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公元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本名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喜子,满清镶黄旗,清德宗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侄女。
同治七年正月初十(公元1868年2月3日),叶赫那拉·静芬生于朝阳门内的芳嘉园,父亲是慈禧太后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光绪十五年正月(公元1889年),受慈禧太后懿旨,光绪皇帝与静芬举办成婚大典,然而婚后的静芬却并不受光绪皇帝的宠爱。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病重,爱新觉罗·溥仪继位,静芬被尊为隆裕皇太后,慈禧太后遗诏由隆裕太后和爱新觉罗•载沣一同执掌朝纲。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隆裕太后与袁世凯等人商议起草逊位诏书,结束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于长春宫病逝,与光绪皇帝合葬清崇陵,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享年46岁。
《大公报》评隆裕太后既不依靠皇帝,也没有在垂帘听政时有过人的政绩,但她逊位功德让亿万人歌颂,没有因为国体变更就失去人们对她的爱戴,自古以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隆裕太后一个人。
生平经历
册封皇后
同治七年正月初十(公元1868年2月3日),叶赫那拉·静芬生于朝阳门内的芳嘉园,父亲是慈禧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在隆裕太后很小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对桂祥说,不要将她嫁给别人,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之下,21岁的静芬和19岁的光绪皇帝于光绪十五年正月(公元1889年)举办成婚大典。大典之前,太和门被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慈禧太后着令工匠搭建足以代真的彩棚,确保了大典的顺利举行。
静芬外表并不出众,美国传教士曾经描述她有些和善却并不好看,灰黄消瘦,总是愁容满面的样子,满嘴龋病还有点驼背。自入宫以后,静芬被光绪皇帝视为慈禧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加之静芬性格软懦,不喜与人交流,被册封皇后之后没有受到光绪皇帝宠爱,甚至将她指为皇后的慈禧太后也更加偏向聪明貌美的珍妃,对这个亲侄女不甚亲近。慈禧六十大寿时,静芬发现光绪皇帝和珍妃稍晚了些才到场,怀疑珍妃是在光绪皇帝寝宫过夜,而清朝祖规不允许后妃在皇帝寝宫过夜。光绪皇帝责备静芬嫉妒珍妃受宠,静芬用珍妃男装出入光绪皇帝寝宫的事还击,由此更加不得皇帝宠爱。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带着光绪皇帝、静芬等人出逃西安市,临行前处死支持光绪皇帝维新的珍妃,对外宣称珍妃殉节。次年,清政府求和,慈禧太后等人回到北京,光绪皇帝追封珍妃为慧贤皇贵妃,静芬依旧不得宠爱。
涉足军政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病重。慈禧太后临终前留下懿旨,爱新觉罗·溥仪继位,是为宣统皇帝,尊静芬为皇太后,称“兼母后”,徽号“隆裕”。由于宣统皇帝即位时只有三岁,所以军国大事被交给宣统皇帝的生父,摄政王载沣处置,如有大事则需要由皇太后定夺。隆裕太后不善交际,寡于言辞,以至势力单薄,为守住太后之位,隆裕太后决定拉拢位高权重的爱新觉罗·奕劻奕劻,以期与载抗衡。而后,隆裕太后插手的范围愈来愈大,载沣意图提拔叶赫那拉·那桐为军机大臣,隆裕太后却想要让亲信袁世凯的结拜兄弟徐世昌担任,此举刺激了载沣。尽管最后的结果是由两人同任军机大臣,载沣却警告隆裕太后只有大事才需要太后定夺,不必插手具体政务。从此,隆裕太后只专心扮演宣统皇帝母亲的角色,很少出面干涉载沣。
逊位让国
1911年,载沣推出的“皇族内阁”不能满足立宪派的改革需求,请愿百姓遭官僚残杀,在群情激愤之下,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无力平乱的载沣辞去摄政王之位,隆裕太后被迫启用袁世凯。袁世凯得到了隆裕太后的放任,一面把握清廷的权与财,一面与南方的革命军谈判。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联合大臣逼迫清帝退位,而后的三天隆裕太后连续召开御前会议,商讨确定清帝逊位以及清王室优待的问题。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两名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在养心殿举行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隆裕太后亲自颁布逊位诏书,逊位后的清朝王室以“外国君主”的身份留居紫禁城,由此清王朝276年的统治结束。
死后厚葬
1913年2月22日,自觉葬送清王朝的隆裕太后郁郁而终,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为隆裕太后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享年46岁。隆裕太后死后,民国政府极尽优待,历时一年的葬礼均由政府承担费用。以民国礼制,外国皇太后葬礼降半旗三日,而在隆裕太后死后,北京政府要求各官署降半旗三日,官员服丧二十七日。北京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灵堂悬挂写有“女中尧舜”字样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4月3日,北京政府主持隆裕太后梓宫奉移,派官员代表参加,遣专列护送,各官署降半旗一日致哀。12月13日,隆裕太后奉安与光绪帝合葬清崇陵,北京政府拨专列护送,禁军护卫皇室人员参加典礼,各官署降半旗一日,有专员为隆裕太后宣读祭文,袁世凯率领总统府官员遥祭。
人物评价
孙中山在清帝逊位时表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副总统黎元洪在唁电中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阎锡山提的挽联上书“主持逊位,道高千古。”
各国公使特别召开会议,称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张起草逊位诏书赞成共和政体,安定了原本动荡的局面,让民国的秩序能够走上正轨。中外各方人士俱都感恩隆裕太后让商场、金融均受无形的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仰仗隆裕太后的贡献才得以保全。
’国民哀悼会的发起者吴景濂发表公启,称赞隆裕太后宁可失去天下,也不忍心让国家生灵涂炭。
家族成员
人物争议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珍妃的侄女唐石霞认为隆裕太后相貌不出众,待人接物也缺乏高雅的气质。同时,她是慈禧太后利用政治联姻安插在光绪帝身边的眼线,协助慈禧监视光绪皇帝的动向。她软弱,善妒,伙同慈禧粗暴对待受光绪皇帝宠爱的珍妃,最终导致珍妃被慈禧害死。而在晚晴德龄公主和美国传教士眼中,隆裕太后虽不喜与人交流,每次宴会都默默地坐在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身边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她温雅可亲,待人和善,在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的日子里经常探望,光绪皇帝对她的芥蒂也早已消除。此外,她还具有一定的眼界,对西方各国的政体、文化也有一定得了解,是宫廷内少有的“开眼看世界”的后妃。
轶闻趣事
隆裕太后虽然一直生活在宫禁之中,但她饱览群书,读过不同国家的历史,对西方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裕德龄在回忆录中记载,她曾和爱新觉罗·奕劻四格格讨论过西方国家,四格格向德龄公主询问西方是否也有国王,隆裕太后却对四格格说自己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最高统治者,而且对美国的共和政体也有着一定的了解。最后,隆裕太后还表示自己正在读译为中文的,其他国家的书籍。
隆裕太后无论性格还是才华都很出色,进宫之前,她的爷爷曾经不小心将墨水溅到隆裕太后的画稿上,隆裕太后丝毫没有生气,在墨渍旁画上花瓣,将废稿变成一幅墨菊图。待到墨迹风干以后,隆裕太后又将墨菊图固定在锦缎上,没多久就做成了一个菊花绣缎被面。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豆瓣读书.2023-07-19
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豆瓣读书.2023-07-18
隆裕太后:孙中山眼中的"女中尧舜" 非亡国罪人(4)-中新网.中新网.2023-07-31
女娲-隆裕.豆瓣读书.2023-07-18
辛亥革命 (2011).豆瓣电影.2023-07-18
建党伟业 (2011).豆瓣电影.2023-07-18
走向共和 (2003).豆瓣电影.2023-07-18
末代皇帝传奇 (2014).豆瓣电影.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