位,不少文人都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感慨。宋元鼎革后不久,作为赵宋宗室的赵孟頫赋诗:“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明代文徵明也对于宋在金的侵略下偏安南方表达了不满:“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
王夫之在《宋论》中,根据宋金实力的消长,对宋金战争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如果南宋能够重用岳飞、韩世忠、刘锜和吴玠兄弟这些人的话,是可以收复汴京的;如果在此基础上渡过黄河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将女真人驱逐到塞外,或者至少恢复北宋的故土,这些却是不可能的。”对于宋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作出了相对冷静的判断。
清人赵翼评论两国国史对于战争的记述的内容都夸大了各自的胜利而忽略了失败,指出两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互有胜负;此外,赵翼认为,战争前期南宋虽有强将无明君,而战争后期则有贤君无强将,因此最终导致宋金长久对峙。
现代学者虞云国将宋辽战争与宋金战争进行比较,指出南宋的立国形态、生存空间、军事力量上与北宋大相径庭,使南宋与金的对峙都不同于北宋与辽的对峙,南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南宋王朝对外缺乏自信、对内强化独裁。
受到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的影响,欧美的历史学家主要从边疆的角度对宋金战争进行评价,如巴菲尔德在《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中所述:“女真征服华北地区对宋朝是一次沉重打击,宋朝力量被女真从这一地区赶了出来。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宋朝曾鼓励女真袭击契丹族人,从而乘机收回辽朝占据的汉地。这一联盟对女真人来说军事意义不大,因为宋朝的军事溃败只是暴露了这一南方王朝的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