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1905—1973),四川省江安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

曾任蒋介石的侍从参谋,抗战时为第61师第181旅旅长,第50师师长,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战役等战役,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72师中将师长。1947年在泰安市被俘。

1973年病逝于战犯管理所,享年68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文瑔(1905—1973),四川省红桥镇(今属兴文县玉屏镇)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二期重兵科毕业,中央训练团将官班毕业。黄埔军校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担任第三、四期学生队区队长,参加两次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排、连、营长。

1927年6月任第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少校团附。在北伐军进攻驻马店市战斗中,因冲锋在前勇克敌据点,得到陈诚赏识,后经陈推荐调任。

1928年1月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蒋介石侍从室少校参谋。

1929年12月调任中央军校教导团步兵营第三连少校连长、中央教导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少校营长。

1930年12月中央教导第一师编入国民政府警卫师(师长冯轶裴)后,调任参谋处中校参谋。

1931年6月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军长兼师长冯轶裴)副官处中校主任。1932年1月警一师改称第八十七师(师长张治中),仍任副官处中校主任;2月,在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兼任国民党第五军副官处中校主任(第五军:下辖二个德械师,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军长兼第八十七师师长张治中),得到立即开赴上海市增援第十九路军(蔡廷、蒋光部)的命令后,杨文瑔协助副师长王敬久在部队驻地南京、常熟市、江阴等地紧急征用大量的民用汽车,连夜以最快速度运送部队到达前线,在庙行、江湾、来空法师等地与日军作战。

1933年5月调任军政部陆军编练处(处长钱大钧)第一团上校团长。

1934年10月所部改称第二师补充旅(旅长钟松)第一团,仍任上校团长,第二师补充旅系试验性新式陆军师,装备优良。

1934年上半年率该团担负无锡至嘉定南翔古镇嘉兴市松江区“京沪”、“沪杭”两条铁路线的护路任务;10月为了防范日军在华北挑起事端,随旅部由保定市进驻北平黄寺担任战备任务。

七七事变

1937年初升任第二师补充旅上校副旅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后,7月14日奉命率该旅由河南省城开赴苏州市(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归张治中(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第九集团军总司令,负责上海市的对日作战)指挥,积极备战。军委会根据张治中的建议命令第二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宪兵)服装秘密进驻上海虹桥机场,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在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只有二个保安团和维持治安的警察,军力十分薄弱),深感责任重大的杨文瑔为此事专程到南京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请示具体做法,何认为这一做法冒险,担心与日军发生冲突。

8月9日即发生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张治中得到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的报告后,立刻在其苏州市的住所召见杨文瑔,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于第二师补充旅)。

10日上午,杨文瑔到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分别听取了机场守卫第二团第一营营长张应安和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的汇报,并到现场实地查看核实。

11日返回苏州将了解到的情况详细地向张治中作了汇报。

上海抗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上海抗战(又称“八·一三”淞沪会战)全面爆发,14日,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抵沪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

8月31日,在来空法师与日军作战的第六十一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师长被撤职,军政部命令独立第20旅充编该师,重组后的第六十一师(师长钟松;副师长刘安祺,归属第8军军长黄杰指挥)下辖两个旅,杨文瑔升任第六十一师第一八一旅旅长。

10月初,率部在唐家宅、陈家行一线沿蕰藻浜右岸阻击日军,与日军第9师团(第九师团)为争夺阵地展开往返拼杀,杨文瑔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始终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多次率部攻入日军阵地,战况异常惨烈,第一八一旅及全师官兵伤亡极其惨重,二名团长壮烈牺牲(第361团团长李忠、第365团团长季韦佩),残部奉命撤离上海市于12月5日至江苏省句容市整补。

1938年,第一八一旅得到新兵补充后,重返战场,1月参加徐州会战;5月21日在河南省参加徐州会战之后期战兰封会战,27日配合友军进攻困守三义寨的日军第14师团,后因战局骤然变化,29日被紧急调往杨固集阻击日军的进攻,顽强阻击两天后开始撤退,6月5日撤至麻城市地区休整;8月下旬参加武汉会战,随师部开赴固始县阻击日军第10师团三昼夜,击退日军六次进攻,此后辗转撤退至陕西省兴平市休整。

多次会战

1938年8月调任第五十四军(军长霍揆彰;39年9月为陈烈;40年10月为黄维)第五十师(师长张琼)少将副师长,在长江南岸湖北省阳新县大冶市等地阻击日军西攻武汉市,继续参加武汉会战。武汉失守后,退守湖北省鄂北地区。

1939年3月率部参加修水战役;5月参加随枣会战,8月参加鄂北守卫战,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枣阳市地区打击日军;9月中旬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在鄂南与湘北交界地区抵御日军进攻,击退日军,在湖南省汨罗江以南的栗桥重创日军上村支队;12月下旬日军进攻广东省粤北地区,企图打通粤汉交通线,发动了第一次粤北战役,在粤北最危急之时,驻防湖南省的国军劲旅第五十四军奉命增援,全军将士斗志昂扬均佩带“还我河山”的臂章。因师长他调,杨文瑔率领第五十师迅即由湖南省常德南下长途奔袭侵占英德市新江镇翁源县的日军,一路猛冲猛打,追击撤退的日军师团,夺回广东省粤北重要城镇英德、翁源等地,有力地支援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余汉谋部)挫败日军占领广东省粤北的计划,保卫了粤汉铁路,重创日寇,收复失地,迫使日军在广东省全线退却,取得第一次粤北战役的胜利,“捷音传出,举国欢腾”(陈诚语,《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1940年2月3日升任国军主力第五十四军第五十师少将师长(副师长潘裕昆等),下辖三个团。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战事吃紧,随即率部由广东省韶关西进广西省驰援昆仑关友军,参加桂南会战;2月9日,全军隐蔽渡过红水河,攻占迁江县后,在上林县宾阳县等地对日军展开猛烈反攻,与我军其他部队协同作战,于2月14日再次夺回武鸣区、昆仑关等地,迫敌退守南宁市。6月,因日军占领整个越南,严重威胁我国西南各省,随即奉命率部转战云南省滇南、滇西,在滇南驻守滇越边境(云南省河口、麻栗坡县等地);在滇西功、八莫等地阻击日军,在腾冲市片马镇等战斗中取得胜利有效地保障了抗日物资运输。(整理者注:杨文瑔将军在第五十师任职四年,其中担任师长近三年,在他的调教训练下,该师成为国军中最为精锐彪悍师之一。1944年2月潘裕昆升任师长,5月该师加入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所向披靡,建立奇功。)

1942年10月18日调升第九十四军副军长(军长牟廷芳),1943年5月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在湖北省公安、枝江、松滋等地抗击日军进攻,与敌战十数日,且战且退,予敌较大杀伤后,撤至五峰县渔洋关至长阳县资丘一带防守;21日与日军第十三师团(仙台师团)主力第一一六联队为争夺重要关隘渔洋关展开数日激战,后因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于我军不利,遂撤离渔洋关,退至长阳县防守,24日长阳县失守;6月初,日军久战不下且伤亡渐增锋芒顿挫,国军展开全线大反攻,第94军奉命向都镇湾发起攻击,6月中旬日军遭到空前惨败,国军取得鄂西会战大捷。随后率部在湘西、桂北等地与日军作战。

1945年4月第94军奉命从黄平县进入湖南省参加湘西会战,5月1日在湖南省武阳率部攻击敌第58旅团(关根旅团,下辖四个独立大队和第34师团之第217联队),此时的日军已是斗志全无,纷纷向主阵地撤退收缩顽抗,我军奋力冲杀,数日后日军第58旅团几乎被全歼,取得湘西会战首捷,受到国防部隆重嘉奖;8月初,参与指挥第九十四军攻克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重镇桂林市,得到盟军美国军队指挥官的高度赞扬。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杨文瑔将军一直在国军主力部队服役、任职,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在对日作战中,杨文瑔将军不畏强敌,勇猛果敢,是一名智勇双全、敢打敢拼的虎将,因屡建战功,多次受到上峰嘉奖。

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1947年4月15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国共内战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率部参加接管上海市天津市等地。9月6日,在美国空军的帮助下,杨文瑔将军率领第一批成建制的中国军队在广西柳州搭乘美国军队战略运输机抵达上海,即日列队进入市区,沿途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是自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上海市民第一次见到自己国家的军队。杨文瑔将军的司令部设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651号,9日开始办公,主要负责上海市军事接收工作。

1946年初,杨文瑔将军任天津警备司令;4月,调任第七十二军中将军长(共2.8万人,原川军王陵基的基本部队,建军历史悠久,在抗日战争中有良好表现,前任军长傅翼将军因有失职行为被撤职);5月,该军整编为七十二师,改任整编第七十二师中将师长(副师长祝顺鲲、第三十四旅旅长李则尧、新编十三旅旅长杨本固、新编十五旅旅长江涛),成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要员;他除了撤换几个主要军官外,对中下级军官不做大的变更,而且通过关系给这支部队换装了全套日式装备,迅速稳定了军心。8月,奉程潜电令,率整编第七十二师在鄂豫皖边地区“围剿”解放军鄂东独立第二旅,致使解放军独二旅损失惨重,主力灭失,旅长张体学带领二三百余人化整为零化装潜出重围遁入深山打游击。

1946年12月,刘伯承率解放军中野4个纵队出击陇海路,围困整编第85师吴绍周部于河南省民权县野岗镇,情势危急之时,杨文瑔率领整编第七十二师在各路援军中率先到达战场并立即展开救援,刘伯承被迫退兵以后,杨宣称击破十万共军,取得“野鸡岗大捷”,为此,得到蒋介石的通令嘉奖。后在河南省柳河,山东省济宁市东平县宁阳县肥城市等地与解放军作战。

1947年3月30日攻占山东省泰安市,4月20日遭到解放军华野参谋长陈士指挥的三个纵队(约7个师)和一个榴弹炮团的围攻(泰蒙战役),除新编十五旅因驻守肥城县逃过此劫外,另外两个旅与师部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据守泰安城顽强抵抗,与解放军激战数日,曾一度使解放军进攻受挫,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于26日被俘(副师长祝顺鲲、第34旅旅长李则尧、新编第13旅旅长杨本固等7名将官同时被俘)。新中国时期,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文革前)、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

1973年10月24日病逝于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

家族成员

史籍记载

《一·二八国军营以上官佐姓名》

《黄埔军校网》

黄埔军校研究

《宜宾市公众信息网》

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

《中国抗日战争简史》

《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

《钟松——抗战的61师》

《八·一三淞沪会战》

《广西抗日虎将——陈烈》(陈善政、黄嘉)

《广西抗战史》

《七七事变时国民党并无抗战决心》(杨文瑔)

《云南抗战史》

《漫话戎马关山路(晏欢)》

《访中国驻印军老战士袁枚华先生(晏欢)》

《国军第五十四军抗战史》

《余汉谋:粤北战役》

《林伟俦:参加第一次粤北抗战的回忆》

《上海市志——军事志大事记》

《湖北省军事志——鄂西会战》

《浴血鄂西》

《湘西会战评述》

粟裕年谱

《中原突围史》

《第三野战军战史》

《泰安市志——解放泰安》

《战犯的最终结局》

《敏思博客——杨文瑔》(求己斋)

《点评三野的战役兼评粟裕的战功》

《七七事变时国民党并无抗战决心》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沈醉:“但对于这位仁兄,又不能不说一点看法,这位不像个军人,满身香气扑鼻,还有一种顾影自怜的酸劲”。

参考资料

【方志四川•人物】四川江安籍抗日将领杨文瑔.澎湃新闻.2023-11-30